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75401Y - 喷墨印头 - Google Patents

喷墨印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75401Y
CN2675401Y CN 200420001240 CN200420001240U CN2675401Y CN 2675401 Y CN2675401 Y CN 2675401Y CN 200420001240 CN200420001240 CN 200420001240 CN 200420001240 U CN200420001240 U CN 200420001240U CN 2675401 Y CN2675401 Y CN 267540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ing head
chamber
jet printing
j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0124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致淳
胡瑞华
陈佳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national Joi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International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national Joi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national Joi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national Joi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2000124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7540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7540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7540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印头,主要由一喷墨晶片、至少一加热元件、一墨腔层以及一喷孔片所构成。加热元件与墨腔层配置于喷墨晶片的表面上。墨腔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及至少一墨水腔。墨水腔暴露出加热元件,且墨水腔由第一墨水流道与喷墨晶片的一墨水供给口连通。墨水腔具有多数个腔壁,至少一腔壁上具有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对应加热元件,且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有相对落差,以形成至少一个收纳室。喷孔片配置于墨腔层的上,喷孔片具有至少一喷孔,且喷孔对应于加热元件的上方。收纳室的设计,使墨水喷发之后的气泡及杂质可被收集。

Description

喷墨印头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喷墨印头(inkjet print head),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收集、藏纳及/或隔绝墨水喷发之后或夹杂在供应墨水中的气泡及/或杂质的热泡式喷墨印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发展的下,所有电子相关产业无不突飞猛进。就打印机而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的内,打印技术已经从早期的撞针式打印及单色激光打印,一直进步到目前的彩色喷墨打印及彩色激光打印,甚至出现热转印打印等打印技术。就常见的喷墨打印机而言,目前出现在市面上的喷墨打印机所应用的打印技术不外乎压电式(piezoelectric)或热泡式(thermal bubble)的喷墨技术,其技术特征在于将墨水喷至记录媒介,例如纸张等,因而形成文字或图案于记录媒介的表面。其中,压电式的打印技术是利用一因施加电压而产生形变的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 material)来制作驱动器(actuator),故可施加电压至驱动器来挤压位于墨水腔(ink chamber)内的墨水,再将墨水经由喷孔射出而形成墨滴。气泡式的打印技术则是利用加热元件(heater)将墨水瞬间气化(vapor),因而产生高压气泡来推动墨水,再将墨水经由喷孔射出而形成墨滴(droplet)。
图1是绘示公知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而图2是绘示图1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请共同参阅图1及图2,公知喷墨印头1 00主要由一喷墨晶片110、多数个加热元件120(在此仅绘示其一)、一墨腔层(chamber layer,亦可称为干膜层(dry film layer))130以及一喷孔片(nozzle plate)140所构成。喷墨晶片110具有一表面112及一墨水供给口(ink slot)114,此墨水供给口114为狭长状(亦可为其他适当形状,例如椭圆形或圆形)且贯穿整个喷墨晶片110。加热元件120与墨腔层130皆配置于喷墨晶片110的表面112上。墨腔层130具有多数个墨水流道(ink channel)132(在此仅绘示其一)及多数个墨水腔(ink chamber,或称为墨水室)134(在此仅绘示其一)。墨水腔134暴露出加热元件120,且墨水腔134由墨水流道132与墨水供给口114连通。喷孔片140配置于墨腔层130之上,喷孔片140具有多数个喷孔(nozzle)142(在此仅绘示其一),喷孔142整个贯穿喷孔片140,且喷孔142的位置对应于加热元件120的上方。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在进行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ink)可由喷墨晶片110的墨水供给口114经墨水流道132,而将墨水供应至墨水腔134中,接着利用加热元件120的加热将墨水瞬间气化,因而产生高压气泡来推动墨水,再将墨水经由喷孔片140的喷孔142射出而形成墨滴(droplet)。
图3是绘示公知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的示意图。墨水匣10包括一墨水匣壳体12,用以作为墨水的储存器。墨水匣壳体12的一端具有一向外延伸的喷墨印头承载座(snout,亦可译为鼻部)14。上述的喷墨印头100配设在喷墨印头承载座14内,而喷墨印头100的喷孔片140对应于此喷墨印头承载座14的上表面,而暴露出喷孔142。此外,墨水匣壳体12的侧壁暴露出多数个接点26,打印机的微处理器所送出的控制讯号可经由这些接点26而传送至此喷墨印头100,以控制将墨水由喷孔142喷出,其详细的说明可参阅美国专利第6,447,104号专利案。
公知的墨水腔134基本上由三个围绕于加热元件120的腔壁136设计而成。墨水喷发之后的气泡及墨水中的杂质会聚集在两腔壁136的衔接处(即墨水腔的角落处),而当气泡及杂质累积至覆盖加热元件120的端角处时(可见图2),会造成后续补充的墨水无法充满整个加热元件120,因此当加热元件120对墨水进行加热时,加热元件120的端角处因气泡及杂质的聚集而会产生空烧的现象,进而缩短加热元件120的寿命并影响喷墨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创作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喷墨印头,可收集、藏纳及/或隔绝墨水喷发之后剩余的气泡及杂质,以提高喷墨的稳定性(jettingstability)与寿命。
本创作的另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喷墨印头,可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refill frequency)及供墨量(dorp volume)。
其他的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则可由下述本创作的技术特征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喷墨印头,主要由一喷墨晶片、至少一加热元件、一墨腔层以及一喷孔片所构成。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此墨水供给口贯穿喷墨晶片。加热元件与墨腔层皆配置于喷墨晶片的表面上。墨腔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及至少一墨水腔,墨水腔系暴露出加热元件,且墨水腔系藉由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连通。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这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系对应(部份或完全对应)加热元件,且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有相对落差。喷孔片配置于墨腔层的上,喷孔片具有至少一喷孔,喷孔系贯穿喷孔片,且喷孔的位置系对应于加热元件的上方。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喷墨印头,主要系由一喷墨晶片、至少一加热元件、一墨腔层以及一喷孔片所构成。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此墨水供给口系贯穿喷墨晶片。加热元件与墨腔层皆配置于喷墨晶片的表面上。墨腔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及至少一墨水腔,墨水腔系暴露出加热元件,且墨水腔系藉由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连通。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且这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系凹陷出至少一收纳室(collecting room)。喷孔片配置于墨腔层的上,喷孔片具有至少一喷孔,喷孔系贯穿喷孔片,且喷孔的位置系对应于加热元件的上方。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更提出一种喷墨印头,主要系由一喷墨晶片、至少一加热元件及一喷孔片所构成。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此墨水供给口系贯穿喷墨晶片。加热元件与喷孔片皆配置于喷墨晶片的表面上。喷孔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至少一墨水腔及至少一喷孔,其中墨水腔系暴露出加热元件,且墨水腔系藉由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连通。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这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系对应(部份或完全对应)加热元件,且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有相对落差。喷孔的位置系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并与该墨水腔相连通。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更提出一种喷墨印头,主要系由一喷墨晶片、至少一加热元件及一喷孔片所构成。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此墨水供给口系贯穿喷墨晶片。加热元件与喷孔片皆配置于喷墨晶片的表面上。喷孔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至少一墨水腔及至少一喷孔,其中墨水腔系暴露出加热元件,且墨水腔系藉由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连通。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且这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系凹陷出至少一收纳室。喷孔的位置系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并与该墨水腔相连通。
在本发明中,腔壁上的第一区域至加热元件的距离例如是介于1~38um之间。
在本发明中,喷孔系不位于收纳室的正上方,并一对一地对应于加热元件的上方。其意指喷孔不涵盖腔壁上的第一区域。
在本发明中,墨腔层(或喷孔片)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且这些第一墨水导引面分别位于第一墨水流道的两侧。此外,喷墨晶片的表面上更配置一分隔岛(island,或称挡块),此分隔岛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且此分隔岛位于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之间,这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这些第二墨水导引面系构成两个与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另外,第一墨水导引面与其对应的第二墨水导引面可以是彼此平行。藉由此分隔岛的设计,以在第一墨水流道之前(或之中)分隔出两个第二墨水流道,系可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当第一墨水流道、墨水腔及喷孔为共同制作于喷孔片的型态时,喷孔片更包括至少一突出部,此突出部位于第一墨水流道与墨水供给口之间,且从喷孔片的下表面突出,并与喷墨晶片的表面相隔一距离。此外,喷孔片的突出部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第一墨水导引面与第二墨水导引面系构成两个与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藉由此突出部的设计,以在第一墨水流道之前(或之中)分隔出两个第二墨水流道,而同样可达到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稳定性的效果。
本发明的喷墨印头因在墨水腔的腔壁上设计具有落差的两个区域,进而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因此墨水喷发之后的气泡及杂质可被收集于收纳室内,进而提高喷墨的稳定性与寿命。此外,在原本连接于墨水腔的墨水流道之前(或之中)配置一分隔岛上,以另行区隔出两个墨水流道,系可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供墨量。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绘示公知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绘示图1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图3是绘示公知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夹的示意图;
图4是绘示依照本创作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绘示图4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图6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图7及图8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另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图9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绘示图9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图11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绘示依照本创作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而图5是绘示图4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
请共同参阅图4及图5,其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图4中的喷孔片240于图5移除。喷墨印头200主要由一喷墨晶片210、多数个加热元件220(在此仅绘示其一)、一墨腔层230以及一喷孔片240所构成。喷墨晶片210具有一表面212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214,此墨水供给口214例如呈一狭长状(在其他实施例为其他适当的形状,例如椭圆形或圆形)并贯穿整个喷墨晶片210,而加热元件220与墨腔层230配置于喷墨晶片210的表面212上。
墨腔层230具有多数个第一墨水流道232(在此仅绘示其一)及多数个墨水腔234(在此仅绘示其一),其中墨水腔234暴露出加热元件220,且墨水腔234藉由第一墨水流道232与墨水供给口214连通。墨水腔234具有多数个腔壁236,这些腔壁236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区域236a及一第二区域236b,其中第一区域236a对应加热元件220,且第一区域236a与第二区域236b之间有相对落差。以本较佳实施例而言,第一区域236a相较于第二区域236b较远离加热元件220,使此腔壁236凹陷出一收纳室238。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提及的第一区域236a与加热元件220相对应及于之后的实施例和申请专利范围所称的第一区域对应加热元件,意指第一区域236a可完全或局部地对应于加热元件220的边缘。
喷孔片240配置于墨腔层230的上,喷孔片240具有多数个喷孔242(在此仅绘示其一),喷孔242贯穿整个喷孔片240,其喷孔242的位置对应于加热元件220的上方,且不位于收纳室238的正上方,其意指喷孔242不涵盖腔壁236上的第一区域236a。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喷孔242皆各自对应一个加热元件220。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在进行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可由喷墨晶片210的墨水供给口214经第一墨水流道232,而将墨水供应至墨水腔234中,接著利用加热元件220的加热将墨水瞬间气化,因而产生高压气泡来推动墨水,再将墨水经由喷孔片240的喷孔242射出而形成墨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墨水腔234的腔壁236凹陷出一收纳室23 8,因此墨水喷发之后的气泡及杂质可被收集在此收纳室238内,而可避免该气泡及杂质会覆盖部分加热元件220,使后续补充的墨水能充满整个加热元件220,进而可避免加热元件220的局部区域会产生空烧的现象,因此可提高喷墨的稳定性与寿命。
图6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此较佳实施例其结构大致与上述所揭露的实施例相同,相同处即不再赘述,而相异处在于第一区域236a相较于第二区域236b较接近于加热元件220,使此腔壁236凹陷出两个收纳室238。
故从图5及图6可知,本创作的喷墨印头200主要在于墨水腔234的腔壁236上划分出一个第一区域236a及一第二区域236b,且此两区域具有落差,而使腔壁236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238,用以收集墨水供应中的和喷发之后剩余的气泡及杂质,其中腔壁236上的第一区域236a至加热元件220的距离h例如是介于1~38um之间,且以1~25um为较佳范围,而1~10um为最佳范围。
图7及图8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另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上述两较佳实施例皆以在墨水腔234的一腔壁236上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238,然而,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应知,本创作并不局限于一腔壁236上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238,可在部分腔壁236(图中以两个腔壁举例说明)或全部腔壁236上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238,使收集气泡及杂质的效果更佳。
图9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而图10是绘示图9的喷墨印头的平面俯视图。此较佳实施例其结构大致与上述所揭露的实施例相同,相同处即不再赘述,而相异处在于墨腔层230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且这些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分别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的两侧。此外,喷墨晶片210的表面212上更配置至少有一分隔岛250,分隔导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在最佳实施例中,此分隔岛250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250a,且此分隔岛250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与墨水供给口214之间,这些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与这些第二墨水导引面250a构成两个与第一墨水流道232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260。以本实施例而言,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与其对应的第二墨水导引面250a例如是彼此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与其对应的第二墨水导引面250a可不需要平行)。藉由此分隔岛250的设计,以在第一墨水流道232的前分隔出两个第二墨水流道260,故可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分隔岛250位置不限于在第一墨水流道232外侧,亦可部份或全部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之中。因此,于本发明所称的分隔岛250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与墨水供给口214之间,意指至少一分隔岛250位于在第一墨水流道232外侧,或该至少一分隔岛250部份或全部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喷孔片与墨腔层是两独立的构件,其中喷孔片例如是一电铸镍片,墨腔层例如是一干膜,且是在喷孔片与墨腔层上分别制作喷孔以及墨水腔、墨水流道,并将喷孔片与墨腔层叠合,而使喷孔、墨水腔及墨水流道相连通。然而,本创作的喷孔以及墨水腔、墨水流道无须局限分别制作于喷孔片及墨腔层两独立构件上。请参阅图11,图11是绘示依照本创作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喷墨印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较佳实施例的喷墨印头200其结构大致与上述所揭露的实施例相同,相同处即不再赘述,而相异处在于将喷孔片240直接配置于喷墨晶片210的表面212上,且将上述的第一墨水流道232、墨水腔234、收纳室238及喷孔242共同制作于喷孔片240上,而使墨水可由喷墨晶片210的墨水供给口214经第一墨水流道232,将墨水供应至墨水腔234中,再经由喷孔242射出而形成墨滴。而上述的第一墨水流道232、墨水腔234、收纳室238及喷孔242直接形成于喷孔片240上时,此喷孔片240的材质例如是高分子聚合物,且此高分子聚合物例如是选自于聚醯亚胺聚合物(polyimidepolymers)、聚酯聚合物(polyester polymer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polycarbonate polymers)或上述的同元聚合物(homopolymers)、共聚合物(copolymers)、三元共聚合物(terpolymers)或选自上述聚醯亚胺聚合物、聚酯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中的两种以上聚合物加以混炼(blend)而成,其详细说明可参阅美国专利第6,283,584号专利案。
请继续参阅图11,喷孔片240更可包括至少一突出部244,此突出部244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与墨水供给口214之间,且从喷孔片240的下表面突出,并与喷墨晶片210的表面212接触或相隔一距离。换言之,此实施例的突出部244由喷孔片240的下表面突出,而属于喷孔片240的一部份。值得注意的是,突出部244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与墨水供给口214之间,在此而言如同上所述,突出部244不限于在第一墨水流道232的外侧,亦可部份或全部位于第一墨水流道232的中。此外,喷孔片240的突出部244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244a,第一墨水导引面230a与第二墨水导引面244a同样可构成两个与第一墨水流道232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260。换言之,喷孔片240的突出部244等同于前述实施例中另行配置的分隔岛250。因此,藉由此突出部244的设计,以在第一墨水流道232之前(或之中)分隔出两个第二墨水流道244a,而同样可达到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稳定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创作的喷墨印头因在墨水腔的腔壁上设计具有落差的两个区域,进而形成一至多个收纳室,因此墨水中及/或墨水喷发之后的气泡及杂质可被收集于收纳室内,进而提高喷墨的稳定性与寿命。此外,在原本连接于墨水腔的墨水流道之前(或之中)配置一分隔岛上,以另行区隔出两个墨水流道,可进一步提升喷墨打印作业时墨水补充频率及供墨量。
虽然本创作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习此技艺的人,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创作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该墨水供给口贯穿该喷墨晶片;
至少一加热元件,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
一墨腔层,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该墨腔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及至少一墨水腔,该墨水腔暴露出该加热元件,且该墨水腔藉由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连通,该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该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对应该加热元件,且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之间有相对落差;以及
一喷孔片,配置于该墨腔层的上,该喷孔片具有至少一喷孔,该喷孔贯穿该喷孔片,且该喷孔的位置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腔壁上的该第一区域至该加热元件的距离介于1~38u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墨印头更包括至少一分隔岛,且该分隔岛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并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墨腔层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且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分隔岛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构成两个与该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的对应者彼此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不涵盖该腔壁上的该第一区域。
8、一种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该墨水供给口贯穿该喷墨晶片;
至少一加热元件,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
一墨腔层,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该墨腔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及至少一墨水腔,该墨水腔暴露出该加热元件,且该墨水腔藉由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连通,该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且该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凹陷出至少一收纳室;
一喷孔片,配置于该墨腔层的上,该喷孔片具有至少一喷孔,该喷孔贯穿该喷孔片,且该喷孔的位置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墨印头更包括一分隔岛,且该分隔岛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并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墨腔层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且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分隔岛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构成两个与该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的对应者彼此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的位置不位于该收纳室的正上方。
14、一种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该墨水供给口贯穿该喷墨晶片;
至少一加热元件,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以及
一喷孔片,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该喷孔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至少一墨水腔及至少一喷孔,其中该墨水腔暴露出该加热元件,且该墨水腔藉由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连通,该墨水腔具有数个腔壁,该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对应该加热元件,且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之间有相对落差,而该喷孔的位置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并与该墨水腔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腔壁上的该第一区域至该加热元件的距离介于1~38um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片更包括至少一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之间,从喷孔片下表面突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片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且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的两侧,该喷孔片的突出部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构成两个与该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的对应者彼此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不涵盖该腔壁上的该第一区域。
20、一种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喷墨晶片,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墨水供给口,该墨水供给口贯穿该喷墨晶片;
至少一加热元件,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
一喷墨片,配置于该喷墨晶片的该表面上,该喷墨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墨水流道、至少一墨水腔及至少一喷孔,该墨水腔暴露出该加热元件,且该墨水腔藉由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连通,该墨水腔具有多数个腔壁,且该些腔壁至少其中之一上凹陷出至少一收纳室,而该喷孔的位置对应于该加热元件的上方,并与该墨水腔相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片更包括至少一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与该墨水供给口之间,从喷孔片下表面突出。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片更具有两第一墨水导引面,且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分别位于该第一墨水流道的两侧,该喷孔片的突出部具有两第二墨水导引面,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构成两个与该第一墨水流道连接的第二墨水流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墨水导引面与该些第二墨水导引面的对应者彼此平行。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印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喷孔的位置不位于该收纳室的正上方。
CN 200420001240 2004-02-02 2004-02-02 喷墨印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7540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01240 CN2675401Y (zh) 2004-02-02 2004-02-02 喷墨印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01240 CN2675401Y (zh) 2004-02-02 2004-02-02 喷墨印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75401Y true CN2675401Y (zh) 2005-02-02

Family

ID=34482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0124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75401Y (zh) 2004-02-02 2004-02-02 喷墨印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75401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7294B (zh) * 2007-08-17 2011-07-06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墨水导引结构及应用此墨水导引结构的喷墨印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7294B (zh) * 2007-08-17 2011-07-06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墨水导引结构及应用此墨水导引结构的喷墨印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52673B1 (en) Nozzle plate unit, inkjet printhead with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ifacturing the same
CN1221393C (zh) 带有顶板气泡控制的喷墨打印头
EP0568247B1 (en) Ink path geometry for high temperature operation of ink-jet printheads
KR101707711B1 (ko) 듀얼 조절기 프린트 모듈
JP4263742B2 (ja) 液滴吹付け装置
BR112014007224B1 (pt) Dispositivo de ejeção de fluido e método de circulação de fluido
EP0842778B1 (en) Ink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ink-jet printhead
JP2005035117A (ja)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BRPI0509410B1 (pt) Dispositivo de ejeção de fluído
CN103534098A (zh) 流体喷射装置
EP1655136A2 (en) Piezoelectric inkjet printhead having unidirectional shutter
CN101734013A (zh) 液体排出头和液体排出方法
EP0778133B1 (en) Liquid ejecting method, lig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I328521B (en) Inkjet printhead heater chip with asymmetric ink vias
CN101657331B (zh) 用于流体供应系统的流体盒
CN2675401Y (zh) 喷墨印头
KR20030028405A (ko) 유체 분사 장치, 프린트헤드, 교체 가능한 프린터구성요소, 유체 분사 카트리지, 유체 분사 장치 제조 방법및 구동 회로
TWI324964B (en) Inkjet printhead having bubble chamber and heater offset from nozzle
KR20030036044A (ko) 유체 분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7527332A (ja) 流体射出アセンブリ
EP1874545B1 (en) Fluid ejection assembly
JPH111052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16788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WO1999065687A1 (en) Improved polymeric nozzle plate
CN114434965B (zh) 晶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