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3540U -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3540U
CN220753540U CN202090001228.1U CN202090001228U CN220753540U CN 220753540 U CN220753540 U CN 220753540U CN 202090001228 U CN202090001228 U CN 202090001228U CN 220753540 U CN220753540 U CN 2207535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oling unit
case
cover plate
coo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900012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国友
靳勇
慎晓杰
臧庆凤
张俊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Holding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Inc filed Critical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35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35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for protecting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 H01M50/143Fireproof; Explosion-pro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和封装在所述壳体(1)内的至少两个电芯(4),所述壳体(1)内设有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L1)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冷却单元(2),所述冷却单元(2)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液通道(21),所述冷却单元(2)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所述电芯(4),所述冷却单元(2)与相邻的容纳腔(12)内的电芯(4)呈热传导接触。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冷却单元(2),能够及时地将电芯(4)产生的热量导出,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电芯(4)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散热问题。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包含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应用和大面积推广,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而得到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与车辆的行驶距离成正比,随着电动汽车对续航里程的要求的提高,所配备的电池的容量也越来越高。然而,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加,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发热量也随之增加,如果电池内部的热量未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则电池的性能会急剧下降,甚至会有燃烧爆炸的风险。
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空气冷却系统或液冷系统对电池系统的温度进行控制,在电池模组或单体电池之间设置冷却流体通道,通过冷却流体通道与电池模组或单体电池之间的热交换,将电池的热量传导至流体,并通过流体将热量导出,从而冷却电池。然而,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冷却系统直接与电池的外壳相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而电池的发热源为位于电池壳体内部的电芯,电芯的热量需要通过电池外壳间接导出,故电池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导出,导致电池的冷却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冷却单元,能够及时地将电芯产生的热量导出,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散热问题。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两个电芯,所述壳体内设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单元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设有所述电芯,所述冷却单元与相邻的容纳腔内的电芯呈热传导接触。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为冷却板。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液通道在所述冷却单元内沿所述冷却单元的长度方向多次来回弯折延伸,或者所述冷却液通道在所述冷却单元内沿所述冷却单元的高度方向多次来回弯折延伸。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冷却单元在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的中部位置,所述冷却单元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纳腔。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冷却单元在所述壳体内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冷却单元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容纳腔。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所述至少三个冷却单元在所述壳体内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分别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个内侧壁相贴合。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为方形,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两个第一侧板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平行间隔,所述两个第二侧板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相互平行间隔,所述两个第一侧板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相互连接,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空间由所述两个第一侧板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围合形成,所述冷却单元在所述壳体内平行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设置。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开口,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的开口处分别密封设置有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于所述冷却单元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进口连通,所述冷却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连通。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冷却单元于所述冷却液进口处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处均设有接头,所述接头由所述冷却单元的端部向外延伸凸出,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上均设有冷却液口,所述冷却液进口处的所述接头插入在所述第一盖板上的所述冷却液口内,所述冷却液出口处的所述接头插入在所述第二盖板上的所述冷却液口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防爆阀。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上均设有电极端子,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防爆刻痕,所述防爆刻痕环绕或部分围绕所述电极端子设置。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壳体内设置有冷却单元,冷却单元内设置有冷却液通道,使得冷却液能够沿冷却液通道循环流动,同时冷却单元与相邻的电芯热传导接触,通过电芯与冷却单元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冷却单元与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可将电芯的热量传导至冷却液,并通过冷却液将热量导出至电池外,从而实现电池冷却的目的,而且该结构的热传导效率高,冷却效果好。同时,至少有一个冷却单元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电芯之间,使得两个相邻的电芯之间的热量能够及时地导出,而不会出现热量聚集在两个相邻的电芯之间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电池内部的散热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散热效率,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冷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冷却单元安装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单元安装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单元安装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单元安装在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冷却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冷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沿A-A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和封装在壳体1内的两个电芯4。壳体1为方形结构,壳体1具有长度方向L1、高度方向H1和厚度方向T1,所述方向的定义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其中,壳体1沿长度方向L1上的长度值大于其沿高度方向H1上的高度值,而壳体1沿高度方向H1上的高度值大于其沿厚度方向T1上的厚度值,即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方形电池,具有扁平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3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4,两个第一侧板13在壳体1的厚度方向T1上相互平行间隔,两个第二侧板14在壳体1的高度方向H1上相互平行间隔,两个第一侧板13和两个第二侧板14相互连接,壳体1的内部空间由两个第一侧板13和两个第二侧板14围合形成,冷却单元2在壳体1内平行于两个第一侧板13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一个冷却单元2,且该冷却单元2在壳体2内位于壳体2的厚度方向T1的中部位置,该冷却单元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L1延伸设置。冷却单元2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液通道21,冷却单元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电芯4,冷却单元2与相邻的容纳腔12内的电芯4呈热传导接触。
一般地,冷却液可以为水、乙二醇水溶液等。
具体地,电芯4由正极、负极和隔膜通过卷绕或叠片形成。
如图3及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芯4和冷却单元2均为矩形结构,电芯4具有长度方向L2、高度方向H2和厚度方向T2,冷却单元2具有长度方向L3、高度方向H3和厚度方向T3。冷却单元2的长度与电芯4的长度相等,冷却单元2的高度与电芯4的高度相等。通过将冷却单元2的长度和高度设置成与电芯4的长度和高度的大小相同,同时电芯4和冷却单元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层叠设置,可使电芯4与冷却单元2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从而提高了电芯4与冷却单元2之间的换热效率,极大地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内部的散热效率。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为冷却板结构。冷却单元2于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22和冷却液出口23,冷却液通道21的一端与冷却液进口22连通,冷却液通道21的另一端与冷却液出口23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液通道21在冷却单元2内沿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多次来回弯折延伸。冷却液通道21先由冷却液进口22朝向冷却液出口23的方向延伸,再由冷却液出口23朝向冷却液进口22的方向延伸,最后由冷却液进口22朝向冷却液出口23的方向延伸。当然,冷却液通道21还可以在冷却单元2内不经过弯折或者经过更多次地来回弯折延伸,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液通道21包括第一通槽211、第二通槽212和第三通槽213,第一通槽211、第二通槽212和第三通槽213均沿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延伸设置。第一通槽211和第三通槽213均沿冷却液进口22朝向冷却液出口23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通槽212沿冷却液出口23朝向冷却液进口22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通槽211的第一端与冷却液进口22连通,第一通槽211的第二端与第二通槽212的第一端连通,第二通槽212的第二端与第三通槽213的第一端连通,第三通槽213的第二端与冷却液出口23连通。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通槽211、第二通槽212和第三通槽213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第一通槽211并联设置,三个第二通槽212并联设置,三个第三通槽213并联设置。三个第一通槽211的第一端汇合后与冷却液进口22连通,三个第一通槽211的第二端汇合后同时与三个第二通槽212的第一端连通,三个第二通槽212的第二端汇合后同时与三个第三通槽213的第一端连通,三个第三通槽213的第二端汇合后与冷却液出口23连通。当然,第一通槽211、第二通槽212和第三通槽213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挡墙24,每个挡墙24沿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延伸设置,且该多个挡墙24沿冷却单元2的高度方向H3排列分布,冷却液通道21由挡墙24将冷却单元2的内部空间分割形成。
具体地,通过在冷却单元2内设置多个第一通槽211、多个第二通槽212和多个第三通槽213,可使冷却液在进入冷却单元2内后,沿着多个第一通槽211、多个第二通槽212和多个第三通槽213到达冷却单元2内的每个位置,使冷却单元2的整个侧壁均能与电芯4进行换热。同时,由于冷却液可达到冷却单元2内的每个位置,可防止冷却单元2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从而避免电芯4局部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当然,冷却液通道21还可以为其它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为中空结构,壳体1于壳体1的长度方向L1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开口11,壳体1的相对两端的开口11处分别密封设置有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于冷却液进口22处和冷却液出口23处均设有接头9,接头9由冷却单元2的端部向外延伸凸出。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冷却液口16,接头9的端部和冷却液口16均为圆形结构,冷却液进口22处的接头9插入在第一盖板5上的冷却液口16内,冷却液出口23处的接头9插入在第二盖板3上的冷却液口16内,冷却液通过接头9流入或流出冷却液通道21。
具体地,为了使冷却液在冷却液通道21内循环流动,位于电池模组外部的冷却液储罐或冷却液循环系统(图未示)需要同时与冷却液进口22和冷却液出口23连接,通过在冷却液进口22处和冷却液出口23处设置接头9,可方便冷却液储罐或冷却液循环系统与冷却单元2进行连接。
具体地,接头9通过焊接固定在冷却单元2的端部。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防爆阀6。防爆阀6为椭圆形结构,防爆阀6的椭圆形结构的长轴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H1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只在第一盖板5或第二盖板3上设置防爆阀6,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电极端子7,壳体1内的相对两端均设有极耳8。该两个电芯4并联设置,该两个电芯4均通过极耳8与电极端子7电连接,每个极耳8的一端同时与两个电芯4连接,极耳8的另一端与电极端子7连接。
具体地,电芯4具有正极和负极之分,在上述实例中,电芯4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电芯4的相对两端,第一盖板5上的电极端子7同时与两个电芯4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盖板3上的电极端子7同时与两个电芯4的负极电连接,以实现该两个电芯4的并联。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盖板5上设有注液孔1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盖板3上设有注液孔10,或者是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注液孔10,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麦拉(mylar)膜41,麦拉膜41将两个电芯4和冷却单元2同时包裹起来。一般地,壳体1为钢壳或铝壳等金属材料,麦拉膜41起绝缘作用,用于防止电芯4与壳体1直接接触而发生短接的问题。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两个电芯4还可以分别使用麦拉膜41包裹,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比如两个、三个等,电芯4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个,比如三个、四个等,在此不作限定。
以下举例说明当冷却单元2和电芯4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冷却单元2和电芯4在壳体1内可以选用的排列分布的方式。
如图8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冷却单元2的数量不同。具体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冷却单元2在壳体1内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该两个冷却单元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三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电芯4(电芯4未在图中示出)。
如图9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冷却单元2的数量不同。具体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三个,该三个冷却单元2在壳体1内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2(从图9中看,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2分别位于最上方和最下方)分别与壳体1的相对两个内侧壁相贴合。该三个冷却单元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电芯4。
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冷却单元2的数量不同。具体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四个,该四个冷却单元2在壳体1内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2(从图10中看,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2分别位于最上方和最下方)分别与壳体1的相对两个内侧壁相贴合。该四个冷却单元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三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电芯4。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冷却单元2和电芯4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个,在此不一一举例说明。优选地,多个电芯4和多个冷却单元2交替层叠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设有一个冷却单元2。
具体地,相同体积大小的壳体1内放置的电芯4越多,则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壳体1内设置的冷却单元2的数量越少,则冷却单元2占用壳体1内的空间越小,壳体1内能够放置的电芯4的数量也就越多,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但电池内部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差,反之亦然。一般地,为了节省壳体1的内部空间及节约成本,每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一般只设置一个冷却单元2,当然,针对产热量较大的电池,每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也可以设置多个冷却单元2,在此不作限定。
同时,当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电芯4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有一个冷却单元2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即至少有一个冷却单元2不与壳体1的内侧壁相贴靠。例如,当冷却单元2和电芯4的数量均为两个时,若两个冷却单元2分别与壳体1的相对两个内侧壁相贴靠,即两个电芯4之间不设有冷却单元2,则无法达到将两个电芯4之间的热量导出的效果,即电池内部的热量无法快速导出,散热效果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冷却单元2,冷却单元2内设置有冷却液通道21,使得冷却液能够沿冷却液通道21循环流动,同时冷却单元2与相邻的电芯4热传导接触,通过电芯4与冷却单元2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冷却单元2与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可将电芯4的热量传导至冷却液,并通过冷却液将热量导出至电池外,从而实现电池冷却的目的,而且该结构的热传导效率高,冷却效果好。同时,至少有一个冷却单元2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使得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的热量能够及时地导出,而不会出现热量聚集在两个相邻的电芯4之间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电池内部的散热问题,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如图11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冷却单元2内冷却液通道21的结构不同。具体地,冷却液通道21在冷却单元2内沿冷却单元2的高度方向H3多次来回弯折延伸。冷却单元2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挡墙24,每个挡墙24沿冷却单元2的高度方向H3延伸设置,且该多个挡墙24沿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排列分布,冷却液通道21由挡墙24将冷却单元2的内部空间分割形成。
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接头9和冷却液口16的结构不同,同时防爆阀6的形状不同。具体地,冷却单元2的相对两端均设有接头9,接头9由冷却单元2的端部向外延伸凸出。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冷却液口16,接头9和冷却液口16均为矩形结构,其中一个接头9插入在第一盖板5上的冷却液口16内,另外一个接头9插入在第二盖板3上的冷却液口16内。防爆阀6同样为椭圆形结构,但防爆阀6的椭圆形结构的长轴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H1(壳体1的厚度方向H1可参见图1)设置。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头9与冷却单元2为一体成型。
如图15及图16所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的结构不同,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没有设置防爆阀6。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电极端子7,第一盖板5和/或第二盖板3上设有防爆刻痕51,防爆刻痕51环绕电极端子7设置。当然,如图17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防爆刻痕51还可以是部分围绕电极端子7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防爆刻痕51为矩形结构,即为封闭的环形结构。具体地,封闭的环形结构还可以为圆形、三角形等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防爆刻痕51还可以为具有开口的U形、C形或L形等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防爆刻痕51设置在盖板5/3(即第一盖板5和/或第二盖板3)的外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防爆刻痕51也可以设置在盖板5/3的内表面,在此不作限定。
当电池系统内部的电芯4出现异常产生大量热量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加剧,会产生大量的气体,电池的内压急剧升高,存在电池系统热失控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电池爆炸。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盖板5/3上设置防爆刻痕51,使得盖板5/3在电池异常的情况下能够从防爆刻痕51处破裂或爆开,电池能够快速泄压,从而实现电池的防爆功能。同时,防爆刻痕51环绕或部分围绕电极端子7设置,使得盖板5/3在破裂或爆开时能够带动电极端子7一起运动,电极端子7脱离原来的位置并向远离电芯4的方向移动,电极端子7的运动会拉扯极耳8,使得极耳8或者极耳8连接处(包括极耳8与电极端子7连接处,或者极耳8与电芯4的极片连接处)能够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从而减弱(极耳8部分断裂后电阻会增大)或阻断电极端子7与电芯4的电连接,即减弱或阻断外部的电器元件(图未示)与电芯4的电连接,从而有效地抑制电池内部继续产热,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和封装在所述壳体(1)内的至少两个电芯(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沿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L1)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冷却单元(2),所述冷却单元(2)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液通道(21),所述冷却单元(2)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设有所述电芯(4),所述冷却单元(2)与相邻的容纳腔(12)内的电芯(4)呈热传导接触;所述壳体(1)于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L1)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开口(11),所述壳体(1)的相对两端的开口(11)处分别密封设置有第一盖板(5)和第二盖板(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为冷却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道(21)在所述冷却单元(2)内沿所述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多次来回弯折延伸,或者所述冷却液通道(21)在所述冷却单元(2)内沿所述冷却单元(2)的高度方向(H3)多次来回弯折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冷却单元(2)在所述壳体(1)内位于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的中部位置,所述冷却单元(2)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纳腔(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冷却单元(2)在所述壳体(1)内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冷却单元(2)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容纳腔(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所述至少三个冷却单元(2)在所述壳体(1)内沿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相互间隔设置,其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冷却单元(2)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相对两个内侧壁相贴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方形,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3)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4),所述两个第一侧板(13)在所述壳体(1)的厚度方向(T1)上相互平行间隔,所述两个第二侧板(14)在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H1)上相互平行间隔,所述两个第一侧板(13)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14)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由所述两个第一侧板(13)和所述两个第二侧板(14)围合形成,所述冷却单元(2)在所述壳体(1)内平行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13)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于所述冷却单元(2)的长度方向(L3)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22)和冷却液出口(23),所述冷却液通道(2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进口(22)连通,所述冷却液通道(2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23)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于所述冷却液进口(22)处和所述冷却液出口(23)处均设有接头(9),所述接头(9)由所述冷却单元(2)的端部向外延伸凸出,所述第一盖板(5)和所述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冷却液口(16),所述冷却液进口(22)处的所述接头(9)插入在所述第一盖板(5)上的所述冷却液口(16)内,所述冷却液出口(23)处的所述接头(9)插入在所述第二盖板(3)上的所述冷却液口(16)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5)和/或所述第二盖板(3)上设有防爆阀(6)。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5)和所述第二盖板(3)上均设有电极端子(7),所述第一盖板(5)和/或所述第二盖板(3)上设有防爆刻痕(51),所述防爆刻痕(51)环绕或部分围绕所述电极端子(7)设置。
12.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2090001228.1U 2020-12-10 2020-12-10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Active CN2207535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35055 WO2022120666A1 (zh) 2020-12-10 2020-12-10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3540U true CN220753540U (zh) 2024-04-09

Family

ID=81972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1228.1U Active CN220753540U (zh) 2020-12-10 2020-12-10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0518A1 (zh)
EP (1) EP4261982A1 (zh)
CN (1) CN220753540U (zh)
WO (1) WO20221206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43364U (zh) * 2017-12-18 2018-08-1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内置风冷通道的方形锂离子电池壳
CN207743363U (zh) * 2017-12-18 2018-08-1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内置水冷通道的锂离子电池壳
CN108183281A (zh) * 2017-12-28 2018-06-19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内设散热结构的锂离子电池
CN208862046U (zh) * 2018-07-18 2019-05-14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壳体
CN209374492U (zh) * 2018-12-27 2019-09-10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功能好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壳体
CN110098429B (zh) * 2019-03-22 2021-11-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用电装置及电芯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30518A1 (en) 2024-01-25
EP4261982A1 (en) 2023-10-18
WO2022120666A1 (zh)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77565A1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JP5108618B2 (ja) 電池ホルダ
EP2416438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safety
CN216872113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08023135B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CN109906524A (zh) 电池系统
CN2171822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US20220013856A1 (en) Battery and related apparatus, production method and production device therefor
CN114614178A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KR20210025293A (ko) 셀 프레임을 포함한 배터리 모듈
KR102273195B1 (ko) 개선된 냉각 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 모듈
WO2024067628A1 (zh) 电池、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017758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753540U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车辆
CN218498175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719769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5988997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7562756U (zh) 电芯单元及总成
CN216750083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3355380B1 (en) Battery housing with absorbent and insulator
CN220491995U (zh) 电池壳体、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KR20230126174A (ko) 배터리, 전기 장치, 배터리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CN219873741U (zh)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586116U (zh)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包、电动车
CN220753555U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