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23308U -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23308U
CN221023308U CN202420813110.9U CN202420813110U CN221023308U CN 221023308 U CN221023308 U CN 221023308U CN 202420813110 U CN202420813110 U CN 202420813110U CN 221023308 U CN221023308 U CN 221023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charging station
heat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8131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磊
刘秋辉
许宝文
伏姝
陈海燕
张强
周冰洁
刘韬
张学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ji Xingneng Technology Sich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ji Xingneng Technology Sich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ji Xingneng Technology Sich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ji Xingneng Technology Sich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8131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23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23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23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包括充电站本体以及若干间隔排列设置在充电站本体一侧的整流模块,还包括散热箱体,散热箱体的内部分隔为用于放置充电站本体的第一腔体与用于放置整流模块的第二腔体,散热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带有送风装置的进风口,进风口的出端分别通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接;第一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二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腔体的内部对应整流模块的一侧设置有隔板,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导流腔,导流腔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充电站本体以及整流模块进行外循环散热,同时针对发热量大的整流模块还能进行风冷与水冷综合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站散热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了保证对电动汽车进行能源供应,越来越多的充电站也被建立使用。充电站主要包括充电站本体以及用于进行电流整流的整流模块,其中整流模块是主要的发热部件。为了保证充电站的正常安全运行,需要及时对充电站进行散热。
现有的充电站散热装置通常是在安装充电站的箱体上设置风扇等送风装置,通过送风装置将外部环境中相对低温的空气送入箱体内部,以对箱体内部的充电站进行风冷降温。但是,现有的充电站送风装置并未考虑充电站本体与整流模块之间的发热量差异,只是简单对充电站本体与整流模块进行统一风冷降温。这就导致整流模块发热量增加时,现有的充电站送风装置不能及时高效的对整流模块进行散热降温。
因此,针对现有的充电站送风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能够对充电站本体以及整流模块进行外循环散热,同时针对发热量大的整流模块还能进行风冷与水冷综合散热。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包括充电站本体以及若干间隔排列设置在充电站本体一侧的整流模块,还包括散热箱体,所述散热箱体的内部分隔为用于放置充电站本体的第一腔体与用于放置整流模块的第二腔体,所述散热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带有送风装置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出端分别通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腔体、第二腔体连接;所述第一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对应整流模块的一侧设置有隔板,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
送风装置将外部空气通过进风口引入散热箱体的内部,引入的空气分别通过第一流道流向第一腔体、通过第二流道流向第二腔体。进入第一腔体的空气从下至上流动并通过第一腔体顶部的第一出风口流出,进而对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的充电站本体进行降温散热。进入第二腔体的空气从下至上流动并通过第二腔体顶部的第二出风口流出,在经过第二腔体内部时,空气会经过相邻的隔板之间构成的导流腔,通过导流腔对空气进行汇集导流,进而对位于导流腔内部的整流模块进行降温散热。同时,针对发热量更高的整流模块,在导流腔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在外部环境温度更高的工况下,通过水冷装置配合导流腔中的空气流动对整流模块进一步降温散热。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吸风装置,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吸风装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与第一腔体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集风罩,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二腔体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集风罩。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能够开启的辅助风口。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导流腔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所述水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热部、至少一个循环水冷部、至少一个散热部,所述导热部的一侧与整流模块接触,所述导热部的另一侧与循环水冷部接触,所述循环水冷部延伸至散热箱体外部的部分设置有散热部。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水冷部包括换热冷排、循环水箱、循环泵,所述换热冷排的一侧与导热部接触,所述换热冷排通过循环管路与循环水箱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水箱设置在散热箱体的外部,所述循环水箱与散热部连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柱、散热翅片,所述散热柱的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的内部,所述散热柱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的外部并连接有散热翅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设置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使得充电站本体与整流模块分别相对独立的位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内部,首先避免整流模块与充电站本体发热时相互影响,其次通过对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进行分别送风,进而实现对充电站本体与整流模块进行分别风冷降温,在整流模块发热量增加时可以增加第二腔体的送风量以满足整流模块的散热需求;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腔体内部设置若干隔板形成独立的导流腔,使得若干整流模块分别位于单独的导流腔内部,首先避免整流模块之间发热互相影响;其次通过导流腔进一步汇集空气,使得空气更加集中地流动,进而提升对整流模块的散热降温效率;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流腔中设置水冷装置,在外部环境温度升高或整流模块温度激增时,通过水冷装置进行水冷循环以对整流模块进行进一步水冷降温,配合导流腔中流动的空气,显著提升了对整流模块的散热降温效率,进而保证整流模块始终处于安全温度范围内,保证了整个充电站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水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循环水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换热冷排的导热部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充电站本体;2-整流模块;3-散热箱体;4-进风口;5-送风装置;6-隔板;7-水冷装置;100-第一腔体;200-第二腔体;300-导流腔;001-第一流道;002-第二流道;01-第一出风口;02-第二出风口;011-第一吸风装置;021-第二吸风装置;101-第一集风罩;201-第二集风罩;701-导热部;702-循环水冷部;703-散热部;71-换热冷排;72-循环水箱;73-散热柱;74-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实用新型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解释部分: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充电站本体1以及若干间隔排列设置在充电站本体1一侧的整流模块2,还包括散热箱体3,所述散热箱体3的内部分隔为用于放置充电站本体1的第一腔体100与用于放置整流模块2的第二腔体200,所述散热箱体3的底部设置有带有送风装置5的进风口4,所述进风口4的出端分别通过第一流道001、第二流道002与第一腔体100、第二腔体200连接;所述第一腔体10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01,所述第二腔体20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02;所述第二腔体200的内部对应整流模块2的一侧设置有隔板6,相邻的隔板6之间形成导流腔300,所述导流腔300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7。
散热箱体3包括相互拼合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设置在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底部的支撑箱体,第一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腔体100,第二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200。第一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安装充电站本体1的支架,支架上设置有供空气流动的通孔或开口,第一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能够开启的箱门,用于便捷开启第一箱体。支撑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4,进风口4的内部设置有送风装置5。第一腔体10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第二腔体20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流罩,第一导流罩与第二导流罩的进口均与支撑箱体的内部连通。通过送风装置5将外部空气引入支撑箱体的内部,空气在第一导流罩的导流作用下流向第一流道001,在第二导流罩的作用下流向第二流道002。
空气通过第一流道001进入第一腔体100,并从下至上流动以对位于第一腔体100内部的充电站本体1进行降温散热,最终空气通过第一腔体100顶部的第一出风口01流出实现对充电站本体1的外循环散热。同理,空气通过第二流道002进入第二腔体200中若干相互独立的导流腔300中,并从下至上流动以对位于导流腔300内部的整流模块2进行降温散热,最终空气通过第二腔体200顶部的第二出风口02流出实现对整流模块2的外循环散热。同时,在外部环境温度较高或整流模块2发热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导流腔300内部的水冷装置7循环冷却液至导流腔300的内部,通过冷却液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二腔体200的外部,进而实现对整流模块2进行双重外循环降温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01处设置有第一吸风装置011,所述第二出风口02处设置有第二吸风装置021。通过设置第一吸风装置011与第二吸风装置021,能够迅速将第一腔体100与第二腔体200内部升温的空气迅速抽出,进而保证对充电站本体1与整流模块2的散热降温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流道001的出口与第一腔体100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集风罩101,所述第二流道002的出口与第二腔体200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集风罩201。
第一集风罩101与第二集风罩201均为上小下大的椎体结构,第一集风罩101与第二集风罩201的底端开口均与支撑箱体的内部连接,通过第一集风罩101与第二集风罩201对空气进行汇聚,使得空气能够更加集中的进入第一腔体100与第二腔体20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100与第二腔体200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能够开启的辅助风口,在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00内部温度上升且需要迅速降温的情况下,即可开启辅助风口,通过外部送风设备向辅助风口内部送入低温空气,进而对第一腔体100与第二腔体200的内部进行迅速降温。不需要进行辅助降温时,即可通过堵头将辅助风口封堵。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1-图5所示,所述导流腔300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7,所述水冷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导热部701、至少一个循环水冷部702、至少一个散热部703,所述导热部701的一侧与整流模块2接触,所述导热部701的另一侧与循环水冷部702接触,所述循环水冷部702延伸至散热箱体3外部的部分设置有散热部703。
导热部701通过导热材料制备得到,例如采用导热硅胶制备得到导热部701,通过设置导热部701能够迅速将整流模块2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循环水冷部702,循环水冷部702的内部循环输送有冷却液,低温的冷却液在第二腔体200的内部与导热部701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携带热量输送至第二腔体200的外部并通过散热部703将热量迅速逸散至外部环境中,进而实现对整流模块2的高效循环降温散热。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在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循环水冷部702包括换热冷排71、循环水箱72、循环泵,所述换热冷排71的一侧与导热部701接触,所述换热冷排71通过循环管路与循环水箱72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水箱72设置在散热箱体3的外部,所述循环水箱72与散热部703连接。
换热冷排71与导热部701之间成齿形啮合接触以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循环水箱72中填充有冷却液,循环泵内置在循环水箱72的内部。通过循环泵将循环水箱72内部的低温冷却液泵至换热冷排71内部的换热管路中,通过换热冷排71与导热部701换热,进而迅速带走整流模块2发出的热量。升温后的冷却液则通过管路回流至循环水箱72的内部以参与下一次冷却循环。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在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所述散热部703包括散热柱73、散热翅片74,所述散热柱73的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3的内部,所述散热柱73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3的外部并连接有散热翅片74。
散热柱73设置在循环水箱72的回流端,用于与回流的升温的冷却液迅速换热并将热量传递至循环水箱72外部的散热翅片74,通过散热翅片74与外部环境的大面积换热,进而对冷却液进行降温。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包括充电站本体(1)以及若干间隔排列设置在充电站本体(1)一侧的整流模块(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箱体(3),所述散热箱体(3)的内部分隔为用于放置充电站本体(1)的第一腔体(100)与用于放置整流模块(2)的第二腔体(200),所述散热箱体(3)的底部设置有带有送风装置(5)的进风口(4),所述进风口(4)的出端分别通过第一流道(001)、第二流道(002)与第一腔体(100)、第二腔体(200)连接;所述第一腔体(10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01),所述第二腔体(20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02);所述第二腔体(200)的内部对应整流模块(2)的一侧设置有隔板(6),相邻的隔板(6)之间形成导流腔(300),所述导流腔(300)的内部设置有水冷装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01)处设置有第一吸风装置(011),所述第二出风口(02)处设置有第二吸风装置(0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001)的出口与第一腔体(100)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集风罩(101),所述第二流道(002)的出口与第二腔体(200)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集风罩(2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00)与第二腔体(200)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能够开启的辅助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7)包括至少一个导热部(701)、至少一个循环水冷部(702)、至少一个散热部(703),所述导热部(701)的一侧与整流模块(2)接触,所述导热部(701)的另一侧与循环水冷部(702)接触,所述循环水冷部(702)延伸至散热箱体(3)外部的部分设置有散热部(70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冷部(702)包括换热冷排(71)、循环水箱(72)、循环泵,所述换热冷排(71)的一侧与导热部(701)接触,所述换热冷排(71)通过循环管路与循环水箱(72)连接,所述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水箱(72)设置在散热箱体(3)的外部,所述循环水箱(72)与散热部(70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703)包括散热柱(73)、散热翅片(74),所述散热柱(73)的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3)的内部,所述散热柱(73)的另一端延伸至散热箱体(3)的外部并连接有散热翅片(74)。
CN202420813110.9U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Active CN221023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813110.9U CN221023308U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813110.9U CN221023308U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23308U true CN221023308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78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813110.9U Active CN221023308U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23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21051U (zh) 一种电池包的液冷式热管理系统
CN106659064B (zh)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充电机机柜及充电机
CN214706046U (zh) 一种相变与风冷复合的电池散热系统
CN105914311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
CN10645056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1023308U (zh) 一种充电站外循环散热装置
CN116053604A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化成柜
CN110635198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装置
CN116315340A (zh) 一种具有双循环散热系统的电化学储能集成箱
CN216488262U (zh) 一种汽车用电池散热装置
CN216684109U (zh) 充电冷却系统及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CN212627813U (zh) 一种光伏电站发电设备用散热装置
CN209857420U (zh) 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11378618U (zh) 一种用于风冷散热器的翅片结构
CN210246619U (zh) 机柜散热结构及交流直流变换装置
CN219959153U (zh) 风冷式电池包及包括该风冷式电池包的储能系统
CN216929384U (zh) 一种无尘降温变电柜
CN221057501U (zh) 散热装置、电池模组及储能装置
CN218442984U (zh) 一种冷却液可循环利用的电力线缆用冷却装置
CN218005027U (zh) 一种储能电站冷却系统
CN217589137U (zh) 一种移动充电装置
CN220896348U (zh) 一种新型储能充放电设备用保护装置
CN214221576U (zh) 风机控制器
CN219592965U (zh) 散热装置及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