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7375U -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7375U
CN221097375U CN202323167739.5U CN202323167739U CN221097375U CN 221097375 U CN221097375 U CN 221097375U CN 202323167739 U CN202323167739 U CN 202323167739U CN 221097375 U CN221097375 U CN 221097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sleeve
tooth part
half shaft
pow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677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斌
王健
周健
史德旗
郑钻玺
范玉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677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7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7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7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差速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和齿套部;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差速器壳体设有第一齿部;第二半轴齿轮同轴传动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设有第二齿部;第二半轴设有第三齿部;齿套部能够沿轴向移动至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第一状态下,齿套部与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配合并与第一齿部脱离,第二状态下,齿套部与第一齿部、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中至少两者脱离,第三状态下,齿套部同时与第一齿部、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配合。如此设置,使得车辆能够同时拥有脱开模式、驱动模式、差速锁模式三种模式的功能,且整体结构简单、适用性好且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动力系统中的变速器具有差速功能,但在部分使用场景下,动力系统需实现动力脱开功能,以降低车辆的摩擦损失,并且在部分使用场景下,动力系统需具备差速锁功能,以实现车轮一侧打滑时锁止另一侧的车轮,进行车辆的脱困。
而如何提供一种动力系统,能够同时拥有脱开模式、驱动模式、差速锁模式三种模式的功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能够同时拥有脱开模式、驱动模式、差速锁模式三种模式的功能,且整体结构简单、适用性好且成本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差速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以及设有内齿部的齿套部;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所述差速器壳体设有第一齿部;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同轴传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一端设有第二齿部;所述第二半轴设有第三齿部;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和所述第三齿部同轴且依次并列设置;所述齿套部能够沿轴向移动至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齿套部与所述第二齿部及所述第三齿部配合并与所述第一齿部脱离,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齿套部与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及所述第三齿部中至少两者脱离,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齿套部同时与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及所述第三齿部配合。
可选地,所述齿套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齿套和第二齿套;所述第一齿套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所述第一齿部及所述第二齿部配合,或与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中的至少一者脱离;所述第二齿套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所述第二齿部及所述第三齿部配合,或与所述第二齿部、所述第三齿部中的至少一者脱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齿套和所述第二齿套分别与所述第二齿部配合,且所述第一齿套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一齿部配合或脱离,所述第二齿套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三齿部配合或脱离。
可选地,所述齿套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齿套和所述第二齿套分别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齿套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周壁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形成所述内齿部,所述筒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三齿部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差速器壳体还固设有主减速齿轮,所述主减速齿轮与所述动力源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半轴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有所述第三齿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通过键连接或通过法兰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本申请所提供的动力系统及车辆,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齿套部能够沿轴向移动至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三种状态,三种状态对应车辆动力的三种模式,即驱动模式、脱开模式以及差速锁模式,既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
当齿套部位于至第一状态时,达到驱动模式,该齿套部同时与第二齿部和第三齿部配合,并与第一齿部脱离,此时,连接轴与第二半轴同轴传动,该第二半轴与第二半轴齿轮同轴传动,变速器动力能够通过差速器传递到两侧轮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完成辅驱动力介入,实现车辆的四驱功能。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实现驱动功能。
当齿套部位于第二状态时,达到脱开模式,齿套部与第二齿部配合,并与第一齿部及第三齿部脱离,或者,齿套部与第三齿部配合,并与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脱离,还可以是齿套部与第一齿部配合,并与第二齿部及第三齿部脱离,或者齿套部与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以及第三齿部均处于脱离状态,此时,变送器动力无法通过差速器传递至两侧轮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实现辅驱动力脱开,降低两驱模式下的摩擦损失。
当齿套部位于第三状态时,达到差速锁模式,齿套部同时与第一齿部、第二齿部以及第三齿部配合,差速器壳体、连接轴和第二半轴同轴传动连接。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实现辅驱动力介入和差速锁功能,即可在辅驱任何一侧车轮打滑情况下,通过锁住两侧半轴实现脱困功能。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实现差速锁模式。
通过在差速器壳体设置第一齿部,在第二半轴齿轮设置设有第二齿部的连接轴,在第二半轴设置第三齿部,并通过齿套部的设置,使得车辆在不同的场景下,具备驱动模式、脱开模式、差速锁模式三种模式,整体结构简单,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较小的改进即可实现,适用性好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齿套部为整体式结构并在第一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齿套部为整体式结构并在第二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齿套部为整体式结构并在第三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齿套部包括第一齿套和第二齿套并在第一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齿套部包括第一齿套和第二齿套并在第二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齿套部包括第一齿套和第二齿套并在第三状态下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图6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差速器,11差速器壳体,12第一半轴齿轮,13第二半轴齿轮,14第一行星齿轮,15第二行星齿轮,16主减速齿轮;
2第一半轴;
3第二半轴,31第一段,32第二段;
4齿套部,41第一齿套,42第二齿套;
5第一齿部;
6第二齿部;
7第三齿部;
8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其中,车辆包括动力系统,如图1-图6所示,该动力系统包括差速器1、第一半轴2、第二半轴3和齿套部4,齿套部4的内周壁设有内齿部。
差速器1包括差速器壳体11以及设于壳体内的第一半轴齿轮12、第二半轴齿轮13、第一行星齿轮14和第二行星齿轮15,其中,差速器壳体11设有第一齿部5,第一半轴齿轮12与第一半轴2传动连接,第二半轴齿轮13同轴传动连接有连接轴8,该连接轴8远离第二半轴齿轮13的一端设有第二齿部6,第一半轴2、第二半轴3和连接轴8同轴,且第二半轴3朝向连接轴8的一侧设有第三齿部7。
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和第三齿部7同轴且依次并列布置,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和第三齿部7分别设有外齿部,齿套部4设有内齿部,外齿部和内齿部相互适配,并且外齿部和内齿部在配合状态下,能够实现同轴传动。
齿套部4能够沿轴向移动至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三种状态,三种状态对应车辆动力的三种模式,即驱动模式、脱开模式以及差速锁模式,既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以下将对具体模式及对应的场景做详细介绍。
当齿套部4位于至第一状态时,达到驱动模式,如图1和图4所示,该齿套部4同时与第二齿部6和第三齿部7配合,并与第一齿部5脱离,此时,连接轴8与第二半轴3同轴传动,该第二半轴3与第二半轴齿轮13同轴传动,变速器动力能够通过差速器1传递到两侧轮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完成辅驱动力介入,实现车辆的四驱功能。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实现驱动功能。
当齿套部4位于第二状态时,达到脱开模式,如图2所示,齿套部4与第二齿部6配合,并与第一齿部5及第三齿部7脱离,或者,如图5所示,齿套部4与第三齿部7配合,并与第一齿部5及第二齿部6脱离,还可以是齿套部4与第一齿部5配合,并与第二齿部6及第三齿部7脱离,或者齿套部4与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以及第三齿部7均处于脱离状态,此时,变送器动力无法通过差速器1传递至两侧轮端。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实现辅驱动力脱开,降低两驱模式下的摩擦损失。
当齿套部4位于第三状态时,达到差速锁模式,如图3和图6所示,齿套部4同时与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以及第三齿部7配合,差速器壳体11、连接轴8和第二半轴3同轴传动连接。作为四驱辅驱结构,可实现辅驱动力介入和差速锁功能,即可在辅驱任何一侧车轮打滑情况下,通过锁住两侧半轴实现脱困功能。也可作为两驱主驱结构,实现差速锁模式。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差速器壳体11设置第一齿部5,在第二半轴齿轮13设置设有第二齿部6的连接轴8,在第二半轴3设置第三齿部7,并通过齿套部4的设置,使得车辆在不同的场景下,具备驱动模式、脱开模式、差速锁模式三种模式,整体结构简单,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较小的改进即可实现,适用性好且成本较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齿套部4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式的结构,此时,该齿套部4包括筒体,该筒体的内周壁沿轴向贯穿设有通槽,通槽形成上述内齿部,该筒体的长度大于第一齿部5和第三齿部7之间的间距,保证齿套部4能够同时与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以及第三齿部7配合,从而实现差速锁模式。如此设置,能够简化齿套部4的加工工艺,降低成本。
或者,如图4-图6所示,齿套部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两个齿套,其中,第一齿套41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第一齿部5及第二齿部6配合,或与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中的至少一者脱离。具体的,在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第一齿套41与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中的至少一者脱离,在上述第三状态下,第一齿套41同时与第一齿部5及第二齿部6配合。第二齿套42与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第二齿部6及第三齿部7配合,或与第二齿部6、第三齿部7中的至少一者脱离。在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下,第一齿套41同时与第二齿部6及第三齿部7配合,在上述第二状态下,第二齿套42与第二齿部6、第三齿部7中的至少一者脱离。
第一齿套41的内齿部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齿部5和第二齿部6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齿套41能够满足同时与第一齿部5以及第二齿部6配合。同样的,第二齿套42的内齿部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齿部6和第三齿部7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齿套42能够满足同时与第二齿部6以及第三齿部7配合。
通过两个齿套(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与三个齿部(第一齿部5、第二齿部6和第三齿部7)配合,实现三个模式的切换,整体结构简单、空间占用较小。
本实施例中,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如图4-图6所示,二者可分别沿轴向移动,灵活性好。
并且,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都分别与第二齿部6配合,也就是说,第一齿套41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两个位置,一个位置是与第二齿部6配合并与第一齿部5脱离,另一个位置是同时与第一齿部5及第二齿部6配合,第二齿套42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两个位置,一个位置是与第二齿部6配合并与第三齿部7脱离,另一个位置是同时与第二齿部6及第三齿部7配合。如图5所示,脱开模式下,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均与第二齿部6配合。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的移动距离,从而减小驱动要求和空间布置要求。
或者,还可以将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通过连接部连接,此时,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的移动是同步的,此时,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可通过同一驱动部驱动,从而简化整体结构。
如图1-图6所示,差速器壳体11还固设有主减速齿轮16,该主减速齿轮16与差速器壳体11之间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或者通过焊接固定,动力系统还包括动力源,该动力源的动力齿轮能够与该主减速齿轮16啮合传动以提供动力。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半轴3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其中第一段31设有上述第三齿部7。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半轴3设置为一整段的结构,而将第二半轴3设置为包括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并将第一段31设置有第三齿部7时,方便在第二半轴3设置有第三齿部7,可降低工艺难度。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如可通过键连接或通过法兰连接均可,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器(1)、第一半轴(2)、第二半轴(3)以及设有内齿部的齿套部(4);
所述差速器(1)包括差速器壳体(11)、第一半轴齿轮(12)和第二半轴齿轮(13),所述差速器壳体(11)设有第一齿部(5);
所述第一半轴(2)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12)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半轴齿轮(13)同轴传动连接有连接轴(8),所述连接轴(8)远离所述第二半轴齿轮(13)的一端设有第二齿部(6);
所述第二半轴(3)设有第三齿部(7);
所述第一齿部(5)、所述第二齿部(6)和所述第三齿部(7)同轴且依次并列设置;
所述齿套部(4)能够沿轴向移动至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齿套部(4)与所述第二齿部(6)及所述第三齿部(7)配合并与所述第一齿部(5)脱离,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齿套部(4)与所述第一齿部(5)、所述第二齿部(6)及所述第三齿部(7)中至少两者脱离,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齿套部(4)同时与所述第一齿部(5)、所述第二齿部(6)及所述第三齿部(7)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套部(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齿套(41)和第二齿套(42);
所述第一齿套(41)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所述第一齿部(5)及所述第二齿部(6)配合,或与所述第一齿部(5)、所述第二齿部(6)中的至少一者脱离;
所述第二齿套(42)能够沿轴向移动至同时与所述第二齿部(6)及所述第三齿部(7)配合,或与所述第二齿部(6)、所述第三齿部(7)中的至少一者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套(41)和所述第二齿套(42)分别与所述第二齿部(6)配合,且所述第一齿套(41)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一齿部(5)配合或脱离,所述第二齿套(42)能够沿轴向移动至与所述第三齿部(7)配合或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套部(4)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齿套(41)和所述第二齿套(42)分别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套部(4)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周壁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形成所述内齿部,所述筒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齿部(5)和所述第三齿部(7)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差速器壳体(11)还固设有主减速齿轮(16),所述主减速齿轮(16)与所述动力源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轴(3)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所述第一段(31)设有所述第三齿部(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31)和所述第二段(32)之间通过键连接或通过法兰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系统。
CN202323167739.5U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21097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67739.5U CN221097375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67739.5U CN221097375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7375U true CN221097375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9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67739.5U Active CN221097375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7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87353B1 (en) Two-speed electric drive unit
US20050202918A1 (en) On-demand power take-off unit for four-wheel drive vehicle
KR20150069995A (ko) 액추에이터 커플링 메커니즘
EP3401563B1 (en) Clearance control swash plate device and single-shaft two-speed drive system with friction clutch applied thereto
JPS6251769B2 (zh)
CN221097375U (zh) 一种动力系统及车辆
KR20180136478A (ko) 차량 드라이브라인 시스템
JPH0611418Y2 (ja) プラネタリギヤ式手動変速機
CN115574060A (zh) 一种具有锁止功能的差速器
CN212297485U (zh) 差速器及具有该差速器的汽车传动系统
CN109552038B (zh) 车辆用驱动力分配装置
CN113915299A (zh) 变速器的结合与断开装置以及电驱动装置和车轴装置
CN107234965B (zh) 传动系统
CN110962590A (zh) 电驱动桥及车辆
CN114087336B (zh) 一种差速器的锁止结构以及具有锁止功能的驱动系统
CN220816339U (zh) 断开模块、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以及车辆
WO2024100732A1 (ja) 車両用駆動力伝達装置
CN220828452U (zh) 一种带可锁止的单向离合结构及电动车变速器总成
CN217328388U (zh) 一种多功能减速器总成
CN217705485U (zh) 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5214621U (zh) 驱动桥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1033704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磁牙嵌式离合器装置、传动连接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9727870U (zh) 动力断开装置及车辆
CN218702714U (zh) 电动四驱断开结合装置及汽车
CN214874230U (zh) 四轮摩托车的分时四驱传动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