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3480U -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53480U
CN220753480U CN202322181675.8U CN202322181675U CN220753480U CN 220753480 U CN220753480 U CN 220753480U CN 202322181675 U CN202322181675 U CN 202322181675U CN 220753480 U CN220753480 U CN 2207534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unit
active material
unit
tab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167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庆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Battery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167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534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534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534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热,导致电池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的同时,电化学性能也无法充分的发挥的技术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包括壳体,以及在壳体内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活性物质,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活性物质,第三电极单元包括第三活性物质,第一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第三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通过这样的设置,使电芯单体能够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电化学性能,提升电池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背景技术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电池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各种电器设备或者充放电设备中均不能缺少电池的使用。
以车辆为例,电池被应用到车辆中,能够作为车辆的动力来源,然而,现有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热,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因电池内部温度相对较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采用单一活性组分的电芯体系往往因为每种不同活性物质的特性而存在不能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电化学性能的情况。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解决现有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热造成电芯内部温度高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因采用单一活性材料组分无法兼顾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单体,所述电芯单体包括壳体,以及在所述壳体内沿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壳体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壳体的表面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电极单元包括第三活性物质;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所述第三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2,D1>D2,和/或,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3,0.2mm≤D3≤2.0mm。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按照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的顺序层叠设置,和/或,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为叠片结构。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为卷绕结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为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为围绕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三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三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和/或,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和/或,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三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三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芯单体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三活性物质的容量占所述电芯单体的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为(0-9.5):(0-9.5):(0.5-2),优选地为(6-9):(0.5-2):(0.5-2)或(0.5-2):(6-9):(0.5-2)。
在上述电芯单体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为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或锂镍钴锰氧化物,所述第三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包括壳体,以及沿壳体中心区域向壳体表面延伸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其中,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活性物质,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活性物质,第三电极单元包括第三活性物质,第一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第三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通过这样的设置,使电芯单体能够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电化学性能,提升电池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电极单元沿壳体中心区域向壳体表面延伸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1,将第二电极单元沿壳体中心区域向壳体表面延伸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2,本实用新型使D1>D2,和/或,本实用新型将第三电极单元沿壳体中心区域向壳体表面延伸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3,0.2mm≤D3≤2.0mm;通过这样的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从电芯性能(例如电芯单体容量)设计上以第一电极单元为主,辅以第二电极单元,且在外层设置第三电极单元,在结构上,使电芯内部分配清晰明确,在功能上,使每个电极单元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使该电芯单体同时具备安全,高效的特性。
又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按照第三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的顺序层叠设置,和/或,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为叠片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可以由叠片的工艺方式制成;由此,当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为层叠设置时,在层叠方向上,处于最外侧的两层分别设置成第三电极单元,也即以第一电极单元为起点到壳体的相反的两个连线方向上分别按照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的顺序层叠设置,优先考虑了在层叠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或者,第一电极单元为卷绕结构,第二电极单元为围绕第一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第三电极单元为围绕第二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即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还可以由卷绕的工艺方式制成。
又进一步地,在本方案中,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一极耳,第二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二极耳,第三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三极耳,即本方案将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设置成在第一方向的投影均不重叠,由此可以实现每个电极单元都可以单独被接通使用,或者,第一极耳与第三极耳在第一方向的投影可以重叠,以便使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可以同时被接通使用。
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电芯单体中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和第三活性物质的容量占电芯单体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设定为(0-9.5):(0-9.5):(0.5-2),通过这样的设置,从容量占比的方面满足不同的电芯设计需求。优选地,当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和第三活性物质的容量占电芯单体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设定为(6-9):(0.5-2):(0.5-2)时,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以第一电极单元为主,辅以第二电极单元,且在外层设置第三电极单元,使该电芯单体同时具备安全,高效的特性。
又进一步地,第一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第二活性物质为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或锂镍钴锰氧化物,第三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循环特性,其能够在高温下充分发挥电化学性能,因此将其设置在电芯单体工作的高温区,此外,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高,因此在第一电极单元的基础上引入涂设三元材料的第二电极单元,即第二电极单元位于电芯单体的中间层,弥补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能量密度低的缺陷;再者,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其安全性较好,因此将其设置在第三电极单元上,且第三电极单元靠近壳体的内壁,第三电极单元为该电芯单体工作的最外层,起到保护的作用,使电芯单体具有更好的穿刺安全性。
再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进而具备了上述电芯单体所具备的全部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之前的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在装备该电芯单体后,能够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电池及车辆来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叠片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叠片电芯第一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叠片电芯第二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叠片电芯第三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卷绕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卷绕电芯的第一正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三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第一电极单元;3、第二电极单元;4、第三电极单元;5、第一正极集流体;6、第一活性物质;7、第一极耳;8、第二正极集流体;9、第二活性物质;10、第二极耳;11、第三正极集流体;12、第三活性物质;13、第三极耳;14、负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基于背景技术中指出的,现有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热造成电芯内部温度高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同时因采用单一活性材料组分无法兼顾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通过将电芯单体划分成不同的电极单元设计,且在每个电极单元涂设相应的活性物质,使该电芯单体能够利用不同活性物质的特性,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进行说明。
在第一方面,首先请参阅图1、图2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包括壳体1,以及在壳体1内沿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第一方向为沿壳体1的中心区域向壳体1的表面延伸的方向;第一电极单元2包括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电极单元3包括第二活性物质9,第三电极单元4包括第三活性物质12;第一活性物质6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9的热稳定性,第三活性物质12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9的热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不同的电极单元设计,且在第一电极单元2上设置第一活性物质6,在第二电极单元3上设置第二活性物质9,在第三电极单元4上设置第三活性物质12,其中,第一活性物质6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9的热稳定性,第三活性物质12的热稳定性大于第二活性物质9的热稳定性,使电芯单体能够利用每个电极单元上的不同活性物质的特性满足不同的电芯设计需求,充分发挥其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的特点,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具体而言,因为电芯单体的中心区域属于电芯内部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将热稳定性较好的第一电极单元2设置在内部,使电芯单体安全性提高,同时,在最外层也设置热稳定性较好的第三电极单元4,可以提高电芯单体的穿刺安全性,同时提高电池在滥用工况下的安全性,同时,还设置有包含第二活性物质9的第二电极单元3,可根据几种活性物质的特性满足不同的电芯性能设计需求,由此,通过采用多种材料体系的电极单元,并通过电芯单体内部结构设计,在满足电芯性能设计需求的同时保证较高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心区域的概念是为了说明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第三电极单元4相对壳体1的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以第一电极单元2所处位置为起点到壳体1的连线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第三电极单元4,只要满足该情况的第一电极单元2所处的位置都属于此处所指的中心区域。对于长方体型的壳体来说,它可以是指长方体的对称中心及靠近对称中心形成的区域。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表征,比如可以做材料的DSC测试起峰温度、峰值热流和放热量大小都可以作为热稳定性对比指标,比如起峰温度高、峰值热流小和放热量小就说明材料热稳定性更好。DSC的测试方法和解析方法属于行业公知常识这里就不再赘述。除了DSC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表征手段,这里不做限制。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电极单元2沿第一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1,将第二电极单元3沿第一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2,本实用新型使D1>D2,优选为D1>4×D2,并且,本实用新型将第三电极单元4沿第一方向的厚度规定为D3,其中,0.2mm≤D3≤2.0mm。
示例性地,第一电极单元2沿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1=13.0mm,第二电极单元3沿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2=3.0mm,即D1>4×D2,并且第三电极单元4沿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3=1.0mm,即0.2mm≤D3≤2.0mm;通过这样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以第一电极单元2为主,辅以第二电极单元3,且在外层设置第三电极单元4,通过这样的设置,除了基于散热考虑进行由内到外的结构设计外,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选择不同的电极单元的厚度,对应不同电极单元的电化学性能。既保证安全性又同时兼具设计电化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的厚度的具体数值,这种对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的厚度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本实用新型优选使D1>4×D2,且0.2mm≤D3≤2.0mm,由此使电芯满足设计需求,且由于第三电极单元4处于相对于第一电极单元2和第二电极单元3靠外侧的位置,其较高的热稳定性有利于电池满足更好的穿刺安全性,使其厚度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可以在保证提高穿刺安全性的同时,不会对电芯其他电化学性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电极单元的厚度可以根据电极单元的具体结构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确定,例如当电极单元为叠片结构时,其厚度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电极单元极片的层数来确定,当电极单元为卷绕结构时,其厚度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电极单元内部不同活性物质卷绕的圈数确定。
在第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按照第三电极单元4、第二电极单元3、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的顺序层叠设置,并且,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均为叠片结构。当然,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也可以仅其中的一者或两者为叠片结构,其余为卷绕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可以是层叠设置的,层叠的顺序为第三电极单元4、第二电极单元3、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依次层叠,同时,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是通过叠片的方式制作的,每个电极单元包括若干极片,即第一电极单元2包括若干第一极片,每片第一极片均包括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电极单元3包括若干第二极片,每片第二极片均包括第二活性物质9,第三电极单元4包括若干第三极片,每片第三极片均包括第三活性物质12。
其中,第一电极单元2包括第一正极片,第二电极单元3包括第二正极片,第三电极单元4包括第三正极片,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正极片包括第一正极集流体5,第一活性物质6涂设在第一正极集流体5上,第二正极片包括第二正极集流体8,第二活性物质9涂设在第二正极集流体8上,第三正极片包括第三正极集流体11,第三活性物质12涂设在第三正极集流体11上。
在第二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将第一电极单元2设置为卷绕结构,将第二电极单元3设置为围绕第一电极单元2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将第三电极单元4设置为围绕第二电极单元3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可以是卷绕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2、第二电极单元3和第三电极单元4均为卷绕结构,并且,第二电极单元3为围绕第一电极单元2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第三电极单元4为围绕第二电极单元3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
其中,第一电极单元2包括第一正极片,第二电极单元3包括第二正极片,第三电极单元4包括第三正极片,如图7所示,第一正极片包括第一正极集流体5,第一活性物质6涂设在第一正极集流体5上,第二正极片包括第二正极集流体8,第二活性物质9涂设在第二正极集流体8上,第三正极片包括第三正极集流体11,第三活性物质12涂设在第三正极集流体11上,其中,第一正极片的为卷绕的起点。
优选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电极单元2设置有第一极耳7,第二电极单元3设置有第二极耳10,第三电极单元4设置有第三极耳13;第一极耳7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极耳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并且,第二极耳1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极耳1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并且,第一极耳7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极耳1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或者,第一极耳7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极耳1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可以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电气连接灵活性,每个电极单元可以通过其各自的极耳分别被连接使用或组合使用。
在其中一个应用中,该电芯在使用的过程中,在初期可以先接通第二极耳10,使涂设三元材料的外芯率先工作,随着电芯的工作,温度会逐渐提升,此时可以切换到第一极耳7接通,使涂设有磷酸铁锂的内芯工作,因此,电芯的高性能得以被以最优的方式得到应用,提升了电芯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极耳7、第二极耳10和第三极耳13均为正极耳,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还设置有一套负极耳14,以供连接。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还包括隔离膜(图中未示出),以组成电芯的完整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中,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活性物质9和第三活性物质12的容量占电芯单体的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为(0-9.5):(0-9.5):(0.5-2)。
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活性物质9和第三活性物质12的容量占电芯单体的总容量百分比固定为8:1:1,通过这样的设置,从容量占比的方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单体以第一电极单元2为主,辅以第二电极单元3,且在外层设置第三电极单元4,使该电芯单体同时具备安全,高效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活性物质9和第三活性物质12的容量占电芯单体总容量的占比,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活性物质、第二活性物质和第三活性物质的容量占电芯单体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设定为(6-9):(0.5-2):(0.5-2)。
优选地,第一活性物质6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第二活性物质9为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或锂镍钴锰氧化物,第三活性物质12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
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其能够在高温下充分发挥电化学性能,因此将其设置在电芯单体工作的高温区即第一电极单元2上,此外,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高,因此在第一电极单元2的基础上引入涂设三元材料的第二电极单元3,即第二电极单元3位于电芯单体的中间层,弥补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能量密度低的缺陷;再者,磷酸铁锂及其衍生物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其安全性较好,因此将其设置在第三电极单元4上,且第三电极单元4靠近壳体1的内壁,第三电极单元4为该电芯单体工作的最外层,提高穿刺安全性,提高电池在遭遇滥用工况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第一活性物质6、第二活性物质9和第三活性物质12的种类,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电芯单体。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体包括壳体,以及在所述壳体内沿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三电极单元,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壳体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壳体的表面延伸的方向;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活性物质,所述第三电极单元包括第三活性物质;
所述第一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所述第三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大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2,D1>D2,和/或,
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为D3,0.2mm≤D3≤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按照所述第三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的顺序层叠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为叠片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为卷绕结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为围绕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为围绕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卷绕形成的卷绕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三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三极耳;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和/或,
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和/或,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三电极单元设置有第三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单体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三活性物质的容量占所述电芯单体的总容量百分比的比值为(0-9.5):(0-9.5):(0.5-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为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或锂镍钴锰氧化物,所述第三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或碳包覆磷酸锰铁锂。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体。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单体。
CN202322181675.8U 2023-08-14 2023-08-14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Active CN2207534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1675.8U CN220753480U (zh) 2023-08-14 2023-08-14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1675.8U CN220753480U (zh) 2023-08-14 2023-08-14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53480U true CN220753480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0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1675.8U Active CN220753480U (zh) 2023-08-14 2023-08-14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534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03014A1 (zh) 智能电池及其锂电芯
WO2021244408A1 (zh) 锂电池电芯、锂电池电芯的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WO2022117080A1 (zh) 锂离子电池及动力车辆
CN111211357B (zh) 一种卷绕电芯
CN101106203A (zh) 具有新电极结构的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64634A (zh) 导电胶、圆柱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24570A1 (zh) 极片、卷芯和电池
CN220753480U (zh) 电芯单体及包括该电芯单体的电池、车辆
CN218827335U (zh) 电芯和电池
CN109244599B (zh) 一种具有快速加热功能的复合负极极片、及采用其的电芯和电池
CN11178601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213340472U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CN212659582U (zh) 一种卷绕电池
CN109244598B (zh) 一种具有快速加热功能的复合正极极片、及采用其的电芯和电池
CN112490588A (zh) 一种电池隔离膜及含该隔离膜的锂离子电池
CN114122325A (zh) 一种分段式间隔涂布极片及裸电芯
CN219937077U (zh) 一种卷绕电芯和二次电池
CN219892365U (zh) 极片、电芯、电池和车辆
CN220474663U (zh) 一种裸电芯结构及锂电池
CN214068767U (zh) 电池电芯及电池
CN219979629U (zh) 一种叠片电芯串联结构及锂离子电池
CN113921751B (zh) 电极结构及电化学装置
CN216903121U (zh) 一种从内部加热的硬壳锂离子电池
CN216648360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芯结构
CN220474665U (zh) 一种使用复合集流体的圆柱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