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633928U -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633928U
CN221633928U CN202323534111.4U CN202323534111U CN221633928U CN 221633928 U CN221633928 U CN 221633928U CN 202323534111 U CN202323534111 U CN 202323534111U CN 221633928 U CN221633928 U CN 221633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omponent
earphone
ope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341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金华
蒋扬文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341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633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633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633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支撑组件与出音组件,支撑组件呈环状设置,支撑组件的内侧形成导音通道。出音组件设有出音口,出音口用于向耳道传递开放式耳机的声音。出音组件连接支撑组件,便于出音组件的声音通过出音口集中向耳甲腔传音,导音通道与出音口共同作用,使得用户能够同时听到外界环境音与开放式耳机的声音。支撑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柔性抵接耳甲腔,便于开放式耳机贴肤佩戴,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背景技术
开放式耳机是一种在佩戴状态下不密闭耳道的耳机,以使得用户在听取耳机声音的同时,能够获取一部分环境音,便于用户关注外界环境,以获取安全提示及沟通交互。相关技术手段中的开放式耳机不利于贴肤佩戴,长时间佩戴下,用户耳部肌肉群易劳损,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以解决如何提高开放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包括: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呈环状设置,以在内侧形成导音通道;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支撑组件抵接耳甲腔的腔壁,且所述导音通道连通耳甲腔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呈柔性设置。
出音组件,设有用于向耳道传递声音的出音口;所述出音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组件设置为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有所述出音口;
所述支撑组件设有环状空腔,所述支撑组件的内侧分隔所述环状空腔与所述导音通道,所述扬声器设于所述环状空腔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音通道内,所述出音组件的一侧与所述支撑组件的部分内侧固定,所述出音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部分间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组件包括:
壳体,内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出音口;
出音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音通道环绕所述出音单元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出音单元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音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单元的外径小于等于6m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单元选用动铁喇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组件的截面积与所述导音通道的截面积之比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3;截面方向为与所述导音通道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音通道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导音通道导出所述出音口声音的一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导音通道中轴线上的另一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用于抵接耳甲腔;
第二抵接件,支撑在所述第一抵接件的内侧;所述出音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抵接件的硬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放式耳机还包括:
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出音组件工作;
连接组件,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出音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在耳背处,另一端在耳面处,所述连接组件的中间部分卡接在耳轮前沟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该开放式耳机包括支撑组件与出音组件,支撑组件呈环状设置,支撑组件的内侧形成导音通道。出音组件连接支撑组件,出音组件设有出音口,出音口用于向耳道传递开放式耳机的声音。在佩戴状态下,支撑组件抵接耳甲腔的腔壁,故,与支撑组件连接的出音组件至少部分位于耳甲腔内,对比出音组件在耳背处通过管道向耳面传音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出音组件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面,便于出音组件向耳甲腔集中传音,利于降低出音组件的声音在传音路径中的损耗,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导音通道连通耳甲腔的内外两侧,以实现向耳甲腔传递外界环境音的效果,便于用户关注外界环境。导音通道与出音口共同作用,使得用户能够同时听到外界环境音与开放式耳机的声音,便于用户在使用开放式耳机的同时进行沟通交互与获取安全提示。支撑组件的外侧呈柔性设置,即,支撑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柔性抵接耳甲腔的腔壁,便于用户贴肤佩戴,降低了耳甲腔胀痛或肌肉劳损的风险,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另一方面,支撑组件与耳甲腔柔性抵接,便于支撑组件贴合耳甲腔腔壁处的肌肉群,从而使得开放式耳机可靠佩戴,降低了开放式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受外力误触或振动而松脱的风险。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放式耳机的结构兼容佩戴舒适性与佩戴可靠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开放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开放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组件;11、导音通道;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第一抵接件;13、第二抵接件;2、出音组件;21、壳体;211、出音口;212、安装腔;22、出音单元;3、控制组件;4、连接组件;51、耳轮;52、耳道;53、耳孔;54、耳甲腔;55、耳轮前沟;56、耳垂前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的立体图,参照图1,该开放式耳机用于连接移动终端,实现通讯与音频的便携传输,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申请中的开放式耳机的结构产生限定。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耳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与人耳配合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参照图2与图3,用户的耳部可以包括耳轮51、耳道52、耳孔53、耳甲腔54、耳轮前沟55与耳垂前沟56等生理部位。耳轮51具有一定的厚度与宽度,是形成人耳外轮廓曲线的部件,“耳轮前沟55”与“耳垂前沟56”均位于耳轮51与人体头部相连的部位,且,二者均具有一定的深处而大致呈沟槽状。耳轮前沟55在耳轮51靠近头顶的一端,耳垂前沟56在耳轮51背离头顶的一侧。虽然耳道52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延伸至耳部的鼓膜,但是为了便于描述,结合图3,本申请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耳道52具体是指其背离鼓膜的入口(也即耳孔53)的通道。进一步地,耳甲腔54等生理部位具有一定的容积及深度,且耳甲腔54与耳道52直接连通,也即可以简单地视作前述耳道52位于耳甲腔54的底部。
进一步地,不同的用户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导致耳部存在不同的形状、大小等尺寸差异。为了便于描述,以及减小(甚至是消除)不同用户的个体差异,基于ANSI:S3.36,S3.25和IEC:60318-7标准可以制得一含头部及其(左、右)耳部的模拟器,本申请示意图中的耳部模拟器为根据上述标准制成的右耳模拟器。因此,本申请中,诸如“用户佩戴耳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及“在佩戴状态下”等描述可以指本申请的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当然,正是因为不同的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耳机被不同的用户佩戴时,可能会与耳机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应该是被容忍的。参照图2与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不堵住耳道52,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作为“开放式耳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参照图1,该开放式耳机包括支撑组件1与出音组件2,支撑组件1呈环状设置,以在内侧形成导音通道11,也就是说,导音通道11为支撑组件1所围合成的贯通口。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组件1的内侧”表示的是,支撑组件1的边界轮廓围合形成导音通道11的一侧。支撑组件1可以呈规则环状,也可以呈不规则环状,无论支撑组件1形状如何设置,只要支撑组件1能够围合成贯通的导音通道11即可。
参照图2所示,在佩戴状态下,支撑组件1抵接耳甲腔54的腔壁,导音通道11连通耳甲腔54的内外两侧,需要说明的是,“耳甲腔54的内侧”表示的是耳甲腔54靠近耳道52的一侧,“耳甲腔54的外侧”表示的是耳甲腔54靠近外界环境的一侧。导音通道11连通耳甲腔54的内外两侧,从而可将外界环境音导入耳甲腔54深处的耳道52内。其中,由于不同的用户存在个体差异,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开放式耳机被不同的用户佩戴时,支撑组件1可能会部分遮挡耳道52,但耳道52依旧能够通过导音通道11连通外界环境而未被堵住。
参照图1至图3,出音组件2设有出音口211,以传递开放式耳机的声音。出音组件2连接支撑组件1,即,在佩戴状态下,与支撑组件1连接的出音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耳甲腔54内,从而使得出音口211向耳甲腔54的内侧出音,以将开放式耳机的声音传递至耳甲腔54深处的耳道52内(如图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出音口211与导通通道同时作用,以使得用户在听取开放式耳机声音的同时,获取外界环境音。用户在接收耳机声音的同时,可同步进行沟通交互,如,用户在听歌的同时可以同步与亲友交流;用户在使用开放式耳机的同时,还可获取安全提示,如,用户在语音通话的同时可以听到汽车鸣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安全性。
出音组件2与支撑组件1连接,在佩戴状态下,支撑组件1抵接耳甲腔54而设置在人耳的耳面,从而使得与支撑组件1连接的出音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耳甲腔54内。对比出音组件2在耳背处通过管道向耳面传音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出音组件2在耳面处,便于出音组件2向耳甲腔54直接传音,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耳面”是一个相对于“耳背”的概念,耳面表示的耳部朝向人体面部的一侧,耳背表示耳部背离人体面部的一侧,耳面与耳背以耳轮51为屏障划分。
支撑组件1的外侧呈柔性设置,由前述可知,支撑组件1的外侧为支撑组件1抵接耳甲腔54的一侧。支撑组件1的外侧呈柔性设置,使得在佩戴状态下,支撑组件1与耳甲腔54的周壁柔性抵接,便于本申请中的开放式耳机贴肤佩戴。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组件1可以由多个零部件组成,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支撑组件1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情况下,设置在最外层的部件由柔性材料制成。在支撑组件1一体成型的情况下,支撑组件1可环绕出音组件2的中轴线设置,支撑组件1也可包覆在出音组件2的外层设置。无论支撑组件1采用何种结构,只能使支撑组件1的最外层呈柔性即可。支撑组件1与耳甲腔54柔性抵接,提高了用户的佩戴体验,同时,利用支撑组件1的柔性,也可使支撑组件1可靠抵接耳甲腔54,降低了开放式耳机受外力误触或振动而脱落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该开放式耳机包括支撑组件1与出音组件2,支撑组件1呈环状设置,支撑组件1的内侧形成导音通道11,至少部分导音通道11能够向人耳传递外界环境音。出音组件2连接支撑组件1,出音组件2设有出音口211,出音口211用于向耳道52传递开放式耳机的声音。在佩戴状态下,支撑组件1抵接耳甲腔54的腔壁,故,与支撑组件1连接的出音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耳甲腔54内,对比出音组件2在耳背处通过管道向耳面传音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出音组件2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面,便于出音口211向耳甲腔54深处的耳道52集中传音,以提高开放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导音通道11连通耳甲腔54的内外两侧,以实现向耳甲腔54传递外界环境音的效果,使得用户关注外界环境。导音通道11与出音口211共同作用,使得用户能够同时听到外界环境音与开放式耳机的声音,便于用户在使用开放式耳机的同时进行沟通交互与获取安全提示。支撑组件1的外侧呈柔性设置,即,支撑组件1在佩戴状态下柔性抵接耳甲腔54的腔壁,便于用户贴肤佩戴,降低了耳甲腔54胀痛或肌肉劳损的风险,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另一方面,支撑组件1与耳甲腔54柔性抵接,便于支撑组件1贴合耳甲腔54腔壁处的肌肉群,从而使得开放式耳机可靠佩戴,降低了开放式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受外力误触或振动而松脱的风险,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音组件设为扬声器,扬声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声转换器件,用于将开放式耳机的电信号转化为能够被人耳拾取的声信号。前述出音口设于该扬声器,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开放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示意图,参照图5,支撑组件1设有环状空腔,支撑组件1的内侧轮廓分隔环状空腔与导音通道11,也就是说,在支撑组件1的径向上,环状空腔位于支撑组件1的内侧与外侧之间。扬声器设于前述环状空腔内,需要说明的是,扬声器可以如图5所示选为环形喇叭,此实施方式下,环形喇叭的出音口211环绕导音通道11设置。扬声器也可以呈锥体状或圆柱状,此实施方式下,扬声器的体积小于环状空腔的体积,扬声器的体积较小,从而便于缩小开放式耳机的体积,减少了用户佩戴后的配重感,利于用户舒适佩戴。
需要说明的是,以佩戴方式区分开放式耳机的类型,则,前述“扬声器设置在支撑组件1的环状空腔内”的结构可应用于多种耳机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挂耳式(如图2所示)、耳夹式、环形入耳式(如图5所示)。开放式耳机可以是蓝牙无线式,也可以是有线传输式,在此不作限定。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开放式耳机与耳部配合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出音组件2的一侧与支撑组件1的部分内侧固定,也即是说,出音组件2单侧固定在支撑组件1的内侧。出音组件2与支撑组件1的另一部分间隔,即,出音组件2远离与支撑组件1连接处的另一侧与支撑组件1之间具有间隔,在佩戴状态下,外界环境音于上述间隔区域内进入耳甲腔54(如图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定义上述出音组件2与支撑组件1之间的间隔为导音区,导音通道11的一部分受出音组件2占用,导音通道11的另一部分形成贯通的导音区,出音组件2无法填充导音通道11,也就是说,出音组件2的体积小于导音通道11的体积,出音组件2的体积较小,从而使得开放式耳机的体积较小,有助于减少用户佩戴后的配重感,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出音组件2单侧固定在支撑组件1”的结构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挂耳式(如图2)、耳夹式、环状入耳式(如图6)。图6所示的结构可应用于蓝牙无线耳机,也可应用于有线传输耳机,在此不作限定。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开放式耳机的俯视图,图7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音组件2包括壳体21与出音单元22,壳体21内部设有安装腔212。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1内侧”表示壳体21的边界轮廓围合成安装腔212的一侧。图8为图7中C部放大图,参照图7与图8,安装腔212连通出音口211,也就是说,出音口211为壳体21内侧的部分边界轮廓所围合成的部分区域,安装腔212与出音口211共同形成壳体21的内部空腔。出音单元22设置在安装腔212内,出音单元22转换成的声音传递至安装腔212内,而后由安装腔212传递至出音口211,实现开放式耳机的声音的导出。导音通道11环绕出音单元22设置,即,出音单元22周向上的外轮廓布设于导音通道11内,也就是说,出音单元22的外径小于导音通道11的内径,需要说明的是,“外径”表示部件外轮廓在周向上的最大尺寸;“内径”表示部件内轮廓在周向上的最小尺寸,如,当出音单元22与导音通道11均呈圆柱状的情况下,出音单元22的外径表示出音单元22的外侧轮廓的直径,导音通道11的内径表示支撑组件1的内侧轮廓的直径。出音单元22的外径相对较小,以便于缩小出音组件2的体积,进而缩小开放式耳机的体积,降低了用户长期佩戴下产生肌肉劳损的风险,提高了佩戴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为图7中C部放大图,参照图8,在出音单元22的延伸方向上,出音单元22的厚度小于支撑组件1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出音单元22的延伸方向”表示的是出音单元22的轴线延伸方向,也就是图8中的N1箭头指向方向。在N1方向上,出音单元22的厚度小于支撑组件1的厚度,即,出音单元22在N1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组件1在N1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结合上述可知,出音单元22的外径与厚度均相对较小,即,出音单元22的体积较小,从而使得出音组件2的体积较小,缩小了开放式耳机的体积。另一方面,厚度较小的出音组件2便于贴合耳部肌肉群,以降低因出音组件2厚度较大而突出在耳甲腔54外部,从而在外力误触或振动下松脱的风险,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与佩戴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开放式耳机的爆炸图,参照图9,出音单元22的外径小于等于6mm。一方面,出音单元22选用微型喇叭,减小了开放式耳机佩戴后的配重,提高了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另一方面,出音单元22的外径在6mm内,从而使得出音单元22转换后的声音集中在直径为6mm的区域内,降低了出音单元22转换后的声音在壳体21内发散损耗的风险,便于出音单元22在安装腔212内向出音口211集中传音,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音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出音单元22选用动铁喇叭。动铁喇叭,全名为微型平衡电枢驱动单元(Miniature Balanced Armature Drive Units),是一种微型电声发声器件。与动圈喇叭相比,在同等输出功率下,动铁喇叭的体积只有动圈喇叭的三分之一,但动铁喇叭的功耗只有动圈喇叭的三分之一,即,动铁喇叭在保持较小体积的情况下,兼容较高的音质稳定性,便于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动铁喇叭相比于动圈喇叭的解析力更高,利于传递中高频声音,从而具有较高的人声还原能力,使得开放式耳机的音感趋向自然,便于用户进行通讯与音频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与图8,出音组件2的截面积与导音通道11的截面积之比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3,截面方向与导音通道11的中轴线垂直,导音通道11的中轴线为图8中的轴线Z,轴线Z大致沿纵向延伸,因此,截面方向大致为图8中的横截面方向。在出音组件2的截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导音通道11所预留的导音区的截面积较小,不利于外界环境音向耳甲腔54传递;另一方面,可供支撑组件1向内形变的空间较小,不便于支撑组件1顺畅卡接进耳甲腔54内。在出音组件2的截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导音通道11所预留的导音区的截面积较大,形变后支撑组件1易移动至耳甲腔54的深处,影响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本申请实施例中,出音组件2的截面积与导音通道11的截面积之比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3,以使得开放式耳机保持佩戴流畅性的同时,提高佩戴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导音通道11在轴线Z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其中,第二端112为导音通道11导出出音口211声音的一端,也就是说,第二端112为图8中导音通道11的下端;第一端111为导音通道11的另一端,即,第一端111为导音通道11导入外界环境音的一端,也就是说,第一端111为图8中导音通道11的上端。导音通道11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可以理解为,导音通道11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的轮廓边界逐渐向内收缩。一方面,导音通道11的轮廓变化对应耳甲腔54的轮廓变化,便于支撑组件1顺畅卡接进耳甲腔54内;另一方面,逐渐收缩的导音通道11使得声音逐渐“聚拢”,便于开放式耳机向耳道52集中传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与图9,支撑组件1包括第一抵接件12与第二抵接件13,第一抵接件12用于抵接耳甲腔54,因此,第一抵接件12设置在导音通道11的外侧。第二抵接件13设置在第一抵接件12的内侧,即,第一抵接件12环绕且连接第二抵接件13设置。第一抵接件12的硬度小于第二抵接件13的硬度,硬度较大的第二抵接件13支撑第一抵接件12,以隔挡硬度较小的第一抵接件12持续向内的收缩,降低第一抵接件12在长期佩戴过程中受抵压或振动而滑移进堵塞耳道52的风险。出音组件2与硬度较大的第二抵接件13连接,提高了出音组件2的安装稳定性,便于出音组件2可靠安装。
另一方面,由前述可知,支撑组件1的外侧呈柔性设置,故,第一抵接件12由柔性材料制成,即,第一抵接件12具有一定的软度,制成第一抵接件1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硅胶、乳胶或合成胶。第一抵接件12具有一定的软度而便于与耳甲腔54贴肤接触,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一抵接件12便于形变,以方便开放式耳机佩戴,提高了开放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与图9,开放式耳机还包括控制组件3与连接组件4,控制组件3用于控制出音组件2工作,也就是说,控制组件3内具有电路主板。控制组件3的控制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出音组件2开关、调节出音组件2的音量大小、提示电量不足、切换降噪模式。连接组件4一端连接控制组件3、另一端连接出音组件2,因此,连接组件4具有能够电性连接控制组件3与出音组件2的线缆。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组件4内还可设置具有形变与恢复能力的部件,该类部件包括但不限于记忆钢、弹性丝,以方便连接组件4保持一定的定型力夹持在耳部,实现开放式耳机的佩戴。
参照图2与图3,在佩戴状态下,连接组件4的一端在耳背处,另一端在耳面处,即,在佩戴状态下,连接在连接组件4一端的控制组件3在耳背处,连接在连接组件4另一端的出音组件2在耳面处,连接组件4大致呈“钩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放式耳机大致呈钩状。需要理解的是,不是所有的开放式耳机均呈钩状,但,为了提高佩戴稳定性,充分利用耳面与耳背的空间,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开放式耳机呈钩状设置。
在相关技术手段中,可以将连接组件4卡接在耳垂前沟56内,实现开放式耳机的佩戴。但在该实施方式下,为了降低开放式耳机在重力作用下脱落的风险,开放式耳机在抵紧耳甲腔54的同时,还需在耳垂前沟56处夹持耳轮51,在长期佩戴下,耳垂前沟56的肌肉群在夹持力的作用下易劳损。
而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4的中间部分卡接在耳轮前沟55内,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放式耳机“挂”在耳部。对比连接组件4卡接在耳垂前沟56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4卡接在耳轮前沟55内,耳部肌肉群对连接组件4的隔挡力抵抗重力,使得连接组件4无需较大的夹持力即可稳定佩戴于耳部,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放式耳机兼容佩戴舒适度与佩戴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呈环状设置,以在内侧形成导音通道;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支撑组件抵接耳甲腔的腔壁,且所述导音通道连通耳甲腔的内外两侧;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呈柔性设置;
出音组件,设有用于向耳道传递声音的出音口;所述出音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组件设置为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有所述出音口;
所述支撑组件设有环状空腔,所述支撑组件的内侧分隔所述环状空腔与所述导音通道,所述扬声器设于所述环状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音通道内,所述出音组件的一侧与所述支撑组件的部分内侧固定,所述出音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部分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组件包括:
壳体,内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出音口;
出音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音通道环绕所述出音单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音单元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音单元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单元的外径小于等于6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单元选用动铁喇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组件的截面积与所述导音通道的截面积之比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2/3;截面方向为与所述导音通道的中轴线垂直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通道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导音通道导出所述出音口声音的一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导音通道中轴线上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用于抵接耳甲腔;
第二抵接件,支撑在所述第一抵接件的内侧;所述出音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抵接件的硬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式耳机还包括:
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出音组件工作;
连接组件,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组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出音组件;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在耳背处,另一端在耳面处,所述连接组件的中间部分卡接在耳轮前沟内。
CN202323534111.4U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Active CN221633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34111.4U CN221633928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34111.4U CN221633928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33928U true CN221633928U (zh) 2024-08-30

Family

ID=92488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34111.4U Active CN221633928U (zh) 2023-12-21 2023-12-21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6339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1048B2 (en) Ergonomic earpiece with attachment mount
US6810987B1 (en) Earbud headset
MXPA06002815A (es) Aparato de audio.
WO2006070229A2 (en) Earphone
CN210868110U (zh) 一种耳塞式骨传导耳机
CN214799830U (zh) 一种挂耳式骨传导耳机
KR20160135473A (ko) 이어셋
CN219780340U (zh) 一种耳夹式耳机结构
CN221633928U (zh) 一种佩戴舒适的开放式耳机
CN111988696A (zh) 耳机
JP2021064867A (ja) 聴取装置、及びイヤホン
CN109644301B (zh) 声音输出装置
CN211580183U (zh) 一种耳机用可塑性耳塞
CN211128133U (zh) 入耳式耳机
CN211406247U (zh)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
JP3121893U (ja) 補聴器用受話器及びその耳栓アダプタ
JP6500257B1 (ja) 音響装置
CN220586444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及耳机套装
CN218071801U (zh) 听力辅助设备
CN209882050U (zh) 一种耳机耳塞
CN214381330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接触式组装机构
JPS6342999B2 (zh)
CN219611999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21227710U (zh) 一种脾套耳机、脾套耳机充电仓及眼镜
JP7320316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