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7358U -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7358U
CN220917358U CN202322600031.8U CN202322600031U CN220917358U CN 220917358 U CN220917358 U CN 220917358U CN 202322600031 U CN202322600031 U CN 202322600031U CN 220917358 U CN220917358 U CN 220917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top cover
shock pad
magnetic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000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国强
毛云龙
梁月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000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7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7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7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主体及顶盖,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磁性吸附件,顶盖具有与第一磁性吸附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吸附件,顶盖与主体之间设有减震垫,第一磁性吸附件、第二磁性吸附件和减震垫均环绕主体的中心布置,减震垫设于主体顶部且位于第一磁性吸附件靠近清洁主体中心的一侧,或减震垫设于顶盖且位于第二磁性吸附件靠近顶盖中心的一侧。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顶盖在清洁装置工作时的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表面清洁技术的发展,表面清洁设备成为清洁地板的常用电器。一些技术方案中,表面清洁装置包括起清洁作用的主体,该主体的上表面一般安装有顶盖,顶盖能够避免主体上表面在工作过程中被刮伤。
相关技术方案中,为了提高顶盖拆卸的便利性,顶盖通过磁吸件与主体间磁性吸合。磁性吸合无法使得顶盖与主体间完全固定,进而二者存在错位或脱离的概率。在工作过程中,表面清洁装置中主体的振动使得顶盖与主体间容易发生错位以及部分结构脱离接触,进而使得顶盖与主体间上下碰撞而产生噪音;顶盖的上下碰撞又会进一步增加表面清洁装置的整机振动。
发明人试图在顶盖和主体之间增加减震垫,以避免顶盖和主体之间发生碰撞,并利用减震垫降低主体传递至顶盖的振动。但是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减震垫的用量过多,减震垫容易破坏磁吸件的吸力;如果减震垫的用量过少,其容易出现减震垫分布不均匀,且减震垫失效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利用磁性吸附件与减震垫的配合,在保证磁性吸附件吸附效果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顶盖与主体之间上下撞击,进而减少噪音的产生。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主体及顶盖,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磁性吸附件,顶盖具有与第一磁性吸附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吸附件,顶盖与主体之间设有减震垫,第一磁性吸附件、第二磁性吸附件和减震垫均环绕主体的中心布置,减震垫设于主体顶部且位于第一磁性吸附件靠近清洁主体中心的一侧,或减震垫设于顶盖且位于第二磁性吸附件靠近顶盖中心的一侧。
进一步的,减震垫呈环形,顶盖为圆盖,减震垫的半径大于顶盖半径的
进一步的,减震垫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减震垫沿主体的周向均布设置。
进一步的,至少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中的一个为环形。
进一步的,主体上表面具有多个凹槽,凹槽处具有第一磁性吸附件,第二磁性吸附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下凸于顶盖,第二磁性吸附件嵌入对应的凹槽中。
进一步的,第二磁性吸附件的下凸厚度与凹槽深度的差值为定值,至少其中一个凹槽与其余凹槽的深度不同。
进一步的,沿主体的周向,至少一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与其余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不同。
进一步的,减震垫、凹槽和第二磁性吸附件的尺寸如此设置,当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吸合时,减震垫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凹槽呈两组分布,两组凹槽关于主体的中心对称布置。
进一步的,主体的的侧面安装有侧板,顶盖边缘位置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1,主体上端边缘位置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2,侧板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3,D3>D1>D2。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本方案中减震垫环绕主体中心设置,在减少减震垫用量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的保证减震垫在顶盖与主体间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其减震效果,避免局部位置减震失效造成的顶盖振动或顶盖与主体间发生碰撞;进而降低表面清洁装置在工作时的噪音。另外,本方案能够实现减震垫与磁性吸附件在空间上分离布置的目的,以避免减震垫影响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的间隙,进而避免减震垫影响顶盖与主体间的磁性吸附力。
本方案中减震垫设于第一磁性吸附件或第二磁性吸附件靠近顶盖中心的一侧;相对于将减震垫布设于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远离主体中心一侧的方式来说,本方案能够在采用同面积减震垫的情况下,提高减震垫占自身所在圆周分布轨迹的尺寸比例,进而提高减震垫对顶盖沿任意方向振动进行吸能减震的能力。即本方案采用减震垫环绕主体中心布置且处于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内侧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减震垫减震效果的情况下,减少减震垫的用量,减少减震垫对于顶盖与主体间磁性吸附力的影响。
(2)本方案中,减震垫呈环形且顶盖为圆盖;首先,减震垫能够沿顶盖周向的任一位置提供减震,提高减震垫减震效果,避免顶盖与主体间发生碰撞;另外该减震垫半径大于顶盖半径的此时环形减震垫所占据的面积大于顶盖面积的一半,顶盖至少一半的重量处于减震垫环绕形成的圆形范围内,使得减震垫能够均匀支撑顶盖,便于提高减震垫支撑的稳定性。
(3)本方案中,减震垫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减震垫沿主体周向均布设置,这便于提高减震垫对于顶盖减震的均匀性。同时,相对于减震垫呈环形布置的方案来说,本方案能够减少减震垫的用量,进而降低减震垫对于磁性吸附件处磁力的削弱。
(4)本方案中至少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中的一个为环形;这种设置方式便于适应于顶盖与主体之间没有特定安装角度的情况,使得顶盖与主体间能够沿任意角度进行磁性吸附,降低使用者拆装顶盖的难度。
(5)本方案中,在主体上表面设置凹槽,凹槽处设置第一磁性吸附件;第二磁性吸附件下凸于顶盖;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磁性吸附件与第二磁性吸附件的吸附会使得第二磁性吸附件嵌入凹槽中;进而便于利用凹槽实现顶盖和主体沿周向平动的限位,提高顶盖与主体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限制顶盖沿周向的振动。
(6)本方案中第二磁性吸附件的下凸厚度与凹槽深度的差值为定值,至少其中一个凹槽与其余凹槽的深度不同;这种设置方式使得与其余凹槽深度不同的一个凹槽只能够被特定对应的第二磁性吸附件插入;进而能够利用凹槽的深度变化,使得第二磁性吸附件与凹槽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便于满足顶盖具有特定安装角度的情况。
(7)本方案中,沿主体的周向,至少一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与其余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不同;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凹槽与第二磁性吸附件形成的凸起具有特定的对应关系,便于满足顶盖具有特定安装角度的情况。
(8)本方案中减震垫、凹槽和第二磁性吸附件的尺寸如此设置,当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吸合时,减震垫处于压缩状态。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二磁性吸附件与第一磁性吸附件吸附时,减震垫能够受充分压并提供减震功能。
(9)本方案中凹槽呈两组分布,两组凹槽关于主体的中心对称布置。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沿主体和顶盖的周向均匀布置,进而均匀提供磁吸力。
(10)本方案中,顶盖边缘与主体中心的距离大于主体上端边缘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且小于侧板与主体中心的距离;这种设置方式便于使得顶盖边缘能够承受操作外力,进而方便将顶盖从主体拆除;同时该侧板能够实现主体和顶盖的保护,避免主体和顶盖在运动的过程中碰撞损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视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B-B视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顶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顶板与第二磁性吸附环配合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顶盖;11、指示标识;12、缺口;2、减震垫;3、第二磁性吸附件;4、主体;41、凹槽;5、侧板;6、第一磁性吸附件;61、磁性吸附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该优选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主体4及顶盖1,主体4的顶部设有第一磁性吸附件6,顶盖1具有与第一磁性吸附件6相吸附的第二磁性吸附件3,顶盖1与主体4之间设有减震垫2,第一磁性吸附件6、第二磁性吸附件3和减震垫2均环绕主体4的中心布置,减震垫2设于主体4顶部且位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靠近清洁主体4中心的一侧,或减震垫2设于顶盖1且位于第二磁性吸附件3靠近顶盖1中心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4下部具有轮式行走机构以及清洁机构,轮式行走机构带动整个表面清洁装置在待清洁表面行走,在表面清洁装置行走的过程中,清洁组件实现待清洁表面的清洁。一般情况下,该清洁组件包括吸尘结构、清洁拖布或清洁辊中的至少一种。
可知的,在轮式行走机构带动主体4行走的过程中,主体4顶部以及侧部容易与待清洁表面处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或者剐蹭。因此,在上述主体4顶部安装顶盖1能够实现主体4上表面的防护。顶盖1可以是与主体4分离设置,即可拆卸式设置,也可以是部分连接设置,如翻盖式设置。本申请以可拆卸式为例。
参加图1,在主体4内一般还安装有尘盒等其他部件,尘盒可从主体4顶部可拆卸安装,该顶盖1可以实现尘盒等部件的遮蔽与防护。
对于上述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来说,至少其中一个具有磁性,具体地,其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为磁铁;第二种情况是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中的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金属件。
一些实施例中,该减震垫2、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设置于顶盖1的下表面和主体4的上表面之间;并且各部件分别环绕主体4的中心布置。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垫2、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可以分别嵌入顶盖1或者主体4的顶部。
可知的,因为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需要进行磁性吸附,所以二者环绕主体4中心的圆周轨迹在竖向的投影重合;二者所在圆周轨迹的半径相等。
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垫2与主体4的上表面或者顶盖1的下表面固定,固定方式一般采用粘结;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螺栓等螺纹件实现减震垫2的固定。
上述提及顶盖1设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或第二磁性吸附件3靠近主体4中心的一侧,应理解为:该减震垫2环绕主体4中心的圆周轨迹处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或第二磁性吸附件3)环绕主体4中心的圆周轨迹的内圈。此时减震垫2所在圆周轨迹的半径小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所在圆周轨迹的半径。
本实施例中,该减震垫2为橡胶垫、棉垫或者硅胶垫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处减震垫2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材质。
上述顶盖1和主体4之间通过减震垫2隔开;当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可以抵接,也可以使得二者在竖向具有间隙。在利用表面清洁装置进行清洁时,该主体4处电机等部分容易产生振动,主体4振动传递至顶盖1后容易引起顶盖1的振动。该减震垫2能够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振动,降低顶盖1振动的幅度。
在减震垫2吸收顶盖1处振动的情况下,该减震垫2在顶盖1与主体4之间形成间隙,减少顶盖1上下振动撞击主体4的概率。
可知的,当减震垫2环绕主体4中心布置时,其能够衰减顶盖1沿周向任一位置的振动。减震垫2沿主体4中心环绕的轨迹为第一圆周轨迹,该第一圆周轨迹的周长为L1,减震垫2沿第一圆周轨迹的长度之和为L2,该L2与L1的比值最大为1(此时减震垫2呈环形);可知的,二者的比值越大,减震垫2环绕主体4中心布置的越均匀。但是二者比值越大,减震垫2提供给顶盖1和主体4的反力更大,该反力的方向与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磁力吸附方向相反。当减震垫2总长度过大时,减震垫2提供的反力容易使得顶盖1与主体4间的磁力吸附失效。
相对于将减震垫2设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或第二磁性吸附件3)外侧来说,本实施例减震垫2环绕主体4中心并设置于第一磁性吸附件6(或第二磁性吸附件3)内圈一侧,减震垫2所在第一圆周轨迹的半径会变小,周长变小;在减震垫2沿第一圆周轨迹的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上述L2与L1的比值会变大。即本申请能够在保证减震垫2减震效果的情况下,避免减震垫2使得顶盖1与主体4间的磁性吸附失效。
可知的对于减震垫2来说,其可以为整体的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多个独立的减震垫2分离布置。
具体的,当减震垫2呈环形时,可以将顶盖1设置为圆盖,减震垫2的半径大于顶盖1半径的当顶盖1的半径为r时,该顶盖1的面积为πr2;该减震垫2所占据的面积至少为即减震垫2所占据的面积至少为0.5πr2;减震垫2占据的面积为顶盖1面积的一半以上,至少保证顶盖1一半的面积处于减震垫2的内圈中,提高减震垫2对于顶盖1支撑的稳定性。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该顶盖1采用非圆盖设计时,首先计算出顶盖1的面积,然后将顶盖1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设定为减震垫2所占据的面积,进而反推出减震垫2的半径即可。此时同样能够保证顶盖1一半的面积处于减震垫2中。
本实施例中,该主体4的轮廓大致呈竖向的圆柱状,主体4的中心即为圆柱的竖向轴线。此时减震垫2、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环绕主体4的竖向轴线即可。另外一些实施例在,该主体4的轮廓呈非圆形(例如主体4呈方形结构),此时主体4的中心为其形心,减震垫2、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环绕形心所在的竖向中心线即可。
具体的,当多个减震垫2分离布置时,多个减震垫2沿主体4的周向均布设置。参见图1和图7所示,其具有两个减震垫2,两个减震垫2分别呈弧形,两个减震垫2关于主体4的中心对称布置。更具体的,单个减震垫2沿上述第一圆周轨迹的周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环绕主体4中心的圆周轨迹为第二圆周轨迹,该第二圆周轨迹的半径大于第一圆周轨迹的半径。当顶盖1与主体4之间不需要特定的安装角度时,为了降低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对位的难度:至少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中的一个为环形。
优选的,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中的一个为环形,另一个为多个部件分离布置。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在减少磁性吸附件使用的情况下,满足顶盖1与主体4间任意角度都能吸合的要求。
上述提及采用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吸附来实现顶盖1与主体4间的吸合。受限于顶盖1一般采用薄板状结构,本实施例中顶盖1处的第二磁性吸附件3会向下凸出与顶盖1,此时为了减少顶盖1与主体4之间因磁性吸附件造成的间隙,需要在主体4处设置凹槽41,该凹槽41能够容纳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嵌入。
可知的,当第一磁性吸附件为环状结构时,在主体4上表面需要设置一个整体的环形凹槽;参见图8,此时第一磁性吸附件为磁性吸附环61。
当第一磁性吸附件6为多个分离的部件时,主体4上表面环绕主体4中心设置多个分离的凹槽41。将第一磁性吸附件6设置于凹槽41处。
具体的,参见图3和图4,该第一磁性吸附件6可以设置于凹槽41的外部。即主体4结构中具有正对于凹槽41的安装槽,该安装槽与凹槽41之间通过凹槽41的底壁分隔,第一磁性吸附件6与第二磁性吸附件3之间通过凹槽41的底壁分隔。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实现第一磁性吸附件6的隐藏式设置,避免第一磁性吸附件6长时间暴露造成的损耗。同时便于清洁凹槽41中积蓄的灰尘。
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将第一磁性吸附件6设置于凹槽41中,第一磁性吸附件6通过凹槽41的底壁支撑。二者可以通过胶粘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
参见图4,为了减少第二磁性吸附件3与凹槽41之间的磨损,在顶盖1与主体4完毕后,该第二磁性吸附件3与凹槽41的底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数值应足够的小,以避免间隙过大影响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间的磁性吸力。
具体的,图4中示出的凹槽41为下窄上宽的梯形槽,该梯形槽的斜侧壁能够引导成梯形状的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置入,减少第二磁性吸附件3与凹槽41对位的难度。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不考虑凹槽41与第二磁性吸附件3对位难度的情况下,该凹槽41可以采用方形槽或者圆槽,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形状和尺寸与之对应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与主体4之间有特定的安装角度要求:此时第二磁性吸附件3必须嵌入对应的凹槽41中,否则顶盖1与主体4之间无法完成安装。本实施例从多个凹槽41之间深度不同以及相邻凹槽41间距的不同来实现凹槽41与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一一对应。
对于凹槽41深度不同来说: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下凸厚度与凹槽41深度的差值为定值,至少其中一个凹槽41与其余凹槽41的深度不同。例如,主体4上表面有6个凹槽41,其中5个凹槽41的深度有1cm,最后一个凹槽41的深度为2cm;相对应的顶盖1下表面有6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其中5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下凸高度为0.9cm,最后一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下凸高度为1.9cm。又例如,主体4上表面有6个凹槽41,其中4个凹槽41的深度有1cm,最后两个凹槽41的深度分别为1.5cm和2cm;相对应的,其中4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下凸高度为0.9cm,最后两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下凸高度分别为1.4cm和1.9cm。
对于凹槽41间距不同来说:沿主体4的周向,至少一对相邻凹槽41的间距与其余对相邻凹槽41的间距不同。例如,主体4上表面有6个凹槽41,6个凹槽41沿主体4周向可以形成6对,其中5对相邻凹槽41的间距为8cm,最后一对相邻凹槽41的间距为7cm。与之对应的是,顶盖1下表面有6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6个第二磁性吸附件3沿主体4周向可以形成6对,其中5对相邻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间距为8cm,最后一对相邻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间距为7cm。
本实施例中,减震垫2、凹槽41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的尺寸如此设置,当第一磁性吸附件6和第二磁性吸附件3吸合时,减震垫2处于压缩状态。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二磁性吸附件3与第一磁性吸附件6吸附时,减震垫2能够受充分压并提供减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41呈两组分布,两组凹槽41关于主体4的中心对称布置。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该凹槽41可以呈三组或者四组布置,多组凹槽41关于主体4的中心对称布置即可。
本实施例中,主体4的的侧面安装有侧板5,参见图2、图5和图6,该侧板5与主体4的侧面之间一般设置有弹性件(例如弹簧和橡胶垫、硅胶垫),当侧板5撞击障碍物之后,弹性件能够吸附侧板5处的撞击力,减少撞击对于主体4的损伤。
更具体的,为了进一步减少侧板5与主体4之间的撞击力传递,在侧板5和主体4之间设置间隙,该侧板5与主体4仅通过相应弹性件或连接件连接。
上述顶盖1的边缘位置与主体4中心的距离为D1,主体4上端边缘位置与主体4中心的距离为D2,侧板5与主体4中心的距离为D3,D3>D1>D2。
参见图6,该主体4上端边缘与顶盖1边缘的间距为D,D的数值大小影响顶盖1边缘外凸于主体4上端边缘的尺寸。此时,顶盖1的边缘形成扣手,使用者能够向顶盖1施加外力,进而使得顶盖1从主体4处拆除。
从图6中可以看出,该主体4中部及下部边缘外凸于所述顶盖1,即主体4中部及下部边缘与主体4中心的间距大于D1。此时该主体4中部与主体4上端具有过渡斜面,过渡斜面的顶端即为主体4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顶盖1与主体4间沿特定角度的对位,在顶盖1的上表面设置有指示标识11,该指示标识11可以为设置于顶盖1表面的凸起、凹槽41或者印刷涂层。
实施例2
参见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该顶盖1处具有较大的缺口12,在主体4处设置有对应于该缺口12的凸起,通过缺口12和凸起的配合实现顶盖1与主体4之间的快速对位与安装。
具体地,该缺口12为方形缺口或者圆形缺口,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置即可。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优选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在不偏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包括主体及顶盖,所述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磁性吸附件,所述顶盖具有与第一磁性吸附件相吸附的第二磁性吸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减震垫,所述第一磁性吸附件、第二磁性吸附件和减震垫均环绕所述主体的中心布置,所述减震垫设于所述主体顶部且位于第一磁性吸附件靠近清洁主体中心的一侧,或所述减震垫设于所述顶盖且位于第二磁性吸附件靠近顶盖中心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呈环形,所述顶盖为圆盖,所述减震垫的半径大于所述顶盖半径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减震垫沿主体的周向均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中的一个为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表面具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处具有所述第一磁性吸附件,所述第二磁性吸附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下凸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二磁性吸附件嵌入对应的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吸附件的下凸厚度与所述凹槽深度的差值为定值,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凹槽与其余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沿主体的周向,至少一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与其余对相邻凹槽的间距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垫、凹槽和第二磁性吸附件的尺寸如此设置,当第一磁性吸附件和第二磁性吸附件吸合时,所述减震垫处于压缩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呈两组分布,两组凹槽关于所述主体的中心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侧面安装有侧板,所述顶盖边缘位置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1,所述主体上端边缘位置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2,所述侧板与主体中心的距离为D3,所述D3>D1>D2。
CN202322600031.8U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Active CN220917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0031.8U CN220917358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0031.8U CN220917358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7358U true CN220917358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38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00031.8U Active CN220917358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73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9775B1 (ko) 위성 통신용 안테나
CN220917358U (zh) 一种低噪音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10371205B (zh) 一种机器人避震履带
KR20130057089A (ko) 카메라 모듈
KR101955428B1 (ko) 진동완충용 가로등주
CN210344147U (zh) 一种便于拆装更换的安防用摄像头防撞保护装置
CN210571918U (zh) 一种废水检测装置
CN215764020U (zh) 一种减震底座
CN113422895B (zh) 防震动摄像头外壳总成及其摄像头
CN212178409U (zh) 一种减震计算机机箱托架
CN102537870B (zh) 一种光源固定结构及便携式灯具
CN212623890U (zh) 一种计算机硬盘支撑固定装置
WO2022104844A1 (zh) 一种高性能绝缘减震桥梁支座
CN104589811A (zh) 一种自由移动防震散热打印机
CN216720662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配电箱
CN218287822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干式变压器拆装移动装置
CN220037355U (zh) 一种发动机橡胶减震垫
CN218670399U (zh) 一种两轮车用的无线充电接收端抗震机构
CN215499893U (zh) 便携减震的无线传输通信装置
CN210797613U (zh) 一种提高抗震能力的通信塔基
CN219639031U (zh) 一种降噪的净水器增压泵支撑结构
CN214183523U (zh) 破碎主机组件及破碎机
CN210868506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保护装置
CN210110668U (zh) 一种断路器减震安装底座
CN212084041U (zh) 一种具有移动功能的计算机机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