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32400U - 一种防反接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反接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32400U
CN220732400U CN202322408798.0U CN202322408798U CN220732400U CN 220732400 U CN220732400 U CN 220732400U CN 202322408798 U CN202322408798 U CN 202322408798U CN 220732400 U CN220732400 U CN 220732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reverse connection
charging
resistor
in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0879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旗
凡新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Qi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Qi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Qi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Qi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0879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32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32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32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反接电路,包括充电输入端、充电防反接模块;所述充电输入端与充电器输出端相匹配以与其连接获取电能,所述充电输入端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与电池连接以为其充电,且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反接电路,其对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是否接反均作出检测,以保证运行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防反接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充放电领域,尤其是一种防反接电路。
背景技术
电池,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领域和装置中。在电池充电时,可能会将充电插头或者电池接反,导致电池以及充电电路中元件的烧毁或寿命减少;在实用电池为其他用电设备供电时,也可能将电池接反,导致其他用电设备以及供电电路中元件的烧毁或寿命减少;
现有技术中,只对充电插头是否接反进行预防,例如利用机械上的防呆设计或者充电电路中加入充电插头是否反接的检测;但是无法对电池是否接反进行检测,在电池充电或供电时依旧会存在电池、用电设备、电路中重要元件烧毁或寿命减少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反接电路,其设置的充电防反接模块在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在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对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是否接反均作出检测,以保证运行的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反接电路,包括充电输入端、充电防反接模块;所述充电输入端与充电器输出端相匹配以与其连接获取电能,所述充电输入端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与电池连接以为其充电,且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
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可以理解为:充电器输出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连通、充电器输出端的负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负极端连通;
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可以理解为:充电器输出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负极端连通、充电器输出端的负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连通;
所述电池正接可理解为: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时,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正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负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正接可理解为: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时,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正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负极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负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充电器输出端才能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与电池连通以为其充电;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的一个处于反接状态或两个均处于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会断开所述充电器输出端与电池连通,保证了电池的安全、延长电池的使用周期;
其他用电设备可以为电机等。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供电防反接模块,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以为其供电,且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在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在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在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电池才能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其他用电设备连连通以为其供电;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所述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会断开电池和其他用电设备的连接,保证了电池后续供电电路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安全,延长了电池后续供电电路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使用周期;且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受电池的接法影响,而不受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接法的影响,故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时,电池依旧可以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向其他用电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包括输入端防反接单元、以及电池侧防反接单元,所述充电输入端通过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连接,且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极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
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通过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与电池连接,且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和电池。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会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的连通,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会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无法与电池连通;
当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但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会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无法与电池连通;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用于为多个电池充电时,每个电池对应设置一个电池侧防反接单元;当其中一个电池反接时,该电池对应的电池侧防反接单元断开该电池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连通;不会影响其他几路电池的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充电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端、以及输入负极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中的输入正极端连接、栅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充电输入端中的输入负极端连接、源极通过电池侧防反接单元与电池连接为其充电。
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负极端形成为接地端,所述电池正接情况下其负极接地;反接时所述电池正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第一MOS管低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一MOS管导通,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一MOS管截止,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与后续电路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一MOS管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具有电压,且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电压大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电压,使得所述第一MOS管导通,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高电平,所述第一MOS管截止,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与后续电路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用于对电池充电进行管理的充电模块,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通过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模块能够在电池充电时进行管理,使的电池的充电更加合理、科学。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管理芯片、以及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相匹配的充电管理芯片外围电路;
具体的,所述充电管理芯片为CN3762。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输入端包括输入正极端、以及输入负极端,所述输入负极端形成为接地端;
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分压单元、以及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连接、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连接、栅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通过所述第一分压单元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源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九电阻接地、漏极用于与电池连接;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高电平输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正常分压,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导通,所述第四MOS管导通,以使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通过所述充电模块与电池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低电平输入,所述第一三极管截止,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高电平,所述第四MOS管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源极电压一致,所述第三MOS管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与电池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高电平输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正常分压,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导通;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四MOS管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与电池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低电平输入,所述第一三极管截止,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低电平,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与电池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充电输入端的输入正极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七电阻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实现分压功能。
进一步地,电池正接状态下,与电池负极连接处形成为接地端;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以及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接地、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栅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接地、源极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第五MOS管低和第六MOS管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电压为电池电压,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压差符合所述第五MOS管的导通条件,故所述第五MOS管导通;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处于截止状态,但所述第六MOS管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使得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与栅极之间的压差不满足所述第五MOS管的导通条件,使得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包括工作开关,所述第十一电阻用于接地的一端通过所述工作开关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电池为后续电路供电时,需要操作所述工作开关以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通过所述工作开关接地;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在所述工作开关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低和第六MOS管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在所述工作开关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低和第六MOS管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原本与电池正极连接处与电池负极连接,在所述工作开关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导通,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高电平输入使其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原本与电池正极连接处与电池负极连接,在所述工作开关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导通,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高电平输入使其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将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还包括保持单元,所述第十一电阻用于接地的一端还通过所述保持单元接地,且所述保持单元在所述工作开关动作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后以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工作开关为自复位开关时,如所述工作开关为按钮开关,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工作开关被操作而接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之后,所述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为其供电,此时所述保持单元工作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使得电池能够持续为后续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保持元件、以及可控开关,所述保持元件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连接以获取电能并使其保持输出脚输出保持信号;所述可控开关的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关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连接以接收保持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关端的通断。
采用上述结构,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工作开关被操作而接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之后,所述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与后续电路连通为其供电,此时所述保持元件工作输出保持信号,所述可控开关接收到保持信号以连通其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关端,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和地,使得电池能够持续为后续电路供电;当电池反接状态下,由于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为后续电路供电,所述保持元件无法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元件为控制芯片,所述可控开关为第二三极管,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通过第二分压单元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端、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开关端。
采用上述结构,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实现所述保持单元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压单元阿包括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十三电阻和所述第十四电阻实现所述第二分压单元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供电输出模块,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通过所述供电输出模块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防反接电路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输出模块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变压的变压单元;所述变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连接、输出端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变压单元使得电池输出电能能够更加符合各个其他用电设备所需电压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变压单元包括变压芯片、以及与所述变压芯片相匹配的变压芯片外围电路。
具体的,所述变压芯片为MP2322;所述MP2322芯片为降压芯片。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用于与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的电池连接模块;所述电池连接模块包括电池连接单元,所述电池连接单元包括用于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电池正极连接端、以及用于与电池负极连接的电池负极连接端。
采用上述结构,电池通过所述电池连接模块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使得电路结构更加合理;
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形成为接地端,具体的,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与所述输入负极端连接以共同形成为接地端;
电池正接可以理解为: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的电池正极连接端连通、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的电池负极连接端连通;
电池反接可以理解为: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的电池负极连接端连通、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的电池正极连接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连接模块还包括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电路结构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每个MEM2313SG芯片中集成有两个MOS管,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所述第三MOS管和所述第四MOS管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所述第五MOS管和所述第六MOS管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其设置的充电防反接模块在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在充电输入端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充电输入端和电池;对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是否接反均作出检测,以保证运行的安全。
(2)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其设置的供电防反接模块在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在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以保证运行的安全。
(3)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其结构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的整体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电池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充电输入端和输入端防反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电池侧防反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供电防反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反接电路中供电输出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充电输入端;101、输入正极端;102、输入负极端;2、充电防反接模块;201、输入端防反接单元;Q1、第一MOS管;
R1、第一电阻;202、电池侧防反接单元;Q3、第三MOS管;Q4、第四MOS管;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2021、第一分压单元;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Q7、第一三极管;3、供电防反接模块;Q5、第五MOS管;Q6、第六MOS管;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S1、工作开关;301、保持单元;3011、保持输出脚;Q8、可控开关;Q8-1、第一开关端;Q8-2、第二开关端;Q8-3、控制端;3012、第二分压单元;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4、充电模块;401、充电管理芯片;402、充电管理芯片外围电路;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Q2、第二MOS管;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L1、第一电感;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D3、第一发光二极管;D4、第二发光二极管;R5、第五电阻;5、供电输出模块;501、变压单元;5011、变压芯片;5012、变压芯片外围电路;5012-1、第一变压外围电容;5012-2、第二变压外围电容;5012-3、第三变压外围电容;5012-4、第四变压外围电容;5012-5、第五变压外围电容;5012-6、第六变压外围电容;5012-7、第七变压外围电容;5012-8、第一变压外围电阻;5012-9、第二变压外围电阻;5012-10、第三变压外围电阻;5012-11、第四变压外围电阻;5012-12、第一变压外围电感;6、电池连接模块;601、电池连接单元;6011、电池正极连接端;6012、电池负极连接端;C5、第五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7所示,一种防反接电路,包括充电输入端1、充电防反接模块2;所述充电输入端1与充电器输出端相匹配以与其连接获取电能,所述充电输入端1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与电池连接以为其充电,且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
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可以理解为:充电器输出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连通、充电器输出端的负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负极端102连通;
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可以理解为:充电器输出端的正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负极端102连通、充电器输出端的负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连通;
所述电池正接可理解为: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时,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正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负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负极连接;
所述电池正接可理解为: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时,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正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负极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中本应与所述储电池负极连接处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充电器输出端才能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与电池连通以为其充电;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的一个处于反接状态或两个均处于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会断开所述充电器输出端与电池连通,保证了电池的安全、延长电池的使用周期;
其他用电设备可以为电机等。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供电防反接模块3,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以为其供电,且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在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在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在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电池才能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其他用电设备连连通以为其供电;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所述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会断开电池和其他用电设备的连接,保证了电池后续供电电路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安全,延长了电池后续供电电路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使用周期;且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受电池的接法影响,而不受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接法的影响,故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时,电池依旧可以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向其他用电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包括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以及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所述充电输入端1通过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连接,且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极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
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通过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与电池连接,且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会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的连通,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会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1无法与电池连通;
当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但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会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1无法与电池连通;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用于为多个电池充电时,每个电池对应设置一个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当其中一个电池反接时,该电池对应的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断开该电池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连通;不会影响其他几路电池的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包括第一MOS管Q1和第一电阻R1,所述充电输入端1包括输入正极端101、以及输入负极端102,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中的输入正极端101连接、栅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中的输入负极端102连接、源极通过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与电池连接为其充电。
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负极端102形成为接地端,所述电池正接情况下其负极接地;反接时所述电池正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Q1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第一MOS管Q1低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一MOS管Q1导通,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一MOS管Q1截止,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与后续电路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一MOS管Q1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具有电压,且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电压大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电压,使得所述第一MOS管Q1导通,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高电平,所述第一MOS管Q1截止,以将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与后续电路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用于对电池充电进行管理的充电模块4,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充电模块4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模块4能够在电池充电时进行管理,使的电池的充电更加合理、科学。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4包括充电管理芯片401、以及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相匹配的充电管理芯片外围电路402;
具体的,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为CN3762;所述充电外围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感L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VG脚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DRV脚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容C4接地;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GND脚接地、COM脚通过第二电阻R2接和第三电容C3接地、CSP脚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一电感L1的连接处连接、BAT脚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处连接、FB脚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连接处用于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为肖特基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D2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二MOS管Q2为PMOS管;
所述充电外围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3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4,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CHRG#脚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DONE#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VG脚通过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为内部驱动电路提供电源;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COM脚通过第二电阻R2接和第三电容C3接地,作为回路补偿输入端;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的DRV脚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以驱动控制所述第二MOS管Q2的通断;所述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的设置用于稳压,所述第一电感L1的设置用于直流消除交流纹波,所述第四电阻R4作为电池电压检测反馈,可以调整充电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输入端1包括输入正极端101、以及输入负极端102,所述输入负极端102形成为接地端;
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包括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分压单元2021、以及第一三极管Q7,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与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连接、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栅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通过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源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九电阻R9接地、漏极用于与电池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高电平输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正常分压,所述第一三极管Q7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Q3导通,所述第四MOS管Q4导通,以使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通过所述充电模块4与电池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低电平输入,所述第一三极管Q7截止,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高电平,所述第四MOS管Q4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源极电压一致,所述第三MOS管Q3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4与电池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高电平输入,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正常分压,所述第一三极管Q7导通,使得所述第三MOS管Q3导通;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四MOS管Q4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4与电池断开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低电平输入,所述第一三极管Q7截止,所述第四MOS管Q4的漏极低电平,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截止,以断开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和电池的连通,具体为所述充电模块4与电池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七电阻R7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实现分压功能。
进一步地,电池正接状态下,与电池负极连接处形成为接地端;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包括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以及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和栅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源极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为PMOS管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第五MOS管Q5低和第六MOS管Q6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电压为电池电压,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的压差符合所述第五MOS管Q5的导通条件,故所述第五MOS管Q5导通;所述第六MOS管Q6的栅极输入高电平处于截止状态,但所述第六MOS管Q6的寄生二极管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的栅极输入高电平,使得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栅极之间的压差不满足所述第五MOS管Q5的导通条件,使得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包括工作开关S1,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用于接地的一端通过所述工作开关S1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电池为后续电路供电时,需要操作所述工作开关S1以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通过所述工作开关S1接地;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在所述工作开关S1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S1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低和第六MOS管Q6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电池正接,但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在所述工作开关S1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S1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低和第六MOS管Q6导通,以使电池正极端能够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接,但电池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电池的电压,原本与电池正极连接处与电池负极连接,在所述工作开关S1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导通,所述第六MOS管Q6的栅极高电平输入使其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S1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当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均反接状态下,此时地的电压为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充电器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池的电压,原本与电池正极连接处与电池负极连接,在所述工作开关S1未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栅极输入低电平,所述第五MOS管Q5导通,所述第六MOS管Q6的栅极高电平输入使其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当所述工作开关S1将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地时,所述第五MOS管Q5和第六MOS管Q6截止,以使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还包括保持单元301,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用于接地的一端还通过所述保持单元301接地,且所述保持单元301在所述工作开关S1动作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后以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工作开关S1为自复位开关时,如所述工作开关S1为按钮开关,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工作开关S1被操作而接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之后,所述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为其供电,此时所述保持单元301工作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使得电池能够持续为后续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单元301包括保持元件、以及可控开关Q8,所述保持元件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连接以获取电能并使其保持输出脚3011输出保持信号;所述可控开关Q8的第一开关端Q8-1和第二开关端Q8-2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连接,所述可控开关Q8的控制端Q8-3与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连接以接收保持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端Q8-1和第二开关端Q8-2的通断。
采用上述结构,电池正接状态下,所述工作开关S1被操作而接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之后,所述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后续电路连通为其供电,此时所述保持元件工作输出保持信号,所述可控开关Q8接收到保持信号以连通其第一开关端Q8-1和第二开关端Q8-2,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使得电池能够持续为后续电路供电;当电池反接状态下,由于电池无法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为后续电路供电,所述保持元件无法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元件为控制芯片,所述可控开关Q8为第二三极管,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通过第二分压单元3012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端Q8-1、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开关端Q8-2。
采用上述结构,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实现所述保持单元301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压单元3012阿包括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实现所述第二分压单元3012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供电输出模块5,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通过所述供电输出模块5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防反接电路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输出模块5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变压的变压单元501;所述变压单元501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连接、输出端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变压单元501使得电池输出电能能够更加符合各个其他用电设备所需电压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变压单元501包括变压芯片5011、以及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相匹配的变压芯片外围电路5012。
具体的,所述变压芯片5011为MP2322;所述MP2322芯片为降压芯片;所述变压芯片外围电路5012包括第一变压外围电容5012-1、第二变压外围电容5012-2、第三变压外围电容5012-3、第四变压外围电容5012-4、第五变压外围电容5012-5、第六变压外围电容5012-6、第七变压外围电容5012-7、第一变压外围电阻5012-8、第二变压外围电阻5012-9、第三变压外围电阻5012-10、第四变压外围电阻5012-11、第一变压外围电感5012-12,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VIN脚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连接,且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VIN脚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容5012-1和所述第二变压外围电容5012-2接地;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EN脚通过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阻5012-8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VIN脚连接,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PG脚通过所述第二变压外围电阻5012-9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VCC脚连接,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VCC脚通过所述第三变压外围电容5012-3接地,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BST脚通过所述第四变压外围电容5012-4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SW脚连接,所述第四变压外围电容5012-4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SW脚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感5012-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感5012-12的另一端形成为供电输出端,且该端分别通过第五变压外围电容5012-5和第六变压外围电容5012-6接地;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FB脚通过所述第三变压外围电阻5012-10接地、并通过所述第四变压外围电阻5012-11与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感5012-12用于形成供电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变压外围电容5012-7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变压外围电阻5012-11的两端连接;所述变压芯片5011的GND脚接地。
采用上述结构,电池输出经过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容5012-1、第二变压外围电容5012-2进行滤波处理,并通过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阻5012-8对所述变压芯片5011使能,PG引脚处用于稳定变压芯片5011的电压,FB引脚通过所第三变压外围电阻5012-10和所述第四变压外围电阻5012-11分压做输出电压反馈,所述第一变压外围电感5012-12滤除输出电压纹波最后输出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用于与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的电池连接模块6;所述电池连接模块6包括电池连接单元601,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包括用于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以及用于与电池负极连接的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
采用上述结构,电池通过所述电池连接模块6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使得电路结构更加合理;
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形成为接地端,具体的,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与所述输入负极端102连接以共同形成为接地端;申请中的提及的接地是与接地端连接;
电池正接可以理解为: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的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连通、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的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连通;
电池反接可以理解为: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的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连通、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的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连接模块6还包括第五电容C5,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和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电路结构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每个MEM2313SG芯片中集成有两个MOS管,所述第一MOS管Q1和所述第二MOS管Q2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所述第三MOS管Q3和所述第四MOS管Q4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所述第五MOS管Q5和所述第六MOS管Q6为一个MEM2313SG芯片中的两个MOS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输入端(1)、充电防反接模块(2);所述充电输入端(1)与充电器输出端相匹配以与其连接获取电能,所述充电输入端(1)通过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与电池连接以为其充电,且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防反接模块(3),电池通过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以为其供电,且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在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在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电池和其他用电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防反接模块(2)包括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以及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所述充电输入端(1)通过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连接,且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正极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
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通过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与电池连接,且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电池正接状态下连通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在所述充电输入端(1)处的充电器输出端和/或电池反接状态下断开所述充电输入端(1)和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包括第一MOS管(Q1)和第一电阻(R1),所述充电输入端(1)包括输入正极端(101)、以及输入负极端(102),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中的输入正极端(101)连接、栅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中的输入负极端(102)连接、源极通过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与电池连接为其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电池充电进行管理的充电模块(4),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通过所述充电模块(4)与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连接;
所述充电模块(4)包括充电管理芯片(401)、以及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相匹配的充电管理芯片外围电路(402);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401)为CN376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输入端(1)包括输入正极端(101)、以及输入负极端(102),所述输入负极端(102)形成为接地端;
所述电池侧防反接单元(202)包括第三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分压单元(2021)、以及第一三极管(Q7),所述第三MOS管(Q3)的漏极与所述输入端防反接单元(201)连接、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栅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通过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源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九电阻(R9)接地、漏极用于与电池连接;
所述第一分压单元(2021)包括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充电输入端(1)的输入正极端(10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七电阻(R7)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池正接状态下,与电池负极连接处形成为接地端;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包括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以及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和栅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6)的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源极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包括工作开关(S1),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用于接地的一端通过所述工作开关(S1)接地;
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还包括保持单元(301),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用于接地的一端还通过所述保持单元(301)接地,且所述保持单元(301)在所述工作开关(S1)动作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后以保持连通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
所述保持单元(301)包括保持元件、以及可控开关(Q8),所述保持元件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连接以获取电能并使其保持输出脚(3011)输出保持信号;所述可控开关(Q8)的第一开关端(Q8-1)和第二开关端(Q8-2)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和地连接,所述可控开关(Q8)的控制端(Q8-3)与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连接以接收保持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端(Q8-1)和第二开关端(Q8-2)的通断;
所述保持元件为控制芯片,所述可控开关(Q8)为第二三极管,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通过第二分压单元(3012)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控制端(Q8-3);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端(Q8-1)、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开关端(Q8-2);
所述第二分压单元(3012)阿包括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所述保持元件的保持输出脚(3011)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输出模块(5),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通过所述供电输出模块(5)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所述供电输出模块(5)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变压的变压单元(501);所述变压单元(501)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防反接模块(3)连接、输出端用于与其他用电装置连接;
所述变压单元(501)包括变压芯片(5011)、以及与所述变压芯片(5011)相匹配的变压芯片外围电路(5012);
所述变压芯片(5011)为MP232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电池接入所述防反接电路的电池连接模块(6);所述电池连接模块(6)包括电池连接单元(601),所述电池连接单元(601)包括用于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以及用于与电池负极连接的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
所述电池连接模块(6)还包括第五电容(C5),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端(6011)和所述电池负极连接端(6012)连接。
CN202322408798.0U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防反接电路 Active CN220732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8798.0U CN220732400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防反接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8798.0U CN220732400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防反接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32400U true CN220732400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91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08798.0U Active CN220732400U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防反接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32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3742B2 (en)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 circuit, charging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WO2016173202A1 (zh) 平板电脑
CN109066940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电路、充电器及电动工具
CN107968455A (zh)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智能控制电路
CN211456754U (zh) 一种降压输出的移动电源
CN109245188B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边充边放电源路径管理方法
CN220732400U (zh) 一种防反接电路
CN213990501U (zh) 一种适配器用的同步bluk电路
CN113241813A (zh) 智能负载识别电路、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12969138U (zh) 一种利用电容模拟可充电电池特性的装置
CN111628560A (zh) 一种太阳能电源
CN213717653U (zh) 一种新型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
CN213693185U (zh) 一种具有恒压充电功能的电池管理电路
CN213687214U (zh) 一种便携式喷雾加湿器电路
CN215528640U (zh) 一种充电电路
CN114461000B (zh) 一种低功耗维持电路、控制方法及转接头
CN219499547U (zh) 一种连接电动车控制器的蓝牙模块和蓝牙电路
CN219811986U (zh) 一种升降压自动切换电路板及应用其的镍氢电池充电器
CN209948779U (zh) 一种蓄电池充电用开关电源电路
CN109302052A (zh) 一种高压启动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11655760U (zh) 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锂电池动态充放电管理电路
CN211351756U (zh) 一种充电电路、移动电源及机器人
CN212572150U (zh) 一种用于手持式激光夜视仪的锂电池边用边充电路
CN217115675U (zh) 一种电池转接器
CN211127579U (zh) 高效率不同电压切换升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