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3257U - 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3257U
CN220793257U CN202322436893.1U CN202322436893U CN220793257U CN 220793257 U CN220793257 U CN 220793257U CN 202322436893 U CN202322436893 U CN 202322436893U CN 220793257 U CN220793257 U CN 220793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lute
warmer
air outlet
coll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368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心予
刘一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368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3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3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3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暖器,涉及供热装置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箱体、面板、第一蜗壳、集风板、出风风道;面板设于上箱体的开口处,至少具有出风口;第一蜗壳具有入口和出口;风源位于第一蜗壳内;集风板上设有与第一蜗壳的入口连通的下进风口;出风风道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的出口,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处;通过将第一蜗壳及出风风道均位于集风板的上侧,形成从底部进风,风源产生的气流与面板的相对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出风距离,提升了出风效率。另外,从底部进风,叶轮的旋转也更加平稳,可以使得进风更加顺畅,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乱流现象,可以降低进风时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Description

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浴霸或者取暖器的箱体具有容纳腔,箱体的开口设有集风板,集风板的外侧设有面罩。箱体内至少设有蜗壳和出风风道,集风罩需要设置与蜗壳连通的进风口和与出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面罩位于集风板的外侧,面罩上设有与集风罩对应一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当面罩与集风板之间设置间隙时,间隙也可为进风口。
目前,通常情况下,集风板是设置在箱体的开口处,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下侧。对于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下侧的结构,由于集风板位于进风口的下方,气流进入箱体需要先通过集风板进入风源,蜗壳内的风源为叶轮,叶轮鼓风时,气流从集风板进入叶轮的中心,由叶轮向两侧进行鼓风,气流经过两者的出风风道后,需要利用出风风道的弧形导风结构才能实现面板的正面出风,出风路径相对较长,气流相对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其具有出风路径短且出风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取暖器,至少包括:
上箱体;
面板,设于上箱体的开口处,至少具有出风口;
第一蜗壳,设有上箱体的内部,具有入口和出口;
风源,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蜗壳内;
集风板,设有上箱体的底部,所述集风板上设有与第一蜗壳的入口连通的下进风口;
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的出口,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处;所述第一蜗壳及出风风道均位于集风板的上侧。
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口为环形。
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风道呈环形设置,且沿轴向延伸至出风口处。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蜗壳包括适配于出风风道的环形的外壳和背向出风口一侧的底板,入口位于所述底板上。
进一步设置:所述出风风道包括第一侧板和位于第一侧板内侧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通道,且在通道内设有连接彼此的支架,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安装至外壳上。
进一步设置:还包括第一补风口,设于面板上与第一蜗壳连通,第一补风口位于环形的出风口的内侧。
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上设有支承架,支承架与集风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蜗壳与集风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
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与所述上箱体一体设置。
进一步设置:所述面板包括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所述出风口贯通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所述下层面板上设有上进风口,上层面板与下层面板之间形成补风间隙。
进一步设置:还包括下箱体,下箱体上设有换气口和一部分第二蜗壳,集风板上设有连通至第二蜗壳内的通孔,所述第二蜗壳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换气口连通。
进一步设置:所述集风板上设有一部分与第二蜗壳适配的蜗形风道,蜗形风道于集风板表面向内凹陷,所述上箱体的侧边具有封闭蜗形风道的出口的挡片。
进一步设置:所述风源包括设于双向电机、设于电机一端的第一叶轮和设于电机另一端的第二叶轮,所述第一叶轮位于所述第一蜗壳内,第二叶轮位于所述第二蜗壳内。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叶轮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
进一步设置:还包括第二补风口,设于下箱体上,第二补风口连通至集风板的上进风口处。
进一步设置: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或出风口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由于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集风板设置在箱体内部,风源和出风风道都设于集风板的上侧。风源的进风入口位于集风板的下进风口上,集风板位于上箱体的底部,从底部进风,风源产生的气流与面板的相对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出风距离,提升了出风效率。另外,从底部进风,叶轮的旋转也更加平稳,可以使得进风更加顺畅,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乱流现象,可以降低进风时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为环形的出风口,第一蜗壳产生的气流附着在内壁上,螺旋上升至环形的出风风道内,第一蜗壳和出风风道的气流路径整体是轴向流出至出风口处,缩短了出风路径,提升了出风效率。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风源具有位于第一蜗壳内进行出风取暖工作的第一叶片和位于第二蜗壳内进行换气工作的第二叶片,第一叶轮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当取暖工作模式下,双向电机正向旋转,第一叶轮旋转鼓风的同时,第二叶轮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鼓风,从而在取暖工作模式下同时进行换气工作,使室内环境更为舒适。双向电机反向旋转,第一叶轮不进行鼓风工作,第二叶轮仍可以进行鼓风工作进行单独的换气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取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箱体和风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出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上箱体与出风风道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箱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上箱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取暖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01、上箱体;102、下箱体;103、支承架;104、第二蜗壳;105、挡片;106、换气口;107、集风板;108、通孔;109、第一蜗壳;
201、上层面板;202、下层面板;203、出风口;204、补风间隙;205、上进风口;
300、蜗壳;301、出风风道;302、下进风口;303、装饰板;304、入口;305、第一侧板;306、第二侧板;307、支架;308、底板;309、外壳;310、出口;
400、第一叶轮;401、轮盘;402、穿孔;403、双向电机;404、第二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一种取暖器,如图1所示,包括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是独立设置的两部分,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分别具有内部容腔,分别具有朝向上侧的开口,上箱体101拼接至下箱体102上,组装后构成整个箱体。上箱体101的开口处设有面板,面板上具有出风口203。本实施方式中,出风口203为环形,环形优选为一个完整闭合的圆环。也可以是其他正多边形或多边形的环。面板位于环形的出风口203的内圈设有一个圆形的装饰板303。
如图2所示,上箱体101的底部具有集风板107,上箱体101的内部具有第一蜗壳109,第一蜗壳109具有入口304和出口3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蜗壳109优选的出风方向为轴向出风,入口304和出口310分别位于蜗壳300的轴向两侧。具体的,第一蜗壳109包括适配于出风风道301的环形的外壳309和背向出风口203一侧的底板308,入口304位于底板308上。第一蜗壳109内具有风源,风源为叶轮,叶轮旋转的过程中,鼓动气流离心旋转,气流汇集在环形的外壳309的内壁上,当叶轮持续的鼓动,气流向出风口203一侧流动,提供轴向的出风气流,能更快速的到达出风口203位置。
此处,如图3-图5所示,为了更进一步的对出风气流进行轴向输送,在第一蜗壳109和出风口203之间设有轴向延伸的出风风道301,出风风道301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109的出口310上,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203处。出风风道301优选的呈环形设置,与出风口203适配。
出风风道301包括第一侧板305和位于第一侧板305内侧的第二侧板306,第一侧板305和第二侧板306之间形成通道,且在通道内设有连接彼此的支架307,第一侧板305贴合安装至第一蜗壳109的外壳309上。当气流在外壳309内螺旋上升后,沿着第一侧板305和第二侧板306的内壁流向出风口203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面板直接固定至上箱体101的开口处,面板包括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出风口203贯通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下层面板202上设有上进风口205,上层面板201与下层面板202之间形成补风间隙204。补风间隙204与上进风口205连通,一并向上箱体101的内部进气。
如图3所示,集风板107位于上箱体101的底部,集风板107与上箱体101的开口具有一段间距。集风板107上设有与第一蜗壳109的入口304连通的下进风口302。面罩的上进风口205进入上箱体101后,从上箱体101的底部的集风板107处进风。
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出风风道301内或出风口203处。第一蜗壳109及出风风道301均位于集风板107的上侧。第一蜗壳109和出风风道301均是轴向出风。缩短了出风的距离。并且由于出风的方向就是对应面板的正出风方向。出风风道301无需设计成弧形进行导风。风源直吹直出。避免导风过程中的风量损耗。提升了出风效率和出风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风板107与上箱体101一体设置。当然,集风板107也可以是可拆卸的安装在上箱体101的内部。
参考图6,由于下进风口302设于集风板107上,第一蜗壳109和出风风道301需要安装在上箱体101上,具体的,优选设置在集风板107上,集风板107上设有支承架103,支承架103是集风板107的一部分,第一蜗壳109安装至支承架103上,支承架103将第一蜗壳109抬高,出风风道301安装至第一蜗壳109上。支承架103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下进风口30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蜗壳109的底部增加支脚,支脚是第一蜗壳109的一部分,支脚将第一蜗壳109抬高,因此,第一蜗壳109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下进风口302。
作为可代替的实施方式,上箱体101还设有第一补风口,第一补风口设于面板上,具体的,第一补风口位于环形的出风口203的内侧与第一蜗壳109连通。也就说,结合图4和图5,将原本的装饰板303去除形成第一补风口,或者在装置板上开设一个第一补风口。能够连通至第一蜗壳109内对风源进行风量补充即可。
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6和图7,取暖器还包括下箱体102,下箱体102上设有换气口106和一部分第二蜗壳104,集风板107上设有连通至第二蜗壳104内的通孔108,第二蜗壳104一端与通孔108连通,另一端与换气口106连通。集风板107上设有一部分与第二蜗壳104适配的蜗形风道,蜗形风道于集风板107表面向内凹陷,上箱体101的侧边具有封闭蜗形风道的出口310的挡片105。
参考图8,风源包括设于双向电机403、设于双向电机403一端的第一叶轮400和设于双向电机403另一端的第二叶轮404,第一叶轮400位于第一蜗壳109内,第二叶轮404位于第二蜗壳104内。进一步的,第一叶轮400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404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取暖工作模式下,双向电机403正向旋转,第一叶轮400旋转鼓风的同时,第二叶轮404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鼓风,从而在取暖工作模式下同时进行换气工作,使室内环境更为舒适。双向电机403反向旋转,第一叶轮400不进行鼓风工作,第二叶轮404仍可以进行鼓风工作进行单独的换气模式。
作为可代替的实施方式,下箱体102上也增设第二补风口,第二补风口开设在下箱体的侧壁上,第二补风口连通至集风板107的上进风口205处。第二补风口可以在箱体的后侧补风。第二补风口图中未示出,与第二蜗壳104的风道相互独立即可。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6)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上箱体(101);
面板,设于上箱体(101)的开口处,至少具有出风口(203);
第一蜗壳(109),设有上箱体(101)的内部,具有入口(304)和出口(310);
风源,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蜗壳(109)内;
集风板(107),设有上箱体(101)的底部,所述集风板(107)上设有与第一蜗壳(109)的入口(304)连通的下进风口(302);
出风风道(301),所述出风风道(301)一端连接至第一蜗壳(109)的出口(310),另一端连接至出风口(203)处;所述第一蜗壳(109)及出风风道(301)均位于集风板(107)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03)为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呈环形设置,且沿轴向延伸至出风口(203)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09)包括适配于出风风道(301)的环形的外壳(309)和背向出风口(203)一侧的底板(308),入口(304)位于所述底板(30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包括第一侧板(305)和位于第一侧板(305)内侧的第二侧板(306),第一侧板(305)和第二侧板(306)之间形成通道,且在通道内设有连接彼此的支架(307),所述第一侧板(305)贴合安装至外壳(309)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补风口,设于面板上与第一蜗壳(109)连通,第一补风口位于环形的出风口(203)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上设有支承架(103),支承架(103)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3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09)与集风板(107)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下进风口(3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与所述上箱体(101)一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所述出风口(203)贯通上层面板(201)和下层面板(202),所述下层面板(202)上设有上进风口(205),上层面板(201)与下层面板(202)之间形成补风间隙(204)。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箱体(102),下箱体(102)上设有换气口(106)和一部分第二蜗壳(104),集风板(107)上设有连通至第二蜗壳(104)内的通孔(108),所述第二蜗壳(104)一端与通孔(108)连通,另一端与换气口(106)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7)上设有一部分与第二蜗壳(104)适配的蜗形风道,蜗形风道于集风板(107)表面向内凹陷,所述上箱体(101)的侧边具有封闭蜗形风道的出口(310)的挡片(10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源包括设于双向电机(403)、设于电机一端的第一叶轮(400)和设于电机另一端的第二叶轮(404),所述第一叶轮(400)位于所述第一蜗壳(109)内,第二叶轮(404)位于所述第二蜗壳(104)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400)的多个叶片均倾斜于径线,第二叶轮(404)的多个叶片均与径线重合或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补风口,设于下箱体(102)上,第二补风口连通至集风板(107)的上进风口(205)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风道(301)内或出风口(203)处。
CN202322436893.1U 2023-09-07 2023-09-07 取暖器 Active CN220793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6893.1U CN22079325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6893.1U CN22079325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3257U true CN220793257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3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36893.1U Active CN220793257U (zh) 2023-09-07 2023-09-07 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3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14227T3 (es) Estructura de ensamblado de ventilador de voluta y acondicionador de aire apoyado en el suelo
KR10207666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5156345B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
CN108533511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4564742A (zh) 一种离心式轴流风机
CN10932333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93257U (zh) 取暖器
CN207945740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7615566A (zh) 温度调节单元、温度调节系统、车辆
CN117212870A (zh) 取暖器
CN109323332B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676919B1 (ko) 복합식 환풍기
CN206145923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9083854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083855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083853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78063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642342A (zh) 超薄立式空调机
CN206377755U (zh) 超薄立式空调机
CN101957026A (zh) 室外侧带有冷却水防溅结构的窗式空调
CN113566348B (zh) 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
CN110887119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6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7929110U (zh) 新风模组及空调器
CN110887118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