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5184U - 一种ptc加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ptc加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5184U
CN220965184U CN202322732849.5U CN202322732849U CN220965184U CN 220965184 U CN220965184 U CN 220965184U CN 202322732849 U CN202322732849 U CN 202322732849U CN 220965184 U CN220965184 U CN 220965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fin
ptc heating
heat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328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俊杰
方枫仁
张森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328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5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5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5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TC加热机构,属于换热技术领域。PTC加热机构包括多个PTC加热体、翅片式散热体和辐射体;多个PTC加热体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体之间;辐射体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辐射体具有辐射面,辐射面与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该PTC加热机构的换热路径包括热对流和热辐射,利于提升换热时效,促进热即时性,提升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PTC加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TC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具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通常被用于多种加热场景,例如,空调器等空气加热设备。
相关技术中,一种PTC加热机构包括多个PTC加热体和翅片式散热器,多个PTC加热体依次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器之间,利用翅片式散热器来将PTC加热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空气。
然而,相关技术提供的PTC加热机构,需通过空气对流实现换热,使其通过气流循环来对空间的冷空气进行换热,这使得换热具有时延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加热机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PTC加热机构,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多个PTC加热体、翅片式散热体和辐射体;
所述多个PTC加热体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之间;
所述辐射体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所述辐射体具有辐射面,所述辐射面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面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之间的夹角θ,θ的取值范围满足,0°≤θ<90°;
和/或,所述辐射面的形状包括平面、锯齿面、波浪面、凹凸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面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在所述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或者部分重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面围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的外缘。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体的形状包括平板、弯折板、弧形板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体包括基体和热辐射层,所述热辐射层层叠布置于所述基体的表面,所述热辐射层提供所述辐射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体为平板状,所述辐射体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的外侧;
所述辐射面为平面且沿着平行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体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一容置腔套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端的外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辐射面的面积为S1,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对流面积为S2,满足S1大于S2。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单元,所述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辐射体,两个所述辐射体分别与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一一对应;
每一所述辐射体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TC加热机构还包括传热体,所述传热体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外侧且与所述辐射体相接触;
所述传热体被配置为,能够将来自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热量传递至所述辐射体。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单元,所述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辐射体和两个所述传热体,两个所述辐射体、两个传热体、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彼此一一对应;
每一所述辐射体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以及,每一所述传热体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外侧且与相应的所述辐射体相接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热体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传热体通过所述第二容置腔套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的外侧;
所述辐射体的与所述辐射面相对的表面与所述传热体的相应表面相接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热体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3,所述辐射体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4,满足S3大于S4;
和/或,
所述传热体与所述辐射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5,所述辐射体的与所述辐射面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为S6,满足S5小于或等于S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PTC加热机构,包括PTC加热体、翅片式散热体和辐射体,多个PTC加热体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体之间,使得翅片式散热体能够将PTC加热体产生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递至外部空间。由于辐射体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使得来自翅片式散热体的热量至少部分地能够由辐射体以热辐射方式传递至外部空间。可见,该PTC加热机构的换热路径包括热对流和热辐射,利于提升换热时效,促进热即时性,提升换热效率。另外,辐射体的辐射面与翅片式散热体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使得被加热的空气能够由同一方向传递至外部空间,使其热空气的传输方向更为集中,这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时效和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PTC加热机构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辐射体的侧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辐射体的侧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PTC加热机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示例性辐射体的侧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PTC加热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辐射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翅片式散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示例性PTC加热机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PTC加热体;
2、翅片式散热体;21、空气流出端;
3、辐射体;30、基体;31、辐射面;32、热辐射层;33、第一容置腔;
4、传热体;41、第二容置腔。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相关技术提供的PTC加热机构通过空气对流实现换热,使其通过气流循环来对空间的冷空气进行换热,这使得换热具有时延性,热即时性不良,无法实现速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TC加热机构,如附图1所示,该PTC加热机构包括多个PTC加热体1、翅片式散热体2和辐射体3。多个PTC加热体1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辐射体3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辐射体3具有辐射面31,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PTC加热机构,包括PTC加热体1、翅片式散热体2和辐射体3,多个PTC加热体1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使得翅片式散热体2能够将PTC加热体1产生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递至外部空间。由于辐射体3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使得来自翅片式散热体2的热量至少部分地能够由辐射体3以热辐射方式传递至外部空间。可见,该PTC加热机构的换热路径包括热对流和热辐射,利于提升换热时效,促进热即时性,提升换热效率。另外,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使得被加热的空气能够由同一方向传递至外部空间,使其热空气的传输方向更为集中,这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时效和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之间的夹角θ,θ的取值范围满足,0°≤θ<90°,和/或,辐射面31的形状包括平面、锯齿面、波浪面、凹凸面中的至少一种。
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之间的夹角θ的取值,包括但不限于0°、20°、30°、60°等。
当θ的取值为0°时,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参见图1),例如,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相互持平,当然,辐射体3的辐射面31沿着翅片式散热体2的厚度方向设置为高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也是可行的。该种示例下,辐射体3的辐射面31在平行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方向上具有更大的辐射面积,利于提升换热量。
当θ的取值<90°时,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之间呈夹角布置(参见图10),即,辐射面31相对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倾斜布置,这样,辐射体3不仅能够起到热辐射换热作用,还能够对来自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热空气进行导流,使得热空气以特定的方向进行传递。
在一些示例中,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在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或者部分重合。举例来说,当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之间的θ的取值<90°时,两者在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当θ的取值为0°时,两者在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
对于不重合的情形,辐射体3的辐射面31沿出风方向提供更大的辐射面积。例如,当辐射体3的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在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时,如附图1所示,辐射面31围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缘。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辐射面31的形状包括平面(参见图1)、锯齿面(参见图2)、波浪面(参见图3)、凹凸面中的至少一种。
举例来说,图1示例了平面状的辐射面31,该类辐射面31利于与其他物体以完全地面面接触方式相连接。锯齿面、波浪面、凹凸面等形状的辐射面31,其辐射面积相比平面状的辐射面31的面积更大。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锯齿面、波浪面、凹凸面,可以通过对辐射体3的相应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例如蚀刻、切削等处理,从而获得上述各形状的辐射面31。或者,也可以采用诸如锯齿状的板体、波浪状的板体或者凹凸不平的板体,使其具有相应形状的表面作为辐射面31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辐射面31可以是封闭式面,即其上不存在任何镂空的孔状结构,或者,辐射面31的至少部分区域也可以设置为镂空式面,其上具有镂空的孔,该镂空的孔能够以热对流方式进行散热,使得辐射面31兼具热辐射和热对流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辐射体3的形状包括平板、弯折板、弧形板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PTC加热机构的实际应用场景,来适应性地确定辐射体3的形状,满足使PTC加热机构不仅具有优异的换热效率,还能够与目标场景的高效协同,方便且快速地装配等效果。
例如,图1和图4示例了辐射体3为平板状,该种形状的辐射体3利于采用套设的方式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且利于提供水平铺展状态的辐射面31,例如,使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保持平行。
对于弯折板状的辐射体3,其可以包括连接部分和辐射部分,连接部分与辐射部分之间呈夹角布置,使得辐射体3呈弯折状。连接部分用于与翅片式散热体2相连接,辐射部分用于提供辐射面31。该种方式利于调节辐射面31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而使得辐射面31处于多种不同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对于弯折板状的辐射体3,其连接部分和辐射部分之间的夹角可调节,从而使得辐射面31的位置可调节。
对于弧形板状的辐射体3,例如其可以包括圆弧形辐射部分或者圆柱形辐射部分,适用于对异形空间进行换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辐射体3整体或者部分具有热辐射特征,也就是说,辐射体3的整体材质或者部分区域的材质采用热辐射材料制备得到。该种情况下,可以使得辐射体3的目标表面作为辐射面31,该目标表面指的是,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侧的表面。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所示,辐射体3包括基体30和热辐射层32,热辐射层32层叠布置于基体30的表面上,热辐射层32用于提供辐射面31。举例来说,基体30采用传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热辐射性能较好的热辐射材料,例如SiC陶瓷等。热辐射层32的热辐射性能相比基体30更强,用于增强辐射体3的热辐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PTC加热机构的换热时效。
在一些示例中,热辐射层3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铝、氧化铬等金属氧化物,黑镍、黑铬、石墨烯涂层等。
氧化铝、氧化铬等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红外发射率,对于提升辐射体3的热辐射能力较为有利,其可以通过沉积方式直接形成于基体30的表面,例如,基体30可以采用高导热的金属,例如银、铜、金、铝、钨、锌、镍、铁等。
SiC陶瓷具有较宽的可调节发射范围和较高的发射率,通过在SiC陶瓷作为基体30,在其上镀黑镍、黑铬等具有高吸收率的黑色金属薄膜,能够进一步提升辐射体3的热辐射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辐射体3为平板状,辐射体3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辐射面31为平面且沿着平行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方向延伸。
具有上述结构布置的辐射体3利于简化PTC加热机构的结构和装配,且能够提供较大面积的辐射面31。
辐射体3可以通过多种连接方式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这包括但不限于:插接、粘接、卡接、紧固件连接等。
举例来说,如附图4所示,辐射体3具有第一容置腔33,辐射体3通过第一容置腔33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
一方面,辐射体3通过第一容置腔33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使得辐射体3能够以插接方式实现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连接,且辐射体3围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部,使其能够提供面积更大的辐射面31。另一方面,辐射体3仅占据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区域,使得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其他区域可以进一步布置其他结构件,赋予PTC加热机构更多的功能。例如,下述示例了,在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其他区域进一步增加传热体4,从而进一步提升PTC加热机构的换热效率,减少换热时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TC加热机构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PTC加热单元,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辐射体3,两个辐射体3分别与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一一对应;每一辐射体3连接于相应的翅片式散热体2。
参见图1和图2,其示例了PTC加热机构包括一个PTC加热单元,PTC加热单元可以包括多个PTC加热体1、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和两个辐射体3。多个PTC加热体1沿着翅片式散热体2的长度方向并排布置,且多个PTC加热体1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两个辐射体3与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一一对应,每一个翅片式散热体2对应连接一个辐射体3。例如,图1示例了每一个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套设有一个辐射体3。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6,辐射体3的辐射面31的面积为S1,翅片式散热体2的对流面积为S2,满足S1大于S2。翅片式散热体2的对流面积S2指的是,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端面面积。
在一些示例中,S1与S2之比大于或等于2,例如,S1与S2之比的取值范围为2-20,这包括但不限于2、3、4、5、6、7、8、9、10、11、12、13、14、15等。
由于单位面积辐射换热量小于同等面积的对流换热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S1和S2之间的关系进行如上限定,从而弥补上述差距,达到提升辐射体3的换热量的目的。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PTC加热机构还包括传热体4,传热体4连接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且与辐射体3相接触;传热体4被配置为,能够将来自于翅片式散热体2热量传递至辐射体3。
传热体4可以采用高热导率材料制备得到,从而提升热量传递效率,举例来说,传热体4可以是高导热的金属材料,例如银、铜、金、铝、钨、锌、镍、铁等。
通过进一步增加传热体4,该PTC加热机构的换热路径包括热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PTC加热体1负责产热并经翅片式散热体2向外传递,来自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大部分热量可以通过传热体4快速传导至辐射体3。这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时效,促进热即时性,有效提升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TC加热机构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PTC加热单元,参见图1和图2,其示例了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辐射体3和两个传热体4,两个辐射体3、两个传热体4、两个翅片式散热体2彼此一一对应。每一辐射体3连接于相应的翅片式散热体2,以及,每一传热体4连接于相应的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且与相应的辐射体3相接触。
根据辐射体3的形状,传热体4的形状可以作适应性地设计,使得传热体4满足,不仅能够与翅片式散热体2以大于第一目标阈值的接触面积相接触,还能够与辐射体3以大于第一目标阈值的接触面积相接触,从而起到优异的热传递桥梁作用。
举例来说,当辐射体3为平板状结构时,传热体4也可以为平板状结构,例如,图4即示例了该种情况。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传热体4具有第二容置腔41,传热体4通过第二容置腔41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与传热体4的相应表面相接触。
传热体4通过第二容置腔41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使得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暴露区域均与传热体4相接触,从而避免热量损失,确保来自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热量尽可能地均传递至传热体4。并且,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与传热体4的相应表面以面面接触方式相接触,确保传热体4将热量快速且充分地传递至辐射体3。以上对于提升PTC加热机构的换热量,降低换热时间,对外部空间实现速热更为有利,强化PTC加热机构的换热能力与换热量。
如附图7所示,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3,如附图8所示,辐射体3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4,满足S3大于S4;和/或,如附图7所示,传热体4与辐射体3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5,如附图8所示,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为S6,满足S5小于或等于S6。
其中,图8示例了,辐射体3的与传热体4相接触的区域的面积为S61,S61等于S5,而剩余的非接触区域的面积为S62,S6等于S61和S62之和。
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3越接近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表面积S7,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传热效率越快,使得传热体4对辐射体3的传热速率越快,对于强化PTC加热机构的换热即时性效果越优异。
其中,图9示例了,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表面积S7等于其三个侧面的面积之和,即,S7等于S71和2倍的S72之和。
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可以使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3等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表面积S7,此时,传热体4包覆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壁的所有裸露区域,从而对翅片式散热体2提供更佳的传热效果。在该种情形下,辐射体3可以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相连接,传热体4可以通过水平布置的表面与辐射体3的相应表面相接触,也可以通过倾斜布置的表面与辐射体3的相应表面相接触。
需要说明地是,图7-图9仅是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基于该示例就上述各个面积作了示意性说明,这并不排除辐射体3、传热体4和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时的方案。
考虑到翅片式散热体2还存在部分外侧壁与辐射体3相接触,而辐射体3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4。所以,通过使S3大于S4,以达到提升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3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S3与S4之间的比值为1.5-10:1,例如为1.5:1、2:1、2.5:1、3:1、3.5:1、4:1、5:1、6:1、7:1、8:1、9:1、10:1等,从而确保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3足够接近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表面积S7。
传热体4与辐射体3之间的接触面积S5越接近传热体4在该接触端的面积,传热体4与辐射体3之间的传热速率越快,使得传热体4对辐射体3的传热速率越快,对于强化PTC加热机构的换热即时性效果越优异。
在一些示例中,使传热体4与辐射体3之间的接触面积S5等于传热体4的该接触端的面积,从而确保传热体4的接触端完全与辐射体3相接触,在此基础上,可以使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为S6,满足S5小于或等于S6。也就是说,使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的面积大于传热体4的接触端的面积,以确保传热体4的接触端完全与辐射体3相接触,确保传热体4的热量快速且充分地传导至辐射体3,提升PTC加热机构的换热效率。
举例来说,图4示例了辐射体3和传热体4均为平板状,辐射体3其通过第一容置腔33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所在的外侧区域。传热体4通过第二容置腔41套设于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区域的剩余部分,且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那个表面与传热体4的相应表面完全接触。
进一步结合图2,其示例了传热体4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3所在表面,辐射体3与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S4所在表面,以及,传热体4与辐射体3之间的接触面积S5所在表面,以及,辐射体3的与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的面积S6所在表面,其中,图2中示例了S6与辐射面31的面积相同。
综上可知,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同时包括辐射体3和传热体4的PTC加热机构,其翅片式散热体2通过出风气流带出热量向外部空间进行换热,传热体4通过热传导方式将来自翅片式散热体2的热量快速传递至辐射体3,辐射体3通过热辐射方式对外部空间的受热体直接换热。由于固体间传热效率与热辐射效率均高于对流换热效率,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对流换热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PTC加热机构的换热速率更高,热即时性更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速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多个PTC加热体(1)、翅片式散热体(2)和辐射体(3);
所述多个PTC加热体(1)并排布置且夹设于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
所述辐射体(3)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所述辐射体(3)具有辐射面(31),所述辐射面(31)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方向位于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31)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之间的夹角θ,θ的取值范围满足,0°≤θ<90°;
和/或,所述辐射面(31)的形状包括平面、锯齿面、波浪面、凹凸面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31)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在所述PTC加热机构的出风侧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或者部分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31)围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3)的形状包括平板、弯折板、弧形板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3)包括基体(30)和热辐射层(32),所述热辐射层(32)层叠布置于所述基体(30)的表面,所述热辐射层(32)提供所述辐射面(3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3)为平板状,所述辐射体(3)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
所述辐射面(31)为平面且沿着平行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3)具有第一容置腔(33),所述辐射体(3)通过所述第一容置腔(33)套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空气流出端(21)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面(31)的面积为S1,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对流面积为S2,满足S1大于S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单元,所述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辐射体(3),两个所述辐射体(3)分别与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一一对应;
每一所述辐射体(3)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机构还包括传热体(4),所述传热体(4)连接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且与所述辐射体(3)相接触;
所述传热体(4)被配置为,能够将来自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热量传递至所述辐射体(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机构包括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单元,所述PTC加热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辐射体(3)和两个所述传热体(4),两个所述辐射体(3)、两个传热体(4)、两个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彼此一一对应;
每一所述辐射体(3)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以及,每一所述传热体(4)连接于相应的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且与相应的所述辐射体(3)相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体(4)具有第二容置腔(41),所述传热体(4)通过所述第二容置腔(41)套设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的外侧;
所述辐射体(3)的与所述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与所述传热体(4)的相应表面相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PTC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体(4)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3,所述辐射体(3)与所述翅片式散热体(2)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4,满足S3大于S4;
和/或,
所述传热体(4)与所述辐射体(3)之间的接触面积为S5,所述辐射体(3)的与所述辐射面(31)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为S6,满足S5小于或等于S6。
CN202322732849.5U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ptc加热机构 Active CN220965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2849.5U CN220965184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ptc加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2849.5U CN220965184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ptc加热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5184U true CN220965184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1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32849.5U Active CN220965184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ptc加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5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6985B (zh)
TWI619430B (zh) heat sink
CN220965184U (zh) 一种ptc加热机构
WO2011036854A1 (ja) 熱交換器
WO2021218962A1 (zh)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KR20150075122A (ko) 열전소자가 구비된 열교환기
US6971243B2 (en) Heat sink
CN115244764A (zh) 电池包
JP2011069552A (ja) 熱交換器
CN101287347A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215187032U (zh) 散热基座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06042658U (zh) 一种空调的散热结构及空调
CN215175411U (zh) 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
JP2009218137A (ja) 熱交換装置
US9673370B2 (en) Water-and-air-cooled thermoelectric device
JP2016149449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TWI843632B (zh) 散熱器
CN210091843U (zh) 一种高电压用的ptc热敏电阻及其组件
CN219120800U (zh) 半导体调温组件及挂脖调温装置
CN219248398U (zh) 复合机热管散热器
WO2018176832A1 (zh)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TW201414980A (zh) 散熱器
KR100745455B1 (ko) 보조히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온수히터
CN216057971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8920818U (zh) 散热结构与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