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6733U - 一种四合扣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四合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6733U
CN220916733U CN202322938820.2U CN202322938820U CN220916733U CN 220916733 U CN220916733 U CN 220916733U CN 202322938820 U CN202322938820 U CN 202322938820U CN 220916733 U CN220916733 U CN 2209167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buckle
elastic
colum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388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朝旭
黄新民
庄君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shi Longxia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shi Longxia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shi Longxia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shi Longxiang Hardware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388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67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6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67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四合扣,包括公扣和母扣;公扣包括公扣体和卡柱,公扣体上表面形成第一扣面,公扣体中部形成凹陷段,凹陷段内形成连接槽,卡柱固定连接在凹陷段上;母扣包括母扣体和弹性抵靠块,母扣体包括折弯段和连接环,折弯段下表面形成第二扣面,连接环一端与折弯段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与连接环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端部突出于第二扣面,弹性抵靠块内形成供卡柱插入的卡槽,卡柱插入卡槽以使弹性抵靠块端部位于连接槽内,并使第一扣面贴合第二扣面。本实用新型在公扣上设置连接槽,在母扣上设置与公扣的连接槽配合的连接块,使得公扣与母扣连接后,第一扣面贴合第二扣面,整体更薄,使得两面料更加贴近。

Description

一种四合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纽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四合扣。
背景技术
扣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相当普遍,广泛使用在服饰、鞋子、帽子或提包、背包、提袋等物品上;四合扣是扣具的一种,分为母扣面扣、母扣、公扣、公扣面扣四个部件,母扣和母扣面扣铆接配合夹持在一侧的面料上,公扣和公扣面扣铆接配合夹持在另一侧的面料上,母扣中间有一个卡孔,公扣中间有一个卡柱,公扣的卡柱按入母扣的卡孔中紧配以扣合两侧的面料。
现有的四合扣在公扣与母扣扣合后,公扣的第一扣面与母扣的第二扣面之间会产生间隙,从而使得两面料通过四合扣连接后,两面料不够贴合。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四合扣,其在公扣上设置连接槽,在母扣上设置与公扣的连接槽配合的连接块,使得公扣与母扣连接后,第一扣面贴合第二扣面,整体更薄,使得两面料更加贴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四合扣,包括公扣和母扣;
公扣包括公扣体和卡柱,公扣体上表面形成第一扣面,公扣体中部形成凹陷段,凹陷段内形成连接槽,卡柱固定连接在凹陷段上;
母扣包括母扣体和弹性抵靠块,母扣体包括折弯段和连接环,折弯段下表面形成第二扣面,连接环一端与折弯段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与连接环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端部突出于第二扣面,弹性抵靠块内形成供卡柱插入的卡槽,卡柱插入卡槽以使弹性抵靠块端部位于连接槽内,并使第一扣面贴合第二扣面。
进一步,卡柱包括竖直底柱、倒圆台形中柱和导向顶柱,竖直底柱固定连接在凹陷段上,倒圆台形中柱一端固定连接在竖直底柱上,导向顶柱固定连接在倒圆台形中柱另一端。
进一步,导向顶柱表面形成导向弧面。
进一步,卡柱中部形成用于与公扣面扣连接的第一连接孔。
进一步,折弯段包括第一折弯块和第二折弯块,第一折弯块与第二折弯块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折弯块与第二折弯块之间形成夹持槽。
进一步,连接环包括倾斜连接段和水平连接段,倾斜连接段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折弯块端部,水平连接段一端固定连接在倾斜连接段另一端,水平连接段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抵靠块端部,水平连接段与倾斜连接段之间形成便于弹性抵靠块产生形变的让位空间。
进一步,弹性抵靠块设置为多个,多个弹性抵靠块均匀设置在水平连接段上,相邻两弹性抵靠块之间形成形变槽。
进一步,弹性抵靠块包括弹性竖直块、弹性水平块和弹性内折块,弹性竖直块一端与水平连接段连接,弹性水平块一端与弹性竖直块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与弹性水平块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上端与弹性竖直块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内折块下端与弹性竖直块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弹性内折块上设置贴合倒圆台形中柱外表面的贴合曲面。
进一步,弹性内折块上端抵靠在弹性竖直块上。
进一步,母扣还包括扣底,扣底包括凸台和连接块,连接块设置在夹持槽内,凸台外侧与连接块固定连接,凸台中部形成用于与母扣面扣连接的第二连接孔。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四合扣,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在使用时,将公扣和公扣面扣固定在第一面料上,使得第一面料内侧为公扣,第一面料外侧为公扣面扣,将母扣和母扣面扣固定在第二面料上,使得第二面料内侧为母扣,第二面料外侧为母扣面扣。然后将公扣的卡柱插入母扣的卡槽内,使得弹性抵靠块端部位于连接槽内,此时公扣的第一扣面紧紧贴合母扣的第二扣面,从而使得公扣与母扣连接后,整体更薄,使得两面料更加贴近。
二,通过设置竖直底柱、倒圆台形中柱和导向顶柱,倒圆台形中柱由靠近竖直底柱至远离竖直底柱的方向内径逐渐增大,使得卡柱插入卡槽内后,母扣不易脱离公扣,需要花费较大力气才能使母扣脱离公扣。
三,通过在导向顶柱表面设置导向弧面,在将公扣的卡柱插入母扣的卡槽时,弹性抵靠块沿着导向弧面移动而向外产生形变,从而防止安装时损伤弹性抵靠块,使得母扣与公扣连接时更加顺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公扣上设置连接槽,在母扣上设置与公扣的连接槽配合的连接块,使得公扣与母扣连接后,公扣的第一扣面紧紧贴合母扣的第二扣面,整体更薄,使得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更加贴近。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四合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四合扣的剖面分解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母扣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公扣1、公扣体11、第一扣面111、凹陷段112、连接槽113、卡柱12、竖直底柱121、倒圆台形中柱122、导向顶柱123、导向弧面1231、第一连接孔124、母扣2、母扣体21、折弯段211、第二扣面2111、第一折弯块2112、第二折弯块2113、连接环212、倾斜连接段2121、水平连接段2122、让位空间2123、弹性抵靠块22、弹性竖直块221、弹性水平块222、弹性内折块223、贴合曲面2231、卡槽23、形变槽24、扣底25、凸台251、第二连接孔2511、连接块2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四合扣,包括公扣1和母扣2;公扣1包括公扣体11和卡柱12,公扣体11上表面形成第一扣面111,公扣体11中部形成凹陷段112,凹陷段112内形成连接槽113,卡柱12固定连接在凹陷段112端部;母扣2包括母扣体21和弹性抵靠块22,母扣体21包括折弯段211和连接环212,折弯段211下表面形成第二扣面2111,连接环212一端与折弯段211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22与连接环212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22端部突出于第二扣面2111,弹性抵靠块22内形成供卡柱12插入的卡槽23,卡柱12插入卡槽23以使弹性抵靠块22端部位于连接槽113内,并使第一扣面111贴合第二扣面2111。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四合扣,在使用时,将公扣1和公扣面扣固定在第一面料上,使得第一面料内侧为公扣1,第一面料外侧为公扣面扣,将母扣2和母扣面扣固定在第二面料上,使得第二面料内侧为母扣2,第二面料外侧为母扣面扣。然后将公扣1的卡柱12插入母扣2的卡槽23内,使得弹性抵靠块22端部位于连接槽113内,此时公扣1的第一扣面111紧紧贴合母扣2的第二扣面2111,从而使得公扣1与母扣2连接后,整体更薄,使得两面料更加贴近。
可选地,卡柱12包括竖直底柱121、倒圆台形中柱122和导向顶柱123,竖直底柱121固定连接在凹陷段112上,倒圆台形中柱122一端固定连接在竖直底柱121上,导向顶柱123固定连接在倒圆台形中柱122另一端。通过设置竖直底柱121、倒圆台形中柱122和导向顶柱123,倒圆台形中柱122由靠近竖直底柱121至远离竖直底柱121的方向内径逐渐增大,使得卡柱12插入卡槽23内后,母扣2不易脱离公扣1,需要花费较大力气才能使母扣2脱离公扣1。
本示例中的导向顶柱123表面形成导向弧面1231。通过在导向顶柱123表面设置导向弧面1231,在将公扣1的卡柱12插入母扣2的卡槽23时,弹性抵靠块22沿着导向弧面1231移动而向外产生形变,从而防止安装时损伤弹性抵靠块22,使得母扣2与公扣1连接时更加顺畅。
在一些示例中,卡柱12中部形成用于与公扣面扣连接的第一连接孔124,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124,便于与公扣面扣连接,使得第一面料牢固固定在公扣1与公扣面扣上。
本示例中,折弯段211包括第一折弯块2112和第二折弯块2113,第一折弯块2112与第二折弯块2113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折弯块2112与第二折弯块2113之间形成夹持槽,通过设置夹持槽,便于与扣底25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环212包括倾斜连接段2121和水平连接段2122,倾斜连接段2121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折弯块2113端部,水平连接段2122一端固定连接在倾斜连接段2121另一端,水平连接段212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抵靠块22端部,水平连接段2122与倾斜连接段2121之间形成便于弹性抵靠块22产生形变的让位空间2123。在卡柱12插入卡槽23内时,弹性抵靠块22往让位空间2123方向产生形变,从而便于卡柱12插入卡槽23内。
本示例中的弹性抵靠块22设置为多个,多个弹性抵靠块22均匀设置在水平连接段2122上,相邻两弹性抵靠块22之间形成形变槽24,如弹性抵靠块22设置为八个,八个弹性抵靠块22均匀设置在水平连接段2122上,通过设置形变槽24,实现每一弹性抵靠块22独立产生形变,多个弹性抵靠块22产生形变时互不干扰,便于卡槽23变大而使卡柱12顺利插入卡槽23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弹性抵靠块22包括弹性竖直块221、弹性水平块222和弹性内折块223,弹性竖直块221一端与水平连接段2122连接,弹性水平块222一端与弹性竖直块221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223与弹性水平块222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223上端与弹性竖直块221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内折块223下端与弹性竖直块221之间的距离。其中,弹性内折块223上设置贴合倒圆台形中柱122外表面的贴合曲面2231。
在将公扣1插入母扣2后,公扣1的卡柱12侧部抵靠在母扣2的贴合曲面2231上,由于弹性内折块223上端与弹性竖直块221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内折块223下端与弹性竖直块221之间的距离,使得公扣1不易与母扣2脱离,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才能使母扣2与公扣1分开。本示例中的弹性内折块223上端抵靠在弹性竖直块221上,使得弹性抵靠块22的强度更大。
在一些示例中,母扣2还包括扣底25,扣底25包括凸台251和连接块252,连接块252设置在夹持槽内,凸台251外侧与连接块252固定连接,凸台251中部形成用于与母扣面扣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511,在母扣体21与扣底25连接时,将扣底25置于母扣体21的第二折弯块2113上,然后将折弯段211进行折弯而形成第一折弯块2112,从而使连接块252上侧抵靠在第一折弯块2112上,使连接块252下侧抵靠在第二折弯块2113上,防止扣底25脱离母扣体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公扣1上设置连接槽113,在母扣2上设置与公扣1的连接槽113配合的连接块252,使得公扣1与母扣2连接后,公扣1的第一扣面111紧紧贴合母扣2的第二扣面2111,整体更薄,使得第一面料和第二面料更加贴近。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10)

1.一种四合扣,包括公扣和母扣;其特征在于:
公扣包括公扣体和卡柱,公扣体上表面形成第一扣面,公扣体中部形成凹陷段,凹陷段内形成连接槽,卡柱固定连接在凹陷段上;
母扣包括母扣体和弹性抵靠块,母扣体包括折弯段和连接环,折弯段下表面形成第二扣面,连接环一端与折弯段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与连接环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抵靠块端部突出于第二扣面,弹性抵靠块内形成供卡柱插入的卡槽,卡柱插入卡槽以使弹性抵靠块端部位于连接槽内,并使第一扣面贴合第二扣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卡柱包括竖直底柱、倒圆台形中柱和导向顶柱,竖直底柱固定连接在凹陷段上,倒圆台形中柱一端固定连接在竖直底柱上,导向顶柱固定连接在倒圆台形中柱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导向顶柱表面形成导向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卡柱中部形成用于与公扣面扣连接的第一连接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折弯段包括第一折弯块和第二折弯块,第一折弯块与第二折弯块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折弯块与第二折弯块之间形成夹持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连接环包括倾斜连接段和水平连接段,倾斜连接段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折弯块端部,水平连接段一端固定连接在倾斜连接段另一端,水平连接段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抵靠块端部,水平连接段与倾斜连接段之间形成便于弹性抵靠块产生形变的让位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弹性抵靠块设置为多个,多个弹性抵靠块均匀设置在水平连接段上,相邻两弹性抵靠块之间形成形变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弹性抵靠块包括弹性竖直块、弹性水平块和弹性内折块,弹性竖直块一端与水平连接段连接,弹性水平块一端与弹性竖直块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与弹性水平块另一端连接;弹性内折块上端与弹性竖直块之间的距离小于弹性内折块下端与弹性竖直块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弹性内折块上端抵靠在弹性竖直块上。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合扣,其特征在于:母扣还包括扣底,扣底包括凸台和连接块,连接块设置在夹持槽内,凸台外侧与连接块固定连接,凸台中部形成用于与母扣面扣连接的第二连接孔。
CN202322938820.2U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四合扣 Active CN2209167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38820.2U CN220916733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四合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38820.2U CN220916733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四合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6733U true CN220916733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3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38820.2U Active CN220916733U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四合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67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0158B (zh) 带扣
EP1018609B1 (en) Cord fastener
CN220916733U (zh) 一种四合扣
KR900015173A (ko) 호울드다운 장치를 구비하는 핵연료 집합체의 상부노즐
US4761863A (en) Structure of snap
KR870001165Y1 (ko) 단추 조립체
EP0300660B1 (en) Swivel joint
CN209776770U (zh) 一种应用于游泳圈的组合插扣
CN220876117U (zh) 一种母扣
CN210988531U (zh) 衣物纽扣
CN210684604U (zh) 一种便于铺展的土工布
KR20020001524A (ko) 파스너
CN214016299U (zh) 一种汽眼式四合扣
CN108514187B (zh) 一种极薄金属四合扣
CN213096473U (zh) 一种具有防脱效果的撞钉扣结构
CN214630426U (zh) 具有扣合效果柔和的四合扣
CN218624917U (zh) 一种塑胶部件防拆结构
CN219373973U (zh) 一种母扣
CN216089207U (zh) 绳扣结构
CN216553541U (zh) 一种门槛条
CN217242922U (zh) 一种新型免缝纽扣
CN218008493U (zh) 排扣及对应的运动内衣
CN217218336U (zh) 一种对开插扣
KR200191568Y1 (ko) 가방끈 걸고리쇠
CN215775969U (zh) 一种薄款一体式弹簧金属四合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