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517190Y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517190Y CN2517190Y CN 01266900 CN01266900U CN2517190Y CN 2517190 Y CN2517190 Y CN 2517190Y CN 01266900 CN01266900 CN 01266900 CN 01266900 U CN01266900 U CN 01266900U CN 2517190 Y CN2517190 Y CN 251719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adapter
- electric connector
- electric device
- portable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两分别设有电子元件系统的壳体、一转动装置及用以电性连接两壳体中的电子系统元件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动装置具有一设置于其中一壳体的一侧并可转动地相连接另一壳体的枢转部与一容置部,而该电连接器容置于该容置部内并被限制于设置转动装置的壳体上,藉由该枢转部的转动,即可在电连接器固定不动的情况下开盖两壳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由两壳体折叠而成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现有技术
为了便于使用者携带,电子装置的尺寸与重量不断地缩小与减轻,特别是手持式电子装置,诸如流动电话、掌上型计算机、精简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之类。目前缩小手持式装置尺寸的一种方式,是提供不只一个内含操作电路的壳体。换句话说,此方式是在提供一可转动并可与另一壳体相叠合的壳体,藉此可缩小此手持式电子装置收合状态(指两壳体相互叠合)的尺寸;而需操作此电子装置时,只需将相互叠合的两壳体展开即可。此类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如图1所示的掀盖式流动电话。
然而,在使用这些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时候,藏在这些相互分离的两壳体中的操作电路,必须能够相互沟通。而用来使这些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两壳体中的操作电路相互电性连接的技术手段包含缆线(cable)、开关(switch)、软排线(Flexible Print Circuit,FPC)等方式。为了方便了解,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所揭露几种惯用方式作说明,由于这些惯用方式应用于这些手持式电子装置中的结构为大致相同,所以为了说明方便,下文中仅列举应用惯用方式的流动电话作代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这些惯用方式亦可应用于其他掀盖类型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图1是使用缆线(cable)的习惯用掀盖式流动电话的示意图。此流动电话10具有一第一壳体100、一第二壳体101及一使第二壳体10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壳体100的一侧的枢轴102。此第一壳体100具备按键部103、一麦克风104与内建于第一壳体100中的操作电路(图中未示)。此第二壳体101具有一耳机105。当第一壳体100内的操作电路欲与第二壳体101中的耳机105电性连接时,则需将一缆线106穿过两壳体100、101间的枢轴102并使其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操作电路与耳机104。然而,由于第二壳体101相对于第一壳体100转动时,枢轴102会转动,使得经过枢轴102的缆线106亦会随之被扯动与扭转,如此经多次使用后可能发生缆线106与操作电路或耳机105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使得流动电话的使用寿命缩短。
如图2是使用开关的另一种惯用掀盖式流动电话11的示意图(此为中华民国第88100823号申请案)。此流动电话11亦包含一第一壳体110、一第二壳体111及一使第一壳体110枢接于第二壳体111并使两壳体110、111可相对另一方旋转的一侧的枢轴112。此第一壳体110具备按键部113、液晶显示器114、扬声部115及操作电路116。而第二壳体111具有一麦克风117。此流动电话11的枢轴112包含一设置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11相接的一侧置中位置的第一轴杆1121及设置于第二壳体110与位于第一轴杆1121两侧的第二轴杆1122。在此流动电话11中,用来导接分别位于两壳体110、111的操作电路116、117的开关118包含一位于其中一第二轴杆1122并与第二轴杆1122连动的第一连接器1180及一位于第一杆体1121中并紧接第一连接器1180的附有旋转式连接器的开关1181。如图3,此附有旋转式连接器的开关1181包括一L字型的安装构件1182、定位于安装构件1182上的绝缘板1183、两并列定位于绝缘板1183的表面的接点部1184、一抵靠绝缘板1183设有接点部1184的表面并可相对其转动的第二连接器1185及一套合于第二连接部1185外的似矩形金属框体1186。其中,两接点部1184的一端部是外露于绝缘板1183表面之一弹力臂而另一端是转折向下延伸至穿过安装构件1182。而第二连接器1185具有一为绝缘材質的圆柱状的保持构件1187、安装于保持构件1187之一表面上的阳型(male)连接端子1188及形成保持构件1187之另一表面并电性连接阳型(male)连接端子1188的可动接点部1189。此可动接点部1189的面积是小于保持构件1187表面的面积,致使仅在此保持构件1187在预定转动角度,阳型(male)连接端子1188才会经可动接点部1189电性连接至接点部1184。而第一连接器1180具有与第二连接器1185的阳型(male)连接端子1188配合的阴型(female)连接端子。再者,如图2,当第一与第二壳体110、111经枢轴112相互连接时,第二连接器1185会插接于第一连接器1180而使两者的连接端子1188相互电性连接并连动,而第一连接器1180的连接端子更经导线119电性连接至麦克风117,以及接点部1184穿过安装构件1182的端亦经导线119电性连接至操作电路116。藉此,设定此流动电话使用时展开的角度为可动接点部1189电性连接至接点部1184的预定转动角度。如此,当流动电话11展开时,第一枢轴1121相对于第二转轴1122转动,连带使第二连接器1185的可动接点部1189于绝缘板1183上移动并在转动至预定角度时与接点部1184电性连接,进而让麦克风117可与操作电路116电性连接。此外,此种开关118常用来作为电源开关,当操作电路116侦测到开关118导通(即流动电话11展开至预定角度,使第二连接器1185导接至接点部1184)时,则自动开机,否则关机,以达到方便使用者使用的目的。然而,此种附有旋转式连接器的开关1181,亦存在前述流动电话10提及的使用寿命有限的缺点,由于流动电话11使用时,可动接点部1189因转动会与接点部1184相互摩擦而磨损,经多次使用后,常会发生可动接点部1189与接点部1184接触不良的情况。
再者,请参照图4与图5,是另一种使用软排线的流动电话12(此为中华民国第87115684号申请案)。此流动电话12亦包含一具按键部1211与操作电路(图中未示)的第一壳体121、一具扬声器1221、显示器1222及操作电路1223(如第图5)的第二壳体122及一枢接第二壳体122于第一壳体121的一侧的枢轴构件123。此枢轴构件123包括一位于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相接一侧的置中位置的第一枢轴1231、一位于第一壳体121与第一枢轴1231两侧的两第二枢轴1232及一可由第一枢轴1231的一开口1233插入第一枢轴1231内并与第一枢轴1231呈紧配合的轴1234。在此流动电话12中,第二壳体122中的操作电路1223为了电性连接至第一壳体121中的操作电路,因而此操作电路1223之一侧延伸一传输讯号用的软排线1224,以及在第一枢轴1231内邻近组装轴1234位置设有一开槽1235、在轴1234设有一轴槽1236及在第一壳体121设有一与轴槽1236相对应的开槽1237。藉此,将软排线1224依序穿过第一枢轴1231的开槽1235、第一枢轴1231的开口1233、轴1234的轴槽1236及第一壳体121的开槽1237,即可到达第一壳体121中以与第一壳体121内的操作电路电性连接。然而,在第二壳体122相对于第一壳体121转动时,由于轴1234会相对于第二枢轴1232转动,使得穿梭于枢轴构件123的软排线1224受到扯动与扭转,亦会发生前述习知连接构件产生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使得流动电话12的使用寿命有限。
依据前述习惯用掀盖式流动电话10、11、12中电性连接分别位于两壳体的操作电路的电路元件106、118、1224会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随着枢轴102、112、123转动而被连动的关系。因此,若能桥接两壳体内的操作电路的电路元件不会随枢轴转动而被转动,则可避免因多次操作而导致的电路元件与操作电路间的接触不良的情况,进而可解决习知的问题与延长电子装置的寿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乃在提供一种可达到稳定电性连接分别位于两壳体内的电子系统元件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分别容置一第一电子系统元件与一第二电子系统元件的一第一与第二壳体、一转动装置及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动装置包括一枢转部及一容置部,该枢转部是位于该第二壳体一侧并与第一壳体的对应侧可转动地相连接;而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其内设有容设端子的复数个端子通道,且各该端子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部及至少一第二接触部,以分别与该第二电子系统元件与第一电子系统元件形成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是设于该转动装置的容置部内且被限制于该第一壳体内,使该第二壳体藉由该转动装置的枢转部相对该第一壳体转动时,被限制于该第一壳体内的电连接器不会随之转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徵及优点,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在图式中:
图1是使用缆线连接的第一种习惯用流动电话示意图。
图2是使用开关连接的第二种习惯用流动电话示意图。
图3是第二图中开关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应用软排线连接的第三种习惯用流动电话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显示的局部构件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中的局部构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第一壳体相接第二壳体的一侧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0中的局部构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图14中实施例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实施例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优选实施例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电子装置为诸如流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手持式计算机、掌上型计算机之类的两壳体折叠而成的手持式电子装置,而在下列实施例中为了说明方便以流动电话作代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亦可为其他手持式电子装置,并不应受限于下列实施例的说明。此外,下列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元件以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
参阅图6,是位于开启状态的流动电话的俯视图。此流动电话3具有一第一壳体31及一第二壳体33、一转动装置35及一电连接器37。
此第一壳体31包含一第一外壳311与一覆盖于第一外壳311上的第一内壳312,以形成一封闭的容置空间(图中未示)。此第一壳体31容置第一电子系统元件313。此第一电子系统元件313包含一嵌置于第一内壳312的按键部3131及容置于第一壳体31中并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电路板(如图7中的元件标号3132)。应注意的是,虽然在此仅揭露第一电子系统元件包含按键部3131与电路板3132,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313更可包含其他个人数字助理功能的电路元件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的说明。
此第二壳体33包含一第二外壳331与一覆盖于第二外壳331上的第二内壳332,以形成一封闭的容置空间(图中未示)。此第二壳体33内亦容置有一与第一电子系统元件313相互搭配以构成无线通讯功能的第二电子系统334。此第二电子系统元件334包含一扬声器334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3中的电子系统元件334仅包含扬声器3341,然而实际上亦可视实际设计需要而包括其他如显示器等等之类的电子元件,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说明。
此转动装置35包含一位于该第二壳体33一侧并可相对可转动相连接该第一壳体31的枢转部352及一容置部353。在本实施例中,配合图7,该枢转部352是一相互间隔地设置位于第二外壳331中接近第一壳体31中的一侧3311上的两转轴,而两转轴352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可供容置电连接器37的容置部353,以形成一共轴的转轴。再者,如图6中显示,第一壳体31的第一内壳312中接近第二壳体33之一侧3121中的两角缘对应两转轴352的位置分别凸设适于枢接两转轴352的支架部351,如此可将转动装置35架设于两支架部351间,致使第二壳体33可相对于第一壳体3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中的第一内壳312的侧边3121更配合两转轴352形成一圆滑凹槽(如图7)。
一起参照图8,此电连接器37是可相对于两转轴352转动地位于容置部353内与固定于第一壳体31之侧3121上,并用以分别电性连接位于两壳体31、33中的第一与第二电子系统元件3132、3341,因第一壳体31对电连接器37的干涉,致使第二壳体33相对于第一壳体31转动时,电连接器37并不会随转动装置35连动,以解决习知连接元件因随转轴转动而造成损耗的问题。
如图7,此电连接器37是位于容置部353中而包含一似圆柱状的绝缘壳体371及两容置端子372的端子通道373。此绝缘壳体371的本体3711的半径是等于两转轴352的外径。而为了加强定位与保护电连接器37于转动装置35的容置部353中,绝缘壳体371的两端部3712为半径小于两转轴352的内径的肩部,且两端部3712与本体3711间的半径差不小于两转轴352的厚度(即转轴352的内径与外径间的差值),并且使两转轴352中邻近容置部353的端部3522的部分周侧移除,使端部3522分隔形成一与转轴352衔接的弧状凹槽3523及一与弧状凹槽3523形状配合的遮盖板3524。在本实施例中,此弧状凹槽3523約为半圆形凹槽与遮盖板3524約为半圆形弧状板体,并且由于两转轴352弧状凹槽3523是位于该第二外壳331的一侧3311上,两遮盖板3524是设于该第二内壳332中对应第二壳体331之侧3311上的侧。藉此,当电连接器37置放于容置部353时,绝缘壳体371的两端部3712会分别落于两弧状凹槽3523中并再分别利用两遮盖板3524覆盖于两端部3712上,而后利用第一壳体31的凹槽3121干涉定位(容后再述),即可使遮盖板3524与绝缘壳体371稳定定位于两转轴352间,且如图6,电连接器37、两遮盖板3524与两转轴352之周侧会共平面,以确保转动装置35能顺滑地转动。在绝缘壳体371中接近第一壳体31之凹槽3121的局部周侧部分被切除以形成一面对第一壳体31之凹槽3121的平坦表面3713,并于此平坦表面3713向下(即朝第一壳体31)延伸两定位柱3714。两端子通道373是分别由本体3711的两端面3715通过绝缘壳体371内部转折延伸至平坦表面3713的通道,致使各端子372插置于对应的端子通道373时,会分别形成一延伸出端面3715与平坦表面3713的第一接触部3721与第二接触部3722,而此实施例中的第一接触部3721是一杯状的焊接部与第二接触部3722是适于插接于该第一壳体31的电路板3132的插接端。再者,如图9,第一壳体31的第一内壳312的凹槽3121面对第一电气连接元件37的壁面更开设一可供电连接器37的第二接触部3722穿过的矩形开口3122与两位于开口3122两侧以供定位柱3714穿过的定位孔3123。藉此,当两端子372定位于绝缘壳体371的端子通道373后,可利用导线38之一端焊接分别焊接对应端子372的第一接触部3721与另一端穿过转轴352的壁面延伸至第二壳体33内以导接至扬声器3341,与第二接触部3722以插接方式导接于第一壳体31的电路板3132,以电性连接两分别位于不同壳体31、33的扬声器3341与电路板313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端子371数目与各端子371的两接触部3721、3722的形式有所界定,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端子371的数目可依设计者需要作增减以及两接触部3721、3722导接型式亦可依实际需要作变更,诸如第一接触部3721可为刺破型端子(IDT)或第二接触部3722可为表面粘着的端子等等的变化,故不应受限本实施例的说明。
依据前述,组装时,电连接器37会位于容置部353中与将两遮盖板3524覆盖于第一绝缘壳体371的两端部3712,而后将衔接第二壳体33的转动装置35架设于第一壳体31上对应的固定部351,与将电连接器37置放第一内壳312的凹槽3121内,以利用第一绝缘壳体371的定位柱3714穿过定位孔3123中来将整体定位于第一内壳312的凹槽3121内,因此藉由定位柱3714与定位孔3123间的相互干涉及凹槽3121、遮盖板3524与绝缘壳体371间壁面的相互干涉,使得电连接器37可固定于第一内壳312上及位于两转轴352间的容置部353,致使两转轴352转动时电连接37并不会随之转动。
因此,当第二壳体33藉转动装置35相对于第一壳体31转动时,由于电连接器37是固定于第一壳体31的凹槽3121中,因而不会随转轴352的转动而转动,故亦不会发生因转动装置35转动而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以达到两壳体31、33的电子系统元件314、334经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7而电性连接稳定的功效,进而达到降低流动电话3的故障率与延长流动电话3的寿命的功效。
在此为了使电性连接至第二电子元件系统334的导线与电连接器37的端子372电性接触更稳固,在本实施例中更于绝缘壳体371的端面3715邻近端子372的第一接触部3721设置位置凹设轴向延伸的槽道374,以使导线38焊接于端子372的第一接触部3721后,先弯折形成一弯折区段372后置入槽道374定位再导接至扬声器3341,藉此,导线38因第二壳体33的开盖而略被扯动时,而此不适当的施力会于导线38的弯折区段381产生的应力而被抵消,以达到导线38与端子372电性连接稳定的功效,进而降低产品的故障机率与延长产品的寿命。
再者,为因应现代人使用流动电话往往追求流行感,所以厂商推出可方便使用者自行更换第二壳体33的流动电话,因此电连接器37若能经一可适时分离的转接器的导接来与电路板3132电性连接,而非直接固定于电路板3132上,则第二壳体33可依使用者需求随时自行更换不同造型的壳体,以符合今日追求新鲜感的趋势,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下文中揭露第二壳体33可便于与第一壳体31分离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此实施例的流动电话3更包括一转接器39,以及电连接器37′的端子372′的第二接触部3723为贴近平坦表面3713延伸的片体。此转接器39具有一配合第一内壳312的开口3122的矩形绝缘壳体391及两容置端子392的端子通道(图中未示)。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器39是压接型转接器,致使各端子392具有分别露出于绝缘壳体391的顶面3911与底面3912并可随压力而上下往复移动的一第一导接部3921及一第二导接部3922,及两第一导接部3921的位置是对应电连接器37′的第二接触部3723与两第二接触部3922是对应第一壳体31内的电路板3132上对应的导接接点上。藉此,如图11,组装时,将转接器39的顶面3911面对电连接器37′的平坦表面3713组装于嵌置于开口3122中,则转接器39的两端子392的第一导接部3922会抵触对应电连接器37′的端子372′的第二接触部3723。在本实施例中,在转接器39的绝缘壳体391的两侧的适当位置更横向凸设两于组装时压迫开口3122周壁的干涉块3913,以于组装后利用干涉块3913与开口3122间的相互抵压来确保转接器39能稳定地定位于开口3122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分别位于两壳体31、33中的电子系统元件3132、3341的电气路径,第二壳体33中的扬声器3341可经导线电性连接至电连接器37′的端子372′的第一接触部3721,而后经电连接器37′的第二接触部3721、转接器39的第一导接部3921与第二导接部3922导接至电路板3132上的对应接点。
依据前述,如图13,当电连接器37′定位于第一壳体31的凹槽3121中时,则转接器39的第一导接部3921是自动抵触电连接器37′的第二接触部3723,即可完成电连接器37′与转接器39间的电性连接。藉此当欲更换第二壳体33时,仅需解除转轴352与固定部351间的枢接,连带可解除电连接器37′与转接器39间的电性连接关系,因而可达到便于使用者自行更换第二壳体33的功效。此外,当第二壳体33藉转动装置35相对于第一壳体31转动时,由于此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37′亦是固定于第一壳体31的凹槽3121中,因而不会随转轴352的转动而动作,故亦可达到前述实施例提及的电性连接稳定、降低流动电话3的故障率与延长流动电话3的寿命等等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前述说明中,对于电连接器37′与转接器39的导接型态与各自的端子型式有所界定,然而实际上电连接器37′与转接器39中的端子372′、392仅需达到相互电性连接的目的即可,不应受限于前述的说明,在下列的说明中将继续揭露几种电连接器37″与转接器39′、39″不同的导接型式。
再者,请参照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处,在于电连接器37″中面对第一壳体31的第一内壳312的凹槽3121之侧更向下延伸一矩形片体3716,而电连接器37″的两端子372″的第二接触部3724是平贴矩形片体3716的表面3717并列向下延伸以由第一内壳312的开口3122延伸入第一壳体31中的容置空间;再者,一并参照图15,转接器39′的两端子392′的第一导接部3923是由绝缘壳体391′中紧邻电连接器37′的表面3717的侧面3914凸伸对应第二接触部3724位置的弹力臂,以适于压接第二接触部3724,以及第二导接部3924是沿绝缘壳体391的底面3915延伸出与第一导接部3923相对的另一侧面3916的水平接脚,以适于表面安装于电路板3132′上对应的导电接点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定位转接器39′于电路板3132′上,更于绝缘壳体391的底面3915向下凸伸一定位柱3919与电路板3132′设置对应的穿孔,藉以可利用定位柱3919与穿孔3133′的配合正确定位,以达到方便组装的功效,以及为了加强固定转接器39′于电路板3132′上,更于第二转接器39′的另两相对侧面形成适于平贴电路板3132′的翼片393,藉此可利用焊接翼片393于电路板3132′上来加强固定转接器39于电路板3132′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连接器37′在转动装置35转动时亦不会随之转动,因而亦可达到前述实施例的便于更换第二壳体33、电性连接稳定、元件故障率降低与寿命延长等等的优点。
如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其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处,在于转接器39″的端子392″的型式,一并参照图17与图18,转接器39″的两端子392″的第一导接部3925是由绝缘壳体391的顶面3917向上隆起并对应电连接器37′的第二接触部3723位置的弹力臂(如图17),以相互压接而导通,而第二导接部3926是由底面3918垂直向下延伸以插接于电路板3132″上对应的导电接点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连接器37′在转动装置35转动时亦不会随之转动,因而亦可达到前述实施例的便于更换第二壳体、电性连接稳定、元件故障率降低与寿命延长等等的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前述诸实施例说明可知,对于电连接器与转接器的形式与端子数目作界定仅是为了说明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电连接器与转接器的形式可依实际需要而改变仅需达到在转轴352转动时不动并使两壳体31、33内对应的电子系统元件相互电性连接即可,以及端子数目亦可依需要而改变,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说明。
应注意的是,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以流动电话作手持式电子装置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实际上亦可应用于诸如其他掀盖式电子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助理机、掌上型计算机、携带型计算机等等,并不应受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说明。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元件标号对照3流动电话 31第一壳体311第一外壳 312第一内壳3121第一内壳的一侧/凹槽3122矩形开 3123定位孔313第一电子系统元件 3131按键部3132、3132′、3132″电路板33第二壳体331第二外壳 3311第二外壳的一侧332第二内壳 334第二电子系统元件3341扬声器 35转动装置351支架部 352转轴3522转轴的一端部 3523凹槽3524遮盖板 353容置部37、37′、37″电连接器 371、371″绝缘壳体3711本体 3712端部3713平坦表面 3714定位柱3715端面 3716矩形片体3717表面 372、372′、372″端子3721第一接触部3722、3723、3724第二接触部373、373″端子通道 374槽道38导线 39、39′、39″转接器391、391′、391″绝缘壳体 3911、3917顶面3912、3915、3918底面 3913、3919干涉块3914、3916侧面 392、392′、392″端子3921、3923、3925第一导接部3922、3924、3926第二导接部;393翼片
Claims (23)
1.一种手持式电子装置,包含:
一第一与第二壳体,分别容置一第一电子系统元件与一第二电子系统元件;
一转动装置,包括一枢转部及一容置部,其特征在于该枢转部是位于该第二壳体一侧并与第一壳体的对应侧可转动地相连接;及
一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其内设有容设端子的复数个端子通道,且各该端子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部及至少一第二接触部,以分别与该第二电子系统元件与第一电子系统元件形成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是设于该转动装置的容置部内且被限制于该第一壳体内,使该第二壳体藉由该转动装置的枢转部相对该第一壳体转动时,被限制于该第一壳体内的该电连接器不会随之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装置的枢转部是相互间隔的两转轴,且该间隔空间定义出该容置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的对应侧的两角缘分别形成对应衔接该等转轴并使该转轴可转动的支架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的对应侧是形成一配合该转轴曲度的圆滑凹槽,该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具有一配合该转轴半径的圆形本体,与一衔接该本体并适于与该第一壳体的凹槽形成干涉的固定部,以限制该电连接器于该第一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平行该第一壳体之表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以及垂直于该水平方向及该转轴之轴向的方向为垂直方向,该电连接器的固定部是复数个沿该垂直方向延伸并适于嵌置于该第一壳体的凹槽壁面的定位柱。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平行该第一壳体之表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以及垂直于该水平方向及该转轴之轴向的方向为垂直方向,该电连接器的固定部是一沿该垂直方向延伸并适于嵌置于该第一壳体的凹槽壁面的矩形片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的各该端子的一端是轴向延伸出该圆形本体的一端面,以形成该第一接触部,与另一端是穿过该第一壳体的凹槽,以形成适于焊接于该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电子系统元件上的第二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转接器,用以电性桥接该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该转接器具有一绝缘壳体及至少一端子,各该端子包括一可适时压接该电连接器的对应第二接触部的第一导接部,及一导接至该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子系统元件的第二导接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端子的第一导接部是对应该电连接器的第二接触部而垂直往复移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是可于对应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位置垂直往复移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手持是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是一压接型转接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第一导接部是一沿该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朝该第二导接部的隆起部的弹力臂,以抵压该电连接器的第二导接部以形成该电连接器至该转接器的转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第二导接部为一沿该垂直方向延伸并对应插接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的插脚。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中贴近该第一壳体的凹槽的部分周侧更形成一与该第一壳体的表面平行的平坦表面,而各该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是贴近该平坦表面延伸。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绝缘壳体是一矩形壳体,而于该第一壳体的凹槽壁面上对应该电连接器的第二接触部位置形成一与该绝缘壳体的形状对应的矩形开口,以嵌置该转接器于该凹槽的开口中。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具有一外壳及一与该外壳配合的内壳。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相互间隔的两转轴是位于该外壳与该内壳中的一个上并分别形成一弧形凹槽,而于该外壳与该内壳中的另一个上形成分别对应弧形凹槽的两遮盖板。
1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的各该端子的一端是轴向延伸出该圆形本体之一端面,以形成该第一接触部,与另一端是铺设于该绝缘壳体的矩形片体之一表面上,以形成在该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该第二接触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转接器,用以电性桥接该电连接器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该转接器具有一绝缘壳体及至少一端子,各该端子包括一可适时压接该电连接器的对应第二接触部的第一导接部,及一导接至该第一壳体中的第一电子系统元件的第二导接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各该端子的第一导接部是可于该垂直方向上延伸并具有朝该对应第二接触部隆起的弹力臂。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各该端子的第二导接部是一在水平水方向延伸的端部,以适于表面粘着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绝缘壳体是一矩形壳体,而于该第一壳体的凹槽壁面上对应该电连接器的固定部与该绝缘壳体的形状形成的矩形开口,以嵌置该电连接器的固定部与该转接器于该凹槽的开口中。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器的绝缘壳体的至少一侧更垂直延伸适于表面粘着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的翼片,以加强固定该转接器于该第一电子系统元件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266900 CN2517190Y (zh) | 2001-11-08 | 2001-11-08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266900 CN2517190Y (zh) | 2001-11-08 | 2001-11-08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517190Y true CN2517190Y (zh) | 2002-10-16 |
Family
ID=3367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266900 Expired - Lifetime CN2517190Y (zh) | 2001-11-08 | 2001-11-08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517190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03754C (zh) * | 2004-08-11 | 2008-07-16 | 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可调整上模块与下模块使用角度的电子装置 |
CN100421441C (zh) * | 2004-04-29 | 2008-09-24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迭式手机及其组装方法 |
CN101725619B (zh) * | 2008-10-20 | 2011-12-0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连接器的转轴结构 |
CN110062088A (zh) * | 2019-03-15 | 2019-07-26 | 东莞市致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支架 |
-
2001
- 2001-11-08 CN CN 01266900 patent/CN251719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21441C (zh) * | 2004-04-29 | 2008-09-24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迭式手机及其组装方法 |
CN100403754C (zh) * | 2004-08-11 | 2008-07-16 | 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可调整上模块与下模块使用角度的电子装置 |
CN101725619B (zh) * | 2008-10-20 | 2011-12-0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连接器的转轴结构 |
CN110062088A (zh) * | 2019-03-15 | 2019-07-26 | 东莞市致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支架 |
CN110062088B (zh) * | 2019-03-15 | 2021-06-25 | 东莞市致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066802B1 (ja) | ヒンジコネクタ | |
US9166354B2 (en) |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multi-contact universally jointed power and/or signal connector devices | |
US6700784B2 (en) | Handheld type electronic device | |
US7401383B2 (en) | Hinge connector for folding-type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0397730C (zh) | 用于移动终端的电连接器组件 | |
US6547575B2 (en) |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hinge connector used for the same | |
US20020146937A1 (en) | Waterproof connecter apparatus | |
CN1126198C (zh) | 在含有电路的装置之间的电连接装置 | |
CN2517190Y (zh) | 手持式电子装置 | |
CN1638406B (zh) | 用于折叠型移动终端的信号连接设备 | |
CN101442160B (zh) | 连接器 | |
JP3515084B2 (ja) | ヒンジ用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に接続される回路基板 | |
KR20000034927A (ko) | 커넥터 | |
KR200419714Y1 (ko) | 동축케이블과 필름케이블간의 연성 접속구조 | |
JPH08162243A (ja) | ヒンジコネクタ | |
JP2002064604A (ja) | 折畳式携帯電話端末 | |
CN2383226Y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118888C (zh) | 电连接器 | |
CN2664235Y (zh) | 网路分接双插座 | |
KR100359074B1 (ko) | 휴대폰의 회전식 통전장치 | |
CN1158728C (zh) | 无线电频率电连接器 | |
CN2726170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505016B (zh) | 可挠性传输线定位装置 | |
KR19990048986A (ko) | 플립형 휴대폰의 플립커버 개폐장치 | |
CN2425433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1110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