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2434U -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2434U
CN220812434U CN202322277063.9U CN202322277063U CN220812434U CN 220812434 U CN220812434 U CN 220812434U CN 202322277063 U CN202322277063 U CN 202322277063U CN 220812434 U CN220812434 U CN 220812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icrocapsule
collecting container
inner chamb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70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子博
胡知华
闫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lino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Inner Mongolia Yili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llino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Inner Mongolia Yili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llino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Inner Mongolia Yili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Illino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70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2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2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2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包括第一收集容器,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一内腔室,第一收集容器内设置进液结构,第一收集容器与进液结构相对的一侧设置第一出液口;第二收集容器,低于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包括第二内腔室,第二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进液结构用于使第一内腔室的反应液表面产生定向表层液流,第一出液口用于将盛接了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流至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结构。本实用新型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和微胶囊收集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使包埋微胶囊生产过程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粒径和形态。

Description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胶囊制备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埋物,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使被包埋物料与外界环境隔绝,最大限度地保持食物、饮料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在加工贮藏中的破坏和损失;还可以掩盖某些物料的异味或使原来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防止或延缓劣变的产生。微胶囊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
微胶囊包埋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广泛用于纺织、香料、化妆品、印染、食品等工业部门。其原理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料包埋在以微米计的微型胶囊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被包埋的物料预期释放出来。通过这种包埋和释放过程,一方面可以在未释放前保护物料,还可以通过释放方式、时间、速度和量的控制使物料发挥充分功能。
包埋微胶囊的常规反应池需要安装使用搅拌或磁力搅拌器,反应液的液位高度与液面的平整度无法保证,导致包埋微胶囊形成的粒径和形态不够稳定。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和微胶囊收集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可以保持容器中反应液的液位高度始终不变且使液面平整无漩涡,可以快速的将制备的微胶囊送入过滤装置以便样品收集,使以静电吸附和电荷附着为核心工艺的包埋微胶囊生产过程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粒径和形态,并实现自动化产品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包括,
第一收集容器,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一内腔室,所述第一收集容器内设置进液结构,所述第一收集容器与所述进液结构相对的一侧设置第一出液口;
第二收集容器,低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包括第二内腔室,所述第二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
所述进液结构用于使第一内腔室的反应液表面产生定向表层液流,所述第一出液口用于将盛接了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流至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结构的一侧设置呈水平方向开口的注液口,所述注液口低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出液口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呈等高设置;和/或,
所述进液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内腔室的反应液注入所述第一内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内腔室的液位面高于所述过滤结构的底部高度且低于所述过滤结构的顶部高度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或,所述过滤结构包括多个过滤单元;或,所述过滤结构包括2个以上目数依次递增的过滤单元;
和/或,
所述过滤结构包括搅拌装置;和/或,所述过滤结构包括选自磁力搅拌、机械搅拌、射流搅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液口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所述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收集容器的上方,所述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所述过滤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平流装置为流水台或并列设置的多个导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收集装置在第一收集容器和第二收集容器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收集容器;所述第三收集容器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三内腔室,所述第三收集容器设置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收集容器低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且所述第三出液口高于第二收集容器;所述第三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和任选的搅拌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液口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所述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三收集容器的上方,所述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所述第三内腔室内的所述过滤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内腔室的底端设置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出液口通过循环泵连通所述进液结构,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第二收集容器内的反应液抽往所述第一收集容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液口呈扁形出液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液口浸没于液位面以下0.5-2.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结构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口构成所述注液口;所述出水管的上方安装能将所述出水管冲出的液流压制为水平的扇形液流的压水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液口为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的矩形开口,所述矩形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长度尺寸的30%,所述矩形开口的宽度≥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槽,所述过滤槽内设置多级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集容器自进液结构向第一出液口的方向呈第一倾角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倾角的范围为1~30°。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再使用搅拌方式达到分散反应物质的目的,液位面产生的定向表层液流能够在保持第一收集容器的液面高度始终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微胶囊或微胶囊芯材的接纳与反应过程,特别适合以静电喷雾和电荷附着为核心工艺的微胶囊制备收集过程;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可以保持容器中反应液的液位高度与液面平整度,使以静电吸附为核心工艺的包埋微胶囊形成更稳定的粒径和形态;过滤结构位于第二内腔室的底部,成型的微颗粒能够保持浸泡在反应液中,确保微颗粒壁材固形反应更彻底;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液结构人为制造表层流体的定向流动,兼具了增大反应面积和收集产品的功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注液口呈扁形出液口设置时进液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液结构采用出水管上方安装压水板形式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流水台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一个第三收集容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结构内设置多级滤网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第三收集容器的示意图。
图中:
1、循环泵;2、导管;3、进液结构;31、出水管;32、压水板;4、第一收集容器;5、第一出液口;6、流水台;7、过滤结构;8、第二收集容器;9、第二出液口;10、第三收集容器;11、第三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包括,
第一收集容器4,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一内腔室,第一收集容器4内设置进液结构3,进液结构3的一侧设置呈水平方向开口的注液口,注液口低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设置;第一收集容器4与进液结构3相对的一侧设置第一出液口5,第一出液口的高度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呈等高设置;
第二收集容器8,低于第一出液口5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包括用于接收自第一出液口5流出的反应液和微胶囊颗粒的第二内腔室,第二内腔室的顶端高度低于第一出液口5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第二内腔室的底端设置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7,第二内腔室的液位面高于过滤结构7的底部高度且低于过滤结构7的顶部高度设置;
进液结构3用于将第二内腔室的反应液注入第一内腔室、且使第一内腔室的反应液表面产生定向表层液流,这个水层可以快速地把滴落的芯材流动送走,防止产生凝聚;第一出液口5用于将盛接了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流至第二内腔室的过滤结构内。过滤结构7用于收集微胶囊颗粒,并确保返回第一内腔室的反应液内无微胶囊颗粒和其他杂质;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制备批量微胶囊的收集过程,进液结构3的注液口将第二内腔室的反应液注入向第一内腔室,且能够使第一收集容器4的表层流体形成定向表层液流,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收集容器4的定向表层液流作为载体,第一反应器上方的大量微胶囊芯材液滴(现有技术)下落后,直接与第一收集容器中的反应液接触产生包埋反应,形成大量的微胶囊颗粒。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现有技术)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
同时定向表层液流也可以快速的将产生的大量微胶囊微颗粒推送至第二收集容器中,第二收集容器底部的过滤结构,能够达到分离微胶囊微颗粒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不再使用搅拌方式达到分散反应物质的目的,液位面产生的定向表层液流能够在保持第一收集容器的液面高度始终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微胶囊或微胶囊芯材的接纳与反应过程,特别适合以静电喷雾和电荷附着为核心工艺的微胶囊制备收集过程;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可以保持容器中反应液的液位高度与液面平整度,使以静电吸附为核心工艺的包埋微胶囊形成更稳定的粒径和形态;过滤结构位于第二内腔室的底部,成型的微颗粒能够保持浸泡在反应液中,确保微颗粒壁材固形反应更彻底;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液结构人为制造表层流体的定向流动,兼具了增大反应面积和收集产品的功能。
进一步,为达到更好的过滤分离效果,过滤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或,过滤结构包括多个过滤单元;或,过滤结构包括2个以上目数依次递增的过滤单元;
和/或,
过滤结构包括搅拌装置;和/或过滤结构包括选自磁力搅拌、机械搅拌、射流搅拌。
进一步,第一出液口5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收集容器8的上方,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结构7。平流装置为流水台6或并列设置的多个导流管。
第一出液口5可以由多个位于相同高度位置的通口间断式的设置,各通口处分别连通一导流管,以避免造成乱流扰动,防止颗粒聚集、碰撞或破碎。各导流管的出口均对应过滤结构7的第一滤网之前(单级过滤,则在过滤之前的位置;多级过滤,则在第一滤网之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所示,第一出液口5处向外延伸设置流水台6,流水台6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收集容器8的上方,流水台6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过滤结构7。流水台6的作用是为了让其上面的反应液都进入过滤结构7内,使产生的微胶囊颗粒能够留在过滤结构7里,而没有任何杂质的反应液就可以经过第二收集容器的第二出液口9重新泵送回第一收集容器中继续进行收集过程。
第一出液口5外侧向外延伸出一块流水台6,流水台6的出水端呈渐缩设置,目的是为了汇聚液流,将承载微胶囊颗粒的液流集中且精准的送入下方第二收集容器8的过滤结构中。
进一步,第一收集容器4的第一出液口之后可设置多级过滤结构,具体地,收集装置在第一收集容器4和第二收集容器8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收集容器10(多个第三收集容器的设置如图9所示,一个第三收集容器的设置如图7所示);第三收集容器10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三内腔室,第三收集容器设置第三出液口11;第三收集容器10低于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且第三出液口高于第二收集装置;第三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和任选的搅拌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出液口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第三收集容器10的上方,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第三内腔室内的过滤结构。平流装置与前述的平流装置可采用相同的结构。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二内腔室的底端设置第二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9通过循环泵1连通进液结构3,循环泵1用于将第二收集容器8内的反应液抽往第一收集容器4。反应液流为循环流动,由循环泵1(水泵)不断地将第二收集容器的反应液抽送至第一收集容器,过滤结构7放置于第二内腔室的底部,第二收集容器8中的反应液时刻浸没第二出液口9,在保持第二收集容器8不会被抽空的同时也能确保过滤结构7始终有一部分高度浸没于反应液中,增加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的浸泡时间,有助于壁材的成型稳固。
循环泵1抽取第二收集容器8内的反应液向第一收集容器4中补充,需保持在第二收集容器8的低位处。
循环泵1为循环反应液提供动力,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方式将低位置的第二收集容器8中的反应液抽往第一收集容器4中,循环泵1提供该动力,流量的控制范围因反应规模而调整,须注意保持第一收集容器4的液位始终保持在第一出液口5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循环泵1通过导管2连通第二收集容器8和第一收集容器4。
进一步,如图2、图6、图8所示,过滤结构7包括能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槽,过滤结构7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前面产生的微胶囊颗粒在第二收集容器8中被循环泵1吸入液体循环,导致承受过多的机械力造成微胶囊损坏或造成泵堵塞等问题,同时在过滤结构7中也便于快速收集微胶囊产品。过滤结构7是可以取下来和更换的过滤槽,可以用来快速收集微颗粒。第二收集容器中的液位面不能高于过滤槽的顶部,否则微胶囊颗粒就会漫过过滤槽进入第二内腔体中,就失去了收集和过滤的作用。
过滤结构7内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多级滤网,各级滤网的过滤精度可相同或渐增;为使通过过滤结构7的流体顺利通过,可以在收集容器内设置搅拌装置;多级滤网也可以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第一收集容器4的进液结构3为产生定向表层液流的主要设计之一,其主要特征有两点,其一是进液结构3需浸泡至第一收集容器的液位面之下0.5mm-2.0mm深度内,由于第一收集容器的液位固定为第一出液口5的高度,所以进液结构3的高度也是固定的,其二是进液结构3的注液口需制造水平的平稳表层液流。
进液结构3可采用两种形式,分别为扁形出液口或出水管上方安装压水板。如图3所示,注液口呈扁形出液口设置时,扁形出液口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注液口浸没于液位面以下0.5-2.0mm。进液结构3在液位面下0.5mm~2mm进行匀速送液,左进右出(左、右为图1中的方向),可以在反应液表面形成流动的表面水层。
如图4所示,进液结构3采用出水管上方安装压水板的形式时,进液结构3包括出水管31,出水管31的出口构成注液口;出水管31的上方安装能将出水管冲出的液流压制为水平的扇形液流的压水板32,压水板32为一块固定在紧挨出水管上部的扁平板。
进一步,第一收集容器的第一出液口5为产生定向水流的主要设计之一,第一出液口5为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的矩形开口,矩形开口设置在第一收集容器4侧壁的中央位置,矩形开口的宽度尺寸(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长度尺寸的30%,矩形开口的宽度≥5mm。对第一出液口5的尺寸设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确保第一收集容器4中的液位始终为第一出液口5的高度,其二是宽大的第一出液口5可以使表层流水层携带的微颗粒能够顺利的通过第一出液口5送出第一收集容器4。
第一出液口5在第一收集容器4的设置高度可根据产品反应需求的液位而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第一出液口5的长条形状(矩形)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第一收集容器4中反应液换水量的需求以及提高表面水流在流动时输送微颗粒的效率。
进一步,第一收集容器4可以自进液结构3向第一出液口5的方向呈第一倾角斜向下设置,第一倾角的范围为1~30°,第一收集容器4能形成人为的水流瀑布,调整循环泵流量与第一出液口5的出水宽阔度,形成较为均匀的覆盖容器底部的水膜瀑布,采用该结构形式时,注液口可不浸没至液位以下。
进一步,第一收集容器4和第二收集容器8的横截面呈矩形设置。
第一收集容器4为方形容器,容器深度需>5mm,容器的大小和深度根据微胶囊制备装置的单位产能决定,例如采用静电喷雾方式制备微胶囊时,就需要采用表面积较大的第一收集容器4;或采用滴胶方式制备较大型包埋颗粒时,就需要采用较深的第一收集容器4;
第二收集容器8为位置相对较低的接纳容器,负责接纳第一收集容器4中的反应液,并可以进行微胶囊颗粒的分离操作,同时需要补充反应液中的有效化学成分,也可以直接将反应液加入第二收集容器中弥补系统中的反应物质损失。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再使用搅拌方式达到分散反应物质的目的,液位面产生的定向表层液流能够在保持第一收集容器的液面高度始终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微胶囊或微胶囊芯材的接纳与反应过程,特别适合以静电喷雾和电荷附着为核心工艺的微胶囊制备收集过程;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有效替代了搅拌器的作用,可以防止芯材和反应后的微胶囊颗粒在反应液中发生凝聚现象;第一收集容器快速的表面液体定向流动可以保持容器中反应液的液位高度与液面平整度,使以静电吸附为核心工艺的包埋微胶囊形成更稳定的粒径和形态;过滤结构位于第二内腔室的底部,成型的微颗粒能够保持浸泡在反应液中,确保微颗粒壁材固形反应更彻底;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液结构人为制造表层流体的定向流动,兼具了增大反应面积和收集产品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收集容器,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一内腔室,所述第一收集容器内设置进液结构,所述第一收集容器与所述进液结构相对的一侧设置第一出液口;
第二收集容器,低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包括第二内腔室,所述第二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
所述进液结构用于使第一内腔室的反应液表面产生定向表层液流,所述第一出液口用于将盛接了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流至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结构的一侧设置呈水平方向开口的注液口,所述注液口低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出液口与第一内腔室的液位面呈等高设置;和/或,
所述进液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内腔室的反应液注入所述第一内腔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腔室的液位面高于所述过滤结构的底部高度且低于所述过滤结构的顶部高度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单元;
和/或,
所述过滤结构包括搅拌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液口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所述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收集容器的上方,所述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所述过滤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装置为流水台或并列设置的多个导流管。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装置在第一收集容器和第二收集容器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收集容器;所述第三收集容器包括容置反应液的第三内腔室,所述第三收集容器设置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收集容器低于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设置以产生液流的下落势能,且所述第三出液口高于第二收集容器;所述第三内腔室设置有用于分离和收集微胶囊颗粒的过滤结构和任选的搅拌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处向外延伸设置平流装置,所述平流装置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三收集容器的上方,所述平流装置用于将携带微胶囊颗粒的反应液导流向所述第三内腔室内的所述过滤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腔室的底端设置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出液口通过循环泵连通所述进液结构,所述循环泵用于将所述第二收集容器内的反应液抽往所述第一收集容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口呈扁形出液口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口浸没于液位面以下0.5-2.0mm。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结构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口构成所述注液口;所述出水管的上方安装能将所述出水管冲出的液流压制为水平的扇形液流的压水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为长度方向呈水平设置的矩形开口,所述矩形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长度尺寸的30%,所述矩形开口的宽度≥5m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能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内腔室内的过滤槽,所述过滤槽内设置多级滤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容器自进液结构向第一出液口的方向呈第一倾角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一倾角的范围为1~30°。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2个以上目数依次递增的过滤单元。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磁力搅拌、机械搅拌或射流搅拌装置。
CN202322277063.9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Active CN220812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7063.9U CN220812434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7063.9U CN220812434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2434U true CN220812434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7063.9U Active CN220812434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2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79669B2 (ja) 高細胞密度発酵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ユニットおよび方法
AU2002333739A1 (en) A unit and a process for carrying out high cell density fermentation
JPH06510205A (ja) バイオマス粒子の生育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193853B (zh) 制备单分散离子交换树脂的设备及方法
CN104532302A (zh) 湿法出料型矿浆电解铅装置
CN106635797A (zh) 一种生物反应器
CN101857304B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动态过滤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过滤方法
CN113304685A (zh) 设置搅拌桨内构件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装置及方法
CN220812434U (zh)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的收集装置
US20120238003A1 (en) Microorganism concent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3817107B (zh) 高效粉体清洗设备
US20120052578A1 (en) Gassing system
CN113322184A (zh) 一种细胞培养用激流式生物反应器
CN105903396B (zh) 一种聚能气体搅拌方法及装置
CN110282731B (zh) 一种mbr膜组件根部进气结构
CN102976498A (zh) 一种微藻动态膜回收工艺
CN201235234Y (zh) 一种降膜蒸发器的液体分布装置
CN105498944A (zh) 一种金刚石微粉溢流循环分级方法
CN110684655A (zh) 一种微藻分离梯度磁稳定流化床装置及其进行微藻采收的方法
CN108946882A (zh) 一种处理含油废水的新型微电解装置
CN204385306U (zh) 湿法出料型矿浆电解铅装置
CN105502799A (zh) 循环水系统的液泡分离器
CN210711065U (zh) 气浮式多盘直清过滤机
CN2836903Y (zh) 导流筒式溶解装置
CN208258801U (zh) 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