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0046U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0046U
CN220800046U CN202322115587.8U CN202322115587U CN220800046U CN 220800046 U CN220800046 U CN 220800046U CN 202322115587 U CN202322115587 U CN 202322115587U CN 220800046 U CN220800046 U CN 220800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ole
shell
upper cover
ven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155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乐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155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0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0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0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雾化芯组件及转动套,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架套、通气管及上盖。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外壳、支架套可转动连接,支架套上穿设有毛细通道和出液孔,上盖的连接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外壳上,外壳的一端端面上设有注液孔,连接部上设有第一通孔,吸嘴部与通气管相连接。雾化芯组件设于支架套内,转动套与上盖密封连接,上盖与转动套之间同步转动。通过设置同步转动的上盖和转动套,相对于雾化器外壳转动即可实现雾化器的注液、可使用和运输状态,能够防止漏液,注液时保持手部干净并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是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部件。雾化器通常包括储液杯以及设置在储液杯内的雾化芯,雾化芯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和发热体。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为: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先渗透具有毛细孔隙的导液体,然后再传递到雾化芯的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后,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
雾化器的储液杯内存储的雾化液为消耗材料,一般在雾化器出厂之前,雾化液就已经提前灌注在雾化器的储液杯内。目前,防止雾化液泄漏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者孔隙率产生的阻力、以及储液杯内相对于外界所产生的负压来实现的,在导液体的松紧度较紧或者导液体的孔隙率较小时,导液体的阻液能力就会增强,而导液体的导液能力就会下降。
因此,通过调节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者孔隙率很难兼顾既能够防止雾化液泄漏又能够顺畅传导雾化液。如果将雾化液提前灌注至储液杯内,当储运环境的气压发生变化时,比如,储运环境温度升高或处于高空储运状态下,雾化器外部的气压就会小于大气压,大约为0.7个大气压,而储液杯内的气压(可称为储液内压)还是保持雾化液灌注时的气压,为一个大气压,此时,储液杯内的气压就会大于雾化器外部的气压,这样,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就会突破导液体的阻力,从储液杯内流出至导液体之外,从而导致雾化液发生泄漏,污染雾化器及其周边环境。此外,传统的雾化器一般都设置有注液孔,该注液孔通过密封塞进行密封,因此,在每次注液时均需要从注液孔中拔出该密封塞,导致注液过程比较麻烦,在拔出密封塞的过程中,密封塞上附着的雾化液会沾到用户的手部,不易清洗,给用户带来麻烦;而且,当注液完成后,还需要重新将密封塞插入注液孔中以对注液孔进行密封后,雾化器才能够恢复正常使用,整个过程较为繁琐,不便于雾化器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设置同步转动的上盖和转动套,相对于雾化器外壳转动即可实现雾化器的注液、可使用和运输状态,能够防止漏液,注液时保持手部干净并使用方便从而防止雾化器在高空储运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液,导致污染雾化器及其周边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架套、通气管以及上盖,所述外壳内具有储液腔,所述通气管和所述支架套均设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套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套远离所述通气管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所述支架套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和至少一个出液孔,所述上盖包括相连接设置的连接部和吸嘴部,所述连接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端面上,所述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注液孔,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吸嘴部与所述通气管的一端相连接设置,以实现所述上盖与所述通气管之间的同步转动;
雾化芯组件,设于所述支架套内,所述雾化芯组件与所述通气管相连通;以及
转动套,套设于所述通气管以及所述支架套的外周,且所述转动套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管的外周壁密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以实现所述通气管与所述转动套之间的同步转动,所述转动套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其中,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设置,所述转动套遮挡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出液孔;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部遮挡所述注液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毛细通道相连通设置,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出液孔相连通设置;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连接部遮挡所述注液孔,所述转动套遮挡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出液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环状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紧密贴合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其中任意一个端面上;
所述定位部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注液孔开设有穿孔,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注液孔通过所述穿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设置有限位部,其中:
所述限位部为凸设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或者,
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凹槽,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间隙配合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靠近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管的外周壁间隙配合,且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或者,
所述通气管的外壁上沿其自身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外壳靠近所述通气管的一端间隙配合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套具有相连接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通气管远离所述吸嘴部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且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所述支架套的径向延伸的顶壁以及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侧壁,所述顶壁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侧壁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套远离所述注液孔的一端具有沿其自身径向延伸的第一壁部以及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壁部的内径,所述第一壁部的内壁面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内壁面均与所述支架套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壁密封抵接,所述第二壁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导液通道,所述导液通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壁部远离所述第一壁部的一端端部相比于所述出液孔更靠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壁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壁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注液孔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穿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注液孔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毛细通道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出液孔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所述通气管为一体结构;且/或
所述定位部的材料为硅胶或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吸嘴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间隙配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包括壳体组件、雾化芯组件以及转动套,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架套、通气管以及上盖。外壳内具有储液腔,通气管和支架套均设于储液腔内,通气管的一端与外壳可转动连接,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支架套可转动连接,支架套远离通气管的一端朝向外壳的底部延伸,支架套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和至少一个出液孔,上盖包括相连接设置的连接部和吸嘴部,连接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外壳的一端端面上,外壳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储液腔相连通的注液孔,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吸嘴部与通气管的一端相连接设置,以实现上盖与通气管之间的同步转动。雾化芯组件设于支架套内,雾化芯组件与出气通道相连通。转动套套设于通气管以及支架套的外周,且转动套的一端与上盖密封连接,转动套的另一端朝向外壳的底部延伸,以实现上盖与转动套之间的同步转动,转动套上开设有与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基于上述结构,当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转动至第三位置时,连接部遮挡注液孔,转动套遮挡毛细通道、出液孔,即注液孔通过连接部与外界环境相隔绝设置,毛细通道、出液孔通过转动套与储液腔相隔绝设置,使得储液腔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因此,即使雾化器所处环境的外界气压发生变化且降低至小于储液腔内的气压,即雾化器所处环境的外界气压小于储液腔内的气压,储液腔内的雾化液也会因为有连接部和转动套的阻挡,而不会从注液孔、毛细通道以及出液孔处泄漏出外界,从而有效解决了雾化器在高空储运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液而导致污染雾化器及其周边环境的问题。
此外,当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注液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设置,转动套遮挡毛细通道、出液孔,即注液孔通过第一通孔与外界连通,以便于用户进行注液操作;且由于转动套遮挡毛细通道与出液孔,因此,注入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也无法从毛细通道和出液孔泄漏至支架套的雾化芯组件内而导出外界,从而可以防止注液时出现漏液的情况。而且,在注液时,由于只需要转动上盖至第一位置(即注液孔与第一通孔相连通的位置),而非通过拔出密封塞的方式打开注液孔,因此,相对于拔出密封塞的方式,转动上盖的方式更加方便,并且,能够避免密封塞上附着的雾化液沾到用户的手部而出现弄脏手部、不易清洗的问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当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连接部遮挡注液孔,第二通孔与毛细通道相连通设置,第三通孔与出液孔相连通设置,即毛细通道通过第二通孔与储液腔相连通,出液孔通过第三通孔与导液通道相连通,此时雾化器处于可使用状态,在用户使用雾化器进行抽吸时,由于用户的抽吸而导致气体的流速增加,于是通气管内气体的气压减小,通气管内减小的气压与储液腔内的气压之间产生压差并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储液腔内的雾化液会依次通过第三通孔和出液孔而持续地导入到雾化芯组件内,以使得雾化液加热雾化产生气溶胶并供给正在抽吸的抽吸者。因此,当用户需要使用雾化器时,只需要将注液后的雾化器的上盖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关闭注液孔、以及打开毛细通道和出液孔,使得雾化器处于可使用状态,以便于用户通过雾化器进行抽吸,相比于将密封塞插入至注液孔以对注液孔进行密封的方式,转动上盖的方式更加灵活、快捷且省时省力。
相对于传统雾化器需要通过插拔密封塞的方式才能够使得雾化器在注液状态、可使用状态以及运输状态下进行转换,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将上盖沿其自身轴向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并通过上盖的转动带动转动套沿其自身轴向进行同步转动,使得上盖和转动套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从而实现雾化器在注液状态、可使用状态以及运输状态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以便于雾化器的注液、使用和运输;并且,该方式无需设置密封塞,避免了注液时需要插拔密封塞的过程,使用灵活、快捷且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三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上盖处于第三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组件,110-外壳,112-储液腔,113-出气通道,115-导液通道,117-注液孔,118-第一限位部,120-支架套,1201-第一部分,1202-第二部分,121-毛细通道,122-顶壁,123-侧壁,124-出液孔,130-通气管,150-上盖,151-连接部,152-吸嘴部,153-第一通孔,154-第二限位部,160-定位部,161-穿孔,180-限位部,181-限位凸起,182-限位凹槽,190-凹槽;
200-分隔结构,210-无液空间,240-储液体;
300-雾化芯组件,310-雾化芯壳,311-回气孔,312-进液孔,313-中空空间,320-导液体;
400-转动套,410-第一壁部,411-第二通孔,420-第二壁部,421-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具体可用于医疗、电子烟等领域。在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可用作电子烟,用于雾化烟油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使用,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为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雾化器也可应用于治疗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用设备,以雾化医用药品,在本申请中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结合图1至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100、雾化芯组件300以及转动套400。
壳体组件100包括外壳110、支架套120、通气管130以及上盖150,外壳110内具有储液腔112,通气管130和支架套120均设于储液腔112内,通气管130的一端与外壳110可转动连接,通气管130的另一端与支架套120可转动连接,支架套120远离通气管130的一端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支架套120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121和至少一个出液孔124。上盖150包括相连接设置的连接部151和吸嘴部152,连接部151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10的一端端面上,外壳110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2相连通的注液孔117,连接部15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53,吸嘴部152与通气管130的一端相连接设置,以实现上盖150与通气管130之间的同步转动。
雾化芯组件300设于支架套120内,雾化芯组件300与通气管130相连通。
转动套400套设于通气管130以及支架套120的外周,且转动套400的一端与通气管130的外周壁密封连接,转动套400的另一端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以实现通气管130与转动套400之间的同步转动。所述转动套400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2相连通的第二通孔411以及第三通孔421,其中,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注液孔117与第一通孔153相连通设置,转动套400遮挡毛细通道121、出液孔124;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连接部151遮挡注液孔117,第二通孔411与毛细通道121相连通设置,第三通孔421与出液孔124相连通设置;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三位置时,连接部151遮挡注液孔117,转动套400遮挡毛细通道121、出液孔124。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51呈环状,环状的连接部151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上。由于连接部151与吸嘴部152相连接设置,因此,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时,吸嘴部152也会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51与吸嘴部152为一体结构,以便于上盖150的整体加工。
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2连通的注液孔117,连接部15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53,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注液孔117与第一通孔153相连通设置,以便于用户通过第一通孔153以及注液孔117向储液腔112内注液。由于环状的连接部151与外壳110之间为可转动地密封连接,因此,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上转动时,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无法从连接部151与外壳110之间的缝隙泄漏。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通孔153与注液孔117相连通,使得储液腔112能够通过第一通孔153和注液孔117与外界相连通,以便于用户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53以及注液孔117向储液腔112内添加雾化液。注液完成后,继续转动连接部151至完全遮挡注液孔117的位置,以通过连接部151密封注液孔117,从而可以防止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从注液孔117处泄漏。
可选地,第一通孔153的数量与注液孔117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53和注液孔117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53和注液孔117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只要在连接部151处于第一位置时,至少有一个第一通孔153和注液孔117相连通,以完成注液操作即可,此处并不进行限制
通气管130的一端为通气管13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即为通气管130的上端部,通气管130的另一端为通气管130远离吸嘴部152的一端,即为通气管130的下端部。具体地,通气管130设于储液腔112内,通气管130的上端部与外壳110可转动连接,通气管130的下端部与支架套120可转动连接,使得通气管130能够在外壳110与支架套120之间转动。为了实现通气管130的转动,吸嘴部152与通气管130的上端部相连接设置,且吸嘴部152与通气管130为同轴设置,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时,上盖150带动通气管13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以实现上盖150与通气管130之间的同步转动。
优选地,上盖150与通气管130为一体结构,以便于上盖150和通气管130的整体加工。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盖150与通气管130之间还可为分体结构,如此,只要将上盖150的吸嘴部152与通气管130连接为一体,即可实现上盖150与通气管130之间的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通气管130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113,出气通道113通过吸嘴部152与外界环境相连通设置,使得雾化液加热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依次通过出气通道113、吸嘴部152而导出外界,以便于用户吸食气溶胶。
支架套120远离通气管130的一端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这里,外壳110的底部为外壳110远离吸嘴部15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支架套120靠近通气管130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支架套120远离通气管130的一端的内径,即支架套120为上窄下宽的套状结构。支架套120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121。具体地,毛细通道12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毛细通道121为多个时,多个毛细通道121可沿支架套120的周向间隔穿设于支架套120上,这样,外界空气能够通过支架套120处的各个毛细通道121进入到储液腔120内,从而可以提高外界空气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毛细通道121的作用是,在外界空气进入毛细通道121内后,毛细通道121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此时,由于毛细通道12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因毛细气阻的阻挡而不会在毛细通道121内流动,而且,毛细通道12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不会影响气体的流动,即,外界空气依然可以在毛细通道121内流动。换言之,毛细通道121为“通气不通液”结构,这样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会受到毛细通道121的毛细气阻作用而无法从毛细通道121流入至支架套120内,并且,外界气体能够通过毛细通道121向储液腔112内回气。在电子雾化技术领域中,所谓回气是指,当储液腔112中的气体和液体的总压力小于连通外界的出气通道113内气体的压力的情况下,储液腔112内相对于出气通道113的空气产生负压,随着储液腔112内的压力不断减小,负压则不断增大,当负压达到一定阈值时,外界气体的压力会突破储液腔112内的压力而进入到储液腔112内,也就是说有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腔112内,这就叫回气。储液腔112内的压力包括气体对雾化液的压力以及雾化液自身的重力。外界气体向储液腔112内回气后,储液腔112内的压力再次变大,于是储液腔112外的气压和储液腔112内的压力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就能够再次流出。
本实施例中,雾化芯组件300包括中空的雾化芯壳310以及内置于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内的导液体320,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与通气管130的出气通道113相连通设置。
本实施例中,支架套120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124。优选地,出液孔124设于支架套120的侧壁123上,出液孔124用于连通储液腔112与导液体320,使得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能够通过出液孔124导入至导液体320内进行加热雾化,并产生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
需要说明的是,出液孔12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出液孔12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出液孔124沿支架套120的周向间隔分布于支架套120的侧壁123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设置多个出液孔124的好处是,能够使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从各个出液孔124均匀地流入导液体320的各个部位,从而可以在提高雾化器的雾化效率的同时,可以降低导液体320的某个部位出现欠液干烧的情况。
由于上盖150与通气管130连接为一体,并且,通气管130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10以及支架套120可转动地密封连接,因此,当吸嘴部152转动时,通气管130会随着吸嘴部152的转动而转动。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中将转动套400套设于通气管130以及支架套120的外周,并且,转动套400的一端密封连接于通气管130的外周壁上,转动套400的另一端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这样,由于转动套400密封连接于通气管130的外周壁上,因此,当通气管130随着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时,通气管130带动转动套40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从而实现上盖150、通气管130以及转动套400之间的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由于外壳11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端面开设有与储液腔112相连通的注液孔117,连接部15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53,并且,转动套400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2相连通的第二通孔411以及第三通孔421,因此,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三位置(如图5和6)时,连接部151遮挡注液孔117,转动套400遮挡毛细通道121、出液孔124,即注液孔117通过连接部151与外界环境相隔绝设置,毛细通道121、出液孔124通过转动套400与储液腔112相隔绝设置,使得储液腔112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因此,即使雾化器所处环境的外界气压发生变化且降低至小于储液腔112内的气压,即雾化器所处环境的外界气压小于储液腔112内的气压,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也会因为有连接部151和转动套400的阻挡,而不会从注液孔117、毛细通道121以及出液孔124处泄漏至支架套120的雾化芯组件300内而导出外界,从而有效解决了雾化器在高空储运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液而导致污染雾化器及其周边环境的问题。
此外,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一位置(如图1和2)时,注液孔117与第一通孔153相连通设置,转动套400遮挡毛细通道121、出液孔124,即注液孔117通过第一通孔153与外界连通,以便于用户进行注液操作;且由于转动套400遮挡毛细通道121与出液孔124,因此,注入到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也无法从毛细通道121和出液孔124泄漏至支架套120的雾化芯组件300内而导出外界,从而可以防止注液时出现漏液的情况。而且,在注液时,由于只需要转动上盖150至第一位置(即注液孔117与第一通孔153相连通的位置),而非通过拔出密封塞的方式打开注液孔117,因此,相对于拔出密封塞的方式,本实施例中转动上盖150的方式更加方便,并且,能够避免密封塞上附着的雾化液沾到用户的手部而出现弄脏手部、不易清洗的问题,提升用户的体验。
当上盖150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二位置(如图3和4)时,连接部151遮挡注液孔117,第二通孔411与毛细通道121相连通设置,第三通孔421与出液孔124相连通设置,即毛细通道121通过第二通孔411与储液腔112相连通,出液孔124通过第三通孔421与导液通道115相连通,此时雾化器处于可使用的状态。当用户使用雾化器进行抽吸时,通气管130的出气通道113内由于使用者的抽吸而导致气体的流速增加,于是通气管130的出气通道113内气体的气压减小,通气管130的出气通道113内减小的气压与储液腔112内的气压之间产生压差并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通过第三通孔421以及出液孔124而持续地导入雾化芯组件300的导液体320内,以使得雾化液加热雾化产生气溶胶并供给正在抽吸的抽吸者;并且,在抽吸过程中,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内的部分气体会通过毛细通道121而导入至储液腔112内,以保证储液腔112内的气压与出气通道113内的气压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能够保证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持续不断地提供至雾化芯组件300的导液体320内进行加热雾化。因此,当用户需要使用雾化器时,只需要将注液后的雾化器的上盖15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以关闭注液孔117、以及打开毛细通道121和出液孔124,使得雾化器处于可使用状态,以便于用户通过雾化器进行抽吸,相比于将密封塞插入注液孔以对注液孔进行密封的方式,转动上盖150的方式更加灵活、快捷且省时省力。
相对于传统雾化器需要通过插拔密封塞的方式才能够使得雾化器在注液状态、可使用状态以及运输状态下进行转换,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将上盖150沿其自身轴向相对于外壳110进行转动,并通过上盖150的转动带动转动套400沿其自身轴向进行同步转动,使得上盖150和转动套40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从而实现雾化器在注液状态、可使用状态以及运输状态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以便于雾化器的注液、使用和运输;并且,该方式无需设置密封塞,避免了注液时需要插拔密封塞的过程,使用灵活、快捷且省时省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2、4、6至9所示,壳体组件100还包括定位部160,定位部160紧密贴合于连接部151与外壳110相对设置的其中任意一个端面上。具体地,定位部160可以紧密贴合于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上,此时当连接部151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上时,定位部160背离外壳110的一端端面与连接部151紧密抵接。或者,定位部160还可以紧密贴合于连接部151相对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的表面上,当连接部151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110远离雾化芯组件300的一端端面上时,定位部16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与外壳110紧密抵接。
进一步地,定位部160的材质为硅胶或橡胶。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60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为密封连接部151与外壳110之间的缝隙,从而可以防止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从注液孔117流入至连接部151与外壳110之间的缝隙并泄漏至外界;第二个作用为向连接部151或者外壳110提供阻尼作用,使得连接部151与外壳110在无外力作用下不会发生相对转动,比如,当连接部151转动至第一位置进行注液操作时,由于定位部160的阻尼作用,连接部151与外壳110之间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不容易发生相互转动的情况,从而能够保证注液操作的顺利进行。
定位部160上对应第一通孔153或注液孔117开设有穿孔161,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注液孔117通过穿孔161与第一通孔153相连通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穿孔161的数量与注液孔117或第一通孔153的数量相同,并且,穿孔161的孔径大于等于注液孔117或第一通孔153的孔径,使得在连接部151处于第一位置时,有利于用户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53、穿孔161以及注液孔117向储液腔112内注液。
进一步地,如图2、4、6和7所示,外壳11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可以设置有限位部180,限位部180的作用是防止转动套400朝向靠近连接部151的方向运动,从而对转动套400进行限位。本实施例中,由于上盖150与通气管130连接为一体,转动套400与通气管130相连接设置,因此,限位部180还能够防止上盖150沿其自身的轴向并朝向远离储液腔112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避免在雾化器处于倒置或平放状态时,上盖150、通气管130以及转动套400从储液腔112内脱落。
本实施例中,优先地,限位部180为朝向储液腔112的内部弯折设置,即,限位部180为凸设于外壳11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凸起181(如图2、4和6),此种情况下,限位凸起181远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与转动套400靠近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从而能够实现通过限位凸起181对转动套400以及上盖150进行限位的同时,上盖150、通气管130以及转动套400进行同步转动的效果。所谓间隙配合是指相互配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接触处是存在间隙的,因此当两个部件发生相对转动时,两个部件不会因彼此之间的阻尼作用而导致出现转动卡滞的问题。例如,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凸起181远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与转动套400靠近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之间的接触处是存在间隙的,因此转动套400不会出现转动卡滞的问题。
当然,限位部180还可以为设于外壳11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凹槽182(如图7),此种情况下,转动套400靠近连接部151的一端间隙配合于限位凹槽182内,从而能够实现通过限位凹槽182对转动套400以及上盖150进行限位的同时,上盖150、通气管130以及转动套400进行同步转动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外壳110上也可以不设置限位部180。如图8所示,外壳110靠近通气管130的一端与通气管130的外周壁间隙配合,并且,转动套400靠近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与外壳11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或者,如图9所示,通气管130的外壁上沿其自身周向开设有凹槽190,外壳110靠近通气管130的一端间隙配合于凹槽190内,且转动套400靠近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与外壳110背离连接部151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上述两种方式也能够实现对转动套400以及上盖150进行限位的同时,上盖150、通气管130以及转动套400进行同步转动的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1至9所示,支架套120具有相连接设置的第一部分1201和第二部分1202,支架套120的第一部分1201与通气管130的一端(即通气管130的下端部)可转动连接,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且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内径大于支架套120的第一部分1201的内径。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具有沿支架套120径向延伸的顶壁122以及朝向外壳110的底部延伸的侧壁123,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连接支架套120的第一部分1201与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侧壁123。也就是说,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的一端与支架套120的第一部分1201的下端部连接,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的另一端与支架套120的侧壁123连接。后述将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靠近出气通道113的一端称之为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上端部,即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上端部包含了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以及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上靠近出气通道113的侧壁123。
本实施例中,毛细通道121设于支架套120的顶壁122上。优选地,毛细通道121可以沿支架套120的轴向穿设于支架套120的顶壁122上(图2、4、6至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毛细通道121可以沿支架套120的径向穿设于支架套120的侧壁123上;或者,毛细通道121也可以自支架套120的顶壁122的内壁面弯折穿设至支架套120的侧壁123的外壁面;或者,毛细通道121还可以自支架套120的侧壁123的内壁面弯折穿设至支架套120的顶壁122的外壁面,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此外,进液孔124沿支架套120的径向穿设于支架套120的侧壁123上。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至9所示,转动套400远离注液孔117的一端具有沿其自身径向延伸的第一壁部410以及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的第二壁部420,第二壁部420的内径大于第一壁部410的内径,第一壁部410的内壁面以及第二壁部420的内壁面均与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外壁密封抵接,第二壁部420的外壁面与外壳110的内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导液通道115,且第二壁部420远离第一壁部410的一端端部相比于出液孔124更靠近外壳110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壁部420远离第一壁部410的一端端部相比于出液孔124更靠近外壳110的底部的含义为,第二壁部420的底部相比于出液孔124更靠近外壳110的底部,使得第二壁部420能够完全遮挡住出液孔124。由于第一壁部410的内壁面以及第二壁部420的内壁面均与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外周壁密封抵接,且第二壁部420的底部相比于出液孔124更靠近外壳110的底部,因此,当第一壁部410遮挡毛细通道121以及第二壁部420遮挡出液孔124时,雾化液无法从第一壁部410与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之间的缝隙处、以及第二壁部420与第二部分1202的侧壁123之间的缝隙处泄漏。
优先地,第二通孔411开设于第一壁部410处,第三通孔421开设于第二壁部420,使得当连接部151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外壳11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通孔411与毛细通道121相连通设置,第三通孔421与出液孔124相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图1至9,外壳11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8,连接部15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54,第一限位部118与第二限位部154间隙配合。如此,通过第一限位部118和第二限位部154之间的间隙配合对上盖150与外壳110之间的转动进行限位,使得上盖150与外壳110之间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从而能够保证上盖150与外壳110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出现雾化液从上盖150与外壳110之间泄漏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优先地,第一限位部118为凹设于外壳11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的外周的限位台阶,第二限位部154为凸设于连接部151外周的限位环,限位环间隙配合于限位台阶内,以实现对上盖150与外壳110之间的转动进行限位。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8也可以为设于外壳11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端面上的槽体结构,第二限位部154则为设于连接部151相对外壳110的表面上的凸起结构;或者,第一限位部118还可以为设于连接部151相对外壳110的表面上的凸起结构,第二限位部154则为设于外壳110靠近吸嘴部152的一端端面上的槽体结构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二通孔411的数量与毛细通道121的数量相同,第三通孔421的数量与出液孔124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11和毛细通道121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第三通孔421和出液孔12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具体此处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2、4、6至9所示,雾化芯壳310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311。雾化器还包括分隔结构200,分隔结构200设于雾化芯壳310与支架套120之间,并且,雾化芯壳310上回气孔311周围的外周壁、分隔结构200、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的内壁面以及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上靠近出气通道113的侧壁123的内壁面之间围合形成有无液空间210,回气孔311用于连通无液空间210与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而毛细通道121用于连通储液腔112以及无液空间210。也就是说,外界空气能够依次通过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回气孔311、无液空间210以及毛细通道121而进入到储液腔112内。设置分隔结构200的作用是,将雾化芯壳310的外周壁以及支架套12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分隔出无液空间210,并且,分隔结构20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310的内周壁紧密接触,分隔结构200的外周壁与支架套120的内周壁紧密接触,这样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不会从分隔结构20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310的外周壁之间、以及分隔结构200的外周壁与支架套120的内周壁之间的连接处进入到无液空间210内,因此,该无液空间210内不会有雾化液进入,当外界空气从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以及回气孔311进入到无液空间210后,不会受到雾化液的阻力,从而能够使得外界空气能够顺畅地通过无液空间210而进入到毛细通道121内。
本实施例中,雾化芯壳310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312,回气孔311相比进液孔312更靠近出气通道113。具体地,回气孔311与进液孔312在沿雾化芯壳310的轴向上相间隔设置,且回气孔311设于进液孔312的上方,进液孔312的上方为进液孔312靠近出气通道113的一端,即回气孔311的位置与进液孔312的位置在储液腔112内存在高度差,于是回气孔311处受到的储液腔112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312处所受到的储液腔112内的液压,即回气孔311和进液孔312之间存在液压差,因此,相比于进液孔312,外界空气更容易从回气孔311处进气。此外,由于雾化芯壳310上回气孔311周围的外周壁、分隔结构200、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的顶壁122的内壁面以及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上靠近出气通道113的侧壁123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无液空间210,因此,外界空气通过雾化芯壳310的中空空间313以及回气孔311进入到无液空间210后,由于无液空间210内没有雾化液,于是外界气体在无液空间210内不会受到雾化液的阻力,这样能够使外界空气顺畅地通过无液空间210进入到支架套120的第二部分1202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121内,然后再进入到储液腔112内。而在进液孔312处,由于进液孔312处受到的储液腔112内的液体的压力要比回气孔311处受到的液压更大,于是只有少部分气体甚至没有气体通过进液孔312进入到储液腔112中,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在通过进液孔312而进入到导液体320内时,雾化液受到的气体阻力很小甚至没有受到气体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进液孔312进入到导液体320内。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孔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进液孔3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并且,回气孔311的数量与进液孔3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4、6至9所示,分隔结构200为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储液体240,储液体240设于雾化芯壳310的外周壁与支架套120的内周壁之间的空间内,储液体240的内周壁遮挡住各回气孔311以及各进液孔312,并且,储液体24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310上回气孔311周围的外周壁以及进液孔312周围的外周壁接触连接,储液体240的外周壁与支架套120上出液孔124周围的内周壁接触连接,储液体240连通出液孔124与进液孔312,使得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能够通过出液孔124、储液体240内的多孔结构以及进液孔312而导入导液体320内进行加热雾化。设置储液体240的作用是,能够降低雾化液从出液个124流入至进液孔312内时的流动性,对雾化液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进而能够减少单位时间内导入导液体320内的雾化液的流量,使得导液体320不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能够降低雾化器发生漏液的风险。此外,储液体240内的多孔结构中还可以存储一部分的雾化液,即储液体240有一定储液的作用,能够起到在储液腔112内无液或少液的状态下,防止雾化器干烧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储液体240的材料具体可以是棉纤维、混纺纤维或多孔陶瓷等多孔材料。当然,储液体240的材料也可以是其它具有多孔结构的多孔材料,只要能够满足导液和储液的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分隔结构200也可以为设于支架套120与雾化芯壳310之间的隔板(未图示),且隔板位于回气孔311与进液孔312之间。如此,通过隔板将回气孔311与毛细通道121之间形成的回气路径和出液孔124与进液孔312之间形成的导液路径分隔开来,从而形成两条独立且相互隔绝的路径,这样雾化液能够更容易突破欲进入储液腔112内的气体的阻力而从导液路径进入到导液体320内,而外界空气则能够更顺畅地通过回气路径而持续地进入至储液腔112内,从而使储液腔112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113内的外部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储液腔112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312而进入到导液体320内,避免出现导液体320内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因而可以降低因导液体320长时间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320的使用寿命以及吸食的口感,并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出液孔124与进液孔312之间设置由多孔材料制成的储液体240,该储液体240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储液体240,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组件(未图示),电池组件与雾化器中的发热体电连接,用于为发热体提供电流,以使发热体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雾化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其中,控制电路板分别与电池组件、发热体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电池组件为发热体供电,使得发热体通电发热而将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雾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得益于上述雾化器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请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架套、通气管以及上盖,所述外壳内具有储液腔,所述通气管和所述支架套均设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套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套远离所述通气管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所述支架套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和至少一个出液孔,所述上盖包括相连接设置的连接部和吸嘴部,所述连接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一端端面上,所述一端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注液孔,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吸嘴部与所述通气管的一端相连接设置,以实现所述上盖与所述通气管之间的同步转动;
雾化芯组件,设于所述支架套内,所述雾化芯组件与所述通气管相连通;以及
转动套,套设于所述通气管以及所述支架套的外周,且所述转动套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管的外周壁密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以实现所述通气管与所述转动套之间的同步转动,所述转动套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其中,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注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设置,所述转动套遮挡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出液孔;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部遮挡所述注液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毛细通道相连通设置,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出液孔相连通设置;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三位置时,所述连接部遮挡所述注液孔,所述转动套遮挡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出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环状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紧密贴合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其中任意一个端面上;
所述定位部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注液孔开设有穿孔,当所述上盖沿其自身周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注液孔通过所述穿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设置有限位部,其中:
所述限位部为凸设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或者,
所述限位部为设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上的限位凹槽,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间隙配合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靠近所述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管的外周壁间隙配合,且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或者,
所述通气管的外壁上沿其自身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外壳靠近所述通气管的一端间隙配合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转动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端面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套具有相连接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通气管远离所述吸嘴部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且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所述支架套的径向延伸的顶壁以及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侧壁, 所述顶壁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侧壁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出液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套远离所述注液孔的一端具有沿其自身径向延伸的第一壁部以及朝向所述外壳的底部延伸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壁部的内径,所述第一壁部的内壁面以及所述第二壁部的内壁面均与所述支架套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壁密封抵接,所述第二壁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导液通道,所述导液通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壁部远离所述第一壁部的一端端部相比于所述出液孔更靠近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壁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壁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三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注液孔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穿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注液孔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毛细通道的数量相同;且/或,
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出液孔的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所述通气管为一体结构;且/或
所述定位部的材料为硅胶或橡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吸嘴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间隙配合。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322115587.8U 2023-08-08 2023-08-08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800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5587.8U CN220800046U (zh) 2023-08-08 2023-08-08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15587.8U CN220800046U (zh) 2023-08-08 2023-08-08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0046U true CN220800046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4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15587.8U Active CN220800046U (zh) 2023-08-08 2023-08-08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0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110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US10631576B1 (en) Atomiz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the same
WO2018130023A1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210929645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2188874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083697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JP2019118344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タバコ
WO2023065470A1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6292995U (zh) 电子烟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WO2022160446A1 (zh) 雾化器和电子烟
CN112772996A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772994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203335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593629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553162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800046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50U (zh) 一种防漏油可换雾化芯的电子烟
CN212260475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注液系统
CN210017886U (zh) 雾化装置及设有其的电子烟
CN218185200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0275882U (zh) 储液组件、烟弹及其电子烟
CN109938409B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8720086B (zh) 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14677559U (zh) 雾化仓和雾化器
CN216493502U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