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4235U -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4235U
CN220914235U CN202322921005.5U CN202322921005U CN220914235U CN 220914235 U CN220914235 U CN 220914235U CN 202322921005 U CN202322921005 U CN 202322921005U CN 220914235 U CN220914235 U CN 220914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210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闹
仉旭
庄永漳
曾鸿图
卢子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iy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iy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iy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iy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210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4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4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Micro‑LED显示器的色彩转换技术中,由于量子点膜层受限于厚度偏薄与膜层结构影响,存在吸收不完全导致色纯度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第一透射反射层可以将第二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将掺杂在第二颜色光中的第一颜色光反射至第一波长转换单元中,以使得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转化的第一颜色光再次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再次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中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背景技术
Micro-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微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是将传统的LED结构进行微缩化和阵列化,并采用CMOS集成电路工艺制作驱动芯片,来实现对每一个像素点的控制和单独驱动的显示技术。
Micro-LED显示采用尺寸在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之间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作为像素单元,一颗一颗紧密地排列成阵列,每颗微型发光二极管都能独立地被驱动点亮发出光线。Micro-LED显示具有自发光、高效、长寿命、超高分辨率等诸多优点。
Micro-LED显示器的色彩转换技术中,采用紫外/蓝光Micro-LED结合量子点色转换阵列的技术路线,避免了传统的三色RGB法电路设计难度高、材料老化速率不同等问题,且制备工艺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量子点膜层受限于厚度偏薄与膜层结构影响,存在吸收不完全导致色纯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Micro-LED显示器的色彩转换技术中,由于量子点膜层受限于厚度偏薄与膜层结构影响,存在吸收不完全导致色纯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包括:驱动面板;设置在所述驱动面板上,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含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上方的波长转换层,所述波长转换层包括多个波长转换单元,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至少包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二颜色光;设置在所述波长转换层上方的第一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以及第一平坦化层,填充相邻两个所述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形成平坦的顶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二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三颜色光;其中,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以及所述第三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一颜色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所述波长转换层还包括透光结构,所述透光结构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设置;其中,所述透光结构透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填平所述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及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透光结构之间的空隙;第一透射反射层上对应第三发光元件的位置具有开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三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三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三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化为第四颜色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一反光层,所述第一反光层至少包覆所述波长转换单元的侧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孔内设有透射单元,所述透射单元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方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所述多个滤光单元包含第一滤光单元以及第二滤光单元,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仅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仅透射所述第三颜色光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上方的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光层上方的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第二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二颜色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第二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包括:多个透射反射单元,所述多个透射反射单元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以及挡光结构,设置在相邻所述的透射反射单元之间;其中,所述透射反射单元覆盖对应设置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刻蚀阻挡层,所述刻蚀阻挡层覆盖在所述发光元件的侧面与出光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一栅格架,设置于所述驱动面板上,所述第一栅格架具有多个第一栅格孔,所述第一栅格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格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光层,所述第二反光层至少包覆在所述第一栅格孔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由于第一透射反射层可以透射第二颜色光且反射第一颜色光,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发出的具有第二颜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后,第一透射反射层可以将第二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将掺杂在第二颜色光中的第一颜色光反射至第一波长转换单元中,以使得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转化的第一颜色光再次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再次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中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驱动面板;11-第二触点;12-第一触点;13-第一电极层;14-第二电极层;15-钝化层;21-第一发光元件;22-第二发光元件;23-第三发光元件;30-第二透射反射层,31-透射反射单元;32-挡光结构;41-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2-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3-透光结构;44-第三波长转换单元;51-第一平坦化层;52-第一反光层;60-第一透射反射层;61-透射单元;62-第二平坦化层;70-微透镜;80-刻蚀阻挡层;90-栅格架;91-第二反光层;92-第三平坦化层;94-滤光层;941-第一滤光单元;942-第二滤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微显示芯片结构,包括:
驱动面板10;
具体的,驱动面板1010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一侧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多个触点。衬底的材料可以包括硅、碳化硅、氮化镓、锗、砷化镓、磷化铟等半导体材料,也可以包括玻璃、塑料或蓝宝石晶片等非导电材料。驱动电路包括但不限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MOS器件)或薄膜晶体管器件(TFT器件)等。触点包括第一触点12和第二触点11;
设置在驱动面板10上,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含第一发光元件21;具体的,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21,第一发光元件2121在驱动面板1010的单独驱动下发光;具体的,发光元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驱动面板1010上的第一电极层13、LED外延结构层以及第二电极层14,其中,第一电极层13与第一触点12电连接,第二电极层14与第二触点11电连接。通过第一触点12和第二触点11,驱动电路向第一电极层13施加第一电压,第二电极层14施加第二电压,使得LED外延结构层在具有电压差的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的驱动下发光。可选的,在第一电极层13和第二电极层14之间还设有钝化层15,钝化层15用于电绝缘。可选的,第一电极层13可以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14可以为阴极层,多个发光元件共用阴极层。同理,多个发光元件也可以为共用阳极层。可选的,发光元件可以为微型无机发光二极管,例如:蓝色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紫外发光二极管;
设置在发光元件上方的波长转换层,波长转换层包括多个波长转换单元,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至少包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与第一发光元件21对应设置,且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将第一发光元件21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二颜色光;具体的,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中的量子点材料包括CdSe、CdS、CdZnSe、CdZnS、CdZnSeS、ZnSeS、ZnSe、CuInS、CuInSe、InP、InZnP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
设置在波长转换层上方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第一透射反射层60透射第二颜色光,且反射第一颜色光;具体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为:由仿真软件拟合多种不同折射率材料以无规律的不同厚度交替组成,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实现对应波长更高的反射的同时,对其他波长更高的透射,例如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反射第二颜色光、且透射第一颜色光。具体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包括至少5组膜层组。每组膜层组中的两层膜层的材料为:TiO2、SiO2、SiNx、HfO2、MgF2、ZrO2、PMMA中的任意两种材料。
第一平坦化层51,填充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形成平坦的顶表面。第一平坦化层51起到支撑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由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透射第二颜色光且反射第一颜色光,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发出的具有第二颜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第二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60将掺杂在第二颜色光中的第一颜色光反射至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中,以使得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转化的第一颜色光再次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再次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中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
可选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为一个完整的膜层。第一透射反射层60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多个膜层组,每组膜层组包括叠加设置的两个折射率不同的膜层,每组膜层组中的每个膜层的厚度随机设置,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选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包括至少5组膜层组。当由第一发光元件21发射出第一颜色光经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转换为第二颜色光后,可以将第二颜色光中掺杂的第一颜色光,以使得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转化的第一颜色光再次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再次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中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
具体的,每组膜层组中的两层膜层的材料为:TiO2、SiO2、SiNx、HfO2、MgF2、ZrO2、PMMA中的任意两种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一发光层52,第一发光层52至少包覆波长转换单元的侧壁。
具体的,第一发光层52的材料可以为金属Al、Ag等,可以反光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发光层52包覆波长转换单元的侧壁,形成了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隔光结构,起到防串扰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二发光元件22,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一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颜色相同;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与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设置,且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将第二发光元件22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三颜色光;其中,第一透射反射层60透射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且反射第一颜色光。
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发出的具有第三颜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第三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60将掺杂在第三颜色光中的第一颜色光反射至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中,以使得未被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转化的第一颜色光再次被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再次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中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23,第三发光元件23与第一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颜色相同;例如,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均发出蓝色光,即第一颜色光为蓝色光。
波长转换层还包括透光结构43,透光结构43与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设置;其中,透光结构43透射第三发光元件2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
其中,第一平坦化层51填平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及波长转换单元与透光结构43之间的空隙;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对应第三发光元件23的位置具有开孔。即第三发光元件2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可以通过透过开孔。
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第三颜色光以及第二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与此同时,第三发光元件2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透过透光结构43后依然透过开孔。其中第二颜色光为红色光,第三颜色光为绿色光。
第一发光元件21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2发出第一颜色光经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以及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的转化后分别转化为第二颜色光和第三颜色光,第三发光元件23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经透光结构43以及开孔后依然是第一颜色光,以使得微显示器(例如Micro-LED显示器)具有三种颜色光,实现全彩化,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23组合形成一个全彩化的像素点。
可选的,如图1所示,开孔内设有透射单元61,透射单元61透射第一颜色光。
具体的,透射单元61的材料可以为透光材料,起到透射初始颜色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填平作用。或透射单元61的材料可以为滤光材料,仅允许透过第一颜色光,且反射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
可选的,如图2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51上方的滤光层94,滤光层94包括多个滤光单元,多个滤光单元包含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第一滤光单元941与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对应设置,第二滤光单元942与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对应设置,第一滤光单元941仅透射第二颜色光,第二滤光单元942仅透射第三颜色光;
第二平坦化层62,填充相邻两个滤光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及开孔,以形成平坦的顶表面;其中,第二平坦化层62透射第一颜色光。
通过设置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可以进一步过滤掉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中的其他杂质光(例如第一颜色光),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颜色光可以透过第二平坦化层62后依然是第一颜色光。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
设置在滤光层94上的多个微透镜70,多个微透镜70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
微透镜70为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的特点。微透镜70用来会聚、发散光辐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微透镜70,可以减少出光角度,从而可以实现对转换光的聚拢,增加出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23,第三发光元件23与第一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颜色相同;例如,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均发出紫外光,即第一颜色光为紫外光。
波长转换层还包括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与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设置;其中,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将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四颜色光,具体的,第二颜色光为红色光,第三颜色光为绿色光,第四颜色光为蓝色光。
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分别填充波长转换材料,例如可以分别填充:红色荧光材料、绿色荧光材料以及蓝色荧光材料。也可以分别填充量子点材料等。
其中,第一平坦化层51填平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对应第三发光元件23的位置具有开孔。即经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转换后的第四颜色光可以通过透过开孔。
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第三颜色光以及第二颜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第一颜色光进一步过滤,与此同时,第四颜色光透过开孔后依然为第四颜色光。
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发出紫外光经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的转化后分别转化为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以使得微显示器(例如Micro-LED显示器)具有三种颜色光,实现全彩化,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23组合形成一个全彩化的像素点。
可选的,当波长转换层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时,第一透射反射层60的开孔内,可以设置透射单元61,如图5所示,还可以如图4和图6所示,在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方还设有滤光层94,滤光层94包括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第二平坦化层62填充滤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透射反射层60的开孔内,第二平坦化层62透射蓝色光(即第四颜色光)。
可选的,如图6所示,波长转换层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在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方还设有滤光层94,滤光层94包括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第二平坦化层62填充滤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透射反射层60的开孔内,第二平坦化层62透射蓝色光(即第四颜色光),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平坦化层62上的多个微透镜70,多个微透镜70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微透镜70用来会聚、发散光辐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微透镜70,可以减少出光角度,从而可以实现对转换光的聚拢,增加出光效果。
可选的,如图7-图8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发光元件与波长转换层之间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第二透射反射层30透射第一颜色光,且反射第二颜色光。具体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为:由仿真软件拟合多种不同折射率材料以无规律的不同厚度交替组成,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可实现对应波长更高的反射的同时,对其他波长更高的透射,例如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可以反射第二颜色光、第三颜色光,并透射第一颜色光。由于第二透射反射层30的存在,在第一颜色光未被转换之前,首先通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进行选择性滤光,实现了第二颜色光的更高的反射率以及第一颜色光的更高的透射率,从而提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中的荧光材料或者量子点材料的吸光度以及色纯度,保证子像素区域出光纯度,提高整体显示屏幕色域。
可选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为一个完整的膜层。第二透射反射层30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多个膜层组,每组膜层组包括叠加设置的两个折射率不同的膜层,每组膜层组中的每个膜层的厚度随机设置,可相同也可不同。
可选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包括至少5组膜层组。当由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发射出第一颜色光经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可以将第一颜色光中掺杂的第二颜色光或第三颜色光反射或第四颜色光过滤。
具体的,每组膜层组中的两层膜层的材料为:TiO2、SiO2、SiNx、HfO2、MgF2、ZrO2、PMMA中的任意两种材料。
可选的,如图8、图9以及图6所示,第二透射反射层30包括:多个透射反射单元31,多个透射反射单元31分别与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以及挡光结构32,设置在相邻的透射反射单元31之间;其中,透射反射单元31覆盖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的出光面。即第二透射反射层30被挡光结构32分割为多个透射反射单元31,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为:在一个连续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内设有多个开孔,在开孔内填充挡光结构32,挡光结构32即可将第二透射反射层30分割为多个透射反射单元31,透射反射单元31与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透射反射单元31覆盖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出光面。通过在第二透射反射层30上设置挡光结构32,防止了相邻的发光元件发射出的激发光之间相互串扰的现象,起到了防串扰的作用。
可选的,挡光结构32可以为黑胶结构,也可以为金属反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刻蚀阻挡层80,刻蚀阻挡层80覆盖在发光元件的侧面与出光面上。刻蚀阻挡层80可以防止刻蚀过程中对发光元件造成的损伤,以保护发光元件。可选的,刻蚀阻挡层80可以选择SiO2等等透光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一栅格架90,设置于驱动面板10上,第一栅格架90具有多个第一栅格孔,第一栅格孔与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发光元件设置于第一栅格孔内。具体的,第一栅格架90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树脂,有机黑矩阵光刻胶、彩色滤光光刻胶、聚酰亚胺等。
可选的,第一栅格孔为具有倾斜侧壁的斜孔结构。可以提高聚光效果,提升亮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光层91,第二反光层91至少包覆在第一栅格孔的侧壁上。具体的,第二反光层91的材料可以为金属Al、Ag等,可以反光的材料。
通过设置第一栅格架90以及第二反光层91可以进一步起到防串扰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还包括:第三平坦化层92,填充发光元件与第一栅格架90之间的空隙形成平坦的顶表面。发光元件设置于第三平坦化层92的上方。
可选的,发光元件的尺寸为0.1-10微米,相邻发光元件的间距为0.1-10微米。
为了更加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微显示芯片结构,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微显示芯片结构进行介绍。
实施例1
如图9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包括驱动面板10;设置在驱动面板10上,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在驱动面板10的单独驱动下发光;发光元件可以为蓝色发光二极管。即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均发出蓝色光。
设置在发光元件远离驱动面板10一侧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反射红色光、绿色光,并透射蓝色光;
设置在第二透射反射层30上的波长转换层,波长转换层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透光结构43;其中,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透光结构43分别与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设置,且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以及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分别将蓝色光转换为红色光以及绿色光;蓝色光透过透光结构43;
第一平坦化层51,第一平坦化层51填充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及波长转换单元与透光结构43之间的间隙,以形成顶表面;
设置在波长转换层上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反射蓝色光,透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其中,第一透射反射层60具有开孔。
设在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方的滤光层94,滤光层94包括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第二平坦化层62填充滤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透射反射层60的开孔内,第二平坦化层62透射蓝色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发光元件发出的蓝色光经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后,第二透射反射层30首先对蓝色光进行选择性滤光,实现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更高的反射率以及蓝色光的更高的透射率,经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后的蓝色光经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后,被转换为红色光、绿色光,并透射透光结构43后依然是蓝色光;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中可能掺杂的蓝色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60将掺杂在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中可能掺杂的蓝色光反射至对应的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以及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中,以使得未被转化的蓝色光再次被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过滤后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分别被红色滤光单元以及绿色滤光单元进一步过滤,进一步提高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纯度。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微显示芯片结构包括驱动面板10;设置在驱动面板10上,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在驱动面板10的单独驱动下发光;发光元件可以为蓝色发光二极管。即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均发出紫外光。
设置在发光元件远离驱动面板10一侧的第二透射反射层30,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反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并透射紫外光;
设置在第二透射反射层30上的波长转换层,波长转换层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其中,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分别与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设置,且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分别将紫外光转换为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
第一平坦化层51,第一平坦化层51填充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形成顶表面;
设置在波长转换层上的第一透射反射层60,第二透射反射层30反射蓝色光,透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其中,第一透射反射层60具有开孔。
设在第一透射反射层60上方的滤光层94,滤光层94包括第一滤光单元941以及第二滤光单元942,第二平坦化层62填充滤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透射反射层60的开孔内,第二平坦化层62透射蓝色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发光元件发出的紫外光经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后,第二透射反射层30首先对紫外光进行选择性滤光,实现了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的更高的反射率以及紫外光的更高的透射率,经过第二透射反射层30后的紫外光经过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以及第三波长转换单元44后,被转换为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后,第一透射反射层60可以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紫外光进一步过滤,提高了子像素区的出光纯度,提高了整体显示屏幕的色域;同时,第一透射反射层60将掺杂在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中可能掺杂的紫外光反射至对应的第一波长转换单元41以及第二波长转换单元42中,以使得未被转化的紫外光再次被吸收转化,提高了波长转换单元的波长转换材料的吸收以及转换能力。经过第一透射反射层60过滤后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分别被红色滤光单元以及绿色滤光单元进一步过滤,进一步提高了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纯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面板;
设置在所述驱动面板上,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至少包含第一发光元件;
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上方的波长转换层,所述波长转换层包括多个波长转换单元,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至少包含第一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二颜色光;
设置在所述波长转换层上方的第一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以及
第一平坦化层,填充相邻两个所述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形成平坦的顶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
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二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换为第三颜色光;
其中,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以及所述第三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一颜色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
所述波长转换层还包括透光结构,所述透光结构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设置;其中,所述透光结构透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
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填平所述相邻两个波长转换单元之间的空隙以及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透光结构之间的空隙;
第一透射反射层上对应第三发光元件的位置具有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颜色相同;
所述多个波长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三波长转换单元,所述第三波长转换单元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三波长转换单元将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颜色光转化为第四颜色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反光层,所述第一反光层至少包覆所述波长转换单元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内设有透射单元,所述透射单元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方的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所述多个滤光单元包含第一滤光单元以及第二滤光单元,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仅透射所述第二颜色光,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仅透射所述第三颜色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透射反射层上方的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滤光层上方的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第二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二颜色光。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第二透射反射层,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透射所述第一颜色光,且反射所述第二颜色光以及第三颜色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射反射层包括:
多个透射反射单元,所述多个透射反射单元分别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以及
挡光结构,设置在相邻所述的透射反射单元之间;
其中,所述透射反射单元覆盖对应设置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刻蚀阻挡层,所述刻蚀阻挡层覆盖在所述发光元件的侧面与出光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栅格架,设置于所述驱动面板上,所述第一栅格架具有多个第一栅格孔,所述第一栅格孔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设置,且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格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显示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反光层,所述第二反光层至少包覆在所述第一栅格孔的侧壁上。
CN202322921005.5U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Active CN220914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21005.5U CN220914235U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21005.5U CN220914235U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4235U true CN22091423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8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21005.5U Active CN220914235U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4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55467A1 (en) Light emitting stacked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941566B2 (en) Array of luminescent elements
US9196653B2 (en) Pixelated LED
US6737801B2 (en) Integrated color LED chip
US20220246670A1 (en) Integrated structure for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1038418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color led pixel unit with vertical light emission
US20220262854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trench structure
KR20190071152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96758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color LED pixel unit with horizontal light emission
CN114766065A (zh) 用于多色led像素单元的系统和方法
CN220914235U (zh)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CN220731555U (zh)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
CN113675324A (zh)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TW202247450A (zh) 發光二極體微型顯示裝置
CN117594584A (zh) 一种微显示芯片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20914234U (zh) 一种微显示芯片
CN117352625B (zh) MicroLED微显示芯片及制备方法
TWI810696B (zh)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WO2024095841A1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CN117995871A (zh) 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8073395A (zh) 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8156390A (zh) 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TW202306216A (zh)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4823765A (zh) 共阴极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结构及其显示装置
CN113594196A (zh)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