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13430U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13430U
CN221113430U CN202323360896.8U CN202323360896U CN221113430U CN 221113430 U CN221113430 U CN 221113430U CN 202323360896 U CN202323360896 U CN 202323360896U CN 221113430 U CN221113430 U CN 221113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way
communicated
heat exchange
valve por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3608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超
胡康
李文超
赵林晨
蔡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13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13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水路;采暖水路;电机换热水路;电控换热水路;散热器,散热器的一端和电机换热水路连通,散热器的另一端分别与采暖水路和电控换热水路连通;第一连接水路,第一连接水路连接在散热器和采暖水路之间;第二连接水路,第二连接水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水路上;控制阀,控制阀上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其中,采暖水路和电机换热水路共用散热器,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既可实现电机加热电池功能,又可实现热泵或电加热器同时加热电池、乘员舱功能。

Description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纯电动车市场高速发展,续航里程却提升缓慢,驾驶舱即时温控的舒适度、电池及电驱总成等相关热管理保障整车性能和安全、以及合适的热管理方案优化续航里程,电动车由风冷向更复杂液冷电池热管理、电加热器加热乘员舱向热泵系统发展,导致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
相关技术中,空调/热泵系统与高压部件冷却系统均采用独立循环方案,其中,高压部件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电池冷却)使用独立散热器,空调/热泵系统亦单独使用独立散热器。部分散热器或换热器在部分工况存在闲置状况,前端模块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热管理系统,采暖水路和电机换热水路共用散热器,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既可实现电机加热电池功能,又可实现热泵或电加热器同时加热电池、乘员舱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水路;采暖水路;电机换热水路;电控换热水路;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连通;第一连接水路,所述第一连接水路连接在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采暖水路之间;第二连接水路,所述第二连接水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水路上;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上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分别与所述散热器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电池换热水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连通,所述第四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水路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电池换热水路的另一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采暖水路和电机换热水路共用散热器,提高散热器的利用率;既可实现电机加热电池功能,又可实现热泵或电加热器同时加热电池、乘员舱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器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散热器相互串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上设置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连通,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散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的再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散热器连通;以及,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连通,且所述第二单向阀另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再一端和所述换热器连通;以及,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三三通管,所述第三三通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水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的再一端和所述电池换热水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换热水路包括:电池和第一水泵,所述电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一端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三三通管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水路,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水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上设置有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所述第八阀口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连通,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换热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采暖水路包括:暖风芯体、电加热器、冷凝器和第三单向阀,所述暖风芯体的一端与所述电加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电加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另一端与所述暖风芯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所述冷凝器、压缩机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回路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二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二模式的连接散热器的回路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三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三模式的短路散热器的回路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热泵采暖的其中一种回路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第四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热泵采暖的其中一种回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热管理系统;
10、电池换热水路;11、电池;12、第一水泵;
20、电机换热水路;21、电机;
30、采暖水路;31、电加热器;32、暖风芯体;33、冷凝器;34、第三单向阀;35、第二水泵;
40、电控换热水路;41、电控器件;
51、散热器;52、换热器;
61、控制阀;62、第一三通阀;63、第二三通阀;64、第一三通管;65、第二三通管;66、第三三通管;67、第一单向阀;68、第二单向阀;
71、第一连接水路;711、第一截止阀;72、第二连接水路;721、第二截止阀;
80、制冷剂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热管理系统100的车辆。
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电池换热水路10、采暖水路30、电机换热水路20、电控换热水路40、散热器51和控制阀61。
电池换热水路10包括:电池11和第一水泵12,电池11的一端和第一水泵12的一端连通,第一水泵12的另一端与换热器52连通,第一水泵12的另一端与控制阀61连通。冷却液在第一水泵12的驱动下在电池换热水路10中流通,若电池换热水路10流通的冷却液高于电池11的温度,则冷却液加热电池11,若电池换热水路10流通的冷却液低于电池11的温度,则冷却电池11。
电机换热水路20包括:电机21,若电机换热水路20流通的冷却液高于电机21的温度,则冷却液加热电机,若电机换热水路20流通的冷却液低于电机21的温度,则冷却电机21。
电控换热水路40包括:电控器件41,若电控换热水路40流通的冷却液高于电控器件41的温度,则冷却液加热电控器件41,若电控换热水路40流通的冷却液低于电控器件41的温度,则冷却电控器件41。
采暖水路30包括:暖风芯体32、电加热器、冷凝器33,采暖水路30流通有冷却液,冷凝器33可吸收空调系统的热量,也可与电池换热水路10换热,吸收热量。采暖水路30还包括:第三单向阀34,暖风芯体32的一端与电加热器31的一端连通,电加热器31的另一端与冷凝器33的一端连通,冷凝器33的另一端与第三单向阀34的一端连通,第三单向阀34的另一端与暖风芯体32的另一端连通。冷凝器33为风冷冷凝器33,冷凝器33在空调系统内流通有制冷剂,制冷剂可与换热器52内的冷却液换热;冷凝器33还流通有冷却液,冷却液将制冷剂的热量释放至采暖水路30。
采暖水路30还包括:第二水泵35,第二水泵35连接在冷凝器33和电加热器31之间,即,第二水泵35的一端与冷凝器33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水泵35的另一端与电加热器31的另一端连通。其中,电加热器31可以为PTC。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连接在冷凝器33和蒸发器之间。如图1-图9所示,制冷剂回路80为虚线所示的区域,冷凝器33内的制冷剂与换热器52的冷却液进行换热,从而制冷剂可吸收电池换热水路10或电机换热水路20或电控换热水路40的热量。制冷剂从压缩机流出,在冷凝器33处放热,放热完的制冷剂在蒸发器处吸热,最后回到压缩机,制冷时,制冷剂吸收乘员舱的热量,冷凝器33中流过的冷却水将热量放出至采暖水路30。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连接水路71,第一连接水路71连接在散热器51和采暖水路30之间,采暖水路30流出的冷却液流至电机换热水路20,若冷却液温度低于电机21温度,则冷却液吸收电机21的热量,接着,冷却液可以流至散热器51,在散热器51处将热量散发,从散热器51流出的冷却液一部分流经第一连接水路71,第一连接水路71连通散热器51和采暖水路30,则一部分冷却液回流至采暖水路30;另一部分冷却液流至电控换热水路40,冷却电控换热水路40的热量或者加热电控器件41。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二连接水路72,第二连接水路7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水路71上;第二连接水路72的另一端与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
如图1-图9所示,控制阀61上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分别与散热器51和换热器52连通,第二阀口和电池换热水路10的一端连通,第三阀口分别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第四阀口分别与第二连接水路72的另一端以及电池换热水路10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阀口即图1-图9中的a口;第二阀口即图1-图9中的b口;第三阀口即图1-图9中的c口;第四阀口即图1-图9中的d口。
控制阀61可连通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电池换热水路10和换热器52串联,采暖水路30和电机换热水路20串联,或者电池换热水路10、换热器52和电机换热水路20并联。
控制阀61还可连通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采暖回路和电池11换热回路,实现电加热器31加热电池11,高温冷却液加热电池11后,从第二连接水路72回流至采暖回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由于散热器51的一端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散热器51的另一端分别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采暖水路30可与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则冷却液吸收采暖回路和电机换热水路20的热量,冷却液流至散热器51,在散热器51处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最后回流至采暖水路30。
第一模式,如图2所示,热管理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第一模式可实现制冷乘员舱、电机21和电控器件41冷却和电池11冷却,冷凝器33将热量释放到采暖水路30,采暖水路30内流通的冷却液流至电机换热水路20。若冷却液的温度低于电机21的温度,则冷却液吸收电机21的热量,流至散热器51,在散热器51处将乘员舱热量和电机21热量散发到空气中;若冷却液的温度高于电机21的温度,则冷却液流至散热器51将乘员舱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散热器51的另一端分别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联通,则在散热器51散热完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经第一连接水路71回流至采暖水路30,进入下一个循环;另一部分流至电控水路,冷却液吸收电控水路的热量,最后采暖水路30的冷却液与采暖水路30的冷却液汇合后流向电机换热水路20,进入下一个循环。
若电池11无冷却需求可关闭该功能,不影响其余功能。冷凝器33吸收乘员舱的热量,若电池11有冷却需求,开启换热器52,控制阀61连通换热器52和电池换热水路10,冷凝器33可与换热器52换热,从而吸收电池11的热量,达到冷却电池11的目的;若电池11无冷却需求,关闭换热器52。
制热乘员舱时,采暖水路30可通过电加热器31加热乘员舱,也可通过热泵加热乘员舱。
电加热器31/热泵加热乘员舱或电池11时,换热器52可吸收电机换热水路20热量,冷却液在散热器51吸收环境热量,最终通过空调系统将热量由冷凝器33释放至采暖水路30,控制阀61连通第一阀口和第四阀口,采暖水路30和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高温冷却液从采暖水路30流向电池换热水路10,实现电池11加热,从而可以实现电加热器31加热乘员舱和电池11。
当电池11温度较高,环境温度较低时,换热器52内的冷却液吸收电池11的热量,冷凝器33与换热器52换热,冷凝器33内的制冷剂吸收冷却液的热量,接着冷凝器33将电池11热量散发到采暖水路30,加热乘员舱,实现热泵加热乘员舱和加热电池11的功能。
第二模式,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电加热器31加热乘员舱,采暖水路30可通过暖风芯体32向乘员舱输送暖风,实现采暖需求。控制阀61连通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电机换热水路20和电控水路与电池换热水路10并联,可借用电控器件41和电机21热量对电池11进行并联加热。其中换热器52可根据使用需求和控制策略决定是否开启,如果电机21和电控器件41等零部件热量富余,可开启换热器52,为空调/热泵系统提供热量,辅助进行乘员舱采暖,如热量不富余,则关闭换热器52,热泵无热量来源,此时乘员舱采暖功能需电加热器31供热。
第三模式,如图5所示,当电池11无加热需求时,可通过传统热泵采暖水路30进行乘员舱采暖。制冷剂侧:换热器52吸收冷却液热量,并将热量带入空调水路,热量经由冷凝器33释放至采暖水路30;冷却液侧:冷却液经过换热器52后变为过低温冷却液(温度低于环境温度),随后流入电机换热水路20吸热,如散热器51入口水温低于环境温度,则调节第一三通阀62至如图位置,借助散热器51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再循环至电控换热水路40,并最终回流至换热器52。热泵系统实现了将环境、电控器件41、电机21热量转移至乘员舱的采暖水路30。
如图6所示,当热泵刚开启时,散热器51入口水温仍高于环境温度时,需将第一三通阀62调节至短路散热器51的状态,此时热泵系统仅能吸收电控器件41和电机21的热量,并防止高温冷却液流经散热器51导致热量流失。
由此,采暖水路30和电机换热水路20共用散热器51,提高散热器51的利用率;既可实现电机21加热电池11功能,又可实现热泵或电加热器31同时加热电池11、乘员舱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51为至少两个,两个散热器51相互串联。散热器51可以为两个,保证热管理系统100的散热能力,提高热管理系统100的散热效率。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51可以为一个,节约成本,提高散热器51的利用效率。
如图1-图9所示,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三通阀62,第一三通阀62上设置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第五阀口和散热器51的另一端连通,第六阀口分别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第七阀口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第五阀口即图1-图9中的e口;第六阀口即图1-图9中的f口;第七阀口即图1-图9中的g口。
第五阀口可以关闭,则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连通,电机换热水路20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即,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不经过散热器51散热。
第七阀口关闭时,第五阀口连通第六阀口,则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先流经散热器51,在散热器51散热口再流向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
如图4所示,当调节第一三通阀62至导通散热器51状态,即可通过散热器51同时为电机21、电池11等零部件进行串联冷却。
如图1所示,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三通管64,第一三通管64的一端和第七阀口连通,第一三通管64的另一端和散热器51的一端连通,第一三通管64的再一端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第一三通管64使得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可以流向散热器51或者流向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第五阀口关闭时,第一三通管64的一端和第七阀口连通,连通电机换热水路20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第七阀口关闭时,第一三通管64连通电机换热水路20和散热器51,第一三通阀62连通散热器51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
结合图1-图6、图8和图9所示,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单向阀67,第一单向阀67的一端和第一阀口连通且另一端和散热器51连通。具体来说,第一单向阀67可连通电机换热水路20和换热器52,串联电机换热水路20和换热器52,使得从换热器52流出的冷却液只能单向流动至电机换热水路20,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进一步地,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单向阀68,第二单向阀68的一端分别与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且第二单向阀68另一端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具体来说,第二单向阀68连通在采暖水路30和电控换热水路40与电机换热水路20之间,从采暖水路30流出的冷却液流向电机换热水路20,接着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回流至采暖水路30,另一部分流经电控换热水路40,另一部分冷却液与采暖回路流出的冷却液在第二单向阀68处汇合,再流向电机换热水路20,实现冷却液的循环。
以及,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二三通管65,第二三通管65的一端和第一阀口连通,第二三通管65的另一端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第二三通管65的再一端和换热器52连通。具体来说,控制阀61连通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时,第二三通管65连通电池换热水路10与换热器52或者电机换热水路20,第二三通管65和控制阀61相配合,可单独连通换热器52和电池换热水路10,使换热器52与电池换热水路10串联;还可连通换热器52、电池换热水路10和电机换热水路20,使得电池换热水路10和电机换热水路20相并联,电机换热水路20和电控换热水路40串联,则电机21和电控器件41可对电池11进行并联加热。是
另外,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三三通管66,第三三通管66的一端和第三阀口连通,第三三通管66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水路72连通,第三三通管66的再一端和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具体来说,电池11的另一端与第三三通管66连通,则第三三通管66可连通第三阀口和第二连接水路72和电池换热水路10。
第四模式,如图8所示,电加热器31/热泵加热乘员舱和电池11时,采暖水路30流出高温冷却液,换热器52可吸收电机换热水路20热量,冷却液流过散热器51并在散热器51吸收环境热量,最终通过空调系统将热量由冷凝器33释放至采暖水路30,控制阀61连通第四阀口和第二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也连通,采暖水路30和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采暖水路30和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高温冷却液从采暖水路30流向电池换热水路10,实现电池11加热;从电池换热水路10流出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第三阀口与第二阀口流向换热器52,另一部分冷却液经过第二连接水路72回流至采暖回路,从而可以实现电加热器31加热乘员舱和电池11。
由于控制阀61可控制c、d两入口的流量比,因此在电加热器31功率满足整车加热需求的前提下,该模式可同时实现电加热器31/热泵加热乘员舱和电池11功能。
如图1所示,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截止阀711,第一截止阀711设置于第一连接水路71,第一截止阀711开启,连通电机换热水路20和采暖水路30,使得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采暖水路30,另一部分流向电控换热水路40。若第一截止阀711关闭,则采暖水路30和电机换热水路20不连通,则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全部流向电控换热水路40。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截止阀721,第二截止阀721设置于第二连接水路72。具体来说,若第二截止阀721开启,连通电池11换热回路和采暖回路,使得从电池换热水路10流出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采暖水路30,另一部分流向换热器52。若第一截止阀711关闭,则采暖水路30和电机换热水路20不连通,则从电机换热水路20流出的冷却液全部流向换热器5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二三通阀63,第二三通阀63上设置有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第八阀口和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第九阀口和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第十阀口和换热器52连通。第八阀口即图1-图9中的h口;第九阀口即图1-图9中的i口;第十阀口即图1-图9中的j口。
制冷乘员舱时,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连通,则电控换热水路40与电机换热水路20,从电控换热水路40流出的冷却液在电机换热水路20处汇合,在电机换热水路20处换热完的冷却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第一连接水路71回流至采暖水路30,另一部分冷却液在电控换热水路40吸收电控器件41的热量后,流向电机换热水路20,完成另一部分冷却液的循环。
特殊热泵制热乘员舱时,控制阀61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连通,即,电池换热水路10和换热器52串联,冷凝器33内的制冷剂与换热器52的冷却液换热,吸收电池11的热量,冷凝器33将电池11热量释放至采暖水路30,实现乘员舱加热。
在个别工况下,例如当电池11产热量过高需要冷却,但环境温度极低,乘员舱需要采暖时,即可切换至图3或图7状态,通过换热器52吸收电池11热量(图7状态)或同时吸收电池11的热量和电机21的热量(图3状态),并借助冷凝器33将热量释放至采暖水路30,实现特殊的热泵采暖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热管理系统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换热水路(10);
采暖水路(30);
电机换热水路(20);
电控换热水路(40);
散热器(51),所述散热器(51)的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所述散热器(5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30)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
第一连接水路(71),所述第一连接水路(71)连接在所述散热器(51)和所述采暖水路(30)之间;
第二连接水路(72),所述第二连接水路(7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水路(71)上;
控制阀(61),所述控制阀(61)上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分别与所述散热器(51)和换热器(52)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电池换热水路(1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阀口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30)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所述第四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水路(72)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电池换热水路(10)的另一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51)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散热器(51)相互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通阀(62),所述第一三通阀(62)上设置有第五阀口、第六阀口和第七阀口,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散热器(5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六阀口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30)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所述第七阀口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通管(64),所述第一三通管(64)的一端和所述第七阀口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64)的另一端和所述散热器(5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64)的再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67),所述第一单向阀(67)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阀口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以及,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68),所述第二单向阀(68)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采暖水路(30)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且所述第二单向阀(68)另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通管(65),所述第二三通管(65)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65)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65)的再一端和所述换热器(52)连通;以及,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三三通管(66),所述第三三通管(66)的一端和所述第三阀口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6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水路(72)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66)的再一端和所述电池换热水路(1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换热水路(10)包括:电池(11)和第一水泵(12),所述电池(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12)的一端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52)和所述第三三通管(66)连通,所述第一水泵(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截止阀(711)和第二截止阀(721),所述第一截止阀(71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水路(71),所述第二截止阀(721)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水路(7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三通阀(63),所述第二三通阀(63)上设置有第八阀口、第九阀口和第十阀口,所述第八阀口和所述电控换热水路(40)连通,所述第九阀口和所述电机换热水路(20)连通,所述第十阀口和所述换热器(5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暖水路(30)包括:暖风芯体(32)、电加热器、冷凝器(33)和第三单向阀(34),所述暖风芯体(32)的一端与所述电加热器(31)的一端连通,所述电加热器(3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33)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凝器(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3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34)的另一端与所述暖风芯体(32)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所述冷凝器(33)、压缩机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冷凝器(33)和所述蒸发器之间。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
CN202323360896.8U 2023-12-08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2111343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13430U true CN221113430U (zh) 2024-06-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16213B (zh) 汽车热泵系统及燃料电池汽车
CN111231770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1251800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3029577A1 (zh) 电动车辆及其热管理装置
CN114161997A (zh) 双电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6659503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3580871A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4435075A (zh)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580872B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840011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033622U (zh)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954697B (zh) 燃料电池辅助系统与电池热管理集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1113430U (zh)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6783270U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集成系统及汽车
CN113895205A (zh) 一种带余热回收的经济型热泵系统
CN115891626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1016582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5465090B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36755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512864B (zh) 混合动力车辆热量管理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
CN21786362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287365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242921U (zh) 一种油电混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3733848B (zh) 一种一体化水冷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8661233U (zh) 一种车载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