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5749U -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5749U
CN220845749U CN202322592424.9U CN202322592424U CN220845749U CN 220845749 U CN220845749 U CN 220845749U CN 202322592424 U CN202322592424 U CN 202322592424U CN 220845749 U CN220845749 U CN 220845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chemical reaction
reaction tank
pipe
tank
sludge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24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红波
李铭
冯光磊
匡涛
米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24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5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5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5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主要内容为:若干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串联组合为一体,每个ABR生化反应池中都安装有布水管和第一排泥支管,进水管安装在第一个ABR生化反应池进水口处,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二排泥支管和第一微孔曝气器,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五排泥支管和第二微孔曝气器,第一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一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第二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二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中间池通过计量泵与沉淀池连接,出水管安装在沉淀池右侧面上的出水口处。本实用新型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保证了充足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水源地污染状况持续严重。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在全国地表水监测的3632个国考断面1中,I-III类水质断面(点位)占84.8%;Ⅳ-Ⅴ类占比14%;劣Ⅴ类占1.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市政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持续走高,大量废水亟待处理,且建设废水处理工程前,需要试验进行工艺路线验证,并为工程设计提供有效数据。目前大多数试验装置各单元分离设置,占地面积大,更换场地时还需要拆卸,到场后需要重新连接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保证了充足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包括ABR生化反应池、进水管、排泥主管、第一排泥支管、连接管、第一阀门、第一自流管、第一SBR生化反应池、第二阀门、第二排泥支管、第一滗水管、第四排泥支管、中间池、沉淀池、第四阀门、出水管、计量泵、第二滗水管、第五排泥支管、第二SBR生化反应池、第五阀门、第二自流管、布水管、承托板、填料、第二微孔曝气器、第一微孔曝气器、第三排泥支管和第三阀门,若干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串联组合为一体,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都安装有布水管和第一排泥支管,所述进水管安装在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进水口处且进水管与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连接,相邻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通过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一排泥支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每根所述第一排泥支管都与排泥主管连接,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都安装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都填充有填料,最后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分别通过第一自流管与第一SBR生化反应池连接和第二自流管与第二SBR生化反应池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二排泥支管和第一微孔曝气器,所述第二排泥支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五排泥支管和第二微孔曝气器,所述第五排泥支管通过第五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一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二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所述中间池内安装有第三排泥支管,所述第三排泥支管通过第三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中间池通过计量泵与沉淀池连接,所述沉定池内安装有第四排泥支管,所述第四排泥支管通过第四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出水管安装在沉淀池右侧面上的出水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承托板距离ABR生化反应池内侧底面800~1000mm且承托板由厚度50mm玻璃钢材质的格栅板和上覆厚度为6mmPP筛板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为“口”型结构形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填料采用微生物载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一微孔曝气器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二微孔曝气器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ABR生化反应池、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和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都填充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包含ABR生化反应池、第一SBR生化反应池、第二SBR生化反应池、中间池和沉淀池;废水首先进入ABR生化反应池,ABR生化反应池分四格,废水进入ABR生化反应池后上下折流前进,依次通过每一个ABR生化反应池的载体层,在每个ABR生化反应池设有布水管和第一排泥支管,每个ABR生化反应池距离池底1.0m处设置承托板,承托板由厚度50mm玻璃钢材质的格栅板和上覆厚度为6mmPP筛板组成,微生物载体置于承托板上;ABR生化反应池出水自流进入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和第二SBR生化反应池,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底布置第一微孔曝气器,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底布置第二微孔曝气器,载体置于第一微孔曝气器和第二微孔曝气器上方;SBR生化反应池为2个好氧池并联的方式,切换运行,24小时为1周期,单池进水12小时,边进水边曝气,停止进水后继续曝气8小时,停止曝气自然沉降3小时,滗水1小时,将12小时的进水全部排入中间池;中间池出水经过计量泵进入沉淀池,处理后的废水经沉淀后达标排放。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有如下诸多优点:(1)微生物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使得极为复杂难处理的各类有机物的分解得以顺利完成;(2)微生物种类多,能适应有毒环境,又可分工合作,发挥全力,完成艰巨任务;(3)微生物分解力特强,减少固体量,从而使污泥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与操作难度;(4)脱色能力较物理化学法配套的传统生物法胜逾10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是一套安装好的整体,便于转场,中途不用拆装;还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保证了充足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B-B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C-C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D-D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E-E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F-F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BR生化反应池,2:进水管,3:排泥主管,4:第一排泥支管,5:连接管,6:第一阀门,7:第一自流管,8:第一SBR生化反应池,9:第二阀门,10:第二排泥支管,11:第一滗水管,12:第四排泥支管,13:中间池,14:沉淀池,15:第四阀门,16:出水管,17:计量泵,18:第二滗水管,19:第五排泥支管,20: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1:第五阀门,22:第二自流管,23:布水管,24:承托板,25:填料,26:第二微孔曝气器,27:第一微孔曝气器,28:第三排泥支管,29: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图7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包括ABR生化反应池1、进水管2、排泥主管3、第一排泥支管4、连接管5、第一阀门6、第一自流管7、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第二阀门9、第二排泥支管10、第一滗水管11、第四排泥支管12、中间池13、沉淀池14、第四阀门15、出水管16、计量泵17、第二滗水管18、第五排泥支管19、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第五阀门21、第二自流管22、布水管23、承托板24、填料25、第二微孔曝气器26、第一微孔曝气器27、第三排泥支管28和第三阀门29,若干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串联组合为一体,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中都安装有布水管23和第一排泥支管4,所述进水管2安装在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进水口处且进水管2与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中的布水管23连接,相邻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中的布水管23通过连接管5相连,所述第一排泥支管4上安装有第一阀门6,每根所述第一排泥支管4都与排泥主管3连接,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中都安装有承托板24,所述承托板24上都填充有填料25,最后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分别通过第一自流管7与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连接和第二自流管22与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内安装有第二排泥支管10和第一微孔曝气器27,所述第二排泥支管10通过第二阀门9与排泥主管3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内安装有第五排泥支管19和第二微孔曝气器26,所述第五排泥支管19通过第五阀门21与排泥主管3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通过第一滗水管11与中间池13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通过第二滗水管18与中间池13连接,所述中间池13内安装有第三排泥支管28,所述第三排泥支管28通过第三阀门29与排泥主管3连接,所述中间池13通过计量泵17与沉淀池14连接,所述沉定池14内安装有第四排泥支管12,所述第四排泥支管12通过第四阀门15与排泥主管3连接,所述出水管16安装在沉淀池14右侧面上的出水口处。
优选的,所述承托板24距离ABR生化反应池1内侧底面800~1000mm且承托板24由厚度50mm玻璃钢材质的格栅板和上覆厚度为6mmPP筛板组成。
优选的,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中的布水管23为“口”型结构形式。
优选的,所述填料25采用微生物载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一微孔曝气器27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二微孔曝气器26上方。
优选的,所述ABR生化反应池1、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和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内都填充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包含ABR生化反应池1、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中间池13和沉淀池14;废水首先进入ABR生化反应池1,ABR生化反应池1分四格,废水进入ABR生化反应池1后上下折流前进,依次通过每一个ABR生化反应池1的载体层,在每个ABR生化反应池1设有布水管23和第一排泥支管4,每个ABR生化反应池1距离池底1.0m处设置承托板24,承托板24由厚度50mm玻璃钢材质的格栅板和上覆厚度为6mmPP筛板组成,微生物载体置于承托板24上;ABR生化反应池1出水自流进入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和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第一SBR生化反应池8底布置第一微孔曝气器27,第二SBR生化反应池20底布置第二微孔曝气器26,载体置于第一微孔曝气器27和第二微孔曝气器26上方;SBR生化反应池为2个好氧池并联的方式,切换运行,24小时为1周期,单池进水12小时,边进水边曝气,停止进水后继续曝气8小时,停止曝气自然沉降3小时,滗水1小时,将12小时的进水全部排入中间池13;中间池13出水经过计量泵17进入沉淀池14,处理后的废水经沉淀后达标排放。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有如下诸多优点:(1)微生物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使得极为复杂难处理的各类有机物的分解得以顺利完成;(2)微生物种类多,能适应有毒环境,又可分工合作,发挥全力,完成艰巨任务;(3)微生物分解力特强,减少固体量,从而使污泥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与操作难度;(4)脱色能力较物理化学法配套的传统生物法胜逾10倍。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7)

1.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ABR生化反应池、进水管、排泥主管、第一排泥支管、连接管、第一阀门、第一自流管、第一SBR生化反应池、第二阀门、第二排泥支管、第一滗水管、第四排泥支管、中间池、沉淀池、第四阀门、出水管、计量泵、第二滗水管、第五排泥支管、第二SBR生化反应池、第五阀门、第二自流管、布水管、承托板、填料、第二微孔曝气器、第一微孔曝气器、第三排泥支管和第三阀门,若干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串联组合为一体,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都安装有布水管和第一排泥支管,所述进水管安装在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进水口处且进水管与第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连接,相邻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通过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一排泥支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每根所述第一排泥支管都与排泥主管连接,每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都安装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都填充有填料,最后一个所述ABR生化反应池分别通过第一自流管与第一SBR生化反应池连接和第二自流管与第二SBR生化反应池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二排泥支管和第一微孔曝气器,所述第二排泥支管通过第二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安装有第五排泥支管和第二微孔曝气器,所述第五排泥支管通过第五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一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通过第二滗水管与中间池连接,所述中间池内安装有第三排泥支管,所述第三排泥支管通过第三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中间池通过计量泵与沉淀池连接,所述沉淀池内安装有第四排泥支管,所述第四排泥支管通过第四阀门与排泥主管连接,所述出水管安装在沉淀池右侧面上的出水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距离ABR生化反应池内侧底面800~1000mm且承托板由厚度50mm玻璃钢材质的格栅板和上覆厚度为6mmPP筛板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BR生化反应池中的布水管为“口”型结构形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采用微生物载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一微孔曝气器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投加有微生物载体且微生物载体位于第二微孔曝气器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BR生化反应池、第一SBR生化反应池和第二SBR生化反应池内都填充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CN202322592424.9U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Active CN220845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2424.9U CN220845749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2424.9U CN220845749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5749U true CN220845749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7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2424.9U Active CN220845749U (zh) 2023-09-22 2023-09-22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57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02945B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
CN101468846B (zh) 分段进水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201801417U (zh) 高效曝气生物滤池
CN114291964B (zh) 一种脱氮回收磷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097306A (zh) 膜生物反应器方法
CN210001741U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9835892U (zh) 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CN207405026U (zh) 污水处理回收装置
CN208166683U (zh) 一种重力回流式一体化节能污水处理装置
CN201648106U (zh) 焦化废水平板式mbr处理设备
CN220845749U (zh) 一种新型一体化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CN106542700A (zh) 一种一体式safo‑mbbr分散污水处理回用方法
CN217499003U (zh) 一种一体式污水处理系统
CN106082433A (zh) 生物固载型膜生物单元反应器
CN203269735U (zh) 两级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设备
CN105948252B (zh) 上流式活性污泥生物膜氧化沟有机污水处理工艺及其系统
CN215208707U (zh) 一种muasb改良muct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装置
CN211056898U (zh) 一种mfbr污水处理装置
CN208603832U (zh) 一种高效膜生物反应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08408908B (zh) 一种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12759202A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2594855U (zh) 污水脱氮处理装置
CN101607774A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217418449U (zh) 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CN110902946A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