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7364U - 一种自动绱袖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绱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7364U
CN220767364U CN202322399566.3U CN202322399566U CN220767364U CN 220767364 U CN220767364 U CN 220767364U CN 202322399566 U CN202322399566 U CN 202322399566U CN 220767364 U CN220767364 U CN 220767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edge
opposite side
component
autom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995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浩然
邱雯奕
杨威
谭炜军
陈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llmer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mer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mer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mer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995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7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7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7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动绱袖机,涉及纺织缝纫技术领域;自动绱袖机包括机架、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缝纫机主体包括机针和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将上布料和下布料送至机针处进行缝制;自动对边机构包括上对边组件、下对边组件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隔料组件,上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上侧的上布料,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下侧的下布料,隔料组件可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上述自动绱袖机,通过隔料组件的变化兼顾圆筒袖以及展开袖两种工艺,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不仅能够控制布料对边,还能控制布料的吃势;自动绱袖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不同的版型适应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绱袖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缝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绱袖机。
背景技术
在衣服类服饰的缝制中,通常会涉及到上袖的工艺,上袖在服装厂中普遍作为A级工序存在,相对普通工艺来说操作难度较大,质量要求也更高。
目前的绱袖机没有做到完全的去技能化,也就无法将该道工序标准化、自动化。绱袖工艺的难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边,袖片与衣片的形状差异较大且不够规则,却要求边缘对齐而缝线上无褶皱;二是吃势,袖片边缘长度大于衣片边缘,却要求首尾缝合后对齐。目前的绱袖机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在自动化生产中,虽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展开袖的缝制工艺,但是不能满足圆筒袖的缝制工艺,并且缝制工艺均对对边和吃势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绱袖机,通过隔料组件的变化兼顾圆筒袖以及展开袖两种工艺,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不仅能够控制布料对边,还能控制布料的吃势;自动绱袖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不同的版型适应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自动绱袖机,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所述自动对边机构位于所述缝纫机主体一侧;
所述缝纫机主体包括机针和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用于将上布料和下布料送至所述机针处进行缝制;
所述自动对边机构包括上对边组件、下对边组件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隔料组件,所述上对边组件用于压紧和移动所述隔料组件上侧的上布料,所述下对边组件用于压紧和移动所述隔料组件下侧的下布料,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以使布料的吃势可调;所述隔料组件可与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分离,实现上布料和下布料贴合后由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同时移动后对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绱袖机还包括对边检测机构,所述对边检测机构用于在所述机针一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对边情况,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根据对边情况控制布料对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边检测机构包括上对边传感器和下对边传感器,所述上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上的上对边位置检测上布料,所述下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下的下对边位置检测下布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绱袖机还包括纠偏检测机构,所述纠偏检测机构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两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偏移情况,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根据偏移情况控制布料纠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纠偏检测机构包括上纠偏传感器和下纠偏传感器,所述上纠偏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上侧检测上布料,所述下纠偏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下侧检测下布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相对所述隔料组件呈镜像,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均包括压料子组件、移料子组件和升降子组件,所述压料子组件用于压紧布料,所述移料子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压料子组件移动以控制布料对边,所述升降子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压料子组件升降以调节对布料的压紧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料子组件包括滚轮和带动所述滚轮转动的滚轮电机,所述滚轮用于压紧布料,所述滚轮电机控制所述滚轮的转动以调整布料在所述滚轮的余量实现纠偏,布料纠偏的方向和布料对边的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料子组件包括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上装配有滑块;所述升降子组件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的动作端与所述压料子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绱袖机还包括辅助托布轮机构,所述辅助托布轮机构和所述自动对边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缝纫机主体的横向一侧和纵向一侧,所述辅助托布轮机构用于辅助除缝纫外余长的布料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缝纫机主体还包括防褶压板和锥形针板,所述防褶压板位于机针一侧,所述锥形针板位于所述防褶压板下方,所述防褶压板用于将褶皱推挤到缝线外侧以减少褶皱的产生,所述锥形针板用于与布料的弧形贴合以减少褶皱的产生。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自动绱袖机包括机架、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安装在机架上,自动对边机构位于缝纫机主体一侧。缝纫机主体包括机针和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将上布料和下布料送至机针处进行缝制。自动对边机构包括上对边组件、下对边组件和隔料组件,隔料组件位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之间,隔料组件可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
在使用时,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根据缝纫的类型进行变化,在缝纫机主体缝纫布料的过程中,自动对边机构同时进行布料的对边,并且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进而实现布料的吃势可调。
缝纫类型为圆筒袖时,上布料和下布料先由隔料组件分隔开,上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上侧的上布料,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下侧的下布料,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在缝制最后一段的分段点时,隔料组件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上布料和下布料贴合,贴合的上布料和下布料由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同时移动后对边。
缝纫类型为展开袖时,上布料和下布料始终由隔料组件分隔开,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实现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
该自动绱袖机,通过隔料组件的变化兼顾圆筒袖以及展开袖两种工艺,圆筒袖工艺满足缝合的起点与终点重合的特点,展开袖工艺满足缝线首尾断开的特点;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不仅能够控制布料对边,还能控制布料的吃势。该自动绱袖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不同的版型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绱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边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缝纫机主体与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其中:
1-上滚轮、2-下滚轮、3-上光电传感器、4-下光电传感器、5-夹具挡片、6-挡片气缸、7-上升降气缸、8-下升降气缸、9-上驱动器、10-下驱动器、11-上滚轮电机、12-下滚轮电机、13-上丝杆电机、14-下丝杆电机、15-上光纤传感器、16-下光纤传感器、17-右侧送料滚轮、18-右侧送料电机、19-左侧送料滚轮、20-防褶压板、21-锥形针板、22-缝纫机主体、23-自动对边机构、24-机架、25-辅助托布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目前绱袖作为A类工序依靠熟练工来完成,对人工要求较高,市面上已有产品针对的均是一定程度上简化人工操作,但工人的技术水平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绱袖的质量和效率。现有机型没有做到完全的去技能化,也就无法将该道工序标准化、自动化。绱袖工艺的难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边,袖片与衣片的形状差异较大且不够规则,却要求边缘对齐而缝线上无褶皱;二是吃势,袖片边缘长度大于衣片边缘,却要求首尾缝合后对齐。吃势通过缝纫机送料机构对上下层分别送料已经可以进行控制;对边也能靠一种适应性强的自动对边机构实现。但是,光靠这两点也无法完成一次优质的绱袖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绱袖机,深入解析不同裁片缝合规律,将送料机构与自动对边机构有机结合起来,并增加了一些保证缝纫效果的附加装置,使自动绱袖机在能完成展开袖与圆筒袖缝制的基础上,对于缝后的平整度也能有所保证。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绱袖机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自动绱袖机主要包括缝纫机主体22、自动对边机构23和机架24,缝纫机主体22和自动对边机构23安装在机架24上,自动对边机构23位于缝纫机主体22一侧。
请参考图2至图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边机构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缝纫机主体与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缝纫机主体22包括机针和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将上布料和下布料送至机针处进行缝制。送料机构包括右侧送料滚轮17、右侧送料电机18、左侧送料滚轮19、左侧送料电机、下侧送料滚轮和下侧送料电机,右侧送料滚轮17由右侧送料电机18带动,左侧送料滚轮19由左侧送料电机带动,下侧送料滚轮由下侧送料电机带动,下侧送料滚轮位于右侧送料滚轮17和左侧送料滚轮19的下侧。在使用时,右侧送料滚轮17和左侧送料滚轮19用于实现上布料的缝纫进料,右侧送料滚轮17和左侧送料滚轮19实现差动,下侧送料滚轮用于实现下布料的缝纫进料。在一种情况下,缝纫机主体22通过送料机构对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送料,此时通过差动可控制布料的吃势。
在机针和送料机构一侧,设置有自动对边机构23,以此将送料机构与自动对边机构23有机结合起来。在一种情况下,通过自动对边机构23压紧布料的程度(布料张力大小)控制吃势,通过自动对边机构23控制布料(衣片、袖片)的对边。
具体而言,自动对边机构23主要包括上对边组件、下对边组件和隔料组件,隔料组件位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之间,隔料组件可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
在使用时,缝纫机主体22和自动对边机构23根据缝纫的类型进行变化,在缝纫机主体22缝纫布料的过程中,自动对边机构23同时进行布料的对边,并且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进而实现布料的吃势可调。
缝纫类型为圆筒袖时,上布料和下布料先由隔料组件分隔开,上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上侧的上布料,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隔料组件下侧的下布料,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在缝制最后一段的分段点时,隔料组件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上布料和下布料贴合,贴合的上布料和下布料由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同时移动后对边。
缝纫类型为展开袖时,上布料和下布料始终由隔料组件分隔开,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实现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
该自动绱袖机,通过隔料组件的变化兼顾圆筒袖以及展开袖两种工艺,圆筒袖工艺满足缝合的起点与终点重合的特点,展开袖工艺满足缝线首尾断开的特点;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不仅能够控制布料对边,还能控制布料的吃势。该自动绱袖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不同的版型适应性强。
示例性的,上布料为衣片,下布料为袖片。绱袖缝制之前,将上布料(衣片)和下布料(袖片)的起缝点固定于机针;上布料由右侧送料滚轮17和左侧送料滚轮19送料,下布料由下侧送料滚轮送料,上布料和下布料的送料方式为上下层分别送料和上层差动;与上下层分别送料和上层差动相配合的,上布料放入上对边组件处,下布料放入下对边组件处,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实现上布料和下布料的对边。绱袖缝制时,上布料和下布料由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带动实现对边,对边后的上布料和下布料由送料滚轮送入机针处进行缝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绱袖机还包括对边检测机构,对边检测机构用于在机针一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对边情况,此时送料机构与自动对边机构23通过对边检测机构有机结合起来,使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根据对边情况控制布料对边。
在本实施例中,对边检测机构位于机针一侧,对边检测机构的检测位置为靠近机针的位置,对边检测机构直接对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进行检测,进而利用布料对边位置边缘的位置信息作为布料的对边情况,对布料的检测及时、精准和可靠。在隔料组件分离前,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别移动对应的布料对边,因此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根据对应布料的对边情况移动对应的布料对边;在隔料组件分离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共同移动贴合的布料对边,此时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作用位置应相同,并且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动作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实现布料对边的控制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对边组件直接接收对边情况的信息后移动布料,也可以是通过电控设备,由电控设备接收对边情况的信息后控制对边组件移动布料,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边检测机构包括上对边传感器和下对边传感器,上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上的上对边位置检测上布料,下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下的下对边位置检测下布料。
在本实施例中,上对边传感器对上布料检测,下对边传感器对下布料检测,二者独立,互不干涉。对边传感器的检测方式为对固定位置进行检测,即检测对边位置上布料的有无。如此设置,易于实现的同时,检测可靠度高。在隔料组件分离后,因为上布料和下布料贴合为一体,不再需要分别检测和对边,所以只需选择上对边传感器和下对边传感器中的一个,因为上对边传感器优选设置在更靠近机针的位置,所以这里选择上对边传感器而非下对边传感器。
基于上述对边传感器对对边位置处布料有无的检测,对边组件移动布料对边。
对于其控制方法,简单说明如下。对于上布料的对边检测,通过上对边传感器检测上对边位置处上布料的有无,若上对边位置无上布料,则由上对边组件负向移动上布料,使上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向上对边位置移动;若上对边位置有上布料,则由上对边组件正向移动上布料,使上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向上对边位置移动。对于下布料的对边检测与之同理。通过上述对边检测的反复进行,使上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处于上对边位置,下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处于下对边位置,上布料和下布料实现自动对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绱袖机还包括纠偏检测机构,纠偏检测机构用于在隔料组件两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偏移情况,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根据偏移情况控制布料纠偏。
在本实施例中,纠偏检测机构位于隔料组件两侧,纠偏检测机构的检测位置为隔料组件两侧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位置,纠偏检测机构直接对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进行检测,进而利用布料非对边位置边缘的位置信息作为布料的偏移情况,对布料的检测及时、精准和可靠。
作为优选的,纠偏检测机构安装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在对边组件发生移动时,纠偏检测机构与对边组件一同移动,纠偏检测机构以对边组件作为基准对象,对对边组件与布料的压紧位置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纠偏检测机构和对边检测机构检测的并非布料边缘的同一位置。对边检测机构检测的是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通过对边检测机构的检测得到布料的对边情况,由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移动布料后对边;纠偏检测机构检测的是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通过对边检测机构的检测得到布料的偏移情况,由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调整布料在压紧位置的余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实现布料纠偏的控制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对边组件直接接收偏移情况的信息后调整布料的余量,也可以是通过电控设备,由电控设备接收偏移情况的信息后调整布料的余量,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纠偏检测机构包括上纠偏传感器和下纠偏传感器,上纠偏传感器用于在隔料组件上侧检测上布料,下纠偏传感器用于在隔料组件下侧检测下布料。
示例性的,上纠偏传感器安装于上对边组件,下纠偏传感器安装于下对边组件,通过上纠偏传感器检测上布料的余量是否位于上偏移位置,通过下纠偏传感器检测下布料的余量是否位于下偏移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纠偏传感器对上布料检测,下纠偏传感器对下布料检测,二者独立,互不干涉。纠偏传感器的检测方式为对固定位置(该固定位置以对边组件为基准对象,固定位置相对于对边组件而言是固定的,固定位置随对边组件的移动而移动)进行检测,即检测偏移位置上布料的有无。如此设置,易于实现的同时,检测可靠度高。
基于上述纠偏传感器对偏移位置处布料有无的检测,对边组件调整布料在压紧位置的余量,让滚轮牢牢控制住布料。
对于其控制方法,简单说明如下。对于上布料的纠偏检测,通过上纠偏传感器检测上偏移位置处上布料的有无,若上偏移位置无上布料,则由上对边组件负向移动上布料,使上布料的非对边位置的边缘向上偏移位置移动;若上偏移位置有上布料,则由上对边组件正向移动上布料,使上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向上偏移位置移动。对于下布料的纠偏检测与之同理。通过上述纠偏检测的反复进行,使上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处于上偏移位置,下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处于下偏移位置,上布料和下布料实现自动纠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相对隔料组件呈镜像,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均包括压料子组件、移料子组件和升降子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压料子组件用于压紧布料,移料子组件用于带动压料子组件移动以控制布料对边,升降子组件用于带动压料子组件升降以调节对布料的压紧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仅是给出了一种可以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对边组件,并未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仅能通过该对边组件才能实施;例如,对边组件还可以采用夹具夹紧布料的形式,夹具在缝纫过程中跟随缝纫送料移动,并在靠近机针后松开布料重新退回夹紧,往复分段完成对边和缝纫;对于其他的对边组件,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移料子组件带动压料子组件及布料移动的方向,与缝纫机主体22缝纫进料的方向不相同。以图1为例,自动对边机构23位于缝纫机主体22一侧,自动对边机构23与缝纫机主体22平行布置,缝纫机主体22缝纫进料的方向为图示的前后方向,而移料子组件带动压料子组件及布料移动的方向为图示的左右方向,此时布料在前后方向上进料,与此同时,布料还在左右方向上对边,布料还在左右方向上纠偏。
示例性的,移料子组件包括丝杆电机,丝杆电机上装配有滑块;升降子组件包括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固定端与滑块连接,升降气缸的动作端与压料子组件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上对边组件的移料子组件,有上丝杆电机13和与上丝杆电机13配套的上驱动器9;对于下对边组件的移料子组件,有下丝杆电机14和与下丝杆电机14配套的下驱动器10。在使用时,通过上丝杆电机13和下丝杆电机14控制上布料和下布料移动(图示的左右方向),在缝纫中进行布料的对边。
示例性的,压料子组件包括滚轮和带动滚轮转动的滚轮电机,滚轮用于压紧布料,滚轮电机控制滚轮的转动以调整布料在滚轮的余量实现纠偏,布料纠偏的方向和布料对边的方向相同。
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上对边组件的压料子组件,有上滚轮1和上滚轮电机11;对于下对边组件的压料子组件,有下滚轮2和下滚轮电机12。在使用时,通过上滚轮电机11控制上滚轮1转动和下滚轮电机12控制下滚轮2转动,滚轮2带动布料移动(图示的左右方向),进而调整布料在滚轮处的余量,使布料能够被滚轮充分合理的压住。在一些情况下,滚轮电机与丝杆电机组合使用,滚轮电机可以解决仅丝杆电机动作导致的止口宽度过大或布料脱离滚轮的问题。
如图3和图4所示,示例性的,上对边传感器和下对边传感器为上光纤传感器15和下光纤传感器16,位于机针一侧,分别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上纠偏传感器和下纠偏传感器为上光电传感器3和下光电传感器4,位于隔料组件的两侧,分别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
请继续参考图1,继续以自动对边机构23与缝纫机主体22平行布置为例,布料在缝制中至少有三种运动状态,第一种为布料在图示的前后方向上缝纫进料,由缝纫机主体22的送料机构控制进行;第二种为布料在图示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对边,由自动对边机构23的上丝杆电机13和下丝杆电机14控制进行;第三种为布料在图示的左右方向上调整余量,由自动对边机构23的上滚轮电机11和下滚轮电机12控制进行。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运动中,分别有上光纤传感器15和下光纤传感器16、上光电传感器3和下光电传感器4对布料进行检测,通过两组四个传感器让滚轮牢牢控制住布料的同时也能灵活地将边缘对齐。尤其是上光电传感器3和下光电传感器4的设置,降低了铺料的难度,使得布料放入滚轮处时不必对边、对点,交由机构自身进行位置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滚轮对布料是压紧而非压死。压紧程度足以提供摩擦力使滚轮在转动时能带动布料移动实现余量的调整纠偏,与此同时,压紧程度还能够允许布料随缝纫的进行被抽离。继续以图1的方位为例,在滚轮的转动作用下,布料沿图示的左右方向移动实现余量的调整纠偏,而布料需要沿图示的前后方向移动实现缝纫进料,此时滚轮的压紧程度允许布料从滚轮底部抽离。因此,滚轮不同于完全夹紧的夹具,滚轮夹具实现了在不干扰缝纫送料的前提下进行布料控制的能力,滚动和平移均可以实现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因为下对边组件与上对边组件相对隔料组件呈镜像,上滚轮1和下滚轮2均为在夹具挡片5上压紧布料,为减轻上对边组件因重力导致的上滚轮1对布料压紧程度过大的问题,在上对边组件处设置有提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滚轮1和上升降气缸7的固定端,通过提拉弹簧缓解上滚轮1的压紧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料组件包括夹具挡片5和挡片气缸6,夹具挡片5的两侧分别具有承托布料和供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压紧对应布料的平面,挡片气缸6与夹具挡片5连接,挡片气缸6用于带动夹具挡片5移动以使隔料组件与上对边组件和下对边组件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夹具挡片5通过挡片气缸6实现可伸缩设计,使自动对边机构23能适应圆筒袖绱袖这种立体型拼缝的高难度工艺,进而使自动绱袖机可以兼顾圆筒袖以及展开袖两种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绱袖机还包括辅助托布轮机构25,辅助托布轮机构25和自动对边机构23分别位于缝纫机主体22的横向一侧和纵向一侧,辅助托布轮机构25用于辅助除缝纫外余长的布料翻转。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托布轮机构25包括可转动的圆筒,圆筒的内壁设置有倒钩。在使用时,将布料上除缝纫外余长的部分放入圆筒中,随着缝纫的进行,布料的缝纫部分会运动,圆筒可与缝纫的动作同步转动,在倒钩的作用下布料的余长部分也运动,进而舒缓因布料缝纫部分运动导致的布料缝纫部分与布料余长部分的扭结,避免布料扭动拧成麻花状。其中,倒钩对布料的固定并非是全角度固定,倒钩设置为朝一个方向弯曲,在圆筒以与倒钩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布料在前半周会被倒钩勾住,直至布料转动至接近最高点的位置时,布料脱离倒钩,进而实现了布料的翻转。
需要注意的是,辅助托布轮机构25的实施方案有多种,例如,一方面,可以是自动(电机驱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手动(人工驱动),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缝纫机主体22还包括防褶压板20和锥形针板21,防褶压板20位于机针一侧,锥形针板21位于防褶压板20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防褶压板20的第一端固定于缝纫机主体22的上机头,防褶压板20的第二端用于与针板接触,防褶压板20用于防止成缝褶皱的产生。原先的机针缝制缝线时,因送料机构与针板的接触点位处于机针的第一侧(相当于缝纫内侧),以该接触点为圆心产生V型的褶皱,该褶皱跨过针孔蔓延到止口,使得缝纫后的缝线压在褶皱上,导致上袖后肩膀的正面出现褶皱;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防褶压板20,防褶压板20与针板的接触点位处于机针的第二侧,V型褶皱则会以防褶压板20的接触点位为圆心产生褶皱,由于该褶皱位于缝线与止口之间,相当于防褶压板20将褶皱由缝线的第一侧推挤到第二侧(相当于缝纫外侧),从而避免产生明显的褶皱。
锥形针板21设置于缝纫机主体22的下机头,锥形针板21供布料放置和贴合,能够使袖片的止口尽可能地由弧线变为直线,从而降低缝纫时对边操作的难度,减少对边褶皱的产生。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对缝纫和对边的流程说明如下。
缝制之前,用户先设置好缝纫花样相关参数,将布料的起缝点固定在缝纫机主体22的机针处,并将上布料固定至上滚轮1与夹具挡片5之间,将下布料固定至下滚轮2与夹具挡片5之间。启动程序开始缝纫(电控先读取缝纫花样中包含的参数信息),此时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展开袖和圆筒袖两种模式,模式信息包含在花样中。
两种模式中自动对边的部分是有所区别的,但是,缝纫的部分是基本一致的,缝纫机主体22启动之后,电控按照花样设定的分段情况适时调整右侧送料电机18的速度,从而实现左侧送料滚轮19与右侧送料滚轮17的差动,这样可以控制缝线转向贴合裁片边缘形状从而保证缝后布料的平整。另外,增加了防褶压板20用以消除对边动作导致的缝线附近的布料褶皱;在缝纫过程中,缝纫部分的布料会随着送料往后,呈旋转趋势,因此,增加辅助托布轮机构25辅助多余布料翻转防止布料起皱。
展开袖的缝制,缝纫机启动,缝纫机主体22的送料机构按照花样设定的速度与缝纫机构一起开始缝合布料;此时,自动对边机构23的四个传感器与对应的电机也同步开始工作,控制两片布料边缘对齐,直至完成单边绱袖缝纫,在此过程中自动对边的控制不变。
圆筒袖的缝制,缝纫机启动,缝纫机主体22的送料机构按照程序设定的速度与缝纫机构一起开始缝合布料;此时,自动对边机构的四个传感器与对应的电机也同步开始工作,控制两片布料边缘对齐;电控在花样进度来到最后一段的分段点时控制缝纫暂停,下丝杆电机14控制下驱动器10(丝杆)位置与上丝杆电机13、上驱动器9(丝杆)位置一致,使上滚轮1和下滚轮2对齐,随后挡片气缸6收回夹具挡片5,滚轮间的夹具挡片5抽离导致上滚轮1和下滚轮2之间产生间隙,此时,上升降气缸7和下升降气缸8由于未用完行程会推动上滚轮1和下滚轮2重新夹住中间的布料,最后一段的缝纫由上光纤传感器15控制上丝杆电机13和下丝杆电机14完成最后的对边工作。
该自动绱袖机不仅可通过四个传感器与对应的电机实现上述对边的控制,还可通过两个升降气缸控制吃势。对于吃势的控制,通过上升降气缸7驱使上滚轮1压紧上布料,通过下升降气缸8驱使下滚轮2压紧下布料,并且通过改变上升降气缸7和下升降气缸8向对应滚轮施加的压紧力,能够改变滚轮的压紧程度,进而控制吃势。
完成整个花样缝制之后,上升降气缸7、下升降气缸8收回,上滚轮电机11、下滚轮电机12、上丝杆电机13和下丝杆电机14复位,整个绱袖流程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诸多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自动绱袖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缝纫机主体和自动对边机构,所述自动对边机构位于所述缝纫机主体一侧;
所述缝纫机主体包括机针和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用于将上布料和下布料送至所述机针处进行缝制;
所述自动对边机构包括上对边组件、下对边组件和位于二者之间的隔料组件,所述上对边组件用于压紧和移动所述隔料组件上侧的上布料,所述下对边组件用于压紧和移动所述隔料组件下侧的下布料,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分别移动后对边;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对布料的压紧程度可调,以使布料的吃势可调;所述隔料组件可与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分离,实现上布料和下布料贴合后由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压紧和移动,以使上布料和下布料同时移动后对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边检测机构,所述对边检测机构用于在所述机针一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对边情况,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根据对边情况控制布料对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边检测机构包括上对边传感器和下对边传感器,所述上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上的上对边位置检测上布料,所述下对边传感器用于在机针一侧靠下的下对边位置检测下布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纠偏检测机构,所述纠偏检测机构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两侧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非对边位置的边缘的偏移情况,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根据偏移情况控制布料纠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检测机构包括上纠偏传感器和下纠偏传感器,所述上纠偏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上侧检测上布料,所述下纠偏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隔料组件下侧检测下布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相对所述隔料组件呈镜像,所述上对边组件和所述下对边组件均包括压料子组件、移料子组件和升降子组件,所述压料子组件用于压紧布料,所述移料子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压料子组件移动以控制布料对边,所述升降子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压料子组件升降以调节对布料的压紧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子组件包括滚轮和带动所述滚轮转动的滚轮电机,所述滚轮用于压紧布料,所述滚轮电机控制所述滚轮的转动以调整布料在所述滚轮的余量实现纠偏,布料纠偏的方向和布料对边的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料子组件包括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上装配有滑块;所述升降子组件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固定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的动作端与所述压料子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托布轮机构,所述辅助托布轮机构和所述自动对边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缝纫机主体的横向一侧和纵向一侧,所述辅助托布轮机构用于辅助除缝纫外余长的布料翻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绱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主体还包括防褶压板和锥形针板,所述防褶压板位于机针一侧,所述锥形针板位于所述防褶压板下方,所述防褶压板用于将褶皱推挤到缝线外侧以减少褶皱的产生,所述锥形针板用于与布料的弧形贴合以减少褶皱的产生。
CN202322399566.3U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自动绱袖机 Active CN220767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9566.3U CN220767364U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自动绱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9566.3U CN220767364U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自动绱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7364U true CN220767364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97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99566.3U Active CN220767364U (zh) 2023-09-04 2023-09-04 一种自动绱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73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8053B (zh) 一种缝纫机
CN107630298B (zh) 一种辅助缝制装置及缝纫机
JPH0568762A (ja) 縫製生地の布端位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6304365A (ja) 筒状生地の自動ヘミング装置
JP5241164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17136222A (ja) ミシン
CN220767364U (zh) 一种自动绱袖机
CN209609956U (zh) 一种自动制作门襟的流水线装置
CN107938184B (zh) 一种多机头贴袋机的控制方法
JP7137297B2 (ja) ミシン
JP2019022623A (ja) ミシン
JP2019022621A (ja) ミシン
CN220767363U (zh) 一种自动对边机构
ITTO20000297A1 (it) Macchina per cucire passanti per cintura su capi di vestiario.
CN216107555U (zh) 一种新型涤纶毯子平缝机
US4760809A (en) Apparatus for feeding fabric to sewing machine
CN213681183U (zh) 一种缝纫机压脚机构
JP2513050Y2 (ja) 二つ折り布地縫着用ミシンの布端案内装置
CN207362466U (zh) 一种裤腰上橡筋装置
CN219951402U (zh) 一种可升降的平缝机
CN210596544U (zh) 一种床垫布料褶皱缝纫机
JP3427309B2 (ja) 自動縫製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に用いる自動縫製機
JPS637192Y2 (zh)
CN216550998U (zh) 用于包缝机的送料机构及包缝机
CN215947584U (zh) 一种束口袋生产制造流水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