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3073U -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 Google Patents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3073U
CN220893073U CN202322527369.5U CN202322527369U CN220893073U CN 220893073 U CN220893073 U CN 220893073U CN 202322527369 U CN202322527369 U CN 202322527369U CN 220893073 U CN220893073 U CN 220893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s
wire
braided
metal
capill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73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响
陈宏杰
谭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Weiq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Wei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Weiq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Wei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73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3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3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3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包括多根编织线,多根编织线之间呈相互交错编织状,多根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编织线为线束结构,线束结构的编织线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线束结构的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金属丝环绕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线束结构的编织线的内部具有由多根金属丝围合形成的间隙通道。通过设置线束结构的编织线以及间隙通道,在相同体积情况下,能够增加编织线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有利于增强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从而提升热管性能,便于使用。

Description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传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的传热元件,使用时,热源的热量传递于热管一端,管内的工作液吸热而汽化,汽化流体在压差作用下流向热管的另一端,遇到冷源后发热而凝结成液体,液态流体在毛细作用下从冷源返回至热源,如此循环,以达到快速导热的目的。对于现在的热管,其内部的毛细结构通常为铜粉烧结和金属编织网这两种形式,对于现有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通常是通过交错的多根金属线进行编织组成,结构较为简单,组成的毛细结构的孔隙率较低,结构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通过设置线束结构的编织线以及间隙通道,在相同体积情况下,能够增加编织线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该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的热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包括多根编织线,多根所述编织线之间呈相互交错编织状,多根所述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编织线为线束结构,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金属丝环绕所述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的内部具有由多根所述金属丝围合形成的间隙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多根编织线相互交错编织,形成编织网状,其中至少部分的编织线为线束结构且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由多根金属丝环绕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并在编织线的内部形成间隙通道,从而在相同体积情况下,相对增加编织线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有利于增强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便于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全部所述编织线均为线束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根所述金属丝环绕所述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且呈螺旋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同一根所述编织线中,部分所述金属丝位于所述编织线的中部,其余的所述金属丝环绕分布在位于所述编织线中部的所述金属丝的外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隙通道设有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隙通道设有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同一根所述编织线中的所述金属丝的数量取值范围为3至7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丝的直径取值范围为0.02至0.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丝为无氧铜线或裸铜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热管,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热管,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在相同体积情况下,能够增加编织线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有利于增强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从而提升热管性能,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编织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编织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编织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编织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编织线的第五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编织线100、间隙通道101、金属丝1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通常是通过交错的多根金属线进行编织组成,用于进行编织的金属线,其通常都是单根的实心线体,结构较为简单,在其所组成的毛细结构中,具有毛细作用的孔隙仅为用于编织的多根金属线之间间隙,编织网结构的孔隙率较低,因此结构有待改进。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包括多根编织线100,多根编织线100之间呈相互交错编织状,多根编织线100中的至少部分编织线100为线束结构,线束结构的编织线100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110,线束结构的编织线100中的至少部分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分布设置,线束结构的编织线100的内部具有由多根金属丝110围合形成的间隙通道101。
可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7所示,编织线100设有多根,通过多根编织线100相互交错编织,从而形成编织网状,多根编织线100中的至少部分的编织线100为线束结构且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110,编织线100的中心位置为其中心轴线,多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并在编织线100的内部形成间隙通道101,从而在相同体积情况下,相对于单根实心的金属线而言,其增加了编织线100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有利于增强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便于使用。
实际应用时,编织线1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多根编织线100之间的交错编织方法以及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部编织线100均为线束结构。可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用于进行交错编织的全部编织线100均为线束结构,也即全部的编织线100均包括有至少三根金属丝110,全部的编织线100的内部均具有由多根金属丝110围合形成的间隙通道101,由此,其编织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比表面积更大,进一步提升毛细孔隙率。实际应用时,除上述结构外,当然,还可以是多根编织线100中的部分编织线100为线束结构,其余的编织线100为实心线体结构,线束结构的编织线100和实心线体结构的编织线100可以是交替分布并用于相互交错编织,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分布设置且呈螺旋状。可理解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以编织线100的中心为其中心轴线,多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且螺旋状包捻在外周侧,形成绳索状结构,在同等长度的编织线100的情况下,相对于直线状的金属丝110,螺旋状的金属丝110的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增加所构成的编织线100的比表面积,且呈螺旋状包捻在外周侧的金属丝110能够使得所构成的编织线100的结构稳定性较好,使编织线100不易松散,便于编织使用。实际应用时,在编织线100外周侧的多根金属丝110可以通过扭拧的方式形成螺旋状结构,其可以扭拧得稍微松动些,以使金属丝110具有一定的间隙量,进一步增加毛细孔隙率,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取值范围为3至7根。可理解的是,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图中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四种实施例,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为三根,三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以使三根金属丝110之间围成位于中部位置的间隙通道101;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为四根,四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以使四根金属丝110之间围成位于中部位置的间隙通道101;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为五根,五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以使五根金属丝110之间围成位于中部位置的间隙通道101;在第四种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为六根,六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以使六根金属丝110之间围成位于中部位置的间隙通道101。实际应用时,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还可以是七根,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根编织线100中,部分金属丝110位于编织线100的中部,其余的金属丝110环绕分布在位于编织线100中部的金属丝110的外周侧。可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图中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的数量为七根,其中一根金属丝110位于编织线100的中部,其余的六根金属丝110环绕分布在位于编织线100中部的金属丝110的外周侧,以使六根金属丝110之中的每两根与位于编织线100中部的金属丝110之间围成多个间隙通道101,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增加编织线100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实际应用时,位于编织线100的中部的金属丝110的数量还可以是两根、三根或多根,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隙通道101设有一个。可理解的是,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第二种实施例、第三种实施例以及第四种实施例中,同一根编织线100中的间隙通道101均只设有一个,由外周侧的金属线围合形成,其结构简单,内部间隙通道101的横截面积较大,有利于储存工作液,便于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隙通道101还可以是设有多个。可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实施例中,位于编织线100中部的金属丝110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间隙通道101,可对比图6中的第四种实施例看出,这样结构的编织线100的比表面积更大,具备的毛细作用力也更强,有利于提升热管的性能。
实际应用时,间隙通道10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除上述五种实施例外,编织线100中的金属丝110也还可采用其他分布方式,例如:同一根编织线100包括五根金属丝110,五根金属丝110中的其中一根位于编织线100的中部,其余的四根编织线100环绕分布在该位于编织线100中部的金属丝110的外周侧;同一根编织线100包括七根金属丝110,七根金属丝110环绕编织线100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以使七根金属丝110之间围成位于中部位置的间隙通道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丝110的直径取值范围为0.02至0.1mm。可理解的是,通过将金属丝110的直径取值范围设定为0.02至0.1mm,可将由金属丝110组成的编织线100的直径控制在较小的范围,有利于避免编织形成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的体积过大,而且,选择较细小的金属丝110,其所形成的编织线100以及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所能够具有的毛细作用力也较强,具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力,有利于提升所制得热管的性能。实际应用时,金属丝110的直径尺寸可以为0.02mm、0.04mm、0.06mm、0.08mm、0.1m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丝110为无氧铜线或裸铜线。可理解的是,金属丝110优选为无氧铜线或裸铜线,相对于其他金属材料而言,铜的延伸率和导热系数相对较优,有利于提升热管的热传导性能;而且,现有的热管的管体通常都是采用铜材质,金属丝110也采用铜材质,有利于与热管的管体壁部烧结在一起,便于制造使用;而对于无氧铜线和裸铜线,无氧铜线的加工性能、焊接性能、耐腐蚀性能等较好,裸铜线的热导率较好,且也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两者均有利于编织线100的加工制备,能够使制得的编织线100较好地满足其加工性能要求。实际应用时,金属丝110的具体材质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相应设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管,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制造时,可先通过捻线机将多根金属丝110捻成一根编织线100,并使编织线100的内部形成有间隙通道101,再将多根编织线100进行交错编织,形成编织成网状结构,将制得的毛细金属编织网放置于热管的管体中进行烧结,使毛细金属编织网与管体的管壁连接固定,通过采用上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在相同体积情况下,相对于单根实心的金属线而言,其增加了编织线100的比表面积,提升毛细孔隙率,有利于增强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从而提升热管性能,便于使用。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因此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编织线,多根所述编织线之间呈相互交错编织状,多根所述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编织线为线束结构,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包括至少三根金属丝,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中的至少部分所述金属丝环绕所述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线束结构的所述编织线的内部具有由多根所述金属丝围合形成的间隙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编织线均为线束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金属丝环绕所述编织线的中心分布设置且呈螺旋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根所述编织线中,部分所述金属丝位于所述编织线的中部,其余的所述金属丝环绕分布在位于所述编织线中部的所述金属丝的外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通道设有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通道设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根所述编织线中的所述金属丝的数量取值范围为3至7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的直径取值范围为0.02至0.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为无氧铜线或裸铜线。
10.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
CN202322527369.5U 2023-09-15 2023-09-15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Active CN220893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7369.5U CN220893073U (zh) 2023-09-15 2023-09-15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7369.5U CN220893073U (zh) 2023-09-15 2023-09-15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3073U true CN220893073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40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7369.5U Active CN220893073U (zh) 2023-09-15 2023-09-15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3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84524A2 (de) Flexibler, elektrischer beheizbarer Schlauch
CN103443574B (zh) 热交换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CN101398272A (zh) 热管
US5881547A (en) Conducting yarn
CN101461013A (zh) 利用具有钢丝纤维的混纺纱制造的保护套以及构造方法
CN220893073U (zh) 毛细金属编织网结构和热管
TWI694232B (zh) 熱管
CN104748596A (zh) 超薄热管的扁状薄化编织网毛细结构及其超薄热管结构
CN110863294B (zh) 间隔经编针织物和该间隔经编针织物的应用
CN109854653A (zh) 双金属复合型金属橡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TW201719102A (zh) 複合纖維毛細結構、其製造方法及熱管
CN108827049A (zh) 一种扁平热导管及其制作方法
US5613523A (en) Hot water resistant pressure hose
US3083952A (en) Capillary strand material
US2353226A (en) Metallic packing
CN104033671B (zh) 包括内软管和包套的卫生软管
CN110345185A (zh) 一种金属橡胶预制件及其制备和金属橡胶环的制备方法
CN107103946A (zh) 数据线缆和绞合导体
US3302479A (en) Low load flexible conduit
US6342457B1 (en) Pressing cushion
CN202432139U (zh) 一种增强型的胶管
JPWO2019176948A1 (ja) 扁平型ヒートパイプ
CN209494867U (zh) 双金属复合型金属橡胶结构
CN219861791U (zh) 网状毛细编织结构
JP2018204941A (ja) ヒートパイ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