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4579U -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4579U
CN220874579U CN202322386712.9U CN202322386712U CN220874579U CN 220874579 U CN220874579 U CN 220874579U CN 202322386712 U CN202322386712 U CN 202322386712U CN 220874579 U CN220874579 U CN 220874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id
input unit
external input
coil
inn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8671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延辉
胡丹
郑阳辉
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8671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4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4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4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包括壳体、支撑片、RFID线圈、多个RFID芯片以及多个开关元件;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内槽,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外槽;支撑片设置于内槽内;RFID线圈固定贴合于支撑片;多个RFID芯片与RFID线圈电连接,多个RFID芯片并联设置;多个开关元件安装于外槽内,多个开关元件分别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与RFID线圈连接的电路上。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将柔性的RFID线圈定位安装于安装槽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片提升壳体设置有安装槽和定位槽处的强度,进而使得壳体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外置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背景技术
现如今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的智能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的剧增,智能手机的操作方式也变得复杂多样,其中,以智能手机搭载触摸屏并通过触摸屏上的虚拟按键实现人机交互为主,同时智能手机也搭载有机械按键来辅助消费者直接触发一些功能,例如打紧急电话、发送信息、打开某个应用软件等。
虽然智能手机上搭载有机械按键,但是智能手机上搭载的机械按键的数量一般为两到三个,为了增加可快速触发智能手机中某个程序或者应用的机械按键,可以在智能手机的保护套上面设置机械按键,机械按键与保护套上的RFID芯片和RFID线圈串联形成一个电路,机械按键被触发后可产生能够被智能手机上的NFC模块感应和读取的RFID标签。
然而,智能手机的保护套上设置机械开关元件、RFID芯片以及RFID线圈后,一方面会导致保护套的结构复杂化,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保护套整体的尺寸增加,故亟需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尺寸过大以及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包括壳体、支撑片、RFID线圈、多个RFID芯片以及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内槽,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外槽;
所述支撑片设置于所述内槽内;
所述RFID线圈固定贴合于所述支撑片;
多个所述RFID芯片与所述RFID线圈电连接,多个所述RFID芯片并联设置;
多个所述开关元件安装于所述外槽内,多个所述开关元件分别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与RFID线圈连接的电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背板以及自所述背板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侧板,所述背板和所述侧板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智能终端的安装腔,所述侧板邻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凹设有所述内槽,所述侧板背对所述安装腔的表面设有所述外槽;和/或,所述外槽与所述内槽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具有与智能终端的NFC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一区域以及与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间隔设置,所述内槽邻近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区域相间隔设置,所述RFID线圈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RFID线圈另一部分设于所述内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RFID芯片的频率为10MHz~15MHz。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RFID线圈与所述支撑片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RFID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片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设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通过封装膜封装;和/或,
所述RFID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片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设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所述内槽的槽底凹设有多个避让凹部,多个所述避让凹部均用于避让所述RFID芯片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槽与所述内槽连通设置,所述开关元件包括按压型按钮和键帽,所述按压型按钮与所述RFID线圈以及对应的RFID芯片串联形成回路,所述按压型按钮设置于所述RFID线圈与所述外槽相对的位置,所述键帽与所述外槽配合并可沿所述外槽往复运动,以按压或者释放所述按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型按钮为锅仔片按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RFID芯片设置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外槽的一面,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聚脂薄膜,所述聚脂薄膜包覆所述支撑片、所述RFID线圈、多个所述RFID芯片以及所述按钮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PET片,所述PET片对应所述RFID芯片贯穿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PET片对应所述按钮贯穿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PET片的一侧与所述聚脂薄膜抵接,所述PET片的另一侧通过双面胶与所述RFID线圈粘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元件为自复位旋钮开关;或者,所述开关元件为电子开关,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槽呈长条状设置,所述内槽的槽底凸设有两个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在所述内槽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支撑片呈长条状设置,所述支撑片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有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与两个所述定位柱一一插接配合;
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呈长条状设置,所述装饰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饰板设置于所述支撑片背对所述外槽的一侧,两个所述装配孔与两个所述定位柱一一插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邻近所述内槽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内槽连通的走线缺口;
所述RFID线圈一部分设于所述背板,所述RFID线圈另一部分通过所述走线缺口伸入所述内槽中;
所述装饰板邻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封盖块,所述封盖块与所述走线缺口配合并封盖所述走线缺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中,通过将支撑片固定安装于内槽内,将RFID线圈贴合在支撑片上,将多个RFID芯片并联设置并与RFID线圈电连接,将多个开关元件安装于外槽内并分别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与RFID线圈连接的电路上。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将柔性的RFID线圈定位安装于内槽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支撑片提升壳体设置有内槽处的强度,进而使得壳体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壳体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中RFID线圈与多个RFID芯片以及多个开关元件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中RFID线圈与多个RFID芯片以及多个开关元件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的支撑片、RFID线圈、RFID芯片、开关元件、封装膜、聚脂薄膜以及PET片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的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适配于手机、平板等配置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包括壳体10、支撑片20、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线圈30、两个或两个以上RFID芯片40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关元件50,支撑片20、RFID线圈30、两个或两个以上RFID芯片40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关元件50均设置在壳体10上。
壳体10的形状有多种,壳体10可以呈平板状设置,壳体10可以呈U型设置,壳体10还可以呈四周高中部低的呈盆地状设置,在此对壳体10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壳体10的形成材料有多种,壳体10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壳体10采用橡胶、硅胶或者柔性塑料制成,壳体10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成,例如壳体10采用硬质塑料制成,壳体10还可以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壳体10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此处限定壳体10的内表面为壳体10邻近智能终端的表面,壳体10的外表面为壳体10远离智能终端的表面。壳体10的内表面设有内槽10a,内槽10a可以呈长条状、圆形、矩形以及其他形状设置;壳体10的外表面设有外槽10b,外槽10b与内槽10a可以相对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外槽10b可以呈长条状、圆形、矩形以及其他形状设置,外槽10b可以与内槽10a连通设置或者不连通设置,外槽10b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外槽10b为一个时,外槽10b对应多个开关元件50设置,外槽10b为多个时,多个外槽10b与多个开关元件50一一对应设置。
支撑片20的形状有多种,支撑片20的形状可以呈长条状、圆形、矩形以及其他形状设置,支撑片20的形状通常与内槽10a的形状相适配,以方便支撑片20安装于内槽10a内并将内槽10a的槽口封盖;支撑片2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制成,较佳地,支撑片20采用金属材料(如金属铝、金属铜、不锈钢等)制成,金属材料具有强度高、抗弯折性好的优点,这样可保证支撑片20的支撑性能和抗弯折性能。
RFID线圈30也称为射频天线,其主要起到能量与信息传输的作用,RFID线圈30固定贴合在载支撑片20表面,即RFID线圈30可以整体设置在内槽10a内,RFID线圈30也可以一部分设置在内槽10a内,另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0的内表面、外表面或者内部,值得注意的是,若RFID线圈30的另一部分位于内槽10a外的话,RFID线圈30位于内槽10a外的一部分优选设于壳体10的内部,如此可以避免RFID线圈30裸露于外。
多个RFID芯片40均与RFID线圈30电连接,且多个RFID芯片40并联设置,多个RFID芯片40与RFID线圈30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或者多个RFID芯片40集成于RFID线圈30上。多个RFID芯片40设置在内槽10a内,多个RFID芯片40可以固定在内槽10a的槽壁,多个RFID芯片40也可以固定在支撑片20上,多个RFID芯片40还可以设置在RFID线圈30上,在此不做限定。不管多个RFID芯片40采用何种方式固定在内槽10a内。
开关元件50是一种控制电路导通或者断开的元件,开关元件50可以是机械开关、电子开关、电容开关、电感开关等等,在此对开关元件50的类型不做具体的限定。多个开关元件50安装于外槽10b,多个开关元件50与多个RFID芯片40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开关元件50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40与RFID线圈30连接的电路上。
也即,每个开关元件50与对应的RFID芯片40以及RFID线圈30串联形成一个回路,多个开关元件50和多个RFID芯片40以及RFID线圈30形成多个回路,每一个回路的导通均可以产生一个电子标签,每一个回路产生的电子标签都可以被智能终端的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模块感应并读取。
当智能终端装配至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上时,智能终端的NFC感应区与壳体10上设置RFID线圈30的位置是相对设置的,当智能终端开启NFC程序后,智能终端的NFC模块开始扫描电子标签,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一个开关元件50导通时,导通的开关元件50与对应的RFID芯片40以及RFID线圈30形成的回路此时产生一个电子标签,智能终端的NFC模块扫描该电子标签并读取该电子标签后,智能终端的控制器判定是否执行下一个动作(如打开某一程序、关闭某一程序、暂停某一程序、关闭智能终端等等),即判断该电子标签是否为智能终端中的控制指令,若是则执行相应的动作,若否则不响应。如此设置,即可通过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对智能终端发送快捷指令,进而方便用户操作智能终端。
还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上的多个开关元件50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来设定快捷指令,下面以智能终端为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智能手机的NFC程序开启后,智能手机的NFC模块开始扫描电子标签,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一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一个电子标签,第一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浏览器打开或者关闭的快捷指令;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二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二个电子标签,第二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来电接听或者挂断的快捷指令。
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三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三个电子标签,第三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相机打开以及快门按下的快捷指令;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四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四个电子标签,第四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打开某游戏App的快捷指令;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五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五个电子标签,第五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弹出电量提醒页面的快捷指令;当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第六个开关元件导通时,导通的回路此时产生第六个电子标签,第六个电子标签可以是智能手机的切换至某即时通讯软件APP,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上的每个电子标签所对应智能手机的快捷指令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在使用之前需要与智能终端进行通信连接,以对多个开关元件50所在回路导通时产生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定义,在对多个开关元件50所在回路导通时产生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定义时,逐次将多个开关元件50触发并使对应的回路导通,智能终端的NFC模块逐次感应并读取对应的电子标签,智能终端再对电子标签进行自定义,以使得每一个电子标签形成智能终端执行某一动作的快捷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中,通过将支撑片20固定安装于内槽10a内,将RFID线圈30贴合在支撑片20上,将多个RFID芯片并联设置并与RFID线圈电连接,将多个开关元件50安装于外槽内并分别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40与RFID线圈30连接的电路上。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将柔性的RFID线圈30定位安装于内槽10a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支撑片20提升壳体10设置有内槽10a处的强度,进而使得壳体10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背板11以及自背板11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侧板12,侧板12和背板11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智能终端的安装腔10c,侧板12邻近安装腔10c的表面凹设有内槽10a,侧板12背对安装腔10c的表面凹设有外槽10b。如此设置,方便将智能终端快速定位装配在壳体10上,同时也方便设置壳体10设置RFID线圈30的位置与智能终端的NFC感应区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侧板12的厚度通常与背板11的厚度一致,虽然内槽10a和外槽10b的设置会导致侧板12局部的强度以及抗弯折能力降低,但是支撑片20装配于内槽10a内后,由于支撑片20自身的强度以及抗弯折能力都比较高,这样就可以通过支撑片20来提高侧板12的强度以及抗弯折能力,从而使得侧板12各处的强度以及抗弯折能力相当,也就是说,支撑片20的设置使得侧板12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侧板12上通常还对应智能终端侧面的按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智能终端侧面的耳机孔设置有第二通孔,对应智能终端侧面的充电孔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的数量可以根据对应的智能终端设定;背板11对应智能终端上的摄像头设置有摄像窗口,摄像窗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多边形等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5、图10以及图11,该背板11具有与智能终端的NFC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一区域11a以及与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二区域11b,第一区域11a和第二区域11b间隔设置,内槽10a邻近第一区域11a设置且与第二区域11b相间隔设置,RFID线圈30一部分设于第一区域11a,RFID线圈30另一部分设于内槽10a内。如此设置,可以避免RFID线圈30以及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20影响到智能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同时也避免了RFID线圈30以及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20被无线充电磁场影响。
基于上述各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RFID芯片的频率为10MHz~15MHz,优选地,RFID芯片40的频率是13.56MHz,由于RFID芯片40的频率是13.56MHz,这个频率的RFID芯片40在使用时不需要电源供电,另外,在多个开关元件50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开关元件50同时导通时,由于RFID线圈30接受来自智能终端发射的能量不变,但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回路导通会导致RFID线圈30的频率过低,进而导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导通回路中的RFID芯片产生的电子标签无法被智能终端的NFC模块感应到,因此,选择上述频率范围内的RFID芯片,还可以实现多个并联的RFID芯片择一导通的效果。
也就是说,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选择频率在10MHz~15MHz内的RFID芯片40,一方面使得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不需要设置电源或者外接电源,这就使得壳体10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另一方面还使得多个并联的RFID芯片择一导通的,这样就避免了用户同时按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开关元件,进而导致智能终端需要同步执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作,进而影响到智能终端正常运行的问题出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RFID线圈30与支撑片20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双面胶两面均具有粘性,如此有便于将支撑片20和RFID线圈30粘接固定;另外,双面胶具有绝缘的特性,当支撑片2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双面胶还能够将支撑片20与RFID线圈30绝缘连接,这样就避免了支撑片20影响RFID线圈30工作;此外,采用双面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支撑片20和RFID线圈30之间的间距,这样还可以充分利用内槽10a的空间,以确保RFID芯片40、开关元件50以及其他结构件的安装。
请参阅图8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RFID线圈30设置于支撑片20朝向内槽10a的槽底的一面,多个RFID芯片40均设于RFID线圈20朝向内槽10a的槽底的一面,多个RFID芯片40均通过封装摸60封装。如此设置,一方面避免了RFID芯片40从内槽10a的槽口显露于外,另一方面通过封装膜60将RFID芯片40全面包覆,封装膜60自身的厚度比较薄,封装膜60覆盖RFID芯片40时几乎不会影响RFID芯片40占用的空间,同时封装膜60的设置还可以避免RFID芯片40与内槽10a的槽底直接接触并被磨损的问题出现。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5以及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槽10a的槽底凹设有多个避让凹部10d,多个避让凹部10d均用于避让RFID芯片40,需要说明的是,避让凹部10d与RFID芯片40可以是一对一设置,也可以是一对多设置,如此设置,可以避免了多个RFID芯片40与内槽10a的槽底直接接触并被磨损的问题出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槽10a的槽底设置多个避让凹部10d,这使得壳体10开设有内槽10a位置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但是内槽10a内部装配有支撑片20,支撑片20自身的强度比较高,支撑片20还具有比较高的抗弯折性,这样就保证了壳体10开设有内槽10a以及外槽10b位置的强度以及抗弯折性。
请参阅图8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槽10b与内槽10a连通设置,各开关元件50均包括按压型按钮51和键帽52,各按压型按钮51与RFID线圈30以及对应的RFID芯片40串联形成回路,各按压型按钮51设置在RFID线圈30与外槽10b相对的位置,各键帽52与外槽10b配合,键帽52可以沿着外槽10b往复运动,以抵顶或者释放对应的按压型按钮51,从而将对应的按压型按钮51与对应的RFID芯片40以及RFID线圈30所在的回路导通或者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按压型按钮51可以是软胶按钮、薄膜按钮、锅仔片按钮以及其他类型的按钮,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较佳地,该按压型按钮51为锅仔片按钮,锅仔片按钮的厚度比较小,这样就可以将RFID线圈30和锅仔片按钮整体的厚度做到0.3mm或者0.3mm以下,这样就可以将内槽10a得到深度做到比较小,进而也就可以将壳体10的厚度做到比较薄,此外,锅仔片按钮在撤销外力作用时可以自动复位,这样使得开关元件50容易操作,适合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
请参阅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还包括聚脂薄膜70,聚脂薄膜70用于包覆支撑片20、RFID线圈30、RFID芯片40以及按压型按钮51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聚酯薄膜70起到防尘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聚脂薄膜70本身具有比较好的防潮性,这样还可以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分通过外槽10b进入到内槽10a中并影响RFID线圈30、RFID芯片40以及按钮51的正常工作。
此外,聚脂薄膜70的厚度十分薄,聚脂薄膜70包覆支撑片20、RFID线圈30、RFID芯片40以及按钮51后,并不会导致整体的厚度变化太大,具体的,被聚脂薄膜70包覆的支撑片20、RFID芯片40、RFID线圈30以及锅仔片按钮整体的厚度做到0.8mm或者0.8mm以下,也就是说,聚脂薄膜70的设置并不会导致壳体10的厚度增加。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还包括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80,PET片80对应RFID芯片40的位置贯穿设置有第一避让孔80a,PET片80对应按钮5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避让孔80b,PET片80的一侧与聚脂薄膜70连接,PET片80的另一侧通过双面胶与RFID线圈30粘接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PET片80上的第一避让孔80a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RFID芯片40设置,PET片80上的第二避让孔80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按钮51设置,也就是说,RFID线圈30上的按钮51以及RFID芯片40的四周是通过PET片80封闭,PET片80具有比较好的阻气、水、油及异味性能,将PET片80和聚脂薄膜70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防水和防尘的效果,另外PET片80具有一定的厚度,这样还可以确保RFID线圈30上的RFID芯片40与内槽10a的槽底相间隔设置。
显然,上述开关元件50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开关元件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开关元件50为复位旋钮开关,该复位旋钮开关包括旋钮开关和复位拨轮,复位拨轮转动安装于壳体10上,复位拨轮与壳体10之间还设置复位扭簧,复位拨轮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旋钮开关一同转动,当旋钮开关转动预设角度并导通时,旋钮开关与对应的RFID芯片40以及RFID线圈30导通并产生电子标签,当释放复位拨轮时,复位拨轮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到初始位置,旋钮开关也从导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开关元件50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开关元件50,例如,上述开关元件50可以是电子开关,电子开关的类型包括MOS管、三极管、继电器、固态继电器、光电耦合器、模拟开关等一切具备开关功能电子元器件,此时,该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100还包括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电子开关与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电连接,电子开关可以通过敲击、摇晃、按压、触摸等方式实现导通。
请参阅图3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槽10a呈长条状设置,内槽10a的槽底凸设有两个定位柱13,两个定位柱13在内槽10a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支撑片20呈长条状设置,支撑片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有定位孔20a,两定位孔20a与两定位柱13一一插接配合。如此设置有便于将支撑片20定位安装于内槽10a中,进而便于支撑片20装配于内槽10a内。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片20面对内槽10a的槽口的一侧可以通过泡棉和橡胶填充,请参阅图5和图7,支撑片20面对内槽10a的槽口的一侧还可以由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的装饰板90封盖,装饰板90可以通过胶水与侧板12粘接固定,装饰板90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与侧板12固定连接,装饰板9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与侧板12固定连接,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由于装饰板90本身强度较高,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壳体10开设有内槽10a的位置的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中,该装饰板9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装配孔90a,两装配孔90a与两定位柱13配合,装饰板90与支撑片20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装饰板90用于将内槽10a的内槽10a封盖,如此设置,有便于装饰板90定位安装于壳体10的侧板12上,进而方便装饰板90固定安装于侧板12上。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5以及图9,背板11邻近内槽10a的位置设置有与内槽10a连通的走线缺口11c,装饰板90邻近背板11的一侧设置有封盖块91,封盖块91与走线缺口11c配合并封盖走线缺口11c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将RFID线圈30隐藏于壳体10内部,另一方面封盖块91在装饰板90与侧板12组装时,还能够起到防呆的作用,此外,封盖块91与走线缺口11c的配合还可以在内槽10a的长度方向上对装饰板90进行限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支撑片、RFID线圈、多个RFID芯片以及多个开关元件;其中,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内槽,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外槽;
所述支撑片设置于所述内槽内;
所述RFID线圈固定贴合于所述支撑片;
多个所述RFID芯片与所述RFID线圈电连接,多个所述RFID芯片并联设置;
多个所述开关元件安装于所述外槽内,多个所述开关元件分别串接于对应的RFID芯片与RFID线圈连接的电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背板以及自所述背板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的侧板,所述背板和所述侧板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智能终端的安装腔,所述侧板邻近所述安装腔的表面凹设有所述内槽,所述侧板背对所述安装腔的表面设有所述外槽;和/或,所述外槽与所述内槽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具有与智能终端的NFC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一区域以及与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感应区相对设置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间隔设置,所述内槽邻近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区域相间隔设置,所述RFID线圈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RFID线圈另一部分设于所述内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芯片的频率为10MHz~15MHz。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线圈与所述支撑片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片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设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通过封装膜封装;和/或,
所述RFID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片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多个所述RFID芯片均设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内槽的槽底的一面,所述内槽的槽底凹设有多个避让凹部,多个所述避让凹部均用于避让所述RFID芯片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槽与所述内槽连通设置,所述开关元件包括按压型按钮和键帽,所述按压型按钮与所述RFID线圈以及对应的RFID芯片串联形成回路,所述按压型按钮设置于所述RFID线圈与所述外槽相对的位置,所述键帽与所述外槽配合并可沿所述外槽往复运动,以按压或者释放所述按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型按钮为锅仔片按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芯片设置于所述RFID线圈朝向所述外槽的一面,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聚脂薄膜,所述聚脂薄膜包覆所述支撑片、所述RFID线圈、多个所述RFID芯片以及所述按钮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PET片,所述PET片对应所述RFID芯片贯穿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所述PET片对应所述按钮贯穿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所述PET片的一侧与所述聚脂薄膜抵接,所述PET片的另一侧通过双面胶与所述RFID线圈粘接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自复位旋钮开关;或者,所述开关元件为电子开关,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模块或者电源接头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呈长条状设置,所述内槽的槽底凸设有两个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在所述内槽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支撑片呈长条状设置,所述支撑片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有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与两个所述定位柱一一插接配合;
所述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呈长条状设置,所述装饰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饰板设置于所述支撑片背对所述外槽的一侧,两个所述装配孔与两个所述定位柱一一插接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邻近所述内槽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内槽连通的走线缺口;
所述RFID线圈一部分设于所述背板,所述RFID线圈另一部分通过所述走线缺口伸入所述内槽中;
所述装饰板邻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封盖块,所述封盖块与所述走线缺口配合并封盖所述走线缺口设置。
CN202322386712.9U 2023-08-31 2023-08-31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Active CN220874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6712.9U CN220874579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6712.9U CN220874579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4579U true CN220874579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9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86712.9U Active CN220874579U (zh) 2023-08-31 2023-08-31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4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2790B2 (en) Steriliz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CA2733044C (en) Remote control and method for the remote control of multimedia appliances
JP3137000B2 (ja) 起電式スイッチ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8133858A (zh) 电源自给式多按键开关装置
WO2019228164A1 (zh) 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140168924A1 (en) Button assembly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20874579U (zh) 电子设备的外置输入单元
CN221263856U (zh) 一种电子产品的保护壳
CN111416612A (zh) 电子设备
JP5927531B2 (ja) 非接触通信端末
CN117176848A (zh) 智能终端的保护壳以及智能终端的保护壳的使用方法
US8013266B2 (en) Key button and key assembly using the key button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keypad assembly
CN210111968U (zh) 一种隐形的智能开关面板
CN219372070U (zh) 美容仪充电底座及美容仪充电系统
CN111430167A (zh) 电子设备
CN212625228U (zh) 具有按钮的后装智能开关
JP2006269118A (ja) 無接点スイッチ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00072048A1 (en) Key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19679936U (zh) 智能指环及电子设备
CN218243591U (zh) 一种nfc手机壳
JP4767793B2 (ja) 電子機器
CN221282514U (zh) 遥控器底座及遥控器组件
TWI802735B (zh) 防水按鍵結構及電子設備
CN216452623U (zh) 一种训练宠物遥控器
CN217363052U (zh) 一种新型光感应、红外感应的开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