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16620Y - 锁具 - Google Patents

锁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16620Y
CN2616620Y CN 03204197 CN03204197U CN2616620Y CN 2616620 Y CN2616620 Y CN 2616620Y CN 03204197 CN03204197 CN 03204197 CN 03204197 U CN03204197 U CN 03204197U CN 2616620 Y CN2616620 Y CN 261662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core
lock
inserted sheet
key
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0419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宁华
Original Assignee
张正仪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张正仪 filed Critical 张正仪
Priority to CN 0320419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1662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1662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1662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锁具,于锁壳本体内的两端分别环设顶缘及底缘,并于侧壁环设有数排片沟及挡壁,而于侧缘具有数贯通排孔的锁芯内设控制片、相互叠置的内插片与外插片、数密码锁片,该控制片一端抵持锁壳本体内的顶缘,而外插片则抵持底缘;当使用钥匙与控制片不吻合时,即会令其缩入锁芯排孔内,使内插片卡抵于底缘相对于排片沟的另一端而无法开锁;必须由抽换钥匙同时令内插片及外插片缩入排片沟内,再用主控钥匙使锁芯与锁壳本体间处于开启状态时,方可置换锁芯,故可有效建立使用、管理及厂商三者间的安全开启机制。

Description

锁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尤指一种可建立使用、管理及厂商三者间的安全防范开启机制的锁具。
背景技术
由于窃盗案件的频繁发生,因此一般皆会在出口处设置锁具,以遏止被盗的机会,为了避免被轻易破解开启(如使用万用钥匙),现今对于锁具的改良常着重于防盗的结构强化;然而,原开启钥匙的使用者亦会因不慎将钥匙忘了携带或遗失,导致无法开启的窘境,使得原制造经销者必须保留与使用者相同的备份钥匙,如此将产生安全机制上的疑虑。
因此,如何将上述的技术难点加以解决,提供一种安全与方便兼顾的锁具,乃为本人的研发动机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当开启钥匙与锁芯不吻合时,即无法再由主控钥匙完成开/关锁的动作,必须抽换钥匙方可重新开启,则使用上更具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其锁芯在主控钥匙上锁后,若欲抽换锁芯时,则须在抽换钥匙的搭配下,方可完成主控钥匙开/关锁的动作,以建立使用、管理及厂商三者间的安全防范开启机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锁具,其特征在于:该锁具至少包括:
一锁壳本体、其中央具有一容置锁芯的贯通容置孔,该贯通容置孔两端分别环设顶缘及底缘,并于侧壁缘环设有数排片沟,该排片沟间各形成档壁,且于插入端的顶缘间至少形成一凸伸档壁,并依预设旋转角度的档壁而与该凸伸档壁间形成凸缘,且于具凸缘的档壁间的排片沟的底缘设有缺口;一锁芯,其侧缘具有数贯通的排孔,供中央皆具导孔的控制片、相互叠置的内插片与外插片、数密码锁片通过弹簧分别插置于排孔内,其中该控制片的一端抵持锁壳本体内的顶缘,而外插片外缘则抵持于底缘的另一端,及在该锁芯伸入锁壳本体端设有凸块;
一抽换钥匙,其插置端具有可同时推抵内插片、外插片缩入锁芯排孔内的第一凸肋,使该外插片由锁芯的排孔另端微伸出盖过底缘的宽度;及
一主控钥匙,其插置端具有可推抵密码锁片全部缩入锁芯排孔内的第二凸肋;当钥匙与控制片不吻合时,控制片缩入锁芯排孔内,内插片则卡抵于底缘与排片沟的另一端呈关闭状态;当内插片及外插片缩入排片沟内,锁芯与锁壳本体间则呈开启状态。
另外,该锁具进一步更包括:
一受动枢轴,其嵌设于锁壳本体的贯通容置孔对应于锁芯的另一端,并形成可供该锁芯的凸块嵌合且随锁芯转动的嵌沟,该嵌沟内侧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背对锁芯形成第一导口,及于侧缘形成第二导口;
一可控键,其一侧由弹簧置设于受动枢轴的容置槽内,由弹簧的弹力可使其向第二导口处位移,并于对着第一导口处设有导移槽;
一传动套,具有第一开口包固于受动枢轴与可控键,及于另一端形成第二开口;
一内把手,包覆于传动套的第一开口;及
一控制杆,其一端设有连接销卡置于内把手内,另一端则形成顶块,该顶块穿过传动套后,即于可控键的导移槽间位移。
所述外插片受抽换钥匙的推抵而于排孔另一端微伸出盖过底缘的宽度恰可通过锁壳本体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与习知锁具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1、可有效建立使用、管理及厂商三者间的安全防范开启机制。
2、可彻底防止万用钥匙的破解开启、而更具使用安全可靠性。
3、对使用者而言,不但具有安全性,且使用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主控钥匙插入锁心后与锁壳本体间的横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主控钥匙插入锁心后与锁壳本体间的侧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万能钥匙插入锁心后与锁壳本体间的横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万能钥匙插入锁心后与锁壳本体间的侧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抽换钥匙插入锁心后而令内、外插片卡抵于锁壳本体底缘间的侧剖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抽换钥匙插入锁心后由缺口取出时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见图1、2,一种锁具,主要由一锁壳本体1及一锁芯2所构成;并供一抽换钥匙A及一主控钥匙B相互搭配进行防范开启机制,并可有效的防止有人利用万能钥匙C进行盗窃行为。其结构大致包括:
一锁壳本体1(参见图3、6、7),其中央具有一供锁芯2容置其间的贯通容置孔11,该贯通容置孔11两端分别环设有顶缘12及底缘13,并在侧壁缘环设有数排片沟14,该排片沟14间各形成有档壁15,且于插入端的顶缘12间至少形成一凸伸档壁151,并依预设旋转角度的档壁15与该凸伸档壁151间形成凸缘16,且于具凸缘16的档壁15间的排片沟14的底缘13另端设有缺口17。
一锁芯2,其侧缘具有数贯通的排孔21(如图1所示),供中央皆具导孔的控制片22、相互叠置的内插片23与外插片24、数密码锁片25通过弹簧26分别插置于各排孔21内;其中该控制片22的一端抵持于锁壳本体1内的顶缘12(如图7所示),而外插片24外缘则抵持底缘13的另一端,及在该锁芯2伸入锁壳本体1的一端设有凸块27。
一受动枢轴3(参见图3所示),嵌设于锁壳本体1的贯通容置孔11对应锁芯2的另一端,并形成可供该锁芯2的凸块27嵌合的嵌沟31,使之可随锁芯2转动而产生连动,及在内侧设有容置槽32,该容置槽32背对锁芯2形成第一导口33,及在侧缘形成第二导口34。
一可控键4(参见图3、4),其一侧由弹簧41置于受动枢轴3的容置槽32内,藉由弹簧41的弹力向第二导口34位移,并在第一导口33处设有导移槽42。
一传动套5(参见图3、5所示),其具有第一开口51包固于前述的受动框轴3与可控键4,及在另端形成第二开口52,并藉由定位件54固定于底板8。
一内把手6,包覆于传动套5的第一开口51,并由扣环61加以固定。
一控制杆7,其一端设有连接销71卡置于内把手6内,另一端则形成顶块72,该顶块72穿过传动套5后,即于可控键4的导移槽42内位移,藉以带动可控键4的位移,而完成锁的开/关动作。
一抽换钥匙A(参见图1、10),其插置端具有可同时推抵内插片23、外插片24缩入锁芯2排孔21内的第一凸肋A1,使该外插片24由锁芯2的排孔21另端微伸出盖过底缘13的宽度。
一主控钥匙B(参见图1、6),其插置端具有可推抵密码锁片25全部缩入锁芯2排孔21内的第二凸肋B1。
藉由上述结构,即可由受动枢轴3、可控键4、传动套5、内把手6及控制杆7的连接传动该锁壳本体1与锁芯2进行开/关锁的动作,并固定于底板8及盖板9之间。
参见图1、该盖板9向外侧轴设一拨动板91连动一活动舌片92,扳动该拨动板91可开启该锁具,并由该传动套5连设一卡栓53,可使锁芯2开启前,即可抵制门板的卡制孔中(图中未示),使之达到无法进行开启动作的目的,但该活动舌片92与卡栓53的详细衔接关系因大致与习用技术相仿,故在此不予赘述。
而以下则根据本创作的结构及特点的动作进一步的描述如下:
参见图6、7,当锁壳本体1与锁芯2间处于正常状态时(假设开/关锁的有效转动区域以90度为例),若主控钥匙B插置于锁心2内时,由于其第二凸肋B1与锁芯2的控制片22吻合,使之可伸出排孔21外,而卡抵于顶缘12向插入端处,且该内插片23的伸出端恰可受弹簧26而卡抵于底缘13环缘,使该控制片22在凸伸档壁151与凸缘16间水平位移,而可进行正常的开/关锁动作,此时由于不能使外插片24缩入排孔21内而卡抵于底缘13的另一端,故无法进行抽取锁芯2与锁壳本体1分离的动作。
参见图8、9,若使用万用钥匙C(或其他的开锁工具)插入锁芯2时,则会因第三凸肋C1无法吻合控制片22,而令该控制片22缩入该锁芯2的排孔21内,同时因插入时的自然推抵力量,使该锁芯2下沉穿过锁壳本体1的顶缘12间的排片沟14内,致使内插片23穿过底缘13后,再受弹簧26的弹力而弹出卡抵于该底缘13与排片沟14的另一端。此时,由于内插片23与外插片24同时卡抵于底缘13,而将导致该控制片2 2受卡制而限制于排片沟14内。如此即无法由水平方向进行开/关锁的动作,既使摸索出与原主控钥匙B一模一样的第二凸肋B1,仍会因内插片23卡抵于锁壳本体1的底缘13另端,使之无法令控制片22脱离排片沟14而达到开/关锁的目的。
参见图10,11、当面临上述情况而欲重新开锁时,则需以抽换钥匙A插入锁芯2内,使内插片23与外插片24同时受第一凸肋A1的推抵而缩入锁芯2内,而使内插片23退回于底缘13与排片沟14之间后,方可令该控制片22脱离排片沟14而于顶缘12上端,以使主控钥匙B可令锁芯2的控制片22在顶缘12上端进行正常的开/关锁动作(如图6、7所示)。
另,当锁芯2与锁壳本体1间处于关闭状态时,由于抽换钥匙A会令其外插片24由锁芯2的排孔21另端微伸出盖过底缘13的宽度,而卡抵于底缘13间无法使锁芯2脱离锁壳本体1;因此,若欲取出锁芯2,则须先由主控钥匙B将该锁芯2与锁壳本体1间转成开启状态(如图6、7所示),使该锁芯2的外插片24可对准锁壳本体1底缘13的缺口17后(如图11所示),其中,该外插片24受抽换钥匙A的推抵而于排孔21另一端微伸出盖过底缘13的宽度,恰可通过锁壳本体1的缺口17,再与内插片23一起沿着对应的排片沟14经顶缘12取出,以令该锁芯2脱离锁壳本体1而达到抽换之目的。
由上所述可知,使用者需同时具有抽换钥匙A及主控钥匙B,方可进行抽换锁芯2及解除锁死状态的动作,因此,可将抽换钥匙A与主控钥匙B分别由制造厂商及管理者保管,以有效建立使用、管理及厂商三者间的安全防范开启机制。
参见图3所示,再者,由于内把手6固定于该控制杆7的外侧,使受动枢轴3与传动套5脱离呈空套状态,接着将该传动套5转动(如图5所示),使该内把手6上的凸点62作用于传动套5的凸点55,转动传动套5可实现开/关锁的动作;其中当锁芯2处于开启状态时,若要通过转动内把手6,而对锁具再进行开关动作,则仅需转90度,使可控键4重新连接,方可进行正常开/关锁之目的。
反之,若当锁芯2处于关闭状态时,仅需回转90度,使可控键4重新连接,即可进行正常开/关,如此,可以实现外部钥匙与内部的内把手6动作互不干涉之目的;同时,该锁芯2内的密码锁片25(如图1所示)亦可依使用者的需要编设预定的齿状密码而卡固于排片沟14内,而更具实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创作在突破先前技术结构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的功效,而在空间型态上确属创新,且也非熟悉该项技艺者所易于思及,再者本创作申请前未曾公开,并具有“三性”,特提出申请。
另,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设计构思的原则所作的各种等效变更及装饰,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它相关技术领域,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专利保护范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锁具,其特征在于:该锁具至少包括:
一锁壳本体、其中央具有一容置锁芯的贯通容置孔,该贯通容置孔两端分别环设顶缘及底缘,并于侧壁缘环设有数排片沟,该排片沟间各形成档壁,且于插入端的顶缘间至少形成一凸伸档壁,并依预设旋转角度的档壁而与该凸伸档壁间形成凸缘,且于具凸缘的档壁间的排片沟的底缘设有缺口;
一锁芯,其侧缘具有数贯通的排孔,供中央皆具导孔的控制片、相互叠置的内插片与外插片、数密码锁片通过弹簧分别插置于排孔内,其中该控制片的一端抵持锁壳本体内的顶缘,而外插片外缘则抵持于底缘的另一端,及在该锁芯伸入锁壳本体端设有凸块;
一抽换钥匙,其插置端具有可同时推抵内插片、外插片缩入锁芯排孔内的第一凸肋,使该外插片由锁芯的排孔另端微伸出盖过底缘的宽度;及
一主控钥匙,其插置端具有可推抵密码锁片全部缩入锁芯排孔内的第二凸肋;当钥匙与控制片不吻合时,控制片缩入锁芯排孔内,内插片则卡抵于底缘与排片沟的另一端呈关闭状态;当内插片及外插片缩入排片沟内,锁芯与锁壳本体间则呈开启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更包括:
一受动枢轴,其嵌设于锁壳本体的贯通容置孔对应于锁芯的另一端,并形成可供该锁芯的凸块嵌合且随锁芯转动的嵌沟,该嵌沟内侧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背对锁芯形成第一导口,及于侧缘形成第二导口;
一可控键,其一侧由弹簧置设于受动枢轴的容置槽内,由弹簧的弹力可使其向第二导口处位移,并于对着第一导口处设有导移槽;
一传动套,具有第一开口包固于受动枢轴与可控键,及于另一端形成第二开口;
一内把手,包覆于传动套的第一开口;及
一控制杆,其一端设有连接销卡置于内把手内,另一端则形成顶块,该顶块穿过传动套后,即于可控键的导移槽间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插片受抽换钥匙的推抵而于排孔另一端微伸出盖过底缘的宽度恰可通过锁壳本体的缺口。
CN 03204197 2003-02-20 2003-02-20 锁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61662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04197 CN2616620Y (zh) 2003-02-20 2003-02-20 锁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04197 CN2616620Y (zh) 2003-02-20 2003-02-20 锁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16620Y true CN2616620Y (zh) 2004-05-19

Family

ID=34241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04197 Expired - Lifetime CN2616620Y (zh) 2003-02-20 2003-02-20 锁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16620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6395B2 (en) Anti-theft lock with plate tumblers
CN2616620Y (zh) 锁具
CN104712182B (zh) 门锁把手装置
CN1084930A (zh) 可直接按压闭锁的锁心及锁具
TW202334540A (zh) 鎖心及鑰匙結構
CN2833043Y (zh) 具有隐藏防盗功能的锁具
CN2584731Y (zh) 锁具的锁心
CN1279263C (zh) 电动锁具
CN2359404Y (zh) 改良的管形锁按钮装置
CN2510588Y (zh) 一种防盗弹子锁及其钥匙
CN2658320Y (zh) 双功能挂锁
CN110552552B (zh) 一体化的锁芯结构
CN2520368Y (zh) 双层联结锁具
CN2685467Y (zh) 一种防盗弹子锁及其钥匙
CN2746078Y (zh) 防盗锁心装置
CN2584730Y (zh) 一种锁芯
CN105569447B (zh) 一种多把钥匙转换开启的锁机构
CN201021561Y (zh) 带有竖簧装置的防盗锁芯
CN2720027Y (zh) 锁心旋转盘及钥匙改良结构
CN100485154C (zh) 框式凹凸插动门锁
CN2339684Y (zh) 一种电脑编码角度锁
JPH0348992B2 (zh)
CN2725446Y (zh) 两段式安全锁心结构
CN2473283Y (zh) 复合式锁心
CN2197422Y (zh) 外锁芯沟槽为可变式锁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022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