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1170U - 热泵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1170U
CN220871170U CN202322678791.0U CN202322678791U CN220871170U CN 220871170 U CN220871170 U CN 220871170U CN 202322678791 U CN202322678791 U CN 202322678791U CN 220871170 U CN220871170 U CN 220871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valv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87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华
赵恒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87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1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1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1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主机、末端设备以及水力模块,主机内设有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末端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第一换向阀以及生活用水箱;水力模块设置于主机的水循环入口以及末端设备之间;末端侧换热器、水力模块以及末端设备相互连接形成末端水系统,压缩机、第一换向阀、末端侧换热器以及室外侧换热器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末端水系统的冷媒回路,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末端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以及第一换向阀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末端水系统以及生活用水箱的冷媒回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包括空调制冷、空调制热、室内供暖等多个循环模块的运转,限缩了系统占用空间的同时,保证多功能的运转。

Description

热泵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热泵循环系统要么系统功能较少,能源复用性不高;要么多功能的系统使得布局以及管道连接关系较为复杂,使得系统占用空间较大。目前缺少一种占用空间小、适合小户型房屋的,且可以实现能源复用的热泵循环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热泵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构造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内设有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末端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第一换向阀以及生活用水箱;
末端设备;以及
水力模块,所述水力模块设置于所述主机的水循环入口以及所述末端设备之间;
其中,所述末端侧换热器、所述水力模块以及所述末端设备相互连接形成末端水系统,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向阀、所述末端侧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所述末端水系统的冷媒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末端侧换热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换向阀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所述末端水系统以及所述生活用水箱的冷媒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媒端口以及第二冷媒端口,所述末端侧换热器包括第三冷媒端口以及第四冷媒端口,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第五冷媒端口以及第六冷媒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六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三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第四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
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以及第三连接管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媒端口与所述压缩机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或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媒端口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路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端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端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三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冷媒端口和所述第四冷媒端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换向阀以及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连接处,所述第三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的连接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力模块包括第二水泵以及缓冲水箱,所述末端侧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冷水入口以及第二热水出口,其中第二冷水入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与所述缓冲水箱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缓冲水箱的入口与所述末端设备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末端设备的入口与所述第二热水出口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膨胀罐和/或进水管路,所述膨胀罐和/或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缓冲水箱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末端设备包括地暖设备和/或空调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生活用水箱、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水泵相互连接形成水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第一冷水入口以及第一热水出口,所述生活用水箱包括冷水出口以及热水入口,所述冷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热水入口与所述第一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泵设置于所述冷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管道之间的连接以及系统的布局,能够实现包括空调制冷、空调制热、室内供暖等多个循环模块的运转,限缩了系统占用空间的同时,保证多功能的运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地,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热泵循环系统中的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主机中的第一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夏季制冷模式下的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冬季供暖模式下的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夏季制冷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第一种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夏季制冷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第二种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第一种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9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第二种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第三种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冷媒回路示意图;
图12是图2所示的主机在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水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热泵循环系统中的水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热泵循环系统中的末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热泵循环系统中的末端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底”、“内”、“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部分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热泵循环系统,该热泵循环系统包括主机100、水力模块200以及末端设备300,其中该水力模块200设置于主机100的水循环入口以及末端设备300之间,三者相互连接共同构成多组循环回路,以实现空气制冷、空气制热、地暖、生活用水加热等功能。
如图2所示,该主机100包括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器102、末端侧换热器103、室外侧换热器104、生活用水箱105、第一换向阀107、第一连接管路112、第二连接管路113以及第三连接管路114。其中末端侧换热器103、水力模块200、末端设备300相互连接形成末端水系统。压缩机101、第一换向阀107、末端侧换热器103以及室外侧换热器104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末端水系统的冷媒回路,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器102、末端侧换热器103、室外侧换热器104以及第一换向阀107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末端水系统以及生活用水箱105的冷媒回路。该第一换向阀107设置于回路上,用于进行回路之间的运转切换。
一同参阅图3,该第一换向阀107为四通阀,包括第一阀口1071、第二阀口1072、第三阀口1073以及第四阀口1074。该热回收换热器102包括第一冷媒端口1021、第二冷媒端口1022,该末端侧换热器103包括第三冷媒端口1031、第四冷媒端口1032,该室外侧换热器104包括第五冷媒端口1041以及第六冷媒端口1042。
具体地,该第一阀口1071与第六冷媒端口1042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第二阀口1072与压缩机101的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第三阀口1073与第三冷媒端口1031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第四阀口1074与压缩机101的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第五冷媒端口1041与第四冷媒端口1032通过管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管路112、第二连接管路113以及第三连接管路114用于连通上述部分管段,提高管路的利用率,在不同回路运转模式下尽可能减少管道的数量。
具体地,该第一冷媒端口1021与压缩机101的出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路112相连通,该第二冷媒端口1022与第四阀口1074通过第二连接管路113相连通,该第五冷媒端口1041与压缩机101出口和/或第五冷媒端口1041与第二冷媒端口1022通过第三连接管路114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管路112的一端与第一冷媒端口1021相连通,该第一连接管路112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01的出口和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道相连通。该第二连接管路113的一端与第二冷媒端口1022相连通,该第二连接管路113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01出口和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道相连通。该第三连接管路114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路113相连通,该第三连接管路114的另一端与第五冷媒端口1041和第四冷媒端口1032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管路113与压缩机101出口和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道的连接点位于该第一连接管路112与压缩机101出口和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道的连接点以及第四阀口107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100还包括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具体地,该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均为三通阀,该第二换向阀110设置于第三连接管路114与第二连接管路113的连接处,用于控制两个管路在不同回路循环中的导通关系。该第三换向阀111设置于第一连接管路112、压缩机101的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道的连接处,同样用于控制两条管道在不同回路循环中的导通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100还包括单向阀109,该单向阀109设置于第三连接管路114上,用于控制该第三连接管路114中的冷媒的流通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1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06,该气液分离器106设置于压缩机101的入口端,且设置于该压缩机101的入口与第二阀口1072之间的管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100还包括增焓模块,该增焓模块设置于第四冷媒端口1032与第五冷媒端口1041之间(图中未示出),用于增强制冷、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压缩机101、第一换向阀107、末端侧换热器103以及室外侧换热器104相互连接形成的作用于末端水系统的冷媒回路,包括夏季制冷模式下的冷媒回路以及冬季供暖模式下的冷媒回路。
如图4所示,当在夏季制冷模式下的冷媒回路导通时,该第三换向阀111控制第一连接管路112处于非导通状态,该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处于非导通状态,且在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共同作用下,压缩机101的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相导通,冷媒自第四阀口1074通过第一阀口1071传输至室外侧换热器104的第六冷媒端口1042,并自第五冷媒端口1041传输至末端侧换热器103的第四冷媒端口1032,并自第三冷媒端口1031通过第三阀口1073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自第二阀口1072通过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如图5所示,在冬季供暖模式下的冷媒回路导通时,该第三换向阀111控制第一连接管路112处于非导通状态,该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处于非导通状态,且在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共同作用下,压缩机101的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相导通,冷媒自第四阀口1074通过第三阀口1073传输至末端侧换热器103的第三冷媒端口1031,并自第四冷媒端口1032传输至室外侧换热器104,后自第六冷媒端口1042通过第一阀口1071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自第二阀口1072通过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器102、末端侧换热器103、室外侧换热器104以及第一换向阀107相互连接形成的同时作用于末端水系统以及生活用水箱105的冷媒回路,包括夏季制冷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冷媒回路,以及冬季供暖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冷媒回路。
如图6所示,在夏季制冷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的冷媒回路导通时,第三换向阀111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无法导通,并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热回收换热器102的第一冷媒端口1021导通。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进入热回收换热器102,并自第二冷媒端口1022通过第四阀口1074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一阀口1071通过第六冷媒端口1042进入室外侧换热器104,并经第五冷媒端口1041通过第四冷媒端口1032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3,并经第三冷媒端口1031通过第三阀口1073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通过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夏季制冷加生活用水加热模式下,还包括一种冷媒回路的导通方式: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分别控制压缩机101与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路、第一连接管路112以及第二连接管路113之间均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出口通过第三换向阀111分别流向第四阀口1074以及第一连接管路112。流经第一连接管路112的冷媒通过热回收换热器102,并经第二连接管路113流向第四阀口1074,后通过第一阀口1071通过第六冷媒端口1042进入室外侧换热器104,并经第五冷媒端口1041通过第四冷媒端口1032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3,并经第三冷媒端口1031通过第三阀口1073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通过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如图8所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热水加热模式下的冷媒回路导通时,第三换向阀111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无法导通,并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热回收换热器102的第一冷媒端口1021导通。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出口经第一冷媒端口1021进入热回收换热器102,并经第二冷媒端口1022以及第四阀口1074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三阀口1073以及第三冷媒端口1031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3,并经第四冷媒端口1032以及第五冷媒端口1041进入室外侧换热器104,并经第六冷媒端口1042以及第一阀口1071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以及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热水加热模式下,还包括一种冷媒回路的导通方式:第二换向阀110以及第三换向阀111分别控制压缩机101与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路、第一连接管路112以及第二连接管路113之间均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出口通过第三换向阀111分别流向第四阀口1074以及第一连接管路112。流经第一连接管路112的冷媒通过热回收换热器102,并经第二连接管路113流向第四阀口1074,并经第三阀口1073以及第三冷媒端口1031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3,并经第四冷媒端口1032以及第五冷媒端口1041进入室外侧换热器104,并经第六冷媒端口1042以及第一阀口1071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以及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冬季供暖加生活热水加热模式下,还包括一种冷媒回路的导通方式:第三换向阀111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之间的管路与第一连接管路112导通,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与第三连接管路114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出口分别流经第四阀口1074以及第一连接管路112。流经第四阀口1074的冷媒自第三阀口1073以及第三冷媒端口1031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3,并经第四冷媒端口1032以及第五冷媒端口1041进入室外侧换热器104。流经第一连接管路112的冷媒自第一冷媒端口1021进入热回收换热器102,并经第二冷媒端口1022、第二连接管路113、第三连接管路114进入第四冷媒端口1032与第五冷媒端口1041之间的管路,与流经第四阀口1074的冷媒汇合。汇合后的冷媒自第六冷媒端口1042以及第一阀口1071一道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以及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图10中连接关系的基础上,第二换向阀110与第四阀口1074之间也可以同时导通,实现冷媒同时分三路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过渡季节不需要制冷或供暖,但具有生活用水加热需求时,该热泵循环系统还可以进行单纯的生活热水加热模式,在该模式下冷媒回路导通时,该第三换向阀111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第四阀口1074无法导通,并控制压缩机101出口与热回收换热器102的第一冷媒端口1021导通。第二换向阀110控制第二连接管路113与第三连接管路114导通。冷媒自压缩机101出口经第一连接管路112以及第一冷媒端口1021进入热回收换热器102,并经第二冷媒端口1022、第二连接管路113、第三连接管路114以及第五冷媒端口1041进入末端侧换热器104,并经第六冷媒端口1042以及第一阀口1071进入第一换向阀107,并经第二阀口1072以及气液分离器106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生活用水箱105包括冷水出口1051以及热水入口1052,该热回收换热器102还包括第一冷水入口1023以及第一热水出口1024。如图12所示,在具备生活用水加热功能的相关模式下,该冷水出口1051与第一冷水入口1023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热水入口1052与第一热水出口1024通过管道相连通,一道形成水循环回路,利用热回收换热器102在冷媒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热生活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机100还包括第一水泵108,该第一水泵108设置于冷水出口1051与第一冷水入口1023之间的管道上,用于为水循环提供动力,泵出生活用水箱105内的冷水。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水力模块200包括第二水泵201、缓冲水箱202、膨胀罐203,其中该缓冲水箱202的出口与第二水泵201的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该膨胀罐203与缓冲水箱202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水力模块200还包括进水管路206,该进水管路206一端与缓冲水箱202相连通,另一端外接水源,用于为末端水系统补充循环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水力模块200还包括第一开关阀204以及第二开关阀205,其中第一开关阀204设置于进水管路206上,第二开关阀205设置于第二水泵201的出口端,用于控制该末端水系统的启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末端设备300包括地暖设备301以及空调设备302,其中地暖设备301以及空调设备302均并联设置,以便于每套设备均可单独与末端侧换热器103以及水力模块200相连接形成回路。
具体地,该空调设备302可包括多个空调,每个空调均与末端侧换热器103以及水力模块200相连接形成回路,可单独进行控制。地暖设备301可包括多个地暖加热管路,作用于不同的房间,每个地暖加热管路均与末端侧换热器103以及水力模块200相连接形成回路,可单独进行控制。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末端设备300还包括地暖分集水器303,每个地暖加热管路均与地暖分集水器303相连通,地暖分集水器303以及空调设备302共用管路分别于水力模块200以及末端侧换热器103相连通。
具体地,该末端侧换热器103还包括第二冷水入口1033以及第二热水出口1034,如图15所示,当在该末端侧换热器103流经冷媒的模式下,该末端水系统相应的运转,该第二冷水入口1033与第二水泵201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该第二热水出口1034与末端设备300的水循环入口端通过管道相连通,缓冲水箱202的入口与末端设备300的水循环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根据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末端设备300连接至循环回路内,在同一种模式下,用户还可以自由选择所连接的末端设备300地数量等。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空调制冷、空调制热、生活用水加热、地暖供暖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可独立运行,也可多个模块共同运转,可以针对用户需求灵活选择。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热回收换热器,可以利用余热加热水源,不仅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够延长能源的使用寿命,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
3.本实用新型的系统集成化设计,维护成本更低,占用空间更小,可进入大小平层安装,不局限于农村自建房及别墅,适用范围广。
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内设有压缩机、热回收换热器、末端侧换热器、室外侧换热器、第一换向阀以及生活用水箱;
末端设备;以及
水力模块,所述水力模块设置于所述主机的水循环入口以及所述末端设备之间;
其中,所述末端侧换热器、所述水力模块以及所述末端设备相互连接形成末端水系统,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向阀、所述末端侧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侧换热器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所述末端水系统的冷媒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热回收换热器、所述末端侧换热器、所述室外侧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换向阀相互连接形成作用于所述末端水系统以及所述生活用水箱的冷媒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以及第四阀口,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第一冷媒端口以及第二冷媒端口,所述末端侧换热器包括第三冷媒端口以及第四冷媒端口,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包括第五冷媒端口以及第六冷媒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六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压缩机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三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第四冷媒端口通过管道相连通;
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以及第三连接管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媒端口与所述压缩机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媒端口与所述第四阀口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或所述第五冷媒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媒端口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路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端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端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所述第三连接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冷媒端口和所述第四冷媒端口之间的管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换向阀以及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连接处,所述第三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与所述压缩机出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的管道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包括第二水泵以及缓冲水箱,所述末端侧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冷水入口以及第二热水出口,其中第二冷水入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入口与所述缓冲水箱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缓冲水箱的入口与所述末端设备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末端设备的入口与所述第二热水出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膨胀罐和/或进水管路,所述膨胀罐和/或所述进水管路与所述缓冲水箱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设备包括地暖设备和/或空调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生活用水箱、所述热回收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水泵相互连接形成水循环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包括第一冷水入口以及第一热水出口,所述生活用水箱包括冷水出口以及热水入口,所述冷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热水入口与所述第一热水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泵设置于所述冷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冷水入口之间。
CN202322678791.0U 2023-09-28 2023-09-28 热泵循环系统 Active CN220871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8791.0U CN220871170U (zh) 2023-09-28 2023-09-28 热泵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8791.0U CN220871170U (zh) 2023-09-28 2023-09-28 热泵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1170U true CN220871170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9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8791.0U Active CN220871170U (zh) 2023-09-28 2023-09-28 热泵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11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9585B (zh) 适合低温气候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
CN101338942B (zh) 一种太阳能复合热泵热水器
CN101793449A (zh) 一种多热源的热泵系统
CN203628908U (zh) 空气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
CN103353186A (zh) 复合型地暖空调热水集成应用系统
CN102445022A (zh) 空调热泵热水与太阳能加热集成系统
CN105674449A (zh) 一种基于节能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216521915U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9782928U (zh) 一种节能变频水泵控制系统
CN103453691A (zh) 三合一冷暖空调与热水供应装置
CN102221270B (zh) 一种热泵机组与太阳能联动的供冷暖和生活热水装置
CN203478690U (zh) 一种具备空调、地暖功能的低温空气能热泵热水机
CN211119740U (zh) 一种除湿机系统及除湿机
CN203053081U (zh) 复合型地暖空调热水集成应用系统
CN102853490B (zh) 管道冷热循环系统
CN220871170U (zh) 热泵循环系统
CN201059703Y (zh) 一种空调热水多用设备的制冷系统
CN201072264Y (zh) 整体式热回收型水源热泵装置
CN210861782U (zh) 一种喷气增焓三联供系统
CN104344600A (zh) 整体式多功能舒适系统
CN202709357U (zh) 管道冷热循环系统
CN202350381U (zh) 一种空调热水机
CN201697392U (zh) 空调热水两用机
CN201152615Y (zh) 户用燃气炉结合空调器和热水器
CN219454080U (zh) 一种地暖空调复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