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7242U - 抱箍 - Google Patents

抱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7242U
CN220957242U CN202322552957.4U CN202322552957U CN220957242U CN 220957242 U CN220957242 U CN 220957242U CN 202322552957 U CN202322552957 U CN 202322552957U CN 220957242 U CN220957242 U CN 220957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plate
ear plate
lug plate
target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29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晓宇
封志伟
龙明涛
马库斯·多布勒
塞巴斯蒂安·费斯托尔
托比亚斯·洛欣格
阿明·尼鲍尔
西蒙·林霍夫
朱利安·卡斯鲍尔
克里斯蒂安·普彻
托马斯·科伊内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unfeng Kaitemo Loc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unfeng Kaitemo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unfeng Kaitemo Loc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unfeng Kaitemo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29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7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7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7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抱箍,包括抱箍主体、连接件及衬套,抱箍主体包括环带、第一耳板及第二耳板,第一耳板及第二耳板均连接于环带,环带能够以第一耳板为起点环绕目标物一圈,并使第二耳板与第一耳板面对面设置;连接件能够穿过第二耳板并与第一耳板连接;衬套套装于连接件上并分别与第一耳板及第二耳板抵接,用于控制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并控制环带对目标物的抱紧力。如此,可简化抱箍的加工工艺,具有降低抱箍的生产成本的作用;另外,用衬套来控制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这样可实现环带对目标物抱紧力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工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环带在目标物上抱紧时的过紧或者过松。

Description

抱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件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抱箍。
背景技术
抱箍,又称卡箍,是连接带沟槽的管件、阀门以及管路配件的一种连接装置。
目前,现有的抱箍在环绕目标物一圈之后通常用蜗轮蜗杆进行锁紧,且抱箍在抱紧目标物时,一般采用人工手动旋拧蜗杆的方式来实现。然而,蜗轮蜗杆的锁紧方式,受限于蜗轮蜗杆的结构,使得抱箍的成型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重量大。另外,在对环绕至目标物上抱箍进行锁紧时,工人对抱箍的锁紧力控制容易出现偏差,使得抱箍对目标物抱紧时出现过紧或者过松的状态,这样当抱箍所作用的目标物为橡胶圈时,使得用抱箍在装配并锁紧橡胶圈的过程中,容易因工人用过大的扭矩锁紧抱箍时会导致橡胶圈变形严重,严重地甚至会造成橡胶圈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抱箍。
一种抱箍,所述抱箍包括:
抱箍主体,包括环带、第一耳板及第二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及所述第二耳板均连接于所述环带,所述环带能够以所述第一耳板为起点环绕目标物一圈,并使所述第二耳板与所述第一耳板面对面设置;
连接件,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耳板并与所述第一耳板连接;
衬套,套装于所述连接件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耳板及所述第二耳板抵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耳板与所述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并控制所述环带对所述目标物的抱紧力。
可以理解的是,用穿过第二耳板的连接件与第一耳板之间的连接,将环绕目标物一圈的环带锁定,如此,可简化抱箍的加工工艺,具有降低抱箍的生产成本的作用;另外,用衬套来控制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这样可实现环带对目标物抱紧力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工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环带在目标物上抱紧时的过紧或者过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套相对所述连接件独立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将衬套与连接件独立设置,如此,可根据需求在连接件套装衬套,使得抱箍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衬套来控制环带抱紧目标物时的抱紧力,从而使得抱箍能够适用于对不同目标物的抱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套的轴向长度,等于所述第一耳板与所述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衬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衬套的轴向长度各不相同,且多个所述衬套能够择一套装至所述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带设置为钢带。
可以理解的是,将环带设置为钢带,如此,可使环带整体薄又轻,以便于环带的生产制备,降低环带生产成本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板的厚度及所述第二耳板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环带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板设置于所述环带的一端部上;
及,所述环带相对所述第二耳板部分向外延伸,且当所述环带环绕所述目标物一圈时,所述环带上用于抱紧所述目标物的接触面为圆柱面。
可以理解的是,环带用圆柱面来接触并抱紧目标物,如此,可使目标物均匀受力,防止目标物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变形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耳板之间以螺纹的方式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与第一耳板螺纹连接,如此,可便于连接件与第一耳板之间的连接,从而便于将环绕目标物一圈的环带进行锁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板上连接并连通有凸板,且所述连接件能够同时与所述凸板及所述第一耳板螺接。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除了与第一耳板螺接之外,还与第一耳板上凸板进行螺接,如此,可增加连接件在第一耳板螺接时的螺纹长度,从而具有提高连接件在第一耳板上连接时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抱箍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于所述第二耳板背离所述第一耳板的一侧,且所述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垫片抵压所述第二耳板。
可以理解的是,用垫片来实现连接件与第二耳板之间的动力传递,如此,可增大第二耳板的受力面积,防止第二耳板受压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垫片上形成有两个弯折凸部,两个所述弯折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耳板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耳板抵接,以将所述垫片周向限位至所述第二耳板上。
可以理解的是,用垫片上两个弯折凸部与第二耳板之间的抵接来对垫片在第二耳板上的装配进行周向限位,如此,可防止工人在旋拧连接件时带动垫片一起进行转动,这样可确保垫片在第二耳板上装配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抱箍,用穿过第二耳板的连接件与第一耳板之间的连接,将环绕目标物一圈的环带锁定,如此,可简化抱箍的加工工艺,具有降低抱箍的生产成本的作用;另外,用衬套来控制第一耳板与第二耳板之间的间距,这样可实现环带对目标物抱紧力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工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环带在目标物上抱紧时的过紧或者过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抱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P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抱箍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抱箍与目标物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抱箍;10、抱箍主体;11、环带;111、钢带;12、第一耳板;121、凸板;13、第二耳板;20、连接件;21、螺栓;211、螺栓头;30、衬套;40、垫片;41、弯折凸部;200、目标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抱箍100,包括抱箍主体10、连接件20及衬套30,抱箍主体10包括环带11、第一耳板12及第二耳板13,第一耳板12及第二耳板13均连接于环带11,环带11能够以第一耳板12为起点环绕目标物200一圈,并使第二耳板13与第一耳板12面对面设置;连接件20能够穿过第二耳板13并与第一耳板12连接;衬套30套装于连接件20上并分别与第一耳板12及第二耳板13抵接,用于控制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并控制环带11对目标物200的抱紧力。
可以理解,用穿过第二耳板13的连接件20与第一耳板12之间的连接,将环绕目标物200一圈的环带11锁定,如此,规避用蜗轮蜗杆来实现对环带11在目标物200上的锁紧,这样可简化抱箍100的加工工艺,具有降低抱箍100的生产成本的作用;另外,用衬套30来控制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这样可实现环带11对目标物200抱紧力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工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环带11在目标物200上抱紧时的过紧或者过松。这是因为抱箍100对目标物200的抱紧是由人工操作控制,人工操作环带11在目标物200上锁紧时的操作力不好控制;而当抱箍100作用的目标物200为橡胶套时,当环带11过紧的抱紧橡胶套时,会造成橡胶套的变形严重,严重地甚至会造成橡胶套因过度变形而损害;当环带11过松的抱紧橡胶套,两者均会影响橡胶套的密封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带11设置为钢带111。如此,可使环带11整体薄又轻,具体可采用钢带冲压的方式制备而成,这样可便于环带11的生产制备,降低环带11生产成本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抱箍100规避了采用蜗杆涡轮的锁紧方式,这样可避免在环带11上开设导向槽等结构,从而使得环带11的整体厚度可以更薄,具有进一步降低环带11生产成本的作用。
由上可知,环带11抱紧至目标物200上时,抱箍100的受力主要集中在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上,剩下的载荷均匀地分布在环带11上。为此,可将第一耳板12的厚度及第二耳板13的厚度均大于环带11的厚度设置,以提高第一耳板12及第二耳板13的结构强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耳板12设置于环带11的一端部上;及,环带11相对第二耳板13部分向外伸出,且当环带11环绕目标物200一圈时,环带11上用于抱紧目标物200的接触面为圆柱面。如此,可使目标物200均匀受力,防止目标物200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变形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与第一耳板12之间以螺纹的方式进行连接。如此,可便于连接件20与第一耳板12之间的连接,从而便于将环绕目标物200一圈的环带11进行锁紧。
示例性的,连接件20设置为螺栓21,螺栓21能够直接与第一耳板12进行螺接,为了增加螺栓21与第一耳板12进行螺纹连接时的螺纹段长度,如图1、图2所示,第一耳板12上还可连接并连通有凸板121,螺栓21除了与第一耳板12进行螺纹连接之外,还能够与凸板121进行螺纹连接,这样可进一步提高螺栓21与第一耳板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当然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连接件20与第一耳板12之间的连接不局限于上述所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连接件20还能够用外置的螺母来实现螺栓21与第一耳板12之间的连接。
如图1、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套30相对连接件20独立设置。如此,可根据需求在连接件20套装衬套30,使得抱箍100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衬套来控制环带11抱紧目标物200时的抱紧力,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衬套30具体可设置为金属衬套。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套30的轴向长度,等于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如此,可充分利用衬套30的自有轴向长度来使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间隔,这样能够简化衬套30的结构,便于衬套30的生产制备。
需要说明的是,衬套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衬套30的轴向长度各不相同,且多个衬套30能够择一套装至连接件20上,这样可实现对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不同间距的控制。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抱箍100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配套具有不同轴向长度的衬套30。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抱箍100还包括垫片40,垫片40设置于第二耳板13背离第一耳板12的一侧,且连接件20能够通过垫片40抵压第二耳板13。这样可用垫片40来实现连接件20与第二耳板13之间的动力传递,如此,可增大第二耳板13的受力面积,防止第二耳板13受压变形。需要说明的是,上连接件20能够通过垫片40抵压第二耳板13,具体指,螺栓21上螺栓头211能够推顶垫片40抵压至第二耳板13上。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垫片40上形成有两个弯折凸部41,两个弯折凸部41设置于第二耳板13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二耳板13抵接,以将垫片40周向限位至第二耳板13上。如此,可防止工人在旋拧连接件20时带动垫片40一起进行转动,这样可确保垫片40在第二耳板13上装配的稳定性。
综上,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抱箍,采用连接件20对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锁紧的方式,来实现环绕至目标物200上的环带11与目标物200之间的锁紧,这样能够简化抱箍100的加工工艺,具有降低抱箍100的生产成本的作用;另外,用衬套30来控制第一耳板12与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这样可实现对环带11在目标物200上抱紧时抱紧力的有效控制,避免因工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环带11在目标物200上抱紧时的过紧或者过松。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100)包括:
抱箍主体(10),包括环带(11)、第一耳板(12)及第二耳板(13),所述第一耳板(12)及所述第二耳板(13)均连接于所述环带(11),所述环带(11)能够以所述第一耳板(12)为起点环绕目标物(200)一圈,并使所述第二耳板(13)与所述第一耳板(12)面对面设置;
连接件(20),能够穿过所述第二耳板(13)并与所述第一耳板(12)连接;
衬套(30),套装于所述连接件(20)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耳板(12)及所述第二耳板(13)抵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耳板(12)与所述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以控制所述环带(11)对所述目标物(200)的抱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30)相对所述连接件(20)独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30)的轴向长度,等于所述第一耳板(12)与所述第二耳板(13)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衬套(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衬套(30)的轴向长度各不相同,且多个所述衬套(30)能够择一套装至所述连接件(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带(11)设置为钢带(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板(12)的厚度及所述第二耳板(13)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环带(11)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板(12)设置于所述环带(11)的一端部上;
及,所述环带(11)相对所述第二耳板(13)部分向外延伸,且当所述环带(11)环绕所述目标物(200)一圈时,所述环带(11)上用于抱紧所述目标物(200)的接触面为圆柱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耳板(12)之间以螺纹的方式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板(12)上连接并连通有凸板(121),且所述连接件(20)能够同时与所述凸板(121)及所述第一耳板(12)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100)还包括垫片(40),所述垫片(40)设置于所述第二耳板(13)背离所述第一耳板(12)的一侧,且所述连接件(20)能够通过所述垫片(40)抵压所述第二耳板(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40)上形成有两个弯折凸部(41),两个所述弯折凸部(41)设置于所述第二耳板(13)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耳板(13)抵接,以将所述垫片(40)周向限位至所述第二耳板(13)上。
CN202322552957.4U 2023-09-19 2023-09-19 抱箍 Active CN220957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2957.4U CN220957242U (zh) 2023-09-19 2023-09-19 抱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2957.4U CN220957242U (zh) 2023-09-19 2023-09-19 抱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7242U true CN220957242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2957.4U Active CN220957242U (zh) 2023-09-19 2023-09-19 抱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7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68185A (en) Mounting attachment
KR102557852B1 (ko) 억지 끼워맞춤 패스너들을 위한 테이퍼형 인입부
US1969796A (en) Separable fastener and installation thereof
US7524132B2 (en) Pinch bolt-split hub attachment assembly
EP3364049B1 (en) Radiused lead-in for interference fit fasteners
US20180266477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al Member
US20230220870A1 (en) Simple and convenient slef-locking nut
CN220957242U (zh) 抱箍
CN210739083U (zh) 螺纹连接组件
US7121780B2 (en) Multiple load path fastener systems
JP2023540845A (ja) 高流体圧環境においての締結方法及び装置
CN208331019U (zh) 一种防偏胀紧连接套
CN208281340U (zh) 一种连接紧固装置
KR101183649B1 (ko) 풀림방지 너트
CN217108728U (zh) 一种可形变塑料复合管端口与法兰端口的对接构件
CN203297581U (zh) 太阳轮轴向固定结构
WO2018116724A1 (ja) おねじ部材
CN113513526B (zh) 一种拉铆螺母
US3008312A (en) Gear type coupling
KR20130017737A (ko) 체결하기 쉬운 자동차용 토크컨버터
CN218934979U (zh) 一种压铆螺母
CN201723887U (zh) 双半环连接器总成
CN219795893U (zh) 新型胀紧套联轴器
CN210660960U (zh) 螺柱及液力变矩器连接结构
CN217539373U (zh) 一种轴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