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23837U - 一种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23837U
CN220923837U CN202321501297.0U CN202321501297U CN220923837U CN 220923837 U CN220923837 U CN 220923837U CN 202321501297 U CN202321501297 U CN 202321501297U CN 220923837 U CN220923837 U CN 220923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valve
heat
cabine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12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勇超
李森
迟杰
于士友
栾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RDHITTER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RDHITTE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RDHITTER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RDHITTE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12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23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23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23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其具体包括:换热控制器、液体换热装置、充电桩机柜和储能电池柜;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充电桩机柜中,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储能电池柜中,液体换热装置受控于换热控制器。在该充电桩中,由于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充电桩机柜中,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储能电池柜中,所以当储能电池柜需要加热时,液体换热装置可以将充电桩机柜中的热量传递并释放到储能电池柜,用来给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因此不用在储能电池柜中加装空调,并可实现对储能电池柜的加热升温,从而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桩可以在降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充电桩中设置有:用于充电的功率模块和用于储能的电池组,通常情况下,功率模块单独设置在充电桩机柜中,电池组单独设置在储能电池柜中。
由于电池组的性能在低温环境下存在较大幅度的下滑,所以通常在储能电池柜中加装空调,以在温度低时给电池组加热升温;但是,在储能电池柜中加装空调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可能对产品推广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在降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的目的,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以在降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换热控制器、液体换热装置、充电桩机柜和储能电池柜;其中:
所述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所述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中;
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换热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充电桩机柜、所述储能电池柜中的控制器通信连接;
所述充电桩机柜为设置所述充电桩中的功率模块的柜体,所述储能电池柜为设置所述充电桩中的电池组的柜体。
可选的,当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子换热器,全部所述子换热器的入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全部所述子换热器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当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风冷散热装置时,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的散热风道中。
可选的,还包括:加热器和两个温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中;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处;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加热器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换热控制器相连。
可选的,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第一输送泵和两个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形成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形成所述液体换热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回路;
所述第一输送泵设置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上;
所述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一阀门以及所述第二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可选的,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还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散热器为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
所述第三阀门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输送泵、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两个温度传感器;其中: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的外部;
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换热器为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第二输送泵、所述第四阀门以及所述第五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换热控制器相连。
可选的,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六阀门;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还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六阀门、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一散热器为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输送泵位于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上的同时,也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则所述第二输送泵与所述第一输送泵合并成一个。
可选的,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其中:
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为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中的换热器为第四换热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与所述功率模块贴合的换热器为第五换热器;
所述第七阀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入口,所述第八阀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七阀门和所述第八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可选的,所述储能电池柜的内部分成至少两个独立空间;
第一空间与其余每个空间之间,均设置有进风扇和出风扇;
全部所述电池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空间。
可选的,若所述储能电池柜中设置有加热器,则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或者,所述加热器设置在第三空间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其具体包括:换热控制器、液体换热装置、充电桩机柜和储能电池柜;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充电桩机柜中,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储能电池柜中,液体换热装置受控于换热控制器。在该充电桩中,由于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充电桩机柜中,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储能电池柜中,所以当储能电池柜需要加热时,液体换热装置可以将充电桩机柜中的热量传递并释放到储能电池柜,用来给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因此不用在储能电池柜中加装空调,并可实现对储能电池柜的加热升温,从而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桩可以在降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1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十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为了在降低储能电池柜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加热升温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桩,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图1仅以两个功率模块、两个电池组为例进行展示),具体包括:换热控制器10、液体换热装置20、充电桩机柜30和储能电池柜40;各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液体换热装置20的第一换热器21设置在充电桩机柜30中,液体换热装置20的第二换热器22设置在储能电池柜40中,液体换热装置20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换热控制器10分别与充电桩机柜30中的控制器32、储能电池柜40中的控制器42通信连接。
其中,充电桩机柜30为设置充电桩中的功率模块31的柜体,储能电池柜40为设置充电桩中的电池组41的柜体;另外,充电桩机柜30中的全部功率模块31均受控于控制器32,在储能电池柜40中的全部电池组均与控制器42通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为简化视图,图1以及下面的全部附图,均以短虚线表示通信连接线和控制线。
可选的,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可以由热管和翅片构成,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另外,热管和翅片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换热结构,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在充电桩工作过程中,当储能电池柜40需要加热时,换热控制器10使液体换热装置20开始工作,即液体换热装置20利用自身的第一换热器21从充电桩机柜30中吸收热量,之后液体换热装置20将吸收的热量传递到液体换热装置20的第二换热器22,最后,液体换热装置20利用自身的第二换热器22将热量释放到储能电池柜40,对储能电池柜40进行加热升温。
通常情况下,在充电桩机柜30中还设置有散热装置33;可选的,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可以为液冷散热装置,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风冷散热装置,如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图3及以下附图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气体流动方向;另外,由于液冷散热装置和风冷散热装置已经是现有技术中比较成熟的装置,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还有,由于风冷散热装置由多部分组成,多部分之间的连接比较分散,所以没有在图3中具体圈出。
当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液冷散热装置时,如图2(由于第一换热器21与功率模块31部分重,因此并未示出第一换热器21)所示,第一换热器21包括:设置在每个功率模块中的子换热器,全部子换热器的入口均与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全部子换热器的出口均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相连;当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风冷散热装置时,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21设置在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的散热风道中。
在该充电桩中,由于液体换热装置20的第一换热器21设置在充电桩机柜30中,液体换热装置20的第二换热器22设置在储能电池柜40中,所以当储能电池柜40需要加热时,液体换热装置20可以将充电桩机柜30中的热量传递并释放到储能电池柜40,用来给储能电池柜40加热升温,因此不用在储能电池柜40中加装空调,并可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加热升温,从而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桩可以在降低储能电池柜40的整体成本的同时,实现给处于低温环境下的储能电池柜40加热升温的目的。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充电桩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具体结构如图4(图4在图2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或图5(图5在图3的基础上)所示,此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加热器50和两个温度传感器;上述器件与其他器件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加热器50设置在储能电池柜40中,第一温度传感器T1设置于第二换热器22的入口处,第二温度传感器T2设置于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处。
加热器50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T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T2均与换热控制器10相连。
在利用液体换热器对储能电池柜40加热的过程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采样温度大于第二温度传感器T2的采样温度时,换热控制器10继续控制液体换热器对储能电池柜40加热;当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采样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传感器T2的采样温度时,换热控制器10继续控制加热器50工作,对储能电池柜40进行加热升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增设了加热器50和两个温度传感器,所以该实施方式可以在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采样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传感器T2的采样温度时时,即充电桩机柜30中的热量无法满足储能电池柜40的加热需求时,利用加热器50对储能电池柜40进行加热,以满足储能电池柜40的加热升温需求,从而保证了储能电池柜40中电池组的性能和避免了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发生衰减。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液体换热装置2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具体结构如图6(图6在图4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或图7(图7在图5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所示,具体包括: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输送泵B1和两个阀门;各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第一换热器21的出口通过第一阀门F1与第二换热器22的入口相连,形成液体换热装置20中液体介质的去路;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通过第二阀门F2与第一换热器21的入口相连,形成液体换热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回路。
第一输送泵B1设置在液体换热装置20中液体介质的去路上;第一输送泵B1、第一阀门F1以及第二阀门F2均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液冷散热装置时,第一输送泵B1可以与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中的输送泵合并成一个,如图8所示。
可选的,第一阀门F1可以为电磁阀,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的,第二阀门F2可以为电磁阀,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送泵B1和两个阀门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当液体换热装置20开始工作时,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和第二阀门F2打开,并且还使第一输送泵B1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一换热器21流动到第二换热器22,即液体介质在第一换热器21处吸收充电桩机柜30中的热量,并将其带到第二换热器22处释放热量到储能电池柜40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加热升温。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一阀门F1和第二阀门F2集成为一个阀门,并且集成后的阀门可以实现上述两个阀门的功能,以此来降低充电桩的整体成本。
由于在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风冷散热装置时,第一换热器21设置于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的散热风道中,所以在此情况下,当第二换热器22需要散热时,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和第二阀门F2打开,并且还使第一输送泵B1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二换热器22流动到第一换热器21,即液体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处吸收储能电池柜40中的热量,并将其带到第一换热器21处释放热量到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的散热器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液体换热装置2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适用于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液冷散热装置的情况;此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9(图9仅在图8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其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三阀门F3;各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还依次通过第三阀门F3、第一散热器331与第一换热器21的入口相连;第三阀门F3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
其中,第一散热器331为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中的散热器;通常情况下,液体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为风冷散热,由于其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十分成熟,所以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的,第三阀门F3可以为电磁阀,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阀门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当第二换热器22需要散热时,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第三阀门F3打开,以及,使第二阀门F2关闭,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一换热器21流出,流经第二换热器22、第三阀门F3、第一散热器331,最后流回第一换热器21,即液体介质在第一换热器21吸收充电桩机柜30中的热量、在第二换热器22吸收储能电池柜40中的热量,并将其带到第一散热器331中释放到第一散热器331中,从而实现对充电桩机柜30、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中的散热器就可以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因此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从而也不用在储能电池柜40中额外加装散热系统,进而减少了充电桩的整体成本。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充电桩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0(图10仅在图9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或图11(图11在图7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此实施方式在上两个实施例提供充电桩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散热器60、第二输送泵B2、第四阀门F4和第五阀门F5;各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第三温度传感器T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入口处,第四温度传感器T4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处。
需要说明的是,若充电桩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T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T2,则第一温度传感器T1和第三温度传感器T3可以合并成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T2和第四温度传感器T4可以合并成一个,以降低整体成本;比如,如图10或图11所示,将第一温度传感器T1和第三温度传感器T3合并成第三温度传感器T3,第二温度传感器T2和第四温度传感器T4合并成第四温度传感器T4。
第二散热器60设置在储能电池柜40的外部(图10中仅以第二散热器60设置在储能电池柜40的一侧为例进行展示);第二散热器60中的换热器为第三换热器61,第三换热器61的出口通过第四阀门F4与第二换热器22的入口相连。
其中,第二散热器60与第一散热器331的结构相同,即通常情况下,液体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为风冷散热;另外,由于其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十分成熟,所以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第三换热器61的入口通过第五阀门F5与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四阀门F4和第五阀门F5集成为一个阀门,并且集成后的阀门可以实现上述两个阀门的功能,以此来降低充电桩的整体成本。
第二输送泵B2设置在第三换热器61的出口;第二输送泵B2、第四阀门F4以及第五阀门F5均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第三温度传感器T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T4均与换热控制器10相连。
可选的,第四阀门F4可以为电磁阀,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的,第五阀门F5可以为电磁阀,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输送泵B2和两个阀门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在对储能电池柜40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当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若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关闭,使第四阀门F4、第五阀门F5打开,并使第二输送泵B2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二换热器22流到第三换热器61,即液体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吸收储能电池柜40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61释放热量到第二散热器60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若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风冷散热装置,则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关闭,使第四阀门F4、第五阀门F5打开,并使第二输送泵B2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二换热器22流到第三换热器61,即液体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吸收储能电池柜40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61释放热量到第二散热器60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输送泵B1位于第三换热器61与第二换热器22之间,则在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不用使第一输送泵B1停止工作;若第一输送泵B1不位于第三换热器61与第二换热器22之间,则在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使第一输送泵B1停止工作。
当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小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继续之前的散热过程即可,此处不再重复。
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加两个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散热器60,因此可以在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即判断出液体介质在流出充电桩机柜30时的温度大于等于储能电池柜40中的温度,即无法进行热交换时,切换液体介质的流动路径,使第二换热器22的液体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和第三换热器61之间流动,即由第二散热器60给储能电池柜40散热,从而可以避免储能电池柜40发生因过热导致的事故。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充电桩的另一实施方式,适用于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为液冷散热装置的情况;此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如图12(图12在图10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此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换热装置20还包括:第六阀门F6。
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依次通过第三阀门F3、第五阀门F5与第三换热器61的入口相连;第二换热器22的出口还依次通过第三阀门F3、第六阀门F6、第一散热器331与第一换热器21的入口相连。
其中,第一散热器331为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中的散热器;通常情况下,液体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为风冷散热,由于其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十分成熟,所以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在对储能电池柜40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当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一阀门F1、第二阀门F2、第六阀门F6关闭,使第三阀门F3、第四阀门F4、第五阀门F5打开,并使第二输送泵B2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二换热器22流到第三换热器61,即液体介质在第二换热器22吸收储能电池柜40的热量、在第三换热器61释放热量到第二散热器60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当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小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使第一阀门F1、第三阀门F3、第四阀门F4打开、第二阀门F2、第五阀门F5、第六阀门F6关闭,并使第一输送泵B1开始工作,使得液体介质从第一换热器21流出,流经第二换热器22、第一散热器331、最后流回第一换热器21,即液体介质在第一换热器21吸收充电桩机柜30中的热量、在第二换热器22吸收储能电池柜40中的热量,并将其带到第一散热器331中释放到第一散热器331中,从而实现对充电桩机柜30、储能电池柜40的冷却降温。
本申请还提供液体换热装置2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3(图13仅在图12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此实施方式在上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七阀门F7和第八阀门F8;此器件与其他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充电桩机柜30中的散热装置33中的散热器为第一散热器331,第一散热器331中的换热器为第四换热器332。
第七阀门F7设置在第四换热器332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1的入口,第八阀门F8设置在第四换热器332的入口与第一换热器21的出口;第七阀门F7和第八阀门F8均受控于换热控制器10(为简化视图,并未示出换热控制器10分别与第七阀门F7、第八阀门F8之间的控制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七阀门F7和第八阀门F8集成为一个阀门,并且集成后的阀门可以实现上述两个阀门的功能,以此来降低充电桩的整体成本。
当第三温度传感器T3的采样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传感器T4的采样温度时,换热控制器10使第七阀门F7和第八阀门F8均打开,使液体介质从第一换热器21流动到第四换热器332,在流回第一换热器21,即液体介质从第一换热器21吸收功率模块的热量,在第四换热器332释放热量到第一散热器331,实现对充电桩机柜30的冷却降温。
当第二换热器22利用第一散热器331散热时,在上述对应操作的基础上,换热控制器10还需要使第七阀门F7打开,使第八阀门F8关闭,以保证第四换热器332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21入口相连通、第一换热器21的出口与第四换热器332的入口之间不连通。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储能电池柜40的内部空间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4(图14仅在图13的基础上以两个空间为例进行展示)或图5(图5仅在图11的基础上以两个空间为例进行展示),其内部空间分成至少两个独立空间;其中,第一空间与其余每个空间之间,均设置有进风扇和出风扇;全部电池组设置在第一空间内;第二换热器22设置在第二空间。
若储能电池柜40中设置有加热器50,则加热器50可以设置在第二空间内,如图14或图15所示;加热器50也可以设置在第三空间内;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但不限于此,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或图15中的电池组41周围,两组方向相反的带箭头的实线分别表示加热升温时的气体流动方向、冷却降温时的气体流动方向。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者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控制器、液体换热装置、充电桩机柜和储能电池柜;其中:
所述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所述液体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中;
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换热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充电桩机柜、所述储能电池柜中的控制器通信连接;
所述充电桩机柜为设置所述充电桩中的功率模块的柜体,所述储能电池柜为设置所述充电桩中的电池组的柜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每个所述功率模块中的子换热器,全部所述子换热器的入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全部所述子换热器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当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风冷散热装置时,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的散热风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器和两个温度传感器;其中:
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中;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处;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加热器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换热控制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第一输送泵和两个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形成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形成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回路;
所述第一输送泵设置在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上;
所述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一阀门以及所述第二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还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散热器为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
所述第三阀门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输送泵、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两个温度传感器;其中:
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电池柜的外部;
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换热器为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相连;
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处;
所述第二输送泵、所述第四阀门以及所述第五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换热控制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且所述液体换热装置包括第三阀门,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六阀门;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还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六阀门、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相连;
所述第一散热器为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输送泵位于所述液体换热装置中液体介质的去路上的同时,也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则所述第二输送泵与所述第一输送泵合并成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为液冷散热装置,则所述液体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其中:
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为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中的换热器为第四换热器,所述充电桩机柜中的散热装置中与所述功率模块贴合的换热器为第五换热器;
所述第七阀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入口,所述第八阀门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出口;
所述第七阀门和所述第八阀门均受控于所述换热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柜的内部分成至少两个独立空间;
第一空间与其余每个空间之间,均设置有进风扇和出风扇;
全部所述电池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
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储能电池柜中设置有加热器,则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或者,所述加热器设置在第三空间内。
CN202321501297.0U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充电桩 Active CN220923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1297.0U CN220923837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1297.0U CN220923837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23837U true CN220923837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69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1297.0U Active CN220923837U (zh) 2023-06-13 2023-06-13 一种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23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23472B2 (ja) 熱電発電装置
US7921640B2 (en) Exhaust gas waste heat recovery
CN109149012B (zh) 基于磁制冷技术的温度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11404638U (zh) 一种车辆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8461777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堆的热处理系统
WO2022057936A1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231619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2158053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2604652U (zh) 一种电动工业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220923837U (zh) 一种充电桩
CN100463266C (zh) 热管理系统
CN112158054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4396339U (zh) 一种带温差发电的车辆热泵系统
CN212386273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1617370U (zh) 一种氢燃料车专用风水电一体式热交换器以及连接结构
CN212637096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07132605U (zh) 并网光伏空调散热系统
CN208723050U (zh) 基于磁制冷技术的温度控制系统、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111600098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水冷式散热系统
CN208272068U (zh) 温度调节装置
CN211350833U (zh) 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
CN214898566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冷却系统
CN212649952U (zh) 一种快速高效散热的汽车控制器
CN217825828U (zh) 一种散热系统及集中式新能源功率变换系统
CN21278357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水冷式散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