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5147U -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5147U
CN220725147U CN202420392899.5U CN202420392899U CN220725147U CN 220725147 U CN220725147 U CN 220725147U CN 202420392899 U CN202420392899 U CN 202420392899U CN 220725147 U CN220725147 U CN 220725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ain baffle
baffle
plate body
slop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928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vincial Housing Service Guarante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ial Office Affairs Management Bureau
Original Assignee
Provincial Housing Service Guarante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ial Office Affairs Management Bure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vincial Housing Service Guarante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ial Office Affairs Management Bureau filed Critical Provincial Housing Service Guarante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ial Office Affairs Management Bureau
Priority to CN2024203928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5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5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5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包括:板体,为板状,适于贴合在格构梁框格侧沿上;在板体中部并列开设有多个开口;主挡板,设置在板体的正面,且位于开口的下沿处;主挡板的下端凸出于板体的背面;侧挡板,设置在主挡板的两侧,并与所对应的开口的侧沿连接;主挡板与两侧的侧挡板共同构成斗状结构。该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格构梁在缺水地区缺乏对雨水的有效收集、不利于框格内植物生长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边坡是路基两侧、或者露天矿坑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为了防止边坡崩塌而影响道路通行或妨碍矿井施工作业,便需要对坡度较大的边坡进行加固防护。目前对于边坡加固一般会采用格构梁技术进行加固。格构梁是一种呈井字形框格状的混凝土结构,其使用锚杆等支护措施与边坡进行固定。在格构梁的框格内常常会种植植物,这一方面可起到绿化美观作用,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可以对边坡岩土进行二次加固,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分担固定锚杆的受力,从而提高整个边坡防护工程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但格构梁所在的边坡一般都是坡度偏大的坡面,雨水在落至边坡之后,会随着坡面迅速流下,使得位于框格内的植物土壤吸水不充分。这对雨季较长的南方地区并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北方相对较为干旱的地区,本就不多的雨水随边坡快速流下,难以对框格内植物形成滋养,且在雨水过后雨水只富集在框格内的浅层土壤,其深层土壤缺水严重,使植物根系难以向边坡岩土的深层发展,不利于对边坡岩土的加固。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格构梁在缺水地区缺乏对雨水的有效收集、不利于框格内植物生长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包括:
板体,为板状,适于贴合在格构梁框格侧沿上;在板体中部并列开设有多个开口;
主挡板,设置在板体的正面,且位于开口的下沿处;主挡板的下端凸出于板体的背面;
侧挡板,设置在主挡板的两侧,并与所对应的开口的侧沿连接;主挡板与两侧的侧挡板共同构成斗状结构。
进一步地,在使用状态下,主挡板的上端探出于所对应的开口下沿。
进一步地,主挡板垂直设置在板体上,主挡板的下端为尖端。
进一步地,在主挡板的上端设置有折板,折板朝向所对应的开口转折。
进一步地,在侧挡板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低于折板顶端。
进一步地,在上方邻接有主挡板的侧挡板顶端设置有内槽板,内槽板的顶端与在上方邻接的主挡板连接。
进一步地,在位于内槽板外侧的板体上设置有外槽板,外槽板与相对的内槽板和侧挡板共同构成侧排水槽,在侧排水槽下端设置有向板体侧方引流的排水道。
进一步地,在位于最下方的主挡板下侧并列设置有底槽板,底槽板与相对的主挡板共同构成底排水槽,底排水槽与排水道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坡防护装置,通过设置呈斗状的主挡板和侧挡板,从而可将雨水兜在斗状结构之内,避免雨水直接顺坡流走。待雨停之后,储存于斗内的雨水便可慢慢渗入所对应的开口内的土壤之中,格构梁框格内的植物相比于原先便得到了更多的雨水滋润,且大量的存水便可渗透至更深的岩土之中,使得植物根系向深处发展,从而让整个边坡防护工程实现更强的防护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槽板、2-折板、3-排水口、4-内槽板、5-主挡板、6-侧挡板、7-板体、8-开口、9-尖端、10-底排水槽、11-安装孔、12-侧排水槽、13-外槽板、14-排水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在描述方位时所采用的坐标系是以其主视图的姿态来确定的,相应视图的观察角度命名也是以此为基准,因此本说明书的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2所示,其包括板体7、主挡板5和侧挡板6。板体7为板状,适于贴合在格构梁框格侧沿上。在板体7中部并列开设有多个开口8。主挡板5设置在板体7的正面,且设置于开口8的下沿处。主挡板5的下端凸出于板体7的背面。侧挡板6设置在主挡板5的两侧,并与所对应的开口8的侧沿连接。主挡板5与两侧的侧挡板6共同构成斗状结构。
该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开口8与格构梁的框格对应,此时开口8便位于框格内的土壤上,从而将主挡板5下端插入框格内的土壤。之后将板体7固定在格构梁框格四周的侧沿上,既可以在板上开设安装孔11并通过膨胀螺栓等紧固件与下方的格构梁连接,也可以使用胶接等方式。当遇上雨天时,本装置因为设置有呈斗状的主挡板5和侧挡板6,从而可将雨水兜在斗状结构之内,避免雨水直接顺坡流走。待雨停之后,储存于斗内的雨水便可慢慢渗入所对应开口8内的土壤之中,格构梁框格内的植物相比于原先便得到了更多的雨水滋润,且大量的存水便可渗透至更深的岩土之中,使得植物根系向深处发展,从而让整个边坡防护工程实现更强的防护能力。此外,在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安装方便,可对现有的干旱地区格构梁进行改造升级,使旧有的边坡防护工程得以获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而之所以并列设置多个开口8以及相应的斗状结构,是因为格构梁框格的跨度通常较大,如果对于大跨度的框格只用一个斗状结构储水,则因为单体储水量过大,使处于斗状结构底部的土壤在缓慢渗水的过程中会被长期浸泡,形成过涝状态,反而对植物生长不利。且过大的斗状结构会阻碍斗底部植物的阳光照射,也不利植物生长。此外,主挡板5下端之所以要凸出于板体7,是因为格构梁框格内的土壤可能因水土流失而与格构梁主体之间并不平齐,如果主挡板5下端与土壤之间有较大缝隙,则其斗状结构无法储水,因而需通过加长的主挡板5来有效防堵该缝隙。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主挡板5的上端探出于所对应的开口8下沿,从而使其斗状结构形成了类似于楼层阳台一样的凸出结构,这种向外凸出的结构相比于如果从图1中开口8下沿直上直下设置主挡板5所形成的储水斗,可以加大其斗状结构的储水量,从而在干旱地区稀少的降雨中留存更多雨水。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主挡板5垂直设置在板体7上。主挡板5的下端为尖端9。垂直设置的、且下端为尖端9的主挡板5便于在安装时通过锤击主挡板5的上端来使主挡板5顺利扎入框格土壤内,不必为了专门埋设主挡板5下端沿而进行额外的刨土填埋等操作,提高了安装作业效率。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主挡板5的上端设置有折板2,折板2朝向所对应开口8转折。设置折板2的意义在于,如果倾斜的主挡板5过度向上延伸,虽然提高了其存水量,但有可能会遮挡住下方紧邻开口8内的植物,尤其在夏季日高之时,使其照射不到足够阳光而影响生长。而设置上述的折板2后,则既减少了斗状结构的外伸部分,又能提高其存水量。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在侧挡板6上开设有排水口3,排水口3低于折板2顶端。如果单次降雨过大,雨水漫过折板2顶端流至下方紧邻的开口8内,则由高向下冲刷的雨水容易造成开口8内的水土流失,并且冲走的土壤还容易积聚填充在所属斗状结构的底部,造成其所属斗状结构的储水量降低。因而将满溢的雨水从侧方的排水口3排出,则能降低上述问题的发生。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在上方邻接有主挡板5的侧挡板6顶端设置有内槽板4,内槽板4的顶端与在上方邻接的主挡板5连接。虽然上一实施方式使雨水从侧挡板6排走,但因为坡度的存在,向下流动的雨水容易流入下方紧邻的开口8内,从而因雨水过度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而设置上述的内槽板4之后,配合连接成一体的侧挡板6与上下主挡板5,使得开口8被板件完全包围隔离,避免了外界雨水流至其内而造成不必要的土壤冲刷。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在位于内槽板4外侧的板体7上设置有外槽板13,外槽板13与相对的内槽板4和侧挡板6共同构成侧排水槽12,在侧排水槽12下端设置有向板体7侧方引流的排水道14。设置侧排水槽12及其排水道14,可以便于雨水的集中排放处理,例如在格构梁主体上设置有排水沟槽,通过排水道14便可将满溢的雨水集中排至其内,避免雨水肆意流走而对边坡防护工程造成损害。
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在位于最下方的主挡板5下侧并列设置有底槽板1,底槽板1与相对的主挡板5共同构成底排水槽10,底排水槽10与排水道14相通。当雨水特别大时,侧挡板6上的排水口3可能便无法将水及时排出,从而使雨水从主挡板5顶沿漫出,如此大的雨量通常来说是对边坡防护工程不利的,因而需要尽量收集雨水使其从预设通道排走,降低因雨水肆意流走而对边坡防护工程造成的损害。而设置底排水槽10之后便可将从主挡板5顶沿漫出的雨水收集,之后统一从排水道14流走,降低雨水对工程主体的损害。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4)

1.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7),为板状,适于贴合在格构梁框格侧沿上;在板体(7)中部并列开设有多个开口(8);
主挡板(5),设置在板体(7)的正面,且位于开口(8)的下沿处;主挡板(5)的下端凸出于板体(7)的背面;
侧挡板(6),设置在主挡板(5)的两侧,并与所对应的开口(8)侧沿连接;主挡板(5)与两侧的侧挡板(6)共同构成斗状结构;
在主挡板(5)的上端设置有折板(2),折板(2)朝向所对应的开口(8)转折;
在侧挡板(6)上开设有排水口(3),排水口(3)低于折板(2)顶端;
在上方邻接有主挡板(5)的侧挡板(6)顶端设置有内槽板(4),内槽板(4)的顶端与在上方邻接的主挡板(5)连接;
在位于内槽板(4)外侧的板体(7)上设置有外槽板(13),外槽板(13)与相对的内槽板(4)和侧挡板(6)共同构成侧排水槽(12),在侧排水槽(12)下端设置有向板体(7)侧方引流的排水道(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用状态下,主挡板(5)的上端探出于所对应的开口(8)下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挡板(5)垂直设置在板体(7)上,主挡板(5)的下端为尖端(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最下方的主挡板(5)下侧并列设置有底槽板(1),底槽板(1)与相对的主挡板(5)共同构成底排水槽(10),底排水槽(10)与排水道(14)相通。
CN202420392899.5U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Active CN220725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92899.5U CN220725147U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92899.5U CN220725147U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5147U true CN220725147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24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92899.5U Active CN220725147U (zh) 2024-03-01 2024-03-01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51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02720B (zh) 一种挂板与遮阳板联合支护的坡面绿化结构补水排水控制方法
CN113279416A (zh) 一种高速公路边坡加固装置
CN113174975A (zh) 一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用生态防护坡
CN210104936U (zh) 一种生态型排水沟
CN111411744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屋顶结构
CN110904979A (zh) 一种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防护系统
CN220725147U (zh) 一种边坡防护装置
CN209162849U (zh) 一种具备稳固坡底功能的复合型高填方边坡排水装置
CN213847790U (zh) 一种高位花坛
CN215518612U (zh) 一种基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用堤坝护坡结构
CN214460225U (zh) 一种土地整治坡地梯田固水建筑结构
CN211646422U (zh) 一种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防护系统
CN114718169A (zh) 一种房屋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0127691U (zh) 一种地下车库防内涝系统
KR20170095767A (ko) 물부족에 대비한 집수 및 저수시스템
CN212201043U (zh) 具有蓄水效果的屋顶排水板
CN215165692U (zh) 一种水利渠道防渗用多级防护坡
CN220977882U (zh) 一种生态水平沟护坡结构
CN215562692U (zh) 一种园林设计生态防护坡
CN219528186U (zh) 一种建筑屋面绿植排水一体结构
CN217811438U (zh) 一种海绵城市渗排结构
CN214940262U (zh) 一种用于边坡生态治理的边坡支护装置
CN220080249U (zh) 一种带消能模块的海绵城市种植系统
CN212689174U (zh) 一种雨水弃流收集池
CN212001168U (zh) 一种格构边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