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3565U - 一种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3565U
CN220693565U CN202321747167.5U CN202321747167U CN220693565U CN 220693565 U CN220693565 U CN 220693565U CN 202321747167 U CN202321747167 U CN 202321747167U CN 220693565 U CN220693565 U CN 2206935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pipes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471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琼榕
陈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ecial Energy Xiamen Superconduc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471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35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35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35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散热机构和热管组件,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热管组件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和/或第二散热组件上,热管组件沿第二方向螺旋状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从而增加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与热管组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工作时,散热器利用热管吸收热源的热量,同时由于热管内部设置有传热介质,利用传热介质,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上进行散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设备、智能设备、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产品及系统的总散热量需求急剧增加,而受限于其他条件许多系统中的热源分布较集中,这进一步增加了热源的功率密度。
常用的散热器一般配置有热管和散热片,通过热管来吸收和传导热量,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予以散发。但是目前,一些散热器上的热管数量较少,使得散热器的传热效率较低,而一些散热器采用了多热管的结构,且热管穿设于散热片中,增加热管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但该结构的散热器结构复杂且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亟待提供一种散热器,解决散热器传热效率低、结构复杂、加工工艺复杂以及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散热器,通过简单热管结构,提高散热器的传热效率,且工艺简单,成本低。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器,包括:
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以及
热管组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所述热管组件沿第二方向螺旋状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第一热管和/或第二热管,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
第一热管,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上;以及
第二热管,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每圈所述第一热管和每圈所述第二热管间隔交叉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热管,多个所述第一热管平行且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上;以及
多个第二热管,多个所述第二热管平行且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交叉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
第一热管,所述第一热管交替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的整体上,所述第一热管为螺旋状缠绕。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热管,多个所述第一热管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以及
第二热管,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每个所述第一热管和每圈所述第二热管间隔交叉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热管组件包括:
第一热管,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以及
多个第二热管,多个所述第二热管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上,每圈所述第一热管和每个所述第二热管交叉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包括:
均热组件,所述均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热管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均热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均热组件包括:
吸热板,被配置为吸收热源的热量,所述吸热板上设有安装槽;以及均热管,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均热管为两组,两组所述均热管对称设置在所述吸热板上,每组所述均热管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均热管呈U型设置,且所述U型的开口方向向外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散热机构和热管组件,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热管组件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和/或第二散热组件上,热管组件沿第二方向螺旋状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从而增加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与热管组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工作时,散热器利用热管吸收热源的热量,同时由于热管内部设置有传热介质,利用传热介质,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上进行散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机构及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机构及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00-散热机构;110-第一散热组件;111-散热单元;1111-散热片;1112-连接板;120-第二散热组件;130-第三散热组件;140-安装架;150-散热扇;
200-热管组件;210-第一热管;220-第二热管;
300-均热组件;310-吸热板;320-均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结构而非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结构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用于扩散热量的散热机构100。具体而言,散热机构100包括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沿X方向(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利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之间的间隙增加气流在散热机构中流动空间,以便于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的结构可以相同设置,以便于简化散热机构100结构,降低成本。
现结合图1~图3对第一散热组件110的细节结构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散热组件120的细节结构与第一散热组件110相同,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
如图1~图3所示,第一散热组件110包括至少一组散热单元111,散热单元111包括多个散热片1111,多个散热片1111平行且间隔设置,工作时,散热片1111进行导热,并利用相邻散热片1111之间的间隔扩散热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片1111采用金属材质,如铝、铜、不锈钢、铁等材料,这些材料的价格低,且具有较好的导热效果。当然,在对散热系数要求较高的领域,散热片1111也可采用导热系数更高的贵金属材料。其中,图2中的第一散热组件110包括两组散热单元111,图3中的第一散热组件110包括一组散热单元111。
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单元111还包括一个或两个连接板1112,连接板1112选择性与多个散热片1111的Z方向(第二方向)的一端或两端连接,且连接板1112垂直于散热片1111,从而使多个散热片1111与连接板1112成本一体结构,有利于模块化管理,便于组装与维护散热单元111。本实施例中,Z方向与X方向垂直设置。这里,连接板1112的材料与散热片1111相同。为了降低散热单元111的成本,连接板1112和散热片1111可以是一体结构。散热单元111可以是通过模具连续挤出成型,也可以是模具冲压成型或模具压铸成型。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2,连接板1112为一个时,散热单元111仅一端设置连接板1112,另一端为开口状态,便于散热片1111之间的热量扩散,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此外,请参见图3,当连接板1112为两个时,两个连接板1112相对设置在散热片1111沿Z方向的两端,有利于提高散热单元111的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散热组件110包括两组散热单元111时,沿第一方向,两组散热单元111相对且间隔设置,此时,两组散热单元111内的热量能够在两组散热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中自由流动,有利于热量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内部的均匀扩散和传导,进而便于提高第一散热组件110的散热效率。
每个第一散热组件110包括两组散热单元111,且连接板1112为一个时,每组散热单元111的散热片1111位于两组散热单元111的散热片1111相互背离的一端,从而位于间隙中的热量能够在未设置连接板1112的散热片1111之间快速扩散。
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器还包括热管组件200,热管组件200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或第二散热组件120上,热管组件200沿Y方向螺旋状设置,Y方向与X方向、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从而增加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与热管组件20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工作时,散热器利用热管吸收热源的热量,同时由于热管内部设置有传热介质,利用传热介质,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上进行散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一热管210和/或第二热管220,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以便于满足不同的需求,有利于扩大散热器的适用范围。
具体而言,请参见图2~图4,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由于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的两端为封堵状态,且由于封堵工艺导致两端部分长度无效,不具有散热效果,容易降低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热管210螺旋状绕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上,第二热管220螺旋状绕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圈第一热管210和每圈第二热管220间隔交叉设置,从而实现一根第一热管210和一根第二热管220既能够与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的整体接触,大量减少两端封口的数量,进而减少了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的无效长度,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此外,如图1~图3所示,散热机构100还包括第三散热组件130,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机构100的散热效率。第三散热组件130设置在第二散热组件120背离第一散热组件110的一侧,且第三散热组件130与第二散热组件120间隔设置,散热器的热管组件200同时与第一散热组件110、第二散热组件120以及第三散热组件130接触,通过增加热管组件200与第一散热组件110、第二散热组件120以及第三散热组件130接触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第三散热组件130的结构与散热单元111相同,有利于简化散热器的结构,便于组装与管理。
如图1和图5所示,散热器还包括均热组件300,均热组件300设置在热管组件200的一侧,且均热组件300沿X方向设置。工作时,均热组件300与热源接触,吸收热源热量,并利用散热机构100和热管组件200将热量快速传导与扩散,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具体而言,均热组件300包括吸热板310和均热管320。其中,吸热板310用于吸收热源的热量,吸热板310上设有安装槽,均热管320设置在安装槽中,以便于均热管320能够快速吸收吸热板310上的热量并进行传导。
本实施例中,均热管320为两组,两组均热管320对称设置在吸热板310上,每组均热管320至少为两个,两个均热管320呈U型设置,且U型的开口方向向外设置,使均热管320能够利用其延伸方向快速吸收吸热板310不同位置的热量,并将该热量快速传导给热管组件20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均热管320之间可以是间隔设置,有利于扩大均热管320的设置面积。当然,请参见图5,相邻两个均热管320还可以是相接触设置,每个均热管320导热过程中,相接触的相邻均热管320还能够进一步起到均热作用,有利于将热量快速传导。
散热机构100还包括安装架140,第一散热组件110、第二散热组件120以及第三散热组件130设置在安装架140上,以使散热机构100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便于组装与维护。
具体地,安装架140为框型结构,安装架140上设有容置空间,第一散热组件110、第二散热组件120以及第三散热组件130位于容置空间中。
散热机构100还可选择性设置散热扇150,散热扇150设置在第一散热组件110、第二散热组件120以及第三散热组件130的一侧,且散热扇150位于散热片1111的间隙的一端,利用散热扇150的转动驱动气流流动,有利于提高热量在散热片1111间隙流动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散热器基本相同,仅热管组件200的具体设置不同。为了避免赘述,本实施例仅对热管组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热管组件200包括多个第一热管210和多个第二热管220。多个第一热管210平行且间隔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上,多个第二热管220平行且间隔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上,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交叉设置,使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充分接触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以保证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与此同时,该热管组件200结构简单,便于成型。
其中,第一热管210可以是首尾相互连接或首尾相靠近设置,以使第一热管210形成环形结构。为了提高散热器的美观性,第一热管210的首尾的接口处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组件110的底部。第二热管220的结构与第一热管210相同设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散热器基本相同,仅热管组件200的具体设置不同。为了避免赘述,本实施例仅对热管组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和图9,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一热管210,第一热管210交替绕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以及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的整体上,第一热管210为螺旋状缠绕,该结构的第一热管210仅包括两个封堵端口,进一步减少热管组件200的封堵端口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第一热管210长度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热管组件200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散热器基本相同,仅热管组件200的具体设置不同。为了避免赘述,本实施例仅对热管组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二热管220和多个第一热管210。多个第一热管210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或第二散热组件120上,第二热管220螺旋状绕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个第一热管210和每圈第二热管220间隔交叉设置,从而使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均能够充分与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接触,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管组件200的散热效率。
或者,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一热管210和多个第二热管220。其中,第一热管210螺旋状绕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或第二散热组件120上,多个第二热管220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圈第一热管210和每个第二热管220交叉设置,从而使第一热管210和第二热管220均能够充分与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接触,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管组件200的散热效率。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机构(100),所述散热机构(100)包括第一散热组件(110)和第二散热组件(120),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以及
热管组件(200),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所述热管组件(200)沿第二方向螺旋状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第一热管(210)和/或第二热管(220),所述第一热管(210)和所述第二热管(22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
第一热管(210),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上;以及
第二热管(220),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圈所述第一热管(210)和每圈所述第二热管(220)间隔交叉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
多个第一热管(210),多个所述第一热管(210)平行且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上;以及
多个第二热管(220),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0)平行且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所述第一热管(210)和所述第二热管(220)交叉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
第一热管(210),所述第一热管(210)交替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以及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的整体上,所述第一热管(210)为螺旋状缠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
多个第一热管(210),多个所述第一热管(210)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以及
第二热管(220),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个所述第一热管(210)和每圈所述第二热管(220)间隔交叉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组件(200)包括:
第一热管(210),螺旋状绕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或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以及
多个第二热管(220),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0)平行且间隔地套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组件(110)和所述第二散热组件(120)上,每圈所述第一热管(210)和每个所述第二热管(220)交叉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
均热组件(300),所述均热组件(300)设置在所述热管组件(200)的一侧,且所述均热组件(30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组件(300)包括:
吸热板(310),被配置为吸收热源的热量,所述吸热板(310)上设有安装槽;以及
均热管(32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管(320)为两组,两组所述均热管(320)对称设置在所述吸热板(310)上,每组所述均热管(320)至少为两个,两个所述均热管(320)呈U型设置,且所述U型的开口方向向外设置。
CN202321747167.5U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散热器 Active CN2206935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47167.5U CN220693565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47167.5U CN220693565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3565U true CN220693565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7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47167.5U Active CN220693565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35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04482U (zh) 热超导散热器
CN215003107U (zh) 一种热管散热器
CN113035805A (zh) 液冷板及功率模组
CN220693565U (zh) 一种散热器
CN105101752A (zh) 充电机散热装置
CN105514064A (zh) 散热器
CN220528432U (zh) 一种散热机构及散热器
CN109637989B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igbt散热的并联管路液冷散热器
CN215447503U (zh) 一种散热器及车辆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14615866A (zh) 液冷板及电子设备
CN108419416A (zh) 一种igbt用的高散热量热管散热器
CN109974332B (zh) 一种水冷型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21006015U (zh) 一种散热机构
CN219917147U (zh) 散热结构和电子器件安装总成
CN219610424U (zh) 一种功率模块及组件
CN218480943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2848572U (zh) 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CN220776354U (zh) 功率设备
CN220123320U (zh) 液冷散热器
CN220897040U (zh) 分液组件及液冷机箱
CN209768090U (zh) 用于大功率水冷高频整流器的水冷散热器
CN216054663U (zh) 双面液冷igbt散热器
CN211429871U (zh) 散热器及散热结构
CN212673895U (zh) 一种快速水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