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4659U -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4659U
CN220764659U CN202322752677.8U CN202322752677U CN220764659U CN 220764659 U CN220764659 U CN 220764659U CN 202322752677 U CN202322752677 U CN 202322752677U CN 220764659 U CN220764659 U CN 220764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p
air
buoyancy
ship body
adjus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526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瑞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27526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4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4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4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包括船体,船体的两侧装设有可充放气的若干气囊,气囊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并通过船体一侧设置的充排气泵房实现充气和排气,所述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对其进行压力监测的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船体的两侧设有可拆卸且可充排气的气囊,当船舶航行至浅水区不能通过时,可通过对气囊充气,进而可增加船舶的浮力,减少船舶的吃水深度使其能顺利的通过河道的浅水区域,不需要通过转运船上货物来减少吃水深度,进而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背景技术
船舶作为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其运行原理是利用水的浮力和推进力来推动船体的前进。然而,在实际航行中,船舶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水域环境,如浅水区域。在浅水区域,由于船舶的吃水深度过大,无法顺利通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货船通常会采取转运货物的方式,或者等待水位上涨在走,但这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和时间成本。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浮力可自动调节的船舶,能够在不同的水域环境中顺利航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船舶航行至浅水区时,由于船舶的吃水深度过大,无法顺利通过,货船通常会采取转运货物的方式,或者等待水位上涨在走,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和时间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包括船体,船体的两侧装设有可充放气的若干气囊,气囊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并通过船体一侧设置的充排气泵房实现充气和排气,所述气囊上分别设置有对其进行压力监测的压力传感器。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船体的两侧设有可拆卸且可充排气的气囊,当船舶航行至浅水区不能通过时,可通过船体上设置的充排气泵房控制气囊充气,进而可增加船舶的浮力,减少船舶的吃水深度使其能顺利的通过河道的浅水区域,不需要通过转运船上货物来减少吃水深度,进而节约了时间,减少了成本。当驶离浅水区后,可将气囊排气收缩成片,或进一步拆卸收纳即可,避免船舶航行的阻力增大。
优选的,所述船舶还包括对气囊进行固定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网格底布,网格底布的两侧设有若干固定绳,所述气囊呈双排结构设置于网格底布上,且通过弹性网格布进行固定,所述固定装置可拆卸的装设于船体上,其中,网格底布覆盖于船体的下部,且气囊位于船体的两侧,所述固定绳固定于船体上。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所述固定装置可实现气囊的快速拆装,且固定气囊的弹性网格布可随着气囊的膨胀或收纳自动收缩,防止其在气囊收缩成片时,增加船舶的航行阻力。
优选的,所述船体内设有船舱,船舱两侧侧壁上设有固定件用于固定绳的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可实现固定装置的快速拆卸,且拆卸方便。
优选的,所述气囊上分别设有进气管,进气管均与管道连通,且进气管上均设有控制阀,控制阀电连接船体上设置的控制器,且控制器电连接气囊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并通过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息反馈调节控制阀的大小实现船体两侧的气囊充放气平衡。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控制器可通过每个气囊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信息,可单独控制气囊上设置的控制阀调节进气大小,进而保证船体两侧的气囊充放气的平衡,不会出现充气不均匀造成船舶倾斜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还电性连接有报警器。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压力传感器对充气的气囊进行实时监控,且每个气囊均设有气压的安全范围值,当气囊内的气压超出安全范围值时,会通过报警器发出警报,提高了气囊使用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气囊靠近船头位置处设置为弧形结构,减少行船过程中与水的摩擦阻力。
优选的,所述气囊位于船体外侧的下方1/3位置处。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可保证充气的气囊能置于水中增加船体的浮力。
优选的,所述管道的端部设有连接软管,所述船体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对接管,对接管的一端与充排气泵房内的充排气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软管可拆卸的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船体的两侧设有可拆卸且可充排气的气囊,当船舶航行至浅水区不能通过时,可对气囊充气,进而可增加船舶的浮力,减少船舶的吃水深度使其能顺利的通过河道的浅水区域,不需要通过转运船上货物来减少吃水深度,进而节约了时间,减少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固定气囊的弹性网格布可随着气囊的膨胀或收纳自动收放,防止其在气囊收缩成片时,增加船舶的航行阻力;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气囊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并在进气管上设有控制阀,压力传感器、控制阀和报警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进而可实现气囊充放气平衡,同时充气放排气,及内部气压的实时监控,防止因气囊不均导致船舶倾斜的问题,提高了船舶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图1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图。
船体1、船舱1a、固定件1b、气囊2、弧形结构2a、管道3、进气管3a、连接软管3b、对接管3c、充排气泵房4、充排气泵4a、压力传感器5、固定装置6、网格底布6a、固定绳6b、弹性网格布6c、控制阀7、控制器8、报警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包括船体1,船体1的两侧装设有可充放气的若干气囊2,气囊2通过管道3相互连通并通过船体1一侧设置的充排气泵房4实现充气和排气,所述气囊2上分别设置有对其进行压力监测的压力传感器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船体1的两侧设置有气囊2,当船舶通过浅水区不能通过时,可通过对气囊2充气增大船体1的浮力,进而减少船体1的吃水深度,船体1上浮,顺利通过浅水区,其中设置于气囊2上的压力传感器5可对气囊2内的企业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气囊2内的压力平衡。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船舶还包括对气囊2进行固定的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包括网格底布6a,网格底布6a的两侧设有若干固定绳6b,所述气囊2呈双排结构设置于网格底布6a上,且通过弹性网格布6c进行固定,当需要对气囊2进行充排气时,弹性网格布6c可起到自动收放进行固定,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可防止气囊2排气后,弹性网格布6c不会影响船舶航行。所述固定装置6可拆卸的装设于船体1上,其中,网格底布6a覆盖于船体1的下部,且气囊2位于船体1的两侧,所述固定绳6b固定于船体1上。具体的,所述气囊2位于船体1外侧的下方1/3位置处。所述船体1内设有船舱1a,船舱1a两侧侧壁上设有固定件1b用于固定绳6b的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3,所述气囊2上分别设有进气管3a,进气管3a均与管道3连通,且进气管3a上均设有控制阀7,控制阀7电连接船体1上设置的控制器8,且控制器8电连接气囊2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5,并通过压力传感器5的压力信息反馈调节控制阀7的大小实现船体1两侧的气囊2充放气平衡。所述控制器8还电性连接有报警器9,当气囊2充气完成后,对于气囊2的压力监控,通常设置有安全范围值,当压力传感器5反馈的压力信息超出压力范围值时,报警器9自动报警,进而可通过控制器8控制充排气泵房4内的充排气泵4a对气囊2进行充排气调整,进而能保证气囊2的压力值平衡,不会使船舶航行时出现倾斜的情况。所述管道3的端部设有连接软管3b,所述船体1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对接管3c,对接管3c的一端与充排气泵房4内的充排气泵4a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软管3b可拆卸的连接。当拆装气囊2时,可通过拆装连接软管3b与对接管3c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2靠近船头位置处设置为弧形结构2a,减少行船过程中与水的摩擦阻力。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当船舶行驶至浅水区无法通行时,可通过船体1上的充排气泵房4对装设于船体1两侧的气囊2进行充气,并实时监控气囊2内的气压防止气囊充气不均匀导致出现倾斜的情况。充气完成后,船体1的宽度增大,浮力增大,进而船体1的吃水深度减小,船体1上浮,船舶可顺利通过浅水区域,当通过浅水区域后,可对气囊2进行排气,气囊2收缩成片,且不影响船舶航行。同时,本申请采用控制器8自动控制盒监测气囊2的充排气,能实现船舶的浮力自动调控,使船舶能够在不同的水域环境中顺利航行。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装置,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船体(1)的两侧装设有可充放气的若干气囊(2),气囊(2)通过管道(3)相互连通并通过船体(1)一侧设置的充排气泵房(4)实现充气和排气,所述气囊(2)上分别设置有对其进行压力监测的压力传感器(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还包括对气囊(2)进行固定的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包括网格底布(6a),网格底布(6a)的两侧设有若干固定绳(6b),所述气囊(2)呈双排结构设置于网格底布(6a)上,且通过弹性网格布(6c)进行固定,所述固定装置(6)可拆卸的装设于船体(1)上,其中,网格底布(6a)覆盖于船体(1)的下部,且气囊(2)位于船体(1)的两侧,所述固定绳(6b)固定于船体(1)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内设有船舱(1a),船舱(1a)两侧侧壁上设有固定件(1b)用于固定绳(6b)的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上分别设有进气管(3a),进气管(3a)均与管道(3)连通,且进气管(3a)上均设有控制阀(7),控制阀(7)电连接船体(1)上设置的控制器(8),且控制器(8)电连接气囊(2)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5),并通过压力传感器(5)的压力信息反馈调节控制阀(7)的大小实现船体(1)两侧的气囊(2)充放气平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8)还电性连接有报警器(9)。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靠近船头位置处设置为弧形结构(2a),减少行船过程中与水的摩擦阻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位于船体(1)外侧的下方1/3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3)的端部设有连接软管(3b),所述船体(1)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对接管(3c),对接管(3c)的一端与充排气泵房(4)内的充排气泵(4a)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软管(3b)可拆卸的连接。
CN202322752677.8U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Active CN220764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52677.8U CN220764659U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52677.8U CN220764659U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4659U true CN220764659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0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52677.8U Active CN220764659U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46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1771B (zh) 一种客船救生系统
US9120547B2 (en) Inflatable watercraft with motorized cassette
US7421963B1 (en) Watercraft dry storage and storage method
US10597018B2 (en) Pneumatic ship and pneumatic ship system
CN210364306U (zh) 具有多组气囊的船舶防倾覆装置
CN211442670U (zh) 一种自胀式水上遥控充气艇
CN111017131A (zh) 船用靠球系统
US4753186A (en) Inflatable sail for sailing craft
CN220764659U (zh) 一种浮力可调式船舶
US3844241A (en) Auxiliary flotation for reducing the draft of ships
US4344377A (en) Sail craft
US4131175A (en) Air cushion vehicles
KR20240013739A (ko) 돛 추진 요소, 돛 추진 비히클
GB2044183A (en) Marine vessels
CN211810127U (zh) 过闸船用靠球
CN108974269B (zh) 托船筏
CN113895570A (zh) 一种带有气囊的框架式浮岛、半潜船及半潜船控制方法
CN203047496U (zh) 橡皮冲锋舟
CN215622629U (zh) 一种充气式翼型风帆
US8156879B2 (en) Sailing craft comprising a tilting rigid sail system
US4398615A (en) Air cushion vehicles
CN2576602Y (zh) 船舶防侧翻装置
US5429062A (en) Rapid bailing device
US12122490B2 (en) Flat-bottom fluvial transport boat comprising inflatable buoyancy tanks
CN221138550U (zh) 一种防沉、抗撞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