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3302U - 一种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3302U
CN220773302U CN202322368323.3U CN202322368323U CN220773302U CN 220773302 U CN220773302 U CN 220773302U CN 202322368323 U CN202322368323 U CN 202322368323U CN 220773302 U CN220773302 U CN 220773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unlocking
bending
groove
optica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83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迟亚勋
王力
陶旭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83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3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3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3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中包括下壳体、解锁手柄与解锁器,其中,解锁手柄两端的尾部各自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通过第一折弯部从而将解锁部件限位于下壳体上。第二折弯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面,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平面;解锁器的一端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拉动解锁手柄时,第二折弯部在配合槽内翻转,翻转初始时第一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翻转结束时第二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由于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因此,翻转过程中的翻转轨迹存在高度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卡合部件从上位机脱离,实现解锁。

Description

一种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视频等新型业务和应用模式的发展,光通信技术的进步变的愈加重要。在光通信技术中,光模块作为光通信设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可以实现光电信号转换;在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光模块的数据传输速率不断提高。
光模块通常包括解锁部件,解锁部件可使光模块在插入上位机的笼子时能被笼子内的内卡口卡住防止松脱出来,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的卡合连接;解锁部件还可以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的卡合连接,使得光模块能轻松地从笼子中被拔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通过自带解锁部件,实现或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关系。
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包括:
下壳体,两侧分别形成有限位部;
解锁手柄,两端的尾部各自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其中,所述第一折弯部包裹所述限位部,以将所述解锁手柄限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至所述第二平面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平面至所述连接面之间的距离;
解锁器,设于所述下壳体的表面,所述解锁器的一端表面形成有卡合部件,另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所述配合槽覆盖于两端的所述第二折弯部表面,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伸入至所述配合槽内,所述解锁器用于随着所述解锁手柄的旋转,所述第二折弯部在所述配合槽内翻转,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翻转至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以使所述配合槽所在的一端抬升、所述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
本申请提供的光模块中,包括下壳体、解锁手柄及解锁器,其中,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形成有限位部;解锁手柄两端的尾部各自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第一折弯部包括限位部,以将解锁手柄限位于下壳体的侧面;第二折弯部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连接面,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面,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平面,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解锁器设于下壳体的表面,解锁器的一端表面形成有卡合部件,另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形成有配合槽,配合槽覆盖于两端的第二折弯部表面,第二折弯部的端面伸入至配合槽内。根据本申请中的解锁部件,当解锁手柄自然下垂状态时,解锁器所在的平面与上壳体的表面平行,第一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此时,解锁器卡合于上位机的笼子内,从而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关系;当向上拉动解锁手柄时,解锁手柄的第二折弯部在配合槽内进行翻转,直至第二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由于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因此,翻转过程中的翻转轨迹存在高度上的变化,示例性地,翻转结束时的配合槽所在的高度高于翻转初始时配合槽所在的高度,第二折弯部的翻转轨迹使得解锁器配合槽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卡合部件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脱离出来,从而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实现光模块的解锁。本申请中在解锁手柄的端部形成第二折弯部,通过第二折弯部在配合槽内的翻转,由于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二折弯部呈现出近似长方形,则翻转轨迹表现出来高度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成功实现解锁。本申请中,通过近似长方形的第二折弯部的翻转,轨迹呈现高度上的变化,从而实现解锁。同时,在解锁过程中轨迹流畅,从而提高光模块解锁的顺畅性,提高解锁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是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通信系统局部架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上位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分解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分解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手柄的结构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手柄的局部结构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器的结构图一;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器的结构图二;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剖面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剖面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剖面分解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原理示意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原理剖面图;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1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1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一;
图1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二;
图1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光通信技术中,为了在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建立信息传递,需要将信息加载到光上,利用光的传播实现信息的传递。这里,加载有信息的光就是光信号。光信号在信息传输设备中传输时可以减少光功率的损耗,因此可以实现高速度、远距离、低成本的信息传递。信息处理设备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号是电信号。信息处理设备通常包括光网络终端(Optical Network Unit,ONU)、网关、路由器、交换机、手机、计算机、服务器、平板电脑、电视机等,信息传输设备通常包括光纤及光波导等。
光模块可以实现信息处理设备与信息传输设备之间的光信号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例如,光模块的光信号输入端或光信号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光纤,光模块的电信号输入端或电信号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光网络终端;来自光纤的第一光信号传输至光模块,光模块将该第一光信号转换为第一电信号,并将该第一电信号传输至光网络终端;来自光网络终端的第二电信号传输至光模块,光模块将该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光信号,并将该第二光信号传输至光纤。由于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电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因此,需要多个信息处理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信息处理设备直接与光模块连接,而无需所有的信息处理设备直接与光模块连接。这里,直接连接光模块的信息处理设备被称为光模块的上位机。另外,光模块的光信号输入端或光信号输出端可被称为光口,光模块的电信号输入端或电信号输出端可被称为电口。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通信系统的部分结构图。如图1所示,光通信系统主要包括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上位机100、光模块200、光纤101以及网线103。
光纤101的一端向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的方向延伸,且光纤101的另一端通过光模块200的光口与光模块200连接。光信号可以在光纤101中全反射,且光信号在全反射方向上的传播几乎可以维持原有光功率,光信号在光纤101中发生多次的全反射,以将来自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的光信号传输至光模块200中,或将来自光模块200的光信号传输至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从而实现远距离、低功率损耗的信息传递。
光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一根或多根光纤101,且光纤101与光模块200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上位机100被配置为向光模块200提供数据信号,或从光模块200接收数据信号,或对光模块200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或控制。
上位机100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壳体(housing),以及设置在该壳体上的光模块接口102。光模块接口102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以使上位机100与光模块200建立单向或双向的电信号连接。
上位机100还包括对外电接口,该对外电接口可以接入电信号网络。例如,该对外电接口包括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USB)或网线接口104,网线接口104被配置为接入网线103,以使上位机100与网线103建立单向或双向的电信号连接。网线103的一端连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且网线103的另一端连接上位机100,以通过网线103在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与上位机100之间建立电信号连接。例如,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发出的第三电信号通过网线103传入上位机100,上位机100根据该第三电信号生成第二电信号,来自上位机100的该第二电信号传输至光模块200,光模块200将该第二电信号转换为第二光信号,并将该第二光信号传输至光纤101,该第二光信号在光纤101中传输至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例如,来自远端信息处理设备1000的第一光信号通过光纤101传播,来自光纤101的第一光信号传输至光模块200,光模块200将该第一光信号转换为第一电信号,光模块200将该第一电信号传输至上位机100,上位机100根据该第一电信号生成第四电信号,并将该第四电信号传入本地信息处理设备2000。需要说明的是,光模块是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工具,在上述光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过程中,信息并未发生变化,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方式可以发生变化。
上位机100除了包括光网络终端之外,还包括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Terminal,OLT)、光网络设备(Optical Network Terminal,ONT)、或数据中心服务器等。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上位机的局部结构图。为了清楚地显示光模块200与上位机100的连接关系,图2仅示出了上位机100的与光模块200相关的结构。如图2所示,上位机10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PCB电路板105、设置在PCB电路板105的表面的笼子106、设置于笼子106上的散热器107、以及设置于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被配置为接入光模块200的电口;散热器107具有增大散热面积的翅片等凸起结构。
光模块200插入上位机100的笼子106中,由笼子106固定光模块200,光模块200产生的热量传导给笼子106,然后通过散热器107进行扩散。光模块200插入笼子106中后,光模块200的电口与笼子106内部的电连接器连接,从而使光模块200与上位机100建立双向的电信号连接。此外,光模块200的光口与光纤101连接,从而使得光模块200与光纤101建立双向的光信号连接。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结构图,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分解图。如图3和图4所示,光模块200包括壳体(shell)、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路板300、光发射部件400和光接收部件500。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模块200包括光发射部件400和光接收部件500之一。
壳体包括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以形成具有两个开口204和205的上述壳体;壳体的外轮廓一般呈现方形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包括底板2021a以及位于底板2021a两侧、与底板2021a垂直设置的两个下侧板2022a;上壳体201包括盖板2011,盖板2011盖合在下壳体202的两个下侧板2022a上,以形成上述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包括底板2021a以及位于底板2021a两侧、与底板2021a垂直设置的两个下侧板2022a;上壳体201包括盖板2011,以及位于盖板2011两侧、与盖板2011垂直设置的两个上侧板2012,由两个上侧板2012与两个下侧板2022a结合,以实现上壳体201盖合在下壳体202上。
两个开口204和205的连线所在方向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可以与光模块200的长度方向不一致。例如,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右端),开口205也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图3的左端)。或者,开口204位于光模块200的端部,而开口205则位于光模块200的侧部。开口204为电口,电路板300的金手指301从开口204伸出,插入上位机100的电连接器中;开口205为光口,被配置为接入外部的光纤101,以使光纤101连接光模块200中的光发射部件400与光接收部件500。
采用上壳体201、下壳体202结合的装配方式,便于将电路板300、光发射部件400、光接收部件500等安装到上述壳体中,由上壳体201、下壳体202可以对上述器件进行封装保护。此外,在装配电路板300、光发射部件400与光接收部件500等时,便于这些器件的定位部件、散热部件以及电磁屏蔽部件的部署,有利于自动化地实施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201及下壳体20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利于实现电磁屏蔽以及散热。
电路板300包括电路走线、电子元件及芯片等,通过电路走线将电子元件和芯片按照电路设计连接,以实现供电、电信号传输及接地等功能。电子元件例如可以包括电容、电阻、三极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T)。芯片例如可以包括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激光驱动芯片、跨阻放大器(Transimpedance Amplifier,TIA)、限幅放大器(limitingamplifier)、时钟数据恢复芯片(Clock and Data Recovery,CDR)、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芯片。
电路板300一般为硬性电路板,硬性电路板由于其相对坚硬的材质,还可以实现承载作用,如硬性电路板可以平稳的承载上述电子元件和芯片;硬性电路板还可以插入上位机100的笼子106中的电连接器中。
电路板300还包括形成在其端部表面的金手指301,金手指301由相互独立的多个引脚组成。电路板300插入笼子106中,由金手指301与笼子106内的电连接器导通。金手指301可以仅设置在电路板300一侧的表面(例如图4所示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电路板300上下两侧的表面,以提供更多数量的引脚,从而适应引脚数量需求大的场合。金手指301被配置为与上位机建立电连接,以实现供电、接地、二线制同步串行(Inter-IntegratedCircuit,I2C)信号传递、数据信号传递等。当然,部分光模块中也会使用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一般与硬性电路板配合使用,以作为硬性电路板的补充。
光发射部件400或光接收部件500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电路板300的远离金手指30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发射部件400及光接收部件500分别与电路板300物理分离,然后分别通过相应的柔性电路板或电连接件与电路板300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发射部件或光接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直接设置在电路板300上。例如,光发射部件或光接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在电路板300的表面或电路板300的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模块200还包括位于其壳体外部的解锁部件600。解锁部件600被配置为实现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或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之间的固定连接。
例如,解锁部件600位于下壳体202的两个下侧板2022a的外侧,包括与上位机100的笼子106匹配的卡合部件。当光模块200插入笼子106中时,由解锁部件600的卡合部件将光模块200固定在笼子106中;拉动解锁部件600时,解锁部件600的卡合部件随之移动,从而改变卡合部件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以解除光模块200与上位机的固定,从而可以将光模块200从笼子106中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部件600包括解锁手柄610与解锁器620,解锁器620位于解锁手柄610的表面,示例性地,解锁器620位于解锁手柄610的顶表面。当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自然下垂状态时,解锁器620所在的平面与上壳体201的表面平行,此时,解锁器620卡合于上位机的笼子内,从而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关系;当向上抬升旋转解锁手柄610时,带动解锁器620进行旋转,使得解锁器620的一端抬升,另一端下沉,此时下沉的一端解锁器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被拔出,从而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实现光模块的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器620靠近电口的一端形成有卡合部件623,为了避让卡合部件623,上壳体201的表面形成有避让孔2013,卡合部件623穿过避让孔2013,并且卡合部件623相对于避让孔2013裸露出来。当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时,卡合部件623卡合于上位机的笼子内,从而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关系;当向上抬升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脱离出来,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2靠近光口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形成有限位部2021,限位部2021的外壁上形成有限位柱2022,限位柱2022相对于限位部2021的外壁表面凸出。在限位部2021的一侧形成有凸出部2023,两侧的凸出部2023之间设有连接轴2024,示例性地,连接轴2024的形式为定位销,连接轴2024为解锁器620旋转时的支点。
限位柱2022及限位部2021用于将解锁手柄610限位于下壳体202上;解锁器620靠近光口的一端处于两侧的限位部2021之间,解锁器620的另一端处于两侧的凸出部2023之间,并且解锁器620穿过连接轴2024,且可绕连接轴2024进行旋转,在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带动解锁器620绕连接轴2024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被拔出,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部件600包括解锁手柄610与解锁器620,解锁器620的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形成有配合槽621,另一端表面形成有卡合部件623。当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也就是,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连接时,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状态指的是解锁手柄610处于自然下垂状态,自然下垂状态又指的是解锁手柄610所在的平面处于向下的状态,同时解锁器620处于水平状态,卡合部件623卡合于上位机的笼子中,从而将光模块锁止于上位机内;当需要对光模块进行解锁时,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在向上拉动的过程中,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逐渐下沉,直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从而将光模块从上位机中解锁出来。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手柄的结构图;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手柄的局部结构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手柄610包括本体结构611,在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可通过拉动本体结构611来拉动解锁手柄610。示例性地,本体结构611为U型结构。
本体结构611的一端尾部分别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612和第二折弯部613,同样地,本体结构611的另一端尾部分别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612和第二折弯部613,示例性地,第一折弯部612和第二折弯部613均为弯曲状态的结构,如第一折弯部612和第二折弯部613均为L型结构。第一折弯部612包裹限位部2021,以将解锁手柄610限位于下壳体202上。
一端的第二折弯部613与另一端的第二折弯部613之间不连接在一起,二者之间是断开的。一端的第一折弯部612和第二折弯部613首尾相接,二者之间圆滑过渡。
第一折弯部612与本体结构611之间形成第一凹槽615,第一折弯部612与第二折弯部613之间形成第二凹槽616,第一凹槽615与第二凹槽616的朝向不同,示例性地,第一凹槽615朝向下壳体202所在的方向,并且第一凹槽615包裹限位部2021,第二凹槽616朝向上壳体201所在的方向。
本体结构611中靠近第一折弯部612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孔614,限位孔614嵌设于限位柱2022的表面,且第一折弯部612与本体结构6111之间构成的开口包裹着限位部2021的表面,从而将解锁手柄610限位于下壳体20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解锁手柄610以限位柱2022为支点进行旋转,从而带动解锁器620的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折弯部613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131及第二连接部6132,示例性地,第一连接部6131及第二连接部6132非直线连接,而是弯折连接,第一连接部613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6132翘曲式设置。第一连接部6131及第二连接部6132相连接的位置处形成有连接面613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131的表面包括第一平面6133,第二连接部6132的表面包括第二平面6135,当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时,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当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第二折弯部6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翻转,直至翻转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在翻转过程中,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逐渐翻转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为了保证卡合部件623完全从上位机中脱离出来,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被抬升的高度应足够,将第二平面6135到与其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为图7中标识的L3,将第一平面6133到第一连接部6131及第二连接部6132之间的连接面6136的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图7中标识的L1,第一距离L3大于第二距离L1,则使得在翻转过程中翻转轨迹表现出高度上的变化,解锁器620高度也呈现出高度变化,使得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被抬升,且保证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被抬升的高度足够,以使卡合部件623下沉高度足够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示例性地,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在翻转初始时的高度低于翻转结束时的高度,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在翻转初始时的高度高于翻转结束时对应的高度,也就是,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使得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中彻底脱离出来,成功实现解锁。
上述第一距离L3大于第二距离L1,使得第一连接部6131呈现出近似长方形形态。示例性地,当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时,第一连接部6131沿下壳体202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沿下壳体20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第一连接部6131呈现出近似长方形形态,则在翻转过程中翻转轨迹表现出高度上的变化,进而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被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将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在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逐渐翻转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的过程中,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时相比较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时,与配合槽621相接触的表面的高度增大,示例性地,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时,限位柱2022的中心至此时第二平面6135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时,限位柱2022的中心至此时第一平面6133之间的距离,两种状态下的距离之间即为第二折弯部613翻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变化量,该高度变化量即为第二折弯部613的翻转轨迹所产生的,该高度变化量使得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且下沉高度满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第一连接部6131的表面包括第一平面6133、圆弧段6134,第二连接部6132的表面包括第二平面6135,第一平面6133与第二平面6135之间通过圆弧段6134连接,当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第一平面6133位于第一连接部6131的顶面,圆弧段6134位于第一连接部6131的侧面,第二平面6135位于第二连接部6132的侧面。当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第二折弯部6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翻转,翻转过程中,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运动,二者相切时可以减小第二折弯部613的翻转摩擦力,进而增加解锁的顺畅性。
第一平面6133、圆弧段6134、第二平面6135三者之间连接起来形成接触面,随着解锁手柄610的旋转,该接触面的不同部位会与解锁器620相接触,同样地,保证卡合部件623完全从上位机中脱离出来,第二平面6135到与其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为图7中标识的L3,第一平面6133到第一连接部6131及第二连接部6132之间的连接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图7中标识的L1,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则使得在翻转过程中翻转轨迹表现出高度上的变化,解锁器620高度也呈现出高度变化,示例性地,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在翻转初始时的高度低于翻转结束时的高度,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在翻转初始时的高度高于翻转结束时对应的高度,也就是,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使得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中彻底脱离出来,成功实现解锁。
上述第一距离L3大于第二距离L1,圆弧段6134到与其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2,第三距离L2的大小介于第一距离L3与第二距离L1之间,使得第一连接部6131呈现出近似长方形形态。示例性地,当解锁手柄610处于静止状态时,第一连接部6131沿下壳体202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沿下壳体20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在第一连接部6131为近似长方形形态时,在解锁手柄610转动过程中,解锁路径中尺寸在发生变化,且解锁后期的高度大于解锁前期的高度,进而将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从而实现解锁。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器的结构图一;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器的结构图二。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器620靠近光口的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以形成配合槽621,配合槽621盖设与两端的第二折弯部613表面,第二折弯部613的端部伸入至配合槽621内;解锁器620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合部件623;解锁器620的中间结构上形成有通孔622,通孔622穿过连接轴2024,且可绕连接轴2024进行转动,在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带动解锁器620绕连接轴2024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被拔出,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此时,连接轴2024位于下壳体202上,连接轴2024作为转动轴,下壳体202为解锁器620的转动提供转动轴。示例性地,转动轴可设于解锁器620内,相应地,在下壳体202的两侧形成通孔,以嵌设转动轴,也就是,解锁器620自身形成有转动轴。
解锁器620与卡合部件623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凸起624,在下壳体202中连接轴2024的一侧设有弹簧2025,凸起624与弹簧2025连接,从而将解锁器620与弹簧2025连接在一起。当光模块需要解锁时,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压着弹簧2025进行下沉,在完成解锁时,在弹簧2025的回弹作用下,解锁器620实现复位,同时,弹簧2025还可以对下沉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的第二折弯部613从底端伸入至配合槽621的两侧,解锁器620盖设于两侧的第二折弯部613的表面,示例性地,配合槽621的一侧盖设于一侧的第二折弯部613的表面,另一侧盖设于另一侧的第二折弯部613的表面。
当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两侧的第二折弯部6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旋转、翻转,从而将解锁器620中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由于两侧的第二折弯部613需要在配合槽621内进行旋转、翻转,因此,对配合槽621的尺寸有一定的预设要求,示例性地,配合槽621沿下壳体202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两侧的第二折弯部613之间的距离,配合槽621沿下壳体202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折弯部613的长度,从而为第二折弯部6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旋转、翻转提供足够的空间。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剖面图;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的剖面分解图。如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手柄610的限位孔614嵌设于限位柱2022的表面,然后第一折弯部612向下包裹限位部2021,从而将解锁手柄610限位于下壳体202上;第二折弯部613向上支撑着解锁器620,以在拉动解锁手柄610时,通过第二折弯部613的翻转带动解锁器620的旋转,从而将解锁器620中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示例性地,在拉动解锁手柄610时,解锁手柄610以限位柱2022为支点进行旋转,为了避免在旋转的过程中,解锁手柄610从限位柱2022中滑脱出来,两侧的限位柱2022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侧的本体结构611外壁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限位柱2022外壁相对于本体结构611外壁凸出出来,从而表面解锁手柄610从限位柱2022中滑脱出来。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解锁手柄610处于自然下垂状态,此时,解锁器620盖设于两侧的第一平面6133的表面,示例性地,配合槽621覆盖于两侧的第一平面6133的表面,配合槽621的表面与第一平面6133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图11及图12中的解锁手柄610向上拉动,拉动的过程中,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状态,以相切形成的切点为支点,进行第二折弯部913的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逐步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翻转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翻转轨迹将解锁器620中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
在本申请的解锁过程中,在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带动第二折弯部6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接触面的翻转,通过翻转产生的高度差将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实现光模块的解锁。在第二折弯部613进行翻转实现解锁的过程中,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状态,从而减小翻转过程中的摩擦力,使得受力更连贯,从而进一步增加解锁的顺畅性,提高解锁的体验。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原理示意图;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原理剖面图。如图13及图14所示,箭头左右两侧分别为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与光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所对应的状态,从箭头左侧解锁手柄610所在位置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在拉动的过程中逐步变化为箭头右侧的状态,从箭头右侧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此时,解锁器620中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从而可实现光模块的解锁。
箭头左侧对应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此时,第二折弯部913的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解锁器620处于水平状态;当需要对光模块解锁时,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在拉动的过程中,第二折弯部913在配合槽621内进行翻转,示例性地,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状态,以相切形成的切点为支点,进行第二折弯部913的旋转,解锁器620呈现倾斜状态,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逐步变化为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然后继续旋转、翻转,直至变化到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在这些变化过程中,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逐步被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逐步被下沉,下沉高度满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从而实现光模块的解锁。可以看出,在第二折弯部613进行翻转实现解锁的过程中,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状态,从而减小翻转过程中的摩擦力,使得受力更连贯,从而增加解锁的顺畅性,提高解锁的体验。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的结构图。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解锁器620盖设于第一平面6133的表面,沿解锁手柄610当前位置向上拉动式,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状态,以切点为支点进行旋转、翻转,直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变化量,该高度变化量即为第二折弯部613的翻转轨迹所产生的,该高度变化量使得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且下沉高度满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
图1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光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图。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模块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第一平面6133至第一平面6133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平面6135至第二平面6135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则在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逐渐翻转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的过程中,高度上的变化使得卡合部件623下沉高度足够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成功实现解锁。
图1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一。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模块处于锁止状态时,解锁器620盖设于第一平面6133的表面,配合槽621的表面与第一平面6133相接触,解锁器620处于水平状态。
图1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二。如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图17中解锁手柄610的当前位置逐步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带动解锁器620沿连接轴2024进行旋转,则解锁器620开始呈现倾斜状态,示例性地,从第一平面6133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逐步变化为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此时的状态仍然不能使得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
图1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解锁部件的解锁过程图三。如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沿图18中解锁手柄610的当前位置逐步向上拉动解锁手柄610时,继续带动解锁器620沿连接轴2024进行旋转,在这个过程中,圆弧段6134与配合槽621的表面保持相切,以切点继续进行旋转、翻转,直至第二平面6135与配合槽621的表面相接触,在旋转、翻转的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变化量,该高度变化量即为第二折弯部613的翻转轨迹所产生的,该高度变化量使得配合槽621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623所在的一端下沉,且下沉高度满足卡合部件623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
根据本申请中的解锁部件,当解锁手柄自然下垂状态时,解锁器所在的平面与上壳体的表面平行,第一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此时,解锁器卡合于上位机的笼子内,从而实现光模块与上位机之间的连接关系;当向上拉动解锁手柄时,解锁手柄的第二折弯部在配合槽内进行翻转,直至第二平面与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由于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因此,翻转过程中的翻转轨迹存在高度上的变化,示例性地,翻转结束时的配合槽所在的高度高于翻转初始时配合槽所在的高度,第二折弯部的翻转轨迹使得解锁器配合槽所在的一端抬升,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卡合部件从上位机的笼子内脱离出来,从而解除光模块与上位机的连接关系,实现光模块的解锁。本申请中在解锁手柄的端部形成第二折弯部,通过第二折弯部在配合槽内的翻转,由于第二平面至第二平面相对于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二折弯部呈现出近似长方形,则翻转轨迹表现出来高度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直至从上位机的笼子中脱离出来,成功实现解锁。本申请中,通过近似长方形的第二折弯部的翻转,轨迹呈现高度上的变化,从而实现解锁。同时,在解锁过程中轨迹流畅,从而提高光模块解锁的顺畅性,提高解锁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壳体,两侧分别形成有限位部;
解锁手柄,两端的尾部各自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其中,所述第一折弯部包裹所述限位部,以将所述解锁手柄限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至所述第二平面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平面至所述连接面之间的距离;
解锁器,设于所述下壳体的表面,所述解锁器的一端表面形成有卡合部件,另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所述配合槽覆盖于两端的所述第二折弯部表面,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伸入至所述配合槽内,所述解锁器用于随着所述解锁手柄的旋转,所述第二折弯部在所述配合槽内翻转,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翻转至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以使所述配合槽所在的一端抬升、所述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壁形成有限位柱;
所述解锁手柄靠近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侧形成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嵌设于所述限位柱内,以使在拉动所述解锁手柄时,所述解锁手柄沿着所述限位柱进行旋转;
所述限位部的一侧设有凸出部,两侧的所述凸出部之间设有连接轴;
所述解锁器的侧面贯穿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轴连接,以使在拉动所述解锁手柄时,所述解锁器沿所述连接轴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时所述限位柱中心至所述第二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的表面相接触时所述限位柱中心至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连接的圆弧段,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通过圆弧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手柄包括本体结构,所述本体结构与所述第一折弯部构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构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朝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槽沿所述下壳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两侧的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配合槽沿所述下壳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内设有弹簧,所述解锁器的底面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弹簧连接,以使所述解锁器与所述弹簧连接。
8.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壳体,两侧分别设有限位部;
解锁手柄,两端的尾部各自形成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其中,所述第一折弯部包裹所述限位部,以将所述解锁手柄限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平面与圆弧段,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通过所述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二平面至所述第二平面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平面至所述连接面之间的距离;
解锁器,设于所述下壳体的表面,所述解锁器的一端表面形成有卡合部件,另一端底表面朝向顶表面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所述配合槽覆盖于两端的所述第二折弯部表面,所述第二折弯部的端部伸入至所述配合槽内,所述解锁器用于随着所述解锁手柄的旋转,所述第二折弯部在所述配合槽内翻转,从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翻转至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配合槽相接触,以使所述配合槽所在的一端抬升、所述卡合部件所在的一端下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段至所述圆弧段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平面至所述连接面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部在所述配合槽内翻转时,所述圆弧段与所述配合槽的表面保持相切。
CN202322368323.3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光模块 Active CN220773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8323.3U CN2207733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8323.3U CN2207733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3302U true CN220773302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0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8323.3U Active CN220773302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33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7710B1 (ko) 플러그형 광송수신기 모듈의 체결 장치
CN102957013A (zh) 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9397458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that has optical and high data rate electrical capabilities and that is backwards compatible with earlier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standards
CN213122370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3253400A (zh) 一种光模块
CN202159800U (zh) 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20773302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3419315A (zh) 一种光模块
US6726374B2 (en) GBIC with enhanced grounding
WO2024040967A1 (zh) 光模块
CN215181036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1965768B (zh) 一种光模块
WO2023071372A1 (zh) 光模块
CN212647087U (zh) 一种光模块
CN215181035U (zh) 一种光模块
CN214375428U (zh) 一种光模块
CN212647094U (zh) 一种光模块
CN114236700A (zh) 一种光模块
CN219370060U (zh) 一种电模块
CN219916015U (zh) 光模块
WO2022057622A1 (zh) 一种光模块
CN220526054U (zh) 一种光模块
WO2024032004A1 (zh) 光模块
TWI497847B (zh) 通用串列匯流排連接器及用於提供具有光學功能性之通用串列匯流排連接器之方法
CN213210543U (zh) 一种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