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1102U -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1102U
CN220871102U CN202322664170.7U CN202322664170U CN220871102U CN 220871102 U CN220871102 U CN 220871102U CN 202322664170 U CN202322664170 U CN 202322664170U CN 220871102 U CN220871102 U CN 220871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nozzle
section
delivery device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41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songni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nsongni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songni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Fansongni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41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1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1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1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100),包括本体(1)和延伸穿过本体(1)的孔阵列(2),其中孔阵列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孔(10)。孔(10)包括平流区段(11)。平流区段从本体(1)的出风侧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且平流区段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本体的厚度,并且其中平流区段的垂直于本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沿平流区段的长度方向保持相同。通过使用这样的喷嘴,可以使得输风装置的空气流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处于层流状态,从而能够在目标区域中形成改善的温度场并且还可以减缓温度场轮廓的梯度下降。另外,该喷嘴还可以应用于具有加热/冷却功能、空气加湿/除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的输风装置中。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新型涉及电器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应用到输风装置中的喷嘴以及使用该喷嘴的输风装置。
背景技术
风机属于常见的家用电器。风机可用于从环境空气抽吸空气,并且对所抽吸的气体进行加热或冷却的操作并通过风机的出风口朝向目标区域输送经加热或冷却的气体,以使得能够在目标区域内形成温度场,该温度场继而使得处于温度场的用户感到凉爽或温暖。
然而,从风机的出风口输出的经加热或冷却的空气流的流速受到环境空气的阻力而较快地衰减,并且该经加热或冷却的空气流携带的热量还受到出风口外侧的环境空气的温度的影响(例如热传导)而随着远离出风口的距离增加而逐渐耗散。这些因素导致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较小,不能满足用户期望的加热或冷却效果。常规风机的出风口设计无法克服这些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可以解决一个或多个以上描述的问题以及以上并没有提及的潜在问题。
根据依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喷嘴包括本体和延伸穿过本体的孔阵列。孔阵列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孔。孔包括平流区段。平流区段从本体的出风侧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小于或等于本体的厚度的长度,并且其中平流区段的垂直于本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沿平流区段的长度方向保持相同。
在使用中,喷嘴被配置为安装到输风装置的出风口处,以使孔阵列形成由输风装置产生并朝向大气递送的空气流的流动路径的一部分。孔阵列被配置为改变沿流动路径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
所提供的喷嘴可以改变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并且使其具有期望的流动特性以增加由空气流在目标区域中形成的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这可以通过改变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流速来实现,而无需增加或调整输风装置的功率水平。另外,形成改善的温度场还可以通过改变空气流的运动状态来实现,并且在喷嘴被布置成改变空气流的运动状态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能够减缓由空气流形成的温度场的梯度下降。这些措施将给使用输风装置的用户带来更佳的体验。由于布置有多个孔的平流区段,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大部分或全部可以是层流。这样可以避免来自大气中的空气被混入到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中。如此可以防止这种混入将导致的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所携带的热量快速耗散,继而进一步形成改善的温度场和减缓的温度场轮廓的梯度下降。
可以使用空气流的雷诺数来确定流动通过孔阵列中的多个孔的空气流是否处于层流状态。空气流的雷诺数是确定空气流的运动状态的指标。根据所确定的雷诺数,可以确定孔阵列的相应孔的截面面积,特别是平流区段的截面面积。这继而使得相应孔的构造与流动通过孔的空气流的运动状态相对应。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多个孔包括预定数目的第一孔。第一孔包括前述的平流区段。平流区段的截面具有预先确定的尺寸。具体地,第一孔的平流区段被配置为使得流动通过第一孔的空气流的雷诺数小于或等于4000。作为进一步优选,第一孔的平流区段被配置为使得流动通过第一孔的空气流的雷诺数小于或等于2000。在这样的配置中,流动通过喷嘴的气流的至少一部分是层流。因此,由输风装置提供的气流形成的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相对于没有应用本公开的喷嘴的输风装置至少被部分地增加。第一孔还包括与平流区段连通的气流导引区段。气流导引区段靠近本体与出风侧相对的进风侧。气流导引区段的垂直于本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大于平流区段的截面的面积。
通过布置气流导引区段可以使得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进入喷嘴的面积被最大化,并且可以更好地引导空气流流动通过喷嘴。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气流导引区段的截面的面积从进风侧沿气流导引区段的长度朝向出风侧渐缩。气流导引区段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可能引起涡旋的拐角。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第一孔包括位于本体的进风侧处的第一孔口和位于出风侧处的第二孔口。第一孔口经由气流导引区段和平流区段被连通至第二孔口。第一孔口在平流区段的长度方向上、在本体的出风侧处的投影覆盖第二孔口。换言之,平流区段和气流导引区段形成大致“笔直”的通道。这促进空气流流畅地通过喷嘴,并且使得空气流不会在喷嘴内经历引起流速降低的转弯。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第一孔口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或圆形,并且第二孔口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或圆形。多边形可以例如是正多边形,诸如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一方面,可以更加方便地制造孔阵列。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紧密地布置孔阵列中的相应孔,并且使得孔阵列具有良好的外观。
如果第二孔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则是实用的。如此,可以促进流动通过第一孔的空气流处于层流状态。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平流区段的截面的面积在2mm2至100mm2的范围内。特别地,在平流区段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示例中,平流区段的截面具有的直径可以在2mm至10mm的范围内(并且因此,第二孔口的直径也在2mm至10mm的范围内)。这样的平流区段的尺寸特别适于产生小于目标雷诺数的层流,尤其是当输风装置能够产生的空气流流量在80m3/h至240m3/h的范围内时。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第一孔的预定数目大于90。例如,第一孔的预定数目为120个、150个或200个。这取决于本体的体积和输风装置的气流输送通道的大小。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预定数目的第一孔的第一孔口在进风侧处的面积的总和至少为本体的进风侧的面积的80%。这样可以使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尽可能地被引导向第一孔并且流动通过第一孔,使得层流组成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大部分或全部。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如果预定数目的第一孔的第一孔口的面积总和大于第二孔口的面积的总和,则是实用的。因为这样还可以使得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流速被增加。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孔阵列还包括预定数目的第二孔。预定数目的第二孔被布置成相对于预定数目的第一孔靠近本体的中心。第二孔的构造与第一孔不同。第二孔被配置为使得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的雷诺数大于4000。换言之,第二孔可以不配置有前述的平流区段。在这样的配置中,第二孔可以输出处于较大流速的空气流。由于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被流动通过第一孔的空气流(层流)包围,因此即使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处于湍流状态,来自大气的空气也无法被混入到该空气流中,从而无法对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所携带的热量产生影响。此外,由于允许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的流速被增加,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也可以被进一步的扩大。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预定数目的第一孔中的第一孔相对于彼此以预定间隔分隔开。这在设计制造方面带来好处,因为可以容易地将孔阵列的位置预成像在材料上并且进行成孔操作,诸如通过增材制造或者减材制造。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流动特性还包括空气流的流速,并且孔阵列被配置为使得沿流动路径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的流速被增加。这样,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可以被进一步的扩大
根据依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风装置。该输风装置包括壳体、根据第一方面提供的喷嘴以及功率源。壳体包括空气入口、空气出口以及位于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之间的气体输送通道。喷嘴被设置在空气出口处。功率源用于在气流输送通道中施加抽吸,以驱动空气流流动至空气出口并且流动通过喷嘴。这样的实施例具有根据第一方面描述的优点和益处。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输风装置可以被配置为以80m3/h至240m3/h范围内的流量朝向喷嘴递送空气流。
根据一个或多个示例,在将空气流驱动至喷嘴之前,可以对空气流进行处理操作。处理操作例如包括加热/冷却处理、净化处理、加湿或干燥处理。这些处理操作可以通过在气流输送通道中、空气入口的下游设置相应的装置来实现。
根据输风装置的第一示例,在气流输送通道中、空气入口的下游可以设置有包括诸如帕尔贴(Peltier)元件的加热/冷却布置。加热/冷却布置能够使得空气流升温或降温。这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带来益处。
根据输风装置的第二示例,在气流输送通道中、空气入口的下游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增加空气流的湿度的空气加湿装置,例如使得能够将水雾化成微小粒子的声波发生器、产生水幕以用于洗涤空气的蒸发器或部分地携带水的芯,空气流流动经过该芯被部分地润湿。在应用加湿功能的示例输风装置的实现中,提供水的水源可以是储水器,储水器经由连接至气体输送通道的管将水供应至空气加湿装置。储水器可以布置在输风装置的壳体内,也可以布置在输风装置的外侧。
根据输风装置的第三示例,在气流输送通道中、空气入口的下游还可以设置有用于降低空气流的湿度的空气除湿装置。空气除湿装置可以包括冷凝器。冷凝器被配置为将流动通过冷凝器的空气流进行降温,使得空气流所夹带的水汽冷凝成液滴。这些液滴可以形成在冷凝器所包括的壁上并且可以被引导至储水器中。流动经过蒸发器的空气流的湿度由此被降低。
根据输风装置的第四示例,还可以在气流输送通道中、空气入口下游设置空气净化装置,例如筛网或滤网,以用于过滤被抽吸到输风装置的气流输送通道中的空气流携带的灰尘或颗粒。这样的输风装置可以向目标区域输送高清洁度的空气流,使得用户可以感觉到空气清新,并且还能够净化室内空气。
关于上述第一示例至第四示例所描述的加热/冷却功能、空气加湿功能、空气除湿功能或空气净化功能中的两个或更多个也可以被组合在一个示例输风装置中。
通过参考附图和关于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的描述,这些和其他内容将变得容易理解并被阐明。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示出本文公开的若干示例实施例,其中: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喷嘴的从前侧观察的透视图;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出的喷嘴的正视图;
图2a示出了图1a所示出的喷嘴的从背侧观察的透射图;
图2b示出了图1a所示出的喷嘴的背视图;
图3和图4示出了在使用时流动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喷嘴的气流F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输风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输风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输风装置的又一示例的示意图。
在整个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几个示例实施例来讨论这里描述的主题。讨论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因此实现本文所述的主题,而不是暗示对主题范围的任何限制。
术语“包括”或“包含”及其变体应被解读为开放式术语,其意指“包括但不限于”。术语“或”应被解读为“和/或”,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术语“基于”应被理解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其它实施例”。
除非另外规定或限制,否则术语“连接”和“耦合”及其变化形式广泛使用且涵盖直接和间接连接和耦合。此外,“连接”和“耦合”不限于物理或机械连接或耦合。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和标号用于描述附图中相同、相似或相应的部分。其它明确和隐含的定义可以包括在下面。
风机的一种实现是输风装置。输风装置包括用作功率源的马达、耦合至马达的鼓风机、以及可以用于加热和/冷却气体的布置。输风装置可用于产生并经由出风口朝向大气递送空气流。在一些示例实现中,输风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输风装置以例如80m3/h至240m3/h范围内的流量递送空气流。
通过使用输风装置朝向环境空间中的目标区域递送空气流,特别是携带热量(例如,低温、高温)的空气流,可以在目标区域中形成一定有效作用空间的温度场,并且继而可以改变处于目标区域内的用户所感知的温度。由于空气流携带热量的耗散以及空气流的流速降低,温度场的轮廓沿着远离出风口的方向梯度变化。期望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尽可能大以覆盖目标区域中的大部分区域。还期望温度场的轮廓梯度下降缓慢,以使得位于目标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的用户都能感受到舒适的温度(例如,24℃-26℃之间的温度),而不会感觉到燥热或寒冷。
受限于输风装置的可用于容纳马达的腔室体积、以及输风装置能够从市电汲取的功率,增加输风装置的功率的措施(例如增加用于驱动鼓风机的马达的功率)来增加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不可行。另外,这些增加输风装置的功率的措施没有对减缓温度场的轮廓梯度下降产生有益效果。
为了增加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降低温度的轮廓梯度变化的水平,需要寻求其他技术手段。针对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喷嘴,其可以结合到输风装置的出风口处。本公开所提供的喷嘴旨在通过改变流动经过输风装置的出风口处的喷嘴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来获得改善的温度场。改善的温度场具有扩大的温度场有效作用空间和/或减缓的温度场轮廓梯度下降。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喷嘴也可以用于局部区域的加湿、除湿、净化等领域,例如应用到具有这些功能的输风装置中,使得目标区域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达到设定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以输送制冷空气为例,阐述具体实现方式。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流动通过的喷嘴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特别涉及空气流体状态特性。该空气流体状态特性涉及层流状态和湍流状态,并且可以使用空气流的雷诺数进行表征。
发明人发现通过使得离开输风装置的出风口的空气流处于层流状态,可以在不改变输风装置的功率的情况下,获得扩大的温度场有效作用空间和减缓的温度场轮廓梯度下降。
在流体动力学中,层流是指流体处于分层流动的流动状态。湍流流动是以混乱的随机的特性变化为特色的流动状态,这包括低动量扩散、高动量传递和压力和速度随空间和时间迅速变化。
如果从输风装置的出风口输出的空气流是湍流,则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将被不利地减小,因为湍流将来自输风装置的出风口附近的大气中的空气混入到由输风装置输出的空气流中。这些来自大气中的空气可能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或湿度。这些大气空气与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的混合导致空气流所携带的热量以及空气流的速度被快速地降低,并且由此将降低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所能够形成的温度场的有效作用空间并且还使温度场的轮廓快速梯度下降。
如果从输风装置的出风口输出的空气流是层流,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为在空气流离开输风装置的出风口之后,在至少一段时间期间内层流可以作为“屏障”将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的大部分与大气空气隔离开,并且由此来自大气中的空气不会被过早地混入到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中。
根据这样的发现,可以利用喷嘴来改变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来实现扩大的温度场有效作用空间和减缓的温度场的轮廓梯度下降。
为此,提供一种包括孔阵列的喷嘴。孔阵列延伸穿过喷嘴的本体。孔阵列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孔。这些孔包括平流区段。平流区段从喷嘴本体的出风侧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一定长度。该长度小于或等于本体的厚度。平流区段的垂直于本体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沿平流区段的长度方向保持相同。这样的平流区段可以使得流动通过包括平流区段的孔具有改变的流动特性,特别是具有层流状态的运动特性。这特别有利于形成改善的温度场。
关于空气流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用雷诺数来进行评价。雷诺数是用于判断流体是层流或湍流的指标,并且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Re是无量纲的雷诺数,V是流体速度(m/s),L是流体通道的直径(m),μ是流体的动态粘度(Pa*s或N*s/m2),v是流体的运动粘度(v=μ/ρ)(m2/s),ρ是流体密度(kg/m3)。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当计算所得的Re小于2000时,流体的运动状态被称为层流。当计算所得的Re大于4000时,流体的运动状态被称为湍流。当Re处于2000至4000的范围内时,流体的运动状态被称为层流与湍流之间的过渡状态。
以下将结合图1a-图4所提供的实施例来描述能够实现上述有益效果的喷嘴,特别是孔阵列中的多个孔10的详细布置。
图1a-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喷嘴100的一个示例。如图所示,喷嘴100可以包括本体1和延伸穿过本体1的孔阵列2。孔阵列2包括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是前述的包括平流区段11的多个孔10的子集。第一孔20包括平流区段11,并且因此第一孔20也具有前述关于平流区段11描述的特性,即用于改变流动通过孔的空气流的流动特性的能力。第一孔20还包括与平流区段11连通的气流导引区段12。气流导引区段12靠近本体1的与出风侧相对的进风侧。
第一孔20包括位于本体1的进风侧处的第一孔口21和位于出风侧处的第二孔口22。第一孔口21经由气流导引区段12和平流区段11被连通至第二孔口22。第一孔口21在平流区段11的长度方向上、在本体1的出风侧处的投影覆盖第二孔口22。如图4示出的,这使得平流区段11和气流导引区段12形成大致上“笔直”的通道。
在一组示例中,第一孔20的预定数目可以是至少90个,例如120个、150个或200个。第一孔20中的孔相对于彼此以预定间隔分隔开。
图1a-b示出了第一孔20的位于本体1的进风侧的第一孔口。第一孔口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采用这样的实施例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本体1的进风侧的面积。作为备选,第一孔口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图形,诸如正多边形,例如八边形。这样的第一孔口易于制造。在所示示例中,第一孔口均匀地分布在本体1的进风侧上。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的第一孔口在进风侧处的面积的总和至少为本体1的进风侧的面积的80%,例如85%,90%。这样的布置促使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尽可能地被引导向第一孔20并且流动通过第一孔20。由于第一孔被配置为使得流动通过第一孔20的空气流的雷诺数小于4000,优选地2000,构成孔阵列2的大部分的第一孔20将使得层流组成流动通过喷嘴100的空气流的大部分或全部。另外,这样还可以减小空气流在本体1的没有布置孔阵列2的位置处的停滞,以防止在本体1附近产生涡旋。
图2a-b示出了第一孔20的位于本体1的出风侧的第二孔口。第二孔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作为备选,第一孔口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多边形,例如正多边形,诸如六边形、八边形。这样的第二孔口可以易于制造。另外,发现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二孔口特别适于使得流动通过第二孔口的空气流处于层流状态。
在使用中,喷嘴100可以被安装到输风装置的出风口处。孔阵列形成由输风装置产生并朝向大气递送的空气流的流动路径的一部分。来自输风装置的空气流从本体1的进风侧流动通过孔阵列2到本体1的出风侧。在流动通过孔阵列2之后,空气流的流动特性被改变。
在该实施例中,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的第一孔口的面积的总和大于第二孔口的面积的总和。
图3和图4示出了在使用时流动通过根据本公开的喷嘴的气流F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空气流F被允许从第一孔口11到第二孔口12经由气流导引区段12和平流区段11流动通过第一孔20,从而流动通过喷嘴。
参考图4,气流导引区段12的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D1被设置成大于平流区段11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的尺寸D2。进一步地,气流导引区段12的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面积被布置成大于平流区段11的截面的面积。这将使得第一孔20具有更大的开口面积来接收来自输风装置内侧的空气流F。
气流导引区段12的截面的面积从进风侧沿气流导引区段12的长度朝向出风侧渐缩。气流导引区段12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可能引起涡旋的拐角。在所示示例中,气流导引区段12的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D1从进风侧沿气流导引区段12的长度曲线或线性地变化至等于平流区段11的尺寸D2的大小,以实现气流导引区段12与平流区段11之间的平滑过渡。在其他示例中,气流导引区段12和平流区段11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布置,例如增加空气流F的流速的布置。如前述所提到的,增加流动通过喷嘴的空气流F的流速也可以用于促进改善的温度场的形成。
在一组示例中,平流区段1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平流区段11的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直径)D2在2mm至10mm的范围内。通过前述的计算雷诺数的公式,根据输风装置递送的空气流F的流量和期望的雷诺数,可以确定平流区段11的具体尺寸,尤其是平流区段11的在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直径)D2。作为进一步示例,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中的每个第一孔20的平流区段11具有相同的尺寸。这既能够实现方便地制造,还可以使得流动通过各个第一孔20的空气流F的运动状态保持一致。
在另外一组示例中,还可以将上述的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环向地布置在靠近本体1的外周的位置处,并且还布置孔阵列2中靠近本体1的中心的预定数目的第二孔(未在图中示出)。预定数目的第二孔被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包围,并且第二孔的构造不同于第一孔20。具体地,第二孔被配置为在使用中使得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的雷诺数大于4000。换言之,第二孔可以不配置有前述的平流区段11。附加地,第二孔沿垂直于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尺寸可以被设计成从进风侧朝向出风侧渐缩。这样的第二孔可以使得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F的流速被增加。采用孔阵列2的这种布置,可以使得流动通过第一孔20的层流包围流动通过第二孔的湍流。由于第一孔20的存在,可以在至少一段时间内防止来自大气中的空气混入到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F中。由于允许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为湍流,因此流动通过第二孔的空气流具有更大的速度和动量。这使得由输风装置提供的空气流F也具有更大的流速,从而能够在环境空气中喷射更长的距离,以进一步形成扩大的温度场。
应用前述喷嘴的输风装置同样享有关于本公开的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进行描述的益处。为简便起见,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由本公开提供的喷嘴尤其可以与被配置为以例如80m3/h至240m3/h范围内的流量递送空气流的输风装置结合使用。
图5-图7示出了多个示例性的输风装置。如图5-图7所示,输风装置200包括壳体4、前述的喷嘴100和功率源5。壳体包括空气入口41、空气出口42以及位于空气入口41和空气出口42之间的气流输送通道40。喷嘴100用于被设置在空气出口42处。功率源5用于在气流输送通道40中施加抽吸,以驱动空气流F流动至空气出口42并且流动通过喷嘴100。在图5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功率源5以风扇的形式呈现。在图6-图7功率源5以鼓风机的形式呈现。
如图5-图7所示出的,输风装置可以还包括加热/冷却装置6。加热/冷却装置6包括电热模块61、冷却模块63、输送泵64和管道65。电热模块61的第一侧610位于气流输送通道40中、在空气入口41的下游。电热模块61的第一侧610可用于与空气流F接触。当空气流F流动至该位置处或附近时,电热模块61的第一侧610对空气流F进行加热或冷却,例如通过热传导和/或热辐射。电热模块61例如包括帕尔贴(Peltier)元件,以实现对空气流F的升温或降温。冷却模块63邻近电热模块61的第二侧620设置。输送泵64用于将水通过管道65输送至冷却模块63。所输送的水通过冷却模块63与电热模块61的第二侧之间的热传导来吸收来自电热模块61的热量。所图示的输风装置还包括相变体9。相变体9可以包括相变材料。相变体9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地与水接触,并且用于对水进行降温。这有利于电热模块61的第一侧610的降温,并且继而可以促进对经过第一侧610的气体进行更好地降温。相变体9所包括的相变材料是可重复使用的相变材料。具有相变材料的相变体9可以被放入冰箱降温并且相变材料转变为固相。在使用时,可以将包括已经转变为固相的相变材料的相变体9放置在水中以用于冷却水。作为示例,相变材料包括水,并且还可以包括乙二醇或氯化钠与水的混合。其他合适的相变材料也是可能的。根据比热容和潜热容量,可以选择相变材料的组分并确定相变材料的重量,并且还可以确定相变材料的各个组分的百分比。
输风装置还包括容纳水的储水部分,例如储水器70,以及部分地浸入水中的空气加湿装置7。空气加湿装置7例如可以是能够将水雾化成微小粒子的声波发生器或产生水幕以用于洗涤空气的蒸发器。空气加湿装置7还可以是吸收水的芯,如图5和图6中所示出的。通过使空气流F流动通过芯使得空气流F的湿度可以被增加。
在图6-图7的示例性实现中,输风装置还包括空气净化装置8。空气净化装置8被设置在气流输送通道40中、空气入口41下游。空气净化装置8是或包括筛网或滤网。在输风装置的工作期间,空气净化装置8用于过滤被抽吸到输风装置的气流输送通道40中的空气流F所携带的灰尘或颗粒。这样可以使得输风装置能够提供被净化的空气流F。
在图7的示例性实现中,输风装置还包括空气除湿装置7’。空气除湿装置可以包括冷凝器和导管71。冷凝器被配置为将流动通过冷凝器的空气流F进行降温,使得空气流F所夹带的水汽冷凝成液滴。这些液滴可以形成在冷凝器所包括的壁上并且可以经由导管71被引导至储水器70中。
这些关于输风装置的加热/冷却功能、空气加湿功能、空气除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的布置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
虽然已经用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专用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中定义的主题不必限于上述具体特征或动作。相反,上述具体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现权利要求的示例形式而公开的。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100)包括本体(1)和延伸穿过所述本体(1)的孔阵列(2),
其中所述孔阵列(2)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孔(10),所述孔(10)包括平流区段(11),所述平流区段(11)从所述本体(1)的出风侧沿所述本体(1)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平流区段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本体(1)的厚度,其中所述平流区段(11)的垂直于所述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沿所述平流区段(11)的所述长度方向保持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孔(10)包括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所述第一孔(20)包括所述平流区段(11)和与所述平流区段(11)连通的气流导引区段(12),所述气流导引区段(12)靠近所述本体(1)的与所述出风侧相对的进风侧,并且所述气流导引区段(12)的垂直于所述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平流区段(11)的所述截面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引区段(12)的所述截面的面积从所述进风侧沿所述气流导引区段(12)的长度朝向所述出风侧渐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20)包括位于所述本体(1)的所述进风侧处的第一孔口(21)和位于所述出风侧处的第二孔口(22),所述第一孔口(21)经由所述气流导引区段(12)和所述平流区段(11)被连通至所述第二孔口(22),所述第一孔口(21)在所述本体(1)的所述出风侧处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孔口(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口(21)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或圆形,并且所述第二孔口(22)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或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区段(11)的所述截面的面积在2mm2至100mm2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区段(11)的所述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并且所述平流区段(11)的所述截面具有的直径在2mm至10m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的所述第一孔口(21)的面积的总和大于所述第二孔口(22)的面积的总和。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阵列(2)还包括预定数目的第二孔,所述预定数目的第二孔相对于所述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靠近所述本体(1)的中心,并且所述第二孔的构造与所述第一孔(20)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目的第一孔(20)中的第一孔(20)相对于彼此以预定间隔分隔开。
11.一种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4),所述壳体包括空气入口(41)、空气出口(42)以及位于所述空气入口(41)和所述空气出口(42)之间的气流输送通道(40),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嘴(100),所述喷嘴(100)被设置在所述空气出口(42)处,以及
功率源(5),用于在所述气流输送通道(40)中施加抽吸,以驱动空气流(F)流动至所述空气出口(42)并且通过所述喷嘴(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装置被配置为以80m3/h至240m3/h范围内的流量朝向所述喷嘴递送空气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气流输送通道(40)中、位于所述空气入口(41)下游的加热/冷却装置(6)。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气流输送通道(40)中、位于所述空气入口(41)下游的空气加湿装置(7)或空气除湿装置(7’)。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气流输送通道(40)中、位于所述空气入口(41)下游的空气净化装置(8)。
CN202322664170.7U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Active CN220871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4170.7U CN2208711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4170.7U CN2208711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1102U true CN220871102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2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4170.7U Active CN220871102U (zh) 2023-09-28 2023-09-28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1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7508B2 (en) Blower apparatus
CN106225072A (zh)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CN201706641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板及空调器室内机
JP2008256269A (ja)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方法
JP5310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KR20130138920A (ko) 통기구를 포함하는 이중구조의 은닉 날개 선풍기 또는 송풍기
CN220871102U (zh) 一种用于输风装置的喷嘴以及输风装置
JP2007089752A (ja) 浴室サウナ装置
WO2005026633A1 (ja) イオン拡散装置
CN105864998B (zh) 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04374008B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8344040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7015304A (ja) 熱交換装置
KR200480474Y1 (ko) 4방향 가습기
US8006962B2 (en) Humidifier with louvered air intake
KR101702223B1 (ko) 균등한 분배기능을 갖는 철도차량용 덕트
CN1061232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208418987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204660B (zh) 出风结构及空气净化设备
CN215765513U (zh) 风扇
EP2409089B1 (en) An air supply device
WO2022230757A1 (ja) パーティション
KR101147743B1 (ko) 콤팩트형 환기시스템
KR20180000838U (ko) 공기 순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