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2550U -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2550U
CN221052550U CN202323057156.7U CN202323057156U CN221052550U CN 221052550 U CN221052550 U CN 221052550U CN 202323057156 U CN202323057156 U CN 202323057156U CN 221052550 U CN221052550 U CN 221052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mechanisms
blue algae
fishing
b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571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恒
宗杰
彭剑锋
董立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uzhou) Tsinghua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uzhou) Tsinghu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uzhou) Tsinghua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uzhou) Tsinghua
Priority to CN2023230571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52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2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2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藻打捞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包括所述蓝藻打捞设备由两捞藻机构、两升降机构、两旋转机构和一刮取机构构成;两升降机构通过两旋转机构与两捞藻机构连接,用于实现捞藻机构的升降与旋转运动;一刮取机构设于两捞藻机构中部;其中,捞藻机构由连接外壳、吸附件、动力机构、履带件和过滤膜构成;连接外壳由两个凸形板构成,且两个凸形板对称设于吸附件两侧;吸附件的顶部两侧边缘和底部两侧边缘均设有一个旋转轴;通过吸附件设置,能有效地将较低密度蓝藻吸附于过滤膜上,同时允许清水通过。这提供了高效的蓝藻去除,同时保持水体的流通。

Description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藻打捞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背景技术
接触含有毒蓝藻的水体可能导致中毒和健康问题;也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蓝藻的生长和死亡,可能引发氧气消耗,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现有中大多采用使用特殊的船只或设备,如捞藻船或捞藻船网,将蓝藻从水体表面捞起,对蓝藻进行处理降低所造成生态影响等问题。
但现有的大多捞藻船在打捞的时候较为繁琐不便,多采用捞网,由此如果在打捞密度较小的蓝藻上就多有不便;还要再次处理捞网上沾染的蓝藻,整体流程较为繁琐,操作人员特别是在处理大面积的水体时。清理水体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具体取决于水体大小和藻类密度。
中国公开号CN114633845A公开了一种蓝藻打捞船,包括船体,船体船首处设置有收集装置,船体上设置有藻浆储存舱,收集装置通过输送管道连接藻浆存储舱,船体上还设置有蓝藻深加工装置,蓝藻深加工装置包括蓝藻灭活装置、蓝藻脱水装置以及藻饼打包装置,蓝藻灭活装置、蓝藻脱水装置和藻饼打包装置依次设置在藻浆存储舱尾部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蓝藻打捞船不仅能够进行蓝藻收集、存储,还能够对蓝藻进一步加工,通过蓝藻灭活装置进行蓝藻灭活、蓝藻脱水装置进行蓝藻脱水、藻饼打包装置将脱水后的蓝藻打包,从而增加了蓝藻打捞船的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减轻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该装置有效的通过自动化实现了蓝藻打捞的效果,但是该装置打捞设备内部所处理蓝藻结构均位于船体内,在清洗上较为不便,从而在长期的工作下,可能会出现内部堵塞的问题。
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用于解决以上问题,以实现一种打捞刮取均位于船体外侧的结构,不仅在清理上具有便捷度,在打捞上也较为流畅,能够更佳符合多个收藻深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该装置。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包括所述蓝藻打捞设备由两捞藻机构、两升降机构、两旋转机构和一刮取机构构成;
两升降机构通过两旋转机构与两捞藻机构连接,用于实现捞藻机构的升降与旋转运动;一刮取机构设于两捞藻机构中部;
其中,捞藻机构由连接外壳、吸附件、动力机构、履带件和过滤膜构成;
连接外壳由两个凸形板构成,且两个凸形板对称设于吸附件两侧;
吸附件的顶部两侧边缘和底部两侧边缘均设有一个旋转轴;
动力机构设于吸附件内,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
履带件有两组,一组履带件与吸附件同侧的两个旋转轴齿合;且履带件外侧边缘与连接外壳外侧边缘齐平;
过滤膜两端可拆卸设于两组履带件上。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由驱动器、滚珠丝杠和螺母轴承构成;
驱动器驱动滚珠丝杠旋转;
螺母轴承设于滚珠丝杠上,且螺母轴承一侧向外延伸呈加长状。
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由外壳、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杆构成;
外壳设于螺母轴承延长一端的上表面;
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设于外壳的内顶壁,且驱动端朝下设置;
连接杆顶部可旋转设于螺母轴承延长一侧,且连接杆顶部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外壳连接设于吸附件底部的凸形板底部边缘向外延伸呈加宽的承接框;
捞藻机构表面套接有格栅网,格栅网的底部插设于承接框内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吸附件由吸气泵和方框;
吸气泵有多个,均等距设于方框表面中部,且吸气端朝向过滤膜;
方框中部对应多个吸气泵的位置连通设有水箱。
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由第二驱动电机和驱动齿构成;
第二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旋转轴花键连接,驱动齿固定连接在旋转轴凸出吸附件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履带件由履条和卡条构成;卡条可拆卸连接设于履条外圈表面;
履条内圈与驱动齿表面齿合;履条外圈表面设有卡槽与凸块;
卡条外圈表面设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卡块,并内圈表面设有与凸块适配的连接孔。
优选地,所述过滤膜设于履条与卡条的连接中部。
优选地,所述刮取机构由承藻框和刮除板构成;所述承藻框设于两捞藻机构连接中部;刮除板固定连接设于承藻框顶部两侧,并向承藻框内部倾斜延长;
两捞藻机构通过两旋转机构与两捞藻机构运动位于承藻框上侧并于刮除板抵接。
一种过滤船,所述蓝藻打捞设备设于过滤船的一侧边缘,过滤船上设有用于控制蓝藻打捞设备工作的操控台。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捞藻机构与升降机构的连接配合,可促使捞藻机构在使用中可进行上下升降,可升降的捞藻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定位,以适应不同的收藻深度和水深条件,这增加了机构的适用性,使其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水域和任务中使用。
(2)通过捞藻机构内部的吸附件,吸附件可以有效地捕获和吸附水中的蓝藻,将其集中到过滤膜上。这有助于在藻类水体处理过程中将蓝藻与其他水体成分分离,从而更容易进行后续处理和去除。
(3)通过吸附件设置,能有效将较低密度蓝藻吸附于过滤膜上,同时允许清水通过。这提供了高效的蓝藻去除,同时保持水体的流通。
(4)通过动力机构、过滤膜以及刮除机构之间的配合设置,可通过旋转过滤膜,可以实现蓝藻的自动刮除过程,无需额外的手动操作或额外的刮除设备。这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
(5)通过旋转机构与刮除机构之间的配合设置,能够合理的将刮除机构设置在两捞藻机构,在不影响捞藻机构升降的情况下,位于中侧位置对蓝藻进行收纳,在收纳蓝藻上提供便捷度,完成一种自动化简单收纳的效果。
(6)通过履带件与过滤膜之间的配合,能够促使过滤膜在达不到过滤标准的时候拆卸进行更换新的过滤膜,以及在不同的水域内可更换最为适配的过滤膜进行蓝藻打捞工作。
(7)因该蓝藻打捞机构整体设置在过滤船的外部,从而在每次打捞对外部进行清理,清理上便捷度也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承接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格栅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捞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吸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捞藻机构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履条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卡条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捞藻机构;11、连接外壳;111、承接框;112、格栅网;12、吸附件;121、吸气泵;122、方框;123、水箱;13、动力机构;131、第二驱动电机;132、驱动齿;14、履带件;141、履条;1411、卡槽;1412、凸块;142、卡条;1421、卡块;1422、连接孔;15、过滤膜;16、旋转轴;2、升降机构;21、驱动器;22、滚珠丝杠;23、螺母轴承;3、旋转机构;31、外壳;32、第一驱动电机;33、连接杆;4、刮取机构;41、承藻框;42、刮除板;43、尖轴;5、过滤船;51、承载体;6、操控台;7、管道;8、排水口;9、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蓝藻通常生长在水体表面,但它们可能分散在广大的水域中,为解决蓝藻的打捞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有效的在清除蓝藻上提供便利。
可参考图1-2,本申请主要由设置在过滤船5上一侧蓝藻打捞设备主要由两捞藻机构1、两升降机构2、两旋转机构3和一刮取机构4构成;两升降机构2底部位于过滤船5底部一侧边缘的内腔里,通过驱动带动位于过滤船5一侧边缘外部的两捞藻机构1做升降运动,旋转机构3用于促使捞藻机构1旋转与刮取机构4接触,从而开始刮藻工作,降低打捞蓝藻的繁琐性,其具体内容如下:
可参考图1-3,升降机构2为现有成熟的升降结构,其主要由驱动器21、滚珠丝杠22和螺母轴承23构成;其中,为进一步考虑到升降机构2与过滤船5结合运动,本申请将过滤船5尾部边缘的下侧做了两个对称凸起的承载体51,该承载体51高度与驱动器21相适配;驱动器21安装在承载体51后,输出端驱动滚珠丝杠进行运动;而滚珠丝杠22安装在驱动器21后可裸露与过滤船5的船体外部,促使在带动捞藻机构1进行运动的时候并不受遮挡;在将捞藻机构1沉入水下的时候进行打捞的时候,先通过驱动器21驱动滚珠丝杠22运动带动螺母轴承23上下运动完成升降操作。
其中驱动器21可采用电动马达、步进电机等为滚珠丝杠22来提供动力开启工作。
同时,在运作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达到承载体51防水的效果,本申请在滚珠丝杠22与承载体51接触位置设置了密封垫片211,用于降低承载体51内部进水的情况。
可参考图1,在过滤船5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驱动蓝藻打捞设备的操控台6,通过操控台6向驱动器21发送控制,驱动器21接受信号后开启工作,带动捞藻机构1进行下降沉入水内;根据眼部视角观察,在捞藻机构1全部沉入水内后停止下降指令,操控台6在开启驱动捞藻机构1位于水下开始藻体打捞工作。
可参考图4-8,捞藻机构1由连接外壳11、吸附件12、动力机构13、履带件14和过滤膜15构成;捞藻机构1整体宽度设置在2.5~3.5米之间,且高度设置在0.4~0.8米之间,其中最佳的宽度尺寸为长3米,高度尺寸为0.5米;同时为了避免过滤船5在设置捞藻机构1后一侧承重较大造成船体倾斜,从而在过滤船5内底部设置压载水舱,该压载水舱为现有大多船体内设置用于调整船舶的稳定性和浮力的成熟结构,本申请在此并不做过多的赘述。
可参考图8,连接外壳11由两个凸形板构成,在连接外壳11的两个凸形板连接中部设置过滤膜15使连接外壳11形成包裹状包裹吸附件12,使过滤膜15与连接外壳11组成捞藻机构1的外部形态;
且两个凸形板对称设置在吸附件12的上下两侧,促使连接外壳11与吸附件12连接后形成捞藻机构1的主要支撑体;将吸附件12宽度设置小于连接外壳11,通过过滤膜15包裹在连接外壳11内进行运动工作;其中,吸附件12由吸气泵121和方框122构成;方框122与连接外壳11固定连接形成捞藻机构1主要的支撑体;在方框122上设置了多个吸气泵121,通过吸气泵121促使蓝藻朝向过滤膜15运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蓝藻会出现朝向过滤膜运动,水源也会通过吸气泵121的运动,透过过滤膜15进入到捞藻机构1内部;为了排出这些水源,本申请在方框122内设置了水箱123,水箱123与多个吸气泵121的出水端相互连通;可将吸附过来的水源排入到水箱123内;同时也考虑到捞藻机构1与方框12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内会出现水源堆积的问题,将在多个吸气泵121的其中至少两个的吸收端向下做加长设计,从而吸收间隙底部承接的积水,降低内部大量积水排出较慢的问题。
可参考图6-9,当吸气泵121吸附进水源后,将水排入到水箱123内后续再通过管道7贯穿出连接外壳11顶部,与过滤船5的一处排水口8进行连接;同时,为促使将能够进一步观察到排出水源的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出下侧捞藻机构1的吸附运动状态,将管道7的一侧裸露在过滤船5上侧位置,并将管道7整体采用透明材质制造,更基于观察;同时又因捞藻机构1需要进行升降运动,并对连接的管道7做了加长,最大限度的维持捞藻机构1下降所需;同时为了在上升的时候管道7也能进行收缩,在位于过滤船5内部的一段管道7表面套设了压缩弹簧9,压缩弹簧9的一端与过滤船5内顶壁固定连接,一端固定在管道7靠近排水口8的位置;当捞藻机构1通过升降机构2升降到最高位时,压缩弹簧9为原始形态并不发生变化,当捞藻机构1通过升降机构2向下运动的时候,固定在管道7一侧的压缩弹簧9朝向固定在过滤船5一侧进行压缩,从而拉长管道7供捞藻机构1使用;在升起的时候压缩弹簧9结束压缩在回弹的时候带动延伸出去的管道重新复位进行复位;由此以简单结构实现管道7的运作。
通过吸附件12的工作后,蓝藻会粘连在过滤膜15上,过滤膜15的材质可采用微孔过滤膜、纳米孔膜以及蛋白质和细菌附着膜其中一种,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和水体中的蓝藻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过滤膜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需要捕捉足够小的蓝藻,可采用微孔过滤膜实现;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需要捕获更小的蓝藻,可采用纳米孔膜;同时还有一种实施例中,需要吸引和捕捉蓝藻等,可选用由生物分子通过功能性化合物与底层材料结合形成的蛋白质和细菌附着膜。
可参考图4,本申请考虑到在吸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体积的漂浮物或水草等堵塞在过滤膜15上,造成后期需要再次花大量时间进行过滤的问题,本申请在连接外壳11底部位置设置了加框的承接框111,在过滤膜15外侧表面套接设置格栅网112,格栅网112底部插接在承接框111内,并于格栅网112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进行连接;其中,在安装好格栅网112后,格栅网112并不紧密贴合在过滤膜15上,与过滤膜15之间存有一个间隙,该间隙可维持过滤膜15不受格栅网112影响粘接蓝藻的面积,则格栅网112也位于过滤膜15外阻挡较大的藻类与过滤膜15接触。
其中两个捞藻机构1在打捞的时候呈双臂打开状态,促使两个捞藻机构1之间间隔距离在合适的范围内,在两者均开启吸附件12运动的时候并不形成影响。
可参考图1,在过滤膜15完成捕捉蓝藻后,通过升降机构2再次升高捞藻机构1,并将捞藻机构1移动至高于设置在两个捞藻机构1中部的刮取机构4位置;为了实现能够将捞藻机构1一部分面积调节至刮取机构4的所承接面积的正上侧位置,在升降机构2与捞藻机构1的连接中部设置了旋转机构3。
其中,旋转机构3由外壳31、第一驱动电机32和连接杆33构成,为了保持升降机构2与捞藻机构1之间的距离不受旋转影响,将升降机构2中的螺母轴承23向外延伸做了加长设计,外壳31设于螺母轴承23延长一端的上表面,第一驱动电机32设于外壳31内并输出端朝下与连接在螺母轴承23上的连接杆33连接;连接杆33主要承重在连接杆33上,在通过第一驱动电机32的驱动连接杆33进行旋转,从而使固定连接在连接杆33底部的捞藻机构1同步旋转;其中捞藻机构1两端为弧形设计,则连接杆33所连接的位置偏移了距离捞藻机构1一侧弧形的圆中心,因此,在通过旋转机构3促使两捞藻机构1所呈现的打开状态越大时,就会有一部分的捞藻机构1位于刮取机构4的正上侧。
在旋转捞藻机构1的时候,需要先将原有位于外侧表面进行防护的格栅网112拆除,裸露过滤膜15位于外侧与刮取机构4配合实现刮蓝藻的运动;其中可参考图5,为了便捷拆卸格栅网112裸露出过滤膜15,从而将格栅网112从中部切割形成左右对等的半框;同时又因为格栅网112顶部为镂空设计,因此在格栅网112拆除时,只需将所连接格栅网112的螺钉拆除,对等的两半框分别从捞藻机构1两侧取出,并不与上侧结构有所接触或相互影响;其中在打捞后,格栅网112可并不做全拆操作,只需将靠近刮取机构4一侧的半框拆除,裸露出过滤膜15与刮取机构4接触即可;由此在格栅网112上所沾染的污垢等较少的情况下,可并不需要两个半框拆除,可达到减少拆卸步骤的效果。
为了使刮取机构4能够将过滤膜15表面的蓝藻全部刮除,从而将过滤膜15设置为可旋转的结构由捞藻机构1中的动力机构13实现过滤膜15的旋转作业;其中,动力机构13由第二驱动电机131和驱动齿132构成;同时为了支持动力机构13的驱动作业,将方框122上下两侧边缘均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旋转轴16;每个旋转轴16朝向方框122外侧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驱动齿132,驱动齿132旋转连接在距离最近的连接外壳11上;则第二驱动电机131输出端与旋转轴16连接,通过驱动促使驱动齿132进行旋转;同一水平面的两个旋转轴16通过一个电机进行旋转,因此在两组的动力机构13中,两个第二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是相反设置的,根据调频参数在同一开启的时候实现上下位全部的驱动齿132同步运动,通过两组动力机构13中的四个驱动齿132带动履带件14旋转,从而促使设于履带件14上的过滤膜15同步旋转;
在过滤膜15旋转的时候与刮取机构4接触促使过滤膜15表面的蓝藻全部刮取承接在刮取机构4内;其中,刮取机构4由承藻框41和刮除板42构成;承藻框41设置在两个捞藻机构1的中部并设置在过滤船5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藻框41可与过滤船5固定连接,从而在承藻框41的固定情况上较好;但是该固定的情况在承藻框41出现损坏的时候不易更换,因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承藻框41也可采用以螺栓等可拆卸的方式与过滤船5进行连接,从而促使在承藻框41出现破损的时候便于换新。
则刮除板42固定连接设于承藻框41顶部两侧,并向承藻框41内部倾斜延长;由此通过在通过旋转机构3将捞藻机构1的过滤膜15旋转与刮除板42接触时,刮除板42刮除过滤膜15表面所依附的蓝藻掉落在承藻框41内。
进一步可参考图10,在刮除蓝藻的过程中蓝藻并不向承藻框41外掉落,对刮除板42位于承藻框41内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尖轴43,从而在捞藻机构1在旋转中将过滤膜15与尖轴43相抵,只通过尖轴43处刮除过滤膜15上的蓝藻,蓝藻也能因刮除板42的倾斜设计,使蓝藻从倾斜位置到承藻框41的间距中进入到承藻框41内。
同时可参考图11-12,本申请同步考虑到了过滤膜15随长时间的运动,所吸附蓝藻的效果就会有所降低,因此本身请通过履带件14,将过滤膜15设置为可拆卸;其中履带件14由履条141和卡条142构成;履条141内圈与驱动齿132表面齿合,驱动齿132转动使履条141进行环线运动。
则过滤膜15安装在履条141和卡条142的连接中部,在拆卸的时候只需要将卡条142从履条141上进行拆卸,即可实现拆除过滤膜15的效果。
进一步,为了加大履条141对卡条142的夹持效果,本申请在履条141外圈表面设有卡槽1411与凸块1412,并在卡条142外圈表面设有与卡槽1411相适配的卡块1421,卡条142内圈表面设有与凸块1412适配的连接孔1422;通过卡槽1411与卡块1421连接可加固连接的紧固性,凸块1412可进一步的降低过滤膜15向下出现滑动得频率,在选用过滤膜15的时候需要将过滤膜15两侧边缘开设与凸块1412适配的圆孔,凸块1412贯穿圆孔与连接孔1422连接,达到进一步的加强连接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时候,凸块1412与卡槽1411设置有多个分布在整条的履条141上;相同卡块1421与连接孔1422与凸块1412与卡槽1411数量相同分布在整条的卡条142上。
其中卡条142为可拆分设计,材质可选用软性可塑形的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选用塑胶材质的卡条142,可降低该结构的生产成本;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选用金属材质的卡条142可加大卡条142的使用寿命。
后将卡条142间隔过滤膜15缠绕在履条141后,卡条142两端边缘连接通过,并通过连接件将两端进行连接固定;该连接件为两端具有螺栓的横向板构成;或是任意实现卡条142连接所适配的一种现有技术,在连接后需要观察连接之间是否具有空隙,在空隙较大的时候及时进行维修检查,降低在工作中出现问题。
本申请所提出的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的实施步骤如下:
1、首先,通过过滤船5上的操控台6操控驱动器21做下降运动,并通过肉眼观察捞藻机构1下沉情况,再次通过操控台6操控停止驱动器21再次移动。
2、其次,在捞藻机构1位于水内后,再通过操控台6启动捞藻机构1内部的吸附件12工作,在吸附件12工作的时候,蓝藻会朝向过滤膜15方向进行运动,并吸附在过滤膜15表面;同时吸附件12在吸附的时候会将水透过过滤膜15进入到吸附件12的内部;从而将吸附件12中的至少两吸气泵121吸气端朝向下做加长设计,可在捞藻机构1升起的时候,有助于快速的排出吸附件12与过滤膜15间隙内的水。
3、然后,吸附件12在将水吸入后同一排入到水箱123内,在水箱123内设置水管,并使水管延伸至水箱123底部,另一端贯穿出水箱123以及连接外壳11顶部,与过滤船5上的排水口8连接,使水从排水口8排出。
4、最后,捞藻收集完成后,通过操控台6升起捞藻机构1,并将捞藻机构1外侧连接的格栅网112拆除,后续再次通过操控台6控制旋转机构3旋转捞藻机构1,促使捞藻机构1的过滤膜15一处抵紧刮除板42上的尖轴43停止旋转机构3,再开启动力机构13驱动履带件14转动带动过滤膜15旋转,将过滤膜15表面吸附的蓝藻刮进承藻框41内,将过滤膜15表面的蓝藻全部挂除后,操控台6停止工作,从而完成整体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操控台6控制设备中的多个电器件为现有中较为常见的控制手段;所有电器件均采用无线通信与操控台6进行通信,所有电器件均支持一种标准的或自定义的控制协议,以便操控台6能够发送控制指令给电器件;总的来说,电器件需要能够与操控台进行双向通信,接受控制指令并提供状态反馈,以便能够被操控台远程控制和监控。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藻打捞设备由两捞藻机构(1)、两升降机构(2)、两旋转机构(3)和一刮取机构(4)构成;
两升降机构(2)通过两旋转机构(3)与两捞藻机构(1)连接,用于实现捞藻机构(1)的升降与旋转运动;一刮取机构(4)设于两捞藻机构(1)中部;
其中,捞藻机构(1)由连接外壳(11)、吸附件(12)、动力机构(13)、履带件(14)和过滤膜(15)构成;
连接外壳(11)由两个凸形板构成,且两个凸形板对称设于吸附件(12)两侧;
吸附件(12)的顶部两侧边缘和底部两侧边缘均设有一个旋转轴(16);
动力机构(13)设于吸附件(12)内,用于驱动旋转轴(16)转动;
履带件(14)有两组,一组履带件(14)与吸附件(12)同侧的两个旋转轴(16)齿合;且履带件(14)外侧边缘与连接外壳(11)外侧边缘齐平;
过滤膜(15)两端可拆卸设于两组履带件(1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由驱动器(21)、滚珠丝杠(22)和螺母轴承(23)构成;
驱动器(21)驱动滚珠丝杠(22)旋转;
螺母轴承(23)设于滚珠丝杠(22)上,且螺母轴承(23)一侧向外延伸呈加长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3)由外壳(31)、第一驱动电机(32)和连接杆(33);
外壳(31)设于螺母轴承(23)延长一端的上表面;
第一驱动电机(32)固定设于外壳(31)的内顶壁,且驱动端朝下设置;
连接杆(33)顶部可旋转设于螺母轴承(23)延长一侧,且连接杆(33)顶部与第一驱动电机(32)的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外壳(11)连接设于吸附件(12)底部的凸形板底部边缘向外延伸呈加宽的承接框(111);
捞藻机构(1)表面套接有格栅网(112),格栅网(112)的底部插设于承接框(111)内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12)由吸气泵(121)和方框(122);
吸气泵(121)有多个,均等距设于方框(122)表面中部,且吸气端朝向过滤膜(15);
方框(122)中部对应多个吸气泵(121)的位置连通设有水箱(1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13)由第二驱动电机(131)和驱动齿(132)构成;
第二驱动电机(131)输出端与旋转轴(16)花键连接,驱动齿(132)固定连接在旋转轴(16)凸出吸附件(1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件(14)由履条(141)和卡条(142)构成;卡条(142)可拆卸连接设于履条(141)外圈表面;
履条(141)内圈与驱动齿(132)表面齿合;履条(141)外圈表面设有卡槽(1411)与凸块(1412);
卡条(142)外圈表面设有与卡槽(1411)相适配的卡块(1421),并内圈表面设有与凸块(1412)适配的连接孔(14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膜(15)设于履条(141)与卡条(142)的连接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取机构(4)由承藻框(41)和刮除板(42);所述承藻框(41)设于两捞藻机构(1)连接中部;刮除板(42)固定连接设于承藻框(41)顶部两侧,并向承藻框(41)中部倾斜延长;
两捞藻机构(1)通过两旋转机构(3)与两捞藻机构(1)运动位于承藻框(41)上侧并于刮除板(42)抵接。
10.一种过滤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蓝藻打捞设备,所述蓝藻打捞设备设于过滤船(5)的一侧边缘,过滤船(5)上设有用于控制蓝藻打捞设备工作的操控台(6)。
CN202323057156.7U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Active CN221052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57156.7U CN221052550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57156.7U CN221052550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2550U true CN221052550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07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57156.7U Active CN221052550U (zh) 2023-11-13 2023-11-13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52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17772U (zh) 一种水利工程垃圾清理装置
CN117554582B (zh) 一种水污染防治的水质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CN115450190B (zh) 一种用于海洋环保的泄露油污处理设备
CN111547942A (zh) 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旋转层叠式浮渣吸附装置
CN221052550U (zh)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CN110102088A (zh) 一种污水处理辅助系统
KR20040092421A (ko) 정체수역의 수질 개선 장치
CN117536182A (zh) 一种蓝藻打捞设备及过滤船
CN210559951U (zh)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装置
CN102493513A (zh) 水底潜水吸污机
CN217391799U (zh) 一种吸污式微滤机
CN215828522U (zh) 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沉淀池
CN211592871U (zh) 一种小型水面垃圾收集船
CN115735843A (zh) 一种池塘底泥清理机器人
CN2122148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入水口过滤装置
CN114028873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可分离漂浮物的污水沉淀池
CN207860170U (zh) 一种索道牵引粪水分离装置
CN206879861U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鱼塘池底排污装置
CN110575705A (zh) 一种蓝藻治理装置及方法
CN115399284B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水体循环净化处理装置
CN216943478U (zh) 用于鲈鱼养殖的浮萍打捞装置
CN220497228U (zh) 一种网箱清洗设备
CN219047071U (zh) 一种方便废水处理的对虾养殖池
CN219730651U (zh) 一种高效除硅装置
CN221544362U (zh) 一种海洋生态修复用的藻类附着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