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5092U -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5092U
CN220915092U CN202322376876.3U CN202322376876U CN220915092U CN 220915092 U CN220915092 U CN 220915092U CN 202322376876 U CN202322376876 U CN 202322376876U CN 220915092 U CN220915092 U CN 220915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ooling flow
cooling
moto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68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淑旺
李森亚
李仲俊
王小东
朱肖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JEE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JEE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JEE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JEE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768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5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5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5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驱动组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腔体和控制器腔体,冷却通道包括:第一冷却流路,设置于电机腔体和控制器腔体之间,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连接;第二冷却流路,设置于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上,第二冷却流路的一端与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电机腔体连接;第三冷却流路,第三冷却流路的另一端正对于电机的主轴,以向主轴内输送冷却介质;第四冷却流路,第四冷却流路设置于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第四冷却流路与第一冷却流路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的一端以及冷却机构连接。

Description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驱动组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产品的体积逐渐趋向于小体积、高精度的方向发展。电机作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元器件,在自动化的各个技术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电机本身是通过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产生机械运动,导体在通过电流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电机的轴承本身也会在转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在电机逐渐小型化的今天,其自身的散热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电机热问题,一般多采用油冷。控制器引出的冷却水需要与油冷器需相连接。为了便于连接,一般直接采用外界水管。但是,这样外接水管的方式一方面的外观对于产品外观不雅;另一方面,对于电驱动总成而言,由于额外安装水管,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并且影响总装线安装节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该冷却通道以及电驱动装置能够避免安装水管,减少电驱动装置的总体体积,同时提高电驱动装置的安装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腔体和控制器腔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
第一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和所述控制器腔体之间,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连接;
第二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上,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
第三冷却流路,所述第三冷却流路的另一端正对于所述电机的主轴,以向所述主轴内输送冷却介质;
第四冷却流路,所述第四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的一端以及安装于所述电驱动装置上的冷却机构连接;
第五冷却流路,所述第五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所述第五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六冷却流路,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两端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前淋油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前端的侧壁上,所述前淋油环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所述淋油孔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后淋油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后端的侧壁上,所述后淋油环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所述淋油孔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减速器腔体,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的前端,用于安置减速器;
所述冷却通道还包括第七冷却流路,所述第七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冷却流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减速器腔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腔体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的底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冷却通道、电机腔体、控制器腔体、电机以及减速器,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中,所述减速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腔体中,所述冷却通道设置于所述电驱动装置中。
可选地,所述电机包括主轴,所述主轴的内部设置有第八冷却流路,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一端与第三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为多个,且设置于所述主轴的侧面。
可选地,所述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的内部设置有第九冷却流路,所述第九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九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冷却通道、电机腔体、控制器腔体、电机以及减速器,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中,所述减速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腔体中;
所述电机包括定子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内部的侧壁上,且所述第六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总成和所述电机腔体的侧壁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通过在一体成型的电驱动装置内设置第一至第五冷却流路,使得冷却介质能够通过该冷却流路依次流过电驱动装置内部需要散热的多个区域,最终经过冷却机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该冷却通道由于避免了额外安装水管,减小了电驱动装置的总体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的部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冷却流路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三冷却流路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的部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机腔体 2、控制器腔体
3-1、第一冷却流路 3-2、第二冷却流路
3-3、第三冷却流路 3-4、第四冷却流路
3-5、第五冷却流路 3-6、第六冷却流路
3-7、第七冷却流路 3-8、第八冷却流路
3-9、第九冷却流路 4、主轴
5、冷却机构 6、减速器腔体
7-1、前淋油环 7-2、后淋油环
8、减速器 9、转子
10、定子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的部分示意图。在该图1中,该电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电机腔体1和控制器腔体2。该冷却通道可以包括第一冷却流路3-1、第二冷却流路3-2、第三冷却流路3-3、第四冷却流路3-4以及第五冷却流路3-5。其中,电机腔体1可以用于安置电机。控制器腔体2可以用于安置控制器(图中所示出的仅是控制器腔体2的下底板)。第一冷却流路3-1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和控制器腔体2之间,从而为控制器腔体2内的控制器散热。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2所示。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例如入口)可以用于接入冷却介质。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例如出口)可以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上,从而为该端板进行散热。该第二冷却流路3-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其中一个另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的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3所示。在该图3中,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另一端可以正对着电机的主轴4,以向该主轴4内输送冷却介质。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设置于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如图4和图5所示,该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3-3的一端以及安装于电驱动装置上的冷却机构5连接。第五冷却流路3-5的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该第五冷却流路3-5的另一端可以与冷却机构5连接。
通过该如图1所示出的冷却通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冷却机构5一方面通过将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四冷却流路3-4输送至第一冷却流路3-1中,接着该冷却介质分别经过第一冷却流路3-1和第二冷却流路3-2进入电机腔体1中,从而实现对控制器腔体2的降温;另一方面,该冷却机构5通过第三冷却流路3-3输送向电机的主轴4,从而为电机进行降温。而进入电机腔体1内的冷却介质则可以吸收位于电机外部的绕组的热量,以实现绕组的降温。最后,电机腔体1中的冷却介质还可以通过第五冷却流路3-5再次流向冷却机构5,从而实现热量的排出。由于该如图1所示出的电驱动装置将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直接一体成型,使得不同腔体对应的冷却流路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连接,避免另外外接管道以及额外的焊接工序,而第一至第五冷却流路之间的设置方式贯穿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实现了对电驱动装置内部的整体散热。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该电驱动装置具有更加高效的安装效率和更小的设计体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即出口)与电机腔体1连接,从而便于向电机腔体1内注入冷却介质。由于电机腔体1的内部空间较大,相对应地,该电机腔体1也会具有较大的侧壁面积。为了便于提高冷却介质的喷洒面积和效率,该冷却通道可以进一步包括第六冷却流路3-6。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两端的侧壁上,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由于设置于靠近电机腔体1两端的侧壁上,使得冷却介质能够从电机的两端分别向电机腔体1内喷洒,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喷洒效率。进一步地,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该喷洒效率,在该电机腔体1的两端的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有淋油环(前淋油环7-1和后淋油环7-2)。
具体地,该前淋油环7-1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前端的侧壁上。该前淋油环7-1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该淋油孔可以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连接。而该后淋油环7-2则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后端的侧壁上,该后淋油环7-2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该淋油孔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和减速器腔体6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在能够保证电机和控制器电连接,电机与减速器机械传动连接的情况下,可以是本领域人员所知的多种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该减速器腔体6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的前端,从而便于电机和减速器之间的传动连接。而控制器腔体2则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的底部,从而减小整体的设计体积。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可以是如图1至图5所示。在该图1至图5中,该电驱动装置可以包括冷却通道、电机腔体1、减速器腔体2、电机以及减速器8。其中:
该冷却通道可以包括第一冷却流路3-1、第二冷却流路3-2、第三冷却流路3-3、第四冷却流路3-4以及第五冷却流路3-5。
其中,电机腔体1可以用于安置电机。控制器腔体2可以用于安置控制器(图中所示出的仅是控制器腔体2的下底板)。第一冷却流路3-1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和控制器腔体2之间,从而为控制器腔体2内的控制器散热。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2所示。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例如入口)可以用于接入冷却介质。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例如出口)可以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上,从而为该端板进行散热。该第二冷却流路3-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其中一个另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的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3所示。在该图3中,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另一端可以正对着电机的主轴4,以向该主轴4内输送冷却介质。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设置于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如图4和图5所示,该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3-3的一端以及安装于电驱动装置上的冷却机构5连接。第五冷却流路3-5的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该第五冷却流路3-5的另一端可以与冷却机构5连接。
通过该如图1所示出的电驱动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冷却机构5一方面通过将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四冷却流路3-4输送至第一冷却流路3-1中,接着该冷却介质分别经过第一冷却流路3-1和第二冷却流路3-2进入电机腔体1中,从而实现对控制器腔体2的降温;另一方面,该冷却机构5通过第三冷却流路3-3输送向电机的主轴4,从而为电机进行降温。而进入电机腔体1内的冷却介质则可以吸收位于电机外部的绕组的热量,以实现绕组的降温。最后,电机腔体1中的冷却介质还可以通过第五冷却流路3-5再次流向冷却机构5,从而实现热量的排出。由于该如图1所示出的电驱动装置将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直接一体成型,使得不同腔体对应的冷却流路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连接,避免另外外接管道以及额外的焊接工序,而第一至第五冷却流路之间的设置方式贯穿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实现了对电驱动装置内部的整体散热。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该电驱动装置具有更加高效的安装效率和更小的设计体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即出口)与电机腔体1连接,从而便于向电机腔体1内注入冷却介质。由于电机腔体1的内部空间较大,侧壁面积也相对较大,为了便于提高冷却介质的喷洒面积和效率,该电驱动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六冷却流路3-6。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两端的侧壁上,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由于设置于靠近电机腔体1两端的侧壁上,使得冷却介质能够从电机的两端分别向电机腔体1内喷洒,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喷洒效率。进一步地,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该喷洒效率,在该电机腔体1的两端的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有淋油环(前淋油环7-1和后淋油环7-2)。
具体地,该前淋油环7-1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前端的侧壁上。该前淋油环7-1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该淋油孔可以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连接。而该后淋油环7-2则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后端的侧壁上,该后淋油环7-2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该淋油孔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和减速器腔体6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在能够保证电机和控制器电连接,电机与减速器机械传动连接的情况下,可以是本领域人员所知的多种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该减速器腔体6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的前端,从而便于电机和减速器之间的传动连接。而控制器腔体2则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的底部,从而减小整体的设计体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该电机内部的散热,如图1所示,该电机的主轴4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第八冷却流路3-8。该第八冷却流路3-8的一端可以与第三冷却流路3-3的另一端连接,从而接入冷血介质。该第八冷却流路3-8的另一端可以是多个,且设置于主轴4的侧面,从而便于冷却介质均匀地流出。进一步地,该电机的转子9的内部可以设置有第九冷却流路3-9。该第九冷却流路3-9的一端可以与第八冷却流路3-8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九通道3-9的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从而便于主轴4内的冷却介质能够从该第九冷却流路3-9流向电机腔体1。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驱动装置,该电驱动装置可以包括冷却通道、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电机以及减速器。其中:
该电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冷却流路3-1、第二冷却流路3-2、第三冷却流路3-3、第四冷却流路3-4以及第五冷却流路3-5。其中,电机腔体1可以用于安置电机。控制器腔体2可以用于安置控制器(图中所示出的仅是控制器腔体2的下底板)。第一冷却流路3-1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和控制器腔体2之间,从而为控制器腔体2内的控制器散热。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2所示。该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例如入口)可以用于接入冷却介质。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例如出口)可以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后端的端板上,从而为该端板进行散热。该第二冷却流路3-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其中一个另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流路3-2的另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局部放大图可以是如图3所示。在该图3中,该第三冷却流路3-3的另一端可以正对着电机的主轴4,以向该主轴4内输送冷却介质。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设置于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如图4和图5所示,该第四冷却流路3-4可以与第一冷却流路3-1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3-3的一端以及安装于电驱动装置上的冷却机构5连接。第五冷却流路3-5的一端可以与电机腔体1连接,该第五冷却流路3-5的另一端可以与冷却机构5连接。
通过该如图1所示出的电驱动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冷却机构5一方面通过将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第四冷却流路3-4输送至第一冷却流路3-1中,接着该冷却介质分别经过第一冷却流路3-1和第二冷却流路3-2进入电机腔体1中,从而实现对控制器腔体2的降温;另一方面,该冷却机构5通过第三冷却流路3-3输送向电机的主轴4,从而为电机进行降温。而进入电机腔体1内的冷却介质则可以吸收位于电机外部的绕组的热量,以实现绕组的降温。最后,电机腔体1中的冷却介质还可以通过第五冷却流路3-5再次流向冷却机构5,从而实现热量的排出。由于该如图1所示出的电驱动装置将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直接一体成型,使得不同腔体对应的冷却流路之间可以直接相互连接,避免另外外接管道以及额外的焊接工序,而第一至第五冷却流路之间的设置方式贯穿电机腔体1、控制器腔体2以及减速器腔体6,实现了对电驱动装置内部的整体散热。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该电驱动装置具有更加高效的安装效率和更小的设计体积。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即出口)与电机腔体1连接,从而便于向电机腔体1内注入冷却介质。由于电机腔体1的内部空间较大,侧壁面积也相对较大,为了便于提高冷却介质的喷洒面积和效率,该冷却通道可以进一步包括第六冷却流路3-6。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靠近两端的侧壁上,第一冷却流路3-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六冷却流路3-6的一端连接。如图1所示,该第六冷却流路3-6的另一端由于设置于靠近电机腔体1两端的侧壁上,使得冷却介质能够从电机的两端分别向电机腔体1内喷洒,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喷洒效率。进一步地,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该喷洒效率,在该电机腔体1的两端的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有淋油环(前淋油环7-1和后淋油环7-2)。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电机可以包括定子总成10。该定子总成10可以设置于电机腔体1内部的侧壁上,且该第六冷却流路3-6可以设置于定子总成10和电机腔体1的侧壁之间,从而为该定子总成10散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通过在一体成型的电驱动装置内设置第一至第五冷却流路,使得冷却介质能够通过该冷却流路依次流过电驱动装置内部需要散热的多个区域,最终经过冷却机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该冷却通道由于避免了额外安装水管,减小了电驱动装置的总体体积。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装置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腔体和控制器腔体,所述冷却通道包括:
第一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和所述控制器腔体之间,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为多个,且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连接,其中的至少一个另一端与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连接;
第二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后端的端板上,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
第三冷却流路,所述第三冷却流路的另一端正对于所述电机的主轴,以向所述主轴内输送冷却介质;
第四冷却流路,所述第四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电驱动装置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冷却流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一端、第三冷却流路的一端以及安装于所述电驱动装置上的冷却机构连接;
第五冷却流路,所述第五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所述第五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六冷却流路,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两端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包括前淋油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前端的侧壁上,所述前淋油环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所述淋油孔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后淋油环,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靠近后端的侧壁上,所述后淋油环上设置有多个淋油孔,所述淋油孔与所述第六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减速器腔体,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的前端,用于安置减速器;
所述冷却通道还包括第七冷却流路,所述第七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冷却流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减速器腔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腔体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的底部。
7.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冷却通道、电机腔体、控制器腔体、电机以及减速器,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中,所述减速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腔体中,所述冷却通道设置于所述电驱动装置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主轴,所述主轴的内部设置有第八冷却流路,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一端与第三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为多个,且设置于所述主轴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的内部设置有第九冷却流路,所述第九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冷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九冷却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腔体连接。
10.一种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冷却通道、电机腔体、控制器腔体、电机以及减速器,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中,所述减速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腔体中;
所述电机包括定子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内部的侧壁上,且所述第六冷却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总成和所述电机腔体的侧壁之间。
CN202322376876.3U 2023-08-31 2023-08-31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Active CN220915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6876.3U CN220915092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6876.3U CN220915092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5092U true CN220915092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0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6876.3U Active CN220915092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50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1659B2 (en) Energy-saving and endurable auto electric water pump
EP3300222B1 (en) In-vehicle drive device
US8350423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motor and associated electronics
CN108462318B (zh) 电机冷却结构、动力电机及电驱动系统
US20220006350A1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KR20000062148A (ko) 차량용 교류발전기
CN106089739B (zh) 热水循环泵
CN113364166A (zh) 一种电机定子油冷结构
CN103107637A (zh) 电子元器件冷却单元、绕组切换器、旋转电机
CN112448542B (zh) 电动总成
JP2019170077A (ja) モータ
CN220915092U (zh)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CN111823853A (zh) 双驱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2726736U (zh) 混动变速箱电机冷却结构及车辆
CN213603033U (zh) 一种电源转换器的冷却装置及电源转换器
JP2019170068A (ja) モータ
CN117375317A (zh) 电驱动装置及其冷却通道
CN111654162A (zh) 一种集成式水冷电机壳体结构
CN217984747U (zh) 冷却油环、电机和车辆
WO2022227831A1 (zh) 电机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603031U (zh) 一种电源转换器的冷却装置及电源转换器
CN203691130U (zh) Isg电机及具有该isg电机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11930442U (zh) 一种油冷电机
CN210309908U (zh) 全地形车
CN220440497U (zh) 定子的冷却结构、壳体、电机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