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76566U -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6566U
CN221176566U CN202322039706.6U CN202322039706U CN221176566U CN 221176566 U CN221176566 U CN 221176566U CN 202322039706 U CN202322039706 U CN 202322039706U CN 221176566 U CN221176566 U CN 221176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spacer assembly
battery
assembly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97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强
张达
郭冠南
邓洞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397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6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6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6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所述隔圈组件用于隔开所述电池的极芯和壳体;所述隔圈组件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形成有避让空间。如此,可以消弱隔膜靠近隔圈组件底壁的端部与隔圈组件的底壁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受力的不确定性,增强隔圈组件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让隔膜受力弯折而出现极芯掉料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一些电芯来说,会在极芯和盖板之间设置用于将极芯与盖板隔离的隔圈,防止极芯与盖板短路。出于极芯安全等考虑,极芯的隔膜会设计的略长一些,这样就会导致隔圈靠近极芯的一侧与极芯的隔膜存在干涉的情况,隔膜在隔圈底部受压之后弯曲,会对隔圈产生偏向于某些侧的作用力,这就可能会影响隔圈和/或极芯本身的稳定性,或者影响隔圈极芯和盖板的隔离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隔圈组件的底部设有避让空间,以容纳部分多出的隔膜,从而消弱隔膜与隔圈组件的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受力的不确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电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所述隔圈组件用于隔开所述电池的极芯和壳体;所述隔圈组件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形成有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隔圈组件,通过在隔圈组件朝向极芯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这样避让空间里可容纳至少部分多出的隔膜,从而可以消弱隔膜与隔圈组件的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受力的不确定性,增强隔圈组件本身的稳定性,同时,避让空间为隔膜提供了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芯掉料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形成有朝向所述极芯的凸起,所述避让空间形成在所述凸起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间隙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设有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所述极芯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隔圈组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共同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隔圈组件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所述极芯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设有第一凸起,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所述极芯方向凸起的趋势,以在所述第一凸起的两端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隔圈组件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所述极芯方向凸起的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隔圈组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间隙的宽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包括用于隔开所述极芯和所述壳体的隔板,所述隔板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隔板的垂直于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方向的截面为方形;或者,所述隔板的垂直于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方向的截面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的方向上,所述避让空间的尺寸为d,所述d满足关系式:0.2mm≤d≤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避让空间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的侧边为直线或曲线,所述直线或所述曲线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关系式:5°≤α≤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包括:第一侧隔圈和第二侧隔圈,所述第一侧隔圈和第二侧隔圈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圈组件具有容置腔,空置腔用于容置从所述间隙伸入的所述极耳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隔圈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二侧隔圈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对并构造出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配合的底部限定出所述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括:壳体;极芯,所述极芯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极芯的至少一端设有极耳;以及,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所述隔圈组件设于极芯和所述壳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极芯的至少一端设有极耳,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隔圈组件的间隙,所述隔膜邻近所述隔圈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盖板,所述隔圈组件设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极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种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与电池的极芯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侧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隔圈组件;1、避让空间;11、第一凹槽;13、第一凸起;2、第一侧隔圈;21、第一避让部;22、第一安装部;23、第一隔板;3、第二侧隔圈;31、第二避让部;32、第二安装部;33、第二隔板;4、第一端;5、第二端;6、凸起;
200、极芯;210、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的隔圈组件100,以及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其的电池。
如图12所示,隔圈组件100通常设在电池的极芯200与壳体之间。
结合图1-图10所示,隔圈组件100用于隔开电池的极芯200和壳体(图中未示出),隔圈组件100朝向极芯200的一侧形成有避让空间1。可以理解地,避让空间1用于容纳极芯200的至少部分隔膜210靠近隔圈组件100的至少部分端部。
一般地,由于电池的极芯会设计的略长一些,这样易导致隔圈组件100朝向极芯200的一侧与极芯200的隔膜210之间存在干涉的情况,进而使多出的隔膜210受到隔圈组件100的挤压弯曲。所以,隔圈组件100朝向极芯200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1,使得避让空间1能够起到一个隔膜210导向的作用,参考图12所示的箭头方向(可以理解地,虽然图12中未具体示出,但隔膜210靠近隔圈组件100的端部会在导向作用下沿箭头方向倾斜),通过避让空间1可以容纳部分多出的隔膜210,从而可以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受力的不确定性,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同时,避让空间1为隔膜210提供了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极芯掉料的风险。
由此,通过在隔圈组件100朝向极芯200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1,使得避让空间1里可容纳部分多出的隔膜210,从而可以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受力的不确定性,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而且,避让空间1为隔膜210提供了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极芯掉料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形成有间隙(图中未示出),该间隙适于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极耳能够从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延伸至隔圈组件100靠近壳体的一侧。换言之,极芯200朝向隔圈组件100的一侧设有极耳,极耳可从隔圈组件10的间隙穿过,从而能够与电池壳体上的盖板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和第二端5,第一端4和第二端5中的至少一端形成有朝向极芯200的凸起6,避让空间1形成在凸起6上。
例如,第一端4和第二端5可用于隔圈的固定。当第一端4和第二端5中的至少一端形成有朝向极芯200的凸起6时,隔膜210在凸起6的位置处较容易与隔圈组件100发生干扰,在凸起6上形成避让空间1,可以相对精准地避免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发生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方向为间隙的长度方向。具体而言,结合图1所示的示例,隔圈组件100为长条形结构,隔圈组件100形成有供电池的极耳穿过的间隙,间隙沿隔圈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隔圈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也为间隙的长度方向,换言之,第一方向为隔圈组件100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设有第一凹槽11,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凹槽11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极芯200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避让空间1;第二方向为间隙的宽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间隙的宽度”可以理解为间隙垂直于极耳穿过的方向的截面的最短尺寸。例如,当间隙为方形时,极耳穿过间隙的方向为间隙的高度方向,垂直于高度方向的截面为长方面,截面的宽度方向即为间隙的宽度方向,截面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间隙的宽度大小取决于极耳汇合后的数量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凹槽11从隔圈组件100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所述极芯200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避让空间1。也就是说,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凹槽11在整个隔圈组件100上延伸。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从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该侧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极芯200的方向凹陷以构成第一凹槽11,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结构的避让空间1,呈“倒V状”,使得多出的隔膜210在三角形结构的导向作用下容纳在避让空间1内,这样可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的受力,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三个实施例,从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从该侧两端之间的位置至中部呈向远离极芯200的方向凹陷以构成第一凹槽11,即,在隔圈组件100两端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的两端向中部向远离极芯20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空间1,也可使多出的隔膜210在三角形结构的导向作用下容纳在避让空间1内,这样可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的受力,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一凹槽11中的两侧壁结构可以为平面结构,也可以为曲面结构,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设计需求以及加工工艺进行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隔圈组件100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1,多个第一凹槽11共同形成避让空间1。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1,每个第一凹槽11的两端向中部呈向远离极芯200方向凹陷,两个第一凹槽11均呈“倒V状”,使得两个相衔接的第一凹槽11在隔圈组件100的底壁共同形成“M”状的避让空间1,这样,可以使多出的隔膜210在两个第一凹槽11的导向作用下容纳在避让空间1内,从而消弱隔膜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的受力,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以及,减少了隔膜210弯曲导致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设有四个依次衔接的第一凹槽11,四个第一凹槽11均呈“倒V状”,使得四个相衔接的第一凹槽11在隔圈组件100的一侧共同形成两个“M”状结构的避让空间1,与上述的实施例作用相同,可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以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以及,有效减少了隔膜210弯曲导致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设有多个连续衔接的第一凹槽11,多个第一凹槽11呈“倒V状”,以在隔圈组件100的一侧形成“锯齿状”的避让空间1,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以及,有效减少了隔膜210弯曲导致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设有第一凸起13,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凸起13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极芯200的方向凸起的趋势,以在第一凸起13的两端形成避让空间1;第二方向为间隙的宽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凸起13从隔圈组件100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极芯200方向凸起的趋势。也就是说,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凸起13在整个隔圈组件100上延伸。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相反,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从其两端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向极芯200方向凸起以构成第一凸起13,在隔圈组件100的整个底壁位置形成“V状”的凸起结构,使得第一凸起13的两端形成避让空间1,同样可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以减少隔圈组件100的受力情况,以及还减少了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或者,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从其两端之间的位置至中部的方向上逐渐向极芯200方向凸起以构成第一凸起13,形成了“V状”的凸起结构,使得第一凸起13的两端形成避让空间1,相比于第七个实施例的第一凸起13,占据隔圈组件100的底壁位置较小,同样可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隔圈组件100设有多个第一凸起13。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的底壁设有两个第一凸起13,两个第一凸起13均呈“V状”,两个第一凸起13从隔圈组件100底壁的一端至另一端进行连续布置,以在隔圈组件100的底壁形成上端为“W状”的避让空间1,这样,可以使多出的隔膜210容纳在避让空间1,并且,第一凸起13中的斜边结构对隔膜210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下,使隔膜210容纳在避让空间1内,从而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的受力,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以及,减少了隔膜210弯曲导致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个实施例,隔圈组件100的底壁依次设有四个相衔接的第二凸起14,四个呈“V状”的第二凸起14连贯衔接以共同形成两个上端为“W状”的避让空间1,与上述的实施例作用相同,可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以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以及减少了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当然,隔圈组件100的底壁还可以依次设有多个相衔接的第二凸起14,多个第二凸起14从隔圈组件100底壁连贯布置,以在隔圈组件100的底壁形成“锯齿状”的避让空间1,从而可以容纳多出的隔膜210,以消弱隔膜210与隔圈组件100底部之间的受力情况,且有效减少了隔膜210弯曲导致极芯掉料短路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包括用于隔开极芯200和壳体的隔板,隔板形成有间隙;隔板的垂直于极耳穿过间隙方向的截面为方形;或者,隔板的垂直于极耳穿过间隙方向的截面为圆形。结合图1所示,隔板用于隔开极芯200和壳体,其中,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有间隙,用于极耳穿过。并且,隔板的垂直于极耳穿过间隙方向的截面为方形或为圆形,需要理解的是,极耳穿过间隙的方向为隔板的厚度方向,将隔板沿其厚度方向切割所露出的截面为方形或为圆形,又或者为其它形状。
并且,上述的实施例中,隔圈组件100靠近极芯200的一侧的至少一端是不平整的,在电池发生机械振动时,相对于底部为平面结构来说,可以表现出更好的抗冲击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电池的隔圈组件100包括: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第二侧隔圈2与第一侧隔圈1之间形成有间隙。具体而言,第二侧隔圈2与第一侧隔圈1相对连接,在第二侧隔圈2与第一侧隔圈1相对安装后,两者之间的缝隙形成通道,电池的极耳汇合后从隔圈组件100的底部穿过通道与电池壳体的盖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隔圈组件100具有容置腔,空置腔用于容置从间隙伸入的极耳的一部分。如此设置,可为穿过间隙的极耳留有余量空间,使得极耳可以该容置腔内折弯,防止极耳与极芯200或壳体连接不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的隔圈组件100,以及图13所示的第一侧隔圈2,第一侧隔圈2包括第一隔板23,第二侧隔圈3包括第二隔板33,第一隔板23和第二隔板33相对并构造出隔板,第一隔板23和第二隔板33之间配合的底部限定出避让空间1。
其中,第一隔板23和第二隔板33相对并构造出隔板,第一隔板23和第二隔板33之间配合的底部限定出避让空间1,这样,在隔圈组件100夹极耳的过程中,隔圈组件100的受力由夹极耳处扩展至两侧的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处,避让空间1可在相互作用时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减小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崩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穿过间隙的方向上,避让空间的尺寸为d,d满足关系式:0.2mm≤d≤2mm。其中,极耳穿过间隙的方向为隔板的厚度方向。
由于电池的极芯在设计时,隔圈组件100朝向极芯200的一侧一般都会压隔膜0.2mm~2mm,这样多出的隔膜210会受到隔圈组件100底部的压迫后向内弯曲,进而使得隔圈组件100的底壁受到向外的作用力,增大隔圈组件100崩开的风险。所以,隔圈组件100底部凸起或凹陷的极限值到原本的隔圈组件100底部平面的矢量距离可控制在0.2mm~2mm左右。不过,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六个实施例,由于隔圈组件100形成的避让空间1为锯齿状结构,d值可略低于该标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避让空间1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的侧边为直线或曲线,直线或曲线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关系式:5°≤α≤30°。
在如图1-11所示的示例中,“避让空间1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的侧边”为避让空间1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边。夹角α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保证隔膜210能够受力缓冲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到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之间的安装连接,进而保证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及其与电池之间的装配可靠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隔圈组件100包括但不限定上述的避让空间1,避让空间1还可以为椭圆形、多边形结构或圆形等的其中一种,均可以为隔圈组件100底壁受压的隔膜210提供导向作用,从而能够消弱受压隔膜210对隔圈组件100底部的作用力,并且还减小了极芯200掉料的风险,较大程度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此外,如图2-图10所示,隔圈组件100的第一侧隔圈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避让部21,第二侧隔圈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避让部31,第一避让部21和第二避让部31共同形成避让空间1。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相对设置,在第一侧隔圈1的的底部设有第一避让部21,同样地,第二侧隔圈2的底部设有第二避让部31,以在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之间配合的底部共同形成向外敞开的避让空间1,可以共同为隔圈组件100底部的隔膜提供良好的导向缓冲作用,以消弱隔膜与隔圈组件100的底壁之间的受力情况,并且,还利于隔圈组件100的受力由夹极耳处扩展至两侧的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处,有效地降低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崩开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避让部21具有用于对第一侧隔圈1的的底部进行剪裁/切削以形成避让空间1的预制压痕,同理,第二避让部31具有用于对第二侧隔圈2的底部进行剪裁/切削以形成避让空间1的预制压痕。
如图1所示,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分别为长条形,第一侧隔圈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2,第二侧隔圈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2,第一安装部22与第二安装部32位置对应,第一安装部22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地相连。
其中,第一侧隔圈1两端的第一安装部22可以是结构相同的安装结构,第二侧隔圈2两端的第二安装部32也是结构相同的安装结构,以使第一安装部22与第二安装部32可拆卸地配合。
可选地,第一安装部22具有从第一侧隔圈1的一侧向外突出的卡扣,第二安装部32具有设于第二侧隔圈2的一侧的插槽,卡扣可拆卸地插接在插槽内。
当然,第一侧隔圈1两端的第一安装部22可以是结构不同的安装结构,第二侧隔圈2两端的第二安装部32也是结构不同的安装结构,并且第二安装部32的两个不同的安装结构均可以与第一安装部22的两个不同的安装结构可拆卸地相连,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参照图1所示,第一安装部22邻近第二侧隔圈2一端的底部与第二安装部32邻近第一侧隔圈1一端的底部共同限定出避让空间1。如此,第一侧隔圈1两端的第一安装部22与第二侧隔圈2两端的第二安装部32之间配合的底部共同限定出避让空间1,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2邻近第二侧隔圈2一端的底部设置有避让结构,同理,第二安装部32邻近第一侧隔圈1一端的底部同样设有避让结构,以使两个避让结构共同形成供隔膜受力缓冲的避让空间1。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括:壳体、极芯和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100。其中,极芯200设于壳体内,极芯200包括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210,隔圈组件100设于极芯200和壳体之间。
并且,极芯200的至少一端设有极耳,极耳穿过隔圈组件100的间隙,隔膜210邻近隔圈组件100的一端至少部分设于避让空间1内。
而且,壳体包括盖板,隔圈组件设于盖板和极芯200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电池或电池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储能系统或便携式电子设备等。
因此,通过在隔圈组件100的底壁设有避让空间1,一方面,避让空间1里可容纳部分多出的隔膜,从而可以消弱隔膜与隔圈组件100的底壁之间的受力情况,减小隔圈组件100受力的不确定性,增强隔圈组件100本身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避让空间1为隔膜提供了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极芯掉料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在减小第一侧隔圈1和第二侧隔圈2之间崩开的风险,提高隔圈组件100与电池之间的装配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3)

1.一种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用于隔开所述电池的极芯和壳体;所述隔圈组件朝向所述极芯的一侧形成有避让空间,以用于容纳隔膜邻近所述隔圈组件的一端的至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形成有朝向所述极芯的凸起,所述避让空间形成在所述凸起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间隙的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设有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所述极芯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所述隔圈组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共同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隔圈组件的两端至中部呈向远离所述极芯方向凹陷的趋势,以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设有第一凸起,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所述极芯方向凸起的趋势,以在所述第一凸起的两端形成所述避让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从所述隔圈组件的两端至中部呈向靠近所述极芯方向凸起的趋势。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隔圈组件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2和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包括用于隔开所述极芯和所述壳体的隔板,所述隔板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隔板的垂直于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方向的截面为方形;或者,所述隔板的垂直于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方向的截面为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2和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间隙的方向上,所述避让空间的尺寸为d,所述d满足关系式:0.2mm≤d≤2mm。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空间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的侧边为直线或曲线,所述直线或所述曲线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关系式:5°≤α≤30°;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间隙的宽度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包括第一侧隔圈和第二侧隔圈,所述第一侧隔圈和第二侧隔圈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具有容置腔,空置腔用于容置从所述间隙伸入的所述极耳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隔圈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二侧隔圈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对并构造出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配合的底部限定出所述避让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间隙的宽度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组件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适于所述电池的极耳穿过以使所述极耳能够从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极芯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隔圈组件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间隙的宽度方向。
1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极芯,所述极芯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以及,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所述隔圈组件设于所述极芯和所述壳体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至少一端设有极耳,所述极耳穿过所述隔圈组件的间隙,所述隔膜邻近所述隔圈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盖板,所述隔圈组件设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极芯之间。
22.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2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或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包。
CN202322039706.6U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21176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9706.6U CN221176566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9706.6U CN221176566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6566U true CN221176566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64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9706.6U Active CN221176566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6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41792B2 (ja) 二次電池
EP2675000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570625B1 (ko) 이차 전지
US851857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anti-vibration member
US963429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521207A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22028579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upply
EP3300136B1 (en) Clamping member and battery module using same
CN108199072B (zh) 充电电池
US20130122346A1 (en) Battery space, battery protecting device and power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US9136507B2 (en) Ca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101275785B1 (ko) 이차 전지
CN209747626U (zh) 一种电池模组
EP3217450B1 (en) Battery module
EP3742522B1 (en) Connection member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EP234855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EP4329052A1 (en) Housing, arc-shaped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EP2385565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10108625A (ja) パック電池
CN221176566U (zh)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5548346B (zh) 集流组件及电池
EP4322321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CN216793941U (zh) 一种电池、电池组、电池极片及电芯
EP3373360B1 (en) Battery module
CN209963093U (zh) 壳体及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