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89033U -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89033U
CN221189033U CN202322754137.3U CN202322754137U CN221189033U CN 221189033 U CN221189033 U CN 221189033U CN 202322754137 U CN202322754137 U CN 202322754137U CN 221189033 U CN221189033 U CN 2211890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inner air
gland
storage cylinder
life buo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5413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碧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890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890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包括存储筒、内气囊、压盖和内气罐,所述的储存筒为一端封口的圆柱管状,储存筒敞口一端设有所述的压盖,储存筒内设有所述的内气囊,储存筒内底面上还固定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内气罐;采用压缩式的内气囊,内气囊在压缩状态下通过压盖将内气囊封装在储存筒内,再注入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当使用时拧开压盖,内气囊膨胀至设计尺寸,再通过魔术贴将首尾连接成救生圈状,即可提供救生浮力,内气罐内还存有一定量压缩空气,通过气阀和呼吸面具提供浮力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一定时间呼吸需求;内气囊套在内气罐上,在同时满足提供浮力和吸气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装置体积,收起时,体积小方便备用。

Description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背景技术
目前,日常生活中,常出现落水等涉水险情,出现此类紧急情况时,常因没有便于携带的救生浮水装置,而错过救援或自救时机,而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此类险情一般还伴随缺氧情况,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携带能够同时应对缺氧情况的救援救生浮水装置。
由于同时需要设置救生浮水装置和吸气装置,装置体积相对较大,不便于放入有限的存放空间中,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携带同时能够提供一定量呼吸空气的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且体积相对较小,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包括储存筒、内气囊、压盖和内气罐,所述的储存筒为一端封口的圆柱管状,储存筒敞口一端设有所述的压盖,储存筒内设有所述的内气囊,储存筒内底面上还固定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内气罐;
所述的内气囊为可延长度方向伸缩、两端封口的柔性管体,所述的内气囊包括内层膜、外层膜和用于支撑管体形状的管状骨架,所述的管状骨架包括延管体轴向螺旋布置成管状的钢丝和钢丝两端的封口钢套,所述的管状骨架设置在内层膜、外层膜之间,所述的内层膜和外层膜从内外两侧包覆在管状骨架上,管状骨架的钢丝之间的间隙处内层膜和外层膜互相贴合;所述的封口钢套为底面朝外的圆柱盖状,上端封口钢套底面上设有用于注气与放气的外凸管状的气嘴;所述的内气囊下端的封口缸套上设有环形底板,内气囊通过环形底板与储存筒内底面固接,内气囊内环形底板中的敞口,在环形底板与储存筒底面固接时,套在内气罐上;
所述的压盖与储存筒的上端口螺纹连接,压盖将内气囊压装在上腔体内;所述的压盖中设有一个内腔,内腔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各设有通孔,内腔上端面的通孔用于注气和放气。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压盖的内腔中设有一圈与气嘴的管体外壁固接的圆形翼板,圆形翼板直径大于压盖下端面上的通孔直径,使压盖与内气囊始终保持连接状态,方便回收重复使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内气罐内存有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储存筒下端底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呼吸面罩,呼吸面罩通过气管与内气罐的气阀连通,用于紧急情况下提供呼吸空气。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取出呼吸面罩时,防止压盖与储存筒底部凹槽口合拢后压住气管,储存筒底部凹槽壁上开有一个缺口,用于让气管穿过防止挤压。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压盖上端面设有一圈环形毛面魔术贴,所述的储存筒下端底面的凹槽口部设有一圈勾面魔术贴,在内气囊展开后将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贴合,将储存筒和内气囊组成救生圈状,在使用时便于落水人员套在身上提供浮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压缩式的内气囊,内气囊在压缩状态下通过压盖将内气囊封装在储存筒内,再注入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当使用时拧开压盖,内气囊膨胀至设计尺寸,再通过魔术贴将首尾连接成救生圈状,即可提供救生浮力,内气罐内还存有一定量压缩空气,通过气阀和呼吸面具提供浮力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一定时间呼吸需求;内气囊套在内气罐上,在同时满足提供浮力和吸气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装置体积,收起时,体积小方便备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存筒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呼吸面罩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所示,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中:包括储存筒1、内气囊2、压盖3和内气罐4,所述的储存筒1为一端封口的圆柱管状,储存筒1敞口一端设有所述的压盖3,储存筒1内设有所述的内气囊3,储存筒1内底面上还固定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内气罐4;
所述的内气囊2为可延长度方向伸缩、两端封口的柔性管体,所述的内气囊2包括内层膜21、外层膜22和用于支撑管体形状的管状骨架23,所述的管状骨架23包括延管体轴向螺旋布置成管状的钢丝231和钢丝两端的封口钢套232,所述的管状骨架23设置在内层膜21、外层膜22之间,所述的内层膜21和外层膜22从内外两侧包覆在管状骨架23上,管状骨架23的钢丝231之间的间隙处内层膜21和外层膜22互相贴合,所述的封口钢套232为底面朝外的圆柱盖状;上端的封口钢套232底面上设有用于注气与放气的外凸管状的气嘴233;所述的内气囊2下端的封口缸套232上设有环形底板2321,内气囊通过环形底板2321与储存筒1内底面固接,内气囊2内环形底板2321中的敞口,在环形底板2321与储存筒1底面固接时,套在内气罐4上;
所述的压盖3与储存筒1的上端口螺纹连接,压盖3将内气囊2压装在储存筒1内;所述的压盖3中设有一个内腔31,内腔31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各设有通孔,内腔31上端面的通孔用于注气和放气。
所述的压盖3的内腔31中设有一圈与气嘴233的管体外壁固接的圆形翼板234,圆形翼板234直径大于压盖3下端面上的通孔直径,使压盖3与内气囊2始终保持连接状态,方便回收重复使用。
所述的内气罐4内存有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储存筒1下端底面设有凹槽13,凹槽13内设有呼吸面罩5,呼吸面罩5通过气管与内气罐4的气阀连通,用于紧急情况下提供呼吸空气。
在取出呼吸面罩5时,防止压盖3与储存筒1底部凹槽13的槽口合拢后压住气管,储存筒1底部凹槽壁上开有一个缺口14,用于让气管穿过防止挤压。
所述的压盖3上端面设有一圈环形毛面魔术贴32,所述的储存筒1下端底面的凹槽13口部设有一圈勾面魔术贴33,在内气囊2展开后将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贴合,将储存筒1和内气囊2组成救生圈状,在使用时便于落水人员套在身上提供浮力。

Claims (8)

1.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包括储存筒、内气囊、压盖和内气罐,所述的储存筒为一端封口的圆柱管状,储存筒敞口一端设有所述的压盖,储存筒内设有所述的内气囊,储存筒内底面上还固定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内气罐;
所述的内气囊为可延长度方向伸缩、两端封口的柔性管体,所述的内气囊包括内层膜、外层膜和用于支撑管体形状的管状骨架,所述的管状骨架包括延管体轴向螺旋布置成管状的钢丝和钢丝两端的封口钢套,所述的管状骨架设置在内层膜、外层膜之间,所述的内层膜和外层膜从内外两侧包覆在管状骨架上,管状骨架的钢丝之间的间隙处内层膜和外层膜互相贴合;所述的封口钢套为底面朝外的圆柱盖状,上端封口钢套底面上设有用于注气与放气的外凸管状的气嘴;所述的内气囊下端的封口缸套上设有环形底板,内气囊通过环形底板与储存筒内底面固接,内气囊内环形底板中的敞口,在环形底板与储存筒底面固接时,套在内气罐上;
所述的压盖与储存筒的上端口螺纹连接,压盖将内气囊压装在上腔体内;所述的压盖中设有一个内腔,内腔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各设有通孔,内腔上端面的通孔用于注气和放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所述的压盖的内腔中设有一圈与气嘴的管体外壁固接的圆形翼板,圆形翼板直径大于压盖下端面上的通孔直径,使压盖与内气囊始终保持连接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所述的内气罐内存有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储存筒下端底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呼吸面罩,呼吸面罩通过气管与内气罐的气阀连通,用于紧急情况下提供呼吸空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储存筒底部凹槽壁上开有一个缺口,用于让气管穿过防止挤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储存筒底部凹槽壁上开有一个缺口,用于让气管穿过防止挤压。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所述的压盖上端面设有一圈环形毛面魔术贴,所述的储存筒下端底面的凹槽口部设有一圈勾面魔术贴,在内气囊展开后将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贴合,将储存筒和内气囊组成救生圈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所述的压盖上端面设有一圈环形毛面魔术贴,所述的储存筒下端底面的凹槽口部设有一圈勾面魔术贴,在内气囊展开后将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贴合,将储存筒和内气囊组成救生圈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其特征是所述的压盖上端面设有一圈环形毛面魔术贴,所述的储存筒下端底面的凹槽口部设有一圈勾面魔术贴,在内气囊展开后将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贴合,将储存筒和内气囊组成救生圈状。
CN202322754137.3U 2023-10-13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Active CN22118903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89033U true CN221189033U (zh) 2024-06-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305433B2 (en) Seamless multi-section pressure vessel
CN221189033U (zh) 一种小体积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CN207328786U (zh) 紧急充气救生腰包
CN221189034U (zh) 一种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CN117302470A (zh) 一种便携式可吸气救生圈
CN209988092U (zh) 一种便携式水肺呼吸器
CN207773407U (zh) 一种水上救生装置
EP1614620A2 (en) Lifesaving floatation and breathing device
CN112550638A (zh) 一种防溺水充气救生装置
CN213443044U (zh) 海上远距离急救设施
CN210191777U (zh) 组合式救生圈
CN202670079U (zh) 一种手镯形水中自救装置
CN208138526U (zh) 一种胶粘式单向进气阀
CN211364890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自救功能的充气救生衣
CN210681099U (zh) 便携式潜水呼吸器
CN207631445U (zh) 一种多功能发光游泳圈
CN203844989U (zh) 便携快速充气皮筏
CN209567060U (zh) 一种气胀式救生圈的抛投瓶罐
CN2628416Y (zh) 自动充气式便携救生圈
CN209884539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水上急救箱
CN208842604U (zh) 一种应急储气式可呼吸救生装置
CN208344512U (zh) 水中应急救生装置
CN201938589U (zh) 可自动充气救溺水的手提袋
CN114013604B (zh) 一种快速膨胀式的泳池救生衣及其使用方法
CN214325341U (zh) 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