CN2730391Y - 带翼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带翼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30391Y
CN2730391Y CN 200420077208 CN200420077208U CN2730391Y CN 2730391 Y CN2730391 Y CN 2730391Y CN 200420077208 CN200420077208 CN 200420077208 CN 200420077208 U CN200420077208 U CN 200420077208U CN 2730391 Y CN2730391 Y CN 273039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ing
mentioned
tube
base end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772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神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r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ro Corp
Priority to CN 2004200772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3039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3039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3039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翼留置针。该带翼留置针由注射针(1)、衬套(2)、管(3)、以及保持筒(4)构成,上述衬套(2)从由该衬套(2)支承的注射针(1)的前端从该保持筒(4)前端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第1位置,到接纳于该保持筒(4)的内部的第2位置,沿该保持筒(4)的内壁平滑地滑动,在上述衬套(2)与保持筒(4)之间,设置有第1卡合机构与第2卡合机构,该第1卡合机构以可解除的方式将上述衬套(2)卡合于保持筒(4)的第1位置,该第2卡合机构以实质上不可解除的方式将该衬套(2)卡合于保持筒的第2位置,上述第1卡合机构由设置于衬套的基端部上的被卡合部与设置于保持筒的基端部上的卡合部构成,在上述被卡合部上,设置有位于该卡合部的外面的外侧的突出部(213)。

Description

带翼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翼留置针,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象这样构成的带翼留置针,其中,为了防止在使用后将留置针存放于防护器中时所产生的误穿刺事故,使带翼保持筒具有防护功能,仅仅使留置针滑动,由此,将针尖接纳于带翼保持筒的内部,对其保护。
背景技术
在过去,医疗用针一般与接纳它并对其保护的防护器分离,由此,在于使用后将其存放于防护器时,产生通过针尖穿刺保持防护器的手指的所谓的穿刺事故,其结果是,具有医务人员感染爱滋病、肝炎等的情况。于是,人们提出了下述的类型,其中,为了消除这样的穿刺事故,将具有一对狭槽的防护器成一体安装于带翼留置针上,可在使用后,将带翼留置针沿防护器的狭槽,向后方滑动,由此,接纳针尖,对其保护(美国第5120320号专利);另外有下述的类型,其中,其由留置针和带翼防护器构成,在留置针和带翼防护器之间,设置规定位置限制机构,使带翼防护器沿前端方向滑动,由此,可接纳针尖,对其保护(日本第212561/1989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等。
但是,在前者的美国第5120320号专利所公开的类型中,由于通过胶带等,将固定于针上的翼固定于患者的皮肤上,故不可能在留置针的状态,将针接纳于防护器中,于是,必须在将胶带剥离,抽出针后,使其滑动,将其接纳于防护器内,另外,在后者的日本第212561/1989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所公开的类型中,当将针刺入患者中时,因刺入的阻力,针向后方移动,为了将针尖接纳于带翼的防护器中,使针向后方移动,此时,从防护器中,抽出针,将留置针的衬套与防护器强力地在所需位置嵌合,这样,使解除使用后的嵌合时的阻力、衬套沿防护器的内壁滑动时的阻力增加,于是,医务人员的肉体的负担较大,对患者造成不安感等的结构的缺陷,发生问题。
于是,本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下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由留置针和带翼保持筒构成,该带翼保持筒接纳该留置针,并保持该留置针,留置针的衬套可从刃尖相对保持筒按照规定长度露出的第1位置,移动到接纳该刃尖的第2位置,在衬套和带翼保持筒之间,设置相互卡合机构,在刃尖从保持筒以规定长度露出的第1位置,在使用时,阻止衬套朝向接纳刃尖的第2位置方向移动,在使用后,将衬套移动到第2位置,然后,阻止衬套朝向第1位置方向的移动(日本第75671/1995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但是,该带翼留置针在第1位置,解除相互卡合机构,使衬套沿第2位置方向移动,此时,使医务人员感到摩擦阻力,未必令医务人员、患者感到满意。
专利文献1:美国第5120320号专利
专利文献2:日本第212561/1989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
专利文献3:  日本第75671/1995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公报文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翼留置针,该带翼留置针可仅仅通过使留置针滑动,便按照接纳于带翼保持筒的内部的方式保护刃尖。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翼留置针,其在于将翼固定于皮肤上的状态,实质上不使医务人员感到摩擦阻力的情况下,顺利地按照接纳于带翼保持筒的内部的方式保护刃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带翼留置针,该带翼留置针由注射针、衬套、管、以及保持筒构成,该衬套具有前端和基端,通过前端侧而支承该注射针的基端侧,上述管与该衬套的基端连接,上述保持筒具有前端和基端,在其前端侧外壁上设置有柔性的翼,按照接纳于其内部的方式保持上述衬套,上述衬套从由该衬套支承的注射针的前端从该保持筒前端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第1位置,到接纳于该保持筒的内部的第2位置,沿该保持筒的内壁平滑地滑动,在上述衬套与保持筒之间,设置有第1卡合机构与第2卡合机构,该第1卡合机构以可解除的方式将上述衬套卡扣于保持筒的第1位置,该第2卡合机构以实质上不可解除的方式将该衬套卡扣于保持筒的第2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合机构由设置于衬套的基端部上的被卡合部与设置于保持筒的基端部上的卡合部构成,在上述被卡合部上,设置有位于卡合部的外面的外侧的突出部。另外,在上述突出部上,设置有凹凸部。
另外,第1卡合机构可由被卡合部与卡合部构成,该被卡合部具有从衬套的基端部延伸到前端侧的一对带钩的柔性的卡合臂,该卡合部设置于保持筒的基端部,在衬套位于保持筒的第1位置时,被卡合部与卡合部之间卡合。
此外,上述第2卡合机构由下述的被卡合部与卡合部构成,该被卡合部由设置于上述衬套的前端的环状凸部,与从环状凸部沿衬套的基端方向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的环状槽构成,该卡合部由法兰和柔性对接分支构成,该法兰在上述保持筒的基端部接近上述第1卡合机构的卡合部而设置于前端侧,该柔性对接分支从该法兰沿基端方向延伸,其长度与上述环状槽的宽度相同,当衬套位于保持筒的第2位置时,上述环状凸部的环状槽侧面与法兰对接,并且,环状槽的衬套基端侧的端面与柔性对接分支的前端对接。
还有,上述卡合部可采用具有一对卡合孔的类型。另外,上述卡合部也可采用具有一对卡合突起的类型。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带翼留置针,可实现下述等的优良效果,即,可确实防止医务人员的误穿刺事故,可仅仅通过沿保持筒使衬套按照基端方向移动的方式将刃尖保持于保持筒的内部,由此,与拆下翼的类型相比较,操作简单,解除使用后的嵌合时的阻力、沿保持筒的内壁使衬套滑动时的阻力几乎没有,于是,医务人员的肉体的负担小,可减轻患者的不安感。
另外,可实现下述等的优良效果,即,由于在上述第1卡合机构的被卡合部中设置位于卡合部的外面的外侧的突出部,故可容易并且确实地解除卡合,可实现滑动,此外,由于在上述突出部设置凹凸部,故可确实把握被卡合部,可解除卡合,并且容易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带翼留置针的主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中的Y-Y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将衬套向后方滑动而将针尖接纳于保持筒中的状态的,沿X-X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将衬套向后方滑动而将针尖接纳于保持筒中的状态的,沿Y-Y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带翼留置针的主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的Y-Y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将衬套向后方滑动而将针尖接纳于保持筒中的状态的,沿X-X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的,将衬套向后方滑动而将针尖接纳于保持筒中的状态的,沿Y-Y线的剖视图。象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带翼留置针由注射针1、衬套2、管3、以及保持筒4构成,该衬套2支承该注射针1的基端部,上述管3与该衬套2的基端部连接,上述保持筒4按照接纳于其内部的方式保持上述衬套2,在该保持筒4的前端侧,设置翼5。另外,上述衬套2可沿保持筒4的内部平滑地从保持筒4的前端侧的第1位置滑动到基端侧的第2位置,在衬套2与保持筒4之间,设置有第1卡合机构(21,41),该第1卡合机构以可解除的方式将衬套2卡扣于保持筒4的第1位置;第2卡合机构(22,42,23,43),该第2卡合机构以实质上不可解除的方式将衬套2卡扣于保持筒4的第2位置。
上述注射针1为通过金属比如为不锈钢(最好为SUS304)制作的中空针,在其前端,具有刃尖,其基端侧通过衬套2的前端侧支承。该衬套2通常由聚丙烯、聚酯、聚苯乙烯等的柔性树脂形成,在其前端的外壁上,设置有环状凸部22,从该环状凸部22到基端侧,设置有环状槽23。另外,在上述衬套2的基端部,设置有管3的连接部24,与一对柔性的卡合臂21,该对柔性的卡合臂21从该连接部24延伸到前端侧。该卡合臂21采用下述的类型,其中,在图2~图5所示的前端,具有钩211,通过狭槽212,可沿衬套2的轴向挠曲。另外,卡合臂21也可与上述衬套2成一体形成,还可在独立于衬套2而形成后,安装于该衬套2上。
上述保持筒4为按照接纳于其内部的方式,保持上述衬套2的筒状部件,在其前端侧外壁上,设置有柔性的翼5。另外,衬套2可从注射针1相对保持筒4的前端44,突出规定长度的第1位置,到注射针1的前端接纳于上述保持筒4的内部的第2位置,沿该保持筒4的内壁而滑动。构成下述的第1卡合机构,其中,在保持筒4的基端侧的内壁上,开设有图2,图4所示的卡合孔41,将该卡合孔41作为卡合部,将衬套2的卡合臂21作为被卡合部。通过将卡合臂21的钩211嵌合于卡合孔41中,卡合孔41与卡合臂21以可解除的方式卡合。
另外,在卡合臂21中,设置有突出部213,该突出部213位于保持筒4的外面的外侧。为了解除卡合,可使设置于卡合臂21上的突出部213中的凹凸部21沿内侧,即,沿衬套2的轴向挠曲,将其与卡合孔41脱开,沿后方,即,管3的方向对其牵拉。由于设置有位于保持筒4的外面的外侧的突出部213,故可容易并且确实地解除卡合臂21和卡合孔41之间的卡合。另外,由于在突出部213上,设置有凹凸部214,故可确实把持卡合臂21。此外,确实并且容易地使衬套2沿该保持筒4的内壁滑动。
在该保持筒4的内壁,接近该卡合孔41,在前端侧,还设置有法兰42,在该法兰42上,设置有沿上述保持筒4的基端方向延伸的柔性对接分支43。该柔性对接分支43的长度与衬套2的环状槽23的宽度相等,构成将该柔性对接分支43与上述保持筒4的法兰42作为卡合部,将衬套2的环状凸部22与环状槽23作为被卡合部的第2卡合机构。在通过该第2卡合机构,上述衬套2位于保持筒4的第2位置时,环状凸部22中的环状槽23侧端面与法兰42对接,阻止衬套2向后方的移动,并且,环状槽23中的衬套2的基端侧的端面231与柔性对接分支43的前端对接,阻止衬套2向前方的移动,其结果是,以实质上不可解除的方式将衬套2卡扣于保持筒4的第2位置上。
在使用带翼留置针时,衬套2和保持筒4的位置关系象图2和图3所示。在该状态,衬套2位于保持筒4的第1位置,于是,注射针1的前端的刃尖11按照从保持筒4的前端44以规定长度突出的方式定位。另外,在该第1位置,衬套2与保持筒4通过第1卡合机构而相互卡合,该第1卡合机构由衬套2的卡合臂21(正确的是,卡合臂21的钩211)与保持筒4的卡合孔41构成,在将带翼留置针刺入患者的皮肤时,衬套2不会移动到保持筒4的后方,即,基端侧。
在使用该带翼留置针之后,象图4和图5所示。如果通过手指,强力地捏住卡合臂21,则由于该卡合臂21在内侧挠曲与保持筒4的卡合孔41脱开,故如果在照原样通过手指捏住卡合臂21的状态将衬套2移向后方,则在第2位置中环状凸部22与法兰42碰撞,阻止衬套2向后方的移动,环状槽23中的衬套2的基端侧的端面231与柔性对接分支43的前端对接,阻止衬套2向前方的移动(参照图4,图5)。此时,将注射针1的刃尖11完全接纳于保持筒4中。

Claims (6)

1.一种带翼留置针,该带翼留置针由注射针、衬套、管、以及保持筒构成,该衬套具有前端和基端,通过前端侧而支承该注射针的基端侧,上述管与该衬套的基端连接,上述保持筒具有前端和基端,在其前端侧外壁上设置有柔性的翼,按照接纳于其内部的方式,保持上述衬套,上述衬套从由该衬套支承的注射针的前端从该保持筒前端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第1位置,到接纳于该保持筒的内部的第2位置,沿该保持筒的内壁平滑地滑动,在上述衬套与保持筒之间,设置有第1卡合机构与第2卡合机构,该第1卡合机构以可解除的方式将上述衬套卡合于保持筒的第1位置,该第2卡合机构以实质上不可解除的方式将该衬套卡合于保持筒的第2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合机构由设置于衬套的基端部上的被卡合部与设置于保持筒的基端部上的卡合部构成,在上述被卡合部上,设置有位于该卡合部的外面的外侧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上,设置有凹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特征在于第1卡合机构由被卡合部与卡合部构成,该被卡合部具有从衬套的基端部延伸到前端侧的一对带钩的柔性的卡合臂,该卡合部设置于保持筒的基端部,在衬套位于保持筒的第1位置时,被卡合部与卡合部之间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卡合机构由下述的被卡合部与卡合部构成,该被卡合部由设置于上述衬套的前端的环状凸部,与从环状凸部沿衬套的基端方向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形成的环状槽构成,该卡合部由法兰和柔性对接分支构成,该法兰在上述保持筒的基端部接近上述第1卡合机构的卡合部而设置于前端侧,该柔性对接分支从该法兰沿基端方向延伸,其长度与上述环状槽的宽度相同,当衬套位于保持筒的第2位置时,上述环状凸部的环状槽侧面与法兰对接,并且,环状槽的衬套基端侧的端面与柔性对接分支的前端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具有一对卡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翼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具有一对卡合突起。
CN 200420077208 2004-07-27 2004-07-27 带翼留置针 Expired - Lifetime CN273039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77208 CN2730391Y (zh) 2004-07-27 2004-07-27 带翼留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77208 CN2730391Y (zh) 2004-07-27 2004-07-27 带翼留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30391Y true CN2730391Y (zh) 2005-10-05

Family

ID=3505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77208 Expired - Lifetime CN2730391Y (zh) 2004-07-27 2004-07-27 带翼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30391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4806A (zh) * 2015-03-10 2015-07-22 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静脉留置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324140A (zh) * 2013-06-28 2016-02-10 安尼马斯公司 具有安全联锁装置的药物注入装置
CN110139682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外置敷翼的护套型留置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4140A (zh) * 2013-06-28 2016-02-10 安尼马斯公司 具有安全联锁装置的药物注入装置
CN104784806A (zh) * 2015-03-10 2015-07-22 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静脉留置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0139682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外置敷翼的护套型留置针
CN110139682B (zh) * 2017-01-20 2021-09-10 福建省百仕韦医用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 外置敷翼的护套型留置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45629B2 (en) System for anchoring medical devices
US10376637B2 (en) Insertion device with horizontally moving part
EP2316512B1 (en) Spring clip as needle tip protection for a safety IV catheter
CA1125613A (en) Winged catheter placement assembly
US4994041A (en) Needle and catheter assembly
US4517971A (en) Guard for venipuncture site and catheter retainer
EP1886710A3 (en) Catheter and introducer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ield
US5928199A (en) Winged needle assembly
US8202254B2 (en) Method for using a guidewire locking device
CA2464854A1 (en) Medical device having releasable retainer
CN105939753B (zh) 安全针组件和相关方法
GB1590796A (en) Needle restraining apparatus
EP0169704A1 (en) Intravascular device including a clip for use in preventing needle retraction
US20040225260A1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needle
EP2755712B1 (en) System for anchoring medical devices
EP0664139A1 (en) An indwelling injector needle assembly having wings
SE0950587A1 (sv) Skyddsanordning för en kateternålspets
CN2730391Y (zh) 带翼留置针
WO2001093940A3 (en) Catheter and introducer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ield
EP1610854B1 (en) Safety needle and catheter assembly
EP1102565B1 (en) Elastic surgical ring clip/loader and a method
JP4803914B2 (ja) 安全留置針
CN215384919U (zh) 一种用于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的鞘管
US20140200549A1 (en) Iv catheter for preventing backflow
CN219983598U (zh) 防胶布拉针的留置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