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50948U -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50948U
CN221150948U CN202321385360.9U CN202321385360U CN221150948U CN 221150948 U CN221150948 U CN 221150948U CN 202321385360 U CN202321385360 U CN 202321385360U CN 221150948 U CN221150948 U CN 221150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istor
triode
temperature
pol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53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晓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53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509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50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509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涉及温度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包括串接的第一热敏电阻和第二热敏电阻,用于为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晶闸管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控制单元一输入端,到控制单元另一输入端,到晶闸管的阳极,到晶闸管的阴极,到接地端;其中,第一热敏电阻为NTC电阻和第二热敏电阻为PTC电阻均贴近于的热源设置。通过两个性质相反的热敏电阻,作为温感控制单元的中通过温度来触发信号,提高了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速度,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还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且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温保护控制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进步,各种设备包括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在各行各业中大量的运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电子设备,还是机械设备,在运行时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热现象,例如电子设备元器件本身的电阻等,只要不是超导体,在一程度上发热;机械设备由于摩擦力等因素也会有热量产生,而很多时候这些热量是不利于设备的,严重的发热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坏,更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火灾等灾害,因此,对于设备的热保护是有必要的。
特别是一些电子设备中,目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一般仅依靠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其阻值会随之变化,从而增加电路的阻值,这样以来虽然增加阻值可以降低电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并未关断热源的电源,其仍处理工作状态,从而,并且,上述这些电路中的热敏电阻设置较为单一,不能形成互补,达不到较好的温控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至少能部分解上述问题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能够针对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具有良好温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强,可以快速对目标形成过温保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温感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
所述温感控制单元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晶闸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电连接到供电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
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用于控制第一电流回路为导通或断开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所述控制单元一输入端,到所述控制单元另一输入端,到所述晶闸管的阳极,到所述晶闸管的阴极,到接地端;
其中,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贴近于所述的热源设置;
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为NTC电阻,所述第二热敏电阻为PTC电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控制单元为继电器或光电耦合器;
其中,所述继电器的输入端或所述光电耦合器,其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E极和所述晶闸管的阳极,其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一三极管为达林顿管。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温感控制单元中的第一电流回路,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二三极管,其中,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为共B极对称设置,其B极电连接到由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形成的分压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其二者的C极,分别电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且电流方向为从C极到E极;所述晶闸管为双向可控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为上述晶闸管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的第二电流回路;其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三热敏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E极连接到供电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第三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E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热敏电阻的第一端通过第五电阻,电连接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以及所述晶闸管的G极;
其中,所述第三热敏电阻为NTC电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包括:温控降温单元,所述温控降温单元包括第一控制芯片,其PWM引脚电连接到第一MOS管的G极,以及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到所述供电端VCC;从所述供电端VCC到风扇的电极,到所述第一MOS管的D极,到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到第四热敏电阻,到接地端形成第三电流回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TACH引脚通过第一电容C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温感控制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串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二热敏电阻串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温感控制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串接于所述第一电流回路中。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通过温感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所述温感控制单元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晶闸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电连接到供电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用于控制第一电流回路为导通或断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所述控制单元一输入端,到所述控制单元另一输入端,到所述晶闸管的阳极,到所述晶闸管的阴极,到接地端;其中,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贴近于所述的热源设置;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为NTC电阻,所述第二热敏电阻为PTC电阻。通过两个性质相反的热敏电阻,作为温感控制单元的中通过温度来触发信号,提高了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速度,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还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且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温感控制单元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温控降温单元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第一三极管结构示意图。
图标:1、温感控制单元;2、控制单元;3、负载单元;4、温控降温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三极管全称应为半导体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三极管具有三个电极,分别是基极(Base极,简称B极)、集电极(Collector极,简称C极)和发射极(Emitter极,简称E极)。MOS,是MOSFET的缩写,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简称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MOS管的三个电极分别为,G:gate栅极;S:source源极;D:drain漏极。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简称SCR,是一种大功率电器元件,也称晶闸管,晶闸管具有三个电极,分别是门极(G极),阳极A和阴极K,其中,在双向可控硅中,阳极A和阴极K,还可以分别称为主电极Tl和T2。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是指随温度上升电阻呈指数关系减小、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和材料。PTC是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的缩写,意思是正的温度系数,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温感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2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3;所述温感控制单元1包括第一热敏电阻Rt1、第二热敏电阻Rt2、第一三极管Q1以及晶闸管V1;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C极电连接到供电端VCC,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的第二端和第二热敏电阻Rt2的第一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V1的G极;所述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单元3的供电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V1的G极用于控制第一电流回路为导通或断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VCC,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所述控制单元2一输入端,到所述控制单元2另一输入端,到所述晶闸管V1的阳极,到所述晶闸管V1的阴极,到接地端GND;其中,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Rt2贴近于所述的热源设置;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为NTC电阻,所述第二热敏电阻Rt2为PTC电阻。
通过上述串联的第一热敏电阻Rt1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Rt2作为供电端VCC输出的电压进行分压,从而为第一三极管Q1和晶闸管V1的导通提供开关信号;在第一三极管Q1和晶闸管V1之间串接一控制单元2的控制端形成第一电路回路,也即,通过上述第一热敏电阻Rt1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Rt2,根据温度来确定该第一电流回路为导通或断开状态,进而控制以上述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连接的负载单元3,由于第一三极管Q1可以根据B极的电平控制其自身导通或截止,从而达到控制后负载单元3供电的目的,通过控制单元,可以将温感控制单元1与负载单元3进行隔离,一方面可以通过低压控制高压,例如,温感控制单元1可以使用12V或5V的直流低压供电,而,负载端可以是220V或380V交流,也可以是100V至900V直流,在使用上更安全;另一方面,第一热敏电阻Rt1为NTC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Rt2为PTC电阻,二者性质刚好相反,实现动态互补,可加速控制。在温度升高时,第一热敏电阻Rt1的阻值下降,第二热敏电阻Rt2的阻值升高,使得第一三极管Q1的B极电平快速升高,从而达到其导通条件;同样地,晶闸管V1的G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B极连接在相同位置,从而也能快速达到其导通电平。反之,当第一热敏电阻Rt1和第二热敏电阻Rt2在目标温度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快速调节阻值,从而使第一三极管Q1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当常温状态下,由于第一热敏电阻Rt1的阻值较高,而第二热敏电阻Rt2的阻值较低,根据电阻分压原理,此时第一三极管Q1和晶闸管V1均达不到导通条件,二者不导通;当目标温度升到较高的温度时,第一热敏电阻Rt1的阻值降低,与此同时,第二热敏电阻Rt2的阻值升高,使二者均满足导通条件,持继导通,从而通过上述控制单元2控制后级负载3的供电,避免持续高温发热烧坏设备。在该过程中,虽然负载没有持继发热,但由于余热散热,其可能也不会立即恢复到较低的温度,此时,热敏电阻仍能使第一三极管导通,而晶闸管V1中的电流并未降至截止电流,直到负载温度降至相对安全的温度时,第一三极管Q1的B极,由电阻分压使其达不到导通条件,同时也使得晶闸管V1中不具有维持导通的电流,二者均截止,此时,控制单元2恢复对负载单元3的供电控制,使负载单元3能够自动上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公知常识中,对上述热敏电阻中的常温要求是25℃,但本申请中所指的常温或正常温度,是指负载单元3或发热设备正常工作,且不会由于该温度造成损坏的温度范围;当恢复到常温后,第一三极管Q1截止,而由于晶闸管V1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即使其G极恢复,也不能使其两极自动恢复截止,其恢复条件是电流不满足维持导通,当第一三极管Q1截止,恰好使得上述晶闸管V1的电流不满足维持导通条件,使其截止,根据温度变化实现自动控制触发,本申请的设计精巧,电路结构简单,当第一热敏电阻Rt1和第二热敏电阻Rt2二者互补式控制,使上述第一三极管Q1和晶闸管V1更快的响应温度变化,同时,提高整个电路对温度的敏感度。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上述温感控制单元1中,上述第一热敏电阻Rt1作为上拉电阻还可以串联一只第一电阻R1,而作为下拉电阻的第二热敏电阻Rt2,还可以串联一只第二电阻R2,其可以防止上述热敏电阻出现极端性问题,使其电阻值降为0,从而造成短路的问题,提高电路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上述供电端VCC和第一三极管Q1的C极之间还可以设置一第三电阻R3,用于对第一电流回路进行限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电阻R3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流回路中的任意位置,也可以设置多个。
实施例2
请参照图1,所述控制单元2为继电器J1或光电耦合器;其中,所述继电器J1的输入端或所述光电耦合器,其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E极和所述晶闸管V1的阳极,其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负载单元3的供电控制端。
本实施例中,当继电器J1的两端导通时,使其输出端的开关能够吸合或弹开,该输出端相当于一个开关,具体可以根据实际负载的需要选择使用常开或常闭型的继电器J1。而光电耦合器,其功能和继电器J1类似,其内部是通过光电效应控制一端导通或截止,输入端(触发端)和输出端是通过光触发,其不发生电连接或电耦合,从而使得其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在交、直流混用或高、低压控制时,两端不会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电路回路能够通过的电流强度以及对电流的敏感程度,其三极管Q1优选使用达林顿管,而其控制极的电流由热敏电阻的阻值决定,提高对电流的敏感程度也相当于提高了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实施例3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中,温感控制单元1中的第一电流回路,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供电端VCC和所述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二三极管Q2,其中,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一三极管Q1为共B极对称设置,其B极电连接到由第一热敏电阻Rt1和第二热敏电阻Rt2形成的分压电路;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其二者的C极,分别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且电流方向为从C极到E极;所述晶闸管V1为双向可控硅。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适应性,在第一电流回路上还设置有第二三极管Q2,此外再配合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使得该电路还可以直接用于交流电中,可直接将供电端VCC连接到交流的位置,对应的接地端GND可以连接零线上,此外,该结构的电路还可以防止反接,其供电端VCC和接地端GND在接电源时,也可以反接。具体工作原理:由于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为对称,且反向设置的;参照图2,当正向时,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B极为正电压,第二三极管Q2相当于反偏状态,其不工作,正偏的第一三极管Q1为正常工作状态,与C极连接的第一二极管D1使得电流可以在第一电路回路中正向流通,而由于晶闸管V1为双向可控硅其交直流都能使其导通,也即,正、反向的电压均能导通,具体的工作过程,参照其他实施例中描述。当反向时,即接地端GND和供电端VCC接反的情况,电流从接地端GND到供电端VCC,其中,此时正好与正向相反,第一三极管Q1反偏不工作,由第二三极管Q1工作,电流通过第二二极管D2到第二三极管Q2再到供电端。从而使其正、反向均可正常工作。解决了目前电路接反容易烧毁的问题,使本申请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适应性更强。由于其能用于正、反向电流,而交流电则是电流以周期性变化的,上述供电端VCC和接地端GND还可用于连接交流电的供电位置,使用交流供电,该电路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其连接交流电时,正、负半周的工作原理分别参见上述正向情况和反向的情况,不再赘述。从而进一步提升本申请过温保护控制电路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使其可以直接用于直流和交流供电系统中,无需增加额外的配件。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参照2所示,还包括为上述晶闸管V1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的第二电流回路;其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以及第三热敏电阻Rt3,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的E极连接到供电端VCC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的B极和所述第三热敏电阻Rt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C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E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第三热敏电阻Rt3的第一端通过第五电阻,电连接到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以及所述晶闸管V1的G极;其中,所述第三热敏电阻Rt3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即NTC电阻。上述晶闸管V1的G极通过上述电路实现单独控制,可以实现多点温度检测,还可以在上述第三热敏电阻Rt3位置串接多个热敏电阻,其控制工作原理与上述三极管类似,不再赘述。
实施例4
请参照图3,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还包括:温控降温单元4,所述温控降温单元4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其PWM引脚电连接到第一MOS管Q5的G极,以及通过第六电阻R6电连接到所述供电端VCC;从所述供电端VCC到风扇FAN1电极,到所述第一MOS管Q5的D极,到所述第一MOS管Q5的S极,到第四热敏电阻Rt4,到接地端GND,形成第三电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TACH引脚通过第一电容C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所述第四热敏电阻Rt4为NTC电阻。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控制芯片U1优选使用ADT7463温控芯片,所述第四热敏电阻Rt4为NTC电阻,同样设置于热源处,用于感应热源,当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时,上述第四热敏电阻Rt4的阻值较大,第一控制芯片U1通过PWM信号控制MOS管导通后,相当于第三回路导通,并且风扇FAN1与第一MOS管Q5和第四热敏电阻Rt4形成串联关系,由于此时,第四热敏电阻Rt4的阻值较大,使得风扇FAN1分得电压较小,其转速较慢,另一方面,通过TACH引脚监测风扇转速,结合第四热敏电阻Rt4使其能够根据温度变化,更大幅度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上述第一MOS管Q5也可以使用三极管代替,若风扇FAN1存在测速引脚,还可以将该测速引脚直接与第一控制芯片U1R的TACH引脚连接;上述测速原理是,当风扇FAN1转动时,由于磁力和电流相互关系,使其在供电线上会产生脉冲,并且风扇FAN1转速越快,其脉冲频率就越大;反之越小,从而实现测速。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感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
所述温感控制单元包括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第一三极管以及晶闸管;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电连接到供电端,所述第一热敏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热敏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
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晶闸管的G极用于控制第一电流回路为导通或断开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所述控制单元一输入端,到所述控制单元另一输入端,到所述晶闸管的阳极,到所述晶闸管的阴极,到接地端;
其中,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贴近于所述的热源设置;
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为NTC电阻,所述第二热敏电阻为PTC电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继电器或光电耦合器;
其中,所述继电器的输入端或所述光电耦合器,其输入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E极和所述晶闸管的阳极,其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达林顿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中的第一电流回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二三极管,其中,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为共B极对称设置,其B极电连接到由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形成的分压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其二者的C极,分别电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且电流方向为从C极到E极;所述晶闸管为双向可控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中还包括,为上述晶闸管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的第二电流回路;其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三热敏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E极连接到供电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B极和所述第三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E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热敏电阻的第一端通过第五电阻,电连接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以及所述晶闸管的G极;
其中,所述第三热敏电阻为NTC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降温单元,所述温控降温单元包括第一控制芯片,其PWM引脚电连接到第一MOS管的G极,以及通过第六电阻电连接到所述供电端VCC;从所述供电端VCC到风扇的电极,到所述第一MOS管的D极,到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到第四热敏电阻,到接地端形成第三电流回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的TACH引脚通过第一电容C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MOS管的S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热敏电阻串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二热敏电阻串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串接于所述第一电流回路中。
CN202321385360.9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Active CN221150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5360.9U CN221150948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5360.9U CN221150948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50948U true CN221150948U (zh) 2024-06-14

Family

ID=91424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5360.9U Active CN221150948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509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51681A (en) Electronic circuit for a single phase induction motor starting
CN214153992U (zh) 单片机io口实现负载开关控制和检测保护的控制电路
CN221150948U (zh) 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CN103023004A (zh) 一种浪涌抑制电路
CN204259262U (zh) 一种led驱动温度报警电路的过热保护模块
CN218771278U (zh) 一种取暖桌电机驱动模块的保护电路
CN108664056A (zh) 温度控制电路
CN105578645A (zh) 一种led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方法
CN202095140U (zh) 一种二线制电子开关的工作电源解决方案
CN204441858U (zh) 一种温控电路
CN209001568U (zh) 一种电机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WO2020182115A1 (zh) 继电器装置的驱动电路以及继电器装置
KR101171739B1 (ko) 스위치 전원 주파 과전압 보호회로
CN215009569U (zh) 一种保护电路及电器设备
CN209119544U (zh) 一种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CN205811519U (zh) 一种基于pwm控制的车载有刷风扇的过载保护电路
CN110890853A (zh) 一种电机驱动电路
CN116373180B (zh) 一种线缆冷却组件
CN217282247U (zh) 一种充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
CN216087034U (zh) 一种发热装置的ptc恒温控制和高温保护电路
CN202940585U (zh) 一种浪涌抑制电路
CN219459303U (zh) 一种发热设备及其发热电路
CN219019047U (zh) 一种ptc低浪涌的控制电路
CN211481491U (zh) 继电器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及电器设备
CN204730951U (zh) 一种变压器超温报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