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6735U -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6735U
CN220896735U CN202322594098.5U CN202322594098U CN220896735U CN 220896735 U CN220896735 U CN 220896735U CN 202322594098 U CN202322594098 U CN 202322594098U CN 220896735 U CN220896735 U CN 220896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lling
mobile phone
phone shell
shock
out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40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子良
马宏
苏超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anxu Plastic Leath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uanxu Plastic Leath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uanxu Plastic Leath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uanxu Plastic Leath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40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6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6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6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涉及电话机的结构特点技术领域。该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内部设置有手机壳内胆;其中,外框的表面开设有九个第一滑动槽;其中,九个第一滑动槽的内部均设置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其中,外框的表面开设有八个第二滑动槽;其中,八个第二滑动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水平防摔减震装置。通过设置八个第二限位圆盘,当八个第二限位圆盘与地面接触后,外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对应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进行压缩,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的压缩能够抵抗些许八个第二限位圆盘与地面之间的碰撞力,从而减缓手机壳与地面的碰撞,从而达到防摔减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话机的结构特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背景技术
手机,属于移动终端,是可以握在手上的移动电话机,在日常使用手机的时候存在手机脱落导致手机的坠落,从而导致手机的损坏,故在日常手机使用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到手机壳来保护手机,不会因为坠落导致手机损坏,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9787252U”,公开了一种防摔手机壳,包括手机壳壳体、手机壳后盖和减震角,所述手机壳壳体的底部与手机壳后盖的四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角的外壁与手机壳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该防摔手机壳,使用时,将手机放入手机壳壳体中,让手机壳壳体能够完全包住手机,设置有减震角为了使手机在高处掉落时,对手机起到保护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簧、弹簧槽、减震角,对内部设置有弹簧槽,为了方便固定卡环和放置弹簧,在手机从高处跌落,减震角的内壁压下弹簧,分散受到的外力,减轻手机跌落时受到的外力,对手机起到保护,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当手机水平下落时,四个角的减震角的弹簧设置角度并不能够减缓水平下落带来的震动,从而出现水平下落时,手机减震防摔性能不佳,从而出现手机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能够解决电话机的结构特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内部设置有手机壳内胆;
其中,外框的表面开设有九个第一滑动槽;
其中,九个第一滑动槽的内部均设置竖直防摔减震装置;
其中,外框的表面开设有八个第二滑动槽;
其中,八个第二滑动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水平防摔减震装置。
优选的,所述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包括连接柱,连接柱的表面与第一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连接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圆盘。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圆盘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摔减震弹簧,第一防摔减震弹簧远离第一限位圆盘的一端与外框的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竖直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九个,九个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九个第一滑动槽的内部,九个连接柱的表面均与手机壳内胆的表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包括防摔减震柱,防摔减震柱的表面与第二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防摔减震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圆盘。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圆盘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摔减震弹簧,第二防摔减震弹簧远离第二限位圆盘的一端与外框的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水平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八个第二滑动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外框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按键槽,第二按键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按键;
其中,手机壳内胆的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摄像头槽;
其中,手机壳内胆的内部开设有充电槽;
其中,手机壳内胆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声音槽;
其中,手机壳内胆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按键槽,第一按键槽的内部与按键的表面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防摔减震的手机壳,通过设置八个第二限位圆盘,当八个第二限位圆盘与地面接触后,外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对应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进行压缩,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的压缩能够抵抗些许八个第二限位圆盘与地面之间的碰撞力,从而减缓手机壳与地面的碰撞,从而达到防摔减震的效果,避免出现手机水平坠落时,手机壳无法进行减震导致手机屏幕的破碎现象出现,从而提高了手机安全性。
(2)、该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当手机竖直坠落时,三个最接近地面的第一限位圆盘与地面进行接触后,外框继续向下运动,带动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进行压缩,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的压缩能够减缓三个第一限位圆盘与地面之间的碰撞,达到保护手机在进行竖直坠落时,避免与地面直接进行碰撞导致的损坏,从而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达到缓冲作用,使得该手机壳具有防摔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摔减震的手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框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机壳内胆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框内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框;2、第一防摔减震弹簧;3、第一限位圆盘;4、连接柱;5、手机壳内胆;6、按键;7、第一按键槽;8、凹槽;9、声音槽;10、第一滑动槽;11、第二按键槽;12、第二滑动槽;13、防摔减震柱;14、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5、第二限位圆盘;16、充电槽;17、摄像头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包括外框1,外框1的内部设置有手机壳内胆5,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九个第一滑动槽10,九个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均设置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八个第二滑动槽12,八个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均设置有水平防摔减震装置。
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包括连接柱4,连接柱4的表面与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滑动连接,连接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圆盘3。
第一限位圆盘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远离第一限位圆盘3的一端与外框1的表面固定连接,竖直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九个,九个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九个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九个连接柱4的表面均与手机壳内胆5的表面相接触。
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包括防摔减震柱13,防摔减震柱13的表面与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防摔减震柱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圆盘15。
第二限位圆盘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远离第二限位圆盘15的一端与外框1的表面固定连接,水平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八个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
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按键槽11,第二按键槽1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按键6,手机壳内胆5的表面开设有凹槽8,凹槽8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摄像头槽17,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充电槽16,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声音槽9,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按键槽7,第一按键槽7的内部与按键6的表面滑动连接。
当手机进行竖直下落时,三个第一限位圆盘3先于地面接触,三个第一限位圆盘3相对地面静止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进行挤压压缩。
当手机进行水平下落时,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先于地面接触,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相对于地面静止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进行压缩。
通过设置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当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与地面接触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带动对应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进行压缩,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的压缩能够抵抗些许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与地面之间的碰撞力,从而减缓手机壳与地面的碰撞,从而达到防摔减震的效果,避免出现手机水平坠落时,手机壳无法进行减震导致手机屏幕的破碎现象出现,从而提高了手机安全性。
当手机竖直坠落时,三个最接近地面的第一限位圆盘3与地面进行接触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带动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进行压缩,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的压缩能够减缓三个第一限位圆盘3与地面之间的碰撞,达到保护手机在进行竖直坠落时,避免与地面直接进行碰撞导致的损坏,从而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达到缓冲作用,使得该手机壳具有防摔减震的效果。
工作原理:当手机进行竖直下落时,三个第一限位圆盘3先于地面接触,三个第一限位圆盘3相对地面静止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三个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进行挤压压缩。
当手机进行水平下落时,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先于地面接触,八个第二限位圆盘15相对于地面静止后,外框1继续向下运动,八个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进行压缩。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包括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内部设置有手机壳内胆(5);
其中,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九个第一滑动槽(10);
其中,九个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均设置竖直防摔减震装置;
其中,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八个第二滑动槽(12);
其中,八个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均设置有水平防摔减震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包括连接柱(4),连接柱(4)的表面与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滑动连接,连接柱(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圆盘(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圆盘(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第一防摔减震弹簧(2)远离第一限位圆盘(3)的一端与外框(1)的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竖直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九个,九个竖直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九个第一滑动槽(10)的内部,九个连接柱(4)的表面均与手机壳内胆(5)的表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包括防摔减震柱(13),防摔减震柱(13)的表面与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防摔减震柱(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圆盘(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圆盘(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第二防摔减震弹簧(14)远离第二限位圆盘(15)的一端与外框(1)的表面固定连接;
其中,水平防摔减震装置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水平防摔减震装置分别设置在八个第二滑动槽(12)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按键槽(11),第二按键槽(1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按键(6);
其中,手机壳内胆(5)的表面开设有凹槽(8),凹槽(8)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摄像头槽(17);
其中,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充电槽(16);
其中,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声音槽(9);
其中,手机壳内胆(5)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按键槽(7),第一按键槽(7)的内部与按键(6)的表面滑动连接。
CN202322594098.5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Active CN220896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4098.5U CN22089673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4098.5U CN22089673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6735U true CN22089673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67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4098.5U Active CN220896735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6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39691U (zh) 一种防摔手机保护壳
CN220896735U (zh) 一种防摔减震的手机壳
CN210430053U (zh) 一种5g多频段合路器
CN213876718U (zh) 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大数据采集器
CN213247331U (zh) 一种电子产品保护外套
CN212150085U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缺陷的数据采集装置结构
CN208174321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0274474U (zh) 一种蓝牙耳机智能充电仓
CN208490079U (zh) 一种电子产品的防水壳结构
CN209881876U (zh) 一种带有缓冲抗摔结构的手机壳
CN208798138U (zh) 一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智能蓝牙音箱
CN219536140U (zh) 一种智能手机主板减震外壳
CN217470012U (zh) 一种支持防水、防尘、防摔、防爆四防智能手机
CN216772810U (zh) 一种移动硬盘
CN215646929U (zh) 一种抗摔型手机智能硬件
CN218830558U (zh) 一种带防护功能的耳机盒
CN215871482U (zh) 一种户外搜救卫星电话
CN213520493U (zh) 一种防摔缓冲的充电母座
CN214151555U (zh) 一种用于工程管理的防反光电脑屏幕
CN218103290U (zh) 一种存储信息的可视对讲机
CN210431728U (zh) 一种便携式蓝牙音响
CN216697106U (zh) 具有减震防护的信息安全移动终端
CN212875786U (zh) 一种具有快充功能的对讲机
CN220421873U (zh) 一种吸能手机后壳
CN216016928U (zh) 一种减震抗摔手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