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6831U -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6831U
CN220876831U CN202322186142.9U CN202322186142U CN220876831U CN 220876831 U CN220876831 U CN 220876831U CN 202322186142 U CN202322186142 U CN 202322186142U CN 220876831 U CN220876831 U CN 220876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lamping
knotting
plate
p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61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曦木
韦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1861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6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6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6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包括:第一杆,第一杆内设置有腔体,且第一杆的外侧还设有与腔体相通的缝隙;第一杆依次设有用于夹持缝线的夹持件,用于辅助穿结的固定件;固定件可以相对于第一杆的第一轴线发生转动,且当固定件沿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转动时,其高度逐渐减小;以及第二杆,第二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当第二杆的第一端通过腔体伸入第一杆内时,推动部通过缝隙向外凸起,且第二杆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腔体的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该自动打结装置综合了绕线、推线、紧线结三重功能,操作者借助打结装置完成难度较大的穿结、推结工作,并灵活地调整紧结力度,同时提高了打结质量和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术打结是外科手术中的关键一环,尤其针对一些涉及到重要血管、神经的手术缝合过程(如腹腔镜手术、口内手术等等)而言,其对手术打结的质量和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有的手术打结一般有两类方式。一是传统的手动打结操作,即主要由人工手动(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手术针)完成穿结、推结、紧结过程。然而,这种相对传统的手动打结操作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因此,现有技术中也提供了一些打结装置,以期望可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打结操作难度。
例如,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先手动穿结,再借助打结装置实现牵拉的操作方法。参见申请号为CN2016105081470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免穿刺套管微创伤腹腔镜牵拉打结装置及使用方法。该专利中的打结装置需要用户在装置之外先手动打结成环,再利用打结装置将环伸入进入腹部完成牵拉或打结。一方面,这种将打结装置伸入创口内部(如伸入腹部等)的方式可能对创口产生不利影响(如可能增大创口面积,或者因可操作空间过小导致医生难以利用打结装置执行穿刺或打结操作)。另一方面,这种打结装置对医生的操作专业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需要缝合区域相对较大或需要重复打多个结时,医生需要在视线受阻情况下主要凭借自身实践经验(如操作手感),双手长时间地重复手动打结、牵拉、穿刺等操作,出现失误操作的几率也相对增大。
又例如,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一种可以通过连续打结/弹力打结方式以提高打结效率的打结装置。但是,连续打结/弹力打结方法在穿结、紧结过程中难以控制节或环的收紧程度,以及两个结之间的缝线间隔。因此,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对打结质量(如松紧程度等)的把控难度仍然较大。一方面是容易因伤口拉力过大或过小,伤口对位不齐,进而造成导致伤口愈合差,瘢痕明显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尤其对于缝合量本身就相对较小的手术而言,缝线的消耗量会显著增加,即增加手术成本。如参见申请号为CN2016105081470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用双结推结器,该专利中即采用了类似的连续打结设计。又参见申请号为CN2022111055731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牙科弹力线打结装置。该打结装置通过手握杆上的滑动钮可控制伸缩机构上的卡块,以执行连续打结操作。并且,该装置采用机械结构(如卡块的移动)以控制结的松紧,这实际上同样需要操作人员对于穿结、紧结过程具有极高的专业把控能力。此外,该装置需要在体积有限的伸缩机构6邻近区域集成固定环5、旋转机构7、第一伸缩杆10、卡块11及第二伸缩杆12等多个零部件。由此一来一是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高,学习使用难度也相对较大;二是整套打结装置将不利于完成术前消毒准备工作。
再例如,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与已有的手术设备(如腹腔镜等手术操作器)相配合的打结装置。参见申请号为CN201120457538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微创手术腔内缝线打结器。但是由于这类打结器必须要与其他手术操作器共同使用。因此,从操作人员的使用角度来看,需要双手分别灵活地来同步操作打结器、操作器。一方面操作手法的难度仍然不低,另一方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器械的共同使用,也对操作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利于狭窄空间下的缝合手术(如容易影响到创口区域)。
因此,当前亟需一种打结装置,以在不影响创口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手术打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打结装置,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能够在不影响创口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手术打结。
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包括:
第一杆,所述第一杆从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所述第一杆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依次穿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且所述第一杆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缝隙,所述缝隙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外侧设置有第一夹持件,以用于夹持缝线;
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以用于辅助将所述缝线环绕成线圈;其中,所述固定件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第一轴线发生转动,且当所述固定件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相转动时,所述固定件的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所述高度指的是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边或侧边上的至少一个点与第一杆之间的距离;
以及第二杆,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以用于推动所述固定件上所绕线圈;当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腔体伸入所述第一杆内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所述缝隙向外凸起,且所述第二杆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腔体的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
其中,当所述自动打结装置处于穿结状态时,所述推动部可以在所述第二杆的带动下被推动或保持在所述第二区域处,以使得所述推动部与所述固定件相配合以形成有穿结空间I,从而供所述缝线能够在所述穿结空间I中缠绕至少一个线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杆外侧的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一夹持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一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第一夹持板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夹持区,以供操作者的至少一个根手指实现夹持或按压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在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相对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夹持件,且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夹持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杆外侧的第二转轴,且所述第二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二夹持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二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侧面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杆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一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二拉力f2;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二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二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三拉力f3,所述第三拉力f3大于所述第二拉力f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差异化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物理触感的第一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且当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的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的第三夹角,且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侧边形成斜坡区域;且所述斜坡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的侧壁以及夹持板外侧的夹持区共同形成为手部操作空间II,以供操作者的至少一根手指通过所述手部操作空间II对所述自动打结装置进行夹持;其中,侧边指的是固定件上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面的一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边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第三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形成有开口朝内第一夹角,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形成有开口朝内的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钝角;且当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上且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侧边的高度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侧边的高度也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侧边从其首端到尾端依次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其中,第一曲面的横截面所形成的第一曲线沿其首端至尾端方向的斜率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曲面的横截面所形成的第二曲线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曲线的开口方向相反,并且第二曲线为光滑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区域中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第二侧壁的侧边均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且所述第五侧边的高度从首端至尾端逐渐减小,以使得当所述固定件在相应的外部作用力作用下逐渐被转动入安装槽内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最高点被回收至所述安装槽的空间内,以避免所述第三连接件对线圈起到阻隔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置为弯曲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所述自动打结装置进行打结的方法包括步骤:
S101使得所述推动部后退或保持在所述第二区域处,以在所述推动部与固定件之间预留出穿结空间I;
S102通过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所述缝线的第一线段A;
S103使用所述缝线的第二线段B在所述穿结空间I上环绕至少一个线圈,
并使得所述第一线段A被环绕在内;
S104将所述第二线段B的活动端从所述缝线中穿过,以使得所述第二线段B绕过S103中所绕线圈,并从线圈内穿出,从而使得所述线圈初步成结;
S105推动所述第二杆沿推结方向运动,以利用所述推动部带动所述线圈移动,并将所述线圈推离至所述第一杆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105包括步骤:
将第一手指按压在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相应固定件之间所形成的第一手部操作空间中,以及将第二手指按压在第一杆的第二夹持件与相应固定件之间所形成的第二手部操作空间中;
将所述第一手指和/或所述第二手指沿推结方向运动,以按压至少一个固定件并使其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转动;
以及推动所述第二杆沿推结方向运动,以使得所绕线圈能够逐渐脱离所述穿结空间I、所述第四区域进而被推离至所述第一杆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6拉动所述第二线段B,以使得所述线圈在相应的拉动作用下收紧成结。
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打结装置(也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新型打结方式),
以辅助操作者可以通过单独成结的方式快捷、连续地打出多个结。并且,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的单手操作的难度,同时保证结的质量,本申请将体外穿结、体外推结功能集成于打结装置上(即主要由操作者手指与器械相配合以操作穿结和推结),而将紧结功能设计为由操作者手部直接控制。从而使得该自动打结方式既能够在视线开阔的区域(即体外环境)完成操作复杂的穿结、推结过程,同时能够预留出足够灵活性,以便于操作者利用手指控制最终的结松紧程度(如根据推结过程结束后结的松紧程度,采用手指拉线的方式直接控制松紧)。
换个角度来看,本申请的自动打结装置可以在不借助其他工具(如腹腔镜等手术操作器)下独立地辅助用户实现单手打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目的并不在于要在自动打结装置上自动实现打结的全过程(如从穿结至紧结),而是在于将穿结、推结过程引导至体外完成,并将紧结过程留给操作者来手指调节。因此,本申请的优势在于,大大减小了操作者所要学习使用的操作手法难度,以提高打结效率。同时也预留下可调节空间,以便于用户灵活地调节结的质量。
具体地,本申请利用了外科医生手指灵活的优势,在自动打结装置上沿其推结方向依次设计有手部操作空间II、穿结空间I,以便于外科医生在缝合过程中仅通过双指或三指等单手操作握住装置。并且,由于手部操作空间II、穿结空间I在实际应用时都均设置在体外空间。因此操作者可以单手在体外空间下执行推结操作,等推结结束后可以再使用另一只手完成最后的紧结、剪线操作。上述打结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打结效率,同时利用打结装置的穿结、推结功能,与外科医生的手指优势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打结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自动打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自动打结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三区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三区域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述固定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自动打结装置的按压操作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自动打结装置的零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自动打结装置在推结结束之后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标识汇总:
1为第一杆,11为第一区域,111为第一夹持件,111a为第一夹持板,
111b为第一转轴,112为第二夹持件,112a为第二夹持板,112a-1为第一板,112a-2为第二板,112b为第二转轴;12为第二区域;13为第三区域,
131为固定件,1311为第一连接件,1312为第二连接件,1313为第三连接件,1312a为第一侧边,1312b为第二侧边,1312c为第三侧边;132为安装槽,132a为第四侧边,132b为第五侧边;14第四区域;15为腔体;16为缝隙;2为第二杆;21为推动部;L1为第一轴线,C1为第一曲线,C2为第二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申请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
“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文中,术语“上”、“下”、“内”、“外”“前”、“后”、“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和/或”包括任何和所有一个或多个列出的相关项的组合。
本文中“多个”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即其包含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如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大约”,典型地表示为所述值的+/-5%,
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4%,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3%,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2%,甚至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1%,甚至更典型的是所述值的
+/-0.5%。
在本说明书中,某些实施方式可能以一种处于某个范围的格式公开。应该理解,这种“处于某个范围”的描述仅仅是为了方便和简洁,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对所公开范围的僵化限制。因此,范围的描述应该被认为是已经具体地公开了所有可能的子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的独立数字值。例如,范围1~6的描述应该被看作已经具体地公开了子范围如从1到3,从1到4,从1到5,从2到4,从2到6,从3到6等,以及此范围内的单独数字,例如1,2,3,
4,5和6。无论该范围的广度如何,均适用以上规则。
本文中,缝线包括:预留在缝合部的一侧以供打结的第一线段A(也即缝线尾线部分),以及从缝合部的另一侧穿出的第二线段B(也即带针的一端)。
本文中,“穿结”(或者说,穿结过程)指的是,缝线的第二线段B形成至少一个线圈(或环圈),且第二线段B在形成线圈后将穿过所形成的至少一个线圈,所述第一线段A的末端同样地也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例如,穿结或穿结过程具体为:使得第二线段B围绕第一线段A形成至少两个线圈,随后第二线段B再从所形成的至少两个线圈内穿过(第二线段B的带针一端沿远离缝合部的方向穿过线圈)。此时,第一线段A和第二线段B完成了“推结”步骤之前的穿结准备。换句话说,此时待打结已经初步形成。
本文中,“推结”(或者说,推线过程)指的是,待缝线完成穿结过程之后,在固定缝线的至少一段的同时(例如,固定第一线段A),沿远离固定位置的方向推动线圈(或者说,沿靠近缝合部的方向推动线圈),以将线圈所初步形成的结推离第一杆之外以运动至缝合部附近。
本文中,“紧结”(或者说,紧线过程)指的是,待打结脱离外部装置(如自动打结装置)并运动至缝合部附近时(如完成推结后),拉动缝线的至少一段(如分别拉动第一线段A和第二线段B),以使得线圈处的缝线(初步形成的结)逐渐收紧形成具有固定作用的结。
参见图1-图1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打结装置,以辅助操作者(如医生)在操作空间相对狭窄的环境下(如口内手术时)便捷地实现单手打结操作。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打结装置包括:
第一杆1,所述第一杆1从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11、第二区域12、第三区域13以及第四区域14;所述第一杆1内设置有腔体15,所述腔体15依次贯穿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且所述第一杆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腔体15相连通的缝隙16,所述缝隙16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11外侧的一边设置有第一夹持件111,另一边设置有第二夹持件112,且第一、第二夹持件可以分别用于夹持(或者说固定)缝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所述第三区域13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131,且所述固定件131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第一轴线L1发生相对转动,且当所述固定件131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L1的方向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固定件131的高度H逐渐减小,其中,高度H指的是所述固定件131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边或侧边上的至少一个点(如顶点)与第一杆1之间的距离;
以及第二杆2,所述第二杆2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21,当所述第二杆2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腔体15伸入所述第一杆1内时,所述推动部21通过所述缝隙16向外凸起,且所述第二杆2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腔体15的第一轴线L1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
其中,当所述自动打结装置处于穿结状态时(即此时操作者需要在第一杆的固定件上缠绕线圈),所述推动部21可以被推动或者保持处于所述第二区域12的位置处,以使得所述推动部21与所述固定件形成有穿结空间I,以供缝线能够在穿结空间I中缠绕至少一圈或至少两圈;当所述打结装置处于推结状态时,所述第二杆2在相应的外部作用力的推动下向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方向移动,且此时所述推动部21从所述第二区域依次经过第三、第四区域,以使得所绕线圈在所述推动部的推动下脱离所述第一杆。其中,线圈在被推动至脱离所述第一杆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收紧。
实际操作时,操作者可以在穿结空间I中或者在穿结空间I的邻近区域执行穿结操作。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结空间I可以为推动部21和固定件131之间的区域,如操作者可以将缝线直接缠绕在第二区域12和第三区域13的相邻区域的壁面上。
例如,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穿结空间I也可以为固定件131的侧边区域,如操作者可以将缝线直接缠绕在固定件131上。且当操作者通过手指沿箭头所示方向使力时,可以使得固定件向内收起(即沿靠近第一杆的第一轴线方向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所绕线圈能够顺利离开穿结空间I。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可以一体成型。或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以上四个区域(或者说,操作区)也可以分别加工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的第二端可以为开口状态,或者也可以为封口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件111包括:第一夹持板111a,
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一转轴111b,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1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一夹持板在受到第一外部作用力F1的作用时,所述第一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或者说,固定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或者说,非固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11可以在推结过程中对第一线段A的尾端进行固定,以保证操作者在单手操作下也能够顺利成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夹持板处于夹持状态并夹持有缝线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或滑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一拉力f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板111a的第一侧面与第一杆的侧面相对应并间隔有第一距离,以用于容纳至少一段缝线。第一夹持板111a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夹持区,以供操作者的至少一个根手指(如食指)实现夹持操作(例如,施加第二外部作用力F2以转动夹持板)。在推结过程中,操作者可先利用两根手指分别按压在第二区域的两侧外壁面上,以抓紧自动打结装置。在完成推结或者紧结之后,位于第一夹持板一侧的手指沿靠近第一杆的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后退时,可以按压第一夹持板,从而使得第一夹持板取消对第一线段A的夹持作用。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区与所述第一杆的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向固定件(如固定件的第一侧边)的第四夹角α4,且第四夹角α4也优选地设置为钝角。本实施例中,夹持区与固定件(具体为固定件的第一侧边)相对设置(如图9所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滑作用,即避免操作者在单手操作时出现装置掉落等意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112包括:第二夹持板112a,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二转轴112b,且所述第二夹持板112a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12b与所述第一杆1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二夹持板在受到第二外部作用力F2的作用时,所述第二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或者说,固定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或者说,非固定状态)。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板112a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112a-1和第二板112a-2,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1的侧面设置,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杆1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所述第一夹持区间的宽度大于第二夹持区间的宽度(例如,第一夹持区间的平均宽度大于第二夹持区间的平均宽度)。
其中,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一板112a-1(或者第二夹持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或滑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二拉力f2。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二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二板112a-2(或者第二夹持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或滑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三拉力f3。其中,第三拉力f3大于第二拉力f2。
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采用两级拉力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夹持件的灵活性。具体地,为了保证能够将穿结过程所绕线圈推离至第一杆之外,一方面需要保证所绕线圈与夹持点之间具有足够的推拉长度;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长度过长出现绞索等干扰情况。其中,夹持点指的是所述缝线被夹持件所夹持的位置。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打结情况,如缝线的剩余长度,或者操作者对于打结操作的熟练程度等,自由地选择将缝线夹持在第一夹持空间或第二夹持空间内。
例如,当操作者具有熟练操作经验时,比如对于放线长短掌握熟练,可以在推结过程中,将第二线段B固定在第二夹持空间。此时,在推结过程中,第二线段B不会轻易发生松动。
又例如,当操作者对于放线长短掌握不熟练时,可以在推结过程中,将第二线段B固定在第一夹持空间。此时,如果操作者发现在推结过程中,线圈与夹持点之间的线段距离过小,操作者可以用手指(如中指)对第二夹持件进行按压,以适当放出一定长度的缝线,进而使得线圈可以被推出第一杆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也可以采用与第二夹持件类似的结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的外侧也设置有夹持区,以供操作者放置手指。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拉力f3的大小与第一拉力f1的大小相等或相近。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的第一侧面可以采用软质材料(如橡胶等)制成,而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可以采用硬质材料(如塑料,金属等)制成。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均被设置为可以紧密地夹持单段缝线。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缝线(如缝线的直径可以为0.35mm、0.30mm、0.25mm、0.20mm等等),第一夹持板与第一杆之间的夹持空间,以及第二夹持区间的宽度(如最小宽度,最大宽度或平均宽度)可以为大约0.35mm、0.30mm、0.25mm或者0.20mm左右。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第二侧面(也即第二夹持板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差异化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物理触感的第一标识。本实施例中,采用差异化设置可以便于操作者通过手部触感,感知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区域位置。如当操作者需要对夹持在第一夹持区间的缝线进行适当放线时,可以通过手部皮肤的感触快速判断第一板的位置并对其进行按压。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标识为粗糙度的差值,具体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第二侧面的粗糙度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以使得第一板和第二板的接触手感存在显著差异,以便于用户可以通过单根手指感受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差异(如医生通过夹持在第二夹持板上的食指或中指轻松地区分出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对应位置)。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标识为高度差。具体地,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可以设置有凸起,以用于辅助用户通过手指快速区分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位置。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的厚度和第二板的厚度之间存在厚度差,以辅助用户通过第一板、第二板的厚度(或者说高度)快速区分二者。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打结装置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标识,以用于区分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即辅助用户通过视觉或触觉感知快速地区分使用时的左右位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标识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杆外侧面的至少一侧的颜色表示(如在第一夹持板或者第一夹持板的一侧设置涂覆有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颜色,如黄色)。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示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杆外侧面的至少一侧的物理标识,如设置于单侧的磨砂区域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件13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311、第二连接件1312和第三连接件1313。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上对应地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件1311可以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以固定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中。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所述固定件131安装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具体可以为第一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即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杆侧壁相反的一侧,或者说朝向夹持件一侧)的第三夹角α3,且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第一侧边形成斜坡区域。其中,侧边指的是连接件(或者说固定件)中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面的一边。
本实施例中的斜坡设计一方面能够向操作者提供相对开阔的手部操作空间II,以便于适应于不同操作者的手指大小(如不同粗细、长短的手指),并且单根手指(如食指或中指等)在坡度设计辅助下更容易发力。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手部操作空间II的横截面呈倒梯形设计,或者与倒梯形结构类似的几何设计。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板外侧的夹持区、第二区域的侧壁(或者第二、三区域相邻近的区域)以及固定件的侧边(如第一侧边)共同形成了第一手部操作空间II1。第二夹持板外侧的夹持区,第二区域的侧壁以及固定件的侧边共同形成了第二手部操作空间II2。操作者可以分别将单手的两根手指放置在第一、第二手部操作空间,以实现对单手夹持装置、推结等操作。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不额外增大自动打结装置长度的情况下,供用户在手部操作空间II中实现手指夹持、手指前后滑动等操作。并且,夹持板与第一侧边形成为相对的斜坡,既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好的发力点(即省力);同时斜坡设计反过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指起到固定作用,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装置滑落造成意外。
如图9所示,当操作者将食指、中指分别按压在第一、第二手部操作空间时,手指前进时(即沿推结方向Y运动时),可以沿箭头所示方向使力,以按下固定件,当手指后退时,可以沿箭头方向使用,按起夹持件,以放开第一线段A,或者放松第二线段B。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件可以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包括:
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边1312a、第二侧边1312b以及第三侧边1312c,其中,第一侧边的首端、第三侧边的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三段式侧边相协同的设计,在固定件上集成有省力功能、穿结功能以及辅助推结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形成有开口朝内(即面向第一杆的侧壁的方向)第一夹角α1,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所形成的开口朝内的第二夹角α2均为钝角。并且,当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上且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侧边的高度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侧边的高度同样地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第二连接件的高度渐变设计一方面可以满足在固定区域(如穿结空间I)中缠绕一定直径的线圈的需求(换句话说,固定件的高度设计可以辅助操作者对于穿结过程中所绕线圈数量、大小进行评估);一方面也能够在线圈缠绕结束后,顺利地推动线圈离开固定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以进一步地减小线圈离开固定件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连接件1313的侧边(或者说侧面,
也即远离第一杆的一侧)从其首端到尾端依次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其中,第一曲面的横截面所形成的第一曲线C1沿其首端至尾端方向的斜率依次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曲面的横截面所形成的第二曲线C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曲线C1的开口方向相反,并且第二曲面C2优选设置为光滑曲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连续设置的第一、第二曲面可以对穿结空间I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优选的穿结空间I如图5中的线圈位置所示),即尽量将线圈收缩在固定件的中间区域,避免所绕线圈过于松散。并且,在需要推结的时候,光滑的第二曲面也不会对线圈产生不当的阻力。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区域13中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件131的安装槽132,所述安装槽132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第二侧壁的侧边均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四侧边132a和第五侧边132b,且所述第五侧边132b的高度(即第五侧边中各个点与第一杆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从首端至尾端逐渐减小,以使得当所述固定件131在相应的外部作用力作用下逐渐延伸入安装槽132内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最高点被回收至所述安装槽132的空间内(如第二曲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小于第五侧边上各个点的高度),以避免所述第三连接件对线圈起到阻隔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或第一杆呈圆筒形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可以为直线型,或者,所述推动部也可以设置有一定弧度,以使得所述推动部能够勾住缝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置为弯曲结构。例如,推动部(具体为弯曲结构)的轴线被设计为具有一定弧度的曲线。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结构轴线为圆弧或类圆弧,且所述圆弧的弧长小于或等于圆的四分之一,以避免在推结过程中,线圈缠绕在推动部上。
其中,类圆弧指的是与圆弧的弯曲弧度,或者斜率变化趋势相同或相近的曲线结构。例如,类圆弧可以为椭圆的部分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可以为弹簧夹。具体地,两个弹簧夹分别对称地安装在第三操作区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设置有阻挡件22,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杆2在往返运动过程中的行程。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的直径大于所述腔体的直径,以对所述第二杆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第二杆均呈直线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和第二杆的长度相等或近似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的长度大约为12-15cm。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自动打结装置进行打结的方法包括步骤:
S101使得所述推动部后退或保持在所述第二区域,以在所述推动部21与固定件131之间预留出穿结空间I;
S102通过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所述缝线的第一线段A;
S103使用所述缝线的第二线段B在所述穿结空间I上环绕至少一个线圈,
并使得所述第一线段A被环绕在内;
S104将所述第二线段B的活动端从所述缝线中穿过,以使得所述第二线段B绕过S103中所绕线圈,并从线圈内穿出,从而使得所述线圈初步成结;
S105推动所述第二杆沿推结方向运动,以利用所述推动部带动所述线圈移动,并将所述线圈推离至所述第一杆外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步骤S101-S105均可以在远离缝合部一侧完成,如在口外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S105包括步骤:
将第一手指按压在所述第一夹持件与相应固定件之间所形成的第一手部操作空间中,以及将第二手指按压在第一杆的第二夹持件与相应固定件之间所形成的第二手部操作空间中;
将所述第一手指和/或所述第二手指沿推结方向运动,以按压至少一个固定件并使其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转动;
以及推动所述第二杆沿推结方向运动,以使得所绕线圈能够逐渐脱离所述穿结空间I、所述第四区域进而被推离至所述第一杆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6拉动所述第二线段B,以使得所述线圈在相应的拉动作用下收紧成结。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的目的并不在于期望通过自动打结装置完成整个打结过程,而是主要借助打结装置以解决穿结、推结的过程,并将紧结过程留由操作者手动控制,利用操作者的手指的灵巧性以控制结的松紧,避免拉力过大或过小导致伤口对位不齐,影响缝合质量。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自动打结装置的示例性操作流程进行说明。例如,用户可以采用三指操作的方式/双指操作的方式,单手使用自动打结装置打结。
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1)当自动打结装置位于初始状态时,使得推动部21与固定件之间预留出穿结空间I;
步骤2)将缝合部一侧预留的第一线段A固定在第一夹持件111上;
步骤3)带动从缝合部另一侧穿出的第二线段B在穿结空间I(如固定件的侧边)上环绕至少一个线圈,且所述线圈将所述第一线段A也环绕在内;
步骤4)待环绕完线圈之后,利用针将第二线段B的活动端(即带针的一端)从缝隙16中穿过以将所绕线圈绕住;
步骤5)将第二线段B固定在第二夹持件处;
步骤6)操作者分别用单手的两根手指(如食指、中指)按压/夹持在两个手部操作空间II(如此时可以夹持在第二区域的侧壁上);
步骤7)操作者利用同一只手的另一根手指(如大拇指),或者手掌掌面抵住第二杆的第二端并推动第二杆朝向第一杆的第一端运动,此时,推动部21推动所绕线圈脱离第一杆;
步骤8)待线圈脱离第一杆之后,用户可以利用中指按压第二夹持件以取消对第二线段B的夹持作用,并利用另一只手拉动第二线段B,以收紧结。
如果需要打多个结,则可以重复上述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可以采用弧形结构的缝针,在步骤4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针的弧形结构特点,将线从缝隙中穿过,以绕过线圈。
可以的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优选应用场景之一为口内手术等操作空间相对狭小的缝合过程。如在口内手术过程中,本申请既能够利用外科医生手指灵活的优势,以使得打结松紧可通过操作者的手感控制,进而避免伤口拉力过大或过小使得伤口对位不齐,导致伤口愈合差,瘢痕明显等不良后果。同时,还能利用其手指优势实现单手操作自动打结装置(如在有限的体积的第一杆上设置有穿结空间I、手部操作空间II),以供操作者在体外完成穿结、推结等难度较大的步骤,避免打结过程对缝合部产生不利影响(即可在口外完成绕线操作,减轻患者口内操作时的不舒适感)。
通常来说,口腔颌面部外伤需要及时进行伤口缝合。一是由于该部位神经密集分布、血管丰富;二是患者创伤过于严重,除伤口疼痛外,易引发其他多种症状表现,如神志不清、休克,且伤口感染可能性较高。此时,如果医生处理不当(如缝合失误)反而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在缝合程序中,利用打结技术做成接扣,以固定缝线,防止松脱,是缝合最重要的操作之一,也是占用全部手术时间最长的操作环节。打结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手术时间的长短和效果的好坏。速度过慢常延误手术时间。方法不准确(假结、滑结)、质量不高则易滑脱,甚至造成术后出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而本申请中的自动打结装置可以辅助操作者在不借助其他工具(如腹腔镜等手术操作器)的情况下,利用医生的手部和自动打结装置相配合,在远离缝合部如伤口一侧,也即在口外完成穿结、推结等关键过程。一方面是使医生获得了更佳的体外观察视线,便于操作;另一方面是减小了缝合过程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自动打结装置既可以与其他自动化手术设备(如缝合设备)相配合使用,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打结流程的自动化。
或者,本申请中的自动打结装置也可以选用手动操作的方式,以借助自动打结装置在推结过程中自动成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杆(1),所述第一杆(1)内设置有腔体(15),且所述第一杆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缝隙(16);其中,
所述第一杆沿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用于夹持缝线的第一夹持件(111),以及用于辅助穿结的至少一个固定件(131);其中,所述固定件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第一轴线(L1)发生相对转动,且当所述固定件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转动时,所述固定件(131)的高度逐渐减小,其中,高度指的是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边或侧边上的至少一个点与第一杆之间的距离;
以及第二杆(2),所述第二杆(2)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21),当所述
第二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腔体伸入所述第一杆内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所述缝隙(16)向外凸起,且所述第二杆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腔体的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11)包括:第一夹持板(111a),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一转轴(111b),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1)转动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杆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缝线的第二夹持件(112),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夹持板(112a),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二转轴(112b),且所述第二夹持板(112a)通过所述第二转轴(112b)与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板(112a)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112a-1)和第二板(112a-2),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侧面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杆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且所述第一夹持区间的宽度大于第二夹持区间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3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311)、第二连接件(1312)和第三连接件(131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杆固定连接;且当所述固定件(13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的第三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侧边形成斜坡区域;其中,侧边指的是连接件中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面的一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件为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边(1312a)、第二侧边(1312b)以及第三侧边(1312c);其中,所述第一侧边的首端、第三侧边的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形成有开口朝内第一夹角,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形成有开口朝内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均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上且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侧边的高度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侧边的高度同样地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设置有阻挡件(22),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杆(2)在往返运动过程中的行程。
CN202322186142.9U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Active CN220876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142.9U CN220876831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142.9U CN220876831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6831U true CN220876831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6142.9U Active CN220876831U (zh) 2023-08-15 2023-08-15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6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4821A (en) Syste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knots in surgical suture material
JP2873366B2 (ja) 鉗 子
US5217471A (en) Endoscopic suture knotting instrument
US5257637A (en) Method for suture knot placement and tying
US5181919A (en) Suture ligating device for use with an endoscope
JP5769311B2 (ja) 縫合糸を操作するための医療器具、特に関節鏡視下手術に有用な医療器具及びシャトルの装着方法
US8282656B2 (en) Suture passing instrument
US5261917A (en) Suture tying forceps with a plurality of suture holders and method of tying a suture
EP2147638B1 (en) Endoscopically inserting surgical tool
JP2008521559A (ja) 縫合糸にテンションを与え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H03503251A (ja) 内視鏡外科手術に使用されるための結紮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のための結紮器具
US20130304096A1 (en) Fascial closure suture device
US9579098B2 (en) Bendable suture needle with free varying angle and holder therefor
CA2942825C (en) Needle driver
CN220876831U (zh)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US20160206391A1 (en) A system to manipulate organs and instrumen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US20180071493A1 (en) Suture-based catheter sec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CN110547834B (zh) 肌腱导引钳
CN117064466A (zh) 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TWI551261B (zh) An in vitro kno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laparoscopic surgery
CN110720960A (zh) 用于空间受限手术的翻转式持针器
US10499907B1 (en) Apparatus for subcuticular suturing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use thereof
US20210236115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racorporeal and extracorporeal laparoscopic suturing and knot tying
CN216417241U (zh) 夹扣式自动组织悬吊器
CN219661796U (zh)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