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8921U -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8921U
CN220828921U CN202322597121.6U CN202322597121U CN220828921U CN 220828921 U CN220828921 U CN 220828921U CN 202322597121 U CN202322597121 U CN 202322597121U CN 220828921 U CN220828921 U CN 220828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cavity
air
air guide
guide channel
humid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971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火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ega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eg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ega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ega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971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8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所述导流结构中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容纳腔,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外;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设置风力驱动模块,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密封模块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之间;盖体设在第二容纳腔,盖体与支撑架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容纳电路控制模块,实现对用户误操作流入出风口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生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室内生活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和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湿器能够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湿度调节,人们对加湿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给加湿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加湿器使用过程中,当用户将水箱的水往外倒时,容易误操作将水通过出风口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造成机器的电子元件短路等故障,机器使用的安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现有的加湿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用户误操作流入出风口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提高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导流结构,包括:
水箱,水箱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容纳腔,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外;
支撑架,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支撑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
密封模块,密封模块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之间;
盖体,盖体盖设在第二容纳腔,盖体与支撑架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容纳腔设置有排水口和扰流组件,扰流组件位于风力驱动模块与排水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组件包括至少2个扰流片;
至少1个扰流片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少1个扰流片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内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片的第二端靠近排水口,扰流片的第一端远离排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片的第二端与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或第二内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第二内侧面之间的二分之一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控制模块与支撑架围合形成第三导风通道;
支撑架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分别连通第三导风通道和风力驱动模块;第三导风通道连通排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还设置有导风凸筋,导风凸筋位于第四容纳腔内,且靠近第一通风口设置,导风凸筋用于将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气流导入第一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导流结构还包括底盖,底盖设置在水箱下方,底盖设置有对应排水口的第二通风口;第二通风口与排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模块为密封圈。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雾化器及如上述任意一项的加湿器导流结构;雾化器设置在加湿器导流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上述加湿器导流结构的各实施例中,包括水箱、支撑架、密封模块和盖体,水箱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容纳腔,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外;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支撑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密封模块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之间;盖体盖设在第二容纳腔,盖体与支撑架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能够实现对用户误操作流入出风口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本申请通过当用户将水箱的水往外倒时,若倒水方向是从水箱的出风口位置倒水,水通过第一出风口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当用户将水箱摆正时,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通过在第一导风通道与第二导风通道之间设置密封模块,使得水只能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并穿过第一导流通道后排出,防止水从第一导风通道外侧与水箱侧壁的缝隙中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导流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导流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导流结构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加湿器导流结构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水箱;110、第一容纳腔;120、第二容纳腔;130、第一导风通道;132、第一出风口;20、支撑架;212、排水口;214、扰流组件;216、扰流片;220、第二导风通道;222、第二出风口;230、第一导流通道;240、导风凸筋;30、密封模块;40、盖体;50、底盖;510、第二通风口;60、风力驱动模块;70、电路控制模块;710、第三导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导流结构,加湿器导流结构包括水箱10、支撑架20、密封模块30和盖体40。水箱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0、第二容纳腔120和第一导风通道130,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连通第一容纳腔110,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120;第二容纳腔12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0外;支撑架2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0内,支撑架20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220,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60,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120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230;密封模块30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之间;盖体40盖设在第二容纳腔120,盖体40与支撑架20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70;电路控制模块70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60。
其中,水箱10可以是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的水箱10,例如水箱10可以透明塑料材质或非透明塑料材质的水箱10。水箱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0,第一容纳腔110可用来容纳水。水箱10还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20,第二容纳腔120位于第一容纳腔110外,第二容纳腔120可用来容纳支撑架20。水箱10还设置有第一导风通道130,第一导风通道130包括第一出风口132和第一进风口,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连通第一容纳腔110,进而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可用来向水箱10内的第一容纳腔110输出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120,进而基于风力驱动模块60的驱动下,驱动气流传输至第一导风通道130,并通过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传输至第一容纳腔110内。
支撑架20可以是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的支撑架20,例如支撑架20可以塑料材质的支撑架20。支撑架20可通过卡接或螺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0内,支撑架20设置有第三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可用来容纳风力驱动模块60,例如,可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将风力驱动模块60安装设置在支撑架20的第三容纳腔内。支撑架20还设置有第二导风通道220,第二导风通道220包括第二出风口222和第二进风口,基于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进而当风力驱动模块60启动工作时,通过风力驱动模块60将空气传输至第二导风通道220,基于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进而通过风力驱动模块60的风力驱动,使得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空气传输至第一导风通道130,并通过第一导风通道130传输至第一容纳腔110内。
第三容纳腔设置有开口,第二容纳腔120设置有开口,第三容纳腔的开口与第二容纳腔120的开口相对设置,进而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120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230,当水通过第一出风口132进入第一导风通道130时,水能够依次沿着第一导风通道130、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流通道230传输并排出,进而实现对用户误操作通过第一出风口132进入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渗透进入电路控制模块70而造成机器故障。
密封模块30可用来将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之间连接处进行避免,避免水从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之间连接处流出。在一个示例中,密封模块30可以是密封圈。例如,密封模块30可以是硅胶密封圈,密封模块30呈中空环形状结构,密封模块30的第一端紧密套设在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密封模块30的第二端紧密套设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进而实现对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之间密封连接。通过在第一导风通道130与第二导风通道220之间设置密封模块30,使得用户误操作从第一出风口132引入的水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导风通道130和第二导风通道220传输,并穿过第一导流通道230后排出,防止水从第一导风通道130外侧与水箱10侧壁的缝隙中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70,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盖体40可通过卡接或螺接方式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0,盖体40与支撑架20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可用来容纳电路控制模块70,电路控制模块70可包括控制电路和电路板,控制电路布设在电路板上,其中,电路板可以是PCBA电路板。电路控制模块70可通过卡接和/或螺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在支撑架20上。通过盖体40盖设在第二容纳腔120,进而起到美观作用,通过电路控制模块70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60,进而电路控制模块70电性可控制风力驱动模块60启动工作,将空气传输至第二导风通道220,并基于风力驱动模块60的风力驱动,使得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空气传输至第一导风通道130,并通过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传输至第一容纳腔110内。在一个示例中,风力驱动模块60可以是防水风扇。
上述实施例中,基于水箱10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0、第二容纳腔120和第一导风通道130,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出风口132连通第一容纳腔110,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120;第二容纳腔12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10外;支撑架2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0内,支撑架20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220,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60,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120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230;密封模块30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220的第二出风口222与第一导风通道130的第一进风口之间;盖体40盖设在第二容纳腔120,盖体40与支撑架20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70;电路控制模块70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60,能够实现对用户误操作流入出风口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本申请通过当用户将水箱10的水往外倒时,若倒水方向是从水箱10的出风口位置倒水,水通过第一出风口132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130,当用户将水箱10摆正时,第一导风通道130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通过在第一导风通道130与第二导风通道220之间设置密封模块30,使得水只能流向第二导风通道220,并穿过第一导流通道230后排出,防止水从第一导风通道130外侧与水箱10侧壁的缝隙中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70,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容纳腔设置有排水口212和扰流组件214,扰流组件214位于风力驱动模块60与排水口212之间。
其中,扰流组件214可用来将从第一出风口132引入的水传输至第一导流通道230时进行引流排出;扰流组件214还可用来反向阻止水回流,避免用户将水箱10倾斜或倒置时第一导流通道230未能及时排出的水反向回流。排水口212可用来将用户误操作引入的水排出外部。
基于在风力驱动模块60与排水口212之间设置扰流组件214,扰流组件214位于第一导流通道230内,当用户将水箱10的水往外倒时,若倒水方向是从水箱10的出风口位置倒水,水通过第一出风口132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130,当用户将水箱10摆正时,第一导风通道130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流通道230进行流动,并基于第一导流通道230内的扰流组件214进行引流后,通过排水口212排出外部。当用户再次将水箱10倾斜时,若第一导流通道230残留有未能及时排出的水,则残留的水能够基于扰流组件214的反向回流阻挡作用,避免残留的水回流,防止残留的水从渗透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70,进一步的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扰流组件214包括至少2个扰流片216;至少1个扰流片216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少1个扰流片216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内侧面。
其中,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相对,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设置有至少1个扰流片216,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内侧面设置有至少1个扰流片216,使得各扰流片216交错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在一个示例中,扰流片216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或第二内侧面,扰流片216的第二端靠近排水口212,扰流片216的第一端远离排水口212,使得扰流片216的第二端向排水口212倾斜,进而在水箱10摆正时,便于将流入第一导流通道230的水能够通过各扰流片216引流传输至排水口212,并通过排水口212排出;另外,在水箱10再次倾斜时,能够通过各扰流片216阻值水回流。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扰流片216的第二端与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或第二内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第二内侧面之间的二分之一距离。
其中,扰流片216可以是弧面状或平面状结构。通过将各扰流片216交错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且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设置的扰流片216结合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内侧面设置的扰流片216,能够完成覆盖第一导流通道230,避免第一导流通道230内存在直线缝隙,进而当用户将水箱10的水往外倒时,若倒水方向是从水箱10的出风口位置倒水,水通过第一出风口132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130,当用户将水箱10摆正时,第一导风通道130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流通道230进行流动,并基于第一导流通道230内的各扰流引流至排水口212,通过排水口212将水排出外部。当用户再次将水箱10倾斜时,若第一导流通道230残留有未能及时排出的水,则残留的水能够基于各扰流片216的设置位置和倾斜状态,避免残留的水回流,防止残留的水从渗透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70,进一步的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路控制模块70与支撑架20围合形成第三导风通道710;支撑架20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分别连通第三导风通道710和风力驱动模块60;第三导风通道710连通排水口212。
排水口212还可用来引入输入外部空气,第三导风通道710可用来对外部空气进行传输。风力驱动模块60启动工作时,基于风力驱动模块60的风力驱动,使得外部空气通过排水口212进入第三导风通道710,外部空气通过第三通风通道传输,并通过第一通风口传输至风力驱动模块60。进一步的,通过风力驱动模块60将空气依次通过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风通道130传输至第一容纳腔11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架20还设置有导风凸筋240,导风凸筋240位于第四容纳腔内,且靠近第一通风口设置,导风凸筋240用于将第三导风通道710内的气流导入第一通风口。
其中,导风凸筋240可用来将第三导风通道710内的气流导入第一通风口,提高空气传输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湿器导流结构还包括底盖50,底盖50设置在水箱10下方,底盖50设置有对应排水口212的第二通风口510;第二通风口510与排水口212连通。
其中,第二通风口510可以是网孔状结构,第二通风口510对应排水口212设置。
底盖50可通过卡接和/或螺接方式安装在水箱10下方,当风力驱动模块60启动工作时,外部空气可依次通过第二通风口510和排水口212进入第三导风通道710,外部空气通过第三通风通道传输,并通过第一通风口传输至风力驱动模块60。进一步的,通过风力驱动模块60将空气依次通过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风通道130传输至第一容纳腔110内。当用户误操作通过第一出风口132将水引入第一导风通道130时,第一导风通道130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二导风通道220和第一导流通道230进行流动,并基于第一导流通道230内的各扰流引流至排水口212,进而通过排水口212和第二通风口510后将水排出外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雾化器及如上述任意一项的加湿器导流结构;雾化器设置在加湿器导流结构。
其中,雾化器可以是超声波雾化片。
基于雾化器设置在加湿器导流结构,加湿器导流结构包括水箱、支撑架、密封模块和盖体,水箱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容纳腔,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外;支撑架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支撑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第三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密封模块设置在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之间;盖体盖设在第二容纳腔,盖体与支撑架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电路控制模块电性连接风力驱动模块,能够实现对用户误操作流入出风口的水进行导流排出,避免水进入到机器的控制电路内部。本申请通过当用户将水箱的水往外倒时,若倒水方向是从水箱的出风口位置倒水,水通过第一出风口进入到第一导风通道,当用户将水箱摆正时,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通过在第一导风通道与第二导风通道之间设置密封模块,使得水只能流向第二导风通道,并穿过第一导流通道后排出,防止水从第一导风通道外侧与水箱侧壁的缝隙中流入第四容纳腔内的电路控制模块,提高了机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器还可包括水箱和水泵等部件,具体的加湿器可以包括比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更多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和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外;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架设置有第三容纳腔和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容纳腔用于设置风力驱动模块,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围合形成第一导流通道;
密封模块,所述密封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第一进风口之间;
盖体,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撑架围合形成第四容纳腔,所述第四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控制模块;所述电路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风力驱动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纳腔设置有排水口和扰流组件,所述扰流组件位于所述风力驱动模块与所述排水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至少2个扰流片;
至少1个所述扰流片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少1个所述扰流片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纳腔的第二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的第二端靠近所述排水口,所述扰流片的第一端远离所述排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或第二内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第一内侧面至第二内侧面之间的二分之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控制模块与所述支撑架围合形成第三导风通道;
所述支撑架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导风通道和所述风力驱动模块;所述第三导风通道连通所述排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设置有导风凸筋,所述导风凸筋位于所述第四容纳腔内,且靠近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所述导风凸筋用于将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气流导入所述第一通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水箱下方,所述底盖设置有对应所述排水口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模块为密封圈。
10.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器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导流结构;
所述雾化器设置在所述加湿器导流结构。
CN202322597121.6U 2023-09-22 2023-09-22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Active CN220828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7121.6U CN220828921U (zh) 2023-09-22 2023-09-22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97121.6U CN220828921U (zh) 2023-09-22 2023-09-22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8921U true CN220828921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97121.6U Active CN220828921U (zh) 2023-09-22 2023-09-22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8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71889U (zh) 一种散热型通信户外机柜
CN220828921U (zh) 加湿器导流结构及加湿器
CN105091127A (zh) 一种智能双吸式空气净化器
CN105115051A (zh) 一种具有导流板的空气净化器
CN208191071U (zh) 一种通信用防水户外机柜
CN204963006U (zh) 一种智能双吸式空气净化器
CN204963005U (zh) 一种出风口外接导流口的空气净化器
CN208015189U (zh) 一种抽出式开关柜
CN106288102A (zh) 高效简便的恒温恒湿恒氧恒净空调加湿器模块
CN105042713A (zh) 一种出风口外接导流口的空气净化器
CN204963004U (zh) 一种具有圆锥形进风栅的空气净化器
CN204943700U (zh) 一种具有导流板的空气净化器
CN207815511U (zh) 一种智能混合风空气净化挂壁式新风机
CN211456451U (zh) 一种电气供配电箱式变电站
CN206626738U (zh) 换气装置
CN214501514U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空调扇
CN205897476U (zh) 百叶窗组件和具有百叶窗组件的充电桩
CN109520015A (zh) 空气检测模块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13026929U (zh) 一种防潮通风的配电箱
CN220492044U (zh) 一种防雨电源外壳
CN218728716U (zh) 一种水处理自动控制柜
CN208197533U (zh) 一种色母料加工生产用冷却水池
CN110296478A (zh) 一种加湿器进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6080142U (zh) 一种高效制冷水循环风扇
CN221005333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