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8159U - 升船机 - Google Patents

升船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8159U
CN220868159U CN202322177757.5U CN202322177757U CN220868159U CN 220868159 U CN220868159 U CN 220868159U CN 202322177757 U CN202322177757 U CN 202322177757U CN 220868159 U CN220868159 U CN 220868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gap
lock head
draining
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77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儒
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chuan Jinsha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chuan Jinsha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chuan Jinsha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chuan Jinsha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77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8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8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81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升船机,包括:航道、上闸首、船厢室段、下闸首,航道包括上游引航道和下游引航道;船厢室段包括承船厢和牵引装置;上闸首和下闸首上均设置有闸首工作门和闸首通航门;承船厢端部设置有船厢门;闸首工作门上安装有间隙充泄水系统和U型对接密封机构,U型对接密封机构伸出后压紧在承船厢端面,使闸首工作门、闸首通航门、U型对接密封机构、承船厢、船厢门形成闸首对接间隙;间隙充泄水系统用于对闸首对接间隙中充水和泄水。本实用新型将间隙充泄水系统完全布置在闸首工作门内,将充泄水设备从承船厢中移除,有效减轻了承船厢重量,提高了承船厢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升船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船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水电一般均建在大江大河上,水电站大坝将上下游水位隔开,产生水位落差,造成船只无法通过,目前国内外,对于落差较小的大坝可通过船闸进行通航。但高水头大坝越来越多,通过船闸进行通航需要多级船闸才能实现,严重影响通航效率,为此高水头电站配套升船机可以大大提高通航效率。
升船机主要包括上游引航道、上闸首、船厢室段、下闸首、下游引航道;船厢室段包括承船厢和牵引装置,牵引装置用于将承船厢提升至与上游引航道同水位处,或放下至与下游引航道同水位处;上闸首安装在上游引航道端部,下闸首安装在下游引航道端部。船只通过升船机时,需升船机承船厢与闸首(即上闸首或下闸首)进行对接,连通承船厢与航道(即上游引航道或下游引航道)的水域,船只开至承船厢内,闸首与承船厢解除对接,切断连通水域,承船厢带着船只上行或下行至另一闸首时,再次连通承船厢与航道的水域,船只开出承船厢,船只即完成整个过坝流程。在此过程中承船厢与闸首对接连通水域,是船只过坝的关键流程,而其中对接时,承船厢与闸首闸门之间形成的间隙需要进行充水后消除水头压差,才可进行开门动作,否则闸门无法正常开启。解除对接时,闸门关闭后,需将间隙水排至航道后,才可解除对接。
在升船机应用中,升船机承船厢+标准水深的重量与配重一致,以用来减少驱动系统的负荷。在升船机一般布置结构中,中间为承船厢、两侧为平衡重块,钢丝绳通过顶部机房内的定滑轮将承船厢与平衡重进行连接。平衡重的重量是固定的常数P,承船厢侧的重量为C=承船厢金结设备重量J1(通常情况下承船厢金属结构重量在设计时根据承载能力确定计算,可认为是确定不变的常数)+承船厢机械设备重量J2+水体重量S(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只要保证稳定水深,承船厢内有无船只重量恒定),即:P=C=J1+J2+S;为了提高船厢水深,即:单船的通航量,只能减轻承船厢的机械设备重量,给承船厢减重。目前,我司升船机将间隙充泄水系统布置在承船厢上,这样就增加了承船厢机械设备的重量;同时,为了提高对接充泄水的效率及单套管路故障时引发的停航事故,一般升船机充泄水单侧都是至少两套冗余布置且管路阀门尺寸较大;另外,由于升船机承船厢结构中间部位都是装水用于船只通行,所有电气机械设备均安装在承船厢底部隔间内,对于尺寸较大的阀门管路均布置在承船厢底部,检修、维护等工作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船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升船机,包括航道、上闸首、船厢室段、下闸首,所述航道包括上游引航道和下游引航道;所述船厢室段包括承船厢和牵引装置;所述上闸首和下闸首上均设置有闸首工作门和闸首通航门;所述承船厢端部设置有船厢门;所述闸首工作门上安装有间隙充泄水系统和U型对接密封机构,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伸出后压紧在承船厢端面,使闸首工作门、闸首通航门、U型对接密封机构、承船厢、船厢门形成了一个端面为U型的封闭空间,即闸首对接间隙;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用于对闸首对接间隙中充水和泄水。
进一步的,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包括U型对接密封框和水平推拉机构,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滑动设置在闸首工作门上,所述水平推拉机构用于将U型对接密封框水平推出或拉回,进而完成上闸首或下闸首与承船厢端面的对接与解除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包括L型水封、U型框、C型水封,所述C型水封为柔性连接件,所述U型框通过C型水封连接在闸首工作门的两侧及底部,所述L型水封设置于所述U型框或C型水封两侧及底部的边缘;所述水平推拉机构包括多个油缸以及压紧到位传感器,多个所述油缸设置在闸首工作门和U型框之间,所述压紧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安装在闸首工作门下部的安装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包括多套间隙主充泄水系统,所述闸首工作门面向航道一侧设置有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所述闸首工作门上设置有贯通闸首对接间隙与航道的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连通于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之间的可逆管道,依次设置在可逆管道上的第一手动蝶阀、第一电动蝶阀、主充泄水泵电机、第二手动蝶阀,以及设置在闸首对接间隙内的间隙水深水位计。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还包括多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至少两套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底部设置有多个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所述闸首工作门面向航道一侧设置有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连通于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和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之间,用于将闸首对接间隙内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高程以下剩余的水排至航道。
进一步的,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软管、第一间隙水管道以及临时储水箱,所述第一间隙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电动蝶阀;所述临时储水箱上还设置有补排气阀、排空阀以及储水箱水位计;各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中的临时储水箱通过连通管串联;
所述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包括第二间隙水管道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二间隙水管道上的辅助出水泵电机、第三电动蝶阀以及第三手动蝶阀,所述第二间隙水管道一端设置在临时储水箱底部,另一端连接在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升船机承船厢与闸首对接间隙快速充泄水方法,所述速充泄水方法基于上述的升船机实现;所述充泄水方法包括:
步骤1:承船厢运行至上闸首或下闸首处,承船厢停止运行,承船厢处于容许闸首对接状态;
步骤2:U型对接密封框在油缸的驱动下伸出,压紧到位传感器检测到U型接密封框端部压紧至承船厢端面时停止;
步骤3:控制系统控制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将航道内的水充至闸首对接间隙内,待间隙水深水位计检测水位达到与航道及承船厢内水位水平后,关闭主充泄水泵电机和第一电动蝶阀,完成间隙充水;
步骤4:充水完成后,控制系统开启闸首通航门以及船厢门,门开启到位后,承船厢水域与航道连通,船舶进/出承船厢;
步骤5:船舶通过后,控制系统关闭闸首通航门以及船厢门,门关闭到位后,控制系统控制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将闸首对接间隙内的水泄至航道内,待间隙水深水位计检测水位达到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时,关闭主充泄水泵电机和第一电动蝶阀;
步骤6:开启第二电动蝶阀,闸首对接间隙内的水从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进入软管,并经过第一间隙水管道后进入临时储水箱;
步骤7:控制系统控制油缸对U型对接密封框退回,使承船厢与上闸首或下闸首解除对接;
步骤8:开启辅助出水泵电机和第三电动蝶阀,将临时储水箱内的水排至航道内,当储水箱水位计检测到临时储水箱内水排完后,辅助出水泵电机和第三电动蝶阀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将间隙充泄水系统完全布置在闸首工作门内,将充泄水设备从承船厢中移除,有效的减轻了承船厢机械设备的重量,提高了承船厢的利用率,同时有效的利用闸首工作门的空间,主充泄水利用可逆管道与可逆泵,在充水时进行充水,排水时进行反向排水,节省了内部空间,结构布置紧凑,降低设备成本。
2)、本实用新型间隙主充泄水系统4套冗余,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4套冗余,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2套冗余,均可互为备用,大大提高通航效率,也可单独工作,只要有其中一套正常,均不会导致升船机停航,可靠性高。同时,各管路与航道及间隙连通部位均设置手动蝶阀,可在不影响通航的情况下,进行电动蝶阀以及泵管路等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检修期升船机无需停航,升船机正常通航。另外,相较布置于承船厢底部充泄水系统,该方法检修更换设备可利用桥机等外部起重设备,进行吊装,检修方便,检修效率高。
3)、本实用新型充水利用航道水位,泄水至航道,有效避免了传统升船机利用承船厢水,进行充水和泄水,造成承船厢水位变化,导致升船机承船厢侧与平衡重侧的平衡力发生变化,同时避免了由于对接前后间隙补排水造成承船厢水位变化进行经常性的承船厢补排水操作。
4)、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了间隙主泵泄水后的间隙水问题,防止带水退U型对接密封框造成对设备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浪费,辅助进水管布置在U型框底部,管路多,速度快,效率高,收集彻底。
5)、本实用新型临时储水箱排水可在闸首解除对接完成后,承船厢运行时进行,为下一次对接间隙泄水做准备,不占用整个升船机运行时间,提升了通航效率。
6)、本实用新型航道水位、间隙水位、承船厢水位、临时储水箱水位均通过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控,送至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控制,电动蝶阀、泵电机组均根据程序进行自动控制,流程控制准确,只需要发对接令或解除对接令即可完成整个闸首对接、解除对接流程,自动化水平高,减少了人工干预造成的设备隐患风险,通航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升船机的闸首对接间隙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升船机的闸首对接间隙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升船机的闸首对接间隙处(去除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闸首通航门、U型对接密封机构和闸首工作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U型对接密封与承船厢解除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U型对接密封与承船厢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闸首工作门、间隙充泄水系统和航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闸首工作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隙充泄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隙充泄水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对闸门对接间隙充水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对闸门对接间隙泄水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从闸门对接间隙到临时储水箱泄水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从临时储水箱到航道泄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航道,2-承船厢,3-闸首工作门,31-安装板,4-闸首通航门,5-船厢门,6-U型对接密封机构,61-L型水封,62-U型框,63-C型水封,7-间隙充泄水系统,71-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72-可逆管道,73-第一手动蝶阀,74-第一电动蝶阀,75-主充泄水泵电机,76-第二手动蝶阀,77-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8-间隙水深水位计,79-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10-软管,711-第一间隙水管道,712-第二电动蝶阀,713-临时储水箱,714-排空阀,715-补排气阀,716-连通管,717-第二间隙水管道,718-辅助出水泵电机,719-第三电动蝶阀,720-第三手动蝶阀,721-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722-储水箱水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升船机,包括航道1、上闸首、船厢室段、下闸首,所述航道1包括上游引航道1和下游引航道1;所述船厢室段包括承船厢2和牵引装置;所述上闸首和下闸首上均设置有闸首工作门3和闸首通航门4;所述承船厢2端部设置有船厢门5;所述闸首工作门3上安装有间隙充泄水系统7和U型对接密封机构6,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6伸出后压紧在承船厢2端面,使闸首工作门3、闸首通航门4、U型对接密封机构6、承船厢2、船厢门5形成了一个端面为U型的封闭空间,即闸首对接间隙;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7用于对闸首对接间隙中充水和泄水。
我司之前是将充泄水系统管路、阀门等安装在承船厢2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大量的充泄水系统管路、阀门等从承船厢2中移除,布置在闸首工作门3内,并对间隙充泄水系统7、闸首工作门3等重新设计,提高承船厢2水深,即提高了过机船只的排水量,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单侧充泄水的数量有两套增加至多套(即三套以上),本实施例采用4套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大大提高对接充泄水效率;每一套独立运行,遇到故障随时可单独退出运行,不影响正常通航;由于多套独立运行,单个管路及阀门尺寸均减小,设备布置从承船厢2移到工作门内,检修、维护工作更容易方便,通航效率及通航安全性可大大提高。
具体的,参见图4-图6,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6包括U型对接密封框和水平推拉机构,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滑动设置在闸首工作门3上,所述水平推拉机构用于将U型对接密封框水平推出或拉回,进而完成上闸首或下闸首与承船厢2端面的对接与解除对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包括L型水封61、U型框62、C型水封63,所述C型水封63为柔性连接件,所述U型框62通过C型水封63连接在闸首工作门3的两侧及底部,所述L型水封61设置于所述U型框62或C型水封63两侧及底部的边缘;L型水封61整体呈U型,其断面呈L型;所述水平推拉机构包括多个油缸以及压紧到位传感器,多个所述油缸设置在闸首工作门3和U型框62之间,所述压紧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上。U型框62可以采用U型钢架,其滑动设置在闸首工作门3上设置的支撑滑轨上。为了避免油缸与U型框62之间刚性接触,还可以在油缸端部设置碟簧组。
参见图7-图9,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7安装在闸首工作门3下部的安装架上。
具体的,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7包括多套间隙主充泄水系统,本实施例为4套间隙主充泄水系统,所述闸首工作门3面向航道1一侧设置有主充泄水航道1侧进出口,所述闸首工作门3上设置有贯通闸首对接间隙与航道1的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连通于主充泄水航道1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之间。
参见图9-图10,具体的,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充泄水航道1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之间的可逆管道72,依次设置在可逆管道72上的第一手动蝶阀73、第一电动蝶阀74、主充泄水泵电机75、第二手动蝶阀76,以及设置在闸首对接间隙内的间隙水深水位计78。
具体的,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7还包括多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至少两套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本实施例采用了4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两套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底部设置有多个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9,所述闸首工作门3面向航道1一侧设置有辅助出水管航道1侧出水口,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连通于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9和辅助出水管航道1侧出水口之间,用于将闸首对接间隙内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高程以下剩余的水排至航道1。
具体的,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软管710、第一间隙水管道711以及临时储水箱713,所述第一间隙水管道711上还设置有第二电动蝶阀712;所述临时储水箱713上还设置有补排气阀715、排空阀714以及储水箱水位计722;各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中的临时储水箱713通过连通管716串联。临时储水箱713顶部安装的补排气阀715用于水箱进水时排气,排水时补气,临时储水箱713底部安装的排空阀714用于临时储水箱713检修排水检查时使用,临时储水箱713上安装的储水箱水位计722实时监视临时储水箱713水位值。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9布置在U型对接密封框上,并随U型对接密封框同步进退运行,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9通过软管710与第一间隙水管道711连接,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高程低于U型对接密封框底部高程,从而闸首对接间隙内剩余的水能靠自重进入临时储水箱713。
具体的,所述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包括第二间隙水管道717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二间隙水管道717上的辅助出水泵电机718、第三电动蝶阀719以及第三手动蝶阀720,所述第二间隙水管道717一端设置在临时储水箱713底部,另一端连接在辅助出水管航道1侧出水口。
本实施例中,各管道、蝶阀以及水泵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各主充泄水设备均布置在闸首工作门3内,由于临时储水箱713水较少,排水不影响其余设备运行,且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的尺寸、功率等均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可依据升船机通航量,结合闸首工作门3、承船厢2尺寸的大小、通航效率及经济性,合理布置间隙主充泄水系统、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的套数。还可根据实际将临时储水箱713尺寸加大,间隙充水,不利用航道1水,直接利用临时储水箱713水直接进行间隙充泄水,对接时向间隙充水,解除对接时,将水直接排至临时储水箱713,可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但该方案会大大增加闸首工作门3的尺寸及重量。
本实用新型将间隙充泄水系统7完全布置在闸首工作门3内,将充泄水设备从承船厢2中移除,有效的减轻了承船厢2机械设备的重量,提高了承船厢2的利用率,同时有效的利用闸首工作门3的空间,主充泄水利用可逆管道72与可逆泵,在充水时进行充水,排水时进行反向排水,节省了内部空间,结构布置紧凑,降低设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间隙主充泄水系统4套冗余,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4套冗余,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2套冗余,均可互为备用,大大提高通航效率,也可单独工作,只要有其中一套正常,均不会导致升船机停航,可靠性高。同时,各管路与航道1及间隙连通部位均设置手动蝶阀,可在不影响通航的情况下,进行电动蝶阀以及泵管路等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检修期升船机无需停航,升船机正常通航。另外,相较布置于承船厢2底部充泄水系统,该方法检修更换设备可利用桥机等外部起重设备,进行吊装,检修方便,检修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充水利用航道1水位,泄水至航道1,有效避免了传统升船机利用承船厢2水,进行充水和泄水,造成承船厢2水位变化,导致升船机承船厢2侧与平衡重侧的平衡力发生变化,同时避免了由于对接前后间隙补排水造成承船厢2水位变化进行经常性的承船厢2补排水操作。
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了间隙主泵泄水后的间隙水问题,防止带水退U型对接密封框造成对设备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浪费,辅助进水管布置在U型框62底部,管路多,速度快,效率高,收集彻底。
本实用新型临时储水箱713排水可在闸首解除对接完成后,承船厢2运行时进行,为下一次对接间隙泄水做准备,不占用整个升船机运行时间,提升了通航效率。
本实用新型航道1水位、间隙水位、承船厢2水位、临时储水箱713水位均通过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控,送至控制系统进行计算控制,电动蝶阀、泵电机组均根据程序进行自动控制,流程控制准确,只需要发对接令或解除对接令即可完成整个闸首对接、解除对接流程,自动化水平高,减少了人工干预造成的设备隐患风险,通航安全性高。
实施例2:
参见图10-图1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升船机承船厢2与闸首对接间隙快速充泄水方法,所述速充泄水方法基于实施例1所述的升船机实现;升船机上/下闸首均为对称布置,对接充泄水流程一致,本实用新型以上闸首对接为例进行说明;所述速充泄水方法包括:
步骤1:承船厢2运行至上游与上闸首进行对接,承船厢2停止运行,承船厢2处于容许闸首对接状态。
步骤2:U型对接密封框在油缸的驱动下伸出,压紧到位传感器检测到U型接密封框端部压紧至承船厢2端面时停止。
步骤3:控制系统控制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将上游引航道1内的水充至闸首对接间隙内,待间隙水深水位计78检测水位达到与上游引航道1及承船厢2内水位水平后,关闭主充泄水泵电机75和第一电动蝶阀74,完成间隙充水。参见图11,具体的,在充水过程中,所述第一手动蝶阀73和第二手动蝶阀76处于常开状态,开启主充泄水泵电机75和第一电动蝶阀74,航道1内的水从主充泄水航道1侧进出口进入可逆管道72,依次经过第一手动蝶阀73、第一电动蝶阀74、主充泄水泵电机75、第二手动蝶阀76,并从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进入闸首对接间隙。
步骤4:充水完成后,控制系统开启闸首通航门4以及船厢门5,门开启到位后,承船厢2水域与上游引航道1连通,船舶可进出承船厢2。
步骤5:船舶通过后,控制系统关闭闸首通航门4以及船厢门5,门关闭到位后,控制系统控制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将闸首对接间隙内的水泄至上游引航道1内,待间隙水深水位计78检测水位达到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时,关闭主充泄水泵电机75和第一电动蝶阀74。参见图12,具体的,泄水过程中,所述第一手动蝶阀73和第二手动蝶阀76处于常开状态,开启主充泄水泵电机75和第一电动蝶阀74,闸首对接间隙内的水从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77进入可逆管道72,依次经过第二手动蝶阀76、主充泄水泵电机75、第一电动蝶阀74、第一手动蝶阀73后,从主充泄水航道1侧进出口流入上游引航道1。
步骤6:参见图13,开启第二电动蝶阀712,闸首对接间隙内的水从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79进入软管710,并经过第一间隙水管道711后进入临时储水箱713。
步骤7:控制系统控制油缸对U型对接密封框退回,使承船厢2与上闸首解除对接。
步骤8:开启辅助出水泵电机718和第三电动蝶阀719,将临时储水箱713内的水排至上游引航道1内,当储水箱水位计722检测到临时储水箱713内水排完后,辅助出水泵电机718和第三电动蝶阀719关闭。参见图14,具体的,在临时储水箱713排水时,第三手动蝶阀720处于常开状态,通过第二间隙水管道717将临时储水箱713内的水排入上游引航道1内;补排气阀715在临时储水箱713排水过程中对水箱进行补气;当一套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故障退出时,单独一套也可完成临时储水箱713排水工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升船机,包括航道、上闸首、船厢室段、下闸首,所述航道包括上游引航道和下游引航道;所述船厢室段包括承船厢和牵引装置;所述上闸首和下闸首上均设置有闸首工作门和闸首通航门;所述承船厢端部设置有船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首工作门上安装有间隙充泄水系统和U型对接密封机构,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伸出后压紧在承船厢端面,使闸首工作门、闸首通航门、U型对接密封机构、承船厢、船厢门形成了一个端面为U型的封闭空间,即闸首对接间隙;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用于对闸首对接间隙中充水和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对接密封机构包括U型对接密封框和水平推拉机构,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滑动设置在闸首工作门上,所述水平推拉机构用于将U型对接密封框水平推出或拉回,进而完成上闸首或下闸首与承船厢端面的对接与解除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包括L型水封、U型框、C型水封,所述C型水封为柔性连接件,所述U型框通过C型水封连接在闸首工作门的两侧及底部,所述L型水封设置于所述U型框或C型水封两侧及底部的边缘;所述水平推拉机构包括多个油缸以及压紧到位传感器,多个所述油缸设置在闸首工作门和U型框之间,所述压紧到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安装在闸首工作门下部的安装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包括多套间隙主充泄水系统,所述闸首工作门面向航道一侧设置有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所述闸首工作门上设置有贯通闸首对接间隙与航道的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连通于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主充泄水系统包括:设置在主充泄水航道侧进出口和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之间的可逆管道,依次设置在可逆管道上的第一手动蝶阀、第一电动蝶阀、主充泄水泵电机、第二手动蝶阀,以及设置在闸首对接间隙内的间隙水深水位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充泄水系统还包括多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至少两套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所述U型对接密封框底部设置有多个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所述闸首工作门面向航道一侧设置有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和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连通于辅助进水间隙侧进水口和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之间,用于将闸首对接间隙内主充泄水间隙侧进出口高程以下剩余的水排至航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软管、第一间隙水管道以及临时储水箱,所述第一间隙水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电动蝶阀;所述临时储水箱上还设置有补排气阀、排空阀以及储水箱水位计;各套间隙泄水辅助进水系统中的临时储水箱通过连通管串联;
所述间隙泄水辅助排水系统包括第二间隙水管道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二间隙水管道上的辅助出水泵电机、第三电动蝶阀以及第三手动蝶阀,所述第二间隙水管道一端设置在临时储水箱底部,另一端连接在辅助出水管航道侧出水口。
CN202322177757.5U 2023-08-14 2023-08-14 升船机 Active CN220868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7757.5U CN220868159U (zh) 2023-08-14 2023-08-14 升船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7757.5U CN220868159U (zh) 2023-08-14 2023-08-14 升船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8159U true CN220868159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7757.5U Active CN220868159U (zh) 2023-08-14 2023-08-14 升船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81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66458B (zh) 升船机通航集成闸门
CN208056007U (zh) 用于水工钢闸门平压的旁通管道系统
CN113882322B (zh) 一种水下混凝土破损干室舱修复智能止水方法
CN220868159U (zh) 升船机
CN110725285A (zh) 一种带自动充水装置的叠梁闸门
CN201056682Y (zh) 高水头弧形闸门水封装置
CN117026923A (zh) 升船机及升船机承船厢与闸首对接间隙快速充泄水方法
CN113789771A (zh) 一种升船机船厢检修排干与充水系统及其方法
CN110206003B (zh) 一种重力式垂直升船机及升船方法
CN217781938U (zh) 一种大型水电站渗漏集水井紧急事故排水系统
CN201809751U (zh) 平面钢闸门止水橡胶保护装置
CN217923434U (zh) 一种可替换抽蓄电站尾闸室闸门及启闭机的水力操作阀门系统
CN107299671B (zh) 城市雨洪调蓄用泵闸及闸站
CN107165854B (zh) 给水泵密封水自动控制及回收装置
CN211113503U (zh) 一种带自动充水装置的叠梁闸门
CN116104057B (zh) 抽水蓄能电站尾水事故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3034527U (zh) 自动耦合式潜水贯流泵的安装结构
CN101914908B (zh) 平面钢闸门止水橡胶保护装置
CN215948131U (zh) 一种升船机船厢间隙充泄水与水深实时调节系统
CN201954055U (zh) 非对称水封逆止阀
CN113756272B (zh) 一种升船机船厢间隙充泄水与水深调节系统及其方法
CN216041064U (zh) 一种升船机船厢检修用补排水系统
CN114182699B (zh) 一种泄放生态流量与闸门充水平压的消能控流装置
CN114960568B (zh) 一种大型水电站渗漏集水井紧急事故排水系统
CN215329800U (zh) 一种通航设施间隙充水平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