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4653U -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4653U
CN220894653U CN202322040079.8U CN202322040079U CN220894653U CN 220894653 U CN220894653 U CN 220894653U CN 202322040079 U CN202322040079 U CN 202322040079U CN 220894653 U CN220894653 U CN 220894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yepiece
objective lens
group
lens group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400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杰
杨永浩
敖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Ronger Optical &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Ronger Optical &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Ronger Optical &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ming Ronger Optical &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400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4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4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4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包括第一镜组、第二镜组和连接架,所述第一镜组上端与所述连接架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镜组;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目镜组、镜体、物镜组;所述镜体分别与所述目镜组和物镜组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镜组与所述第一镜组区别在于还包括红外物镜组;所述红外物镜组位于物镜组一侧,且与所述镜体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二镜组内设置微光与红外物镜能够使微光和热成像通过光学融合,解决了单一热成像镜头识别目标细节较差、不能透过透明障碍物看清后面目标的问题,以及单一微光镜头识别距离较短,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夜视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双目夜视仪有如下几类:1.双目单筒夜视仪,双目观察舒适度相较单目更好,缺点是:共用一组物镜和一个像增强器导致一组物镜分光到左右目镜,光能减弱,也无法满足单目观察场景下的使用需求。2.双目双筒微光夜视仪,配备两组物镜和两个像增强器用于双目观察成像,识别距离相对前者会有所增加,可以实现目距调节,且可单侧上翻实现左眼或右眼单目观察。其缺点是:在遇到雨雪、雾霾、沙尘等恶劣条件时,使用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全黑环境下无法使用,且不能识别伪装;3.红外夜视仪,通过接收物体向外辐射的红外能量进行成像,根据不同物体温度不一样,向外辐射的强弱不同对探测到的红外能量进行定义成像,其显示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白热、黑热、橙热、伪彩色等。相比于前两者,其优势在于可以明显的显示出温差大的目标,识别距离较远,不受环境照度影响,可在全黑环境下使用,能够穿透烟雾。其缺点是:成像图像对比度差,分辨细节能力较差,不能透过透明物体(如玻璃)等障碍物看清后面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效果更优的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包括第一镜组、第二镜组和连接架,所述第一镜组上端与所述连接架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镜组;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目镜组、镜体、物镜组;所述镜体分别与所述目镜组和物镜组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镜组与所述第一镜组区别在于还包括红外物镜组;所述红外物镜组位于物镜组一侧,且与所述镜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镜体内部设置有调校棱镜组;所述调校棱镜组用于接收所述红外物镜组的光信号及所述第二镜组的光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调校棱镜组包括棱镜座、合像棱镜、显示屏、显示屏座、调校螺钉、显示屏驱动板、压紧螺钉;所述棱镜座上方粘接有所述合像棱镜;所述合像棱镜上方通过调校螺钉螺纹连接所述显示屏座;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显示屏驱动板通过压紧螺钉螺纹连接到显示屏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物镜组包括红外物镜和红外机芯;所述红外物镜与所述红外机芯同轴设置,并螺纹连接于所述镜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目镜组包括目镜座、偏心目镜筒、目镜手轮、限位导钉、手轮压圈、目镜光学组、目镜并紧圈、眼罩;所述目镜座内部间隙配合所述偏心目镜筒;所述目镜座与所述目镜手轮螺纹连接;所述偏心目镜筒上设置有内法兰;所述目镜手轮上设置有外法兰;所述外法兰与所述内法兰抵接;所述偏心目镜筒周侧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目镜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导钉上部与螺纹孔螺纹连接,下部与环形凹槽接触;所述手轮压圈与所述偏心目镜筒螺纹连接,并与所述外法兰抵接;所述偏心目镜筒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目镜光学组;所述目镜并紧圈分别与所述镜体和所述目镜座螺纹连接;所述手轮压圈与所述眼罩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目镜筒与所述目镜座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目镜座与所述镜体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偏心目镜筒与所述目镜光学组接触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物镜组包括物镜座、物镜筒、物镜端盖、物镜光学组、第四密封圈、第五密封圈;所述物镜筒右端螺纹连接所述物镜座,右端螺纹连接所述物镜端盖;所述物镜光学组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物镜筒内部;所述物镜筒与所述物镜座接触的外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物镜筒与所述物镜光学组接触的内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五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无线通信模块、数据传输串口、电源接头,外部设置有编码旋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上端可拆卸连接有支架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镜体内部可拆卸连接有像增强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第一镜组与连接架转动连接能够实现单侧上翻功能,第二镜组内设置微光与红外物镜能够使微光和热成像通过光学融合,解决了单一热成像镜头识别目标细节较差、不能透过透明物体(如玻璃)等障碍物看清后面目标的问题,以及单一微光镜头识别距离较短,在雨雪、雾霾、沙尘等恶劣气候下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内置多种工作模式,通过编码旋钮来实现模式的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及对不同环境更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第一镜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第二镜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的剖视图;
图6为目镜组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物镜组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第二镜组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图9为调校棱镜组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
1-第一镜组,2-第二镜组,3-连接架,4-目镜组,5-镜体,6-物镜组,7-红外物镜组,8-调校棱镜组,9-像增强器,10-编码旋钮,11-支架接口,
401-目镜座,402-偏心目镜筒,403-目镜手轮,404-限位导钉,405-手轮压圈,406-目镜光学组,407-目镜并紧圈,408-眼罩,409-环形凹槽,410-第二密封圈,411-第一密封圈,412-第三密封圈,4011-螺纹孔,4021-内法兰,4031-外法兰,
601-物镜座,602-物镜筒,603-物镜端盖,604-物镜光学组,605-第四密封圈,606-第五密封圈,
701-红外物镜,702-红外机芯,
801-棱镜座,802-合像棱镜,803-显示屏,804-显示屏座,805-调校螺钉,806-显示屏驱动板,807-压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10所示,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包括第一镜组1、第二镜组2和连接架3,第一镜组1上端与连接架3下端转动连接;连接架3下端可拆卸连接第二镜组2;第一镜组1包括目镜组4、镜体5、物镜组6;镜体5分别与目镜组4和物镜组6螺纹连接;第二镜组2与第一镜组1区别在于还包括红外物镜组7;红外物镜组7位于物镜组6一侧,且与镜体5可拆卸连接;镜体5内部设置有调校棱镜组8;调校棱镜组8用于接收红外物镜组7的光信号及第二镜组2的光信号。
第一镜组1为微光物镜组,第二镜组2为微光、红外融合镜组,装配时,第一镜组1与连接架3转动连接能够实现单侧上翻功能,且具备相互独立的微光像增强器镜组及微光、红外融合镜组。第二镜组2可拆卸连接于连接架3下端能够实现微光红外融合的功能。第一镜组1为常规的目镜组4、镜体5、物镜组6组合工作的形式,与第二镜组2不同的是通过调校棱镜组8将红外物镜组7和第二镜组2的光线融合,使得微光和热成像通过光学融合,解决了单一热成像镜头识别目标细节较差、不能透过透明物体(如玻璃)等障碍物看清后面目标的问题,以及单一微光镜头识别距离较短,在雨雪、雾霾、沙尘等恶劣气候下使用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红外物镜组7与第二镜组2内部设置的调校棱镜组8能够将热成像与微光进行光学融合。
具体的,调校棱镜组8包括棱镜座801、合像棱镜802、显示屏803、显示屏座804、调校螺钉805、显示屏驱动板806、压紧螺钉807;棱镜座801上方粘接有合像棱镜802;合像棱镜802上方通过调校螺钉805螺纹连接显示屏座804;显示屏803与显示屏驱动板806通过压紧螺钉807螺纹连接到显示屏座804上。棱镜座801方便了合像棱镜802的放置。合像棱镜802是微光和热成像融合的关键部件。显示屏803能够通过显示屏驱动板806的驱动对热成像进行显示图像并将其投射到合像棱镜802进行融合。显示屏座804方便了显示屏803的放置。调校螺钉805通过微调显示屏组,直至将微光图像与红外图像完全重合,再将调校螺钉止紧,即可完成红外、微光图像融合调校环节。压紧螺钉807能够将显示屏803和显示屏驱动板806固定在显示屏座804上。
具体的,红外物镜组7包括红外物镜701和红外机芯702;红外物镜701与红外机芯702同轴设置,并螺纹连接于镜体5内部。红外物镜701与红外机芯702为单筒夜视仪中常用部件,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红外物镜组7能够将进行热成像,并传输到调校棱镜组8进行显示。
具体的,目镜组4包括目镜座401、偏心目镜筒402、目镜手轮403、限位导钉404、手轮压圈405、目镜光学组406、目镜并紧圈407、眼罩408;目镜座401内部间隙配合偏心目镜筒402;目镜座401与目镜手轮403螺纹连接;偏心目镜筒402上设置有内法兰4021;目镜手轮403上设置有外法兰4031;外法兰4031与内法兰4021接触;偏心目镜筒402周侧开设有环形凹槽409;目镜座401上开设有螺纹孔4011;限位导钉404上部与螺纹孔4011螺纹连接,下部与环形凹槽409接触;手轮压圈405与偏心目镜筒402螺纹连接,并与外法兰4031抵接;偏心目镜筒402内部可拆卸连接目镜光学组406;目镜并紧圈407分别与镜体5和目镜座401螺纹连接;手轮压圈405与眼罩408螺纹连接。目镜座401方便了整个目镜组4与镜体5的连接,偏心目镜筒402的设置方便了目镜光学组406的平行度调节。目镜手轮403能够方便使用者调节眼罩408与目镜光学组406的距离,限位导钉404能够限定目镜座401与偏心目镜筒402,使之保持相对稳定,通过拧松限位导钉404即可调整视度。手轮压圈405能够在调好视度后对偏心目镜筒402进行固定。目镜光学组406为目镜组4成像的主要部件。目镜并紧圈407对目镜座401进行稳定。眼罩408方便了使用者的观察。
具体的,偏心目镜筒402与目镜座401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一密封圈411。
具体的,目镜座401与镜体5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二密封圈410。
具体的,偏心目镜筒402与目镜光学组406接触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三密封圈412。
第一密封圈411、第二密封圈410、第三密封圈412能够增加连接部件的密封性,保证装置的稳定性。
具体的,物镜组6包括物镜座601、物镜筒602、物镜端盖603、物镜光学组604、第四密封圈605、第五密封圈606;物镜筒602右端螺纹连接物镜座601,右端螺纹连接物镜端盖603;物镜光学组604可拆卸连接于物镜筒602内部;物镜筒602与物镜座601接触的外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四密封圈605;物镜筒602与物镜光学组604接触的内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五密封圈606。物镜座601方便了整个物镜组4与镜体5的连接。物镜筒602能够方便物镜光学组604的放置,物镜端盖603能够增加物镜光学组604的稳定性。
具体的,连接架3内部设置有控制电路、无线通信模块、数据传输串口、电源接头,外部设置有编码旋钮10。
具体的,连接架3上端可拆卸连接有支架接口11。支架接口11可方便本实用新型与外部支架进行稳定连接。
具体的,为了提高微弱图像的质量,镜体5内部可拆卸连接有像增强器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第一镜组1与连接架3转动连接能够实现单侧上翻功能。在进行物镜组6安装时,将物镜座601螺纹连接到镜体5上,然后依次将物镜筒602、物镜光学组604和物镜端盖603依次进行螺纹连接,第四密封圈605和第五密封圈606保证了物镜组6的密封性和稳定性。在进行目镜组4安装时,将目镜座401螺纹连接到镜体5上,将偏心目镜筒402与目镜座401螺纹连接,再将限位导钉404与螺纹孔4011进行螺纹连接,并与偏心目镜筒402内部的环形凹槽409接触,将偏心目镜筒402与目镜手轮4032进行螺纹连接,外法兰4031与内法兰4021接触,能够对偏心目镜筒402进行限位,最后将手轮压圈405、目镜并紧圈407和眼罩408螺纹连接到附图6所示位置完成目镜座401的安装。
在进行视度调节时,限位导钉404对偏心目镜筒402进行限位,转动偏心目镜筒402寻找最佳的位置使得可使整机视度在-6-+4SD之间调节。在进行双目平行度调节时,以左右目镜其中一侧为基准,转动目镜手轮403直至平行度达到所需要求,然后手轮压圈405压紧目镜座401,即可完成双目平行度调节。
第二镜组2需要进行微光、红外图像融合重合度调校环节,经调校后的产品才能满足使用要求。具体操作为将调校棱镜组8上的调校螺钉805松开,通过微调显示屏803和显示屏座804,直至将微光图像与红外图像完全重合,再将调校螺钉805拧紧,完成红外、微光图像融合调校环节。
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光学电路、电子元器件、显示器及主机等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述。为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及对不同环境更好的使用效果,其内置多种工作模式,通过编码旋钮10来实现模式的切换,如:单微光模式、单热成像模式(黑热、白热、橙热等)、融合模式、轮廓模式、突显模式、呼吸模式等。红外机芯内设计有数据传输串口及无线通信功能,可实现与特定装备(如瞄具等)进行有线、无线图传功能,可将其他设备的图像数据实时传输到该夜视仪中供使用者观察。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包括第一镜组(1)、第二镜组(2)和连接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组(1)上端与所述连接架(3)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3)下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镜组(2);所述第一镜组(1)包括目镜组(4)、镜体(5)、物镜组(6);所述镜体(5)分别与所述目镜组(4)和物镜组(6)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镜组(2)与所述第一镜组(1)区别在于还包括红外物镜组(7);所述红外物镜组(7)位于物镜组(6)一侧,且与所述镜体(5)可拆卸连接;所述镜体(5)内部设置有调校棱镜组(8);所述调校棱镜组(8)用于接收所述红外物镜组(7)的光信号及所述第二镜组(2)的光信号;所述调校棱镜组(8)包括棱镜座(801)、合像棱镜(802)、显示屏(803)、显示屏座(804)、调校螺钉(805)、显示屏驱动板(806)、压紧螺钉(807);所述棱镜座(801)上方粘接有所述合像棱镜(802);所述合像棱镜(802)上方通过调校螺钉(805)螺纹连接所述显示屏座(804);所述显示屏(803)与所述显示屏驱动板(806)通过压紧螺钉(807)螺纹连接到显示屏座(80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物镜组(7)包括红外物镜(701)和红外机芯(702);所述红外物镜(701)与所述红外机芯(702)同轴设置,并螺纹连接于所述镜体(5)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组(4)包括目镜座(401)、偏心目镜筒(402)、目镜手轮(403)、限位导钉(404)、手轮压圈(405)、目镜光学组(406)、目镜并紧圈(407)、眼罩(408);所述目镜座(401)内部间隙配合所述偏心目镜筒(402);所述目镜座(401)与所述目镜手轮(403)螺纹连接;所述偏心目镜筒(402)上设置有内法兰(4021);所述目镜手轮(403)上设置有外法兰(4031);所述外法兰(4031)与所述内法兰(4021)接触;所述偏心目镜筒(402)周侧开设有环形凹槽(409);所述目镜座(401)上开设有螺纹孔(4011);所述限位导钉(404)上部与螺纹孔(4011)螺纹连接,下部与环形凹槽(409)接触;所述手轮压圈(405)与所述偏心目镜筒(402)螺纹连接,并与所述外法兰(4031)抵接;所述偏心目镜筒(402)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目镜光学组(406);所述目镜并紧圈(407)分别与所述镜体(5)和所述目镜座(401)螺纹连接;所述手轮压圈(405)与所述眼罩(408)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目镜筒(402)与所述目镜座(401)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一密封圈(4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座(401)与所述镜体(5)接触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二密封圈(41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目镜筒(402)与所述目镜光学组(406)接触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三密封圈(4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组(6)包括物镜座(601)、物镜筒(602)、物镜端盖(603)、物镜光学组(604)、第四密封圈(605)、第五密封圈(606);所述物镜筒(602)右端螺纹连接所述物镜座(601),右端螺纹连接所述物镜端盖(603);所述物镜光学组(60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物镜筒(602)内部;所述物镜筒(602)与所述物镜座(601)接触的外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四密封圈(605);所述物镜筒(602)与所述物镜光学组(604)接触的内壁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中有第五密封圈(60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上端可拆卸连接有支架接口(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镜体(5)内部可拆卸连接有像增强器(9)。
CN202322040079.8U 2023-08-01 2023-08-01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Active CN220894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0079.8U CN220894653U (zh) 2023-08-01 2023-08-01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40079.8U CN220894653U (zh) 2023-08-01 2023-08-01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4653U true CN220894653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7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40079.8U Active CN220894653U (zh) 2023-08-01 2023-08-01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46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8579B1 (en) Fusion night vision system
CN106842545B (zh) 一种电子微光单筒观瞄望远镜
US10893181B2 (e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color imaging device
US11550139B2 (en) Night-vision optical device with automatic infrared-cut function
CN201373941Y (zh) 明/暗视场正置金相数码显微镜
EP1410419B1 (en) Gathering image data using multiple sensors
CN106291905A (zh) 一种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的前端配准装置
CN220894653U (zh) 一种增强型双光双目融合夜视仪
CN204613507U (zh) 一种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的前端配准装置
CN111947515A (zh) 一种融合型共孔径昼夜通用瞄准镜
CN104344898A (zh) 一种潜望式双目热像仪
CN108427186A (zh) 轻量化连续变焦非制冷红外热像仪
CN111880301A (zh) 一种共孔径融合多功能全天候望远镜
CN210119619U (zh) 一种适合黑夜无外界光源环境5mm焦距的镜头
CN111766697B (zh) 一种基于红外和微光成像的融合型望远镜
CN208820878U (zh) 一种远距离自动除雾无线高清摄像机
CN219875872U (zh) 一种手持多波段反伪装高清观察镜
CN112882199A (zh) 一种高性能机载头戴微光夜视光学系统
CN207300050U (zh) 一种日夜兼容的低照度电子瞄准镜
CN214756678U (zh) 一种夹持式微光红外融合系统
CN203396487U (zh) 一种潜望式双目热像仪
CN218003846U (zh) 一种车载式大目镜显示控制器
CN217787496U (zh) 一种手持型微光双目单筒观察镜
CN220982069U (zh) 一种手枪融合瞄准器
CN212846127U (zh) 一种高清晰激光雷达望远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