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42152U - 循环使用的吨袋 - Google Patents

循环使用的吨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42152U
CN221342152U CN202323476075.0U CN202323476075U CN221342152U CN 221342152 U CN221342152 U CN 221342152U CN 202323476075 U CN202323476075 U CN 202323476075U CN 221342152 U CN221342152 U CN 221342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late
sealing
ton bag
ba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4760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阳勇
凃志洪
龙祥
孙思伟
普福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NNING IRON AND TITANIU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NNING IRON AND TITANIUM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NNING IRON AND TITANIU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NNING IRON AND TITANIU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42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421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使用的吨袋,属于钒钛磁铁矿转运配件技术领域。本结构包括本体(1),本体(1)下端设有矩形开口,且开口侧边分别设有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上均设置有封口绳(4),且封口绳(4)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本体(1)上,使得将开口封堵形成袋底(5)。本结构通过封口绳(4)实现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封堵开口,实现本体(1)的循环使用。解决现有吨袋卸料易损坏,不能循环使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循环使用的吨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使用的吨袋,属于钒钛磁铁矿转运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吨袋是一种柔性的中型散装包装容器,具有价格便宜、强度大、防潮、耐辐射等优点,另外,小单元的独立包装,可以使物料搬运更加的快速和便捷,装卸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它在粉料、粒料及块料运输方面应用很广泛。
现有的吨袋设计成上下端均开口的结构,倒料时只需人工打开卸料口,物料自动卸料,省去了人工取料的时间,但市面上吨袋的卸料口一般采用绑绳封紧的方式,实际需要人工去将绑绳解开,而每个吨袋的捆绑松紧不一,实际解开绑绳花费的时间较长,造成实际卸料效率不高。且在钒钛磁铁矿选矿领域使用吨袋卸矿过程中,需要叉车将吨袋叉起后,用刀在吨袋底部开口,达到快速卸矿的目的,但该方法会破坏吨袋,造成吨袋不能重复使用,使得包装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吨袋卸料易损坏,不能循环使用,增加了包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循环使用的吨袋,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下端设置有矩形开口,且开口侧边分别设置有封口板A、封口板B、封口板C和封口板D,封口板A、封口板B、封口板C和封口板D上均设置有封口绳,且封口绳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本体上,使得封口板A、封口板B、封口板C和封口板D将开口封堵形成袋底。
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绳端部设置有连接件,本体侧壁上设置有挂接件,且连接件挂接在挂接件上。
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圆环,挂接件为连接挂钩,连接圆环可挂接在连接挂钩上。
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封口板B、封口板C和封口板D均为等腰梯形结构,且下底边与开口侧边连接。
其中,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和封口板C正对设置,且封口板B和封口板D正对设置。
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和封口板C上的封口绳错开设置。
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B和封口板D上的封口绳错开设置。
进一步,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和封口板C上底边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封口绳沿阶梯下端面伸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结构依然保留了原有吨袋所拥有的顶部圆形进料口以及顶部四个顶点的提升挂耳,实际只对吨袋底部进行改造,将吨袋底部改造为类似于纸箱底部的勾底结构,并在四块封口板的每个对应位置设有四根封口绳,封口绳的另一端与吨袋上端可拆卸连接,实现吨袋底部的固定。实际装矿时,将底部开口处的封口板A、封口板B、封口板C和封口板D折叠形成袋底,然后将四根封口绳挂在吨袋上端即可装矿;卸矿时,只需将吨袋置于水平面,然后将四根封口绳从吨袋上端放下,再用起重设备挂住四个挂耳将吨袋提起即可实现卸矿。本结构比起传统的吨袋结构相比,可循环使用,在卸矿时不需要破坏吨袋底部,可循环使用,降低了包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封口绳解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袋底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袋底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是本体,2是挂耳,3是连接挂钩,4是封口绳,41是连接圆环,5是袋底,51是封口板A,52是封口板B,53是封口板C,54是封口板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下端设置有矩形开口,且开口侧边分别设置有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上均设置有封口绳4,且封口绳4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本体1上,使得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将开口封堵形成袋底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结构实际将本体1下端设置有矩形开口,通过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拼装形成的袋底5,实现本体下端开口的封堵,而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袋底5类似于纸箱底部的勾底结构。同时为了保证袋底5的结构强度,实际通过封口绳4将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分别与本体1连接,实际可优选与本体的上端可拆卸。而优选封口绳4的长度正好等于它与勾底结构连接处到本体1顶部连接处的最近折线距离即可。使得实际卸矿时,只需将本体1置于水平面,然后将四根封口绳4从本体1上端放下,再用起重设备挂住四个挂耳2将本体1整体提起即可实现卸矿。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绳4端部设置有连接件,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挂接件,且连接件挂接在挂接件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封口绳4与本体1上端可拆卸连接,实际在封口绳4端部设置有连接件,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挂接件,且连接件挂接在挂接件上实现封口绳4端部与本体1上端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圆环41,挂接件为连接挂钩3,连接圆环41可挂接在连接挂钩3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降低制作成本和方便使用,实际优选连接件为连接圆环41,挂接件为连接挂钩3,连接圆环41可挂接在连接挂钩3上,进而实现封口绳4与本体1上端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均为等腰梯形结构,且下底边与开口侧边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勾底形成袋底5,实际优选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均为等腰梯形结构,且下底边与开口侧边连接。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正对设置,且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正对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优选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正对设置,且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正对设置,实际便于勾底形成袋底5,保证装矿时袋底5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的封口绳4错开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避免封口绳4发生干涉,实际优选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的封口绳4错开设置。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的封口绳4均错开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同理为了避免封口绳4发生干涉,实际优选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的封口绳4均错开设置。
优选的,上述结构中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底边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封口绳4沿阶梯下端面伸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勾底组装袋底5,实际优选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底边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呈中心对称设置,实际封口绳4设置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且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的封口绳4可沿阶梯下端面伸出,进而实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的封口绳4的错开设置。

Claims (8)

1.循环使用的吨袋,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下端设置有矩形开口,且开口侧边分别设置有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上均设置有封口绳(4),且封口绳(4)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本体(1)上,使得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将开口封堵形成袋底(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绳(4)端部设置有连接件,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挂接件,且连接件挂接在挂接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圆环(41),挂接件为连接挂钩(3),连接圆环(41)可挂接在连接挂钩(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板A(51)、封口板B(52)、封口板C(53)和封口板D(54)均为等腰梯形结构,且下底边与开口侧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正对设置,且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正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的封口绳(4)错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板B(52)和封口板D(54)上的封口绳(4)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使用的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板A(51)和封口板C(53)上底边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封口绳(4)沿阶梯下端面伸出。
CN202323476075.0U 2023-12-20 循环使用的吨袋 Active CN221342152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42152U true CN221342152U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47705U (zh) 运输用叉车自卸料斗
CN221342152U (zh) 循环使用的吨袋
CN207174502U (zh) 一种钻孔基布型木柴集装袋
CN206940216U (zh) 一种渣土装卸吊斗
CN211769730U (zh) 吊装装置
CN215853084U (zh) 一种半自动下开对门卸料式料箱
CN217263286U (zh) 一种吨袋纳米粉体卸料自动计量输送装置
CN212100255U (zh) 一种快速卸料的物料转移袋
CN208882549U (zh) 一种便于卸料的吨装袋
CN210883290U (zh) 一种自动箱式卸料斗
CN208758887U (zh) 抓斗铲口焊接工装
CN113493052A (zh) 一种岩屑收集箱
CN207618653U (zh) 一种封闭式集装箱卸货工装
CN207791670U (zh) 拉筋集装袋
CN206885387U (zh) 一种散装物料吨包灌装装置
CN220392082U (zh) 一种卸料吨袋
CN210710376U (zh) 一种适用于抓料机红土镍矿装卸抓料装置
CN218464984U (zh) 一种用于集装袋解包的吨袋解包站
CN214731471U (zh) 移动式带排料孔的滤饼接收槽
CN209956515U (zh) 一种块状沥青便卸包装袋
CN219155340U (zh) 一种颗粒物料自卸料斗装置
CN220115708U (zh) 一种可自脱钩的下开口敞口自卸箱及其吊具
CN2539720Y (zh) 一种散装颗粒状货物集装箱
CN212154167U (zh) 一种混凝土放料斗
CN219278345U (zh) 一种便于卸料的吨装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