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5712U -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5712U
CN220795712U CN202322541344.0U CN202322541344U CN220795712U CN 220795712 U CN220795712 U CN 220795712U CN 202322541344 U CN202322541344 U CN 202322541344U CN 220795712 U CN220795712 U CN 220795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mbus
module
couple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413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鑫
严林燕
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Lvzho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Lvzho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Lvzho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Lvzhou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5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5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4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 G05F1/5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 G05F1/561Voltage to current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包括MBUS接收电路,MBUS接收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U6、第一双光耦模块和第二反相器U5,第一反相器U6的输入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阻容耦合模块与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输出端与MCU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用于改变第一双光耦模块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数据传输。本实用新型大大降低了MBUS电路功耗,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连续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流量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背景技术
现代化供热二次网平衡调控系统主要由上位机调控软件、数据采集器、热量表、智能流量调节终端、户端温控面板等组成,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可以通过调节管路开度达到控制流量大小的目的,进而实现管路热量平衡,达到供热二次网户端均温的效果。数据采集器与智能流量调节终端间采用MBUS通信方式,数据采集器将上位机控制指令传递给智能流量调节终端执行;同时,数据采集器定时通过MBUS通信方式抄读智能流量调节终端数据(含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开度、进回水温度、用户室内温度等信息)反馈给上位机,由上位机进行数据分析完成闭环平衡调控。
传统的智能流量调节终端通过MBUS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电路如图1所示,如图1(a),其中U4、R15、R13、U5及其外围电路组成MBUS接收电路,R13位于电池设备侧,由电池供电,其余元器件均由MBUS总线供电;图1(b),R19、U6、R18、U5及其外围电路组成MBUS发送电路,U6、R19位于电池设备侧,由电池供电,其余元器件均由MBUS总线供电;图1(c)为传统MBUS总线通信芯片电路图。由光耦传输特性曲线可知,R13取值不可太大,否则会影响传输波形的准确性,在通用电路中一般取值2K。
在接收电路中,TXD网络节点连接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发送引脚TX,当发送信号为高电平时(TX为高电平)光耦U4不导通,接收端(U4第四引脚)为高电平;当发送信号为低电平时(TX为低电平)光耦U4导通,接收端(U4第四引脚)为低电平。
当智能流量调节终端(以下简称设备)从总线接收数据时,MCU数据接收端一直处于接收状态,总线发送的每一条数据设备都进行接收并进行数据判断,当设备接收到与自身地址完全相符的命令(或广播命令)时进行数据处理,其余命令都不进行响应,即每次总线有数据时设备都进行数据接收和判断,MBUS接收电路功耗为:
在系统抄表时,T低电平与系统内设备数量成正比,当系统内设备量较多时功耗正向增大,其产生的功耗会大大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导致现场的电池设备需要频繁更换电池,定期维护人力成本高,且不利于系统内设备的连续稳定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其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降低智能流量调节终端MBUS电路的功耗,从而提高现场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电池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包括MBUS接收电路,所述MBUS接收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U6、第一双光耦模块和第二反相器U5,所述第一反相器U6的输入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阻容耦合模块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输出端与MCU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数据传输;
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一光耦U4和第二光耦U7,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还包括MBUS发送电路,所述MBUS发送电路包括第二双光耦模块和第三反相器U2,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通过第二阻容耦合模块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反相器U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反相器U2的输出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三光耦U1和第四光耦U3,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二电源端VCC1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4和电容C5,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5和电容C6,所述电阻R5和电容C6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2和电容C2,所述电阻R2和电容C2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MBUS总线通信芯片,所述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数据反向发送引脚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数据接收引脚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第一总线连接端和第二总线连接端分别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
作为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总线连接端和第二总线连接端分别通过电阻R7和电阻R8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两条信号线之间还连接有TVS管。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包括MCU和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MCU通信连接,还包括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与所述MCU通信连接。
作为所述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铂热电阻PT1000和温度转换电路;
所述温度转换电路包括电源端V_LPW和用于与MCU相连接的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电源端V_LPW和铂热电阻PT1000一端之间通过分压电阻相连接,铂热电阻PT1000另一端接地;铂热电阻PT1000的一端与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之间连接有低通滤波电路。
作为所述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与各数据采集模块一一对应连接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与MCU相连接的电源控制端PowerCtr、与供电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VCC、为数据采集模块供电的电源端V_LPW和MOS管Q20;
电源控制端PowerCtr通过电阻R10与MOS管Q20的栅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栅极通过电阻R11与其源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源极与电源端VCC相连接,MOS管Q20的漏极与电源端V_LPW相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MBUS电路采用双光耦模块和阻容耦合模块相配合,通过阻容耦合模块改变双光耦模块中两个光耦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数据传输,使得MBUS电路进行数据传输时不再依赖于光耦特性曲线,电池供电侧电阻的阻值设定不再受光耦本身特性曲线的限制,增大其阻值后,在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MBUS电路的功耗,从而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有利于现场使用电池供电的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连续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a)为传统MBUS接收电路,图1(b)为传统MBUS发送电路,图1(c)为传统MBUS总线通信芯片电路;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MBUS接收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MBUS发送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MBUS总线通信芯片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MBUS总线数据发送端电平变化仿真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V2点电压变化仿真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V1点电压变化仿真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MCU数据接收端电压变化仿真图;
图9为铂热电阻pt1000与温度转换电路部分的示意图;
图10为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11为智能流量调节终端的电机控制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2,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包括MBUS接收电路,所述MBUS接收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U6、第一双光耦模块和第二反相器U5,所述第一反相器U6的输入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MBUS_TXD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阻容耦合模块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电源引脚与第二电源端VCC1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电源引脚还通过电容C4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接地引脚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与MCU的数据接收端MCU_RXD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电源引脚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接地引脚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一电源端VCC由电池提供,第二电源端VCC1由MBUS总线提供。
第一反相器U6的主要作用为提高信号的输出能力,在实际应用中U6使用SN74LVC1G04,查询手册可得其最大输出电流为50mA。
优选地,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一光耦U4和第二光耦U7,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4和电容C5,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数据传输,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体地,MBUS接收电路中通过第一阻容耦合模块来改变电阻R4和电容C5连接处的电压,进而控制第一光耦U4、第二光耦U7的导通与关断。设定电阻R4和电容C5连接处电压为V1,电容C5与第一反相器U6的连接处电压为V2。当V1>0.7V时,第二光耦U7导通;当V1<-0.7V时,第一光耦U4导通。
当MBUS发送端MBUS_TXD信号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V2由高电平瞬间被拉低。高电平电压为VCC1,由于电容C5两端电压不可发生突变,此时电容C5通过电阻R4进行放电,V1点初始电压为-VCC1,此时第一光耦U4导通,V1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导通为第一光耦U4的导通电压。
当MBUS发送端MBUS_TXD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V2由低电平瞬间被拉高。高电平电压为VCC1,由于电容C5两端电压不可发生突变,此时电容C5通过电阻R4进行充电,V1点初始电压为VCC,此时第二光耦U7导通,V1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导通为第二光耦U7的导通电压。
当t、R4、C5、VCC1值确定时可计算出V1实际值,在实际应用中,为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要求在单位时间t内V1要达到一定的值,由此公式可计算出V1与t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R4、C5值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5和电容C6,所述电阻R5和电容C6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第二反相器U5、第一滤波模块和第一双光耦模块位于电池设备侧,由电池供电。第一阻容耦合模块和第一反相器U6由MBUS总线供电,此部分电路模块对于低功耗不做要求。
如图3,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还包括MBUS发送电路,所述MBUS发送电路包括第二双光耦模块和第三反相器U2,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通过第二阻容耦合模块与MCU的数据发送端MCU_TXD相连接,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反相器U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反相器U2的输出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MBUS_RXD相连接,第三反相器U2的电源引脚与第二电源端VCC1相连接,第三反相器U2的接地引脚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三光耦U1和第四光耦U3,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二电源端VCC1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所述第二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2和电容C2,所述电阻R2和电容C2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第二阻容耦合模块和第二双光耦模块位于电池设备侧,由电池供电。第二滤波模块和第三反相器U2由MBUS总线供电,此部分电路模块对于低功耗不做要求。
如图4,所述MBUS电路还包括MBUS总线通信芯片,所述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型号为TSS721,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数据反向发送引脚TXI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MBUS_TXD相连接,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数据接收引脚RX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MBUS_RXD相连接,TSS721的第一总线连接端BUSL1和第二总线连接端BUSL2分别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
所述MBUS接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TSS721发送高电平时,TXI输出低电平,当TSS721发送低电平时,TXI输出高电平。串口通信约定在数据不进行发送和接收时,总线总处于高电平状态。当数据开始发送时,必须发送至少一位的低电平作为发送起始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总线连接端和第二总线连接端分别通过电阻R7和电阻R8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两条信号线之间还连接有TVS 管(图中TVS1)。电阻R7、电阻R8、TVS管起保护作用。电阻R7、电阻R8防止总线短路烧坏MBUS总线通信芯片。当外部电压高于44V时,TVS管击穿后,将外部电压钳位在40V,保护MBUS总线通信芯片不会被烧坏。
如图5至图8,当总线数据发送低电平,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TXI管脚输出高电平,数据经第一反相器U6变为低电平,此时电容C5右端电压被拉低(等于第一反相器U6输出的低电平)。由于电容C5两端电压不可突变,电容C5左端电压突变为-VCC1,此时第一光耦U4、电阻R4形成通路,第一光耦U4导通,第二光耦U7不导通,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被瞬间拉高,第二反相器U5输出低电平,MCU的数据接收端接收到低电平。
当总线数据由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时,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TXI管脚输出低电平,数据经第一反相器U6变为高电平,此时电容C5右端电压被拉高(等于第一反相器U6输出的高电平)。由于电容C5两端电压不可突变,电容C5左端电压突变为VCC1,此时第二光耦U7、第一电阻R4形成通路,第二光耦U7导通,第一光耦U4不导通,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被瞬间拉低,第二反相器U5输出高电平,MCU的数据接收端接收到高电平。
在设备进行数据接收时,接收功耗为:
由于第二反相器U5输入端的电平状态仅与第一光耦U4、第二光耦U7是否导通有关,R5的取值不会影响其电平状态。在实际应用中R5一般取值2MΩ。与传统MBUS电路的接收功耗计算公式对比可知,相较于传统的MBUS电路,本电路的接收功耗可以做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接收功耗。
MBUS发送电路工作过程同MBUS接收电路同理,此处不再赘述。但是发送数据一般是在总线抄表时地址合法才进行,一般每次抄表仅发送一次数据,MBUS发送电路对于低功耗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对于发送数据频率较低的使用场景,MBUS发送电路可以仍采用传统电路中的单光耦发送电路,节省成本;对于发送数据频率较高的使用场景,MBUS发送电路采用本电路中的双光耦发送电路,功耗低,可大大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包括MCU和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开度、进回水温度、用户室内温度等信息,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MCU通信连接。所述智能流量调节终端还包括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与所述MCU通信连接。具体地,所述MBUS接收电路的数据发送端与MCU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所述MBUS发送电路的数据接收端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9,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铂热电阻PT1000和温度转换电路。
所述温度转换电路包括电源端V_LPW和用于与MCU相连接的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电源端V_LPW和铂热电阻PT1000一端之间通过分压电阻R27相连接,铂热电阻PT1000另一端接地;铂热电阻PT1000的一端与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之间连接有由电阻R20与电容C23构成的低通滤波电路。
当MCU采用12为AD转换器对采样值进行计算,内部参考电压未2.5V时,PT1000电阻值(单位KΩ)与ADC_TEMP输出到MCU的AD值之间的关系为:
为电源端V_LPW电压。
如图10,智能流量调节终端还包括与各数据采集模块(或其它功能单元)一一对应连接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与MCU相连接的电源控制端PowerCtr、与供电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VCC、为数据采集模块供电的电源端V_LPW和MOS管Q20。
电源控制端PowerCtr通过电阻R10与MOS管Q20的栅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栅极通过电阻R11与其源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源极与电源端VCC相连接,MOS管Q20的漏极与电源端V_LPW相连接。
由于低功耗单元调节阀为电池供电,很多功能单元在需要时才开启供电。MCU通过PowerCtr控制对应的MOS管导通或截止,实现对各子电路模块的供电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如图11,智能流量调节终端还包括电机控制电路,该电路基于PT5126A-S-TP集成电路,根据MCU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进行正反转,实现对阀门的开闭控制。

Claims (10)

1.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BUS接收电路,所述MBUS接收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U6、第一双光耦模块和第二反相器U5,所述第一反相器U6的输入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第一反相器U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阻容耦合模块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U5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反相器U5的输出端与MCU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数据传输;
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一光耦U4和第二光耦U7,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接,第一光耦U4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光耦U7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还包括MBUS发送电路,所述MBUS发送电路包括第二双光耦模块和第三反相器U2,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通过第二阻容耦合模块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反相器U2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反相器U2的输出端与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包括第三光耦U1和第四光耦U3,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正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入端负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二电源端VCC1相连接,第三光耦U1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正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入端负极与接地端GND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第四光耦U3的输出端发射极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4和电容C5,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5和电容C6,所述电阻R5和电容C6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一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GND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容耦合模块包括电阻R1和电容C1,电阻R1的一端与MCU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BUS接收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2和电容C2,所述电阻R2和电容C2并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双光耦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接地端MGND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MBUS总线通信芯片,所述MBUS总线通信芯片的数据反向发送引脚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发送端相连接,数据接收引脚与所述MBUS总线的数据接收端相连接,第一总线连接端和第二总线连接端分别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总线连接端和第二总线连接端分别通过电阻R7和电阻R8与MBUS总线的两条信号线相连接,两条信号线之间还连接有TVS 管。
8.一种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包括MCU和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MCU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低功耗MBUS电路,所述低功耗MBUS电路与所述MCU通信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铂热电阻PT1000和温度转换电路;
所述温度转换电路包括电源端V_LPW和用于与MCU相连接的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电源端V_LPW和铂热电阻PT1000一端之间通过分压电阻相连接,铂热电阻PT1000另一端接地;铂热电阻PT1000的一端与温度信号输出端ADC_TEMP之间连接有低通滤波电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流量调节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各数据采集模块一一对应连接的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与MCU相连接的电源控制端PowerCtr、与供电电源相连接的电源端VCC、为数据采集模块供电的电源端V_LPW和MOS管Q20;
电源控制端PowerCtr通过电阻R10与MOS管Q20的栅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栅极通过电阻R11与其源极相连接,MOS管Q20的源极与电源端VCC相连接,MOS管Q20的漏极与电源端V_LPW相连接。
CN202322541344.0U 2023-04-18 2023-09-19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Active CN2207957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8747.XA CN116126079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CN202310408747X 2023-04-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5712U true CN220795712U (zh) 2024-04-16

Family

ID=863031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8747.XA Pending CN116126079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CN202322541344.0U Active CN220795712U (zh) 2023-04-18 2023-09-19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8747.XA Pending CN116126079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12607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05416U (zh) * 2010-08-10 2011-04-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高速低功耗光电耦合电路
CN101949559A (zh) * 2010-09-21 2011-01-19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节能混水供热方法
CN108599589A (zh) * 2018-06-20 2018-09-28 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低功耗供电自动切换通信装置
CN208804321U (zh) * 2018-09-11 2019-04-30 哈尔滨顺易天翔热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热网自动阀门平衡系统
CN112886813A (zh) * 2021-03-12 2021-06-01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Mbus主机发送电路、总线系统及信号发送方法
CN113719885A (zh) * 2021-07-22 2021-11-30 济南热电集团有限公司 供热二次管网数据智控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26079A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4646A (zh) 具有光电隔离功能的智能m-bus主机电路及控制方法
CN208477523U (zh) 一种运算系统及相应的电子设备
CN102393777A (zh) 一种基于仪表总线协议数据通讯装置及方法
CN220795712U (zh) 一种低功耗mbus电路及智能流量调节终端
CN205121264U (zh) 一种基于arm的低功耗可调整信号采集主板
CN206975450U (zh) 一种光电直读器的mbus电路
CN104460660A (zh) 用于远程调试系统的远程调试器
CN207489241U (zh) 一种电器设备及其零功耗待机电路
CN213482668U (zh) 一种支持poe++供电的5grtu装置
CN113606761A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213186140U (zh) 一种mbus主机发送电路
CN208198313U (zh) 一种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CN218920408U (zh) 一种燃气表ttl通讯端口电平转换系统
CN208282283U (zh) 空调、空调控制系统和室外机开关电路
CN219267101U (zh) 一种取暖热能设备的通信电路及系统
CN112968656A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控制装置、方法和电机
CN215809187U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220569085U (zh) 一种用于控制主机与采集总线连接的电路及系统
CN201852237U (zh) 一种自学习的智能空调遥控终端
CN215954102U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及空调机组
CN208922247U (zh) 一种抗干扰电路、接口电路和主从通信系统
CN209746406U (zh) 智能粮仓的设备控制电路
CN109391277A (zh) 一种级联总线信号接收电路及控制系统
CN216904857U (zh) 一种单火双控开关
CN214896272U (zh) 一种无光耦的隔离型rs485通讯电路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