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47394U -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 Google Patents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347394U CN221347394U CN202323024302.6U CN202323024302U CN221347394U CN 221347394 U CN221347394 U CN 221347394U CN 202323024302 U CN202323024302 U CN 202323024302U CN 221347394 U CN221347394 U CN 2213473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liquid flow
- liquid
- impeller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96 temp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95 cerme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9 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38 liquid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包括:液体流道、动力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液体流道内安装有叶轮,动力装置上设置有公共轴,公共轴与叶轮固定连接,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电连接,以驱动动力装置通过公共轴带动叶轮转动;其中,液体流道分别与控制装置的外侧以及动力装置的外侧贴合设置。通过上述结构,本申请能够利用液体流道与发热的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贴合设置,提高控制装置的散热效率,并省却其它散热形式下可能需要的独立的散热器,优化产品的成本与复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应用于液体传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背景技术
为获得更优化的空间结构配置,现代液体泵更具集成化和小型化的特点与要求,也基于新型集成化芯片的发展与应用,在液体泵的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中一般会集成高功率的电路设计或电子器件。从而导致上述装置本身会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并以发热形式作为主要的损耗表现。
而若发热导致相关装置超出其固有的工作温度区间,则会引起液体泵控制失效或相关装置寿命减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以解决液体泵可能存在的发热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包括:液体流道、动力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液体流道内安装有叶轮,动力装置上设置有公共轴,公共轴与叶轮固定连接,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电连接,以驱动动力装置通过公共轴带动叶轮转动;其中,液体流道分别与控制装置的外侧以及动力装置的外侧贴合设置。
其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安装于液体流道内;加热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以接收控制装置的控制对穿过液体流道的液体进行加热。
其中,液体流道包括涡壳、调温管道以及出水管道,涡壳包括进水管道以及涡室壳体,进水管道、涡室壳体、调温管道以及出水管道依次连通;叶轮安装在涡室壳体内,加热装置安装于调温管道内。
其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液体流道的进水管道、调温管道和/或出水管道内,以检测液体流道内液体的温度,且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信号连接,以传输液体的温度。
其中,进水管道沿着叶轮的轴向方向与涡室壳体远离动力装置的一侧连通;调温管道沿着叶轮的轴向方向设置,且与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出水管道与调温管道远离涡室壳体的一端连通。
其中,动力装置包括定子外壳、转子定子组件以及定子盖板;定子外壳靠近叶轮的一侧与涡壳密封且固定连接,定子外壳远离叶轮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筒,定子盖板与安装筒远离叶轮的一侧固定设置,转子定子组件固定设置于安装筒内;公共轴的一端与转子定子组件固定设置,定子外壳靠近叶轮的一侧设置有阻挡板,以隔开涡室以及安装筒,阻挡板上形成有预设通孔,公共轴远离转子定子组件的一端穿过预设通孔与叶轮固定连接。
其中,液体流道的调温管道与定子外壳远离转子定子组件的一侧贴合且与定子外壳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其中,调温管道为三通管道,调温管道的第一端与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调温管道的第二端与出水管道连通,调温管道的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与加热装置固定设置;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以及安装压板,安装压板与第三端的端口密封且固定设置,加热元件与安装压板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固定设置。
其中,调温管道包括多个子管道以及至少一个同向连通件,各子管道均与轴向方向平行设置,各相邻的两个子管道分别通过连通对应的同向连通件进行连通;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以及安装压板,各加热元件设置于对应的子管道内;最靠近涡室壳体的子管道为三通管道,三通管道的第一端与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三通管道的第二端与对应的同向连通件连通,三通管道的第三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与安装压板密封且固定设置;最远离涡室壳体的子管道远离对应的同向连通件的一端与出水管道连通;安装压板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且同向连通件分别靠近对应的两个子管道的一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
其中,定子外壳还包括安装槽体以及盖板;安装槽体的槽底固定设置于调温管道远离安装筒的一侧,安装槽体的槽壁环绕槽底的边缘且垂直设置,盖板与槽壁远离槽底的一侧固定设置,以形成容纳控制装置的安装槽;其中,槽底与调温管道远离安装筒的一侧共面,控制装置与槽底贴合设置。
其中,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多个电子器件,电源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各电子器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各电子器件以及电源固定设置于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且电子器件以及电源远离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与槽底贴合设置。
其中,定子外壳靠近叶轮的一侧内凹形成有凹槽体,凹槽体与涡室壳体密封且固定连接,以形成涡室。
其中,安装筒远离叶轮的一侧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定子盖板包括底板以及环状连接件,环状连接件与底板垂直连接,且环状连接件上形成有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互匹配卡合,以将定子盖板固定在安装筒远离叶轮的一侧。
其中,定子盖板靠近安装筒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凹槽,转子定子组件远离安装筒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凸起,固定凸起与固定凹槽相互匹配,以插设卡合固定将转子定子组件固定在定子盖板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能够通过将液体流道与工作时发热的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外侧紧密接触,使得热量能够通过液体流道传导其内流动的液体,而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工作时液体流道内高速转动的叶轮驱动液体高速流动及置换,运动的液体将液体流道传导来的热量快速带走,从而对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进行液冷散热,提高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散热效率,且液体流道内的流量大、流动快,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散热效率,减少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控制失效或相关装置寿命减短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充分利用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工作液体作为散热、冷却介质,省却了其它散热形式下可能需要的独立的散热器、散热结构、流道、冷却液、风扇、独立的散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等及驱动独立散热模块工作需要的电控、电源等,优化了产品的成本与复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二维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三维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涡壳一实施例的三维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涡壳与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共同参阅图1-6,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二维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例的三维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涡壳一实施例的三维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涡壳与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请先参阅图2以及图4,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包括:液体流道120、动力装置110以及控制装置130。控制装置130用于驱动动力装置110运作,以供能液体流道120进行液体传输。
液体流道120内安装有叶轮125,叶轮125转动以推动液体流道120内的液体传输或加压。
动力装置110上设置有公共轴114,公共轴114与叶轮125固定连接,以通过公共轴114带动叶轮125转动。
控制装置130与动力装置110电连接,以驱动动力装置110通过公共轴114带动叶轮125转动,从而推动液体流道120内的液体传输或加压。
当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通过控制装置130启动动力装置110,以使动力装置110驱动公共轴114旋转,进而带动叶轮125旋转,从而使得液体在进入涡轮后,被叶轮125带动进行运输。其中,本实施例的液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
其中,液体流道120分别与控制装置130的外侧以及动力装置110的外侧贴合设置。
通过将液体流道120与工作时发热的控制装置130以及动力装置110的外侧紧密接触,控制装置130以及动力装置110的热量能够通过液体流道120传导给其内流动的液体,而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液体流道120内高速转动的叶轮125驱动液体高速流动及置换,运动的液体将液体流道120传导来的热量快速带走,从而对控制装置130进行液冷散热。
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兼具功率器件冷却与流体加热功能,适用于新能源、工业、军工和消费品等领域的泵类产品。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能够通过将液体流道与工作时发热的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外侧紧密接触,使得热量能够通过液体流道传导其内流动的液体,而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工作时液体流道内高速转动的叶轮驱动液体高速流动及置换,运动的液体将液体流道传导来的热量快速带走,从而对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进行液冷散热,提高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散热效率,且液体流道内的流量大、流动快,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装置以及动力装置的散热效率,减少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控制失效或相关装置寿命减短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充分利用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工作液体作为散热、冷却介质,省却了其它散热形式下可能需要的独立的散热器、散热结构、流道、冷却液、风扇、独立的散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等及驱动独立散热模块工作需要的电控、电源等,优化了产品的成本与复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还包括加热装置160,加热装置160安装于液体流道120内;加热装置160与控制装置130电连接,以接收控制装置130的控制对穿过液体流道120的液体进行加热。
当液体在液体流道120内流动时,液体流经加热装置160与液体流道120的内壁之间,液体充分包容、贴合加热装置160,并带走加热装置160的热量实现液体加热。
其中,功率装置的工作温度上限一般高于100℃,液体的加热需求一般不高于100℃,在本实施案例中,加热装置160虽然设置在液体流道120内,但加热装置160对液体的加热标准一般低于功率装置的工作所产生的高温,因此,通过对加热装置160的功率控制,液体流道120内的液体升温仍不会影响的液体流道120的冷却效果。加热装置160的发热功率可根据液体流量的大小由控制装置130管理控制,所提供的实际热功率确保液体流道120内液体的升温仍处于功率装置的工作温度区间或低于工作温度区间,从而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能同时兼顾加热需求以及散热需求。
请进一步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120包括涡壳129、调温管道127以及出水管道122,涡壳129包括进水管道121以及涡室壳体123,进水管道121、涡室壳体123、调温管道127以及出水管道122依次连通。叶轮125安装在涡室壳体123内,加热装置160安装于调温管道127内。
涡壳129的材质可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或其它满足具体产品冷却散热需要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当液体进入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具体从进水管道121进入,在涡室壳体123内经叶轮125推动流向调温管道127,再经调温管道127加热后,通过出水管道122流出。其中,若当前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无需对液体进行加热,则不开启加热装置160,使液体正常通过调温管道127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图未示);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液体流道120的进水管道121、调温管道127和/或出水管道122内,以检测液体流道120内液体的温度,且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130信号连接,以传输液体的温度。
考虑功能稳定性及工作控制的精确性需要,在液体流道120上还可增设监测液体流道120内液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且其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130用于工作时序、逻辑上的精确控制需要。液体流道120内的位置可以实施如:在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进水管道121或调温管道127前端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液体初始温度;在调温管道127中段设置温度传感器或温度开关元件用于监测或阻止发热元件可能发生的干烧;在温度传感器元件后端或出水管道122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液体输出的温度。温度传感器或温度开关元件在液体流道120上的安装位置与安装结构根据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的具体情况确定。
上述结构,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来监测液体流道120内的温度,且使其与控制装置130信号连接,能够通过接收温度传感器传输给控制装置130的温度信息,及时调控加热装置160,保障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的正常工作温度,以减少温度过高影响相关装置性能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管道121沿着叶轮125的轴向方向X与涡室壳体123远离动力装置110的一侧连通;调温管道127沿着叶轮125的轴向方向设置,且与涡室壳体123的侧面连通;出水管道122与调温管道127远离涡室壳体123的一端连通。其中,轴向方向X同样也是公共轴114从动力装置110延伸至叶轮125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10包括定子外壳111、转子定子组件112以及定子盖板113;定子外壳111以及定子盖板113组装形成转子定子组件112的容置空间,以对转子定子组件112进行固定以及保护。转子定子组件112用于给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进行供能。
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与涡壳129密封且固定连接,具体地,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与涡室壳体123密封且固定连接,从而形成容纳叶轮125的涡室。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涡室壳体123的空间足够容纳叶轮125时,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可以仅实现与涡室壳体123之间的密封且固定连接需求。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涡室壳体123的空间不足够容纳叶轮125时,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可以内凹,形成凹槽体118,进一步实现与涡室壳体123组装形成涡室的需求。
其中,定子外壳111与涡室壳体123之间的密封需求可以通过在上述两者之间设置橡胶密封件(图未示)来实现,也可以调整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的材质,例如将该部分材质调整为橡胶、硅胶等密封材料,以实现密封功能。
定子外壳111远离叶轮125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筒116,安装筒116用于安装转子定子组件112,定子盖板113与安装筒116远离叶轮125的一侧固定设置,转子定子组件112固定设置于安装筒116内。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由于涡室壳体123内需要进行液体传输,而安装筒116内安装有转子定子组件112,为避免液体泄露到安装筒116内,则定子外壳111在涡室壳体123与安装筒116之间形成有阻挡板117,即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上设置有阻挡板117,以隔开涡室以及安装筒116,防止液体从涡室壳体123泄露到安装筒116,进而保障转子定子组件112的稳定运转。
公共轴114的一端与转子定子组件112固定设置,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设置有阻挡板117,且阻挡板117上形成有预设通孔115,具体地,阻挡板117上形成有预设通孔115,公共轴114远离转子定子组件112的一端穿过预设通孔115与叶轮125固定连接。
当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转子定子组件112中电流通过定子绕组(图未示)时,产生的磁场会感应转子(图未示)中的导体,导致在导体中产生电流。这个电流在转子中产生磁场,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导致转子开始旋转,进而带动公共轴114旋转,而公共轴114穿过预设通孔115的部分也随之带动叶轮125旋转,进而对液体进行加速或其他操作,完成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的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通孔115内形成有密封件1171,公共轴114远离转子定子组件112的一端穿过密封件与叶轮125固定连接,为了进一步防止液体从涡室壳体123泄露到安装筒116,通过在预设通孔115内形成有密封件1171进行液体阻挡,在保障公共轴114与叶轮125之间的连接的同时,保障涡室壳体123与安装筒116之间的密封性。
密封件1171可以包括橡胶体、硅胶体或其他密封填充物,通过填充在预设通孔115与公共轴114之间,实现涡室壳体123与安装筒116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120的调温管道127与定子外壳111远离转子定子组件112的一侧贴合且与定子外壳111的轴向方向X平行设置,使得转子定子组件112充分邻近调温管道127。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液体在涡壳129外沿转向并流入调温管道127,并从安置在定子外壳111上的出水管道122流出,同时,转子定子组件112的功耗发热及时被邻近的调温管道127内的流体充分带走,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温管道127为三通管道。本实施例以调温管道127为一条管道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调温管道127还可以包括多条管道。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单条的调温管道127的第一端1271与涡室壳体123的侧面连通,调温管道127的第二端1272与出水管道122连通,调温管道127的第三端1273与第二端1272相对设置,且与加热装置160固定设置,即当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液体在调温管道127内的流向为从涡室壳体123的侧面流向调温管道127的第一端1271,穿过调温管道127后,从调温管道127的第二端1272流至出水管道122。而调温管道127的第三端1273用于安装加热装置160,以使加热装置160通过第三端1273插设于调温管道127内。
其中,出水管道122与进水管道121可以分别设置于定子外壳111的相对两侧,以满足调温管道127与定子外壳111的平行且贴合设置。
加热装置160包括加热元件161以及安装压板162,安装压板162与第三端1273的端口密封且固定设置,加热元件161与安装压板162靠近第二端1272的一侧固定设置,从而插设于调温管道127内。
其中,安装压板162与第三端1273的端口之间的密封可以采用橡胶密封件为主的密封结构,并采用螺丝、卡扣及相关紧固结构件进行联接,保证装配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加热元件16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棒状、片状或螺旋状的加热设置,且加热元件16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陶瓷加热体、石英管加热体或稀土厚膜加热体等。其中,加热元件161与调温管道127轴向平行且与调温管道127壁保持均距,以避免影响调温管道127本身。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外壳111还包括安装槽体124以及盖板126;安装槽体124124与盖板126组装形成安装槽128。而安装槽128用于容纳控制装置130,以对控制装置130进行固定以及保护。
安装槽体124的槽底1242固定设置于调温管道127远离安装筒116的一侧,安装槽体124的槽壁1241环绕槽底1242的边缘且垂直设置,盖板126与槽壁1241远离槽底1242的一侧固定设置,以形成容纳控制装置130的安装槽128。
其中,槽底1242与调温管道127远离安装筒116的一侧共面,控制装置130与槽底1242贴合设置。从而使得工作时发热的控制装置130与调温管道127贴合设置,进而让热量能够通过槽底1242传导给调温管道127内的流动的液体,而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时涡壳129内高速转动的叶轮125驱动液体高速流动及置换,运动的液体将控制装置130传导来的热量快速带走,从而对控制装置130进行液冷散热,提高控制装置130的散热效率。
即本实施例的调温管道127位于控制装置130与转子定子组件112之间,使得控制装置130与转子定子组件112的功耗发热及时被调温管道127内的流体充分带走。
其中,本实施例的调温管道127中加热元件161的位置以及调温管道127与控制装置130和/或转子定子组件112重合的位置之间可以存在部分重合的现象,但加热元件161的发热功率可根据流体流量的大小由控制装置130管理控制,所提供的实际热功率确保重合流道内流体的升温仍处于功率器件的工作温度区间或比工作温度区间偏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30包括电源132、控制电路板131以及多个电子器件133,电源132与控制电路板131电连接,各电子器件133与控制电路板131电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兼具功率器件冷却与流体加热的功能,除结构上实现泵功能、流体加热功能集成外,支配两种功能工作的控制装置130及相关电路也可集成到一件控制电路板131上,共用一个电源132,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工作、加热功能均消耗较大的功率,为分别做好功率管理,在集成的控制电路板131上可以设置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发热功率器件对各自功能进行工作管理。
其中,各电子器件133以及电源132固定设置于控制电路板131的一侧,且电子器件133以及电源132远离控制电路板131的一侧与槽底1242贴合设置。
电子器件133可以包括芯片、电阻、电容、电感、开关器件等,例如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Gate Bipolar Transistor)、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芯片等。具体电子器件133的类型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控制装置130根据产品实际需要进行安装,其角度、方向及固定方式不受限制,控制装置130有安装槽体124以及盖板126形成保护外壳的情况下,该外壳与定子外壳111可以是一体式的,也可以是装配式的,在此不做限定。
由于控制装置130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器件133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功率损耗,并以发热形式作为主要的损耗表现,则本实施例通过将电子器件133设置于控制装置130靠近槽底1242的一侧,以使电子器件133与槽底1242贴合设置,使得电子器件133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槽底1242传导给调温管道127内的流动的液体,进而被快速带走,从而实现对电子器件133的精准液冷散热,进而提高控制装置130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将包含大功率电路开关器件的控制装置130集成安装在的调温管道127上,且使得电子器件133的主发热面与调温管道127紧密贴合,加快热量通过调温管道127传导给其内的液体,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外壳111靠近叶轮125的一侧内凹形成有凹槽体118,凹槽体118套设涡室壳体123直至抵达槽底1242,并与涡室壳体123固定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凹槽体118与涡室壳体123可以通过螺丝或卡扣及相关紧固结构件进行固定连接,保证装配的可靠性。凹槽体118与涡室壳体123之间也可以通过橡胶密封等密封方式进行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上还形成有引线槽(图未示),引线槽设置于定子外壳111的内壁,引线槽的一端穿过槽底1242连通安装槽128,引线槽远离安装槽128的一端连通安装筒116,以容纳连接的转子定子组件112以及控制装置130的导线,从而实现转子定子组件112以及控制装置130之间的电连接,便于转子定子组件112工作运转。
且引线槽设置于定子外壳111的内壁内可以防止引线槽被涡室内的液体干扰,进而保障转子定子组件112与控制装置130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子定子组件112与控制装置130之间的电连接还可以通过外接导线,或将转子定子组件112与控制装置130分别与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100所搭载的其他电器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的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筒116远离叶轮125的一侧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1135,定子盖板113包括底板1131以及环状连接件1132,环状连接件1132与底板1131垂直连接,且环状连接件1132上形成有外螺纹1134,外螺纹1134与内螺纹1135相互匹配卡合,以将定子盖板113固定在安装筒116远离叶轮125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安装筒116与定子盖板113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筒116与定子盖板113还可以通过卡扣件或其他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盖板113靠近安装筒116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凹槽1133,转子定子组件112远离安装筒116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凸起1121,固定凸起1121与固定凹槽1133相互匹配以插设固定,以将转子定子组件112固定在定子盖板113上,而定子盖板113与安装筒116固定连接,从而将转子定子组件112固定在整个定子外壳111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有独立结构件之间的装配、及装配面均可视具体产品的密封要求设置以橡胶密封件为主的密封结构,并采用螺丝、卡扣及相关紧固结构件进行联接,保证装配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充分利用流体作为散热、冷却介质,并利用了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出水流量大的特点,省却了其它散热形式下可能需要的独立的散热器、散热结构、流道、冷却液、风扇、独立的散热水泵等及驱动独立散热模块工作需要的电控、电源等,优化了产品的成本与复杂性。且将流体加热与水泵集成一体,大量减少了结构件及复杂的装配性工作。共用控制模块与电源,可充分集约产品的工作时序、逻辑管理。
请参阅图7-8,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动力装置以及液体流道内进水管道以及涡室壳体的设置均与前述实施例相同,请参阅前文,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调温管道200包括多个子管道210以及至少一个同向连通件220,各子管道210均与轴向方向X平行设置,各相邻的两个子管道210分别通过连通对应的同向连通件220进行连通。本实施例以子管道210的数量为3个,而同向连通件220的数量为2个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子管道210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而同向连通件220的数量为1个;子管道210的数量也可以为4个,而同向连通件220的数量为3个等,诸如此类,在此不做限定。
同向连通件220为同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口的连通件,两个连接口分别与对应的子管道210连通,从而实现两个子管道210之间的连通。
通过设置多个子管道210的调温管道200,能够提高调温管道,200与定子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定子外壳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大动力装置的散热效率。
加热装置250包括多个加热元件240以及安装压板230,各加热元件240设置于对应的子管道210内;最靠近涡室壳体的子管道210为三通管道,三通管道的第一端(图未示)与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三通管道的第二端(图未示)与对应的同向连通件220连通,三通管道的第三端(图未示)与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与安装压板230密封且固定设置;其中,本实施例的最靠近涡室壳体的子管道210的三端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的调温管道127的结构类似。
最远离涡室壳体123的子管道210远离对应的同向连通件220的一端与出水管道122连通,即本实施例的液体从涡室壳体的侧面进入第一个子管道210,穿过第一个同向连通件220后进入第二个子管道210,再穿过第二同向连通件220后进入第三个子管道210,最后从出水管道中出去。
安装压板162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240,且同向连通件220分别靠近对应的两个子管道210的一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240。
其中,本实施例设置多个子管道210,并在每个子管道210之间均设加热元件240,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加热路径,进而提高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效率,保障加热需求的顺利完成。
本实施例仅对三管道且呈“之”字形的调温管道200进行示意,并不对调温管道200的子管道数量进行限定。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在实现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散热以及加热双重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温管道的多子管道设置增加对定子外壳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散热效果。且各子管道内均设置有加热元件,从而通过子管道的数量增加实现加热元件的数量增加,进一步提高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的加热效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流道,所述液体流道内安装有叶轮;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上设置有公共轴,所述公共轴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电连接,以驱动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公共轴带动所述叶轮转动;
其中,所述液体流道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的外侧以及所述动力装置的外侧贴合设置;
所述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液体流道内;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对穿过所述液体流道的液体进行加热;
所述液体流道包括涡壳、调温管道以及出水管道,所述涡壳包括进水管道以及涡室壳体,所述进水管道、所述涡室壳体、所述调温管道以及所述出水管道依次连通;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涡室壳体内,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调温管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液体流道的进水管道、调温管道和/或出水管道内,以检测所述液体流道内液体的温度,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信号连接,以传输液体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管道沿着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与所述涡室壳体连通;
所述调温管道沿着所述叶轮的轴向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
所述出水管道与所述调温管道远离所述涡室壳体的一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定子外壳、转子定子组件以及定子盖板;
所述定子外壳靠近所述叶轮的一侧与所述涡壳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定子外壳远离所述叶轮的一侧设置有安装筒,所述定子盖板与所述安装筒远离所述叶轮的一侧固定设置,所述转子定子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筒内;
所述公共轴的一端与所述转子定子组件固定设置,所述定子外壳靠近所述叶轮的一侧设置有阻挡板,以隔开所述涡室以及所述安装筒,所述阻挡板上形成有预设通孔,所述公共轴远离所述转子定子组件的一端穿过所述预设通孔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道的调温管道与所述定子外壳远离所述转子定子组件的一侧贴合且与所述定子外壳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管道为三通管道,所述调温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所述调温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管道连通,所述调温管道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加热装置固定设置;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元件以及安装压板,所述安装压板与所述第三端的端口密封且固定设置,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安装压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固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温管道包括多个子管道以及至少一个同向连通件,各所述子管道均与所述轴向方向平行设置,各相邻的两个子管道分别通过连通对应的所述同向连通件进行连通;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加热元件以及安装压板,各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对应的子管道内;
最靠近所述涡室壳体的子管道为三通管道,所述三通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涡室壳体的侧面连通,所述三通管道的第二端与对应的同向连通件连通,所述三通管道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安装压板密封且固定设置;
最远离所述涡室壳体的子管道远离对应的同向连通件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道连通;
所述安装压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且所述同向连通件分别靠近对应的两个子管道的一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对应的加热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外壳还包括安装槽体以及盖板;
所述安装槽体的槽底固定设置于所述调温管道远离所述安装筒的一侧,所述安装槽体的槽壁环绕所述槽底的边缘且垂直设置,所述盖板与所述槽壁远离所述槽底的一侧固定设置,以形成容纳所述控制装置的安装槽;
其中,所述槽底与所述调温管道远离所述安装筒的一侧共面,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槽底贴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多个电子器件,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各所述电子器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各所述电子器件以及所述电源固定设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电子器件以及所述电源远离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与所述槽底贴合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外壳靠近所述叶轮的一侧内凹形成有凹槽体,所述凹槽体与所述涡室壳体密封且固定连接,以形成涡室。
11.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远离所述叶轮的一侧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定子盖板包括底板以及环状连接件,所述环状连接件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且所述环状连接件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匹配卡合,以将所述定子盖板固定在所述安装筒远离所述叶轮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盖板靠近所述安装筒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凹槽,所述转子定子组件远离所述安装筒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与所述固定凹槽相互匹配,以插设卡合固定将所述转子定子组件固定在所述定子盖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24302.6U CN221347394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24302.6U CN221347394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347394U true CN221347394U (zh) | 2024-07-16 |
Family
ID=91849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24302.6U Active CN221347394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347394U (zh) |
-
2023
- 2023-11-08 CN CN202323024302.6U patent/CN2213473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34624A (en) | Pump assembly for delivering liquids and gases | |
WO2019001585A9 (zh) | 电加热器 | |
WO2004025807A1 (ja) | 駆動装置 | |
CN212696428U (zh) | 一种导热板全注塑封闭式散热结构水冷却散热器 | |
JP2013099021A (ja) | ポンプ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109210766B (zh) | 电加热器 | |
CN221347394U (zh) | 液体流道外置式液体泵 | |
EP4195361A1 (en) | Electric pump for powe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3966159A (zh) | 水冷散热模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
EP4375510A1 (en) | Fluid drive device | |
EP4215750A1 (en) | Electronic oil pump | |
CN216064526U (zh) | 一种高压清洗机用水循环冷却电机控制器 | |
CN221347299U (zh) | 涡轮散热式液体泵 | |
TWI714437B (zh) | 液冷式散熱系統及其泵浦 | |
CN211908537U (zh) | 一种轴流风机强制散热装置 | |
KR20220139650A (ko) | 제어기 일체형 eop의 방열장치 | |
CN107438716A (zh) | 潜水泵系统及其潜水泵 | |
TW202136648A (zh) | 液冷式散熱系統及其泵浦 | |
CN220566300U (zh) | 电子水泵和车辆 | |
CN221694703U (zh) | 清洗机 | |
CN116198284B (zh) |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 |
CN221921463U (zh) | 外接液冷式驱动泵和冲水系统 | |
CN221568971U (zh) | 内嵌液冷式驱动泵和冲水系统 | |
CN202106241U (zh) | 一种高速电主轴的冷却装置 | |
CN118282132B (zh)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用高效散热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