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8234U -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8234U
CN221258234U CN202323103158.5U CN202323103158U CN221258234U CN 221258234 U CN221258234 U CN 221258234U CN 202323103158 U CN202323103158 U CN 202323103158U CN 221258234 U CN221258234 U CN 221258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auxiliary display
screen
clamping
sp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031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lu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lu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lu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lu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031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58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8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8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包括固定件和位于固定件两侧的副显示屏,固定件的两端设有活动件,活动件与副显示屏活动连接,活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夹持部,活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部,两个第一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第一夹持部为上下贯穿结构,两个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第二夹持部靠近第一夹持部的一侧为开口。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将外部显示屏夹持在固定件上,使用时,只需将外部显示屏的底端从第一夹持部处伸入,与第二夹持部的底面抵接,不需要利用抱夹夹持外部显示屏,可以实现快速地夹持外部显示屏。第一夹持部为上下贯穿结构,可以夹持不同高度的显示屏。

Description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屏显示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使用电脑过程中的多任务工作越来越多,对电脑多屏应用需求也越来越显著,以往都是通过增加多个电脑来解决这个需求,但是每台独立的电脑相互关联和互通成了问题,并且也会增加高额的成本。现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都已支持分屏显示功能,于是电脑分屏装置孕育而生,电脑分屏器可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一台电脑实现的多屏显示和多任务执行,例如:笔记本主屏显示工作界面和办公应用。通过拖拽电脑其它软件,把听音乐、看视频拖拽到第一显示分屏,把看股信息拖拽到第二显示分屏,通过一部电脑实现三屏不同工作、娱乐同步展现。在特殊工作、娱乐场景下甚至需要更多分屏支持用户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很多笔记本的分屏器外观单调、体型笨重、缺乏设计美感,并且对多尺寸屏的通用性比较差、分屏数量受限,最主要的是,现有分屏器大多都是通过胶粘的方式来固定在笔记本或台式机的外部的显示屏上,装卸麻烦。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公告号为CN21903621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对等拉伸夹持的分屏器,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分屏和第二显示分屏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可隐藏的夹持部,第一显示分屏和第二显示分屏上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夹持部夹设在外部的显示屏两侧,所述主架体与外部的外部的显示屏安装固定,但是其需要在第一显示分屏和第二显示分屏上设置可隐藏的夹持部(即抱夹)才能实现对外部显示屏的夹持。在使用时需要将两侧的抱夹旋转至合适的位置才能夹持外部的显示器,不能实现快速夹持显示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分屏显示器在使用时需要将两侧的抱夹旋转至合适的位置才能夹持外部的显示器,不能实现快速夹持显示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和位于所述固定件两侧的副显示屏,所述固定件的两端设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副显示屏活动连接,所述活动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夹持部,所述活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为上下贯穿结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为开口。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副显示屏端部位置的转动空间,使得所述副显示屏围绕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固定件后侧时,所述副显示屏收纳于所述转动空间内。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空间远离所述副显示屏的一侧为倾斜面,用于与所述副显示屏的表面贴合,使得所述副显示屏与所述活动件之间支撑稳定。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副显示屏包括第一副显示屏和第二副显示屏,所述第一副显示屏和第二副显示屏均设置有折弯部,所述第一副显示屏的折弯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副显示屏的折弯部的长度,且靠近所述第一副显示屏处的转动空间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副显示屏处的转动空间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活动件设置有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分别设置有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柱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滑动连接的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活动件在第一端为阶梯状,两个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副显示屏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有转动部,所述副显示屏通过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活动件转动连接。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的两端固定有转轴,所述转动部的在所述转轴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和所述转轴孔配合使得所述副显示屏围绕所述活动件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扩展接口,所述扩展接口用于外接第三方显示屏。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副显示屏的线路汇集于一根总线,所述线路和所述总线隐藏于所述固定件内部,所述总线的接口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将外部显示屏夹持在固定件上,使用时,只需将外部显示屏的底端从第一夹持部处伸入,使其与第二夹持部的底面抵接,不需要利用抱夹夹持外部显示屏,可以实现快速地夹持外部显示屏。第一夹持部为上下贯穿结构,可以夹持不同高度的显示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各个附图标记如下:
10、固定件;
20、活动件;201、第一夹持部;202、第二夹持部;203、转动空间;
30、副显示屏;301、第一副显示屏;302、第二副显示屏;303、折弯部;
90、支架;901、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术语“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包括固定件10和位于固定件10两侧的副显示屏30,固定件10的两端设有活动件20,活动件20与副显示屏30活动连接,活动件20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夹持部201,活动件2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部202,两个第一夹持部201的相对侧为开口,且第一夹持部201为上下贯穿结构,两个第二夹持部202的相对侧为开口,且第二夹持部202靠近第一夹持部201的一侧为开口。
第一夹持部201和两个第二夹持部202的相对侧为开口使外部显示屏的内部可以从相对侧的开口穿过。第一夹持部201为上下贯穿结构供外部显示屏穿过后抵接于第二夹持部202的底面。第一夹持部201的上下贯穿结构可以用于容纳不同高度的外部显示屏。外部的显示屏从第一夹持部201处伸入,直至外部显示屏的底部抵接至第二夹持部202的底面。夹持时,外部显示屏的两侧外边缘分别与第一夹持部201的内侧、第二夹持部202的内侧抵接,外部显示屏的底边与第二夹持部202内侧的底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夹持部201和第二夹持部202将外部显示屏夹持在固定件10上,使用时,只需将外部显示屏的底端从第一夹持部201处伸入,使其与第二夹持部202的底面抵接,不需要利用抱夹夹持外部显示屏,可以实现快速地夹持外部显示屏。第一夹持部201为上下贯穿结构,可以夹持不同高度的显示屏。
活动件20作为固定件10和副显示屏30之间的连接部件,其两端的第一夹持部201和第二夹持部202直接夹持外部的显示屏,还可以作为固定件10和副显示屏30之间的转动部件,使得副显示屏30可以围绕着固定件1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0上设置有容纳副显示屏30端部位置的转动空间203,使得副显示屏30围绕活动件20转动至固定件10后侧时,副显示屏30收纳于转动空间203内。转动空间203的设置使得副显示屏30的转动角度增大,两个副显示屏30和固定件10三者可围合成三角形,可供多人同时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看。
转动空间203远离副显示屏30的一侧为倾斜面,用于与副显示屏30的表面贴合,使得副显示屏30与活动件20之间支撑稳定。且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可以为副显示屏30与活动件20围合成三角形后副显示屏30与活动件20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设置的范围为副显示屏30可转动的角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转动空间203远离固定件10的一侧为平面,副显示屏30可转动至与活动件20垂直。
副显示屏30包括第一副显示屏301和第二副显示屏302,第一副显示屏301和第二副显示屏302均设置有折弯部303,第一副显示屏301的折弯部303的长度大于第二副显示屏302的折弯部303的长度,且靠近第一副显示屏301处的转动空间203的宽度大于靠近第二副显示屏302处的转动空间203的宽度。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折叠。折叠后,第一副显示屏301位于第二副显示屏302的上方,第二副显示屏302位于固定件10的上方。
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固定件10上设置有滑轨,活动件20设置有与滑轨滑动连接的滑槽;滑轨和滑槽中分别设置有定位柱,两个定位柱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定位柱的连接。活动件20在固定件10中伸缩时,滑轨和滑槽相对滑动,对固定件10和活动件20进行限位,使得活动件20在伸缩时更加稳定。在拉动活动件20伸出时,弹簧被拉伸伸长,将卡固部卡合到外部的显示屏上后,松开活动件20,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两个活动件20相互靠近,使得夹持的更加牢固。在使用后,两个活动件20从外部的显示屏上松开后,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两个活动件20自动收缩进固定件10中,方便进行收纳。
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固定件10上设置有限位柱,活动件20上设置有与限位柱滑动连接的限位槽,限位槽的长度为活动件20的伸缩行程。活动件20相对固定件10滑动时,限位柱在限位槽中进行滑动,辅助滑轨滑槽对活动件20和固定件10进行限位,且限位柱移动到限位槽的端部时,对活动件20进行限位,使其无法继续伸长或收缩,从而控制活动件20的伸缩行程,从而防止活动件20与固定件10分离或两个活动件20碰撞。固定件10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活动件20上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活动件20在第一端为阶梯状,两个活动件20的第一端相互错开。通过一个齿轮与两个活动件20上的齿条进行啮合,使得两个活动件20同步伸缩,且齿轮齿条之间的传动精度较高,保证两个活动件20之间的伸缩的同步性。活动件20第一端为阶梯状,使得两个活动件20相对的一侧相互错开,从而使得两个活动件20在收缩时不会相互干涉。齿轮的中部中空,固定件10上设置有卡扣,卡扣卡合在齿轮的中部,齿轮能够绕着齿轮转动,方便进行齿轮的拆装。通过齿轮将两个活动件20传动连接,则可以通过一个弹簧牵动两个活动件20,若需较大的较大的夹持力,则可以配置两个弹簧。
副显示屏30与活动件20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阻尼件。铰接使得副显示屏30和活动件20之间可以相互转动,方便进行调节,阻尼件增大副显示屏30和活动件20之间的转动的阻力,在将副显示屏30转动调节到合适的角度后,可以悬停在该角度,不易发生变化,方便使用,收纳时,保持折叠状态,不易展开,方便收纳。
在优选实施例中,副显示屏30靠近固定件10的一端设有转动部,副显示屏30通过转动部与活动件20转动连接。活动件20的两端固定有转轴,转动部的在转轴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转轴和转轴孔配合使得副显示屏30围绕活动件20转动。
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固定件10的背部铰接有U型支架90。U型支架90的顶部外侧设置有护套901,铰接处也设置有阻尼件,阻尼件用于增大转动阻力。通过在固定件10的背部设置U型支架90,在使用时,对于掌上电脑和手机这类需要辅助支撑才能立住的设备,可以通过U型支架90进行支撑,将U型支架90转动一定角度后,即可对掌上电脑等设备进行支撑,阻尼件增大U型支架90和固定件10之间的转动阻力,使得二者之间不易转动,保持调节后的角度,便于使用。支撑时,护套901可以增大U型支架90与支撑台面的摩擦力,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另外,U型支架90可以用于悬挂和固定,进一步提高分屏器连接后的稳定性。在分屏器不使用时,U型支架90方便手提,从而方便携带和搬运,且护套901可以在搬运时对人员的手部进行防护。
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固定件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扩展接口,扩展接口用于外接显示屏。固定件10上的扩展接口为两个,固定件10通过两个扩展接口可连接两个额外的外接显示屏,加上展开的两个副显示屏30,达到四分屏。因为采用多屏显示时,一般超过两分屏时,电脑供电不足,通过在固定件10上设置扩展接口,可以保证两分屏以上拓展的设备充足用电。
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各个副显示屏30线路汇集于一根总线,总线的接口设置在固定件10上,使得各个副显示屏30的线路集中到一个接口,简化线路,便于用户接线,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另外,将线路和总线隐藏在固定件10内部,避免使用时发生缠绕,方便使用且较为美观。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和位于所述固定件两侧的副显示屏,所述固定件的两端设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副显示屏活动连接,所述活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夹持部,所述活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部,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为上下贯穿结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侧为开口,且所述第二夹持部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为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副显示屏端部位置的转动空间,使得所述副显示屏围绕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固定件后侧时,所述副显示屏收纳于所述转动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空间远离所述副显示屏的一侧为倾斜面,用于与所述副显示屏的表面贴合,使得所述副显示屏与所述活动件之间支撑稳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显示屏包括第一副显示屏和第二副显示屏,所述第一副显示屏和第二副显示屏均设置有折弯部,所述第一副显示屏的折弯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副显示屏的折弯部的长度,且靠近所述第一副显示屏处的转动空间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副显示屏处的转动空间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活动件设置有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分别设置有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柱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滑动连接的限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活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活动件在第一端为阶梯状,两个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相互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显示屏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设有转动部,所述副显示屏通过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活动件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的两端固定有转轴,所述转动部的在所述转轴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和所述转轴孔配合使得所述副显示屏围绕所述活动件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副显示屏的线路汇集于一根总线,所述线路和所述总线隐藏于所述固定件内部,所述总线的接口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
CN202323103158.5U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Active CN221258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03158.5U CN221258234U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03158.5U CN221258234U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8234U true CN221258234U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52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03158.5U Active CN221258234U (zh) 2023-11-16 2023-11-16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58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19144U (ja) 電子デバイス掛け留め機構
CN201636510U (zh) 液晶显示器支架
US20130320173A1 (en) Robot Mobile Phone Jacket Support Frame
TWM280090U (en) Pivot having torsion spring
CN221258234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夹持的分屏显示器
CN212324169U (zh) 用于终端的保护装置
CN219036210U (zh) 一种对等拉伸夹持的分屏器
CN220551697U (zh) 一种广角度分屏显示器
CN213247838U (zh) 一种平面设计展示装置
CN212480710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20551675U (zh) 一种对等拉伸夹持的分屏器
CN101494013A (zh) 挂式显示器
CN211209738U (zh) 具有可调节支撑柱的手机支架
CN219958448U (zh) 一种便携式三分屏器
CN212361314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0601175U (zh) 一种方便阅读的台灯
CN219433013U (zh) 一种角度可调式显示器支架
WO2024104044A1 (zh) 一种对等拉伸夹持的分屏器
CN213629761U (zh) 笔记本电脑折叠支架
CN220828667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夹持分屏器
CN219389127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支架
CN214014285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支架
CN212034164U (zh) 一种手机桌面支架
CN220601100U (zh) 一种立挂两用视频机支架
CN220399844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扩展多屏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