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61503U -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61503U
CN221461503U CN202322403079.XU CN202322403079U CN221461503U CN 221461503 U CN221461503 U CN 221461503U CN 202322403079 U CN202322403079 U CN 202322403079U CN 221461503 U CN221461503 U CN 221461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fixedly connected
base
barrier structure
outer sur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030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睿
关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4030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61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61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61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涉及建筑隔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通过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使用,可以对支撑板起到垂直减震作用,建筑在晃动时会通过顶板传递至连接板上时,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连接杆和移动块的配合使用,可以将顶板受到的晃动及压力向下分散,在第二弹簧和第二阻尼器的配合使用,对建筑的晃动开始减震缓冲,避免地震在震动时会通过对建筑的晃动而使其出现损坏,从而提高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保护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隔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隔震屏障结构是一种用于抵抗地震作用的结构,它可以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震动分离开来,从而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隔震屏障结构一般由减震器、隔震支座、隔震墩等组成。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218323296U中,一种建筑隔震器,它包括第一安装板、缓冲垫、第二安装板和缓冲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顶端,所述第一安装板底端固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顶端固接有连接块,且所述连接块卡合于所述连接板内部;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设有所述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表面开有中间腔,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块贯穿所述中间腔。本申请在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接板与连接块,连接板的横截面为口字型结构,连接块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连接块与连接板之间可相对滑动,以此来提高了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专利中,通过多个弹簧和阻尼器的配合使用,可以对建筑进行减缓上下产生的垂直振动,但是,在使用时,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时,会使得建筑物出现摇摆晃动,从而会对隔震屏障产生晃动时,缺少对建筑的横向隔震作用,从而降低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保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时,会使得建筑物出现摇摆晃动,从而会对隔震屏障产生晃动时,缺少对建筑的横向隔震作用,从而降低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保护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隔震组件,所述隔震组件设为两组,所述隔震组件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下表面与底座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阻尼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表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对称设置在底座的两侧内表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设置两组,两组所述缓冲组件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两侧内表壁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表面与顶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外表面配套设置有两个竖直块,两个竖直块的外表面分别等距设置有多个第三阻尼器,多个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三弹簧。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外表面与安装块的内表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三阻尼器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两侧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外表面与两个竖直块的相对外表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竖直块的外表面均与底座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通过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使用,可以对支撑板起到垂直减震作用,建筑在晃动时会通过顶板传递至连接板上时,通过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连接杆和移动块的配合使用,可以将顶板受到的晃动及压力向下分散,在第二弹簧和第二阻尼器的配合使用,对建筑的晃动开始减震缓冲,避免地震在震动时会通过对建筑的晃动而使其出现损坏,从而提高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保护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顶板通过固定块在底座的两侧内表壁内滑动时,固定块因建筑出现的晃动而往复挤压两个固定块时,通过多个第三弹簧和多个第三阻尼器的配合使用,可以对固定块进行减震缓冲,从而使建筑受到的晃动会在得到缓解,进一步提高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的隔震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的缓冲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的俯视图。
图例说明:1、底座;2、第一阻尼器;3、第一弹簧;4、隔震组件;401、安装块;402、第二阻尼器;403、第二弹簧;404、移动块;405、第一连接块;406、连接杆;407、第二连接块;408、连接板;5、顶板;6、缓冲组件;601、固定块;602、竖直块;603、第三阻尼器;604、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2,第一阻尼器2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3,第一阻尼器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5;隔震组件4,隔震组件4设为两组,隔震组件4包括安装块401,安装块401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安装块40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402,第二阻尼器402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403,第二阻尼器4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404,移动块404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块405,第一连接块40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06,连接杆40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407,第二连接块407的内表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板408,连接板408的上表面与顶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缓冲组件6,缓冲组件6对称设置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壁之间。移动块404的外表面与安装块401的内表壁滑动连接。
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在建筑隔震屏障结构使用时,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出现晃动和震动时,顶板5同步受力时,通过第一阻尼器2与第一弹簧3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建筑的震动得到缓冲,避免建筑上下震动幅度过大而损坏建筑的整体结构,同时建筑在出现晃动时,顶板5会在底座1的两侧相应滑动,此时,顶板5受力会通过连接板408向下分散,挤压对应的第二连接块407,第二连接块407受力会通过连接杆406对第一连接块405进行挤压,在第一连接块405和第二连接块407分别与移动块404和连接板408的转动作用下,会使得连接杆406发生形变,将晃动力传递至移动块404,移动块404受力在安装块401进行相对应的滑动,并对第二弹簧403和第二阻尼器402进行挤压,在第二弹簧403和第二阻尼器402的配合使用下,会不断将受到的挤压力进行缓冲消耗,从而使得建筑的晃动得到减缓,起到了对建筑的隔震作用。
实施例2,如图1-图4所示,缓冲组件6设置两组,两组缓冲组件6分别设置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壁中,缓冲组件6包括固定块601,固定块601的外表面与顶板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块601的两侧外表面配套设置有两个竖直块602,两个竖直块602的外表面分别等距设置有多个第三阻尼器603,多个第三阻尼器603的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三弹簧604。多个第三阻尼器603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面。固定块601的两侧外表面与两个竖直块602的相对外表面滑动连接。两个竖直块602的外表面均与底座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在使用时,建筑受到晃动时会带动顶板5对应晃动时,顶板5会通过两侧固定连接的固定块601分别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壁中相对应的晃动,固定块601会在晃动时分别挤压两侧配套设置的竖直块602,通过多个第三弹簧604和第三阻尼器603的配合作用下,可以对固定块601产生的晃动进行减缓震动作用,进一步的减缓建筑受到地震产生的晃动影响。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建筑受到了震动时,顶板5会向下挤压第一阻尼器2,在第一阻尼器2和第一弹簧3的配合使用下,会使得顶板5受到垂直振动得到缓解,建筑在振动时会同步进行晃动,此时顶板5会在底座1的两侧进行相应的移动,通过连接板408将顶板5受到的晃动向下分散,并通过连接杆406带动第一连接块405向一侧挤压移动块404,移动块404在受力时会在安装块401内滑动,从而将晃动力传递至第二阻尼器402,通过第二阻尼器402和第二弹簧403的配合使用,起到了对移动块404的减震作用,从而使建筑在受到震动时得到缓冲隔震作用,提高了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对建筑的隔震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他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所述底座(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器(2),所述第一阻尼器(2)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阻尼器(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5);
隔震组件(4),所述隔震组件(4)设为两组,所述隔震组件(4)包括安装块(401),所述安装块(401)的下表面与底座(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40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器(402),所述第二阻尼器(402)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403),所述第二阻尼器(4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404),所述移动块(404)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块(405),所述第一连接块(40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06),所述连接杆(40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407),所述第二连接块(407)的内表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板(408),所述连接板(408)的上表面与顶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缓冲组件(6),所述缓冲组件(6)对称设置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6)设置两组,两组所述缓冲组件(6)分别设置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壁中,所述缓冲组件(6)包括固定块(601),所述固定块(601)的外表面与顶板(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601)的两侧外表面配套设置有两个竖直块(602),两个竖直块(602)的外表面分别等距设置有多个第三阻尼器(603),多个所述第三阻尼器(603)的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三弹簧(6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404)的外表面与安装块(401)的内表壁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阻尼器(603)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两侧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601)的两侧外表面与两个竖直块(602)的相对外表面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隔震屏障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直块(602)的外表面均与底座(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CN202322403079.XU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Active CN221461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3079.XU CN22146150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3079.XU CN22146150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61503U true CN221461503U (zh) 2024-08-02

Family

ID=92348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03079.XU Active CN22146150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61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3489B (zh) 一种附带阻尼多向负刚度装置
CN210177732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减震结构
CN108533670A (zh) 一种具有高效减震功能的建筑设备
CN221461503U (zh) 一种建筑隔震屏障结构
CN209585328U (zh) 一种具有抗拉拔性能的仿生多维隔减震装置
CN113356668A (zh) 一种新型可更换的剪力墙减震支座
CN216948859U (zh) 一种建筑用隔震结构
CN211776278U (zh) 一种限位摩擦阻尼器
CN212001222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抗震型建筑桩
CN110924551B (zh) 一种介于地面与建筑物之间的摩擦滑动承重座减振结构
CN221373106U (zh) 一种抗震防灾的建筑结构
CN215106214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物隔震装置
CN213981819U (zh) 一种空压机减震结构
CN111411575B (zh) 一种路桥避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CN214222442U (zh) 一种发动机用防震支撑架
CN215702783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机用的抗震底座
CN219623150U (zh) 一种机电设备安装减震结构
CN221721966U (zh) 一种混凝土构件用的阻尼减震装置
CN217996677U (zh) 演出舞台用升降机构
CN220156038U (zh) 紧急抗震箱式变电站
CN218091265U (zh) 具有消能减震节点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CN219838718U (zh) 一种无人机降落用悬挂式支架
CN221461505U (zh)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CN218494098U (zh) 一种板材生产用升降平台
CN220978996U (zh) 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