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0146U - 防漏调压阀 - Google Patents

防漏调压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0146U
CN220770146U CN202322518818.XU CN202322518818U CN220770146U CN 220770146 U CN220770146 U CN 220770146U CN 202322518818 U CN202322518818 U CN 202322518818U CN 220770146 U CN220770146 U CN 220770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body
control
seal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188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召君
张雪静
李志强
王世缘
鲁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Permanent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Perman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Permanent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Perman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188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0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0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0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调压阀,所述防漏调压阀包括阀体、调压组件和控制组件,阀体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的流道,调压组件包括阀芯、调压杆、第一密封件和弹性件,阀芯可移动连接阀体内,调压杆可移动连接于阀体并位于流道内,第一密封件套设于调压杆并分别与调压杆和阀体相抵,第一密封件、出液口和进液口沿流道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阀芯和调压杆相抵,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杆和第二密封件,控制杆可移动连接于阀体,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控制杆并分别与控制杆和阀体相抵。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调压杆和控制杆进行密封以减小泄漏的风险,通过控制杆在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之间切换,便于控制调压阀进行调压或常开。

Description

防漏调压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调压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调压阀。
背景技术
调压阀是压缩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参数。相关技术中,由于调压阀调节压力部分与高压的流体接触,阀内的流体容易从调压阀调节压力部分处泄漏,不仅造成了污染,而且影响压缩机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防漏调压阀,该防漏调压阀通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设置,对调压杆和控制杆进行密封,大幅减少了流体从调压杆和控制杆处泄漏的风险,而且通过控制杆在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之间切换,便于控制调压阀进行调压或常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包括阀体、调压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阀体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流道,所述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调压组件包括阀芯、调压杆、第一密封件和弹性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内并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以使所述阀芯具有封堵位置和开启位置,在所述封堵位置,所述阀芯封堵于所述进液口,在所述开启位置,所述阀芯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分离,所述调压杆连接于所述阀体并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调压杆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调压杆,且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与所述流道的内壁相抵以对所述调压杆和所述阀体之间进行密封,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和所述调压杆相抵,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杆和第二密封件,所述控制杆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阀体以使所述控制杆具有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在所述常态位置,所述控制杆与所述阀芯分离,在所述触发位置,所述控制杆与所述阀芯接触并使所述阀芯与所述进液口保持分离,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控制杆,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与所述控制杆和所述阀体相抵以对所述控制杆和所述阀体之间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泄压阀通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设置,对调压杆和控制杆进行密封,大幅减少了流体从调压杆和控制杆处泄漏的风险,而且通过控制杆在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之间切换,便于控制调压阀进行调压或常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杆包括沿第一方向顺次排布的连接部、控制部、密封部和操作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阀体内并在所述阀体上可移动,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控制部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流道的宽度,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阀体内并在所述阀体上可移动,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密封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阀体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的至少一面为平面,所述控制部上与所述平面相邻的至少一面为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与所述控制部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平面与所述控制部轴线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连接部的轴线、所述密封部的轴线和所述操作部的轴线均重合,所述控制部的轴线与所述连接部的轴线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杆上设有位于所述密封部的第一环槽,所述第二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环槽内;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一密封件均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环槽沿所述控制杆的轴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一密封件与多个所述第一环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环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漏调压阀还包括密封螺母和第三密封件,所述密封螺母套设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密封螺母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阀体相抵,所述第三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第三密封件分别与所述密封部和所述密封螺母相抵以对所述密封部和所述密封螺母之间进行密封;所述密封部上还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三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环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漏泄压阀还包括把手,所述控制杆上设有位于所述操作部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沿所述控制杆的径向设置,所述把手的一部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压杆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压杆上设有第三环槽,所述第三环槽、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环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压杆的内部设置有中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调压组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控制组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杆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A-A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阀体1;进液口11;出液口12;流道13;
调压组件2;阀芯21;调压杆22;第三环槽221;中空部222;第一密封件23;弹性件24;
控制组件3;控制杆31;连接部311;控制部312;密封部313;操作部314;第一环槽315;第二环槽316;连接孔317;第二密封件32;
密封螺母4;
第三密封件5;
把手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调压阀包括阀体1、调压组件2和控制组件3。其中,
阀体1具有进液口11、出液口12和流道13,流道13设置于阀体1内部,且流道13分别与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连通。
具体地,进液口11的下端与流道13的上端连通,且进液口11的上端与上有管道连通,以使上游管道内的流体通过进液口11进入阀体1内部的流道13,出液口12的右端与流道13的中部连通,且出液口12的左端与下游管道连通,以使流道13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12排出阀体1。
调压组件2包括阀芯21、调压杆22、第一密封件23和弹性件24,阀芯21位于阀体1内并沿流道13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可移动,以使阀芯21具有封堵位置和开启位置,在封堵位置,阀芯21封堵于进液口11,在开启位置,阀芯21的至少部分与进液口11分离,调压杆22连接于阀体1并位于流道13内,且调压杆22沿流道13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第一密封件23套设于调压杆22,且第一密封件23、出液口12和进液口11沿流道13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第一密封件23的外壁与流道13的内壁相抵以对调压杆22和阀体1之间进行密封,弹性件24位于流道13内且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与阀芯21和调压杆22相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件24位于阀芯21和调压杆22之间,弹性件24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向上推动阀芯21以使阀芯21封堵于进液口11,即,弹性件24使阀芯21保持在封堵位置,当进液口11处的流体压力增大直至克服弹性件24的弹力并向下推动阀芯21时,阀芯21位于开启位置,此时,进液口11出的流体从阀体1和阀芯21之间的空隙进入流道13内;当调压杆22沿流道13的长度方向移动时,调压杆22和阀芯21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以使弹性件24的压缩量发生改变,从而使弹性件24作用于阀芯21的弹力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进入阀体1内的流体的最小压力。
控制组件3包括控制杆31和第二密封件32,控制杆31可移动连接于阀体1以使控制杆31具有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在常态位置,控制杆31与阀芯21分离,在触发位置,控制杆31与阀芯21接触并使阀芯21与进液口11保持分离,第二密封件32套设于控制杆31,且第二密封件32分别与控制杆31和阀体1相抵以对控制杆31和阀体1之间进行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在常态位置,控制杆31与阀芯21分离以避免控制杆31干扰调压组件2的正常运行,在触发位置,控制杆31与阀芯21接触并使阀芯21与进液口11保持分离,使阀芯21保持在开启位置,进液口11处的流体无需克服弹性件24的弹力即可进入流道13内,从而将控制调压阀常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漏泄压阀通过第一密封件23和第二密封件32的设置,对调压杆22和控制杆31进行密封,大幅减少了流体从调压杆22和控制杆31处泄漏的风险,而且通过控制杆31在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之间切换,便于控制调压阀进行调压或常开。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杆31包括沿第一方向(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顺次排布的连接部311、控制部312、密封部313和操作部314,连接部311连接于阀体1内并在阀体1上可移动,控制部312的至少部分位于流道13内,且控制部312的最大直径小于流道13的宽度,在常态位置,控制部312与阀芯21分离以避免控制杆31对调压组件2的运行产生影响,在触发位置,控制部312与阀芯21相抵并使阀芯21与进液口11保持分离,密封部313位于阀体1内并在阀体1上可移动,第二密封件32套设于密封部313,操作部314位于阀体1外。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311与阀体1连接,减少了控制杆31相对于阀体1移动或转动的风险,从而减少了控制杆31未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而发生动作的风险,控制部312用于控制阀芯21进行调压工作或保持常开,密封部313和第一密封件23对调压杆22和阀体1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减少了流道13内的流体从调压杆22和阀体1之间的缝隙泄漏的风险,操作部314位于阀体1外部,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部314对控制杆31整体进行移动或转动。
如图4和图5所示,可选地,控制部312的至少一面为平面,控制部312上与该平面相邻的至少一面为弧形面,且弧形面与控制部312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平面与控制部312轴线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控制杆31以使控制部312的平面与阀芯21相对时,控制部312与阀芯21分离,此时控制杆31位于常态位置,转动控制杆31以使控制部312的圆弧面与阀芯21相抵并推动阀芯21移动至开启位置后,控制杆31位于触发位置。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控制部312的前后两个面为弧形面,控制部312的上下两个面为平面。
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连接部311的轴线、密封部313的轴线和操作部314的轴线均重合,控制部312的轴线与连接部311的轴线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部312的轴线与连接部311的轴线平行,即控制部312在控制杆31上偏心设置,使控制杆31旋转时,控制部312与阀芯21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当控制部312与阀芯21分离时,控制杆31位于常态位置,当控制部312与阀芯21相抵并推动阀芯21移动至开启位置后,控制杆31位于触发位置。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11与阀体1螺纹连接。
具体地,连接部311设有第一外螺纹,阀体1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以使连接部311与阀体1在第一外螺纹和第一内螺纹的作用下螺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连接部311与阀体1螺纹连接,增加了连接部311与阀体1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了连接部311与阀体1未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而发生相对移动和转动的风险。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杆31上设有位于密封部313的第一环槽315,第二密封件3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环槽315内;第一环槽315和第一密封件23均有多个,多个第一环槽315沿控制杆31的轴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一密封件23与多个第一环槽315一一对应,第一密封件23位于对应的第一环槽315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环槽315增加了密封部313与第二密封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密封部313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漏调压阀还包括密封螺母4和第三密封件5,密封螺母4套设于密封部313,且密封螺母4的至少部分与阀体1相抵,第三密封件5套设于密封部313,且第三密封件5分别与密封部313和密封螺母4相抵以对密封部313和密封螺母4之间进行密封;密封部313上还设有第二环槽316,第三密封件5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环槽316内。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螺母4和第三密封件5进一步提高了控制杆31和阀体1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减少了阀体1内的流体从控制杆31和阀体1之间的间隙泄漏的风险。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漏泄压阀还包括把手6,控制杆31上设有位于操作部314的连接孔317,连接孔317的轴线沿控制杆31的径向设置,把手6的一部分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于连接孔317内。
可以理解的是,把手6利用了省力杠杆的原理,使用较小的力即可对控制杆31进行旋转,便于操作;把手6可拆卸连接于控制杆31,便于将把手6从控制杆31上拆除,工作人员进行其它操作时,不仅减少了对工作人员的干扰,而且避免了误触把手6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压杆22与阀体1螺纹连接。
具体地,调压杆22设有第二外螺纹,阀体1上设有与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以使调压杆22与阀体1在第二外螺纹和第二内螺纹的作用下螺纹连接,第二外螺纹位于出液口12下方。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调压杆22与阀体1螺纹连接,增加了调压杆22与阀体1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了调压杆22与阀体1未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而发生相对移动和转动的风险,保证了调压阀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压杆22上设有第三环槽221,第三环槽221、出液口12和进液口11沿流道13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第一密封件23的一部分位于第三环槽221内。
可选地,第三环槽221和第一密封件23均有多个,多个第三环槽221均位于出液口12下方且多个第三环槽221沿调压杆22的轴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一密封件23与多个第三环槽221一一对应,且第一密封件23位于对应的第三环槽221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环槽221增加了调压杆22与第一密封件2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调压杆22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压杆22的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2。
可以理解的是,将调压杆22的内部设置中空,减小了调压杆22的重量,从而减小了调压阀整体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进液口、出液口和流道,所述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
调压组件,所述调压组件包括阀芯、调压杆、第一密封件和弹性件,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内并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以使所述阀芯具有封堵位置和开启位置,在所述封堵位置,所述阀芯封堵于所述进液口,在所述开启位置,所述阀芯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液口分离,所述调压杆连接于所述阀体并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调压杆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于所述调压杆,且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外壁与所述流道的内壁相抵以对所述调压杆和所述阀体之间进行密封,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和所述调压杆相抵;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杆和第二密封件,所述控制杆可移动连接于所述阀体以使所述控制杆具有常态位置和触发位置,在所述常态位置,所述控制杆与所述阀芯分离,在所述触发位置,所述控制杆与所述阀芯接触并使所述阀芯与所述进液口保持分离,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控制杆,且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与所述控制杆和所述阀体相抵以对所述控制杆和所述阀体之间进行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包括沿第一方向顺次排布的连接部、控制部、密封部和操作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阀体内并在所述阀体上可移动,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流道内,且所述控制部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流道的宽度,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阀体内并在所述阀体上可移动,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密封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阀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的至少一面为平面,所述控制部上与所述平面相邻的至少一面为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与所述控制部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平面与所述控制部轴线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连接部的轴线、所述密封部的轴线和所述操作部的轴线均重合,所述控制部的轴线与所述连接部的轴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上设有位于所述密封部的第一环槽,所述第二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环槽内;
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一密封件均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环槽沿所述控制杆的轴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一密封件与多个所述第一环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环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螺母和第三密封件,所述密封螺母套设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密封螺母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阀体相抵,所述第三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第三密封件分别与所述密封部和所述密封螺母相抵以对所述密封部和所述密封螺母之间进行密封;
所述密封部上还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三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环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所述控制杆上设有位于所述操作部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沿所述控制杆的径向设置,所述把手的一部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杆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杆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环槽,所述第三环槽、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沿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环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调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杆的内部设置有中空部。
CN202322518818.XU 2023-09-15 2023-09-15 防漏调压阀 Active CN220770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8818.XU CN220770146U (zh) 2023-09-15 2023-09-15 防漏调压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8818.XU CN220770146U (zh) 2023-09-15 2023-09-15 防漏调压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0146U true CN220770146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20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18818.XU Active CN220770146U (zh) 2023-09-15 2023-09-15 防漏调压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0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0903B2 (en) Fluid control assemblies and flow path inserts
US20060226387A1 (en) Check valve
WO2013012609A1 (en) Dual piston actuator and method of use
US20090178721A1 (en) Block and bleed valve assembly
JP7377009B2 (ja) ピンチバルブ
US20070267588A1 (en) Seal for water valve
KR20210015764A (ko) 핀치 밸브
CN220770146U (zh) 防漏调压阀
CN205013743U (zh) 具有预紧滑动阀座结构的低温球阀
US20190285220A1 (en) Device For Reducing Pressure Surge
CN211901127U (zh) 一种防爆液压阀
CN105156710A (zh) 具有预紧滑动阀座结构的低温球阀
CN211975943U (zh) 一种防泄露两片式球阀
KR102406046B1 (ko) 고압 밸브
KR200482114Y1 (ko) 조립성이 향상된 글로브 밸브
JP2002195443A (ja) 流体制御弁
CN110425296A (zh) 一种液动超高压水液压抗污染阀门
WO2020124790A1 (zh) 防水锤卸位安全阀
US4025051A (en) Fluid flow control valve
CN100595458C (zh) 梭式差动泄压阀
KR102391620B1 (ko) 엘피지 용기밸브
KR101186131B1 (ko) 게이트 밸브
CN214466397U (zh) 一种自动加气阀
KR101384864B1 (ko) 파이프 누설 검사용 고압밸브
CN110375095B (zh) 一种气动过载截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