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5555U - 净水器 - Google Patents

净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5555U
CN220845555U CN202322556286.9U CN202322556286U CN220845555U CN 220845555 U CN220845555 U CN 220845555U CN 202322556286 U CN202322556286 U CN 202322556286U CN 220845555 U CN220845555 U CN 220845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iquid level
tank
water purifier
communicating vess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62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王学宇
周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Jiangsu Kingclean Intelligent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62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5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5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5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器。净水器包括:壳体;净水箱,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外侧,净水箱设有净水箱连通口和第一安装槽,净水箱连通口用于与净水器的净水提供接口连通,第一安装槽的底壁设有第一安装口;杀菌单元,包括灯罩、灯罩定位组件和杀菌灯,灯罩定位组件包括环状的第一定位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灯罩位于第一安装槽内,且灯罩的头部经第一安装口暴露至净水箱内,第一定位件套设在灯罩外周侧,第一密封圈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安装槽的侧槽壁之间,第二密封圈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和灯罩的外周侧之间;杀菌灯设于壳体外壁,且杀菌灯被配置为能够伸入至灯罩内侧。本实用新型的净水器中,杀菌组件的密封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净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净水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相关技术中出现的外置净水箱的净水机中,为了对净水箱内的存水进行杀菌,大多在净水箱上设置杀菌组件,为了便于对杀菌组件供电,杀菌组件通常会贯穿设置在净水箱的壁部上,杀菌光线出射端位于净水箱内侧,接线端露出到净水箱外侧,当然,杀菌组件和净水箱的壁部之间通常会设置密封圈等进行密封,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密封圈等易老化,导致杀菌组件的安装部位容易出现漏水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杀菌组件的密封可靠性较高的净水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
壳体;
净水箱,可拆卸地设置于壳体外侧,净水箱设有净水箱连通口和第一安装槽,净水箱连通口用于与净水器的净水提供接口连通,第一安装槽的底壁设有第一安装口;
杀菌单元,包括灯罩、灯罩定位组件和杀菌灯,灯罩定位组件包括环状的第一定位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灯罩位于第一安装槽内,且灯罩的头部经第一安装口暴露至净水箱内,第一定位件套设在灯罩外周侧,第一密封圈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和第一安装槽的侧槽壁之间,第二密封圈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和灯罩的外周侧之间;
杀菌灯设于壳体外壁,且杀菌灯被配置为能够伸入至灯罩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的硬度大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硬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灯罩定位组件还包括封口件,封口件连接在第一定位件的朝向净水箱的端部,并挡设在第二密封圈的朝向净水箱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封口件设有卡接臂,第一定位件上设有卡接槽,封口件和第一定位件之间通过卡接臂和卡接槽的卡接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封口件沿第一定位件的轴向的端部设有环状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被配置为与第二密封圈抵接,第二抵接部被配置为与灯罩的朝向净水箱的端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密封圈沿第一定位件的轴向布置;和/或
第二密封圈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沿第一定位件的轴向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第二安装槽,第一密封圈一一对应地安装在第二安装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的内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止挡部,止挡部与第一定位件的内周侧限定出一半开放的环状安装空间,第二密封圈安装在环状安装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杀菌灯包括杀菌灯安装架和灯本体,杀菌灯安装架安装在壳体的外壁上与第一安装口对应的位置,灯本体安装在杀菌灯安装架的朝向净水箱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口,杀菌灯安装架贯穿第二安装口并伸出至壳体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口和净水箱连通口均位于净水箱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且第一安装口的设置位置高于净水箱连通口的设置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水器还包括过滤器、排气件、连通器以及液位盒;
排气件构造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腔室,第一腔室与过滤器的过滤器出液口连通;
净水箱与液位盒均与大气连通,液位盒内设有用于检测水位的水位传感器;
连通器构造有连通器内腔,连通器内腔分别与净水箱、液位盒以及第一腔室连通;
过滤器过滤后的水能够依次输入排气件和连通器,并通过连通器内腔流入至液位盒和净水箱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气件设置在液位盒的外侧壁上,排气件和液位盒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均设有彼此相通的连通口以使第一腔室与液位盒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位传感器配置为浮子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包括第一浮子和第二浮子;
液位盒内沿液位盒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上挡板、第一下挡板、第二上挡板以及第二下挡板,第一浮子位于第一上挡板和第一下挡板之间,第二浮子位于第二上挡板和第二下挡板之间;
水位传感器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液位盒内的液位,在第一浮子与第一上挡板抵接时,确定液位处于高液位,并且在第二浮子与第二下挡板抵接时,确定液位处于低液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和过滤器本体,过滤器壳构造有一端敞口的过滤器内腔,过滤器本体设置于过滤器内腔内;
液位盒通过第三管道与过滤器的过滤器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位盒设有液位盒连通口;
净水箱的净水箱内腔的容积大于液位盒的液位盒内腔的容积;
其中,供净水箱连通口与连通器内腔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供液位盒连通口与连通器内腔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的最小横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水箱内腔沿净水器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第一连通通道的最小横截面积S2、液位盒内腔沿净水器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第二连通通道的最小横截面积S4满足:
S3/S4=K*S1/S2
其中,K为液位盒连通口中的流体的阻力系数,净水箱内腔的横截面、以及液位盒内腔的横截面沿净水器高度方向保持不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水箱内腔沿净水器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与液位盒内腔沿净水器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满足:S1>S3;
净水箱内腔的底壁与液位盒内腔的底壁齐平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净水器还包括连通器;
连通器设于壳体,且构造有与净水器内的净水提供接口连通的连通器内腔,连通器设有与连通器内腔连通的连通器连接管,连通器连接管内壁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轴向两端部与连通器连接管的内壁抵接,密封圈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第一密封段与连通器连接管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存水腔;
净水箱设有净水箱连接管,净水箱连接管与净水箱的净水箱内腔连通,且设置于与净水箱连通口对应的位置;净水箱连接管被配置为能够插入连通器连接管内以使连通器内腔和净水箱内腔连通;并使第一密封段朝自身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以将存水腔中的水挤压至连通器连接管内;并且能够在脱离连通器连接管时,使第一密封段朝自身径向内侧弹性复位,以将连通器连接管内的水吸附至存水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段的内周面凸出设置有至少两个环状的过盈配合部,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沿密封圈的轴向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用于与净水箱连接管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盈配合部的数量为两个,密封圈的外周面上,与两个过盈配合部对应的区域之间设有支撑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外壁设有承载件,净水箱可拆卸地设置在承载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液位盒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液位盒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横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连通器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第一连通口和净水箱连通口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第一连通口和净水箱连通口相分离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U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第一连通口和净水箱连通口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密封圈和连通器连接管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承载件和壳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净水箱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净水箱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的X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杀菌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另一种结构的净水箱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中另一种结构的净水箱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1的Y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a的Z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净水器10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液位盒10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2、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净水器100,用于将待过滤水源的水进行净化。
净水器100包括:壳体80、过滤器40、连通器30、净水箱20、液位盒10、抽水泵50、加热器55以及水汽分离器60。过滤器40与连通器30的连通器内腔C连通,连通器30分别与净水箱20以及液位盒10连通,抽水泵50分别与连通器30的连通器内腔C和加热器55连通,如此抽水泵50可以通过连通器30将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的水抽送至加热器55。加热器55与水汽分离器60连通。需要注意的是,连通器30与净水箱20可拆卸连接。
如此设置,在用户取水时,抽水泵50自连通器30抽水,液位盒10与净水箱20中的水同时经过了连通器30而流入抽水泵50中,抽水泵50的水流入加热器55,经由加热器55加热之后,流入水汽分离器60,并从水汽分离器60流出。
过滤器40用于与待净化水源连接,以便于对待净化水源进行过滤。净水箱20内用于存放过滤后的净水,液位盒10内设有水位传感器12,净水箱20通过连通器30与液位盒10连通,且净水箱20和液位盒10都与大气相通,根据连通器原理,液位盒10内的水位可以反映净水箱20内的水位。
加热器55用于对净水进行加热,水汽分离器60用于对加热后的净水中的水蒸汽进行分离,水汽分离器60上设有水汽分离出水口61,水汽分离出水口61形成净水器100的取水口。
参照图2、图3,当用户需要取净水时,抽水泵50工作,将净水箱20和液位盒10内的水同步经过连通器30抽取到加热器55中,经过加热器55后,继续经过水汽分离器60后,由水汽分离出水口61取出。
当液位盒10内水位低于下述的高液位时,过滤器40工作对待净化水源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经过连通器30分别进入到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净水器100的各部分。
参照图1和图2,壳体80内部中空,壳体80包括后面板870、顶盖871、底座872和前面板873,后面板870、顶盖871、底座872和前面板873共同围合出一容置腔,上述过滤器40、连通器30、液位盒10、抽水泵50以及加热器55等设置在容置腔内。后面板870和前面板873围设在底座872侧方,形成壳体80的主体,顶盖871盖合在前面板873和后面板870上。
壳体80的外壁上还设有承载件81,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承载件81上。
承载件81被构造为集水盒85,集水盒85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80外侧,且集水盒85的顶壁设有连通至内部的集水孔82,净水箱20承载于集水盒85的顶壁。
如此,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80外侧,使得用户在需要大量用水时,可以直接卸下净水箱20取水。另外,可以方便地拆取净水箱20,进行清洗等维护操作。
另外,结合图1和图2,水汽分离器60的部分结构贯穿壳体80并延伸至壳体80外侧,水汽分离出水口61位于水汽分离器60的伸出至壳体80外侧的部分上。如此,便于用户从壳体80外侧的水汽分离出水口61取水。示例性地,可以在前面板873上形成避让口8731,水汽分离出水口61通过避让口8731伸出至壳体80外。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4,水位传感器12配置为浮子传感器,水位传感器12包括第一浮子121和第二浮子122。液位盒10内沿液位盒10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上挡板123、第一下挡板124、第二上挡板125以及第二下挡板126,第一浮子121位于第一上挡板123和第一下挡板124之间,第二浮子122位于第二上挡板125和第二下挡板126之间。
水位传感器12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液位盒10内的液位(在液位盒内容置有水的情况下也称为水位),在第一浮子121与第一上挡板123抵接时,确定液位处于高液位,并且在第二浮子122与第二下挡板126抵接时,确定液位处于低液位。
如此设置,不论是检测高液位还是低液位,对应的浮子的行程都比较短,相对于只设置一个浮子的方案,避免了浮子在不同液位时,行程较长,容易卡住进而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或者浮子失灵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净水器100还包括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与水位传感器12和增压泵电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液位盒10内的液位位于高液位时,控制增压泵停止工作,进而停止制水;在液位盒10内的液位低于高液位时,控制增压泵开始工作,以进行制水;在液位盒10内的液位位于低液位时,控制抽水泵50停止工作,以停止出水。
本申请实施例中,净水器100还包括排气件70。
排气件70构造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腔室E,第一腔室E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出液口连通(未图示)。
如前所述,连通器30构造有连通器内腔C,连通器内腔C分别与净水箱20、液位盒10以及第一腔室E连通。示例性地,过滤器40过滤后的水能够依次输入排气件70和连通器30,并通过连通器内腔C流入至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另外,连通器30还与后述的过滤器本体43上的过滤器出液口以及净水器的取水口连通。
通过设置排气件70,初始制水时连通器30内的空气、以及过滤器40中进入的空气可经排气件70排出,换言之,从过滤器40中过滤出来的水,直接通过排气件70就进行了排气,减少了进入连通器30内的气体的数量,这不仅能够解决热水的喷气问题,还解决了净水器100的取水口水形态不稳定,出水速度较慢的问题,并进一步便于水流的顺畅流下。
继续参照图3,液位盒10上设有与大气连通的出气口13;排气件70设于液位盒10上,第一腔室E与液位盒10的液位盒内腔A连通,以通过出气口13与大气连通。如此液位盒10和排气件70可以一体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和节省安装步骤。
进一步地,参照图5,排气件70设置在液位盒10的外侧壁上,排气件70和液位盒10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均设有彼此相通的连通口14以使第一腔室E与液位盒内腔A连通。通过第一腔室E与液位盒内腔A连通,而液位盒10与大气连通,如此,使排气件70的第一腔室E通过液位盒内腔A与大气连通。
对于各个部件之间的连通方式,结合图3、图4、图5,例如可以是排气件70上设有排气件进液口72和排气件出液口73,连通器30设有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连通器进液口33,排气件进液口72通过第一管道101与过滤器出液口连通,排气件出液口73通过第二管道102与连通器30的连通器进液口33连通;
排气件70和液位盒10上的连通口14相对于液位盒10的底壁的设置高度均高于排气件进液口72的设置高度。如此可以防止从排气件进液口72进入排气件70内的水自连通口14进入到液位盒10内。
参照图3,进一步地,连通器进液口33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出液口通过排气件70连通,连通器进液口33的直径大于6mm,和第二管道102的内径大于6mm。
当连通器进液口33的直径,或者连通器进液口33连接的第二管道102的内径小于6mm时,连通器30内的空气经由第二管道102进入排气件70的过程受到阻碍,易发生排气不畅的情况,使得由排气件70向连通器30的进水无法稳定顺利进行,导致在排气件70内积水有可能直接自连通口14进入液位盒10内,导致液位盒10内的水位偏高,影响对净水箱20内的水位的判断。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过滤器40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6,过滤器40包括过滤器壳42和过滤器本体43,过滤器壳42构造有一端敞口(与大气相通)的过滤器内腔44,过滤器本体43设置于过滤器内腔44内,液位盒10上设有的出气口13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壳42内部连通。
通过过滤器壳42内部,也即过滤器内腔44与大气相通,出气口13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壳42内部连通,从而使得液位盒10与大气相通,另外,净水箱20与大气也连通,因此在净水器100通过连通器30向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取水,或者过滤器40过滤完毕的水通过连通器30进入到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的过程中,根据连通器原理,液位盒10内的水位与净水箱20中的水位能保持大致相等的状态,使得液位盒10内的水位能较为准确反应净水箱20中的水位。
液位盒10(出气口13)通过第三管道103与过滤器40的内部(也即过滤器壳42的内部的过滤器内腔44)连通。
进一步地,液位盒10包括盒体15和密封盖设在盒体15上的盒盖16,出气口13开设在盒盖16上。
具体实现时,如前所述,过滤器壳42上设有与过滤器内腔连通的过滤器壳进气口41,第三管道10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出气口13和过滤器壳进气口41,以使液位盒10与大气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过滤器内腔为了存取过滤器本体43,必然设有开口,且过滤器内腔还与大气相通,而通过使液位盒10的出气口13通过第三管道103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内腔连通,在净水器100的壳体80上不增设新的开口的情况下,使得净水器100整体的外观较为美观。
示例性地,过滤器壳42上设有通过上述的过滤器壳进气口41与过滤器壳42内部相通的过滤器延伸管421,盒盖16上对应出气口13的位置设有液位盒延伸管161,第三管道10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过滤器延伸管421和液位盒延伸管161。如此设置,便于第三管道103的两端与过滤器壳42以及液位盒10连接。
进一步地,盒体15上设有第一安装部162,过滤器壳42上设有第二安装部422,第一安装部162连接在第二安装部422上,以将液位盒10连接在过滤器40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162和第二安装部42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例如,部分第一安装部162也可以设置在盒体15上,与该部分第一安装部162对应的第二安装部422设置在过滤壳体上与该第一安装部162对应的位置。
另外,如前所述,抽水泵50分别与连通器30和加热器55连通,并用于通过连通器30将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的水抽送至加热器55。
水汽分离器60包括水汽分离出气口62以及前述的水汽分离出水口61,水汽分离出气口62与过滤器壳42的内部连通。如此,可以将水汽分离出气口62排出的蒸汽通过过滤器壳42排出到大气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过滤器40包括三级过滤,以使过滤效果较佳。
具体实现时,过滤器本体43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级过滤器431、二级过滤器432、三级过滤器433,过滤器内腔44包括相连通的一级过滤器内腔441、二级过滤器内腔442、以及三级过滤器内腔443,一级过滤器431容置在一级过滤器内腔441中,二级过滤器432容置在二级过滤器内腔442中,三级过滤器433容置在三级过滤器内腔443中,出气口13与一级过滤器内腔441连通。
通过将过滤器本体43设置为依次相连的一级过滤器431、二级过滤器432、三级过滤器433,能够使过滤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净水器100还包括增压泵,增压泵用于将待净化水抽取至过滤器本体43内,水源在过滤器本体43内进行净化。通过设置增压泵,作为净化器制水时的动力源,除了自来水管这种具有一定水压的水源之外,可以适用于不用类型,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储水罐等内的水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4,如前所述,抽水泵50分别与连通器30和加热器55连通,并用于通过连通器30将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的水抽送至加热器55,水汽分离器60与加热器55连通,并用于将经加热器55加热的水进行水汽分离。
如此设置,在用户取水时,抽水泵50自连通器30抽水,液位盒10与净水箱20中的水同时流入抽水泵50中,抽水泵50的水流入加热器55,经由加热器55之后,流入水汽分离器60,并从水汽分离器60流出。
继续参照图6,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气口62通过第四管道104连通至第三管道103。如此,水汽分离出气口62分离出的蒸汽也可以通过过滤器壳42而排出到大气中。还可以减少管道的数量,使结构更为紧凑。
而对于净水箱20和大气的连通,例如可以参照图4,净水箱20包括净水箱本体25和可开合地盖设在净水箱本体25上的水箱盖26,净水箱本体25和水箱盖26之间设有间隙,以使净水箱20与大气连通。如此,在用户需要大量用水时,可以通过将水箱盖26打开倒取来取用。
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气口62设置在水汽分离器60的顶端部,第三管道103和第四管道104位于液位盒10和水汽分离器60的顶端一侧。
如此,使得第三管道103和第四管道104的长度可以设置得较短,且结合水汽上行的特点,使水汽更顺畅地排出。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的横剖视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前所述,连通器30分别与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连通。具体实现时,结合图3和图7,液位盒10上设有液位盒连通口11,净水箱20上设有净水箱连通口21。连通器30还设有第二连通口31和第一连通口32;第二连通口31与液位盒连通口11连接,第一连通口32与净水箱连通口21连接。如此,实现连通器30分别与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的连通。
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4,连通器30还设有连通器出液口38,连通器出液口38与净水器100的取水口连通;液位盒连通口11相对于净水器100底部的设置高度高于连通器出液口38的设置高度。
如此设置,液位盒10中的液体能够较为顺畅地经连通器出液口38流出连通器30,从而避免了液位盒10出液不畅,在液位盒10中积水,导致提供至取水口的净水是与积水混合后的水的情况。
具体实现时,连通器30上设有延伸管39,延伸管39从连通器30外侧(例如顶部侧)贯穿连通器30的壁部、并延伸至连通器内腔C的底部位置。延伸管39的位于连通器内腔C内的端部形成连通器出液口38。
当然,抽水泵50与连通器30的连通通过连通器出液口38通过一管道与抽水泵50的入口连通来实现,抽水泵50的出口还与加热器55通过另一管道连接,以将连通器30内的净水输送到加热器55中。抽水泵50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在排气件70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连通器进液口33相对于净水器100底部的设置高度,高于液位盒连通口11、净水箱连通口21以及连通器出液口38的设置高度。连通器进液口33可以设置在连通器30的最顶部。从而使得从连通器进液口33进入连通器30内的净水,可以顺利进入到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连通器30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参照图8,因净水器100的制水和取水都要经过连通器30,在制水过程中,因连通器30的体积较小,空气无法顺利排出,可以考虑使连通器内腔C与过滤器40的过滤器出液口连通,例如可以使过滤器40的过滤器出液口通过一管道(未图示)与连通器进液口33连通。此时连通器进液口33可以同时与排气件70连通,或者仅与过滤器出液口连通,而不与排气件70连通。
进一步地,在连通器30上设置连通大气的排气部701,排气部701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从而利于净水器100制水和取水的过程中,空气顺利排出连通器30,使水流流通顺畅,从而使净水箱20和浮子盒的水位能够实时处于平衡状态。在连通器进液口33仅与过滤器出液口连通,而不与排气件70连通时,过滤器40过滤后的水,不经过排气件70,而是直接从连通器进液口33进入连通器内腔C中,并利用排气部701进行排气。
具体实现时,连通器30顶部设有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排气口301,排气口301形成排气部701。当然,为了便于连通器30内空气顺利排出,排气口301上还设有排气管302,排气管302沿净水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
需要注意的是,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通器进液口33可以同时与排气件70过滤器出液口连通,过滤器40中的水,可以部分经过排气件70进入到连通器30内,也可以部分经过与连通器进液口33连通的该管道直接进入到连通器30内,此时可以通过排气件70和排气部701这两者同时进行排气。
下面结合图3、图7,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净水器100的工作过程。
当用户需要取净水时,如图3中虚线箭头所示,抽水泵50工作,净水箱20内的净水经过净水箱连通口21、第一连通口32进入到连通器内腔C中,液位盒10内的净水经过液位盒连通口11、第二连通口31进入到连通器内腔C中,在抽水泵50的驱动下,连通器内腔C中的净水,经过连通器出液口38进入到抽水泵50,并进入到与抽水泵50连通的加热器55中,净水进入到加热器55中时,加热器55工作可将净水进行加热,加热器55不工作净水不会被加热,进入到加热器55中的水最终进入到水汽分离器60中,加热的净水经过水汽分离器60进行水汽分离后,净水从水汽分离出水口61流出,若净水在加热器55中未被加热,也直接经过水汽分离出水口61流出。在该过程中,抽水泵50作为整个循环的驱动源。
在制水过程中,结合图3、图4,参照实线箭头所示,增压泵(未图示)工作,过滤器40对待净化水源进行净化,并将净化后的水经过第一管道101输送至排气件70的第一腔室E中,并经过排气件出液口73、第二管道102、连通器进液口33进入到连通器内腔C中。进入到连通器内腔C中的净水一部分经过第一连通口32、净水箱连通口21进入到净水箱20中,另一部分净水经过第二连通口31、液位盒连通口11进入到液位盒10中。具体制水过程中,当液位盒10内水位低于高液位时,过滤器40工作对待净化水源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经过上述过程分别进入到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在该过程中,增压泵作为整个循环的驱动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7,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的容积大于液位盒10的液位盒内腔A的容积。如前所述,过滤器40过滤后的水能够经连通器内腔C流入至液位盒10和净水箱20中。
进一步地,再结合图4和后述的图9,供净水箱连通口21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P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供液位盒连通口11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Q的最小横截面积。
由于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的容积大于液位盒10的液位盒内腔A的容积,若净水箱20的进出水速度和液位盒10相同,则容易出现净水器100使用时,净水箱20中液面暂时性地高于液位盒10的情况。本申请中,通过使第一通道P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第二通道Q的最小横截面积,这样一来,净水箱20的单位时间内的进出水量大于液位盒10的单位时间内的进出水量,即,使容积较大的净水箱20的出水速度大于容积较小的液位盒10的出水速度,能够弥补二者的容积差带来的暂时性的液面高度差,使净水器100使用时,净水箱20和液位盒10的液面实时保持一致,使液位盒10中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水位始终能够真实反应净水箱20内的水位,避免反复制水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连通器30设有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连通器连接管34,连通器连接管34与第一连通口32的设置位置对应。
净水箱20设有净水箱连接管22,净水箱连接管22与净水箱连通口21的设置位置对应,净水箱连接管22与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连通;净水箱连接管22被配置为在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能够部分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以使连通器内腔C和净水箱内腔B连通。
连通器连接管34内未被净水箱连接管22插接的部分管段与净水箱连接管22与共同限定出第一连通通道P,第一连通通道P的横截面积最小处,位于连通器连接管34内未被净水箱连接管22插接的部分管段上。
进一步地,连通器30设有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连通器插接管341,连通器插接管341与第二连通口31的设置位置对应。
液位盒10设有液位盒插接管17,液位盒插接管17与液位盒内腔A连通;液位盒插接管17插接至连通器插接管341内。
连通器插接管341内未被液位盒插接管17插接的部分管段与液位盒插接管17共同限定出第二连通通道Q,第二连通通道Q的横截面积最小处,位于液位盒插接管17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净水箱内腔B沿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第一连通通道P的最小横截面积S2、液位盒内腔A沿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第二连通通道Q的最小横截面积S4满足:
S3/S4=K*S1/S2
其中,K为液位盒连通口11中的流体的阻力系数,净水箱内腔B的横截面、以及液位盒内腔A的横截面沿净水器100高度方向保持不变。
此外,流体的阻力系数K的值会随液位盒连通口11处孔深度的长短或形状而随之发生变化。
如此,能够使净水器100使用时,净水箱20和液位盒10的液面始终完全保持一致,使液位盒10中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水位能够实时反应净水箱20内的真实水位,避免反复制水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净水箱内腔B沿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与液位盒内腔A沿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满足:S1>S3;
净水箱内腔B的底壁与液位盒内腔A的底壁齐平设置。
如此,能够使液位盒10中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水位即净水箱20内的真实水位。
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口3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连通口31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液位盒连通口11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4.5mm2;和/或净水箱连通口21的横截面积大于40mm2
若液位盒连通口11的横截面积过大,即液位盒连通口11的直径过大时,液位盒10内水的流速较快,使得液位盒10内水位下降过快,导致液位盒10内下液过快,液位低于净水箱20,导致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水位无法反映净水箱20内的真实水位。而当液位盒连通口11的横截面积过小、即液位盒连通口11的直径过小时,液位盒10内水的流速较慢,液位盒10内水位下降过慢,同样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水位无法反应净水箱20内的真实水位。
当液位盒连通口11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4.5mm2,和/或净水箱连通口21的横截面积大于40mm2时,能够保证液位盒10内的水经过液位盒连通口11进出连通器30,并且净水箱20中的水经过净水箱连通口21进出连通器30时,液位盒10内水位的升降和净水箱20内水位的升降同步进行,使得水位检测器检测到的液位盒10内的水位检测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净水箱20内的水位。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第一连通口32和净水箱连通口21相配合的结果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壳体80的外壁上还设有承载件81,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承载件81上。
结合图3、图8和图9,为了使净水箱20与连通器30连通,第一连通口32和净水箱连通口21分别设有连通器逆止阀36和净水箱逆止阀27。
进一步地,如前所述,连通器30设有与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连通器连接管34,连通器连接管34设置在与第一连通口32对应的位置处,具体实现时,连通器30至少部分结构设于壳体80内,连通器连接管34自壳体80内贯穿至壳体80外,并伸出至承载件81的承载侧。
如此将连通器30的大部分收纳在壳体80内,仅将用于与净水器100连接的连通器连接管34伸出到壳体80外,净水箱20可以放置在壳体80外的承载件81上,便于使用者拿取。
与之相对应地,净水箱20设有净水箱连接管22,净水箱连接管22与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连通,净水箱连接管22设置在与净水箱连通口21对应的位置处。连通器逆止阀36位于连通器连接管34内,净水箱逆止阀27设置在净水箱连接管22内。
净水箱连接管22被配置为在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能够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以使连通器内腔C和净水箱内腔B连通,示例性地,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时,净水箱逆止阀27顶开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实现连通器30和净水箱20的进出水。
更具体地,结合图3、图8,连通器连接管34内设有阀座362,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弹性连接于阀座362,例如通过弹性件连接于阀座362,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时,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克服弹性件的弹性力,并抵压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以开启连通器逆止阀36,与此同时,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也顶开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以开启净水箱逆止阀27。当净水箱连接管22脱离连通器连接管34时,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在弹性件(未图示)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将连通器连接管34关闭。当然,在净水箱连接管22脱离连通器连接管34时,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也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将净水箱连接管22关闭。
示例性地,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或者等于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的横截面面积。
如此,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时,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能够可靠与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抵压,以顺畅地开启连通器逆止阀36,实现连通器30向净水箱20的进出水。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第一连通口32和净水箱连通口21相分离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U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第一连通口32和净水箱连通口21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V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密封圈35和连通器连接管34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2和图13中,为了便于观察,将净水箱逆止阀27的结构省略。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图11、图12、图13,连通器连接管34内壁设有密封圈35,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抵接,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第一密封段353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存水腔F;净水箱连接管22被配置为在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能够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内以使连通器内腔C和净水箱内腔B连通;并使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以将存水腔F中的水挤压至连通器连接管34内;并且能够在脱离连通器连接管34时,使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内侧弹性复位,以将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吸附至存水腔F中。
上述方案中,通过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第一密封段353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存水腔F,该存水腔F具有一定的存水能力,由于净水箱连接管22能够在脱离连通器连接管34时,使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内侧弹性复位,以将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吸附至存水腔F中。因此,在净水箱20被使用者拿取,净水箱连接管22脱离连通器连接管34时,即使连通器30中有水流入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也会被存水腔F部分或全部吸附,减轻了拿取净水箱20时,由于净水箱连接管22和连通器连接管34的瞬间脱离,而由部分水流入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问题。
继续参照图11和图13,进一步地,将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中,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定义为第一端部351,背离净水箱20的端部定义为第二端部352;
第一端部351设有环状的翻边部3511,翻边部3511与密封圈35的外周面限定出翻边部安装槽G,连通器连接管34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卡接至翻边部安装槽G内,以使第一端部351部分结构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抵接。
如此,相当于密封圈35的第一端部351将连通器连接管34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包覆起来,能够避免存水腔F中的水从第一端部351,也就是朝向净水箱20的一侧泄露。
进一步地,第二端部352设有环状的凸起部3521,凸起部3521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抵接,凸起部3521、第一密封段353的外周面以及翻边部3511共同限定出一存水凹槽,存水凹槽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存水腔F。
如此,通过在密封圈35上设置存水凹槽的方式形成存水腔F,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并且,也便于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密封圈35内侧,对密封圈35的内周面沿其径向向外侧抵压,使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以便于将存水腔F中的水挤压至连通器连接管34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1,第一密封段353的内周面凸出设置有至少两个环状的过盈配合部3531,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沿密封圈35的轴向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用于与净水箱连接管22过盈配合。
如此,在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部时,能够与密封圈35密封配合,避免水从净水箱连接管22和连通器连接管34之间泄露。
示例性地,沿第一端部351朝向第二端部352的方向,过盈配合部3531自密封圈35的内周面的凸出高度逐渐变小。
沿第一端部351朝向第二端部352的方向即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的方向,在上述插入的过程中,净水箱连接管22先接触到凸出高度较高的过盈配合部3531,可以尽快封水,避免漏水。继续插入,净水箱连接管22与凸出高度较低的过盈配合部3531配合,过盈量相对较小,可以减小净水箱连接管22的插入难度,增加插入的手感。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4,过盈配合部3531的数量为两个,密封圈35的外周面上,与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区域之间设有支撑凸起354。
如此,在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密封圈35内侧时,过盈配合部3531在净水箱连接管22的抵压下朝向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弹性变形,支撑凸起354最先接触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壁,此时,密封圈35的外周面上,与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区域会与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形成两个避让空间,两个避让空间的存在,使得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依旧有向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弹性变形的余地,防止净水箱连接管22因尺寸公差等导致的与密封圈35不适配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净水箱连接管22的插入过程手感较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过盈配合部3531的数量为两个,密封圈35的外周面上,与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区域分别设有避让凹槽H;凸出高度较高的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避让凹槽H的槽深,大于凸出高度较低的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避让凹槽H的槽深。
如此,使得凸出高度较高的过盈配合部3531具有较大的避让空间,凸出高度较低的过盈配合部3531具有较小的避让空间,如此差异化的设计,使得存水腔F的容量尽量较大。
结合图3、图9和图13,在净水箱20的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时,净水箱逆止阀的阀芯271抵压至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连通器逆止阀36打开,使得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和连通器30的连通器内腔C连通。此时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到密封圈35内侧,并将第一密封段353朝向密封圈35的径向外侧推压,使得第一密封段353的外侧壁抵压在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上,存水腔F被挤扁。当净水箱连接管22自连通器连接管34内抽出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水从连通器逆止阀的阀芯361处流出的情况,此时连通器连接管34对第一密封段353的挤压消失,密封圈35复原,存水腔F恢复原状,该部分流出到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会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被挤压到存水腔F,并暂时储存在存水腔F中。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承载件81和壳体8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5,如前所述,承载件81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80,例如连接于前面板873上,承载件81构造有集水腔D,且承载件81的顶壁设有连通至集水腔D的集水孔82,净水箱20承载于承载件81的顶壁。
如此,从净水箱20和连通器30的连接处泄露的水可以经集水孔82而进入到集水腔D内。或者使用者也可以将水杯放置于承载件81上,水杯外部、净水箱20外部的水也可以通过集水孔82而倒入集水腔D内。
进一步地,壳体80的外壁设有导水部83,承载件81通过与导水部83插接配合与壳体80可拆卸连接。
导水部83具有导引面831,导引面831上开设有与集水腔D连通的导引孔832,导引面831被配置为能够将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引导至导引孔832。
如此,如图15中的虚线所示,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可以通过导引部引导至导引孔832,最终流入到集水腔D中。使用者可以定时去下承载件81,并对集水腔D中的水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为了对连通器连接管34内流出的水进行更好的引导,连通器连接管34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导引面83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范围内,其中,第一平面与净水器100的高度方向垂直。如此在连通器连接管34的端部有水漏出,并在重力作用下下落时,可以完全被导引面831接住而收集到集水腔D中。
具体实现时,导引面831构造为以导引孔832为中心的圆锥面,如此倾斜设置的圆锥面对水的导引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壳体80上设有供连通器连接管34贯穿的贯穿孔8733;连通器30还包括压盖37,压盖37连接在贯穿孔8733的孔口边缘,且压盖37开设有供净水箱连接管22插入连通器连接管34的压盖开口371,压盖37将密封圈35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压接在连通器连接管34上。
如此,能够将密封圈35较为可靠地固定在连通器连接管34上。例如,压盖37的端部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的顶端部压紧在密封圈35上。
而与之相对应地,参照图10,净水箱20的外壁构造有净水箱安装槽28,净水箱连接管22设置在净水箱安装槽28的槽底壁,净水箱连接管22的外壁与净水箱安装槽28的侧槽壁之间限定出一容置空间I,容置空间I用于容置压盖37。如此,使得净水箱20表面较为平整,结构较为美观。
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15,为了对净水箱20是否位于承载件81上进行检测,净水器100还包括传感器组件86,传感器组件86设置于壳体80内,且被配置为能够检测净水箱20与承载件81的相对位置。
对于传感器组件86的设置位置,例如可以设置在壳体80内侧,使得传感器组件86的检测端自壳体80内贯穿至壳体80外,并伸出至承载件81的承载侧。当然,为了触发传感器组件86,净水箱20的外壁上与检测端对应的位置设有触发部861;触发部861被配置为在净水箱20承载在承载件81上时与检测端接触,触发传感器组件86进行检测。如此,方便判断净水箱20是否位于承载件81上。
具体实现时,传感器组件86例如可以是微动开关,当净水箱20放置在承载件81上时,触发部861触发传感器组件86的检测端,检测到净水箱20就位。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净水箱20的剖视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净水箱20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18为图17的X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杀菌单元9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6、图17、图18、图19,本申请实施例中,净水器100还包括杀菌单元90,以对净水箱20中存留的净水进行杀菌消毒。
具体的,结合图10和图17,净水箱20还设有第一安装槽29,第一安装槽29的底壁设有第一安装口291。
结合图18和图19,杀菌单元90包括灯罩91、灯罩定位组件92和杀菌灯96,灯罩定位组件92包括环状的第一定位件93、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灯罩91位于第一安装槽29内,且灯罩91的头部经第一安装口291暴露至净水箱20内,第一定位件93套设在灯罩91外周侧,第一密封圈94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93和第一安装槽29的侧槽壁之间,第二密封圈95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93和灯罩91的外周侧之间。具体实现时,例如第一密封圈94过盈配合于第一定位件93和第一安装槽29的侧槽壁之间,第二密封圈95过盈配合于第一定位件93和灯罩91的外周侧之间。
而杀菌灯96设于壳体80外壁,净水箱20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杀菌灯96可以伸入至灯罩91内侧。
在上述方案中,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80外壁上的承载件81上,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拿取净水箱20。通过第一定位件93套设在灯罩91外周侧,第一密封圈94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93和第一安装槽29的侧槽壁之间,第二密封圈95密封设置于第一定位件93和灯罩91的外周侧之间,如此可以将灯罩9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9中,由于灯罩91的头部经第一安装口291暴露至净水箱20内,而净水箱20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杀菌灯96伸入至灯罩91内侧,因此当净水箱20承载于承载件81上时,位于灯罩91内侧的杀菌灯96射出的光线透过灯罩91照射到净水箱20内对净水箱20内的存水进行杀菌。
另外,灯罩定位组件92中包括第一定位件93、分别设置于第一定位件93外侧和内侧的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将第一定位件93作为支撑骨架,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主要起到形变密封作用,与相关技术中单纯使用密封圈35,整个密封圈35的径向厚度较大相比,发生形变的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的径向厚度较小,发生老化的程度和速度都会变慢,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出现漏水的可能性较小。
示例性的,灯罩91是透光的结构,例如灯罩91的头部可以通过第一安装口291伸入到净水箱20内,以尽量使杀菌灯96辐照到更多范围的水。杀菌灯96例如可以是紫外线杀菌灯。
具体实现时,第一定位件93的硬度大于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的硬度。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灯罩91安装组件的老化速度。并可以提高灯罩91安装组件的整体强度。例如,第一定位件93可以设置为金属件,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可以设置为橡胶件。
当然,为了增加密封性,第一密封圈9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密封圈94沿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布置。与之类似地,第二密封圈9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95沿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布置。如此,在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上,布局多道防线,能够尽量减少漏水情况的发生。
继续参照图19,在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为了在轴向进行定位,可以考虑在第一定位件93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第二安装槽932,第一密封圈94一一对应地安装在第二安装槽932中。如此,能够避免第一密封圈94在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发生窜动。
而第一定位件93的内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止挡部931,止挡部931与第一定位件93的内周侧限定出一半开放的环状安装空间J,第二密封圈95安装在环状安装空间J内。如此使得止挡部931和封口件97一起形成一个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95的安装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18和图19,灯罩定位组件92还包括封口件97,封口件97连接在第一定位件93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并挡设在第二密封圈95的朝向净水箱20的一侧。如此,避免第二密封圈95从第一定位件93和灯罩91之间的间隙脱离。
对于封口件97和第一定位件93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封口件97设有卡接臂973,第一定位件93上设有卡接槽974,封口件97和第一定位件93之间通过卡接臂973和卡接槽974的卡接配合连接。如此使得第一定位件93和封口件97能够可靠地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封口件97沿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的端部设有环状的第一抵接部971和第二抵接部972,第一抵接部971被配置为与第二密封圈95抵接,第二抵接部972被配置为与灯罩91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抵接。如此能够防止第二密封圈95在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发生窜动,并防止灯罩91脱离第一安装槽29。
继续参照图18,杀菌灯96包括杀菌灯安装架961和灯本体962,杀菌灯安装架961安装在壳体80的外壁上与第一安装口291对应的位置,灯本体962安装在杀菌灯安装架961的朝向净水箱20的端部。如此能够将杀菌灯96安装在与灯罩91相对应的位置。
当然,壳体8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口8732,以便于杀菌灯安装架961贯穿第二安装口8732并伸出至壳体80外。
继续参照图17,第一安装口291和净水箱连通口21均位于净水箱20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且第一安装口291的设置位置高于净水箱连通口21的设置位置。如此使得杀菌灯96发射出的杀菌光线尽量覆盖到净水箱20中的水。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另一种结构的净水箱20的剖视图,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100中另一种结构的净水箱20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22为图21的Y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照图20、图21、图22,前述的方案中,需要在前面板873上开孔并安装杀菌灯96,影响了使用者的观感,为此,可以考虑将杀菌单元90设置成无线模式。
具体实现时,杀菌单元90可以包括灯架98,灯架98穿设在第一安装口291中,且与第一安装口291密封连接,对于密封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是在灯架98的第一端设有凸缘部982,凸缘部982搭接在第一安装口291的边缘部,且凸缘部982和第一安装口291的边缘部设有第三密封圈981。此时杀菌灯96可以安装在灯架98的朝向净水箱20内侧的端部。如此杀菌灯96直接伸入到净水箱20的内部,与前一方案相比,对净水箱20内的辐照范围较大。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2,杀菌单元90还包括套设在灯架98上的第二安装件983,第二安装件983可以位于净水箱20外侧,例如位于第一安装槽29内,且用于向凸缘部982施加朝向净水箱20外侧的力,以使凸缘部982将第三密封圈981抵紧在净水箱20的内壁。实际应用时,第二安装件983可以抵靠在第一安装槽29的槽底壁上,第二安装件983与灯架98可以是螺纹配合。此时,凸缘部982、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安装件983分别自净水箱20的内外两侧抵紧于第一安装槽29的底部。
为了对杀菌灯96进行定位,灯架98的朝向净水箱20内侧的端部构造有一安装槽,杀菌灯96密封安装在该安装槽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杀菌单元90还包括无线组件99,无线组件99包括无线发送单元991和无线接收单元992。其中,无线发送单元991安装在壳体80的内壁,且与净水器100的供电电路板(未图示)电连接,无线接收单元992安装在灯架98的朝向净水箱20外侧的端部,净水箱20支撑在承载件81上时,无线发送单元991和无线接收单元992相对设置,以通过无线接收单元992向杀菌灯96供电。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水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4a的Z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局部剖视图;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汽分离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内部结构,图26示出的是一级分离体盖体641相对于一级分离体主体64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前所述,水汽分离器60用于对加热后的净水中的蒸汽进行分离,水汽分离器60上设有水汽分离出水口61,水汽分离出水口61形成净水器100的取水口。
相关技术的水汽分离器中,存在对蒸汽的分离效果不佳的问题,从水汽分离出水口流出的水中含有较多蒸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相关技术净水器常常会将出水水温控制在93℃左右,以减少出水中蒸汽的含量,因此相关技术的净水器存在出水水温不够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对水汽分离器6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具体地,结合图23、图24a、图25,水汽分离器60包括用于进行水汽分离的一级水汽分离体63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一级水汽分离体63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分别构造有相互连通的一级水汽分离腔K和二级水汽分离腔L。
一级水汽分离体63上设有连通至一级水汽分离腔K的水汽分离入水口631和第一出气口632,而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水汽分离出气口62设置在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上,且连通至二级水汽分离腔L,水汽分离入水口631用于和热水提供源连通。
水汽分离入水口631设置在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上,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设有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伸出的第一导流管635,第一导流管635连通至水汽分离入水口631,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还设有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伸出的引流壁66,引流壁66挡设在第一导流管635的至少部分管段的周向外侧。
通过水汽分离器60包括用于进行水汽分离的一级水汽分离体63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一级水汽分离体63中的一级水汽分离腔K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中的二级水汽分离腔L相互连通,这样,水汽混合物先进入到一级水汽分离体63中进行一次水汽分离,然后再进入到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中进行第二次水汽分离,水汽分离的效果较好。
另一方面,通过水汽分离入水口631设置在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上,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设有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伸出的第一导流管635,如此,自水汽分离入水口631进入一级水汽分离腔K的水汽混合物进入到第一导流管635中。另外,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还设有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伸出的引流壁66,引流壁66挡设在第一导流管635的至少部分管段的周向外侧,如此,第一导流管635中的水汽混合物脱离第一导流管635后,冲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能够将水汽混合物打散,使水汽混合物中的部分蒸汽与水流分开,水流顺着引流壁66向下流进一级水汽分离腔K底部,蒸汽向上从第一出气口632排出一级水汽分离体63。如上所述,在水汽分离效果较好的情况下,水中含有蒸汽量较少,净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设置得较高,以满足用户的用水需求。
热水提供源例如可以是加热器55,加热器的出水口551可以通过第五管道105与水汽分离入水口631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口551也可以直接与水汽分离入水口631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引流壁66的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的底端部的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导流管635的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K的顶端部的设置高度。
通过使引流壁66的底端部,低于第一导流管635的顶端部,能够保证自第一导流管635冲出的水汽混合物在被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打散后,打散的水流能够顺着引流壁66可靠落到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上,而不会从第一导流管635的顶端部进入到第一导流管635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27,引流壁66和部分一级水汽分离腔的侧壁636限定出一打散腔M,第一导流管635的顶端侧部分管段伸入至打散腔M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管635至少部分外管壁与一级水汽分离腔K的内壁构造为一体件,以便于加工制造过程。
结合图24a和图27,进一步地,一级水汽分离体63外壁设有与第一导流管635同轴、且与第一导流管635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管637。如此,便于将加热器的出水口551流出的水汽混合物导入到第一导流管635中。
进一步地,第一出气口632设置在一级水汽分离腔的侧壁636上,该一级水汽分离腔的侧壁636设有朝向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伸出的第二导流管638,第二导流管638连通至第一出气口632。引流壁66延伸至第一导流管635和第二导流管638之间,第一导流管635的顶端部和第二导流管638的顶端部通过引流壁66隔开。
如此设置,实际上引流壁66的底端部的设置高度要低于第二导流管638的顶端部的设置高度,经第一导流管635冲出的水汽混合物在一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34被打散后,水流自引流壁66朝向第一导流管635的一侧向下流动,由于引流壁66的遮挡,并不会进入到第二导流管638中。
与第一导流管635类似地,第二导流管638至少部分外管壁与一级水汽分离腔K的内壁构造为一体件,便于加工制造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级水汽分离体63外壁设有与第二导流管638同轴、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安装管639。如此,便于将水汽分离后的蒸汽导出一级水汽分离腔K。具体实现时,例如,可以参照图24a,第二安装管639可以通过第六管道106与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上的水汽分离出气口62连通。
继续参照图26和图27,进一步地,一级水汽分离体63包括一级分离体主体64和盖设在一级分离体主体64上的一级分离体盖体641,引流壁66设置在一级分离体盖体641上。如此设置可以便于加工过程。
结合图24a、图27、图28,一级水汽分离体63上设有与一级水汽分离腔K连通的第一连接口642,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上设有与二级水汽分离腔L连通的第二连接口651,第一连接口642与第二连接口651连通。
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52还设有朝向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伸出的第三导流管655,第三导流管655连通于第二连接口651。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设有朝向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52伸出的止挡壁654,止挡壁654挡设在第三导流管655的周向外侧与水汽分离出水口61之间。
通过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52还设有朝向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伸出的第三导流管655,自一级水汽分离腔K流出的水向下跌落到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被再次打散,使水流中混合的部分蒸汽与水流分开,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设有朝向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伸出的止挡壁654,止挡壁654挡设在第三导流管655的周向外侧与水汽分离出水口61之间,如此,在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被打散分离后的水流在向水汽分离出水口61流动的过程中,碰到止挡壁654,被再次打散,进行水汽分离,被分离的蒸汽自水汽分离出气口62流出二级水汽分离腔L,经过止挡壁654再次打散的水流包含蒸汽量已较低,可以经过水汽分离出水口61流出二级水汽分离腔L。如此,进入到二级水汽分离腔L的水流再经过两次水汽分离后,与一级水汽分离体63结合起来使用,使得对热水的水汽分离效果达到较佳的程度。
结合图24a、图28,进一步地,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构造有一与水汽分离出水口间隔设置的潴留槽N,第三导流管655的底端部伸入至潴留槽N内。
通过使第三导流管655的底端部伸入至潴留槽N内,即第三导流管655底端部的高度低于潴留槽N的槽口边缘部的高度。如此,当取水停止的瞬间,从一级水汽分离腔K流出的水会由于水流惯性以及水的黏连特性冲出第三导流管655,使得第三导流管655的水位低于潴留槽N(积满水)内的水位,当随着时间的加长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逐渐趋于平稳,潴留槽N内部分水回到第三导流管655中,使得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位与潴留槽N内水位持平,从而潴留槽N内水位低于槽口边缘部未积满,此时若一级水汽分离腔K内有残余水滴向二级水汽分离体65内滴落,潴留槽N和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位会相应上升,但由于水有粘滞性,会黏连在潴留槽N侧槽壁,即潴留槽N内的水不会流出,因此水汽分离出水口61不会有水滴滴落,如此一来,达到了停止取水时快速封水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净水器100的取水口漏水的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容易从水汽分离出水口61进入到水汽分离器60的内腔,长期以往,容易滋生细菌,并且由于上述内腔属于用户无法清洁到的区域。鉴于此,通过潴留槽N的设置,在停止取水后,第三导流管655的底端部伸入至潴留槽N内,起到液封作用,如此可以杜绝外部空气进入水汽分离器60的内腔,尤其是一级水汽分离体63内,能够抑制细菌滋生,使水汽分离器60的出水更干净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壁654和部分二级水汽分离腔的侧壁656限定出上述的潴留槽N。如此设置,与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开槽相比,能够使得二级水汽分离体65的体积较小。
结合图23和图24a,进一步地,一级水汽分离体63的外壁上设有与第一连接口642连通的第一配合管657,二级水汽分离体65上设有与第二连接口651连通的第一配合插槽658,第一配合管657和第一配合插槽658插接配合,以使第一连接口642和第二连接口65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第一配合管657和第一配合插槽658之间漏水,可以在第一配合管657的外壁和第一配合插槽658的内槽壁之间设有密封件660,密封件660可以是环状的密封圈,套设在第一配合管657外周,且夹设于第一配合管657和第一配合插槽658之间。
如此,使得一级水汽分离体63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插接配合,使二者配合较为牢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23,一级水汽分离体63和二级水汽分离体65之间还可以通过紧固件643固定连接,使二者的连接更为牢固。在第一配合管657的外周壁上还可以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定位筋659,定位筋659与第一配合插槽658的槽口抵接,以对第一配合管657和第一配合插槽658的插接配合进行辅助定位。
结合图23和图24a,进一步地,二级水汽分离体65包括二级水汽分离主体671和盖设在二级水汽分离主体671上的二级水汽分离盖体673,第一配合插槽658设置在二级水汽分离盖体673的顶端侧,第三导流管655设置在二级水汽分离盖体673的底端侧,且与第一配合插槽658连通。
如此,第一配合管657插入第一配合插槽658后,自第一配合管657流出的水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三导流管655中。具体实现时,第一配合管657和第三导流管655可以同轴布置。
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水口61设置在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构造为朝向水汽分离出水口61倾斜的倾斜壁结构。如此,自潴留槽N中流出的水可以较为容易地沿着倾斜壁流入到水汽分离出水口61中。
结合图24a和图27,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气口62设置在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且位于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止挡壁654之间;
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设有朝向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52伸出的第四导流管672,第四导流管672连通于水汽分离出气口62,且第四导流管672的顶端部与二级水汽分离腔的顶壁652设有间距。
如此,在二级水汽分离腔L中被分离出的蒸汽向上升起,聚集在二级水汽分离腔L的顶部,可以自第四导流管672的顶端部进入到第四导流管672中,并自水汽分离出气口62流出二级水汽分离腔L。
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气口62位于二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53上靠近水汽分离出水口61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二级水汽分离盖体673内侧壁上对应第四导流管672的位置设有避让凹陷O,第四导流管672的顶端部伸入至避让凹陷O中。
如此,使得第四导流管672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也不会增加二级水汽分离体65的外部轮廓尺寸。
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气口62位于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第二连接口651之间,第一连接口642与第二连接口651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水汽分离出水口61、水汽分离出气口62以及第一连接口642排列为一行。
参照图24b,如前所述,壳体80的外壁设有承载件81,承载件81上形成有集水盒85,用户在取水时可以将取水容器放置在集水盒85上,以从水汽分离出水口61位置处取水。水汽分离器60、尤其是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水汽分离出气口62的设置位置需要位于承载件81(集水盒85)的上方,并且还要与承载件81的位置相对应。
当然,如前所述,在壳体80上需要设置避让缺口,以供水汽分离器60的部分结构暴露到壳体80外侧,例如,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水汽分离出气口62需要位于壳体80的外侧,一方面方便取水,另一方面,也方便排出的气体不会进入到壳体80内部,对壳体80内部的各部件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口642设置在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上,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构造为朝向第一连接口642倾斜的倾斜结构。如此,自引流壁66向下流出的水流可以较为容易地自第一连接口642流出一级水汽分离腔K。如前所述,水汽分离入水口631和第一连接口642均位于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上,但是水汽分离入水口631的设置位置高于第一连接口642,以便于自第一导流管635流出的流体更容易自一级水汽分离腔的底壁633导流至第一连接口642。
另外,如前所述,水汽分离出气口62可以与过滤器壳42的内部连通,如此,可以将水汽分离出气口62排出的蒸汽通过过滤器壳42排出到大气中。当然,作为另外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水汽分离器60部分结构设于壳体80内,且水汽分离出水口61和水汽分离出气口62均设置在壳体80外侧。如此设置,便于水汽分离出气口62中排出的蒸汽逸散到壳体外侧。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水汽分离出气口62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22mm2。由于自水汽分离出气口62排出的蒸气接触外界空气后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可以直接流入外界的水杯内,水汽分离出气口62的截面积过小时,冷凝水经过水汽分离出气口62时会形成水膜使其排气不畅,导致蒸气从水汽分离出水口61与水流一起排出导致断流和喷气现象。当水汽分离出气口62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22mm2可避免此情况的出现。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口642的横截面积大于或者等于22mm2。如此可以防止水流经过第一连接口642流出第一水汽分离腔M时,截面积过小形成水膜,导致下水不畅。
下面参照图28说明水汽分离器60断水操作的工作过程。
在图28中,将水汽分离器的断水过程区分为六个状态。
状态(a)为制水时的水位状态。
状态(b)对应取水停止的瞬间,从一级水汽分离腔K流出的水会由于水流惯性以及水的黏连特性冲出第三导流管655,使得第三导流管655的水位低于潴留槽N积满水内的水位。
状态(c)是随着时间的加长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逐渐趋于平稳,潴留槽N内部分水回到第三导流管655中,使得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位与潴留槽N内水位持平,从而潴留槽N内水位低于止挡壁654的顶端部。
状态(d)时,若一级水汽分离腔K内有残余水滴向二级水汽分离体65内滴落,潴留槽N和第三导流管655内的水位会相应上升,但由于水有粘滞性,会黏连在止挡壁654靠潴留槽N的一侧,即潴留槽N内的水不会越过止挡壁654,因此水汽分离出水口61不会有水滴滴落,如此一来,达到了停止取水时快速封水的效果。
状态(e)对应的是止挡壁654将滴落的水挡在潴留槽内的示意图。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2)

1.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80);
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80)外侧,所述净水箱(20)设有净水箱连通口(21)和第一安装槽(29),所述净水箱连通口(21)用于与所述净水器(100)的净水提供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槽(29)的底壁设有第一安装口(291);
杀菌单元(90),包括灯罩(91)、灯罩定位组件(92)和杀菌灯(96),所述灯罩定位组件(92)包括环状的第一定位件(93)、第一密封圈(94)和第二密封圈(95);所述灯罩(91)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9)内,且所述灯罩(91)的头部经所述第一安装口(291)暴露至所述净水箱(20)内,所述第一定位件(93)套设在所述灯罩(91)外周侧,所述第一密封圈(94)密封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93)和所述第一安装槽(29)的侧槽壁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95)密封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93)和所述灯罩(91)的外周侧之间;
所述杀菌灯(96)设于所述壳体(80)外壁,且所述杀菌灯(96)被配置为能够伸入至所述灯罩(91)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94)和所述第二密封圈(95)的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定位组件(92)还包括封口件(97),所述封口件(97)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朝向所述净水箱(20)的端部,并挡设在所述第二密封圈(95)的朝向所述净水箱(20)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件(97)设有卡接臂(973),所述第一定位件(93)上设有卡接槽(974),所述卡接臂(973)和所述卡接槽(974)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件(97)沿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的端部设有环状的第一抵接部(971)和第二抵接部(972),所述第一抵接部(971)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密封圈(95)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972)被配置为与所述灯罩(91)的朝向所述净水箱(20)的端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9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密封圈(94)沿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布置;和/或
所述第二密封圈(9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95)沿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轴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外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第二安装槽(932),所述第一密封圈(94)一一对应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932)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内周面设有至少一个环状的止挡部(931),所述止挡部(931)与所述第一定位件(93)的内周侧限定出一半开放的环状安装空间(J),所述第二密封圈(95)安装在所述环状安装空间(J)内。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灯(96)包括杀菌灯安装架(961)和灯本体(962),所述杀菌灯安装架(961)安装在所述壳体(80)的外壁上与所述第一安装口(291)对应的位置,所述灯本体(962)安装在所述杀菌灯安装架(961)的朝向所述净水箱(20)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口(8732),所述杀菌灯安装架(961)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口(8732)并伸出至所述壳体(80)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口(291)和所述净水箱连通口(21)均位于所述净水箱(20)的顶部和底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安装口(291)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净水箱连通口(21)的设置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器(100)还包括过滤器(40)、排气件(70)、连通器(30)以及液位盒(10);
所述排气件(70)构造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腔室(E),所述第一腔室(E)与所述过滤器(40)的过滤器出液口连通;
所述净水箱(20)与所述液位盒(10)均与大气连通,所述液位盒(10)内设有用于检测水位的水位传感器(12);
所述连通器(30)构造有连通器内腔(C),所述连通器内腔(C)分别与所述净水箱(20)、所述液位盒(10)以及所述第一腔室(E)连通;
所述过滤器(40)过滤后的水能够依次输入所述排气件(70)和所述连通器(30),并通过所述连通器内腔(C)流入至所述液位盒(10)和所述净水箱(20)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件(70)设置在所述液位盒(10)的外侧壁上,所述排气件(70)和所述液位盒(10)的相互面对的侧壁均设有彼此相通的连通口(14)以使所述第一腔室(E)与所述液位盒内腔(A)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传感器(12)配置为浮子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12)包括第一浮子(121)和第二浮子(122);
所述液位盒(10)内沿所述液位盒(10)的高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上挡板(123)、第一下挡板(124)、第二上挡板(125)以及第二下挡板(126),所述第一浮子(121)位于所述第一上挡板(123)和所述第一下挡板(124)之间,所述第二浮子(122)位于所述第二上挡板(125)和所述第二下挡板(126)之间;
所述水位传感器(12)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所述液位盒(10)内的液位,在所述第一浮子(121)与所述第一上挡板(123)抵接时,确定所述液位处于高液位,并且在所述第二浮子(122)与所述第二下挡板(126)抵接时,确定所述液位处于低液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40)包括过滤器壳(42)和过滤器本体(43),所述过滤器壳(42)构造有一端敞口的过滤器内腔,所述过滤器本体(43)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内腔内;
所述液位盒(10)通过第三管道(103)与所述过滤器(40)的所述过滤器内腔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盒(10)设有液位盒连通口(11);
所述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的容积大于所述液位盒(10)的液位盒内腔(A)的容积;
其中,供所述净水箱连通口(21)与所述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P)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供所述液位盒连通口(11)与所述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Q)的最小横截面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箱内腔(B)沿所述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所述第一连通通道(P)的最小横截面积S2、所述液位盒内腔(A)沿所述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所述第二连通通道(Q)的最小横截面积S4满足:
S3/S4=K*S1/S2
其中,K为所述液位盒连通口(11)中的流体的阻力系数,所述净水箱内腔(B)的横截面、以及所述液位盒内腔(A)的横截面沿所述净水器(100)高度方向保持不变。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箱内腔(B)沿所述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1与所述液位盒内腔(A)沿所述净水器(100)高度方向的横截面积S3满足:S1>S3;
所述净水箱内腔(B)的底壁与所述液位盒内腔(A)的底壁齐平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器(100)还包括连通器(30);
所述连通器(30)设于所述壳体(80),且构造有与所述净水器(100)内的净水提供接口连通的连通器内腔(C),所述连通器(30)设有与所述连通器内腔(C)连通的连通器连接管(34),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内壁设有密封圈(35),所述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与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抵接,所述密封圈(35)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第一密封段(353)与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存水腔(F);
所述净水箱(20)设有净水箱连接管(22),所述净水箱连接管(22)与所述净水箱(20)的净水箱内腔(B)连通,且设置于与所述净水箱连通口(21)对应的位置;所述净水箱连接管(22)被配置为能够插入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内以使所述连通器内腔(C)和所述净水箱内腔(B)连通;并使所述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以将所述存水腔(F)中的水挤压至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内;并且能够在脱离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时,使所述第一密封段(353)朝自身径向内侧弹性复位,以将所述连通器连接管(34)内的水吸附至所述存水腔(F)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段(353)的内周面凸出设置有至少两个环状的过盈配合部(3531),所述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沿所述密封圈(35)的轴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至少两个过盈配合部(3531)用于与所述净水箱连接管(22)过盈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盈配合部(353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密封圈(35)的外周面上,与两个所述过盈配合部(3531)对应的区域之间设有支撑凸起(354)。
2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0)的外壁设有承载件(81),所述净水箱(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件(81)上。
CN202322556286.9U 2023-09-20 2023-09-20 净水器 Active CN220845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6286.9U CN220845555U (zh) 2023-09-20 2023-09-20 净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6286.9U CN220845555U (zh) 2023-09-20 2023-09-20 净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5555U true CN220845555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9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6286.9U Active CN220845555U (zh) 2023-09-20 2023-09-20 净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5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71122C (en) Filter cartridge
US20090230063A1 (en) Standpipe with integrated regulator valve
US6270659B1 (en) Fuel filtering system for an engine
EP2958475A1 (en) Global backflow prevention assembly
CN220845555U (zh) 净水器
CN220845557U (zh) 净水器
CN220811912U (zh) 净水器
CN212900361U (zh) 一种反清洗空气阀
WO2020192003A1 (zh) 除湿机
CN114126738B (zh) 用于处理在家用和/或工业类型的加热和/或冷却系统的管道中的流体的过滤器
CN208948841U (zh) 真空活塞式储水装置
CN209958455U (zh) 一种马桶的除臭装置
KR102050340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배수트랩
CN108301808B (zh) 一种钻机保温设备
KR20120064955A (ko) 외부밸브 승강식 오토 셧오프밸브가 구비된 필터 조립체
CN214219865U (zh) 排水系统及其隔气结构
CN213237817U (zh) 一种带过滤的加湿器
CN217458813U (zh) 一种防漏水的吸油烟机水箱安装结构及吸油烟机
CN21559773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664941U (zh) 一种家具用智能加湿器
CN218118299U (zh) 一种吸盘
CN213834589U (zh) 换气口外置的净水器
CN219963508U (zh) 一种安全防护型蒸汽灭菌锅
CN218207833U (zh) 即热式商用开水器进水恒流阀
JP2014109362A (ja) バイパス弁付フロート式スチームトラ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