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水利工程中对水工隧洞进行施工时则需要支护装置如螺旋支柱进行支撑,螺旋支柱是一款小支撑力、轻便的机械式临时支护设备。螺旋支柱主要由上支柱、下支柱、支撑螺杆、承压板等组成,是理想的防止水工隧道岩石掉落,支住顶板或者墙体,保障安全的临时性支护设备。
目前,现有的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没有安装可调节底部支撑装置,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处地面不平整,无法稳定的放置立杆,并且单根立杆进行支撑,容易出现倾斜甚至歪倒的情况发生,降低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稳定性,由于现有的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对支护地点要求较高,提高了局限性,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支护效果和安全性;现有的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没有安装竖向支撑装置,因此当长期使用后内部螺纹出现磨损时,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长期受到支护压力容易导致其自行伸缩和滑动,从而降低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支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包括支护装置主体,所述支护装置主体的表面设置有立杆,所述立杆的表面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转孔,所述转孔的内侧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底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的顶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侧设置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内侧设置有第四螺孔,所述第四螺孔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与立杆为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与固定块为固定连接,所述转孔与转轴为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轴与连接板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第一伸缩杆为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立杆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凹槽为第一安装板镂空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一凹槽为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伸缩杆内部呈空腔设置,所述第二伸缩杆与第二安装板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凹槽为第二安装板镂空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二伸缩杆为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杆内部呈镂空设置,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一支撑杆为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安装了第一支撑杆,可以有效的根据现场支护环境进行调节其第一支撑杆角度与长度,同时提高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提高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稳定性,降低了其对地面的要求,降低了局限性,从而提高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支护效果和安全性,该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安装了第二支撑杆,可以有效的辅助立杆进行支撑,避免长期使用后磨损严重,从而导致的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滑动的情况发生,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的支护效果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块结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结构示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B结构示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撑杆结构示示意图;
图中:1、支护装置主体;2、立杆;3、固定环;4、固定块;5、转孔;6、转轴;7、连接板;8、第一伸缩杆;9、第一螺孔;10、第一螺栓;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螺孔;13、第一安装板;14、第一凹槽;15、第二支撑杆;16、第三螺孔;17、第二伸缩杆;18、第四螺孔;19、第二螺栓;20、第二安装板;21、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支护装置,包括支护装置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立杆2,立杆2的表面设置有固定环3,固定环3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4,固定块4的内侧设置有转孔5,转孔5的内侧设置有转轴6,转轴6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板7,连接板7的底端设置有第一伸缩杆8,第一伸缩杆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螺孔9,第一螺孔9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螺栓10,第一螺栓10的底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1,第一支撑杆1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螺孔12。
进一步的,固定环3的顶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13,第一安装板1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4,第一凹槽1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杆15的内侧设置有第三螺孔16,第二支撑杆1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伸缩杆17,第二伸缩杆17的内侧设置有第四螺孔18,第四螺孔18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螺栓19,第二伸缩杆1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0,第二安装板20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21,固定环3用于安装支撑立杆2结构的,第一安装板13用于与第二安装板20配合使用进行安装第二伸缩杆17和第二支撑杆15的。
固定环3与立杆2为固定连接,固定环3与固定块4为固定连接,转孔5与转轴6为活动连接,立杆2用于支撑水利工程时水工隧洞墙面的。
转轴6与连接板7为固定连接,连接板7与第一伸缩杆8为固定连接,转轴6用于带动支撑结构进行转动,调试其支撑角度的。
第一安装板13与立杆2为固定连接,第一凹槽14为第一安装板13镂空设置,第二支撑杆15与第一凹槽14为活动连接,第一凹槽14用于与第二支撑杆15进行连接达到限位的效果。
第二伸缩杆17内部呈空腔设置,第二伸缩杆17与第二安装板20为活动连接,第二凹槽21为第二安装板20镂空设置,第二支撑杆15与第二伸缩杆17为活动连接,第二伸缩杆17用于调节第二支撑杆15的长度。
第一伸缩杆8内部呈镂空设置,第一伸缩杆8与第一支撑杆11为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杆11用于侧面支撑立杆2,提高其稳定性。
具体的,该支护装置主体1由立杆2、固定环3、第一支撑杆11等组建而成,立杆2用于支撑水工隧洞墙体的,固定环3用于固定安装立杆2的侧面支撑结构的,固定块4用于安装转轴6,转孔5用于转轴6再其内部旋转达到调节第一支撑杆11角度的作用,连接板7用于带动第一伸缩杆8进行活动的,第一伸缩杆8用于调节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第一螺孔9用于与第一螺栓10进行连接,第一支撑杆11用于与地面接触起到侧面支撑立杆2的作用,第二螺孔12用于与第一螺栓10进行连接,使用时首先将立杆2放置在地面,再通过人力调节第一伸缩杆8的支撑角度,第一伸缩杆8通过转轴6在转孔5内旋转进行调节角度,最后再将第一支撑杆11从第一伸缩杆8内抽出使其与地面进行支撑,当第一螺孔9与第二螺孔12对齐后再通过第一螺栓10进行固定,即可固定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可以有效的将立杆2两侧进行支撑,提高立杆2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提高其稳定性,避免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出现倾斜甚至歪倒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能根据路面的情况进行支撑,避免支撑面坑洼不平无法放置立杆2,大大提高了其支护效果和安全性,第一安装板13用于与第二支撑杆15进行连接,第一凹槽14用于安装限位第二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杆15用于竖向支撑立杆2,第三螺孔16用于与第二螺栓19进行连接,第二伸缩杆17用于调节第二支撑杆15的长度,第四螺孔18用于与第二螺栓19进行连接,第二螺栓19用于固定第二支撑杆15的长度,第二安装板20用于与第二伸缩杆17进行连接,第二凹槽21用于安装限位第二伸缩杆17,使用时首先将立杆2将其水工隧洞进行支撑,最后再将第二支撑杆15插进第一凹槽14内,再通过人力向上抽动第二伸缩杆17使其第二伸缩杆17插进第二凹槽21内,当第三螺孔16与第四螺孔18对齐后再将第二螺栓19进行固定即可完成支撑,避免立杆2在长期的支护下,使其内部螺纹出现磨损,从而导致出现松动的情况发生,同时两侧增加辅助支撑装置,可以提高立杆2的支护效果,从而提高了其安全性,拆卸时反之即可。
该支护装置主体1使用方法:使用第一支撑杆11进行支撑时,首先通过人力转动第一伸缩杆8,再根据路面的情况进行调试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当第一螺孔9与第二螺孔12对齐后再将第一螺栓10进行固定即可完成支撑,拆卸时反之即可,使用第二支撑杆15进行支撑时,首先将第二支撑杆15放置在第一凹槽14内,再将通过向上抽动第二伸缩杆17使其插在第二凹槽21内,当第三螺孔16与第四螺孔18对齐后再将第二螺栓19进行固定即可完成安装,拆卸时反之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