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40688U -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240688U CN221240688U CN202323220081.XU CN202323220081U CN221240688U CN 221240688 U CN221240688 U CN 221240688U CN 202323220081 U CN202323220081 U CN 202323220081U CN 221240688 U CN221240688 U CN 2212406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light source
- heat dissipation
- assembly
- radi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9909 Her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79 ag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其中,散热结构包括机箱、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机箱具有容纳空间,机箱上设置有通风口;第一散热组件与设于机箱内的第一光源组件连接,第一散热组件具有第一散热风道,第一散热风道包覆在第一光源组件上,第一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第一散热风道内,第一散热风道的出风口与通风口连接;第二散热组件与设于机箱内的第二光源组件连接,第二散热组件具有第二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包覆在第二光源组件上,第二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第二散热风道内,第二散热组件的出风口与通风口连接。使得冷光源装置能够及时散热,提高了散热的效率,减缓了内部器件的高温老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背景技术
随着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内窥镜光源领域以大功率LED发光芯片作为核心的内窥镜冷光源逐渐开始占领原来由卤钨灯、疝气灯作为内窥镜灯源提的照明市场。LED冷光源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卤钨灯、疝气灯内窥镜光源的不足。以其亮度高、色温合适、发热量少、寿命长等众多优点而受到广大用户的亲睐。技术成熟的LED冷光源理论寿命可以达到7万小时以上,目前LED寿命控制主要是控制LED的结温,以使其工作时长能够尽可能的达到理论寿命。
冷光源系统内部环境温度对系统内部各器件的老化影响较大,若将冷光源系统内部环境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极大地改善内部各器件的性能和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例如,申请号为201720770818.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子内窥镜冷光源LED灯源散热系统,其说明书中记载了采用LED灯板作为电子内窥镜冷光源,并配备独立的散热风道。
但是,为满足内窥镜设备照明需求,现有的内窥镜设备通常配备有多个LED光源,当多个LED光源共同工作时,一热源产生的热空气流经另一热源,导致冷光源装置无法及时散热,降温不明显,散热效率较低,影响LED冷光源的使用寿命。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旨在解决多个LED光源共同工作时,一热源产生的热空气流经另一热源,导致冷光源装置无法及时散热,降温不明显,散热效率较低,影响LED冷光源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机箱、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所述机箱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机箱上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设于所述机箱内的第一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具有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上,所述第一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与设于所述机箱内的第二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具有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上,所述第二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接。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散热器和第一排热器;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排热器设置在所述机箱上,所述第一排热器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排热器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散热风道中。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排热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出风口呈外扩的喇叭形。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导热板和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的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齿片,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贴合设置,所述散热齿片位于所述导热板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一侧。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机箱包括上盖、底板以及水平设置的安装台阶,所述安装台阶将所述上盖与所述底板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所述安装台阶上开设有所述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排热器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通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排热器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排热器,并通过所述通风口吹向所述第一散热器。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壳体、第二散热器和第二排热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机箱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形成有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间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二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并装设在所述安装口中,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两端开口、四周封闭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排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沿着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呈L形,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呈一字形,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平行排布。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内壁上设置有多块隔音棉。
所述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还包括一风扇盖板,所述风扇盖板相对所述通风口设置。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冷光源主机,包括光源模组、控制模组、电源模组、插接模组和以上所述的散热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以上散热结构的冷光源装置,使得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拥有各自独立,相对封闭的散热风道,对进风、出风的分路设置可以分别对其热源进行散热处理,加快机箱内部热量散耗,提高了散热的效率,避免和减缓了机箱内部器件的高温老化,进而保障了光源组件和机箱内的其他组件的使用寿命,让冷光源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本申请通过设置散热结构,两光源组件具有独立的散热风道,能够更好地控制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的工作温度,避免因过热而缩短LED光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冷光源装置的可靠性。
而使用多个LED光源就需要更强的散热系统来有效地进行散热,本申请通过设置散热结构,使得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各自具有独立的散热风道,能够更好地控制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的工作温度,避免因过热而缩短LED光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冷光源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的主视图;
图7图6中沿BB`方向的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其中,10、机箱;11、通风口;12、上盖;13、底板;14、安装台阶;20、第一光源组件;30、第二光源组件;40、第一散热组件;41、第一壳体;411、前壳;412、后壳;413、上壳;414、下壳;42、第一散热器;43、第一排热器;50、第二散热组件;51、第二壳体;511、第一连接框;512、第二连接框;513、第三连接框;514、第四连接框;515、支撑架;52、第二散热器;53、第二排热器;60、隔音棉;70、风扇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2和图8,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机箱10、第一散热组件40和第二散热组件50;所述机箱10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机箱10上设置有通风口11;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与设于所述机箱10内的第一光源组件20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具有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上,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11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与设于所述机箱10内的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具有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上,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11连接。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冷光源装置,使得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拥有各自独立,相对封闭的散热风道,对进风分路的设置可以分别对其热源进行散热处理,加快机箱10内部热量散耗,提高了散热的效率,避免和减缓了机箱10内部器件的高温老化,进而保障了光源组件和机箱10内的其他组件的使用寿命,让冷光源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本申请通过设置散热结构,两光源组件具有独立的散热风道,能够更好地控制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的工作温度,避免因过热而缩短LED光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冷光源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公开的冷光源装置通过空气热交换将热空气沿着设计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迅速排出机箱10外,从而保证LED光源工作能够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内,高效地输出光能。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呈L形,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呈一字形,L形排列和一字形排列的设计可以使第一散热组件40和第二散热组件50相对紧凑地布置,减少整个组件的体积占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平行排布,两者的散热风道相互独立,热量的流出不会产生交互,使得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上的热量能够快速散发。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公开了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包括第一壳体41、第一散热器42和第一排热器43;所述第一壳体41与所述机箱10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和维护,当设置在第一壳体41内的器件出现故障时,能够拆卸第一壳体41维修或者更换内部的故障器件。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壳体41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壳体41四周封闭的结构可以防止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之间的热交换,防止热空气四处流散,确保第一光源组件20散热效果的稳定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散热器4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41内,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可拆卸连接,设置第一散热器42能够将第一光源组件20所聚集的大量热量迅速传导到第一散热器42上,有效降低第一光源组件20的温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排热器43设置在所述机箱10上,所述第一排热器43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42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排热器43的吹风口对准所述第一散热器42,所述第一排热器43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散热风道中。设置第一排热器43能够增加冷却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散热效果。外部空气通过第一排热器43导入后能够快速带走第一散热器42上吸收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排出机器外,保障冷光源装置长时间的稳定工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通过销钉定位并由螺丝锁紧在所述第一散热器42上,使得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和所述第一散热器42形成稳定的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可以包括多个并列排布的LED光源,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调光选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照明强度。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排热器43,增设多个第一排热器43可以增加第一散热风道内的气体流量,从而增加第一散热风道内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1、图3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41包括前壳411、后壳412、上壳413和下壳414,所述第一壳体41由多个壳体组装而成,每块壳体单独设置方便拼接和组装,便于后续的拆卸和维护,且围合的第一壳体41还能够保护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一散热器42,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物质进入。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前壳411与所述机箱10可拆卸连接,所述前壳4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后壳412,与所述机箱10可拆卸连接,所述后壳412内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器42;所述上壳413盖合在所述后壳412的上方并与所述前壳411相抵接;所述下壳414,与所述机箱10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后壳412相抵接,这种设计使得第一壳体41与机箱10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形成除了第一出风口和通风口11外的封闭空间,第一散热风道的通风途径唯一,第一光源组件20能够在第一散热风道内更好的散热。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下壳414与所述后壳412围合形成的开口正对所述通风口11,确保外部的冷空气能够通过第一排热器43输送到第一壳体41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的出风口呈外扩的喇叭形,即所述前壳411呈倾斜的喇叭状,管径从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后壳412的方向递减,热空气可以顺利流出第一出风口,促进热量的散发。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前壳411的部分与机箱10相抵接,支撑在所述机箱10上,能够给前壳411提供稳定支撑。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前壳411靠近所述上壳413的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耳,所述前壳411通过在第一连接耳内插入螺栓固定,连接稳定拆卸方便。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后壳412的底部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耳,所述后壳412通过在第二连接耳内插入螺栓与所述机箱10底部固定,使得后壳412能够稳固地固定在机箱10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上壳413靠近所述前壳411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耳,所述上壳413通过在第三连接耳内插入螺栓固定;所述上壳413还设置有凸出的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罩设在所述后壳412的外壁上,形成稳定的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下壳414的底部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四连接耳,所述下壳414通过在第四连接耳内插入螺栓与所述机箱10底部固定,使得下壳414能够稳固地固定在机箱10上。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42包括导热板和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的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齿片,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贴合设置,第一光源组件20上聚集的热量即可快速有效的传导并分散到导热板上,所述散热齿片位于所述导热板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的一侧。第一光源组件20上聚集的热量即可快速有效地通过导热板分散到散热齿片上,实现了将高度聚集热量进行分散。散热齿片均匀分布在导热板上,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增加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热量的散发。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排热器43给第一散热器42送入冷空气并加速气流速度,保证第一散热器42的各个散热齿片都有冷空气流过,利于热量更快地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散出去。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机箱10包括上盖12、底板13以及水平设置的安装台阶14,所述上盖12盖合在所述底板13上。所述安装台阶14将所述上盖12与所述底板13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水平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壳体41、所述第二壳体51、所述第一光源组件20和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皆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中,使得冷光源装置的结构层次分明,各个部件之间的布局清晰,方便维护和管理。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上盖12通过螺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板13上,所述安装台阶14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底板13上,安装台阶14与所述底板13连接牢固,有效避免在移动或运输过程中所述安装台阶14的松动,保护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中的内部的部件免受外部冲击,提高产品耐用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安装台阶14上开设有所述通风口11,所述通风口11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排热器43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散热器42设置在所述通风口11的上方,所述第一排热器43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排热器43,并流经所述通风口11后吹向所述第一散热器42。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排热器43装设在所述安装台阶14朝向所述底板13的一侧,所述第一排热器43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可以靠近第一排热器43的边缘。例如,第一散热器42可以设置有4个固定孔,4个固定孔可以分别位于第一散热器42的四个角部边缘。方便通过固定孔安装固定所述第一散热器4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孔,使得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安装台阶14固定,容易拆卸,方便维护和更换。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包括第二壳体51、第二散热器52和第二排热器53,所述第二壳体51与所述机箱10可拆卸连接,方便用户进行安装和拆卸操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间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二壳体51的两端形成有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散热器52设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并装设在所述安装口中,并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二散热器52与第二光源组件30之间的热传递更加高效。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二壳体51围合形成两端开口、四周封闭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排热器53设于所述第二壳体51的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排热器53沿朝向所述第二散热器52的方向设置,即所述第二排热器53的吹风口对准所述第二散热器52,所述第二排热器53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沿着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第二排热器53的设置使得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流经第二散热器52,带走第二散热器52上的热量吹向第二出风口,进一步加强了散热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二散热器52包括散热板和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的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齿片,所述散热板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贴合设置,所述散热齿片位于所述散热板远离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的一侧。第二光源组件30上聚集的热量即可快速有效地通过散热板并分散到散热齿片上,实现了将高度聚集热量的分散。散热齿片均匀分布在散热板上,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增加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热量的散发。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壳体41和所述第二壳体51优选但不限于采用隔热材质制成。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散热器42、所述第二散热器52为纯铜散热器或铜基底铝散热器,能够快速传导热量。相比于液冷散热器,设置纯铜散热器或铜基底铝散热器能够避免液冷散热器可能带来的液体泄漏导致冷光源装置不能运行,及使用液冷散热器成本高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只是例举散热器,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其他类型的散热器能达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等同替换,也应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二散热器52和所述第二排热器53可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器52的数量可根据第二光源组件30上的LED光源数量合理设置,增设第二排热器53能够第二散热风道内的气体流量,从而增加第二散热风道内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排热器43和所述第二排热器53为风扇,风扇可提高或降低转速从而满足散热要求,并避免风扇长时间高功率工作。根据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调整风扇的功率,可节约能源,避免了机箱10内低温时风扇依然高功率工作;且还能够采用高速静音风扇,保证风扇在高功率工作的同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噪音。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散热器42和第二散热器52能够根据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具体地发热功率进行设置,并选用转速、风量合适的第一排热器43和第二排热器53。
具体地,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51包括第一连接框511和第二连接框512、第三连接框513和第四连接框514和多个支撑架515;所述第二壳体51由多个部分组装而成,每块部分单独设置方便拼接和组装,便于后续的拆卸和维护,且围合的第二壳体51还能够保护设置在第二壳体51内的部件,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物质进入。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连接框511和所述第二连接框512上下对称设置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框511与所述第二连接框512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三连接框513和所述第四连接框514沿所述第一连接框511和所述第二连接框512的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框513与所述第四连接框514上下对称设置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框513与所述第四连接框514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即第二散热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在同一轴向上,外部的冷空气在第二壳体51内的流动路径更加顺畅,减少空气流通的阻力,使空气能够快速、均匀地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然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提高了空气流动的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三连接框513和所述第四连接框514沿所述第一连接框511和所述第二连接框512的水平方向设置,整体成直筒状,同轴设置壳体还能够增强第二壳体51的密封性,有助于气流在管道内的流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了所述通风口11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的内腔在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风口11与机箱10的外部环境连通,通过通风口11进入的新鲜空气可以经过第一散热组件40的散热风道,有效降低第一光源组件20的温度。同时,第二进风口也与外部环境连通,可以为第二光源组件30供应新鲜空气,确保整个冷光源装置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第一连接框511与所述第二连接框5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适配的第五连接耳,通过向第五连接耳内插入螺栓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框511与所述第二连接框5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框513和所述第四连接框51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适配的第六连接耳,通过向第六连接耳内插入螺栓使得所述第三连接框513和所述第四连接框514固定连接,组装方便快捷。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支撑架515的一端与所述机箱1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框512或所述第四连接框514可拆卸连接。通过使用多个支撑架515,使得第二壳体51稳固的装设在机箱10上,因第二光源组件30距离机箱10底部有一定间距,设置支撑架515使得第一连接框511和第二连接框512、第三连接框513和第四连接框514能够更好地围合所述第二光源组件30。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多块隔音棉60。多块所述隔音棉60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40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50的内壁上,隔音棉60具有隔音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嗓音的传播,降低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供更加舒适和安静的使用环境。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隔音棉60还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能够减少热量传导至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51上,避免热量向冷光源装置的内部其他部件传导。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一风扇盖板70,所述风扇盖板70相对所述通风口11设置,即所述第一排热器43的一侧与所述安装台阶14抵接,另一侧与所述风扇盖板70抵接,风扇盖板70能够保护第一排热器43,并减小外界灰尘进入到第一排热器43内部,还能够防止外部操作人员误触所述第一排热器43,提供安全保障。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所述风扇盖板70上设置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用于将所述风扇盖板70安装固定在机箱10的外侧壁上,确保风扇盖板70不会松动或摇晃,保持其在稳定的位置,有效地保护第一散热件免受外界物体的碰撞或损坏。
具体地,本实施例公开的风扇盖板70上设置有若干个镂空孔,所述第一排热器43通过若干所述镂空孔与外界进行气流交换,进而实现内部第一光源组件20的散热。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光源主机,包括光源模组、控制模组、电源模组、插接模组和如上任意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冷光源主机设置有该散热结构,提升该冷光源主机的散热效果,保障冷光源主机的稳定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冷光源装置,使得第一光源组件20和第二光源组件30各自拥有独立,相对封闭的散热风道,对进风分路的设置可以分别对其热源进行散热处理,加快机箱10内部热量散耗,提高了散热的效率,避免和减缓了机箱10内部器件的高温老化,进而保障了光源组件和机箱10内的其他组件的使用寿命,让冷光源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以冷光源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介绍,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并不以冷光源装置为限,也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工件的生产和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机箱,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机箱上设置有通风口;
第一散热组件,与设于所述机箱内的第一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具有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上,所述第一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接;
第二散热组件,与设于所述机箱内的第二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具有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包覆在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上,所述第二光源组件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内,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
第一壳体,围合形成两端开口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可拆卸连接;
第一排热器,设置在所述机箱上,所述第一排热器沿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排热器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散热风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排热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出风口呈外扩的喇叭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导热板和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的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散热齿片,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贴合设置,所述散热齿片位于所述导热板远离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包括上盖、底板以及水平设置的安装台阶,所述安装台阶将所述上盖与所述底板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
其中,所述安装台阶上开设有所述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连通,所述第一排热器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通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排热器用于将外部的空气送入所述第一排热器,并通过所述通风口吹向所述第一散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
第二壳体,与所述机箱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形成有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间设有安装口;
第二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并装设在所述安装口中,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两端开口、四周封闭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第二排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沿着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呈L形,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呈一字形,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的一边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平行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内壁上设置有隔音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还包括一风扇盖板,所述风扇盖板相对所述通风口设置。
10.一种冷光源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模组、控制模组、电源模组、插接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20081.XU CN221240688U (zh) | 2023-11-27 | 2023-11-27 |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20081.XU CN221240688U (zh) | 2023-11-27 | 2023-11-27 |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240688U true CN221240688U (zh) | 2024-06-28 |
Family
ID=9159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220081.XU Active CN221240688U (zh) | 2023-11-27 | 2023-11-27 |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240688U (zh) |
-
2023
- 2023-11-27 CN CN202323220081.XU patent/CN2212406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1240688U (zh) | 一种冷光源装置的散热结构及冷光源主机 | |
CN221301265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灯具 | |
CN215769316U (zh) | 一种散热机构及投影仪 | |
CN214851650U (zh) | 一种密闭型交换机外壳及交换机 | |
US11655973B2 (en) |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CN216718894U (zh) | 分体式投影仪的散热装置及投影仪 | |
CN220378368U (zh) | 散热装置及发电设备 | |
CN216956648U (zh) | 一种多流道散热投影仪 | |
CN220749906U (zh) | 一种摩托车灯的保护装置 | |
CN221222464U (zh) | 一种高效控温的led车灯 | |
CN216131902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led驱动电源 | |
CN219478384U (zh) | 一种强制散热的电箱 | |
CN221991729U (zh) | 一种舞台灯具底座结构及舞台灯具 | |
CN217423182U (zh) | 一种具有导风组件的灯具 | |
CN221744001U (zh) |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led灯具 | |
CN222824314U (zh) | 一种筒形射灯散热器结构 | |
CN213810143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线性灯具 | |
CN219778823U (zh) | 一种氘灯散热结构 | |
CN217978647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户外闪频灯 | |
CN221444071U (zh) | 一种低衰耗自行车灯 | |
CN219456716U (zh) | 一种投影机光源散热装置和投影机 | |
CN222503775U (zh) | 一种灯具的散热结构 | |
CN220323690U (zh) | 摄影灯的光源构造 | |
CN222669921U (zh) | 一种多通道散热设备及灯具 | |
CN219693184U (zh) | 一种流通式高效散热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