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1425U - 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1425U
CN220771425U CN202322575408.9U CN202322575408U CN220771425U CN 220771425 U CN220771425 U CN 220771425U CN 202322575408 U CN202322575408 U CN 202322575408U CN 220771425 U CN220771425 U CN 220771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throttle valve
compressor
communicated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754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太平
梁欣
邱国志
石宇立
蔡年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hangch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hangch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hangch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hangch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754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14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1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14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模块,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一闭合回路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及换热器;第一管路、第二节流阀及闪蒸器;第一管路的一端与闪蒸器的输入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冷凝器与第一节流阀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二节流阀设于第一管路上,闪蒸器的输出口与第一闭合回路位于第一节流阀与第一压缩机之间的部分连通,以用于升高向换热器输入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第一压缩机的回气温度。第一管路引出的冷媒的温度较低,与第一节流阀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的差距较小,且第二节流阀的控制精度较高,降低了流向换热器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且能够降低流向第一压缩机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各类制冷系统中,二级压缩复叠式制冷系统较为常见,二级压缩复叠式制冷系统包括高温级制冷模块和低温级制冷模块,最终由低温级制冷模块提供中温或者低温冷媒。低温级制冷模块提供的冷媒通过负载端与电子元器件换热,使得电子元器件保持在目标中温或低温状态,以便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测试。
而为了保证测试效果,需要保证负载端的温度恒定,即为保证流向负载端的冷媒的温度恒定在预设温度(如-40℃-0℃)。传统技术中,为了保证负载端的冷媒的温度恒定,从低温级压缩机的排气端引出一条旁通支路,与电子膨胀阀节流降温后的冷媒混合,调整两路冷媒的混合比例从而控制负载温度,或者,从蒸发冷凝器引出一条旁通支路,与从负载端流出的冷媒混合调节低温级压缩机回气温度。但是,旁通支路采用快开阀通断控制,控温过程中控温精度相对较低,导致温度波动较大,进而影响电子元器件的测试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制冷系统的设置方式导致控温精度较低进而导致温度波动较大影响测试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控温精度而减小温度波动的制冷系统。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制冷模块,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一闭合回路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及换热器;
第一管路、第二节流阀及闪蒸器;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的输入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节流阀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二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闪蒸器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位于所述第一节流阀与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的部分连通,以用于升高向所述换热器输入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回气温度。
上述制冷系统,从第一冷凝器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另一路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并流向闪蒸器闪蒸,经第二节流阀节流并经闪蒸器闪蒸后的冷媒与经第一节流阀节流后的冷媒混合进入换热器,闪蒸器的设置升高了向换热器输出的冷媒温度,从而保证了流向换热器的冷媒的温度恒定。或者,闪蒸器的设置还能够降低第一压缩机的回气温度,避免第一压缩机的回气温度过高。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旁通支路来提高流向换热器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压缩机回气温度的方式,第一管路引出的冷媒的温度较低,与第一节流阀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的差距较小,且第二节流阀的控制精度较高,降低了流向换热器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且能够降低流向第一压缩机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的输出口包括出气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的所述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节流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的输出口包括出液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及第三节流阀,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的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三节流阀设于所述第三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回热器,所述第一闭合回路包括第四管路及第五管路,所述第四管路作为所述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所述第一节流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五管路作为所述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通过所述回热器热耦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闪蒸器的输出口包括出液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及第三节流阀,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的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的交汇点位于所述回热器的上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膨胀罐、第六管路、第七管路、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
所述第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膨胀罐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所述第六管路上;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膨胀罐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七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及第三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二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三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回油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级第二制冷模块,每级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二闭合回路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冷凝器、第四节流阀及蒸发器,相邻两级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的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一蒸发冷凝器;
所述第一制冷模块的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最低温级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的所述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二蒸发冷凝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最高温级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的所述第二冷凝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制冷系统;10、第一制冷模块;11、第一压缩机;12、第一冷凝器;13、第一节流阀;14、换热器;15、第四管路;16、第五管路;20、第二制冷模块;21、第二压缩机;22、第二冷凝器;23、第四节流阀;30、冷却机构;40、第一管路;50、第二节流阀;60、闪蒸器;70、第二管路;80、第一控制阀;90、第三管路;110、第三节流阀;120、回热器;130、第四控制阀;140、第五控制阀;150、膨胀罐;160、第六管路;170、第七管路;180、第二控制阀;190、第三控制阀;200、油分离器;210、第一蒸发冷凝器;220、第二蒸发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100,以用于对电子元器件的温度进行控制。具体地,电子元器件为芯片,制冷系统100用于对芯片的温度进行控制。当然,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制冷系统100用于控温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不作限定。
制冷系统100包括第一制冷模块10,第一制冷模块1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一闭合回路的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一节流阀13及换热器14。
第一制冷模块10在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1吸入换热器14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低压冷媒气体,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由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端排出至第一冷凝器12。冷媒经过第一冷凝器12时,被第一冷凝器12冷凝为中温高压冷媒液体,并经第一节流阀13膨胀降压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最终从换热器14的输入端再次输入换热器14。当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入换热器14中时能够与电子元器件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电子元器件的温度进行控制。换热后的冷媒从换热器14的输出端再次进入第一压缩机11,如此循环往复。
参阅图2及图3,制冷系统100还包括至少一级第二制冷模块20,每级第二制冷模块2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二闭合回路的第二压缩机21、第二冷凝器22、第四节流阀23及蒸发器。相邻两级第二制冷模块20的第二冷凝器22与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一蒸发冷凝器210。即为,相邻两级第二制冷模块20中,低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第二冷凝器22为高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蒸发器,两级第二制冷模块20通过第二冷凝器22与蒸发器集成的第一蒸发冷凝器210热耦合。
第一制冷模块10的第一冷凝器12与最低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二蒸发冷凝器220。即为第一制冷模块10的第一冷凝器12为最低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蒸发器,第一制冷模块10与第二制冷模块20通过第一冷凝器12与最低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蒸发器集成形成的第二蒸发冷凝器220热耦合。也即为,全部第二制冷模块20共同作为第一制冷模块10的冷却装置,起到冷却第一制冷模块10的第一冷凝器12中流动的冷媒的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最低温级第二制冷模块20的意思是:全部第二制冷模块20中,处于最低温级别的第二制冷模块20。而最高温级第二制冷模块20的意思则为:全部第二制冷模块20中,处于最高温级别的第二制冷模块20。
第二制冷模块20工作时,第二压缩机21吸入蒸发器的输出端输出的高温低压冷媒气体,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由第二压缩机21的排气端排出至第二冷凝器22。冷媒经过第二冷凝器22时,被第二冷凝器22冷凝为中温高压冷媒液体,并经第二节流阀50膨胀降压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最终从蒸发器的输入端再次输入蒸发器。当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中时能够与低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或者与第一制冷模块10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从蒸发器的输出端再次进入第二压缩机21,如此循环往复。
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继续参阅图2,制冷系统100包括一级第二制冷模块20,这样,制冷系统100形成二级压缩复叠式制冷系统100。当然,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制冷系统100所包括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数量不作限定。或者,又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可以省略第二制冷模块20。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冷却机构30,冷却机构30用于冷却最高温级的第二制冷模块20的第二冷凝器22,以用于第二制冷模块20的散热。
继续参阅图1,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一管路40、第二节流阀50及闪蒸器60。第一管路40的一端与闪蒸器60的输入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冷凝器12与第一节流阀13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二节流阀50设于第一管路40上。闪蒸器60的输出口与第一闭合回路位于第一节流阀13与第一压缩机11之间的部分连通,以用于升高向换热器14输入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具体地,第一节流阀13及第二节流阀50均为电子膨胀阀。
上述设置,从第一冷凝器12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节流阀13节流,另一路经第二节流阀50节流并流向闪蒸器60闪蒸,经第二节流阀50节流并经闪蒸器60闪蒸后的冷媒与经第一节流阀13节流后的冷媒混合进入换热器14,闪蒸器60的设置升高了向换热器14输出的冷媒温度,从而保证了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的温度恒定。或者,闪蒸器60的设置还能够降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避免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过高。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旁通支路来提高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压缩机回气温度的方式,第一管路40引出的冷媒的温度较低,与第一节流阀13节流后的冷媒的温度的差距较小,第二节流阀50的控制精度较高,降低了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且能够降低流向第一压缩机11的冷媒的温度的波动。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闪蒸器60还能够起到储存冷媒的作用,达到实时调节制冷系统100流量的效果。
闪蒸器60具有两个输出口,分别为出气口与出液口。闪蒸器60的出气口与位于第一节流阀13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连通,闪蒸器60的出气冷媒温度较高,以用于升高向换热器14输入的冷媒温度。闪蒸器60的出液口与位于换热器14与第一压缩机11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连通,闪蒸器60的出液冷媒温度较低,以用于降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
进一步,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管路70,第二管路70的一端与闪蒸器60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节流阀13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通过设置第二管路70,以便于闪蒸器60与第一闭合回路连通。另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也可以省略第二管路70,此时闪蒸器60的出气口直接与第一闭合回路连通。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控制阀80,第一控制阀80设于第二管路70上,以用于控制第二管路70的通断,以便于控制从闪蒸器60流出的冷媒是否流向第一闭合回路而调节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具体地,第一控制阀80为电磁阀。
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三管路90及第三节流阀110,第三管路90的一端与闪蒸器60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换热器14与第一压缩机11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三节流阀110设于第三管路90上。如此,从闪蒸器60流出的冷媒经第三节流阀110节流后,能够流向第一闭合回路以降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从而避免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过高。第三节流阀110为电子膨胀阀。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回热器120,第一闭合回路包括第四管路15及第五管路16。第四管路15作为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第一节流阀13与换热器14之间,第五管路16作为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换热器14与第一压缩机11之间,第四管路15与第五管路16通过回热器120热耦合。这样设置,由于第四管路15中冷媒为低温冷媒,而第五管路16中冷媒温度较高,第四管路15与第五管路16中冷媒能够通过回热器120换热,以降低流向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端的冷媒温度,从而提高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70连通于第一节流阀13与回热器120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三管路90与第五管路16的交汇点位于回热器120的上游。这样,从闪蒸器60流出的冷媒与第一节流阀13节流后的冷媒形成第一混合冷媒,从闪蒸器60流出的冷媒与从换热器14流出的冷媒形成第二混合冷媒,第一混合冷媒与第一混合冷媒在回热器120进行热交换,从而升高了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以及降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
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1-图3,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控制阀130及第五控制阀140,第四控制阀130设于第四管路15上,第五控制阀140设于第五管路16上,第四控制阀130与第五控制阀140能够控制冷媒是否流向换热器14或者是否从换热器14流出,以方便对换热器14进行相应操作,如方便换热器14的检测。具体地,第四控制阀130与第五控制阀140均为截止阀。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膨胀罐150、第六管路160、第七管路170、第二控制阀180及第三控制阀190。第六管路160的一端与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压缩机11与第一冷凝器12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二控制阀180设于第六管路160上。第七管路170的一端与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压缩机11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三控制阀190设于第七管路170上。如此,通过设置膨胀罐150、第二控制阀180及第三控制阀190,在制冷系统100不运行时起到稳定制冷系统100压力的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油分离器200,油分离器200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及第三口,第一口与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端连通,第二口与第一冷凝器12连通,第三口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油口连通。油分离器200能够将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制冷系统100安全高效地运行。
继续参阅图2,下面以一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制冷系统100做更为详细的说明:
制冷系统100包括第一制冷模块10及一级第二制冷模块20,第一制冷模块10与第二制冷模块20共同形成二级压缩复叠制冷系统100。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闪蒸器60、第一管路40、第二管路70及第三管路90。第一管路4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冷凝器12与第一节流阀13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另一端与闪蒸器60的输入口连通。第二管路70的一端与闪蒸器60的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节流阀13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三管路90的一端与闪蒸器60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换热器14与第一压缩机11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一管路40上设有第二节流阀50,第三管路90上设有第三节流阀110。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回热器120,第一闭合回路包括第四管路15及第五管路16,第四管路15连通第一节流阀13与换热器14,第五管路16连通换热器14与第一压缩机11,第四管路15与第五管路16通过回热器120热耦合。第二管路70与第四管路15连通且两者的交汇点位于回热器120的上游,第三管路90与第五管路16连通且两者的交汇点位于回热器120的上游。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四控制阀130及第五控制阀140,第四控制阀130位于回热器120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四管路15上,第五控制阀140位于换热器14与回热器120之间的第五管路16上。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油分离器200,油分离器200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及第三口,第一口与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端连通,第二口与第一冷凝器12连通,第三口与第一压缩机11的回油口连通。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膨胀罐150、第六管路160、第七管路170、第二控制阀180及第三控制阀190。第六管路160的一端与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压缩机11与第一冷凝器12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二控制阀180设于第六管路160上。第七管路170的一端与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压缩机11与换热器14之间的第一闭合回路上,第三控制阀190设于第七管路170上。
制冷系统100还包括冷却机构30,冷却机构30用于冷却第二制冷模块20的第二冷凝器22。
上述制冷系统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调节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为预设温度时,如为-40℃-0℃时。控制第一节流阀13、第二节流阀50及第三节流阀110开启。
从第一制冷模块10的第一压缩机11流出的冷媒经过油分离器200后,在第二冷凝蒸发器220中与第二制冷模块20换热。从第一冷凝器12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节流阀13节流,另一路经第二节流阀50节流后进入闪蒸器60中。经过闪蒸器60闪蒸的冷媒经过第一控制阀80与第一节流阀13节流后的冷媒混合形成第一混合冷媒,以提供换热器14所需要的冷媒温度。与此同时,闪蒸器60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阀110节流后进入第五管路16,与从换热器14流出的冷媒混合形成第二混合冷媒。第一混合冷媒与第二混合冷媒在回热器120中换热,对流向第一压缩机11的冷媒进行回温,使得流向第一压缩机11的冷媒具有合理的过热度并减小液击的风险;同时,使得流向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为预设温度。具体地,各个阀门可采用PID控制,控制精度较高,具有较小的超调量,使得制冷系统100运行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制冷模块(1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一闭合回路的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一节流阀(13)及换热器(14);
第一管路(40)、第二节流阀(50)及闪蒸器(60);所述第一管路(40)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60)的输入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凝器(12)与所述第一节流阀(13)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二节流阀(50)设于所述第一管路(40)上,所述闪蒸器(60)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位于所述第一节流阀(13)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之间的部分连通,以用于升高向所述换热器(14)输入的冷媒温度和/或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11)的回气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60)的输出口包括出气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70),所述第二管路(70)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60)的所述出气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节流阀(13)与所述换热器(14)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80),所述第一控制阀(80)设于所述第二管路(70)上,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70)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60)的输出口包括出液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90)及第三节流阀(110),所述第三管路(90)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60)的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换热器(14)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三节流阀(110)设于所述第三管路(9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回热器(120),所述第一闭合回路包括第四管路(15)及第五管路(16),所述第四管路(15)作为所述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所述第一节流阀(13)与所述换热器(14)之间,所述第五管路(16)作为所述第一闭合回路的一部分连通于所述换热器(14)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之间,所述第四管路(15)与所述第五管路(16)通过所述回热器(120)热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60)的输出口包括出液口;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90)及第三节流阀(110),所述第三管路(90)的一端与所述闪蒸器(60)的所述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路(16)连通,所述第三管路(90)与所述第五管路(16)的交汇点位于所述回热器(120)的上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膨胀罐(150)、第六管路(160)、第七管路(170)、第二控制阀(180)及第三控制阀(190);
所述第六管路(160)的一端与所述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2)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180)设于所述第六管路(160)上;所述第七管路(170)的一端与所述膨胀罐(15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1)与所述换热器(14)之间的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190)设于所述第七管路(17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200),所述油分离器(200)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及第三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二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2)连通,所述第三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1)的回油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级第二制冷模块(20),每级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第二闭合回路的第二压缩机(21)、第二冷凝器(22)、第四节流阀(23)及蒸发器,相邻两级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0)的所述第二冷凝器(22)与所述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一蒸发冷凝器(210);
所述第一制冷模块(10)的所述第一冷凝器(12)与最低温级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0)的所述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形成第二蒸发冷凝器(2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机构(30),所述冷却机构(30)用于冷却最高温级的所述第二制冷模块(20)的所述第二冷凝器(22)。
CN202322575408.9U 2023-09-21 2023-09-21 制冷系统 Active CN2207714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5408.9U CN220771425U (zh) 2023-09-21 2023-09-21 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5408.9U CN220771425U (zh) 2023-09-21 2023-09-21 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1425U true CN220771425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75408.9U Active CN220771425U (zh) 2023-09-21 2023-09-21 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14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6753Y (zh) 带经济器的中间补气压缩机制冷系统
CN101526279B (zh) 冷量回收式双运行模式复叠低温制冷机
US20090175748A1 (en) Multi-stage compress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5004100B (zh) 单制冷剂回路、多吸气压力的蒸气压缩制冷/热泵系统
US7726151B2 (en) Variable cooling load refrigeration cycle
JP2007528979A (ja) マルチ温度冷却システム
CN110337572B (zh) 用于控制蒸气压缩系统中的喷射器能力的方法
US20210063066A1 (en) Circulation system of air conditione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WO2017081157A1 (en)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comprising a secondary evaporator
US1157889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0726263A (zh) 宽温高精度制冷装置
CN105444476A (zh) 换热系统
CN107850356B (zh) 具有液体分离器应用的热回收系统
KR20210096522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10078164A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13251473B (zh) 空调装置
CN220771425U (zh) 制冷系统
WO2021036115A1 (zh) 制冷系统
US11162723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working fluid in HVACR systems
CN109163469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390430A (zh) 一种多联式液冷源
CN109826781B (zh) 具备跨/亚临界测试功能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性能试验系统
CN210425610U (zh) 制冷系统
CN220062229U (zh) 制冷系统及分选测试设备
CN220062230U (zh) 制冷系统及分选测试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